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

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1

2001年3月27日至4月5日,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企业信息化赴日考察团”一行4人,在日本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考察团先后走访了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日本经济产业省、SAP日本公司、德勤等松咨询公司、日本电气公司(NEC)东京日比谷展示厅和日立制作所横滨数据中心。通过考察,初步了解了日本信息化的现状,政府在推进信息化方面最新的战略和政策措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效和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一、日本信息化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虽然日本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日本全社会因特网普及率为20%(美国为40%),其中,1千万人通过移动电话上网。广播和电视的数字化、信息保密水平等都落后于美国和英国,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不足问题比较突出。政府内部、文化福利部门、民间团体等公共领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刚刚开始。

近些年,日本企业在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ERP等欧美管理方法与日本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度存在一定冲突,因此,完全成功的例子较少,失败的居多。在开展电子商务方面,日本企业已有很好的起步,但与美国相比,电子商务占总交易额的比例还很低,规模较小。2000年,日本B-B交易的市场规模为20兆日元(约1626亿美元),B-C交易的市场规模为1兆日元(约81亿美元)。

目前,日本政府和企业已意识到在信息化方面与欧美之间的差距及其这一差距对日本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快信息化进程,希望到2005年建成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社会,成为信息化方面的先进国家。

二、日本政府推进信息化的措施

1、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组织领导,实施信息化战略

为推进信息化,日本国会于2000年通过了《日本高度信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见附件一),明确了信息化的基本方针、领导机构和信息化推进重点。该法为日本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按照《基本法》规定,制定推动信息化建设政策措施的基本方针是:进一步发展信息网络,扩大信息网络的应用,丰富网络信息内容,建成世界高水平的信息通讯网。

日本政府还依据《基本法》在内阁成立了建设高度信息网络社会的战略总部,由首相、国务大臣和优秀的专业人员任部长、副部长和委员,负责审议并实施信息化的重点计划。

日本经济产业省一改长期以来不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做法,在2000年用一年的时间制定了《e-Japan战略》。2001年又依据《e-Japan战略》制定了《e-Japan重点计划概要》(见附件二),并于3月29日由战略总部批准实施。《e-Japan战略》明确指出,日本信息化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在五年内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先进的信息化国家”;要通过建立世界最先进的高速信息通讯网络、加强信息知识教育、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促进政府等公共领域信息化、确保信息安全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2、明确政府、民间机构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基本法》和《e-Japan战略》都明确规定:民间机构(包括企业、行业协会、公共团体等)是信息化的主体,在信息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政府主要发挥二方面的作用:一是为民间机构发挥信息化主导作用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如修改阻碍信息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改进和完善政策措施等;二是推进民间机构力不能及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如政府信息化、消除社会各阶层间存在的数字鸿沟、研究开发民间机构无法独立进行的科研项目等。

在政府信息化方面,《e-Japan重点计划概要》要求中央政府要在2003年建成电子政府(e-Government)。但对3300个地方各级政府的信息化进程并无明确规定,而是希望它们参照《e-Japan重点计划概要》,能在2005年实现政府信息化。

3、打破垄断,引入竞争

为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服务的发展,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自由竞争的政策。例如,建立电气通信纠纷处理委员会(暂称),制定垄断禁止法方针,加强公平交易委员会的职能等。2001年,日本政府还制定“非对称法规”,对最大的电信企业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实施专项政府管制,重组这家国有股占60%的企业,目的是消除其垄断地位,在通信行业实施自由竞争促进政策,引入自由竞争机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多渠道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为实现2005年因特网的个人普及率超过60%的目标,日本政府加大了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2001年,计划举办550万人次的信息化基础知识讲座,140万人次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为7000所图书馆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配备计算机。

同时,也加强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教育,增设有关课程,扩大培养高学历的信息技术人才,建立信息保密技术资格认定制度,完善吸引国外专业人才的机制,计划到2005年吸引3万名国外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为使日本信息技术的科研水平超过美国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三、日本政府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措施

日本政府对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没有特殊政策措施,但对影响某个行业的信息化项目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务。

目前,中央政府对各地方政府(都、道、府、县)、各行业、学术界提供一部分专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补助金。从2001年开始,补助金发放重点由过去的给单个企业或商会配备计算机,转向支持对整个地区、行业产生影响的项目和有益于全社会的重大研发课题。例如,政府对钢铁行业的EDI项目提供了一部分资金援助。一般情况下,政府通过三种方式信息化项目提供补助,一是政府对项目补贴50%,企业自筹50%;二是政府全额支付科研项目的费用,科研成果由政府与开发人员共享;三是政府对项目发放低息或无息贷款。

为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日本政府从多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利用各地现有的商会,为中小企业举办信息化知识讲座,利用现有的法律咨询窗口提供信息化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等。

四、日本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和成效

日本企业信息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三次统一”过程。在信息化过程中,日本企业首先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分公司、子公司)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统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实现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商务流程的统一,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最后是行业内部各企业商务流程的统一,形成统一的行业交易市场和经营模式,提高行业整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日本部分企业信息化的成效也非常明显。例如,夏普(Sharp)公司使用SAP管理软件后,制定生产计划提前时间由3个月缩至2周,确认存货-发货的时间从2.2个月缩至0.9个月。尼桑(Nissan)公司估计,借助SAP管理软件将使采购成本降低20%。目前,SAP与美国排名第一的CommerceOne公司合作开发的“电力相关材料和资产电子交易市场”已在日本投入运转,初步形成了日本电力行业的统一交易市场。

据日本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企业估计,通过利用先进信息化技术,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计划、库存管理、客户管理、网上采购等环节的效率,效果十分明显,一般可降低成本10-30%。

日本信息技术企业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上也不断创新。例如,日本电气公司(NEC)提出“五i”理念,即想象力( imagination)、灵感(inspiration)、思想(idea)、信息(information)和因特网(internet)相融合,目标是借助宽带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如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等),实现“i社会”(i-Society)。NEC还推出了“因特网广播”(Internet Broadcast),通过设在日本各地的数字摄像机,按照顾客要求的比例实时传输指定城市、建筑物或风景的现况,还提供网上购物服务,通过与生产商、速递公司、24小时便利店合作,共同开展B-C业务。

五、日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在信息化过程中,日本企业也有一些值得吸取的教训。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的过程,业务流程再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化的效果乃至成败。日本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在导入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模式时,不是采取自上至下的整体设计方法(top-down),按照科学的方法改造企业现有业务流程,使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化,而是根据传统习惯,大幅度修改管理软件(如改变软件的标准画面、结构和流程),使先进的手段去适应过去的工作习惯,即“穿新鞋走老路”,从而使科学先进的管理软件丧失统一性和先进性,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由此导致了许多企业信息化效果不理想。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国企业吸取。

六、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启示

1、加强网络建设,扩大网络应用

为加速信息化进程,日本大力发展光纤通信,虽起步晚但进展快,已在部分地区实现光纤到户,并于2001年3月开始在国内提供光纤上网服务,极大地促进了网络应用。目前,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直接阻碍了企业信息化进程。因此,推动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要先行。要加大在网络建设领域的投入,消除垄断,引入竞争,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调动各方面资金,加快高速信息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降低使用费用。要加快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尽快实现高速信息网与企业的互联互通。

2、加强培训教育,普及信息化知识

目前,导致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对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层次的信息化知识宣传、培训和推广。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落后地区的企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力度,增加这类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知识,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

3、丰富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

日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表明,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设施有关,还与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业上网水平低,网络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在信息的形式、内容、针对性等诸方面还不能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要继续推动政府和企业上网,丰富政策信息和商务信息;促进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增加信息服务品种,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4、发挥专业化优势,避免重复建设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日本企业深深感到,广泛应用ERP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工程,因此,不约而同地走上了ASP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实行业务外包。ASP涉及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程序、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应用程序集成、网上远程监控服务、数据中心、客户支持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规模经济性。专业化ASP商业模式,可以使客户借助网络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必要”,即必要的内容,必要的时间和必要的数量,从而创新企业工作流程,提高经营效率。我国企业应借鉴日本企业在这方面的经验,在信息化建设中也要避免“大而全,小而全”,扩大业务外包,走ASP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共享专业化经营利益,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附件一:

日本《高度信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的主要内容

日本政府为加快日本社会信息化步伐,尽快将日本建成高度信息化社会,于2000年制定了《高度信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下称《基本法》)。该法律明确了制定信息化政策的基本方针,实施信息化战略的领导机构及信息化重点计划的基本内容,是日本政府制定推进信息化政策措施的法律依据。

《基本法》共分为四章,三十五条。第一章是总则,第二章是制定政策措施的基本方针,第三章是领导机构的设置,第四章是重点计划的主要内容。

1、总则的主要内容。 日本政府认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应用,将深刻改变经济和社会结构,面对这种形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有必要、也有责任采取有关措施推进高度信息网络社会的形成。要通过制定法律措施,在日本形成世界规模的、多样化的、自由灵活的信息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使国民能够充分、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要通过电子商务,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加国民生活的方便性和多样性,扩大地区间经济交流,活跃地方经济。

建设高度信息网络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以企业为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公共团体明确分工,采取有关措施,改善环境,消除地理、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导致的不利于信息化的障碍,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使用信息网络。

《基本法》认为,信息社会的形成,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在劳动就业等各个领域出现新问题。对此,要采取积极、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政府部门要依据本法规定的基本方针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法律、财政等推进措施;要通过多种形式,随时将推进信息化的有关资料向社会公布;要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帮助国民了解信息网络社会。各地方和团体,要根据本法提出的基本方针和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推进措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在有重点地实施政策措施时,要相互协作,共同推进。

2、制定并实施政策措施的基本方针。制定并实施政策措施的基本方针是:进一步发展信息网络,扩大信息网络的应用,在网络上提供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推进信息技术与信息内容的一体化,建成世界高水平的信息通讯网。

为此,要采取措施促进公平竞争;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培育拥有专门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各类人才;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社会经济活动;国家、地方及公共团体要简化行政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透明性,为国民提供方便、高质、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要采取措施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在国际标准、研究开发、技术协作及国际援助等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共团体、大学及企事业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信息网络基础,加强研究与开发,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3、战略总部设置。日本政府在内阁设置了建设高度信息网络社会的战略总部。总部的主要负责是:制定并实施信息网络社会重点计划,对信息化重大实施方案进行审议并制定推进措施。战略总部设部长,副部长及委员。部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负责全面工作。副部长由国务大臣担任,协助部长工作,总理大臣任命优秀的专业人员担任委员。战略总部有权根据相关法律要求有关部门提供协助及工作资料。

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2

关键词:ERP实施 知识转移 影响因素

近年来,ERP在我国发展迅速。众多企业通过实施ERP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提高了管理水平,改善了业务流程,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但另一方面,许多的失败案例又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企业界还存在相当程度的认识与使用上的障碍,绝大多数企业认识与推广ERP系统还主要是受市场和传媒的导向,ERP系统实施的成功率相比发达国家来说还非常低。由于ERP的庞大,实施牵涉到企业的多个方面,因此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成功实施和应用ERP,并希望能够从企业实施ERP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总结出某些规律,给企业以参考。

企业实施ERP的过程,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问题,对ERP的理解、应用、改造和创新性使用的过程;是企业将变化了的工作流程、岗位职责、部门协作与软硬件系统整合在一起的过程。从表面上看,企业实施ERP是通过技术的转移来实现的,主要涉及技术设备和操作技能的实施,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来表现。但要想使ERP系统能够成功地与本企业的文化、管理和组织结构有机结合,并在创造性的使用中提升企业的现有管理水平和能力,关键在于提供方和用户方的知识能否达到充分沟通和互动,并在双方的交流中形成有效的知识诱发和协同知识共创。因此,ERP实施不仅仅是产品转移和技术转移,更重要的是实施ERP的企业与相关主体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知识转移。成功的知识转移是成功实施ERP的有效保障。

ERP实施中涉及的主体

左美云(2004)参照Michael Porter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与委托理论,认为企业信息化主体主要包括委托方、方、咨询监理方、竞争方、合作方以及其他用户方,他们之间的知识转移可以分为六种类型,即合同型转移、指导型转移、参照型转移、约束型转移、竞争型转移和适应型转移(如图1所示)。合同型转移是指信息化项目的委托方与方为满足双方签订合同中的明示条款以及隐含条款而进行的双向知识转移;指导型转移是指咨询监理方的知识转移给信息化项目用户方的过程;参照型转移是指其他已经实施信息化的企业用户向信息化项目用户方转移知识的过程;约束型转移是指咨询监理方向信息化项目建设方转移知识的过程;竞争型转移是指信息化项目建设方的竞争者向建设方转移知识的过程;适应型转移是指信息化项目建设方的合作者向建设方转移知识的过程。

该框架涵盖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转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但人们在实际研究ERP实施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时,大多数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实施企业、ERP软件厂商和ERP项目咨询顾问这三个主体上。ERP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是由ERP软件厂商和ERP项目咨询顾问共同组成的实施小组来进行的,所以我们可以将问题定位于提供方(ERP软件厂商和ERP项目咨询顾问)与用户方(实施企业)间的知识转移。ERP实施过程实质是提供方与用户方相互转移多方面知识的过程:通用解决方案知识的转移、项目实施方法论知识的转移、业务知识的转移,以及现有制度、流程知识的转移。其中,前两者是提供方转移给用户的,后两者是用户转移给提供方的(如图2所示)。

ERP实施中的知识内容

在ERP实施中,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同样可分为显性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包括专家提供的报告、讲座、软硬件手册和一切企业可以得到的文件资料,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企业花费一定的成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这些知识。隐性知识则是指难以用文字记录和传播的知识,是与人结合在一起的经验性的知识,很难将其文字化或者公式化,难于通过常规的方法收集到和通过常规的信息工具进行传播。包含技术要素(主要指技术诀窍、技能和能力)、认知要素(主要指选择和分析问题、判断力、前瞻性)、经验要素(指经验、阅历和文化要素)和价值要素(包括文化和行为准则规范等)。在ERP实施过程中,隐性知识是最为复杂,也是最为关键的知识。

从提供方来看,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实施过程中的方法论、模板和技术诀窍,这些知识往往蕴藏在专家的头脑和实践过程中,很少以公共知识的方式提供,也很难找到现成的文字资料,企业对这些知识也不易察觉和认识;二是软件所包含的管理理念、流程设计和行业经验(对于国外的软件来说,这方面的知识要更加先进,也更加复杂);三是由软件所带来的对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在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它是以一系列变革所体现出来的。

从用户方来说,其自身也积累了浓厚的隐性知识,也可以分成三类:一是企业长久以来所积累的行为惯性和惰性,这些行为往往是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式存在;二是企业自身的文化、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有些以规章制度等文本方式存在,有些则已经隐含在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当中;三是企业对以往新技术应用和组织变革的体验和适应能力。

ERP用户方的隐性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在项目实施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用户方的隐性知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完整的知识内容体系包括ERP项目咨询顾问、ERP软件厂商和实施企业各个方面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在ERP项目实施中,缺乏用户方的知识内容,就无法实现有效的知识转移。

另外,在ERP实施过程中,虽然隐性知识是最为复杂,也是最难以管理和转移的知识,但是,除非ERP提供方是很不规范的企业,无论是在ERP 实施过程中,还是在项目完成后的运转期,对项目运作成败起决定作用的知识并不是其隐性知识,而主要应该是显性知识。规范的ERP提供方的关键知识,必然主要包括在其显性知识之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ERP项目,应该首先检查ERP提供方是否成熟,以及用户方是否充分有效地吸纳、扩散和管理了提供方的显性知识。

ERP实施中知识转移的内容

ERP实施过程中的知识转移,主要是指知识供给方与企业之间隐性知识的转移和融合。对ERP实施中知识转移内容的表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对本企业、本行业的特殊业务流程(即成功的业务技术)进行学习和深入研究的知识转移循环过程;对ERP软件的通用管理逻辑和管理思维进行学习和体会的知识转移循环过程;对ERP软件的应用技术进行知识积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知识转移循环过程。

但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和融合并不是ERP实施中工作的中心,而只是工作的难点。ERP实施的目的在于使ERP系统满足用户方的需要,并进而使用户方充分认识和挖掘出ERP系统的巨大潜能。但是,由于实施企业往往缺乏从ERP实施到运用ERP系统的经验,他们必须依赖于ERP软件厂商和ERP项目咨询顾问长期培育而形成的显性的经验和知识才能逐步认识和充分发挥ERP系统的作用。企业在实施ERP时,越缺乏有关的知识,就越会要求提供方有关知识的显性化。显然,知识转移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提供方的显性知识,而不是其隐性知识。ERP提供方对用户方的知识转移的承诺和实现,主要是其显性知识部分。而其隐性知识转移,则可以帮助其完成显性知识的有效转移。

尽管ERP实施的知识内容包括参与项目的三方面知识体系,但是项目实施的知识转移主方向是明确的,即从技术提供方流向用户方。逆向的知识转移主要是为了有效完成主方向的知识转移服务的,最终是为了协助ERP软件厂商和项目咨询顾问满足实施企业的需要。

然而,技术提供方向用户方知识的转移,只是ERP项目知识转移工作的第一步。对用户方来说,其初步吸纳外部知识后的内部知识转移工作(从直接接收者到关键用户、再到终端使用者的知识转移)和知识复用(将项目知识和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复用于其他分部门的ERP项目),以及防止已接受显性知识的退化(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转化成隐性知识以及转移变形等现象)等知识转移工作更应纳入知识转移的内容中去。

影响ERP实施中知识转移的因素

知识转移的关键是知识的移动和运用,影响ERP实施中的知识转移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跟知识相关的方面,二是动因、动机,第三就是相互之间的沟通。

跟知识相关的方面,包括提供方和用户方在实施过程中的关系如何,他们对知识的共识怎么样、认同怎么样,以及用户方的接受能力。知识转移的双方需要频繁的接触和互动,提供方和用户方在实施过程中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提供方转移所需知识的能力,以及用户方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关系越和谐,对知识的认同度越高,用户方的接受能力越强,知识转移会越成功。

知识转移的动机,包括提供方的动机和用户方的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实施者的动机不同,则实施的结果也会不一样。比如有的希望实施快点,有的希望实施慢点;有的是为了先建立一个良好的背景,便于以后的进一步合作,有的是为了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在ERP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利用不同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动机进行激励,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知识的成功转移。

在实施过程中,会沟通的顾问和不会沟通的顾问完全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提供方和用户方之间存在沟通障碍,两者不能很好的交流信息,达成共识,对双方的关系也会在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双方的沟通越顺畅,知识转移则会越成功。

成功的知识转移是成功实施ERP的有效保障。了解ERP实施中涉及的主体,ERP实施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转移的内容,以及影响ERP实施中知识转移的因素,可以使企业更切实地做好知识转移工作,促进ERP的成功实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左美云.企业信息化主体间的六类知识转移[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4(8)

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3

一、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

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前提。为此,集团公司前几年在同复旦大学企业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一起研究制订《物产集团发展战略规划》时,就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专题规划,提出了“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适用性与先进性的结合”的集团信息化建设原则,对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工作思路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这是建立集团统一的信息网络,以信息管理为平台,促进相关职能管理水平和业务运作水平的提升,最终加速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信息滞后和信息不对称对企业管理带来的不利结果,从根本上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和业务人员工作流程,进而从源头上堵绝和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促进集团惩防体系构建的重要举措。

二、提供企业信息化建设保障

浙江物产信息化建设事关传统流通贸易产业改造提升的全局,是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集团公司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集团公司及核心成员企业均给予足够了的保障。首先是资源保障。据统计,近年来集团总部和核心成员在信息化建设已经投入资金合计约4000万元,预计2006年信息网络化建设、维护经费将达2000万元左右,今后信息网络化建设、维护经费每年还将以500至1000万元增幅加大投入;其次是组织保障。集团已经成立了集管理和技术于一体的集团信息部,专门从事集团的信息资源管理和协调工作,集团核心成员单位也相应成立了信息(网络)中心或计算机管理中心,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再次是人才保障。根据集团信息网络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集团及各核心成员单位加强了信息化相关人才引进工作,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由计算机博士、硕士和本专科各层次专业人才近40人的集团信息网络化建设技术研发队伍。同时,还加强了集团各级领导与员工信息化知识与操作的技能培训,以适应集团信息化要求,保障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和充分利用,发挥信息系统的最大作用。

三、推进企业信息建设一体化进程

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要求,集团公司在做好总部现代流通产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要求各核心成员单位也围绕浙江物产现代流通产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主题,切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共同构建集团惩防体系。

1.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围绕支撑集团的流通产业的改造提升、管理效率提高以及构建集团惩防体系的目标,集团信息化主要是通过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建设信息系统的公司决策管理模块、集团业务管理模块、公司财务管理模块、物流信息平台模块、电子商务系统模块、公司信息管理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OA系统)等等。

目前,物流信息平台模块和办公自动化模块(OA系统)已经投入使用。物流信息平台模块开发主要是依托物流部(浙江物产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展开。已经于*年2月开通了“物产物流网”和“物产物流OA系统”,基地信息中心、物流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基地作业指挥与安全监控等系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信息化的实施很好地实现了杭州物流基地的铁路、码头、公路三位一体的进出货、移库、库存、库位、收费等的管理、实现了远程登录、数据统计与分析等的一体化和数字化管理,使企业的流程更加规范、科学,堵绝了腐败产生的空间,有效地降低了管理成本。下一步,集团还将加强杭州物流基地信息系统的二期建设(多模式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决策分析管理系统、剪切加工管理信息系统等)。

办公自动化模块开发方面,“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网络智能办公系统(即OA系统)”已经于*年下半年开始集团在总部范围内试运行,实现了信息网络化贯通工程。系统中的“公共事务”栏设置了公告新闻管理、新闻管理、工作流(财务报销、电子政务等)、工作计划管理、会议申请及安排、车辆申请与安排等子栏目。集团总部不同层次的领导、中层和普通员工对不同的内容享有不同的查询资格,进行资源共享。在集团OA系统试运行的基础上,集团将进一步总结经验,进而改进系统功能,并在物产集团全系统内推广此OA系统,实现物产集团办公信息化和资源共享,真正解决信息后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与此同时,根据集团公司有关发展战略规划和近期流通产业化、信息化的工作要求,集团已经与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达成了开发“物产集团财务信息化系统软件”的协议。系统将提供集团财务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合并报表系统、会计账套系统(基础管理、总账管理、报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现金管理、工资管理、应收应付管理、收支平台即费用报销等)、资金管理系统、决策智能支持体系、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建成以后,集团可以实现财务数据在总部和各成员单位间的高速流转和集成,向集团管理层及时提供财务信息以供迅速地经营决策,同时也能够快速地向外部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会计信息;可以使集团管理层通过财务信息实时掌握和监控资金的调拨和使用,有效计划、审批和监控财务预算及执行情况,监控、评估固定资产和在投项目等。2006年以来,全集团128家控股企业的报表信息将已经基本纳入网络化管理,并计划2006年年内实现集团控股企业远程实时审计与监控。以上工作,既能为实施集团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又能通过有效规范公司及个人行为,防止腐败发生。

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4

关键词:会计 发展 中小企业 应用

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继续生存,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是当前中小企业关心的重点,想要对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加以提升,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会计的管理进行强化,会计可以说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其涉及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经营的成败。会计信息化是对企业会计管理水平加以提升的主要方式,所以说在企业中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是大势所趋。

一、当前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缺乏重视

尽管中小企业在会计的信息化上已经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可是还是缺少深层的使用。因为领导层受到传统会计管理模式的影响比较严重,所以对于会计信息化缺乏准确的理解,同时也缺乏重视,对于会计的管理出现不信任的情况,很多关键数据的核算还是沿用着作为老旧的会计管理方式。而且在投资的力度上也不是很充分,同时会计硬件设备也缺少明细的性能,这些问题都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运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专业知识不熟悉

目前中小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比较明显问题就是缺少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会计人员不具备信息化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把会计信息化的职能给予充分的发挥,简单的将会计信息化理解为是适应算机文档去进行会计信息存储和核算,并未真正的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加以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以及应用的实现,可以说不能够脱离优秀的和专业的以及信息化的人才,中小企业如果想对会计信息化加以实现就一定要强化人才的培养。

(三)缺乏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

中小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缺少相关的安全防范策略,这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危害。会计信息化的适应是在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可是因为互联网有着很强的开放性,网络上有着非常多的病毒,因此经常会出现会计信息出现泄露的问题,很多会计信息里都包含了商业的机密。这些信息的泄露可以说给企业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甚至还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经济上的损失。而且经过相关的调查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所运用的会计软件相对落后,并且有着非常多的漏洞,经常会被入侵。中小企业想要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加以保障,就一定要适应相关的安全防范的措施。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会计建设策略以及建议

(一)高度重视

如果相对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质量加以保障,令其自身的职能获得最大的发挥,领导层本身一定要积极的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提升对会计信息化适应的重视程度,极大的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给予支持,积极给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塑造更好的条件。领导观念对于企业的运行以及决策有很大的影响,领导的准确引导可以说是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因此领导一定要对会计的信息化有一个直观并且深刻的理解。

(二)强化培训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速度降低的关键因素就是缺少人才。会计信息化工作模式以及形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但应该拥有会计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熟练的对计算机操作知识以及技能加以掌握。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可以说不能脱离优秀人才的支持,因此会计的信息化建设的最为关键任务就是吸引高新的人才,强化对当前会计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其拥有专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可以对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模式加以适应。

(三)建设安全的预防措施

信息安全的关键性非常的重要,会计信息化主要的前提可以说就是信息的安全。为了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安全加以保障,中小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的建设上,一定要建设合理的安全防护的措施。并且在系统里设置安全的防护软件,强化对防火墙技术的适应。同时,还应该定期的对计算机给予维护,清楚计算机的故障与安全问题,对于一些无用的垃圾文件给予清理,以此对计算机的适应性能加以保障。同时,在进行软件选择的时候,应该要适应一些有着很高技术水平和很好口碑的软件,尽量的减少因为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而产生的财务上的风险,使得会计的数据信息出现泄露与丢失。此外,还有对关键的数据应该进行加密设置和相关的保护,同时建立系统的访问密码,以此对信息的安全加以保障。

(四)制定有关的制度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如果想要实现规范化,就应该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适应规范的操作流程,需要全部会计人员严格参照操作的流程进行,防止重复的操作。因为会计的信息化模式和传统的会计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制定会计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去进行。

三、结束语

当前可以说属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了,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一定要积极的进行自身的发展深化,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在当前会计信息量众多的情况下,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已不能够完全对现代的会计工作需求加以适应了。可以说会计的信息化,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其不但提升了会计的核算效率,同时还对会计信息质量加以保障,同时还非常有效的强化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赵耀,石冬梅,佟磊.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探析,2013

[2]李新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模式分析[J].中国商界,2012,8

[3]孙淑梅.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

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5

【关键词】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技术体系;数字城市

1 引言

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是国家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将直接影响国家数字化建设的速度和实现的程度。早在2002年12月,全国中小城市就在北京举办了信息化论坛,来自全国300多个地区和城镇的代表与会交流经验,分享技术方案[1]。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中小城市正在奋起直追,全国已有二十多个中小城市被批准作为试点开展城市数字化建设。但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基础不够雄厚,造成了中小城市信息化水平乃至数字化建设的程度相对于大型城市有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了国家数字化建设的步伐。

数字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同时也面临许多实际问题。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体系则是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2],也是开展城市数字化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1)缺乏数字城市信息的综合集成。(2)缺乏数字城市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因此。加强对数字城市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加强信息的综合集成,建立数字城市信息基地和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已成为目前数字城市建设的急需。

2 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是指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与城市设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信息进行采集、更新和集成,实现城市管理、决策、工作、学习、娱乐的数字化[6]。包括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数据库及城市信息港建设、政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智能交通网络建设、家庭和生活数字化建设等内容。基本任务就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信息资源,特别是空间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服务的信息平台、信息应用系统、综合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设施的数字化

在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基础地理设施数字化[3]。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测绘数据:空间定位控制数据、地形框架数据,表现形式有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线划地图(DLG)及数字栅格地图(DRG)。“城市基础设施:建筑设施,管线设施,环境设施,城市试验示范农业设施。”城市规划与管理:背景资料,城市监测,城市规划等[4]。

2.2 城市网络化

三网连接,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三网实现互连互通。通过网络分散的分布式数据库、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操作平台。

2. 3 城市的智能化

将城市的大部分或部分的基础设施、功能设施进行数字化,建立数据库,并用计算机高速通信网路连接,实现网络化管理和调控,并具有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系统[5]。

2.4 城市可视化

采用多维度、多分辨率、多时相的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显示,可供人们游览。可视化主要包括地理环境DEM地形虚拟;灾害模拟;旅游景点模拟等[6]。

3 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技术体系

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技术体系的构建是从中小城市的实际应用出发,解决信息共享过程中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数据传输与交换技术以及数据集成、分析与表达等关键技术问题。在已建成的网络平台上,利用成熟技术,针对空间信息的管理、操作、查询、分析和表达等功能来开发系列的软件系统,完成系统集成与辅助决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 1 多源数据的无缝化集成技术

多源数据的无缝化集成技术研究包括两方面: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把各种数据统一到具有一致空间分辨率、统一数据参数的空间数据基准中;采用多分辨率无缝影像数据库技术建立历年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实现社会、自然要素数据的融合与尺度转化、异构数据的转换,达到数据挖掘利用、信息互通共享的目的。

3.2 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和传输技术

数据的存储是构建数字城市的基本保证。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中,涉及到空间数据、政务数据和专题数据等多种数据。数据品种多样、分辨率各异。不同数据的地域性、专属性、详细程度各不相同。寻求一种对海量数据的不同类型与不同分辨率的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方法是中小城市数字化技术的关键之一。

3.3 空间信息压缩及网络传输技术

在空间信息的共享中,影响共享水平的主要瓶颈是大数据量的空间信息在有限的网络带宽的限制下的传输问题。即使是中小城市,其数字城市建设所需要的数据已不能通过单一的数据库来存贮,而需要由不同的组织及相关部门来维护。这意味着参与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服务器将需要由宽带高速网来连接。

3.4 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

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静态的、平面的、死板的数据表示转化为多维的、动态的、交互的、逼真的现实模拟。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中,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将包括:城市景观的可视化技术、城市地下管网的断面剖示技术、大面积建筑群体的高效三维建模技术、城市、街道、社区的三维动画设计、三维的购物环境、交通管理、城市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动态模拟、城市时空变化的3S动态模拟技术、虚拟城市规划技术(包括规划方案的景观、日照、周围环境等分析技术)。

4 结论

数字城市是数字化了的一个有机城市,它所涵盖的各种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成了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瓶颈之一。因此,关键技术的集成及技术体系的建设将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保障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池天河,王雷,王钦敏等.数字省建设技术体系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03,30(2).

[2] 赵俊三,赵耀龙,GIS发展的最新趋势及其应用前景[J] . 测绘工程,2000,9(2).

[3] 顾朝林,段学军,于涛方等. 论“数字城市”及其三维再现关键技术. 地理研究2002,21(1).

[4] Toru Ishida. Activities and Technologies in Digital City Kyoto [DB/OL].

digitalcity.gr.jp/DigitalCityKyoto20040601.pdf.

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主要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2-2941-02

办公自动化作为现代企业执行决策以及实施管理的主要参考依据,该系统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即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加工、信息的传输以及信息的保存,而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以及不同领域的管理人员掌握更加准确与科学的信息,进而使其更好地发挥其管理与决策职能。目前,办公自动化在我国各类企业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企业更好地推进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 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管理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软件带来的促进作用

1.1 有效激发了企业的个体创造力,使办公的效率大大提升

在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管理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软件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以及交流自由化管理,进而将企业工作人员从原有的刻板环境、森严等级以及繁琐事务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工作人员的创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与释放。有微软公司曾经提出,要尊重人们的创造力,而不是要尊重级别。在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管理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软件对工作人员的知识以及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就要充分激发出自己的内在创造力来完成企业的自动化管理工作,如果工作人员不能够满足办公自动化管理的需要必然会被企业淘汰与抛弃。同时,企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对其工作的具体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其就可以对工作的环节及流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进而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管理的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软件不仅可以使管理的质量以及效率大大提升,同时还能够有效激发出工作人员自身的创造能力,对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有重要意义。

1.2 可以使企业实施管理的成本大大降低

计算机软件在现代企业通过办公自动化管理过程中的运用使企业迎来了一场经济革命与信息革命,在实施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使办公需要的材料大大减少,并且还可以使工作的效率以及管理的效率有效提升,使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不必要环节得到削减,进而使管理的成本投资大大降低。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从微软公司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施其自动化管理以来,企业的管理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削减,并且处理各种事物所需要的费用与时间较过去来讲也有了一定的降低。相关报道称,惠普公司中国分部在计算机软件基础上构成的新型办公环境在试行的两个月内,该公司的办公经费较过去降低三分之一。据此可以看出,在办公自动化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新型的节俭模式,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利润。

1.3 使企业的办公区域得到扩展,使办公环境得到优化

传统模式下的企业办公室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且办公的环境也极其恶劣,工作人员在这样的区域环境下办公使工作的质量不高、工作的积极性较低。在办公室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使传统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转变,通过该软件可以将企业的办公室从狭小的房间带至世界各地的办公大楼,同时还可以使办公环境得到优化,并且办公作业模式也不再是单纯的人工作业模式,而是可以采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以及合作,进而建立起科学的人机办公管理系统,真正实现自动化的管理。另外,各个企业之间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建立起相互之间联系的桥梁,从而实现跨行业与跨地区的合作和交流,计算机软件将会在更多的办公自动化管理上得到应用。

1.4 企业管理的灵活性以及协调性得到提升

在新的社会时代背景之下,各个行业均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现日常的生产以及管理,并且专业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以及灵活性的高低便成了衡量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而在实施办公自动化管理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软件则可以凭借其效率高以及覆盖面广等优点来使企业的信息死角得到消除或者减少,这样就可以使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得到增强,进而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使管理的灵活性以及协调性得到提升,为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提供必要的条件。

1.5 使管理的规范度不断提高

企业在实施办公自动化管理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使管理中的人为操作因素有效减少,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工作均可以依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标准来执行。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核系统来对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这样就可以使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使各种越权操作现象大大减少,使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得到强化,这样就可以使企业管理经营的风险大大减少。

2 计算机软件在办公自动化管理上的主要应用

2.1 安全

安全保障主要是通过业务规范以及系统构架设计的实现完成的,而人员权限作为信息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其管理员可以通过对权限的分配实现,同时还可以依据公司管理人员的具体要求对其实施必要的完善。系统模块化结构让不具备访问权限的一些用户不能对未授权模块进行访问,而流程中权限设置可以让不同的业务部门用户依据其相关的业务实施必要的操作,没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无权更改以及查看相关业务信息,通过此系统可以实现对办公自动化过程中相关的业务核心的保护。

2.2 连接

相对公司来讲,公司下属管理经营的一些分公司以及机关处室的地理位置比较分散,在文件、报告等资料进行递送及传阅时极其不便。而运用计算机软件来实施办公自动化管理能够把局域网下各个分散的分厂以及机关处室的计算机有效连接,这样就可以在公司内部构成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办公环境,为各个分厂以及机关处室的联系与沟通提供极大的便利。工作人员在开展其工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及困难可以通过该系统来进行及时的流通与传递,进而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均可以平稳开展。同时,由于计算机软件应用于办公自动化管理上时不会受到地域以及时间等的限制,可以在互联网系统之下形成一个集中地办公场所,进而使文件及信息等资料在传阅与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有效消除。

2.3 沟通

采用计算机软件实施办公自动化管理可以实现用户之间的在线交流以及信息提醒,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该平台来掌握最新的信息,并将该信息及时传递给公司的每一位用户,这样就为办公的有效沟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4 协同

协同作为网络办公的主要体现,该工作主要由事件内容、事件名称以及流程等要素构成,主要是通过对工作流程进行定义的方式来把事件及时地传送至接受者。而在对事件内容进行编辑的过程中,使用者可以实施文档格式的编辑。如果文档的内容需要进行修改,基于计算机软件的自动化办公管理系统就会自动显示出其中的修改痕迹,比如说修改者姓名、修改时间以及修改内容等等。

2.5 监控

监控作为协同工作的主要保证,在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中计算机软件主要是通过对工作流程进行定义来实现流转的,并且协同的主要发起人还可以对流程节点的流转情况进行查看,以此来对事件处理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同时在建立协同事件的过程中还可以对事项跟踪进行设置,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各个节点的跟踪控制与管理。其中监控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的进度、工作的过程以及工作的实效等,管理人员只有依靠该系统积极做好监控工作才能够保证协同工作可以顺利开展起来。

3 结束语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公司的办公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在企业公司的办公自动化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也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使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大大提升。目前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企业认识到了计算机软件在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网络信息与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进而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以及生产效率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管理效果,这也是将来企业管理不断进步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鲍学阳.OA办公自动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0).

[2] 于彦华.办公自动化的应用[J].硅谷,2011(7).

[3] 杜志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才智,2011(11).

[4] 史进,常群.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改造与推进[J].企业导报,2011(6).

[5] 李宾.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办公自动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7).

[6] 王怡,孙冬梅.谈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与发展[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