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

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范文1

随着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的建立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首要工作和基础平台。一方面,企业信息化规模的增大促使其逐渐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如何在战略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对信息系统进行定位,如何正确认识本企业信息化的绩效,如何了解本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水平,以促进企业的信息管理绩效,这些已经成为企业所日益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对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构建的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信息化的全面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国外进行了一些分散、独立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软件质量的测量,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获取利润,减少和避免投资风险上,而他们对信息化评价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的关注和研究的较少。国内评价方法和体系都是处在战略管理的层面,是对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评测。对大型煤炭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评测体系如何与管理职能、方法联系,如何全面掌控企业的信息化状况和绩效,如何指导企业深入应用信息化,如何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2 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构建理论依据

2.1 考评体系的设计原则

考评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性、整体性。考评体系应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地反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2)可操作性。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3)引导性。通过考评体系设定,能指导企业信息化发展路径和前进方向。

(4)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企业信息化环境与效益的定量评价非常困难,一次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是客观评价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原则。

(5)稳定性。考评体系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局部可根据具体情况作一定调整,从而使该体系真正对企业起到指导作用。

(6)简明性。评价指标应简明,交叉少,覆盖面大,指标设置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7)可延续性。所设计的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8)灵活性。评估专家根据可能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可对指标灵活运用。

2.2 考评指标的权重方法

2.2.1 指标权重理论基础

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

(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覆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2.2.2 权重指标分配

考评体系设计四级指标,一级和二级指标为各企业指标体系的共性指标,三级和四级指标为企业的特性指标,也是量化考评打分指标,即数据采集项。其中四级指标是企业重要应用系统的特性考评指标。

企业信息化考评指标总分计算方法:

I=Σ(Pi*Wi)

I表示指标体系的总得分;Pi表示第i个指标的得分,各指标得满分都是100分: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权重的和为100%。

3 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构建

3.1 考评体系总体设计

考评体系设计四级五细则,包含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 86个三级指标,5个应用系统考评细则,包括财务系统、资金系统、医保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和人事培训系统。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共性指标,三级和四级指标为数据采集项。一级指标包括:信息化保障环境、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水平。

3.2 考评体系指标内容

3.2.1 信息化保障环境

信息化保障环境占考评权重的10%,总分100分,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和支撑环境。包括4个二级指标:组织领导工作机制(40分,占总权重4%)、信息化规划及投入(20分,占总权重2%)、信息化工作执行力(30分,占总权重3%)、信息化教育培训(10分,占总权重1%),和9个三级指标。

3.2.2 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管理制度占考评权重的15%,总分100分,反映企业信息化制度、日常业务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包括5个二级指标:规章制度(20分,占总权重3%)、技术资料(20分,占总权重3%)、工作记录(20分,占总权重3%)、网管资料(20分,占总权重3%)、业务人员(20分,占总权重3%),31个三级指标。

3.2.3 信息化基础设施

信息化基础设施占考评权重25%,总分100分,反映企业信息化在硬件设施、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包括4个二级指标:机房系统(25分,占总权重6.25%)、网络系统(25分,占总权重6.25%)、服务器(25分,占总权重6.25%)、信息系统安全(25分,占总权重6.25%),33个三级指标。

3.2.4 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化应用水平占考评全总50%,总分100分。反映企业在信息化应用、系统集成方面的水平,考评体系以应用为本,因此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四大考评指标中占比重最大。包括3个二级指标:企业通用系统(60分,占总权重30%)、专用系统(30,占总权重15%)、系统集成水平(10分,占总权重5%)。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设置三级指标。另外,企业可根据应用系统的战略性、重要性设置某一应用系统专用的详细考评指标,即四级指标。本考评系统以煤炭行业为例,列出了13个三级指标,5个四级指标。

3.3 考评体系运转保障

面对信息化建设日趋重要的大型煤炭企业,从战略层面,探索并深化信息化绩效和管理水平的精益管理模式和方法,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信息化运行监管和效能监察,已非常重要。

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企业需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考评制度体系来保障。

(2)企业需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组织考评,形成统一的、全面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

(3)考评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现状,数据采集要真实准确。

(4)评价办法公开,评价过程透明,评价结果公正。

(5)考评方式要科学。

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范文2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040-01

随着“厂网分离,竞价上网”政策的实施,电力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分散式经营管理模式已不能抵御当前激烈市场竞争的考验,在信息技术集成化和网络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以其智能、高效、安全等特点,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经营当中突显其独特优势,企业通过在生产、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引入信息化管理模式,整合多方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稳健发展。

一、管理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电力企业已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模式,但由于企业发展程度、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等原因,企业信息化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 管理水平与生产自动化水平不同步

电力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但由于在国内电力企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竞争压力小导致企业竞争意识淡漠,资源利用率低,管理模式单一,即使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把信息化管理方式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现存的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较高的生产自动化带来的诸多需求,造成企业对内资源浪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对外竞争力薄弱,不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致使企业始终不能摆脱国家扶植的命运。

2.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政

我国电力企业覆盖面广,产业结构不统一,机构庞杂,分支机构繁多,再加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同步,许多应用系统是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软件开发公司、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开发完成的,几乎每个发电厂都有大小信息化管理系统十几个到几十个,导致各个企业集团乃至集团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统一,甚至有的系统根本无法兼容,许多数据成为信息孤岛,各个部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大大地降低了企业效能。这种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系统各自为政的状态,又使企业无法感受到网络化和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因而降低了企业决策层和员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3. 没有完善的人员培训机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既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软件建设,甚至软件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然而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只注重管理信息化的硬件建设,不断更新设备,但却忽视了使用这些硬件的人的作用,对员工培训不及时,没有形成培训的常态化,经常会出现许多设备没有人会用,无法发挥信息化给经营管理带来的巨大便捷,把先进的设备放到一边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日常的经营管理。

二、管理信息化应用的策略

1. 提高对企业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应加强宣传力度,呼吁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关注信息化管理,消除职工对信息化管理带来的改变而产生的顾虑,让所有人都认识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让职工在了解和研究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达到共识,从而能够从主观上积极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提高我国电力企业资源管理效率。

2. 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

总结国内外大型企业成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无论企业机构如何庞杂,有多少分支机构,总部和下属机构的建设均会设立一个系统的、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各个机构根据各自的级别和权限在这个管理平台上运行。这种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让企业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企业最大价值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电力企业规模大、分支多,要想成功管理如此大规模企业,需要自上而下地实施总体设计、统一领导,把企业各领域不同的功能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从生产到运营每个环节的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尤其对于企业的财务系统、决策系统和营销系统要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点。这样可以让全国的电力企业在同一个网络信息环境下实施管理工作,方便信息交换和资源整合,从而有助于企业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要实现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统一管理,信息系统代码的标准化是关键,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统一和信息交流的基础,统一编码涉及到电力设备、财务信息、业务流程等诸多方面,编码范围宽泛庞杂,需要有有计划、有组织地逐步实现,首先解决核心编码统一问题,然后实行边建设边统一的方式,逐步实现电力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编码体系。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实行合纵连横的方式,本着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开发各种可用条件,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步伐。

3. 加强企业信息主管部门的作用

伴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对管理信息化深度和广度也会提出新的需求,这就需要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跟进,让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生产自动化水平相适应,它与企业每个部门和员工都息息相关,涉及到企业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而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深入会涉及到企业内部较深层次,这就需要企业信息主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从企业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出发,负责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设计规划、建设项目管理、资金筹措、软硬件后期维护等工作,为更好地发挥信息主管部门的作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主管领导应该由企业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项目实施的推进工作,具体事务应该指定专人负责,并制定定期考核制度,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效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4 建立严格、合理的监督制度

电力企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型企业,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企业信息化管理给企业带来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网络化和信息化固有的风险,因此电力企业信息化工程如何规避这种风险,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为此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建设一个严格、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来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例如每个企业的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都应该保证其权威性、不同工作岗位的职工对于系统的操作要有严格的权限区分、严格杜绝因违规操作造成信息泄露等事故的发生……。同时还要对职工进行信息安全管理的学习,需要有专门的部分负责对违规操作进行监督,并建立严格的处罚办法,从多方面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

5. 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当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人才,这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应以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方向为导向,加强从决策和管理层到员工全面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对于决策和管理层的培训,需要让他们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在决策上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在工作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需要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和给他们带来的便捷,同时加强对信息化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所在岗位的操作流程,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总之,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它打破了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网络化和信息化规范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整合了企业资源,全民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企业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明诚.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2] 刘军.基于云模型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3] 陈永权,张倩.浅谈信息化对电力企业管理改革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39-43.

[4] 邓艳丽,田雪峰.对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河南科技,2014,21:226-227.

[5] 赵刚,谈学锋.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与实践[J].硅谷,2015,03:4+3.

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范文3

关键词:Agent MES 平台 系统设计 总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TP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本文运用构件及分布式对象计算技术构建基于多Agent的MES系统,取得良好的运用效果,推动了MES技术中小企业的推广应用。

1.MES总体设计

1.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本文将多Agent技术引入到MES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利用多Agent系统的分布式特点,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简单的子问题分布求解,构建基于多Agent的MES系统。 MES系统总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1.2 MES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根据对MES系统的需求,设计MES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物料管理,工单管理, 生产管理, 质量管理, 仓库管理, 追踪追溯六个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各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1)物料管理。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实现原材料和成品/半成品管理基础资料与物料清单的维护管理。(2)工单管理。管理车间生产过程中工单的生成、记录、流转和统计。(3)生产管理。该功能主要是按照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订单的紧急度、生产效率等因素,进行生产任务分配,确保合理安排生产作业的同时能够符合预定交期、符合生产线产能, 并能实时掌握各生产指令的进度状况。(4)质量管理。该模块的功能是根据质量目标来实时记录,跟踪和分析产品和加工过程的质量,以保证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确定生产中需要注意的问题。(5)仓库管理。对仓库内的原材料、产品等。进行规范管理、提高仓库利用率、大大提高了物流的准确性、实时性等。(6)追踪追溯。通过监视产品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和状态来获取每一个产品的历史纪录,该记录向用户提品组及每个最终产品使用情况的可追溯性。

1.3调度Agent

调度Agent即通过数据库获得产品工时、设备工时等信息,判断车间工作能力,并根据相关规则进行能力平衡及决策规则、调度算法来最终确定车间的工作任务和作业计划。

2 结语

本文将 Agent 技术与 MES 的任务调度相结合, 以多Agent 技术作为系统的实现形式, 将MES中的各个功能模块通过agent的方式建立,满足生产企业对调度的特殊要求,设计和实现基于多Agent的MES平台,取得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玉顺,曹军威.多系统理论、方法与应用[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何炎祥,陈莘萌.Agent和多agent系统的设计与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范文4

关键词:电力集体企业;信息化;集约化管理;承包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114-03

企业信息化营运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交易效率、管理精度、决策速度。2010年以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逐步推行劳动组织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人财物集约化管理。上海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也于2010年全面启动,以适应主业客户和自身发展的需求。鉴于上海电力集体企业管理层级多、数量多、规模大小不一、业务重叠的实际情况,在推进集约化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无疑是支持企业集约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电力集体企业信息化管理状况

一个有效的双向信息传递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伴随着体制深入推进,电力集体企业信息化管理经历三个不同阶段。

1.粗放型管理阶段

20 世纪90年代以前成立的电力集体企业均属于电力主业的安置型企业,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其管理主要依靠主业和领导层指令性措施,机构设置简单,以班组作业为基本单元,经营管理较为粗放。由于大部分电力集体企业都是根据主业的需要和业务发展设置,成立时间较短,管理受技术条件限制,公司总部对下属单位的管理仅采用指令式、会议式或检查式等手段,基本没有信息化。

2.辅助计算机管理阶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集体企业也日益市场化,规模不断扩大,管理较以往复杂,集体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的主体意识得到培养和建立、增强,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资金管理、信息管理、工程管理等开始由企业主导。为满足管理需求,部分电力集体企业开始推广会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等较为简单的信息化手段。这些手段通常而言都是对手工流程的模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但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有限,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电力集体企业粗放型管理的模式。

3.信息化管理阶段

进入21世纪到现在,电力集体企业取得更大发展,管理规模和管理层级更加复杂,管理难度加大。从内部管理来看,既有行政计划部分(主要体现在电力主业的行政干预,在管理上自主独立性就受到制约),又有市场部分(主要体现在非主业相关业务上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如在电网以外的市政工程、民用建筑等领域大多采取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2010年上海电力劳动组织综合改革以来,集体企业与主业的关联程度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三集五大”管理模式,集约化管理和信息技术在集体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纷纷学习和借鉴电力主业的先进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升级、完善和联网,构建企业的信息系统,原先没有进行信息化的企业也可以斥资购买成套的商用软件,如ERP或其中的若干模块构建企业的信息系统。这一阶段电力集体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开始和全面预算管理、决策支持等结合起来,依靠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迅速实施,开始改变了原有的业务流程。在这一过程中,电力集体企业的集约化管理理念不断成熟,管理手段日益先进,集约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二、信息化手段对集约化管理的必要性

实体化运作的新形势下,电力集体企业面临的经营和管理的挑战是全方位的,需要以战略为指导、流程为主线、预算为控制、绩效为结果。集体企业要实现集团化管控、集约化管理,信息化手段必不可少。

首先,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企业管理。劳动组织综合改革后,电力集体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关停并转”和集中“瘦身”,管理集团化、扁平化。由于集体企业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和区域的不集中,决定了其管理的复杂性。集约化管理的理想模式就是在企业内部,通过业务整合、流程和资源配置优化,建立起集约化的组织架构、管理服务和流程控制体系,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必须是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搭建在先进的信息化平台上,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管理的集约化。

其次,时展的必然结果。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集约化管理还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甚至会产生更加严重的管理风险和漏洞(如管理人员的压缩,引发的现场安全管理、资金管理、用工管理等风险等)。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集体企业需要对企业系统重新进行综合集成,挖掘企业各方面的潜能,发挥企业整体效力,才能在集约化管理和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向管理要效益。

最后,信息化本身的优势使然。如今,大型企业集团均通过对在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企业信息集成起来组成一个管理信息平台,达到数据共享,并借助专用软件,将企业管理向集成化、网络化改造,既能为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又能减少结构冗员,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电力集体企业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更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支撑。

三、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信息化管理面临的困难

相对电力主业而言,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由于起步晚、内部网络化程度较低,难于实现对异地成员单位的实时监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约化管理的效率。另外,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集体企业尚不能合理地设置大的系统和小的专业应用模块之间的关系;集约化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多数属于单个企业内部应用,极少实现与供应商、客户的集成,管理只能在很初级的层面实现,无法达到增值和资本运营的要求;集体企业一般都在初期建设比较重视,后期维护工作跟不上。

四、集约化管理的信息化策略分析

1.以信息化促进集约化管理,必须具备的配套条件

(1)技术条件。技术条件是指支撑企业管理运行所需的设备、场所等硬件及适合管理要求的技术经验等软件条件。目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系统已经建立了覆盖集体企业的广域网,集体企业已经建立了适应各自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但通道容量有限,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实现与主业客户的互联。

(2)人员素质。技术和软件平台本身不能创造任何价值增值,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在业务操作和管理决策等环节上提供监控、稽核和分析的手段,拉近计算机系统和管理者的距离,因而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成为影响集约化管理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集约化管理过程中涉及到对资金的合理调拨、决策支持数据的录入和分析等环节,人员素质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直接左右决策的最终效果。电力集体企业以往属电力主业“安置型”企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支持性人才还存在短缺局面,但可借助集体企业内部专业软件公司给予支持,也可根据需要分阶段引进专业人才、加大培训力度。

2.以信息化促进集约化管理,必须遵循信息化客观规律

电力集体企业必须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以数据为中心,以业务为导向,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框架下,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管理的中长期信息规划。数据集中、数据仓库、关键业务系统是电力信息化建设的三大工程。数据集中实质是集约化管理模式的体现,确保信息对称,使分析成为可能,为数据仓库提供决策支持。要建立覆盖电力集体企业核心业务的关键应用系统,实现各级信息资源共享,还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信息标准,为实现现有应用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奠定基础。

3.以信息化促进集约化管理的实施思路

(1)以业务流程重组为核心,“自上而下”进行设计。集约化管理是为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方式,信息化建设时提高集约化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建设必须根据组织的战略规划,遵循“自上而下”的管理流程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对企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企业集约化管理方案,建立企业信息化的理想模型,提出企业管理功能需求。其次,要对企业现有的信息平台和已有的应用系统进行分析,对专业的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保护已有的投资。最后,要遵循“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原则,先行建设承包商队伍管理、人力资源、资金管理和工程MIS系统等关键应用系统,关键应用系统应先在有条件的单位试点后推广。对于风险大的、非关键的应用系统可以待时机成熟时建设,最后在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数据挖掘,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信息技术对集约化管理的高级支持和辅助决策。

(2)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自下而上”实施。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依照优化的流程,从基层业务单元入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向企业管理、经营和决策信息化发展,从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发展。

五、久隆电力集团承包商信息化管理的创建与实践

久隆电力集团是一家集电力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项目全过程和多元化经营为一体的电力集体企业,拥有国家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送变电工程专业一级资质证书。与集团合作的承接工程施工企业上百家,近万名施工作业人员,现场作业人员数众多,各施工地“点多面广”。以手工方式对所有的作业人员进行记录、修改、统计,管理层对承包商的信息很难做到充分掌握,效率较为低下,容易出错,而且无法将收集到的数据及时与作业人员的档案信息进行核对,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利用。

为了加强现场作业的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人员的伤亡事故,必须从人员的基本安全要素抓起,形成动态的信息管理系统,达到预警、预防的目的。

2009年起,久隆电力集团结合集约化管理的要求,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开发了“承包商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安全预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前,首先组织系统设计人员对久隆集团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确立系统设计的需求和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总体设计。

1.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如下:

2.承包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在新建设的系统中,计算机将139家承接工程施工企业及其下1万多名施工作业人员的基本信息信息收集起来,输入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预控管理系统,包括人员的基本信息、培训情况、资质审查、企业的审核、资质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管理。

(1)对施工企业的安全信息管理。根据核准的承接工程范围将企业分类。再根据企业本身人员的技能情况,又可将企业分为不同的资质:可承担110千伏及以下、35千伏及以下、10千伏及以下输电、供电、受电点力设施的安装、维修、试验的工程。

系统按照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要求,建立施工企业的基本信息、施工类别、所获资质的信息库,所有数据等都可从系统中查询获得,建立电子化的资质审查流程,实现电子化的考评年检流程。

(2)对作业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所有作业工人在职前需要进行安全培训,培训由久隆集团组织,经过培训并通过考核才发放相应的许可证。所有通过职前培训取得相应许可证的作业工人每年还须接受年检,进行相应的考试。公司对作业人员培训后取得的各项资质实行电子化管理,将培训经历、成绩单、证书等信息输入计算机,并能及时准确地将工种、许可证信息与作业工人的实际情况保持同步。

信息系统将安全管理人员从原先的纸质档中解脱出来,能够十分方便快速地查找到所有承包商及其近万名施工作业人员的基本信息、资质信息、违章信息等,让管理人员充分掌握从作业人员到施工企业的整体情况,为提高管理质量、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供了有效手段。

(3)安全防护器具的信息管理。承包商所拥有的所有安全防护器具信息都被编号并记录至系统中,当安全监察人员实地检查时可通过手持PDA直接查询出相关的工器具信息,一旦发现不合格便可记录在PDA系统中,并立即停止不合格工器具的使用,有效保障了现场作业工人应有的劳动保护措施。

3.安全预控信息化管理辅助决策功能

系统提供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各种统计分析功能,包括人员资质、工种、年龄等项目的统计。实现对施工企业的各种统计分析功能,包括企业类别、企业规模等项目的统计。提供各施工企业、作业工人的违章情况统计功能。实现施工企业、作业工人违章预警功能。在数据完整全面的基础上实现年度分析报表功能。所有统计分析信息可导出至EXCEL文件,不仅仅从技术角度增强了电力工程的安全保障,更是从管理层面提升了久隆电力集团对安全的控制力,实现了安全生产决策科学化、安全集约管理现代化。

六、结论

电力集体企业实施集约化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必须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只有坚持“自上而下”总体规划、“自下而上”分步实施的原则、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才能最终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充分支持企业集约化管理的需要。久隆电力集团从承包商基础管理入手,不断完善功能,逐步扩大信息化管理范围,初步实现了承包商管理的集约化、信息化。电力集体企业需要灵活掌握规划设计与实施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实施的可行性,必要时需要进行个别单元的试点,使规划设计成果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信息化手段应用在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中一定能够为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坚,杨波.论电网企业集约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J].电力信息化,2006,4(3).

[2]陈志强.多经企业实行集约化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02,(7).

[3]张斌.以信息化助力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J].当代经济,

2009,(16).

[4]夏轶.浅谈集约化管理[J].有色金属工业,2003,(2).

[5]刘万毅.施工项目实行集约化管理的思考[J].施工企业管理,

2002,(5).

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范文5

关键词:军工企业;信息化;集中;远程;保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2-0-02

0 引 言

随着军工企业的迅速发展,外地子公司增多,由此带来了信息不畅、沟通不便、协同困难等问题,如公司高层管理者希望实时、便捷地掌握每个子公司的第一手经营数据,外地子公司希望能够及时浏览集团公文等信息。另外,国家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内网”)分级保护标准使计算机的应用成本过高,使用过于复杂,严重阻碍了信息化的应用。

1 计算机需要配置的安全产品和成本预算

为了满足以上需求和减少信息化应用的安全保密成本,让信息化能够为军工企业发挥更大作用,本文提出了建立一个立足互联网,以公司园区总部为核心,服务于所有外地子公司的信息化平台方案。表1所列为按照国家颁布的安全保密标准,一台计算机需要配置的安全产品和成本预算。

2 方案设计

2.1 总体设计

本方案首先借助先进的远程接入技术,将分散于各地的子公司进行通信互联,形成基于互联网的集团外网基础平台。

(1)参照企业内网中的ERP管理系统,在该平台建立集团ERP管理系统,实现对外地各子公司财务、业务的实时管理,进而为集团公司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搭建集团外网Web平台,使得集团内部的各种公文、通知、管理经营信息能够快速有效地传递到外地子公司,进而传递到集团全体员工处。

(3)考虑到因为保密而增加的成本,将尽量减少集团园区内网用户数量,将用户限制为参与军工研发生产的相关人员,坚决剥离与军品无关的用户,将此部分用户迁移至集团外网。

根据以上需求,我们设计了集团集中式信息化平台,其架构如图1所示。

2.2 详细设计

2.2.1 剥离内网计算机终端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将集团园区内子公司、分厂和非部门的内网终端计算机整体剥离,迁移至集团外网。

2.2.2 调整网络拓扑

集团公司园区原外网拓扑如图2所示。路由器充当网关,提供路由功能,而随后的防火墙采用桥模式,却未设置相应的安全策略与规则。在本方案中,将去掉路由器,使防火墙运行在路由模式下,因为防火墙完全可以替代路由器完成路由任务,并启用合适的安全策略与管理规则,不仅节省了成本,更提高了整个外网的安全系数。

由于大量计算机终端迁移至外网,因此需增加部分交换机,改变了原拓扑。调整后的新拓扑图如图3所示。

2.2.3 应用建设

在外网中心机房增设4台服务器,其中1台部署天翼系统,提供远程接入服务;1台安装Apache、MySQL、PHP组件,搭建Web平台,提供公文等信息浏览功能,并部署邮件系统,为集团外网用户文件传输提供服务;2台服务器分别部署ERP系统的中间层与应用服务,搭建ERP管理系统,将外地子公司的财务、库房、生产、计划、销售等纳入集团集中管理。

由于集团内网与外网进行了物理隔离,故内网中的公文、通知等最新信息需手工导出导入,以维护外网信息。对于由Apache+MySQL+PHP架构的Web平台,其数据分以下两部分存放:

(1)PDF等非结构化数据存放于PHP主目录下;

(2)HTM网页等结构化数据存放于MySQL数据库中。

在具体的数据维护时,借助Windows系统中的NtBackup工具设置定时、增量等备份策略,实现每个工作日非结构化数据的自动增量备份。对于MySQL数据库,可编写如下所示的增量备份脚本:

@echo off

set PATH=C:\Program Files\Winrar;%PATH%

set MYSQLPATH= C:\Program Files\MySQL\MySQL Server 5.0

set BAKPATH=e:\mysql_bak

set USERNAME=root

set PASSWORD=1234567890

mkdir %BAKPATH%\data

%MYSQLPATH%\bin\mysqladmin Cu%USERNAME% -p%PASSWORD% flush-logs

xcopy /e /c /h /y %MYSQLPATH% \data\mysql.* %BAKPATH% \data

rar aCag %BAKPATH% \diff\ %BAKPATH% \data \mysql-bin.*

rmdir /s /q %BAKPATH% \data\

@echo %data% %time% dIncremental backup finish >> c:/mysqlbackup.log

借助Windows系统的计划任务功能自动执行脚本,进行增量备份,最后将两部分备份发送至外网Web平台,进行相应恢复处理。

2.2.4 终端管理

为节省天翼系统的购置费用,并考虑到安全管理的需要,根据授权访问资源的不同,外地子公司计算机可以被划分为四种类型,如表2所列。

其中,A类计算机仅接入集团外网系统,可使用邮件系统、共享等;D类计算机主要分布在集团园区外网网吧,为员工集中提供互联网服务。

在集团外网系统中,主要有三种技术手段能够控制终端计算机的网络访问行为,它们的组合使用可以满足表3的访问需求:

(1)在网络层,通过配置防火墙的ACL(访问控制列表)可以授权特定的终端访问集团外网、集团Web、集团ERP、互联网。

(2)通过天翼系统,基于IP、MAC、账户的控制,可以授权特定的终端在逻辑上访问ERP系统或集团Web。

(3)通过ERP系统自身的安全管理功能,可以授权特定的账户连接ERP服务器。

由于本方案的安全防护策略基本都基于客户端IP,因此要求外网中客户端的IP地址必须是可控的,用户未经审批无法更改。为实现此目标,考虑到管理成本与资金问题,原则上收回终端的管理员权限,由网络管理部门授权控制。

3 方案实施

此方案的实施涉及面广,包括服务器的软硬件、网络设备的配置调整、终端计算机状态的调整、上层应用系统的部署与配置。为尽可能减少对用户正常工作的影响,保证实施的顺利进行,可按以下顺序推进部署工作:

(1)去掉路由器,配置防火墙参数,保证集团园区外网系统的正常运行。

(2)调整防火墙与服务器配置,部署远程接入系统。

(3)搭建集团外网Web平台及ERP系统。

(4)将需剥离的终端计算机及交换机整体迁入外网,包括计算机和交换机配置的调整。

(5)根据管理需要与安全防护的要求,全面配置交换机、防火墙与极通远程接入系统的安全策略,保证外网系统安全、顺畅的运行。

4 结 语

本文设计的军工企业集中式信息化平台方案极大地满足了用户需求,在保证网络系统顺畅运行的同时,提高了网络安全,减少了对用户正常工作的影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Julie C. Meloni. PHP、MySQL和Apache入门经典(第五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简明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秦凤梅,丁允超.MySQL网络数据库设计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4]邓洋,徐海林.云计算服务监狱信息化之探索[J].物联网技术,2014,4(12):82-83.

[5]夏勇,金卫健.企业信息管理平台的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9(10):82-84.

[6]方登建,刘木易,刘奇.物联网技术在军械保障中的应用需求分析[J].物联网技术,2014,4(4):63-65.

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范文6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过去的客观条件所限制,煤炭企业所使用的大部分信息系统是分散开发或引进的,是面向具体业务和部门的,一般不会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大多数信息系统完成的是一些数据录入、简单查询和报表打印功能,主要解决生产过程的事后统计管理问题。数据库是面向人工报表建立的,数据流程大多是模拟手工业务流程的,信息编码是随意的,虽然有些企业、有些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有了总体规划,制订了一些代码信息标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却缺乏整个企业层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考虑,造成信息化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由于数据平台的不统一,同样的一个数据项多次录入,在不同的平台之间保存,因而不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各部门间、各系统间信息不畅通,自成体系,各自为政,没有统筹兼顾,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因而,各部门已建成的信息系统之间形成了若干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将企业管理陷在信息难以全面流动的“信息孤岛”之间。长期以来,由于信息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普遍存在“重硬轻软”、“重软件轻数据”的认识误区。许多人以为,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先进就是信息化的高水平。他们在设备选型和网络构筑上肯下工夫,肯花大钱,却忽略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而导致对“信息孤岛”问题熟视无睹。许多部门辛辛苦苦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只因为没有建立信息的基础标准,等到想再上一个台阶时,所有的代码都得重新制订,积累多年的应用系统都得推倒重来。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整体信息资源规划。科学的规划应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如“职工编码”,在各系统中应是惟一的,无论财务系统还是人事系统。因此,要想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就必须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和马钱德等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信息资源与人、财、物资源同样重要,应该像管理其他资源那样管理信息资源;要使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不进行统一的、全面的规划是不可能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资源规划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无法解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跟不上管理变化的被动局面。

二、信息资源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ResourcePlanning,IRP)也称为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信息,从产生、获取,到处理、存储、传输及利用进行全面的规划。其核心是运用西方国家先进的信息工程和数据管理理论及方法,通过总体数据规划,打好数据管理和资源管理的基础,促进实现集成化的应用与开发。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引进,都应该建立在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之上。只有做好基础性、先导性的信息资源规划,才能建立起集成化、网络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待规划的信息资源既包括管理系统中最小的数据实体,也包括经过数据分类、挖掘后提取出的信息,还包括信息关联处理、逻辑判断后形成的决策知识。信息资源在管理流程的每一个必要环节中得到增值,从信息资源的低级形态逐步转变为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为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持。离开信息资源及其在系统内的有机循环流动,管理系统就会失去运行基础,成为一个“零输人、零输出”的空壳。

成功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对系统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美国管理与信息技术专家詹姆斯·马丁提出的建立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方法论—信息工程的一条基本原理是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应用开发应该面向数据,而不应该面向处过程。数据是稳定的,而数据处理是多变的。威廉·德雷尔有句名言:“没有卓越的数据管理,就没有成功高效的数据处理,更建立不起整个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信息工程十分强调信息系统建设的高层规划工作,即以总体数据规划为中心的总体规划与总体设计。在信息工程的理论指导下,总结MIS开发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以往的MIS建设所犯的通病是:“重功能轻数据”,没有把信息资源规划放在核心地位,只追求功能的罗列,不管数据组织是否合理,结果是“信息孤岛”丛生,根本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不能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为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MIS建设局面,必须确立“先搞信息资源规划,后搞MIS开发”的技术路线,坚持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实施以数据为中心的关键技术。通过总体数据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不仅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为后续应用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统一平台是基础,共享数据是核心,有了统一,才有共享。有了统一的数据平台,可以连通“信息孤岛”,形成“共享数据板块”,进一步集成“信息资源大陆”,实现数据共享并挖掘增值,才能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信息资源规划过程就是建立数据标准的过程。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在信息资源规划过程中,标准化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交换、数据库设计、应用软件设计和系统建设的保证。信息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数据源定义标准化、技术规范标准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平台标准化和业务标准化等。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最基础的标准,应遵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序列,建立健全企业信息系统所使用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根据“木桶理论”原理,企业信息化建设选择最薄弱、最需要解决的环节—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作为突破口,可以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中,注重应用,保持技术的传承性,强化标准化,整合现有资源,是必须时刻引为准绳的工作原则,是建设的关键,是规避风险并战胜挑战的重要武器。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在资源整合的有效管理和技术的标准化上狠下功夫。同时,还要改变设备越新型、越高档,系统就越先进的错误观念。拥有昂贵的新型、高档设备完全不能说明系统的先进性。只有花钱少、应用水平高的系统才是真正先进的系统。由应用产生的数据流才是真实的宽带,它不是买来的,而是一项项应用系统的艰苦开发和得到实际运行,才能逐步“培育”出来。一个时期以来,许多企业饱尝了分散开发、外购和“下发”软件的苦头,在“系统集成”的浪头,又把希望寄托在联网和系统软硬件更新集成上,以为有了新的环境,只要做出一些应用“接口”就能实现系统集成。实际上,他们仍然在误区中辗转。最好的出路是:一是抓好数据重组工作,即建立信息标准化;二是重新规划设计共享数据库,建立稳定的全域数据模型;三是重组原有的信息资源,改造杂乱无序的数据环境。

只有从数据集成抓起,才能走出系统集成的困境;只有用全域数据模型来控制与协调信息系统的开发,才能取得信息系统建设的主动权。同一数据必须一次、一处进人系统,而不是多次、多处输人系统,只有保证其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经由网络—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才可以多次、多处使用。那些“第一次产生数据,,就是“源点数据”。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源点数据”,也都需要用到别人的“源点数据”,这些数据是本部门信息系统的必要基础。信息化建设,有赖于从“源点数据”开始的整体规划。到数据源头去,从数据开始规划,而非从技术开始规划,是信息化建设回归本源的关键。整合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企业管理数据库,必须打破部门之间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加大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程度,共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更新和维护,让信息资源在各环节的流动过程中不断增加价值。协调部门与整体的信息利益,克服信息私有和自采自用的倾向,追求信息共享和全局信息资源优化管理。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对企业各领域、各部门信息化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协调,避免重复建设、条块分割、自成体系。

三、信息资源规划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信息资源规划方法就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它的主体部分是信息工程的总体数据规划,旨在解决分散信息系统的集成和集·成化信息系统建设的问题,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和数据管理规范。将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建立贯穿于总体数据规划的过程,就是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所涉及的技术方法主要有:

1.IRP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信息资源规划的第一阶段,包括对功能的需求分析和对数据的需求分析首先,功能需求分析的技术方法是通过业务过程矩阵、关键因素分析(CSF)等,得到业务模型。其次,数据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用户视图分析、数据流分析(DFD)、数据元规范化。用户视图是一些数据的集合,它反映了最终用户对数据实体的看法,这种分析可简化传统的实体一关系(E-R)分析方法,主要使用分类编码技术和范式理论;数据元的规范化在信息资源规划有重要意义,数据元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信息单位,是数据对象的抽象。分析清楚一个数据元素可能出现在哪些用户视图中及出现的频度,可以提取出共享度高的数据元素,这些元素的标准化尤为重要。

2.IRP的系统建模。

系统建模是需求分析的继续和“定型”,是信息资源的总体的概括和描述,是要解决“系统要干什么”的问题,是建立信息系统的通讯网络方案、计算机体系结构方案、应用系统开发方案、信息管理制度与人员机构建设方案的基础。系统建模分为系统功能建模、系统数据建模、系统体系结构建模。系统功能建模是对系统功能结构的概括性表示,一般采用“子系统—功能模块—程序模块”的层次结构来描述;系统数据建模是建立信息组织的框架、进行信息的组织。一般是通过E-R图、数据库的范式理论建立全域数据模型和子系统数据模型;系统体系结构建模是建立系统数据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关联结构,它是决定共享数据库的创建与使用责任、进行数据分布分析和制定系统开发计划的依据,这种关联结构通常采用U/C矩阵来表示。

四、实施信息资源规划应注意的事项

理论指导下的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实施,对我们来说还刚刚起步,不完善的地方还很多,需要进一步探讨。

1。信息资源规划的工具的研制十分必要。在规划过程中有大量的规格文档,其建立工作非常繁琐,大连圣达计算机发展有限公司的IRP2000软件工具具有很好的功能,如果能在系统的辅助设计方面再增加一些模块,那将更为实用。

2.很多单位的领导认识不足。他们认为信息资源规划是“空”理论,重应用轻规划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使有规划,也不用,非常随意,致使设计与规划脱节。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像城市规划一样,将规划、设计、实施三个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以项目合同的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3.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来抓数据管理工作。不必新设立科、处、室,可以在信息中心或相关部门中设立一个专门工作组。数据管理人员要在计算机教育、数据处理方面有一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