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范文1

一、数学课程基地的界定

课程基地是通过创设新型学习环境、建构学科知识平台、开发特色课程资源,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增强学生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效能的综合性教学平台。从功能上看,课程基地分为大综合、小综合和学科类三种。

数学课程基地是一种学科类的课程基地,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和数学体验,创设新型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直观感知和形象理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平台。

二、数学课程基地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江苏省共建设了10个关于数学科的课程基地,分别为:泰州中学的数学学习体验课程基地,太仓高级中学的数学新课程创新实验课程基地,徐州市第一中学的数学应用与创新实践课程基地,上冈高级中学的普通高中几何课程基地,沭阳高级中学的数学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课程基地,扬中高级中学和江苏省射阳中学的高中数学课程基地,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的高中数学课程创新探究实验课程基地,高淳高级中学的数学文化实践课程基地,盱眙中学的数字化高中数学课程基地。

从上面创建的10个数学课程基地来看,虽然建设的侧重点不同,形态各异,但总体上有这样几个相同之处:“以建模和体验为主题,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学习效能为目标”。从建设内容来看,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1.构建可赏的数学文化

“代数繁,几何难,三角公式记不完”。长久以来,高中数学一直被不公正地贴上了“繁、难”的标签。在许多学生的记忆里,数学除了没完没了的解题,已经没有其它东西了。学生每天面对的除了教材和教辅,剩下的就是讲义了,所以数学在学生的记忆中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是灰暗的,不是彩色的。数学课程基地通过数学文化展览室的建设,构建数学文化长廊,展现了数学历史发展的魅力,通过视觉享受来感受立体的数学,通过人机互动,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构建可奏的数学音符

回首数学曲折的发展历史,每一次数学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大师们的辛勤、努力。无论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还是康托尔的《集合论》,无论是笛卡尔的《解析几何》还是数学王子高斯的《代数》,亦或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犹如历史长河画卷中流动的音符。学习数学就要感悟数学,数学课程基地通过对数学名家的介绍,跨越时空,让学生们聆听数学前辈合奏的数学名曲,感悟数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3.构建可触的数学体验

数学的学习从不回避其功利的一面,考试成为所有学生追求的目标,怎样帮助学生既达到功利的目的又达到数学的教育功能,即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数学体验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之一,而通常的课堂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数学体验需要在一个立体的跨越时空的课堂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构建数学体验课堂。数学课程基地围绕数学中重要的模块如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构建模块体验室。每一个模块体验室立体式全方位地介绍该模块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应用过程,让学生走进一个3D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数学课堂,享受全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4.构建可视的数学模型

长久以来,由于数学的抽象性,许多学生怕学数学。数学课程基地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室,如“理论与图形模拟演示室、实物模型室”等,将数学课程内容特别是重点、难点内容,以直观体验、动态生成的形态呈现,将抽象的数学直观化,将枯燥的数学趣味化。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和现实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构建可游的数字生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国家培养人才模式不断创新,以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凸显学校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数字化的知识,体验数字化生活成为必要。数学课程基地通过数字化模拟实验室和数学探究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置身于数字化的魔幻空间,真切感受数字化时代的生活气息。

6.构建可爱的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应着眼于对数学的感悟,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会学”数学。数学课程基地要求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发适合不同类型、不同水平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帮助。在基地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促进身心愉快地发展,从而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可爱起来。

三、数学课程基地的价值

从学科的视角来看,数学课程基地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建构,改进知识表达方式,以形象直观的体验,让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感受数学文化之博大、数学逻辑推理之精妙,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就学科而言,数学课程基地价值可从以下几点得到体现。

1.从抽象走向感知,感受数学之美

通过对数学文化展览室和数学名家介绍室的建设,借助人机互动,使学生从以往对数学单一的平面化认知,转移到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中,直观感知数学的美和数学的博,充分体现数学对美的追求,呼唤学生心灵的需求。

2.从感知走向体验,感受数学之形

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理解概念,记忆公式,演练试题的做法,根本满足不了当前教学的需求。怎样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模型化、可视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数学课程基地的建设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让抽象的数学模型化,让想象的数学可视化,让教与学的方式灵动起来。

3.从体验走向探究,感受数学之智

我们知道,数学是理性的,数学学习之道在于悟。但要能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就会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大大增长。数学课程基地正是通过数学探究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从数学解题与学习走向数学智力发展成为可能,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成为现实。

4.从探究走向数字,感受数学之慧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可以说离不开数字化,而整天与数学打交道的学生对“数字化”知之甚少,对数字化时代到来缺乏心理准备。数学课程基地通过数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真切的数字化空间,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数字化的魅力,以数字化生活教育促进学生学习的幸福人生。

数学课程基地正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在课程基地中,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和验证,亲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享受数学发现的喜悦。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学中练、学中创”,不断感受数学新知,检验数学猜想,乃至质疑数学定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达到“学数学―做数学―玩数学”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基[2011]27号.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范文2

1.设计应用性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学习了比例尺知识之后,开展如下实践活动:找一张你所在省的地图,从图中选出两个地点,回答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日后想到某一个地方去玩,当地距离这个地点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坐当地汽车几个小时可以到达?以上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是运用比例尺的知识加以解决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道理,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情感和动力。

2.设计实践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味要求孩子看课本做练习,以期待考试中得高分,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大教育指导下的练习设计应体现实践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如学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后,让学生量一量家里的物品(有必量的物品,也有选量的物品);学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布置学生到自家周围商店调查一下商品价格。这类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给学生带来了无穷乐趣。

3.练习要多样化,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单调的练习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采取了多种练习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1判断性练习。这是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找出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而设计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判断性和综合分析的正确性。

3.2针对性练习。即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出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试做,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

比如:小数除法计算中的难点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针对这一点,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又如:学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针对找出对应的高和底这一难点,可以在题目中出一些多余的条件,让学生先找到图形相应的底和高,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3.3综合性练习。即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练习。这样既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又便于学生学习和比较对照。这样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梯形的面积之后,我让学生试做组合图形题的练习,让学生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特别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4操作性练习。这种练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分析、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好。

比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我首先让学生先玩扑克牌,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动手操作。同时制定出游戏规则和程序,让全班学生都参加。这样学生学习时觉得很愉快,积极性也很高,效果特别好。

3.5说理性练习。主要是用在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之中。应用题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看题目说出题意,分析问题,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先后各算什么,再列式计算,并说出算式的含义。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把数学思维与语言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训练目的。

4.课堂练习设计应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5.课堂练习设计应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例如文具店一课教学中练习的设计: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大客车上是面包车上的2倍,大客车上有几位乘客?由于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因此学生易于解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6.设计适量的综合练习。

以不脱离课本为前提,允许学生不做难度大的题。无论是哪种练习,设计都要有层次、能体现新旧知识的比较综合,以及对新知识的引申发展与思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练习时要有一定数量,但要与效果成正比,不能机械重复。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练习效率,也成了我们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我经常在教学中采用以下的方法,如对口令、猜卡片、夺红旗(教师先写出算式,按组接力写积,看哪组先算完就夺得了红旗)等。低段学生很好动,如果一味进行高密度的练习,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可设计一些小游戏或抢答等练习。虽然从时间上来说是低效的,但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这样的练习还是有效的,因为兴趣比知识更重要。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范文3

一、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行为的改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组织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指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上)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不要把教材当成学生的世界,要让生活中的自然成为学生的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转贴于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

三、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评价内容除关注学业成绩外,更要重视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8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渐被打破,特别是“让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生活中所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数学理念的提出和践行,给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笔者就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 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在新课改实施多年的当下,如果教师对新课改缺乏应有的认识,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改变,那么新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导致事倍功半。所以,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一系列理论和理念,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看清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自学,让学生提前探究教材内容。当然,前提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再次在布置数学练习或作业时,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提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题思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能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

二、 要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和培养者。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应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应该以良好的、多样的、有效的教学组织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再次,初中数学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作为学生的学习同伴和参与者。在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和学生一起探索,一起讨论,一起实践,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三、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更是实现信息与资源整合的过程,可以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经历成功的体验,并表现自己的才能,从而使学生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四、要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范文5

教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重点倡导自主探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数学课堂探究教学,就是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式。从教学认识过程的任务来看,其根本目的不在于仅仅获得和验证真知,更主要的是在一定知识经验之上去构建学生主体的新的认识活动结构和实践行为能力,学生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建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探索教学更多的是强调探究过程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本文结合实例,浅谈课堂探究教学的四点认识。

一、设置问题,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的第一要素,也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有了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探究。我在教学中以抛物线一习题为例进行探索:

例: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和这条抛物线相交于两点的直线,设直线的斜率为k,两个交点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试用p和k的代数式分别表示x1 x2,x1+x2,y1 y2,y1+y2。

问题提出后,教师给学生适量的时间供学生自主探究,目的是挖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有时间去独立思考,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想法,不要考虑学生探究结果,即使探究不出来,也是一种自主探究。

二、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再进行导拨。而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可有三种方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学生和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就题中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中学生情况要均衡,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的特点,使探究更加深入,使获得的知识更趋于准确;三是全班集体探究,即抓准题中关键性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见仁见智,集中解决难点。

三、明确强化,实践探究

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情况,让学生概括探究方法及正确表达探究结果,然后对学生的表述作些补充,以求完善;再要求学生运用探究获得的知识,联想迁移,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如学生探究完上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进行实践探究。 转贴于

探究1 原题条件不变,求弦AB中点的轨迹方程。

探究2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作一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若线段AF和FB的长分别为m,n,则如何运用p的代数式表示1/m+1/n的结果.

探究3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作一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BC∥x轴,则直线AC必经过原点O吗?

学生的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能力的过程,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时机,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可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就行。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深入思考,注重挖掘,大胆猜想,积极探索,鼓励学生不断“创造”出新的“结果”,哪怕只是一小点。

四、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通过学生对上例探究活动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特别地,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新异独特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思路要表示极大的赞赏,并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把学生学习探究变成自己求知的一大乐趣。另外,教师要善于挖掘原题素材,进一步深挖学生的探究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可提出探究:

探究1已知抛物线方程y2=2px(p>0),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且y1 y2=-p2,则直线必经过抛物线焦点F吗?

探究2 过抛物线方程y2=2px焦点F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 B两点,若点A、B在抛物线准线上的射影分别为A1、B1,判断A1F和B1F的位置关系。

探究3 A、B是抛物线方程y2=2px(p>0)上的两点,坐标分别为A(x1,y1),B(x2,y2),且满足OAOB,则直线AB必经过一个定点,试求这个定点。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服务学科馆员 认知心理认知偏差

[分类号]G25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积累的日益丰富,图书馆开展学科知识服务的硬件条件日益成熟,但是服务的效果却往往达不到人们的预期。因此,针对知识过程的变化,技术与信息资源的优化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务效果不佳的现状,本文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人的主观软因素。由于学科知识服务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的,主要通过学科馆员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来完成,并受到学科馆员自身心理、知识以及经验等的影响,因此其服务决策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预见性和选择性。换句话说,学科馆员的认知决策在学科知识服务中起到了关键的影响作用。但是,目前在已有研究中,尚少有人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学科馆员对学科知识服务的影响。因此,本文引入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旨在揭示学科知识服务过程中学科馆员认知偏差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克服的对策,以助学科馆员应对不确定性、复杂性、动态性的学科服务环境,提高学科知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1 学科知识服务中认知偏差的诱因动高度参与的过程。尽管每个图书馆的馆情不同,开展学科知识服务的实践相差也较大,但是都会遵循一个常见的服务流程,即始于捕获、定位用户知识信息需求,制定工作计划与服务目标,对相关知识信息进行采集、选择、整合、分析、创新等,从而动态、持续地为用户提供可理解的知识信息产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步骤都需要经过学科馆员的信息加工系统来完成,是建立在学科馆员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学科馆员从感觉开始,通过知觉的整体反映、注意和控制,获取相关的用户需求信息和学科专业知识信息,通过记忆加以存储,再经过思维活动加工,运用可理解的言语方式展现知识,从而提供基于知识创新的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科知识服务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

认知偏差是人们普遍存在的认知心理现象,由于学科知识服务本身就是知识信息的认知过程,因此,认知偏差根植于学科知识服务过程之中。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认识和判断事物时,与事实本身、标准规则间所产生的某种差别和偏离,或偏离的倾向和趋势,是认知与被认知的事物之间应遵从的判断规则和人们的现实表现之间所存在的一种无法拟合的缺口,一种没有实现的不完全匹配,是人们的认知局限和认知风格、感觉机制和加工策略、个体动机和情绪情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科知识服务过程是学科馆员对用户需求与知识信息资源两个问题空间进行探索匹配的过程,因而对这两个空间的理解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两种认知分析:①对环境的认知分析,即所谓知彼,包括用户需求和信息资源环境。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存在着不完全确定性和动态性,而信息资源环境则呈现复杂化、爆炸性增长态势,由于人的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的局限性,在这种认知过程中很难进行完全意义上的穷尽性的信息搜索与理性思考,而是会尽力寻找一些思考捷径,采用把复杂问题简化的策略。这种简化策略对简单的服务决策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学科知识服务决策则可能是无效的,因为这种简化策略往往会产生难以避免的认知偏差,从而导致分析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甚至错误。②学科馆员对自我的认知分析,也即是知己,包括自身的知识结构、认知风格、思维模式、情绪偏好等认知因素。他们需要运用各种认知策略来进行信息的搜寻、选择、分析、整合、表征等,他们自身的认知因素决定了其信息的认知策略以及处理方式。而在各种认知策略中,人们会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来处理信息,往往倾向于接收并选择那些同自己主观观念中一致或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排斥或忽略相反意见的信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与判断力等非理性选择。这些认知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认知偏差,从而影响知识服务的最终效果。

2 学科知识服务中认知偏差的表现

从以上的诱因分析中可知,认知偏差的产生,一方面与人的信息认知与处理能力有限性有关,另一方面人们对信息处理的认知策略倾向性也会导致“完美理性”行为的偏离。具体来说,认知倾向主要包括认知方式的启发式简化性、认知内容的一致性、认知趋同效应三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人们的信息处理,从而产生认知偏差影响人们实际行为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