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学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学业规划范文1
当前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出现,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保证特殊群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特殊群体学生的类型及特点
1.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因课业“挂科”而参加补考、降级、退学、不授学位、不能按期毕业等有学籍处理的大学生(简称学困生)。学困生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由此衍生出部分学困生的心理危机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畏难心理,惰性心理,抑郁心理。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无力缴纳大学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甚至学业难以维系的一类学生(简称贫困生)。这部分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大都心理负担较重,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3.心理困难学生
心理困难学生是指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大多不合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心理素质比较差,难以承受学习、生活的各种打击,对周围事物敏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往往表现出焦虑、厌学、精神压抑、社交恐惧、失落、失眠等症状。由我校校医院组织的大一新生人格健康测试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全校存在心理异常倾向新生数占参加测试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48 %和4.57 %,尽管比例有所下降,仍值得关注。
4.少数民族学生(新疆特招生)
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成为校园中一个特殊群体。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大学生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性。他们多表现出如下特点:民族意识强烈,但缺乏民族使命感;与其他民族文化隔阂较明显,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生活条件简朴,学习基础较差等。
二、工商管理学院特有的两类群体转化方法
1.专业思想不稳定群体案例
以工商管理学院78期学生为例,据调研统计,高考时报考现在所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占我院新生总数的比例仅为13%,其余学生均为调剂生。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初期就有转专业的想法,对自己现在所学专业表示不满意。因此,工商管理学院八成大一新生入学初期会有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现象,也会因为我院学生就业方向较单一而对自己所读专业产生质疑、迷惑等消极想法。
针对这一典型现象,从学院角度,开展了一系列专业认知活动:如入学初期,由学院院长为新生做“专业介绍教育”,让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初步了解;为使新生体会到大学生活中学习的重要性,尽快投入到大学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请来学习成绩好、考研分数高的学长学姐和已经毕业的我院优秀毕业生参与到“学习经验交流会”这个活动中,效果显著;“模拟招聘会”“营销设计大赛”等我院特色活动,包含职业生涯规划、职场培训、简历设计、面试等环节,也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信心。
从辅导员角度,通过谈心、深入寝室、召开专题教育期队会、组织各种专业方向相关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列举我院优秀毕业生的发展实例,结合学生自身能力培养与提升、未来发展等实际问题,进而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2.新疆少数民族群体案例
目前我校仅药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有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工商管理学院现有18名新疆特招少数民族学生,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为更好地管理新疆学生,入学初期,对其建立动态档案,详细了解家庭情况、思想情况、学习情况。由于地域性贫困,多无法承担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用,为使新疆学生顺利入学,学校允许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初期通过“绿色通道”,即:先入学,再办理助学贷款。新疆学生多是特困生,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可以尽量多的替他们争取勤工助学岗位和困难补助等机会,以缓解他们的经济负担。
工商管理学业规划范文2
一、创业意识渗透
高校从学生进校开始,在思想品德修养课和由辅导员指导的学业职业规划中,就可以将创业意识进行渗透,给学生宣讲创业政策和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以及创业体系安排。指导学生如果要进行创业应该储备哪些方面的基础知识,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商机。管理学院的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类课程都可以是创业基础课。
二、SYB创业课程系统培训——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组织参加SYB创业培训, “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旨在帮助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地区想要创业的人员创办属于自己的企业,目前人社部已经开发出了一套专门针对大学生培训的SYB教材,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具体操作建议:SYB创业培训要求小班开课,每班不超过三十人,教室必须布置成U形教室,课时为80学时。高校可和四川省自贡市各区县的就业局合作,按照标准化方式培训学生。学院可布置几间标准化教室用于SYB创业培训,还可从各区县就业局的SYB讲师储备中获得师资,扩大培训规模。通过这一步学习,学生可以写出有实际操作可能性的创业计划书。这个课程可放在大二下学期,对于有需求的学生,根据人数,轮流开班。
三、创业能力提高——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1.实训课——创业之星软件实训
“创业之星”是团中央“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教育部组织的创业大赛的指定竞赛平台,完成SYB创业培训之后的学生,可以选修“创业之星软件实训”,有兴趣和优势的小组可以参加“挑战杯”竞赛。该课程可纳入第二课堂计划的学分,若在比赛中获奖,也有相应学分奖励。
2.相关提高课程的开设
从创业的启动形式划分,主要分为实体店创业和网络开店创业。针对两种创业形式都需要的知识,可开设与中小企业相关的“营销与谈判”“会计和税收实务”“与公司相关的法律实务”等课程供学生选择。而对于有需要网络开店创业的同学,可开设淘宝创业课程,而且根据需要可以开设为入门课程和提高课程两门。
3.举办讲座和论坛
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可由学校出面,或者和自贡市政府合作,邀请成功企业家举办讲座和论坛,给学生更多拓展视野的空间和机会。
四、创业孵化园
学校建设的大学生科技园,作为创业孵化园,可以让有需要的创业团队入驻。孵化园应该有严格的进驻、考核和退出、淘汰制度,达到优胜劣汰、去伪存真的目的。和创业团队入驻相配套的应该有一个教师团队,该团队最好能涵盖公司注册、创业政策、管理、技术、财务、法律方面专业,而且最好是自己有创业经验或者在公司里面做过管理人员的老师。学生参加创业孵化园活动的学分计算和指导老师的工作量考核制度,是孵化园能高效运转的保障。
五、创业园实战——针对项目能够盈利的学生
创业是一门实战性极强的学科,只有在商海中搏击,才能出现真正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因此学校应该给真正有能力创业的学生搭建一个实战平台。对于实体开店的学生,学校可以沿街修一排门面,以社会化经营的方式出租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项目,自负盈亏。
以上措施能够保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向创业人才转变的每一步正常运作,能够极大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我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创业实战增加实力。
工商管理学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
一、引言
近年来,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作为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人才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尝试中,大类招生日益受到关注。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在(本科)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者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先进行1~2年的通识教育或基础性课程学习,再按照一定的原则如学生的意愿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后实施专业培养方案并进行专业学习直至学生毕业。按大类招生对于高校而言,既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教学改革,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大类招生涉及到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一系列的变革,是深刻而全面的教学改革,而不仅仅是对相近专业的简单归并。
二、问题呈现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由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在“产、学、研”全面合作创办的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独立学院。其学科专业设置涵盖理、工、经、管、文、艺术6大门类。其中,管理系于2002年创建,下设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个本科专业以及5个专科专业,基本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管理系2016年的各专业计划和实际招生人数如下表1所示。根据表1,各专业之间招生完成率差距非常大,总的招生完成率偏低,且存在所谓的热门和冷门专业,本科和专科专业之间的差距也较大。
考虑到管理系目前的招生现状,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减少考生专业志愿的盲目性的需求,管理系目前正酝酿对本科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其指导思想是坚持“打通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更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专业,学生在进入学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后再选择专业方向,目标会更加明确;再次,为学生根据近年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合理地进行专业选择,有利于增加学生专业出口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和契合度,为方便学生就业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表1 管理系2016年各专业计划及实际招生人数
备注:由于涉及数据隐私问题,在此隐去专业名称。
三、管理系大类招生的前期预想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是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管理学(12)门类之下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1)、工商管理类(1202)、农业经济管理类(1203)、公共管理类(1204)、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1205)、物流管理与工程类(1206)、工业工程类(1207)、电子商务类(1208)以及旅游管理类(1209)9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商管理类(1202)一级学科之下又包括10个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
(一)学科门类设置方案
根据管理系目前的专业设置现状,结合本科专业目录,本文给出了两套本科专业的大类招生方案。
1.方案一:按1个大类――管理大类招生
表2 管理系学科门类设置和专业分布方案一
学科大类 专业分布/名称
管理类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说明:目前工商管理课程设置重心为人力资源方向,其次为市场营销方向。
方案优点:①分类简洁,清晰可辨;②通过调剂,更好地达到平衡“冷”“热”专业的目的,可起到专业分流的目的。
方案缺点:①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前期课程内容差异较大,而且它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同。②前期基础课调整力度较大。
2.方案二:按2个大类――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招生
表3 管理系学科门类设置和专业分布方案二
学科大类 专业分布/名称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方案优点:将管理学类分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和工商管理类更为科学合理。电子商务专业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交叉较多,因此将其划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中。
方案缺点:分类较细,可能降低大类招生的合并性优势。
(二)专业分流实施方法
1.培养模式
学生采取“1.5+2.5”的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分流培养。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上学期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统一学习规定的学校平台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后,于第四学期分流到相应的专业课程继续学习。
考虑设置过渡学期,也即第1、2学期为基础课,第3学期开设部份专业基础课,第3学期结束后,进行分流培养,分流的过程在第4学期开学前结束。
2.分流原则
根据个人志愿、综合成绩(含课程成绩、加分和扣分项)以及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成绩(由负责各专业的教研室出题)的顺序先后进行三次。首先,学生按照个人第一志愿填报一个专业方向,报名名额超过录取名额的专业再根据综合成绩以及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成绩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筛选;第一次录取结束后,学生再填报第二志愿进行录取,筛选方式与第一次录取类似;第二次录取结束后,如果还有专业名额不满和未录取的学生,再根据情况进行第三次补录或者调剂。
分流的依据主要包括:第一到第三学期的学校平台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英语四级通过情况;其他综合表现(竞赛科研加分,违纪扣分等)。
综合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i表示第i门课的成绩,Wi表示的学分,SX表示四级通过情况,SY表示其它综合表现情况。
三个学期成绩合计是原始课程成绩乘学分的总和,再除以学分总和;课程成绩以初始成绩为准,不考虑重修成绩;缺考成绩记为0;第二学期课程的缓考按60分计算。
四级考试成绩600分及以上计5分,550~599分计4分,500~549分计3分,450~499分计2分,425~449分计1分,低于425不计分。
其他综合表现分,具体再细分(加分和扣分项封顶均为5分)。
所有学生按综合成绩总分从高到低排序。如总分相同,则学习成绩高者排前;学习成绩还相同高考成绩高者排前。其中,学习成绩由教务办公室负责提交,综合表现分由学工办给出,最后总分的计算由分流年级辅导员牵头组织完成。参与分流学生的总分排序在第三学期期末前完成。
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是指各专业可以在分流之前对学生所选专业进行基础知识考试,由负责各专业的教研室进行出题。专业基础知识预选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进行预测,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更明智的专业选择,此外,由于学生需要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做出努力,因此对于学生以后进入该专业后顺利完成学习也有一定的好处。
3.分流工作的组织及实施步骤
专业分流工作的组织主要涉及教务处、相关系和教研室:教研室和系负责制定、组织和实施相应的专业分流方案(成立工作组),相关部门主要是教务处负责审核专业分流工作方案并进行备案,同时向全校师生进行公布。一旦专业分流方案确定并公布,接下来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宣传和动员,向学生提供专业引导和咨询,帮助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完成专业志愿填报后,由系和相关教研室按照事先确定的分流原则进行录取并公布录取名单,并将专业分流结果报送学校进行审批;最后,未尽事宜由专业分流工作组商议决定。
四、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志愿填报不均衡
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学生仍然会存在高考报专业时的痛苦,而且将这种麻烦更多地转移到了学校。首先,可能存在暗箱操作和“拼爹”的问题。其次,学生从众心理可能十分明显,很难做到个人特长与专业进修、职业取向相匹配,会产生冷热门专业学生分布不均的现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调查显示,有56%的同学选择细分专业时考虑的是就业而不是兴趣爱好。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调查显示,专业课程门数少、专业课教师受欢迎等短视考虑因素也是专业分流时学生考虑的主要原因。
针对可能出现的志愿填报不均衡的现象,可以采用考虑以下对策:
(1)注重专业分流前期宣传。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各种渠道、采用微信群或QQ群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介绍和答疑,并及时公布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成绩以及录取情况等,为保障专业分流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公开性奠定基础。
(2)第3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选修)。专业导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学校(院)、系、专业以及自身有较为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做好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解学校(院)及系的基本情况,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专业的学科性质,专业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职业路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职业生涯测评等;通过介绍大学学习阶段的关键问题及其与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人生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3)建立学习激励机制。这里的激励机制是指给专业分流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者提供一次调整专业的机会,主要根据其学习成绩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励学习态度消沉的学生重新树立信心,通过努力学习获取相应的专业调整机会,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开展专业论证,通过分析“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力、办学条件等相关数据,明确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
(二)培养方案不匹配
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相配套的培养方案是实施“按类招生”的基本要求。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关海庭表示:“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的趋势,但是它要求学校有相对齐全的学科和高质量的基础课和通识课程”。“按类招生”不仅是招生形式改变,关键整个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变化。按类招生必须与学校的完全学分制和跨专业培B模式等教学措施相配套。学生第一年选课范围很宽,要求学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有优秀的教师配置,自然要求通选课程的质量要高。
根据大类招生的具体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势在必行。如果管理系将来要进行大类招生,在目前按专业招生的条件下,可以先采取按类培养的方式进行,几个相近专业类第一年公共基础课程全部打通,第二年的学科基础课打通,采取一种相对宽基础、适应面广的培养模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很有好处。而且允许学生在考虑清楚今后自己发展的兴趣大方向所在后,为他们提供转专业的可能,相应地,转专业时间可根据课程情况延后。以此为基础,再在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三)分流方案不科学
从已有学校的经验来看,如果专业分流的第一原则是成绩,那“热门”专业会聚集很多成优异的学生,反之,“冷门”专业则较多为成绩较差的学生。由此可见,专业分流方案中,其分流原则十分关键。多所高校的实践结果表明,志愿优先原则的分流结果优于成绩优先原则,采用志愿优先原则进行分流,“热门”和“冷门”专业的学生成绩分布比较平衡,学生的满意度也有所提升。总之,分流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决定了分流结果的优劣,进一步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成效。
(四)学生管理不流畅
与原始教育模式相比,学生不得不经历从传统班级到专业班级的人员重组,涉及班级干部调整、寝室更换、班风学风建设、日常教学管理等诸多环节,上述事务处理不当势必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秩序。
针对可能出现的学生管理不流畅的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级学生管理模式。
五、总结
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近几年部分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及在此基础上的培养,在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需要注意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
2016年,浙大首次把“磨合期”缩短,在开学后一个多月进行类内专业选择,跨类专业确认的时间则安排在11月28日~12月1日。不论是类内还是跨类,报名的时间都较往年大大提前。关于取消缓冲期是否跟大类招生的初衷相违背,浙大招生处处长王东认为,学校是在摸索大类培养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点。按照之前的模式,学生和院系的关系比较疏离,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也相对较晚。浙大数学学院盛为民教授说,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学的数学知识,不足以支撑数学专业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按以前的专业确认方式,学院通常在大二还要补开一门数学分析基础课,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与综合型大学相比,独立学院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从管理系的实际看来,大类招生准备工作还不充分,调研不够,人才培养方案没有预先调整,师资力量不均衡,管理措施还不到位。建议2017级仍按照专业进行招生,暂不实行大类招生。
其实,按大类招生和按专业招生各有其优越性。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问题,建立、健全与大类招生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深化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1):65-68,78.
[2]张琦,肖源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需要何种类型人才[J].江苏高教,1993,(6):46-47.
[3]刘拓,陈秀平,李平康.中美部分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56-159.
[4]朱平.取消选专业缓冲期大类招生的意义还在吗[N].钱江晚报,2016-10-22(A9).
工商管理学业规划范文4
多明尼克大学布伦南商学院(BrennanSchoolofBusiness,DominiqueUniversity)和图书情报学院(SchoolofLibraryandInformation,Do-miniqueUniversity)都有开设知识管理的相关课程,两个学院还联合设立了工商管理图书情报双学位硕士[4],其目的是为大型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培养管理者。双学位硕士课程里包含有知识管理,旨在传授盈利和非盈利性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基础,讨论知识资产对组织的价值,研究知识获取、评估、评价、管理、组织和传播的分析工具和技术,本课程还要求分析一个商业案例,并且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管理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演讲,以获得实践和经验。另外,多明尼克大学还开设有一个知识管理证书的认证课程[5]又称学士后课程(postbaccalaureate)。目的是为给有意从事知识管理者一个知识管理的教育背景,故拥有任何专业学士学位证书者都可以申请该认证课程。其课程体系包括:信息政策、组织分析、知识管理、竞争情报工具和技术。
2马里兰大学
马里兰大学罗伯特.史密斯商学院(RobertSmithSchoolofBusiness,UniversityofMar-yland)的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和全球商务与知识管理研究选修系列课程[6]。马里兰大学信息研究学院是ischools的成员之一,也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7]。这门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知识管理的理论、实践和工具技术,帮助学生在盈利或非盈利性组织的信息部门中工作。为了能管理组织的智力资本,学生还需学习如何决定组织的基础架构,具体学习内容包括: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知识资本和相关术语;知识管理的历史、概念和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管理分析能力,且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课程。
3澳新及港台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与分析
3.1澳大利亚和新加坡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
所调查的3所澳大利亚大学都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其中莫纳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知识管理专业设有知识管理的选修课程,信息和知识管理硕士文凭项目开设了全面的知识管理课程。南威尔士大学的法学院开设了法律服务中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学院开设了知识系统与技术。悉尼科技大学信息学院设有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硕士学位课程。而2所新加坡高校都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还开设有知识管理硕士专业。具体见表4所示。(1)莫纳什大学。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信息和知识管理硕士学位(GraduateDiploma)[8]招收一年全日制或两年在职学生,且只招收已经拥有信息和知识管理对应专业的初级资格证书的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和知识管理理论,并更深一步学习信息和知识管理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例如图书管理,档案管理,档案科学,信息架构,知识管理)。课程目标包括:掌握信息和知识管理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认识和理解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信息技术领域的持续变革,借助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于信息和知识管理的深层理解,提供符合澳大利亚图书馆和信息协会(ALIA)和澳大利亚档案管理协会(ASA)需求的信息和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2)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SchoolofComputerScience,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在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专业[9]。通过研究分析知识管理的文献和课程可以发现管理、技术和信息是知识管理的三个基础学科,而知识管理的专业学习中这三个核心主题领域的覆盖率存在着普遍差异。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有着超过其他知识管理专业的独特优势,因为通信与信息学院还有两个与信息研究相关的硕士专业:信息研究和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支持知识管理的技术与信息需求。该专业把这三个基础学科(管理、技术和信息)并重,并把它们看作知识管理的三大支柱学科。学生可以选择通过课程和论文或者只通过课程来完成学业。选择课程和论文模式的学生要修习3门核心课程,6门选修课程并提交论文;选择只修习课程的学生要修习3门核心课程,8门选修课程。
3.2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
中国台湾地区在被调查的6所大学中有4所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成功大学在本科和硕士阶段都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其中工学院为工程科学系在职硕士班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管理学院在本科的企业管理、资讯管理和国际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并为管理学院博士开设有一门知识管理开放课程,为知识管理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台湾大学管理学院为资讯管理系和商学研究所的硕士和博士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该校的图书信息学系开设有知识管理学程,系统教授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台湾义守大学的管理学院也在本、硕、博三个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另外电机资讯学院资讯管理与医学院的医学管理专业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台湾政治大学管理学院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为咨询科学系的学生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中国香港地区有2所高校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其中香港城市大学的信息系统学院为商务资讯系的硕士生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同时还设立有电子商务及知识管理硕士学位,该硕士学位针对有本科学历证书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商务人士开设旨在培养有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知识的管理者、专业人士和企业家。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在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并设立相应的知识管理硕士学位。具体见表5所示。(1)台湾大学。台湾大学的管理学院和图书信息学系都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其中管理学院的资讯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商学研究所开设有知识管理与服务创新课程,图书信息学系开设有知识管理学程。资讯管理专业的知识管理[10]旨在给学生一个关于知识管理及实践的综合视角,包括概念、理论和知识管理的技术,开发知识管理方案的流程和策略,知识管理相关的组织,管理和行为学知识。并要求学生参与一个知识管理相关的小组项目,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环节。图书资讯学系开设的知识管理学程源自于英国,是学校为了帮助特定群体的学生达到特定学习主题所规划的学习经验总和,并且透过规划必修、选修科目及修课流程来达到学程教学目标[11]。(2)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在知识管理教学、研究和推动其应用方面设置灵活,开设有香港及全国唯一的知识管理硕士学位[12]。其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均衡的知识管理领域知识,使其对知识管理的工具、方法和设计与实现有深入了解,并熟悉知识管理领域的最新热门话题。该学科毕业生在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可以做首席知识官、首席学习官、创新经理、知识管理员和各种顾问等,或在组织和公司从事知识审计和实施知识管理项目。为了给学生最大的便利,该专业采用两种模式,学生选择其一修完30学分即可顺利得到学位。模式一要求学员修完10门课程,包含5门知识管理必修课,至少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至少两门选修课;模式二要求学员完成7门课程,包括5门必修课,至少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一门选修课程,另外还要完成学位论文。
4中国大陆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与分析
在对于中国大陆高校的调查后发现,很多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全面或不够公开,甚至是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调查不够准确详细,只有少部分学校在其网站对本校的部分精品课程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大纲。在通过电话或邮件等方式联系后,综合得到中国大陆开设过知识管理课程的情况如表6所示。(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知识管理课程全部开设在研究生阶段[1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授课、课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普通在校研究生和MBA学生开设知识管理课程。课程从知识管理与职业生涯设计、资源层面的知识管理、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战略设计这四个角度设计课程内容,其知识点主要包括:认知模式和自我知识构成诊断、知识社区与团队写作、知识创新与组织文化、知识和能力的价值链分析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博士和硕士)开设有知识与创新管理课程。采取课程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知识与创新管理的概念、理论研究和实践三个维度,阐释知识和创新管理的系统研究成果,并以知识与创新管理的前沿问题为核心,引导同学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知识与创新管理的真谛。课程以三个案例和一个测试为核心,重点讲述知识管理的战略选择和创新的机制与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创新类型与竞争优势;创新思维与创新环境;创新体系与创新架构;创新过程管理:从创意到财富;创新范围:从产品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从模仿到超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信息技术驱动的管理创新;组织学习与创新;知识与创新团队的管理。(2)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国内图书情报教育的先驱者,提供从本科到博士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管理教育[14]。表7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知识管理课程概览。对于本科生阶段的知识管理教育,学院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档案学专业学生开设了“知识管理”选修课,由不同教师任教,教材选用邱均平教授所著《知识管理学概论》[17],参考张润彤、柯平、董金祥等所著教材[18-2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工具,学会运用理论方法与工具来分析和解决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应有的基础。创造性地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视角全方位地构建了知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在硕士阶段,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与商务智能研究方向,情报学开设有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研究方向,档案学开设有知识管理与数字档案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知识管理与知识科学研究方向。博士阶段设立有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方向,研究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知识管理流程和实施步骤、公司再造、业务流程重组等,并开设多门知识管理相关学位课程如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知识管理与科学研究。
5国内外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我国于2009年和2010年相继颁布了六项知识组织相关国家标准[15],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知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蓬勃发展也是可以预见的。然而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教育虽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很多不足,对比国外及港台地区知识管理教育,给我国大陆知识管理教育的启示如下:
(1)尽快制定完善的知识管理学科体系,及早设置知识管理专业。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多所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已经设立了独立的知识管理专业;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管理学院设立了知识与信息系统管理专业;台湾大学也开设了知识管理学程等等,这些知识管理专业拥有更大的自,能更好的根据自身需要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达到知识管理的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通常是依附于其他专业下,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或仅是一门课程,不存在独立的知识管理专业,这是制约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构建一个具有一般指导意义、完整、全面、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促进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管理实践活动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和价值[21]。
(2)完善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层次,丰富知识管理的教育形式。国外和港台知识管理的高等教育覆盖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而且知识管理教育形式丰富,形成了以正规教育为基础,远程教育、证书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辅的多元化的知识管理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培养层次使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形成了合理的格局,多元化的知识管理教育弥补了正规教育的不足[22],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知识管理教育,使得知识管理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知识管理学科的活力,促进了知识管理的良性发展。我国大陆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大部分集中在硕士层次,在承担培养大批次优质人才的本科阶段只有极少机构开设了知识管理课程。且教学形式上大都局限于传统正规教育模式,只有清华大学的总裁培训班开设了知识管理的培训课程。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知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利于为硕士和博士层次的知识管理教育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也不利于知识管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该完善知识管理教育在我国大陆高等教育中的培养层次。
(3)依托相关学科,发展知识管理教育。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分布在信息科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科学等多个学科,很多高校在不同的学院,不同专业下同时开设了多门知识管理课程,如台湾大学在图书信息学系开设了知识管理学程,又在管理学院开设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创新服务课程,这些课程与所在学科相联系,使得知识管理课程的内容丰富,满足了社会对不同方向知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这些学科自身发展和融合的需要[23]。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还没有形成单独的学科专业,知识管理高等教育现阶段也处于依附其他学科的教育形式,但仅出现在管理学院和图书情报学院,鲜有其他学院开设知识管理的相关课程。而这些学院中的知识管理课程数量少,基础薄弱,往往只能传授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要发展知识管理教育首先要在相关学科中根据本学科与知识管理的联系广泛开设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形成一个知识管理的就业方向,扩大知识管理的影响力,夯实知识管理的专业化基础。
工商管理学业规划范文5
关键词:SWOT分析;审计教学;困境;对策建议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叫态势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因茨・韦里克提出的一种企业战略规划方法。SWOT分析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优势和劣势主要考察审计教学的内部条件,机遇和威胁主要权衡外部环境。分析的目的在于从困境中探讨面临的优势和机会,面对的威胁和劣势,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采取ST(多元化)、SO(增长型)、WO(扭转型)等措施,切实改进和完善审计教学模式,为青海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审计人才。
二、审计教学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优势(Strenghths)
审计教学的机会是来自外部的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青海省而言是机遇,也是审计教学面临的人才培养的巨大市场和审计人才就业空间的拓展。青海省因此具有区位优势,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相关国家的商贸物流通道、枢纽。据统计,2014年1―10月,青海省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贸易额达4.44亿美元,同比增长31.6%[1] 。由此可见,跨境业务不断拓展,青海省经济迅速发展面临的机遇,会延伸到人才需求,延伸到教学和课堂教学,所以也是审计教学的机遇。根据2015届毕业生调查统计可知,毕业后从事工作岗位不对口的人数比例为21.67%[2],其中财管班从事工作岗位不对口的比例甚至高达40%。由此可见,缺乏合适的岗位和自身专业不对口,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极大的需求和极小的供给,间接为审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审计教学的优势来自内部教学特色。以考证为抓手的课程学习,有利于学生奠定理论基础,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考取相关证书,正确把握对审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包括审计在内的财会证书考试导向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审计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15届财会专业学风统计调查表显示,会计1班认为专业专业学风比较好的比例为65.63%,会计2班认为学风较好的比例为71.43%,财物管理班该比例为66.66%[3],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的同时,对培养审计意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证书考试为导向的方式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缺乏实践的局限性,但是为实践奠定了基础。
青海民族大学在2012年、2013年、2016年均开设江河源卓越财会人才实验班,旨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学科知识广博、实践能力较强、富有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面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及政府部门等各类组织机构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鉴证、咨询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并设会计模拟实验、财务软件应用、财经技能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采用以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且取得一定成效。
三、审计教学威胁(Threats)和劣势(Weakness)
威胁表现在外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环境相对优越,高学历的专业审计人才和优质生源都倾向于东部发达地区汇集。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部,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相对落后,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偏弱,招生相对困难。直接影响西部审计师资缺乏,同时优秀生源匮乏。由于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还未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大部分审计教材是由西方理论直接翻译而成,而中西方语言及思维的差异,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教材内容比较抽象、晦涩难懂。在审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反映审计教材理论性过强,很难对审计教材有深刻透彻的理解。
劣势表现在内部。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审计课堂教学效果。青海民族大学所招生源起点较低,通过对10―14级财会班生源统计分析可知,五届学生中本地学生占总学生比例分别达到60.23%、65.19%、35.33%、27.01%、66.67%,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到52.68%、55.50%、34.17%、27.54%、19.71%、32.54%[4]。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本地学生在读本科前的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薄弱,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这一问题更为严重,致使财会专业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生源水平的局限性影响审计课堂教学效果。审计是一门专业性及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当审计课堂教学拓展深度和广度时,一些学生接受起来十分吃力,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仅介绍浅层理论知识,对于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接受起来过于简单,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有些从偏远地区来的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有待于提高汉语的掌握程度,而且有待于加强相关专业知识。不仅生源基础知识两极分化,而且审计教师较为匮乏。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等因素限制,审计教师数量不足,大班上课现象普遍存在,上课效果欠佳。而且审计教学的硬件设备有待更新。
受教育资源的限制,审计课堂教学的硬件方面存在着两个问题。多媒体教学设备陈旧,教室无法联通互联网,影响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课堂的深入参与程度,同时也无法实现新兴网络课堂的在线教育。
四、建议
首先,针对环境恶劣,经济相对落后,对优秀人才吸引力偏弱,招生困难的外部威胁,应该采用WO(扭转型战略)。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等带来的外部机会,最大化弥补内部劣势,最终能够改劣势为优势,吸引优秀人才来青海长远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西部高校的支持力度也逐渐加大,自2012年起,接连推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相关扶持中西部高校发展的战略政策,学校应牢牢把握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扶持政策,借助国家宏观力量,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抓住青海省在“一带一路”中重要的区位优势,顺应企业经营多元化及跨境企业发展的趋势,与企业签订定向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毕业生留在本省发展,对留省创业、就业的外省毕业生给予安家补助等政策优惠。通过免除部分学费等措施鼓励本地学生考取本地高校,从而培养生源地人才。切实抓好政策机遇,加大对人才培养及吸引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落后、招生困难的现状。
其次,针对包括审计在内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采取ST(多元化战略)来解决。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回避或者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来避免该劣势。第一,对基础知识水平较差,语言不过关的部分学生,强化语言考核力度,使其知识水平可以基本达到青海民族大学生源质量的平均水平。第二,通过专业知识雄厚的学生进行传帮带活动。学校可以将高年级和本年级的优秀学生组织起来,每周定期对专业知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精准帮扶,该项活动要具体到每个优秀学生负责几个学习苦难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的督促,并且学校要对帮扶效果做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参与的学生进行奖励,真正使该项活动落到实处,并且形成良性循环的特色运行模式。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学业压力的问题,还能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之间相处融洽,同时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塑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在分宿舍时按照成绩采用两头对接的方法,优生带动差生,辅导起来也比较方便,还能在宿舍形成一种优良学风。
再次,针对教师资源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采取WO(扭转型战略)、SO(增长型战略)来解决。第一,建立本校优秀研究生留校任教的模式。在青海民族大学财会专业培养的优秀研究生中,培养一部分有志于留校任教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缓解学校教人员缺乏的现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年轻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三,要加强校企合作。通过这种方法逐步解决目前年轻教师工作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授课质量难以提高的问题。
最后,由于学校地处西部,整体经济与东中部差距较大,确实存在着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专业教学在硬件方面想要在短期内提升到与中东部同一水平是不太现实的,鉴于此种情况,学校可以通过WO(扭转型战略)来解决,即在外部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硬件缺乏的现状。具体方式是学校可以与企业展开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人才,同时企业向学校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实习岗位支持,通过专业人才与教学资源“互相嵌入”的形式,丰富教学资源。在内部可以通过专业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审计等专业课程教学硬件缺乏给教学带来的弊端。专业教师不仅要学会借助互联网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广度,还要学会在传统课堂中加入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分组研读、扮演角色探讨专业案例并进行展示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自觉或被动地在课下阅读一些有关专业的资料,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另外还可以组织进行模拟实务教学、沙盘教学、嵌入式教学等方式,实现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思考,从而提高专业课堂教学效率。
青海民族大学实践教学项目“嵌入式”审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研究(2015―SJJXYB―02)阶段性成果。
注释:
[1]李娜. 商务:一带一路激发青海活力〔N〕.西宁晚报. 2016-01-25 16:31:27。
[2]数据来源:15届财会专业学生从事工作岗位是否对口调查整理。
[3]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5届财会专业学风调查整理。
[4]数据来源: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构成情况调查整理。
参考文献:
[1]张莹,张樱.高职院校审计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育时空,2016.09.094.
[2]吕占相.SWOT分析法在学校战略管理中的应用[J].理论纵横,2010.02,22-24.
工商管理学业规划范文6
(一)班级成员缺少有效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必要手段,有效的信息反馈对于班级的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在班级的实际生活中,由于班级成员的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思维观念的差异,以及沟通方式和技巧上的不当,导致学生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此外,一些班级在管理上还沿用强制式的管理模式,由班干部向班级传达通知和工作任务,很少听取同学的呼声和意见,这种单向传递的沟通方式不利于信息的反馈和班级工作的开展,容易导致班级成员间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会产生误会和偏见,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团结合作与班风建设。
(二)班级学风建设有待加强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在学习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故迟到、旷课、晚归等不良现象。还有的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在迷茫中虚度光阴,荒废学业,更有甚者因沉迷网络而致辍学。高职院校班级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机构,缺少学习导向和激励机制,班级内学习氛围不浓,学生缺乏上进心,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三)班级凝聚力不强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间彼此吸引并为共同目标奋斗的精神力量,它是衡量班级好坏的重要标准。一个团结进取、充满活力的班集体,对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然而目前高校班级普遍缺乏团结合作精神,班级凝聚力、向心力不强。首先,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父母的娇惯与呵护,凡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我性,缺乏团队协作的意识和精神。有些大学生存在着自私、狭隘和任性的人格弱点,尤其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更多考虑个人利益,对集体的事务漠不关心,致使班集体日趋松散化,集体归属感与班级凝聚力不强。其次,班委会分工不清、沟通不顺、领导能力不强也会使班级缺乏核心力,工作中容易出现学生不参与、不配合、不赞成的情况,给班级管理带来难度。
二、加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规范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明确合理的班级制度是班级和谐稳定的基础,然而制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实践管理中不断调整完善。首先,班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吸取学生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以增强制度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要使学生们真正意识到,管理制度不仅是教师的主观要求,更是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客观需要。其次,严格执行各项班级制度,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于违反制度的学生,无论是班干部还是普通同学,都要一视同仁,赏罚分明,绝不姑息迁就。
(二)强化学风班风建设,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辅导员要坚持对学生出勤及课堂表现进行督查,指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持久性,营造“乐学、勤学、善学”的良好氛围。还要及时与任课教师及家长沟通,共同管理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根据专业特色开展各项班级活动,如通过读书活动月、学子讲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专业技能竞赛、诚信教育、总结表彰大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班风学风建设。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强班级凝聚力1.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加强班级组织建设。班干部是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是辅导员开展班级工作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的思想作风、道德水平、工作能力将会直接影响班风、学风的建设。辅导员要重视学生干部思想教育和队伍建设。在工作中培养、提高班干部的各项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充分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引领带动作用,如在班级内成立党员互助小组,积极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创建党员之家服务团队,树立学生先进典型,营造“诚信、健康、文明、上进”的班风,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3.活动是提升班级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同学们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同学的感情和友谊,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如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富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如文体活动、团队拓展训练、爱心志愿活动等,为班级成员的兴趣和特长的发展铺设了前进的阶梯。另外,组织班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使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增强集体荣誉感。
(四)严格管理与赏识教育相结合,处理好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关系所谓刚性管理是指辅导员按照学生管理的有关文件和规章制度,采用批评教育、处罚等强制手段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柔性管理则表现为人性化、激励性、非制度化的学生管理理念。严格管理、从严治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但辅导员若只是一味按规定对学生进行说教,简单粗暴的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单靠硬性的规章制度去约束是解决不了的,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讲究工作艺术和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这样以柔性疏导的教育方式会比强加式的管理效果好得多。因此,辅导员要在各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通过激励机制,处理好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关系,使班级充满勃勃生机,成为一个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集体。
(五)集体指导和个别教育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别教育是辅导员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两种常用方法,在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既要善于寻找并总结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教育规律,开展有关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行为引导、社会热点等方面的主题教育活动,传递正向舆论,促进学生成长;同时,辅导员更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以贴近“90后”思想特点的教育方式,开展学生个体教育。辅导员要深入学生课堂、宿舍,关心学生的政治态度、家庭情况、身心状况等各个方面。通过谈心、座谈和网络交流等多种方式,将爱心、关心、耐心融入到学生的交往中去,加强对“三困”生及需要帮助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教育服务工作,帮助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