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深基坑;开挖;监理

前言

近几年来,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大开挖深基坑工程越来越普遍,已成为建设工程中所占投资较大、施工难度与风险较高的工程。深基坑施工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基坑面积普遍较大,开挖深度较深: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地处城市的工程项目施工场地狭小,基坑周边紧靠相邻建筑物;基坑支护施工中采用的施工工艺种类较多等。此外,在深基坑土方开挖阶段,往往有支护、降水、土方、工程桩的施工和基坑监测、桩的试验检测等多家单位同时作业,存在大量的施工安全、质量及协调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如流砂、管涌、渗漏、支护支撑体系受损、基坑周围发生不均匀沉降,甚至基坑整体失稳的事故,对相邻建筑物、道路、管网等造成危害,影响地下室及主体工程的土建施工,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现场监理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工程监理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监理费偏低,监理人员待遇不高,抑制了高水平人才的进入。除少数规模大、实力强且注重专业配置的监理公司外,大多数监理公司很少配备地质及岩土工程方面的专业人员。因此在实际施工监理中,现场监理人员对专业技术问题了解不深或缺少实践经验,对工程勘察、基坑支护设计、施工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异常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做出判断和处理,也不能提出有针对性和预见性的技术措施,对施工单位的监管力度就难以到位。

1.2建设单位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

由于建设单位往往把工程管理的重点安排在主体施工阶段,大多缺乏深基坑工程的实践经验,缺少相应的专业人员,对深基坑支护与开挖,工程施工阶段的复杂性及涉及工程安全的风险性、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片面强调前期的施工进度,力求尽快开始主体工程的施工。还有一些建设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认为基坑支护是临时性结构,投资太多是得不偿失,在确定基坑支护方案和施工招标时,一味压低工程造价,从而给施工留下重大的安全、质量隐患。

1.3自己设计、自己施工、施工单位唱主角

由于基坑支护是临时性结构,涉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工程等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许多建筑设计院不愿承担此项设计。不少基坑支护工程实际上就变成了“自己设计、自己施工、施工单位唱主角”的局面。而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激烈,致使施工单位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在施工安全措施、施工质量等方面打折扣、做手脚,不严格按方案施工,各施工单位之间不协作配合,忽视单项工程的特殊性,冒险作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基坑事故屡屡发生的主要原因。

1.4其它存在的问题

深基坑支护与开挖阶段存在的其它主要问题还有:①工程勘察、基坑支护设计的质量不能完全保证;②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的建立、完善与控制不到位。如要求超过5m的深基坑施工方案都要报专家审批,但许多单位图进度、图省事,往往不进行申报等等。在此不做赘述。

2施工监理控制要点

2.1施工准备阶段

(1)要熟悉和掌握有关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规范以及设计文件,针对工程特点编写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用于指导项目监理的工作。

(2)重视对工程勘察报告的审查。审查报告的内容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分布、岩性以及水位、水头等。

(3)重视对基坑支护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案的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有:基坑围护结构及支撑体系、基坑降水与止水帷幕选取的形式(方法)是否可靠、合理,基坑平面尺寸能否满足地下室施工的空间要求等。有的工程就是因为基坑预留尺寸过小,而对地下室外墙的支模、防水、回填等施工造成很大的困难。另外,检查止水帷幕墙体是否达到含水层底板以下l~2m,这也是很重要的。

(4)重视基坑开挖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只有专家论证通过后方可进行施工,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和《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规定: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m(含5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极其复杂的工程。

(5)重视对基坑开挖施工方案及基坑监测方案的审查。审查的主要方面有:基坑开挖是否遵循“分层、分区(分块、分段)对称均衡开挖,先撑后挖”的原则,基坑监测的项目、测点布置、观测方法、观测频率和临界状态报警值、监测结果处理及反馈等是否符合基坑工程的安全等级要求和现场的具体特点。

2.2施工阶段

深基坑支护施工中采用的施工工艺种类繁多,监理应当掌握各种施工工艺的技术特点及有关规范要求,加强对隐蔽工程的验收,对灌注混凝土、深层搅拌、高压旋喷注浆等重要的施工工序要实施旁站监理。这里根据该大厦施工采用的钻孔灌注桩锚支护形式为例叙述监理要点如下:

2.2.1钻孔灌注桩施工监理

支护桩不同于基础桩,主要承受侧向压力,所以重点应控制支护桩的桩长、桩径、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浇注及钢筋笼的制安施工。主要步骤有:开孔前检查孔位及钻杆垂直度是否合乎设计要求,终孔后设立停止点,检查孔深、孔径、泥浆的各项指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在钢筋吊放前,要检查钢筋笼的直径、长度、配筋、箍筋间距及焊接质量情况,特别要注意每次混凝土注浆导管的起拔高度,严防桩夹泥形成断桩。

2.2.2锚杆施工质量监理

开孔前检查锚杆的孔位及锚杆钻孔机的倾斜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终孔后检查孔深,丈量拟插入的锚杆长度、直径及焊接制作情况是否满足设计规范要求,最后检查注浆导管的安放是否合格;对锚孔注浆实行旁站监理。检查注浆水灰比、注浆压力及注浆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一般要求采取二次注浆法来保证注浆量:同时,还要对水泥进行总量控制,即进场水泥量等于施工方上报的注浆水泥用量。当锚固体的强度达到后要进行张拉试验,检查锚杆的施工质量。

2.2.3基坑坡面混凝土喷射施工质量的监理

基坑坡面土体采用土钉挂网喷射厚70~100mmC10素混凝土,以防土体崩解。在施工前重点检查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否合理,挂网土钉的长度要达到设计要求。为了控制喷浆厚度,我们要求施工单位在坑壁上布上钢筋标高棒。

2.2.4降水井施工质量的监理控制

降水井要重点控制井深、井径及井管滤料、粘土球的质量,过滤钢丝网、过滤布要绑扎紧后才能下井。成井后要进行试抽水,出水量及含砂量要满足设计要求。

2.2.5对降水运行的控制

降水的目的是降低承压水位和水压力,保证基坑开挖和基础承台施工得以顺利进行。为防止降水过大会对邻近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对降水流量及时间要严格掌握。该大厦基坑东、南、西侧紧邻建筑物15m左右,特别是南侧的三层购物商场为天然基础,距基坑边仅10m,一旦降水过大必然会引起该楼的沉降。为了保障基坑的安全施工,又不影响建筑物过大沉降(设计容许值3cm),建议控制水量适当,允许在弱水压条件下施工,维持水位在承台底以下不涌砂灌水即可,同时加大位移的监测密度,减短监测周期,用沉降位移量的大小及时调整抽水井启动的数量。

2.2.6基坑开挖监理

开挖前要认真审核土方开挖方案中的开挖方式、开挖顺序、运输线路、分层厚度、分段长度以及材料堆放位置、基坑排水措施是否正确合理。在软土地区的土方开挖基坑内土面高度应保持均匀,高差不宜超过1m。对于边坡脚的基础承台开挖应采取跳挖的方式,土方开挖的进度要与支护施工同步,支护好一层并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进行下一层的开挖。基坑周边严禁堆放重物。开挖前基坑沉降、水平位移监测点必须布置好并完成初始读数。土方开挖一定要遵循信息法施工的原则,要善于利用监测成果随时调整支护手段和土方开挖的进程。机械开挖时要有专人指挥。为了确保基坑内的桩体不受破坏,坑底要留30cm以上的土采用人工开挖,对于超灌或桩顶超过设计标高的桩间土宜用小铲机开挖,避免机铲碰桩头。土方开挖必须要有应急处理措施和充足的抢险预备材料,并24h有人值班巡视,一旦有险情发生能够立即处理排除。

2.2.7重视基坑监测的监管工作

一般在基坑工程发生重大事故前或多或少都有预兆。因此,督促基坑监测单位进行连续监测并及时提交监测报告,以便就基坑(变形)位移、沉降过大、地下水位异常等征兆及时采取措施,从而避免基坑重大事故的发生。

2.3施工监理协调工作

在深基坑开挖阶段,监理的协调工作涉及到支护(支撑)、挖土、监测、降水、凿桩头(工程桩)、桩检测、地下室土建等多家施工(检测)单位的多项施工作业。合理安排和调整各家施工(检测)单位的进场时间、施工进度与节奏,做好施工作业的组织协调,对保证基坑工程及施工的安全与质量至关重要。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应注意以下事项:

(1)在止水帷幕、支护桩、工程桩施工完成后,基坑的钢筋混凝土(水平)支撑体系应安排尽早施工。为保证基坑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不被运土重载车辆压坏,凡通过支撑处的临时道路可用型钢与钢板搭设临时栈桥架空通过。

(2)遇到支撑梁下方有废桩(属旧建筑物)的情况时,一定要事先将废桩顶自梁底向下凿200~30Omm,以防止在支护梁浇注混凝土时,废桩与支护梁结在一起,到挖土时可能导致处理困难,影响安全施工。

(3)在挖土施工中,监理要督促施工单位及时除去支撑梁下悬空的粘挂物(石块、混凝土等),及时清理支护桩之间的桩间土,以确保坑内施工人员的安全。

(4)挖土施工的收尾阶段往往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挖掘机近坑边作业以及最后用吊车将挖掘机吊出坑外时,极易发生倾覆事故,施工单位事先一定要采取防范措施。

(5)在进行塔吊安装、钢材进场等作业时,由于基坑边要承受较大堆载,监理要及时通知施工(监测)单位进行基坑跟踪监测。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作业。

2.4有关施工监理的对策

(1)加强与建设单位的沟通,使其认识到深基坑支护与开挖施工阶段的重要性、复杂性,以及基坑工程合理投资与盲目冒险之间的巨大利害关系。

(2)在重要的设计、施工方案审查时,为弥补监理单位技术力量不足,建议采用专家论证的方式,集思广益,确保风险降低到最小。

(3)建议建设单位在进行施工招标时,对带有深基坑支护开挖的工程尽量减少单独发包工程的数量,最好采用总承包的工程管理模式,让支护、止水、降水、挖土、监测等由总承包统一管理,以便减少施工协调的难度,有利于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与进度。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作为综合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初中生对历史的兴趣,正成为初中教学中十分严峻的内容,也是对初中教学改革的考验。

一、在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问题的提出

随着最近几年我国在教育系统内所进行的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学正是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科目,关系着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对培养全面人才的一个要求。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初中教育中还存在着对历史教学不重视的问题。由于学校、教师对这一课程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对历史课程也缺乏应有的兴趣,很多初中生与家长甚至对历史课程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从现有的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对历史课程存在抵触情绪,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初中历史课程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这就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应当积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鼓励学生对课堂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扩展性的探索。而如何提高初中生对历史的兴趣,如何有效地开展历史课堂的讨论等,都是全新的研究课题,要求我们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及其相关的研究人员不断进行探索。

二、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路径

1.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生有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使其对各类新鲜的事物特别好奇,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要关注如何提高初中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死记硬背等教学模式。要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每堂初中历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然后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因为初中生是带着任务来学习的,所以可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通过对这些相应知识点的收集,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自学能力,由于要在课堂中对已收集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可以培养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各类现代化的技术引入课堂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无疑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由于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初中生对知识的渴求。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多媒w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兴的技术逐步走进了课堂,比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使初中生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知识点的内涵,从而增进初中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有助于其对知识点的掌握。

3.理论联系实际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关联,要逐步培养学生将理论使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有效整合学校内与学校外的各类历史资源,将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使各类资源的功能发挥最大作用,为初中历史教学服务。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开展到一定程度后,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各类活动,以有效地巩固相关的知识。比如,可以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带到各类历史古迹或是各类历史教育基地中,使学生对相关历史的认识不再是课堂上空洞的知识点,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从而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收集、分析、解决能力。

在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与方法,正成为初中教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课题。改革初中历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关系初中生综合素质的重大问题。本文就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问题提出的背景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就相关的改革路径进行分析,希望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田品.论初中历史中的概念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

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应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向学生不断地灌输相关的历史知识,导致很多初中学生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枯燥且冗长,从而造成极不利的影响。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素质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内容十分繁多,在目前的初中历史学科中,有大量的时间、事件、人物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掌握的。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负面情绪。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措施

1.注重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把握教材全局的思维能力。要想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禁锢,善于在教材中进行有效的挖掘,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相关的历史结构、知识点、主题等知识。比如,在学习历史七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把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与民族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构建好相关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把握好中国历史的整体部分,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2.正确解读教材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历史课程本身就有学习体系,教师需要注重不断地给学生传授历史学习的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比如,在学习“”一课中,教师可以理清楚相关的知识点,针对的时间、背景、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和意义进行准确的解读,让学生通过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再来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教材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让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双向发展。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3.巧妙结合各种记忆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本身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在实际的历史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掌握、了解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记忆相关的知识,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历史知识的记忆并不是没有规律和技巧的,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记忆的整体性。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战争时间、名称、条约和赔款内容的知识,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记忆,利用顺口溜和联想记忆法等不断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相关的技巧,更好地牢记相关知识,不断地吸收历史知识,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

总之,初中是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和知识系统丰富的重要时期,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天赋,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自身要注重不断地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侯廷英 单位:高唐县赵寨子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秋晓.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亚太教育,2016(20):152.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指导;学习

自从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历史学科在初中基础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是,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习主动性较差,难以掌握正确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不少学生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师的强制性的灌输教学方法,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一些比较消极的影响.现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就必须要在实践中探寻最佳的教学方法.所谓最佳的教学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确保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日后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历史之储备量.因此,教师务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突出灵活性与针对性,从根本上提升每一位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历史

历史是一门以时间线索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时间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进行准确定位,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敏感力,这样才能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历史知识点往往较多,历史时间与时间节点通常较多且复杂,为此历史教师要针对初中生的特定学习能力进行方法指导,尤其要指导其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历史,这是帮助学生在近阶段中快速高效提升历史课堂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呢?笔者将结合自身初中历史课堂指导教学案例谈谈合作指导的教学细节.比如,在«秦统一中国»的教学过程中,公元前23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是秦发动战争的时间点,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时间点的记忆能力较差.为此,我指导学生们组成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教会学生们如何通过合作小组来与同学一起记忆历史时间点,例如有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记忆技巧,这无疑能够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记忆知识点,获得整体进步与提高.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将秦国统一六国按历史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拆分成几个特定历史专题,让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通过专题来学会预习课本、搜集资料、整理课堂专题重要信息等等,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从而有效提升每一位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把探究的问题或者主题罗列出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牢记目标,围绕目标展开学习.

二、指导学生搭建历史学科立体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中的知识点较为琐碎,但也不完全无迹可寻.教师要想让初中生能够在这一学习阶段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就一定要指导学生搭建历史学科立体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们逐步树立历史学科学习自信,逐步掌握历史琐碎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不仅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完善自身对历史的了解与掌握度,同时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历史以时间发展为基础,以关键任务为核心,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感,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通过人物情感、历史事件影响来提升学习效率,深入掌握历史知识点.比如,在«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对纸技术的发明和历史来源形成清晰深刻的认识,以相应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教会学生们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来记忆古人是如何进行造纸的,造纸又是在什么事件逐步形成成熟的技术路线的,以及指导学生们去思考造纸技术给古代人民带来怎样的巨大影响,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又存在什么影响.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指导思路下,已经不是在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以历史思考的角度去学习历史、领悟历史,从而实现质的变化.搭建知识体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比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三、指导学生举一反三,有效复习

教师要想让学生们真正能够取得较好的历史成绩,并能够获得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就一定要在指导学生们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举一反三,学会有效复习,做到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善始善终,从而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点,大幅提升历史学习效率.复习指导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就是要指导学生们将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同一类型问题与同一时间点问题相联系起来,从而在具有联系性的相关历史知识点中学会思考与领悟,不断提升历史思索能力.比如,在«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大章节的复习教学指导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们将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历史事件整合起来,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在同一类型知识点中进一步整合,不断提高初中历史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同样,以章节复习方法为基础,贯穿整个历史课本,让学生们在复习过程中举一反三,逐步巩固历史立体知识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历史复习效果.

四、结语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重要性在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日益突出,教师必须从指导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下手,提升学生们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不断推动学生融入历史学科的自主高效学习与复习氛围,培养学生准确的历史学习思想观念,使其乐于学习历史,高效学习历史.

作者:谢树森 单位:福建省泉州就南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史料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理解 思维能力

所谓史料,是指那些人类历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材料。正确、客观的史料能帮助后人更好地了解之前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结果等形成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史料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实践运用优势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史料的运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展开积极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更好地融入特定的学习活动中。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展开具体知识点教学之前,首先应当考虑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

在众多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中,历史史料由于贴合历史实际情况,能更好地还原特定的历史情景,因此受到初中生的青睐。对此,笔者深有感触。例如,在教学“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这一节内容时,笔者没有一上来就直接向学生灌输具体的历史知识点,而是首先为学生列举如下一则历史史料:

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好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

――恩格斯《反杜林论》

在此基础上,笔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恩格斯所说的‘威力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具体指什么吗?”

如此,在史料及随后的问题辅助下,学生对于恩格斯所提到的既平静同时又具备力量的革命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而且为了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乐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中。这充分证明了史料的运用对于有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可实施性。

二、史料的运用能有效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理解。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其逻辑抽象思维较之小学有明显的发展,但由于仍处于过渡时期,因此,其在认知具体事物时仍较多地依靠自身的直观形象思维,逻辑抽象思维只占辅助地位。如此,他们在理解、认知一些稍抽象、复杂的历史知识点时存在极大的困难,这是制约初中生历史成绩始终难以显著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师有必要且必须找到一条能有效深化学生历史认知与理解的途径。这其中历史史料因为兼具信息含量达、呈现方式直观生动等特点,所以其更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这很显然就为学生实现对于所学历史知识点的更深刻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同样以“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这一节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深刻把握“工业革命”的特征,笔者向学生列举了如下一则史料:

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的这一言论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因此,笔者在恩格斯该言论的基础上又向学生详细阐述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定义:工业革命是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特点为工场手工业转向了大机器生产。

如此恩格斯的言论就与工业革命的定义达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而这些都为学生借助恩格斯的这一言论实现对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更深刻认知与理解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工作。由此不难看出,相关史料的恰当运用能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点,有效深化其历史学习理解。

三、史料的运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历史学科的教学不仅仅在于使学生简单了解特定时期的历史发展故事,更在于使学生具备较高水平、较高素质的历史素养,即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更好形成与发展呢?笔者经过认真探索后发现史料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不失为快速而有效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重要突破口。如在教学“维新变法运动”这一节内容时涉及“维新思想”这一重要知识点时,笔者就为学生列举了如下两则史料:

材料一:康有为思想引起极大震动,成为“思想界一大飓风”,梁启超喻为“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

――沈渭滨《百年研究回顾》

材料二: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这两则史料的基础上,笔者向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从上述两则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任务展开分析与讨论。

经过分析与讨论,学生小组得出结论:上述两则材料对维新思想具有的社会影响力量进行了阐述,表明了维新思想的影响之大、之广、之深刻。

如此通过历史史料的恰当运用,学生不但对维新变法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其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及透过历史现象探究本质等能力的发展,切实达到了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良好目的。

借助史料开展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是由历史学科的特征决定的,对此,初中历史教师首先应当正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在浩瀚的历史材料中寻找最合适、最恰当的材料素材,最好以最完整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应有的巨大效用,才能全面而综合地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进而促进学生历史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文6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各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开始做出相应的调整,无论是从教学理念,还是从教学方式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升,教材设计也更加新颖。然而,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发现相对于课堂教学手段的提升而言,历史课堂作业却成了被忽视的关键环节,没有发挥作业对于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下面简要而综合的分析一下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的现状:

一、初中历史课堂作业现状

1.重视不够

笔者认为,相对于语数外老师对作业的高度重视,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对课堂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不受重视是导致初中历史作业改革滞后的根本原因。

2.形式单一

历史课程由于都是一些固定的知识点,在内容上不像语数外等学科那样富有变化,这是导致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单一的客观原因。从主观上来讲,教师们大都沿袭之前的作业设计模式,侧重通过作业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简单强化,对于“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是没有发言权的,忽视历史课堂作业设计的多样化,忽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历史课堂作业设计单一、枯燥,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3.求同排异

求同排异可以说是很多学科作业设计的通病,当然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中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学生不是简单的机械,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学生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和情况,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作业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学生这种差异,在作业设计时搞一刀切,求同排异,从而降低了历史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效果。

4.评价轻率

笔者发现,很多初中教师不注重作业的评价,往往只是用一个个简单的√和×,代表了自己对作业的评价,缺乏文字的交流。

在新课改下,这种单调枯燥的初中历史课堂作业方式必然要做出改变,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必须走多元化创新之路。

二、增强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做法

1.实行作业的分层布置

针对上文所述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求同排异的特点,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作业设计时,应该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布置。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存在着差异,针对班级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分层,每一层的学生的历史课堂作业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的分层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整体的、全面的、动态的把握,这种做法虽然仍然无法在作业设计中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但比过去简单的求同排异法要有效得多。

其次能力分层要由浅入深。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给学生选合适的题目,先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通过由浅入深,一层一层的设置,引领学生逐渐走向知识的高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的题目,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获得新知识的方式,是作业的前提,而作业是知识的巩固,是学习的升华,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关联促进人的发展。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不要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只求量而不求质,而要记住学习是自己的事,而学习到的永远是自己的。不能因为学科的地位,中考中的分数比例,就忽略这门学科,忽略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业训练。

3.增强作业形式的趣味性

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时,必须求新求异,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如何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可以将游戏的方法引入作业设计,从而增强作业的趣味性。笔者认为只要教师肯动脑筋,作业设计的方法有很多,作业形式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也不是可望不可及的难题。

4.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人都喜欢增强自我主动权,不喜欢被动接受任务,对于初中学生也是如此。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时,如果对学生要求太死、太严,势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作业效果,而不必刻意追求作业形式。

5.提倡学生之间的协作性

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往往将学生作为单一的个体来考虑,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有效性的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业的设计可以是笔头的也可以是课堂探究,设置一些历史情境问题。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锻炼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既锻炼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同时又了解了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6.重视教师对作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