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企业信息化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企业信息化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简述企业信息化的内涵范文1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以河北省为例,简述了区域信息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信息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化不仅能促进区域内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能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与重建。

论文关键词:区域信息化区域经济差异性

发轫于20世纪中期的信息技术革命以无比强劲的冲击力、扩散力和渗透力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改变了世界。发达国家都相继制定了自己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计划。信息化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但信息化具有区域性,而经济也同样具有区域性。区域经济是一种地理经济,也是一种传统特色经济。信息化能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全面进步,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信息化加快了区域内知识积累的速度,增强了报酬递增的强度,信息化还会促进政府、企业等的体制改革,减少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营造创新空间。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何把区域经济发展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区域的传统特色经济,以工业化和传统经济来促进和支撑信息化,使区域经济发展与信息化互为依托,融为一体,整体推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文章以河北省为例,简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信息化过程的关系。

1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差异性

信息化的内涵基本上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前者是信息化的基础,后者是信息化的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一个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会促进本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会为本地的信息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本地信息产业的发展。

由于中国各地区在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如秦皇岛、唐山、石家庄、张家口、廊坊、衡水、邯郸等代表河北东、中、西部在信息资源获取、掌握及运用信息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已经拉开,形成了“数字鸿沟”。整体上,河北的信息化水平指数低于全国信息化水平指数25.89,而衡水、张家口等市的信息化水平指数低于河北信息化水平指数。总体上,河北东部城市信息化水平高于中部城市信息化水平,中部城市信息化水平高于西部城市,东部与中西部城市信息化水平相差很大,中西部城市在信息化方面存在明显劣势。中西部城市信息化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中西部城市社会信息意识弱,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社会所认识;二是信息化人才相对缺乏,教育体制落后,信息处理和加工水平低下,很难成为带动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力量;三是中西部城市经济基础薄弱,财力不足,信息化所需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及装备滞后,信息市场发育缓慢;四是管理体制落后,部门间、地区间、企业间相互分割,存在严重的分散、浪费、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2不同信息化水平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著名经济学家K•阿罗认为,经济主体掌握的初始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因而其行为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可以分析的,信息的作用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人们可以花费人力及财力来改变经济领域以及社会生活其他方面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种改变恰好是信息的获得。不确定性具有经济成本,因而不确定性的减少就是一项收益。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一个区域对信息资源的获取提供了便利,而这种信息资源的获得减少了不确定性,从而获得了收益。所以,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舞台。研究资料显示,河北省各城市的人均GDP值与信息化水平指数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为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反之亦然。区域信息化水平对区域人均GDP有显著性影响,区域信息化程度的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3区域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

结合河北省当前的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发展策略,由于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缩小河北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实现经济“趋同”,就要求中西部城市必须加强区域信息化建设,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龙头,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这不但表现在信息产业本身,还表现在信息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比如其对机电一体化的带动作用就很突出,并且,机电一体化是很多行业的基础,其本身的发展又将进一步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产生乘数效应,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二,信息化和软件产业的共生关系更为明显。软件产业的发展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的具体表现和潜力所在。制造有形产品的整个环节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当企业扩大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将进入规模不经济的状态,因此制造有形产品的企业平均成本呈“U”型。然而,软件产品属于无形产品,其研发成果就是开发出第一套产品,而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简单的复制过程,成本低到忽略不计。软件企业的规模是指营销规模。而营销成本和售后服务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这使软件企业平均成本呈“L”型曲线。软件企业的销售规模受市场容量制约。本地的信息化进程将能为本地的软件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并把市场空间拓展到周边地区,从而达到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三,信息化加快了区域内知识积累的速度,增强了报酬递增的强度,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根本,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根本是知识的积累。因此,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和区域内知识积累的速度成正比的。而从知识积累的过程来看,一般要经历会意知识向清晰知识的转化,然后再对清晰知识进行整合,得出新的知识体系,这正是通过信息化构建知识库的本质所在。

第四,信息化和区域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区域的信息化从来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针对本地区的特色经济、产业结构特征来进行的,比如以唐山市制造业为龙头产业的地区,其信息化应该以制造业的信息化为重点;以秦皇岛市旅游产业为龙头产业的地区,应该重点加强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总之,各区域发展软件产业和信息化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软件产业,体现具有本地特色的信息化。

第五,信息化是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是知识经济的具体表现,因此,区域信息化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这一关系可以利用某一区域的人均GDP和信息化指数的关系反映出来。与此同时,上述关系还能反映出区域经济的结构,比如有些城市的私有经济所占比重很大,经济总量也很大,人均GDP较高,但是,目前的私营企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些偏差。相反,在一些国有企业占主导的城市,人均GDP相对较低,信息化指数却相对较高。

第六,信息化会促进政府、企业等的体制改革,减少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营造创新空间。在企业层面上,信息技术的采用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信息化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实现实时监控、集中监控;另一方面表现为把不同职能间的自我约束转化为由信息技术进行强制约束,这种集“集权+分权+自律”的管理体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环境。在政府层面上,信息化对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监管力度、减少腐败现象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邯郸市等地的信息化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4结论

总之,在拓展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方面的根本任务是要加速对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四个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实现对四个环节的创新。实践证明,推进深化区域经济与信息化工程,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领导重视,成立专门工作班子;二是企业要选择适用性强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三是要长抓不懈;四是要建立考核评估、推动机制;五是要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信息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信息化进程中,只有认真分析本地的经济特点、龙头产业以及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抓住问题的要害,制定出符合本地经济发展条件的信息化规划,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抓住机遇,直面挑战。针对河北省自2007年实施区域信息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工程以来取得的成绩,文章认为,接下来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唐山、秦皇岛、廊坊、邯郸、石家庄等城市推进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使该相关区域的经济大发展,同时要把区域信息化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和途径,坚持走政府引导与市场结合的道路,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要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但硬件要上去,更重要的是软件和人才要上去;要坚持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全面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曲维枝.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四大方面.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9-16

简述企业信息化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数字矿山

中图分类号:TD67 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矿山信息化的建设也在不断加速,为实现矿山生产过程的可视、可控、可调和高效率、高安全,数字矿山应运而生。

1 数字矿山概述

1.1 数字矿山定义

数字矿山是对真实矿山整体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认识与数字化再现,是一个“硅质矿山”,是数字矿区和数字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矿山的核心是在统一的时间坐标和空间框架下,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类矿山信息,将海量异质的矿山信息资源进行全面、高效和有序的管理和整合。数字矿山的任务是在矿业信息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空间分析、数据采矿、知识挖掘、虚拟现实、可视化、网络、多媒体和科学计算技术,为矿产资源评估、矿山规划、开拓设计、生产安全和决策管理进行模拟、仿真和过程分析提供新的技术平台和强大工具。

1.2 数字矿山建设意义

数字矿山的建成将解决矿山建设施工中组织管理难度大的问题。随着建设工程的进行,矿山采矿、选矿、机电、采暖、通讯、地面土建、管道输送等工程将全面展开。从井下到地面,从地面到高空,将出现多水平立体交叉作业和多工种多工序平行交叉作业,加上地质条件复杂,施工中难以预测的不利因素随时可能出现等,组织管理的难度非常巨大。数字矿山可将矿山建设、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与生产要素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和科学化管理,使矿山企业建设和生产呈现安全、高效、低耗的局面。

2 数字矿山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矿山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巨大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矿山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基础网络平台。基础网络平台通过覆盖矿山井上井下的高速网络将以及矿山传感网将矿山环境、设备及人员实时联接起来,并传输到计算机、互联网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决策、控制、和查询,不仅保证信息的互联互通,更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及时性。

(2)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实现“数字矿山”的根基。主要用于实时采集和更新矿井建设期和生产期的地理信息、进尺、水文、人员位置、设备状态等基础数据信息,并通过数字建模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可视化。

(3)四维地理信息系统与可视化集成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基于统一的空间和时间四维坐标将矿山中所有信息可视化并配置完整的属性信息,建成完整的四维时态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地上地下所有对象的透明管理和虚拟现实系统仿真。实现矿井开拓设计对比,实现矿山机械、总图运输、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的模拟运转,实现建设过程的控制与调度等,还可以对矿工进行虚拟的井下条件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工作效率。

(4)矿山安全生产监控与预警、救援系统。按照国家对矿山企业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要求,必须建立矿山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和矿井通信联络系统 。建成后可以实现矿山的井上和井下的语音通讯、人员、设备跟踪定位、井下关键设备的远程监控、井下关键位置的图像视频监测监控、以及各种环境参数的监测监控等。在此基础上实现统一生产指挥调度。

(5)矿山ERP系统。要实现真正的“数字矿山”,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采矿行业的矿山资源优化(ERP)系统是很有必要的。矿山资源优化(ERP)系统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包括项目前期、进度管理、投资成本、招标管理、文档管理、系统管理等)和办公OA系统等。

3 基建期数字矿山建设优势

数字矿山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基建矿山,存在很多建设优势:

(1)国内外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尽管各个矿山的地质环境、采选设计不同,但是服务于数字矿山建设的技术、软件、平台是统一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无线通讯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生产管理与控制系统等都已比较成熟,基建矿山可以借鉴成型矿山的建设经验,少走弯路,实现建设优化。

(2)基础数据循序渐进录入。作为数字矿山根基的基础数据录入工作量是相当繁重的,而基建矿山数据从零开始,基建数据实时录入,大大减少了录入工作量,保证了数据准确性。

(3)基建期数字矿山的建成为日后安全高效开采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矿山实体与基建期数字矿山将同步建成,决策者可以根据已有数字矿山迅速准确地掌握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结语

数字矿山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科学概念到具体实施的关键在于人,我们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提高矿山各项管理水平。矿产资源正面临资源短缺、供应乏力的严峻形势,数字矿山的建成将实现矿区资源的高效、安全、绿色开发开采,以确保中国矿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力强.浅谈煤矿企业信息化及数字矿山建设[J].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吴立新,汪云甲.三论数字矿山-借力物联网保障,矿山安全与智能采矿[J] .煤炭学报.

[3]张馨方,黄敏儿. 数字矿山建设及其现状简介[J].科技向导.

简述企业信息化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我调整、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企业的规模越大,其重要性就越显著。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企业极其重要。

1 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

1.1 确保企业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通过各种流程、程序和检查监督手段,将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起来,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促使全体员工贯彻和执行企业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既定的经营方针进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1.2 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资产是否保持安全和完整,直接涉及到国家、企业以及企业所有者和员工的切身利益。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通过适当的方法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资产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1.3 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

信息的准确性无疑对企业的决策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决策层必须准确及时地掌握业务经营信息和会计信息。同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也是投资者和债权人所要求的。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各种业务经营信息和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按照程序进行,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然而,对我国来讲,全面认识内部控制才刚刚开始,企业内部控制仍存在很多问题,经营失败、会计信息失真及不守法经营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失灵。

2.1 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

作为指挥企业经营活动的中枢神经系统,企业内控制度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然而实践中大多数企业未能制定系统的、完善的内控制度,没有针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企业内部的管理条块分割,不成体系,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有的企业制度制定得过于理想化,不具有可操作性,有的企业制度制定出来后。未能随着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使制度本身存在很大缺陷。

2.2 企业制度执行不力

有了健全的内控制度,还必须确保其落实。有的企业已经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内控制度,但其制度形同虚设,“说一套,做一套”,即使有良好的内控制度也因执行力不强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是企业缺乏保证制度执行的机制,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没有检查监督和相应的奖惩措施,使内控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2.3 缺乏对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教育

有了好的制度,还必须靠“人”这个主体去执行。许多企业的管理者素质较低,普遍未受过正规的企业管理教育,企业也未对其进行管理培训,对员工也缺乏管理制度、程序等方面的培训。管理者和员工对企业内控制度缺乏深入的认识,自然不能很好地去贯彻执行,从而造成内控力的削弱。因此,有了好的内控制度和机制,还必须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使他们对企业的各项制度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从而身体力行。

2.4 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差距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所共同信奉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支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是与企业文化的支持和维护分不开的。目前。我国企业也开始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试探,但是很多企业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是深层的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还没有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的、真正发挥成效的企业文化,这就使企业内部控制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3 强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应当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3.1 建立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设置是制度设计的基础。企业应对自身组织机构设置、职能分工进行认真研究确定。首先,企业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董事长、总经理,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管理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其次,管理部门的设置应遵循合理、有效的原则,既要考虑减少层级、提高效率的问题。又要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审核监督等不相容职务,在职能分工时一定要严格分离,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2 建立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

在设计企业内控体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注意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机制;其次要在程序上形成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的核查机制;最后要设立专门的审计纪检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各自职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稽查和评价。

3.3 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地发挥作用,企业必须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各部门乃至每个员工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及时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反制度规定的,要给予必要的处罚。只有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4 提高人员素质。把内部控制落到实处

管理者的素质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影n向,因此,首先要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教育。使其在管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不断得以提高;其次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一方面要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开展持续有效的专业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使企业各个岗位上的人员能够胜任其承担的工作职责。通过人员素质的提高,把内部控制落到实处。

3.5 加强信息沟通,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良好的信息沟通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使他们及时掌握企业整体运营状况、提升判断力,使决策更加正确、科学、合理,内部运转更加协调有序。因此,企业要注意开发和引进先进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手段,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信息沟通系统,通过信息的顺畅流转,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3.6 建设适应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

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成为企业成员共同的行为规范,从而很好地解决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形成团队整体的向心力,才能凝聚起企业全部的力量。这种牢固的力量,使企业内部控制能够达到一种比之单纯的制度控制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