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CFG桩复合地基;质量控制要点;成品保护;断桩;褥垫层

Abstract: CFG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problems, for example, long spiral drill into inclined, card distributed pipe, tube jam, channeling, allocate drill hole after breaking pile materials, pump, etc. In order to better control after CFG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quality problem,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CFG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o the following summary.

Keywords: CFG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Quality control points; Product protection; Breaking pile; Serveral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目前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量工程实践证明,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不会有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是CFG桩的施工质量控制问题,例如,长螺旋钻成孔孔斜、卡管、堵管、窜孔、先提钻后泵料、断桩等问题。为了以后更好地控制CFG桩复合地基质量问题,现对CFG桩复合地基施工技术做如下总结。

二、工程概况

洛阳申泰公寓一期工程5#楼(26F),槽底面积约为3800㎡。CFG桩设计强度为C35,桩数678根,桩径400mm,桩长18400mm,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650kpa。

褥垫层的作用是保证桩、同作用,减少基础底面的应力集中,削减地震等水平荷载影响。褥垫层材料宜用掺入20~30%中粗砂的碎石或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夯填度不大于0.9,褥垫层厚度为250mm。

三、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材料控制

采用商品砼,搅拌站须提供全部所用材料合格证及检测报告。

⑴保证砼强度设计要求(配比);

⑵控制砼到现场坍落度在18cm~24cm,随时抽查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

⑶每班组做一组试块(3块),试块尺寸15cm×15cm×15cm,并及时送实验室养护,测定28天强度。

2、技术控制

⑴CFG桩施工允许误差:

①桩长允许偏差<100mm;

②桩径允许偏差±20mm;

③垂直度误差不超过1%;

④桩位误差:边桩不超过1/3桩径,对于内部桩不超过1/2桩径。

⑵钻至设计桩端持力层时,须等钻杆中孔灌满砼后再提钻杆,严禁先提钻杆后泵入砼。设专人指挥协调个钻机操作手和混凝土泵操作手之间泵送砼及提升钻杆的配合。

⑶砼灌入量不得低于桩的设计体积,否则重新成桩。

⑷在钻杆处设置醒目标记,以控制最短桩长。

⑸桩顶一般由于混合料自重压力较小或由于浮浆影响,靠桩顶一般桩体强度较差,为保证桩体质量,施工桩顶标高超过设计桩顶标高0.5m,以桩顶与施工作业面平,确保设计桩位标高内无浮浆。

四、常见问题处理

1、桩孔位偏差、孔斜问题处理

(1)孔斜一般是由于场地原因,桩机对位不仔细,地层原因使钻孔过程中钻杆跑偏等。

(2)为了防止孔斜,首先平整压实施工场地,严把钻机定位关,钻机安装就位,做到准确、水平、稳固,且钻机转盘中心和桩位位于同一铅垂线上。开钻前,由质检员复核桩位,检查钻头直径及安装对位质量,并经建设方或监理工程师复核合格后方可开钻。开孔时严格控制钻速, 采用轻压慢转方法确保孔口段的垂直度。成孔根据不同地层随时调整钻机压力及钻速。

2、卡管、堵管事故及处理

(1)卡管、堵管是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凝土灌注成桩工艺常见问题。影响CFG桩的施工效率、增加工人劳动强度、造成材料浪费。特别是故障排除不畅时,使已混凝土失水或结块,增加了再次卡管、堵管的几率,给施工带来很多困难。

(2)产生堵管的原因有: 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 混凝土和易性、坍落度不好,常发生堵管;施工操作不当,泵管内空气无法从排气阀排出,泵满混凝土后不及时提钻,混凝土泵一直泵送;泵送管道安装不合理,管道弯头过多、线路过长,管道清洗不干净,。

(3)控制措施:开钻前,应自检钻头活瓣卡簧是否正常,以预防泵压灌混凝土前无法脱离,成桩前应用沙浆管道,以确保钻杆及泵管内壁光滑;泵送混凝土前检查混凝土和易性、坍落度控制在180±20mm;合理布设管道,减少变径和弯折。

3、窜孔事故及处理

(1)改进钻头,提高钻进速度。

(2)减少在窜孔区域打桩推进排数,尽可能减少一次移机拖打周围桩的数量,尽快离开已打桩,减少已打桩扰动能量的积累。

(3)必要时采取隔桩、隔排跳打方案,跳打时要求及时清除成桩时排出的弃土,避免影响施工进度。

(4)发生窜孔应采取的措施:当混凝土灌注到发生窜孔土层时,停止提钻,连续泵送混凝土,直到窜孔桩混凝土液面上升至原位为止。

4、先提钻后泵料导致桩端有虚土承载力偏低问题

(1)由于部分施工人员缺乏对CFG桩技术的了解,在钻孔到预定标高后,怕钻头活门打不开,先提30~50cm再灌料,导致桩端有虚土承载力偏低。

(2)选用适合地层的钻头,防止阀门打不开在同一桩位多次复钻; CFG桩成孔到设计标高后,停止钻进,开始泵送混合料,当钻杆芯管充满混凝土后开始拔管,严禁先拔管后泵料。混凝土泵的泵送量与钻机的提拔速度必须匹配,在施工时钻机提拔速度宜控制在2~3米/分,根据提拔速度进行泵送量的匹配,严禁产生超拔。在施工时需要熟练技术人员指挥协调混凝土泵和长螺旋钻机之间的配合。施工桩顶标高应比设计标高高0.5m。搅拌站提供混凝土时,中间可停止提钻等待混凝土,但等待时间应远小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若因意外情况出现等待时间大于初凝时间 ,则应重新钻孔成桩。

5、断桩事故的预防及处理

(1)断桩是由于提钻太快泵送混凝土跟不上提钻速度,钻头上的泥块落入孔内桩,或是用大型机械清理桩间土,造成CFG桩身浅层断桩。如果CFG桩设计标高以下断桩,则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2)控制措施:保持混凝土泵送连续性,控制钻杆提升速度;不能用大型机械清理桩间土,用小挖机配合人工清理桩间土。

(3)断桩处理措施:断桩面距桩头较近,清理上部断裂桩头,用高一等级的混凝土接桩至设计标高;断桩面位置较深,应在旁边补加一根CFG桩。

6、桩径缩颈预防及处理

严格控制提升钻杆速率。拔管速率太快可能导致桩径偏小或缩颈断桩,而拔管速率过慢又会造成水泥浆分布不匀,桩项浮浆过多,桩身强度不足和形成混和料离析现象,导致桩身强度不足。故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拔管速率。正常的拔管速率应控制在 2~3米/分。

7、褥垫层施工

(1)褥垫层材料宜用中砂、粗砂、碎石或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不宜选用卵石,卵石咬合力差,施工扰动容易使褥垫层厚度不均匀。

(2)CFG桩基经检测试验合格,桩顶处理后由甲方及监理、上部结构设计单位、地基处理设计、勘察单位等会同验槽后方可进行褥垫层施工,褥垫层施工要求如下:

①人工清理复合地基至设计标高,确保地基土不被扰动,避免形成橡皮土。

②褥垫层铺设由夯填度控制,夯填度即褥垫层夯实厚度与虚铺厚度之比,应满足不大于0.9。

③虚铺碎石230~250mm,用平板式振动器振实2~3遍至200mm。

8、成桩保护

(1)CFG桩成桩后等待28天混凝土强度后进行桩间土及桩头处理。

(2)土方开挖时不可对桩顶以下的土体进行破坏,应尽量避免扰动桩间土。

(3)剔除桩头时先找出桩顶的标高位置,用钢钎等工具沿桩心剔除多余桩头。在操作过程宜两个方向同时进行,不可用重锤或重物横击桩体,直到设计标高,并把桩顶找平。

(4)假如在基槽开挖和剔除时造成桩断至桩顶设计标高以下时,应进行接桩,但在接桩过程中要保护好桩间土。

五、结束语

通过本工程CFG桩复合地基施工,基本掌握了施工中常见问题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确保了CFG桩的施工质量。为防止施工发生质量问题,施工操作中坚持“三检”制度,牢固树立“过程控制,创造精品”的思想,做到施工操作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从根源上严格控制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主编部门: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2002年5月1日。

[2]闫明礼,张东刚.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3]阎明礼编著.地基处理技术,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24-260.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作为综合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初中生对历史的兴趣,正成为初中教学中十分严峻的内容,也是对初中教学改革的考验。

一、在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问题的提出

随着最近几年我国在教育系统内所进行的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学正是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科目,关系着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对培养全面人才的一个要求。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初中教育中还存在着对历史教学不重视的问题。由于学校、教师对这一课程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对历史课程也缺乏应有的兴趣,很多初中生与家长甚至对历史课程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从现有的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对历史课程存在抵触情绪,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初中历史课程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这就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应当积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鼓励学生对课堂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扩展性的探索。而如何提高初中生对历史的兴趣,如何有效地开展历史课堂的讨论等,都是全新的研究课题,要求我们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及其相关的研究人员不断进行探索。

二、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路径

1.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生有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使其对各类新鲜的事物特别好奇,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要关注如何提高初中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死记硬背等教学模式。要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每堂初中历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然后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因为初中生是带着任务来学习的,所以可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通过对这些相应知识点的收集,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自学能力,由于要在课堂中对已收集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可以培养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各类现代化的技术引入课堂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无疑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由于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初中生对知识的渴求。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多媒w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兴的技术逐步走进了课堂,比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使初中生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知识点的内涵,从而增进初中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有助于其对知识点的掌握。

3.理论联系实际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关联,要逐步培养学生将理论使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有效整合学校内与学校外的各类历史资源,将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使各类资源的功能发挥最大作用,为初中历史教学服务。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开展到一定程度后,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各类活动,以有效地巩固相关的知识。比如,可以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带到各类历史古迹或是各类历史教育基地中,使学生对相关历史的认识不再是课堂上空洞的知识点,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从而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收集、分析、解决能力。

在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与方法,正成为初中教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课题。改革初中历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关系初中生综合素质的重大问题。本文就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问题提出的背景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就相关的改革路径进行分析,希望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田品.论初中历史中的概念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

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应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向学生不断地灌输相关的历史知识,导致很多初中学生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枯燥且冗长,从而造成极不利的影响。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素质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内容十分繁多,在目前的初中历史学科中,有大量的时间、事件、人物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掌握的。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负面情绪。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措施

1.注重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把握教材全局的思维能力。要想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禁锢,善于在教材中进行有效的挖掘,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相关的历史结构、知识点、主题等知识。比如,在学习历史七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把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与民族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构建好相关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把握好中国历史的整体部分,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2.正确解读教材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历史课程本身就有学习体系,教师需要注重不断地给学生传授历史学习的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比如,在学习“”一课中,教师可以理清楚相关的知识点,针对的时间、背景、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和意义进行准确的解读,让学生通过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再来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教材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让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双向发展。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3.巧妙结合各种记忆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本身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在实际的历史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掌握、了解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记忆相关的知识,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历史知识的记忆并不是没有规律和技巧的,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记忆的整体性。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战争时间、名称、条约和赔款内容的知识,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记忆,利用顺口溜和联想记忆法等不断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相关的技巧,更好地牢记相关知识,不断地吸收历史知识,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

总之,初中是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和知识系统丰富的重要时期,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天赋,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自身要注重不断地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侯廷英 单位:高唐县赵寨子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秋晓.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亚太教育,2016(20):152.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指导;学习

自从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历史学科在初中基础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是,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习主动性较差,难以掌握正确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不少学生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师的强制性的灌输教学方法,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一些比较消极的影响.现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就必须要在实践中探寻最佳的教学方法.所谓最佳的教学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确保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日后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历史之储备量.因此,教师务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突出灵活性与针对性,从根本上提升每一位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历史

历史是一门以时间线索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时间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进行准确定位,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敏感力,这样才能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历史知识点往往较多,历史时间与时间节点通常较多且复杂,为此历史教师要针对初中生的特定学习能力进行方法指导,尤其要指导其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历史,这是帮助学生在近阶段中快速高效提升历史课堂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呢?笔者将结合自身初中历史课堂指导教学案例谈谈合作指导的教学细节.比如,在«秦统一中国»的教学过程中,公元前23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是秦发动战争的时间点,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时间点的记忆能力较差.为此,我指导学生们组成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教会学生们如何通过合作小组来与同学一起记忆历史时间点,例如有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记忆技巧,这无疑能够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记忆知识点,获得整体进步与提高.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将秦国统一六国按历史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拆分成几个特定历史专题,让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通过专题来学会预习课本、搜集资料、整理课堂专题重要信息等等,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从而有效提升每一位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把探究的问题或者主题罗列出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牢记目标,围绕目标展开学习.

二、指导学生搭建历史学科立体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中的知识点较为琐碎,但也不完全无迹可寻.教师要想让初中生能够在这一学习阶段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就一定要指导学生搭建历史学科立体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们逐步树立历史学科学习自信,逐步掌握历史琐碎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不仅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完善自身对历史的了解与掌握度,同时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历史以时间发展为基础,以关键任务为核心,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感,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通过人物情感、历史事件影响来提升学习效率,深入掌握历史知识点.比如,在«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对纸技术的发明和历史来源形成清晰深刻的认识,以相应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教会学生们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来记忆古人是如何进行造纸的,造纸又是在什么事件逐步形成成熟的技术路线的,以及指导学生们去思考造纸技术给古代人民带来怎样的巨大影响,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又存在什么影响.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指导思路下,已经不是在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以历史思考的角度去学习历史、领悟历史,从而实现质的变化.搭建知识体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比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三、指导学生举一反三,有效复习

教师要想让学生们真正能够取得较好的历史成绩,并能够获得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就一定要在指导学生们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举一反三,学会有效复习,做到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善始善终,从而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点,大幅提升历史学习效率.复习指导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就是要指导学生们将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同一类型问题与同一时间点问题相联系起来,从而在具有联系性的相关历史知识点中学会思考与领悟,不断提升历史思索能力.比如,在«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大章节的复习教学指导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们将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历史事件整合起来,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在同一类型知识点中进一步整合,不断提高初中历史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同样,以章节复习方法为基础,贯穿整个历史课本,让学生们在复习过程中举一反三,逐步巩固历史立体知识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历史复习效果.

四、结语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重要性在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日益突出,教师必须从指导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下手,提升学生们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不断推动学生融入历史学科的自主高效学习与复习氛围,培养学生准确的历史学习思想观念,使其乐于学习历史,高效学习历史.

作者:谢树森 单位:福建省泉州就南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史料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理解 思维能力

所谓史料,是指那些人类历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材料。正确、客观的史料能帮助后人更好地了解之前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结果等形成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史料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实践运用优势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史料的运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展开积极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更好地融入特定的学习活动中。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展开具体知识点教学之前,首先应当考虑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

在众多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中,历史史料由于贴合历史实际情况,能更好地还原特定的历史情景,因此受到初中生的青睐。对此,笔者深有感触。例如,在教学“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这一节内容时,笔者没有一上来就直接向学生灌输具体的历史知识点,而是首先为学生列举如下一则历史史料:

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好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

――恩格斯《反杜林论》

在此基础上,笔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恩格斯所说的‘威力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具体指什么吗?”

如此,在史料及随后的问题辅助下,学生对于恩格斯所提到的既平静同时又具备力量的革命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而且为了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乐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中。这充分证明了史料的运用对于有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可实施性。

二、史料的运用能有效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理解。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其逻辑抽象思维较之小学有明显的发展,但由于仍处于过渡时期,因此,其在认知具体事物时仍较多地依靠自身的直观形象思维,逻辑抽象思维只占辅助地位。如此,他们在理解、认知一些稍抽象、复杂的历史知识点时存在极大的困难,这是制约初中生历史成绩始终难以显著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师有必要且必须找到一条能有效深化学生历史认知与理解的途径。这其中历史史料因为兼具信息含量达、呈现方式直观生动等特点,所以其更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这很显然就为学生实现对于所学历史知识点的更深刻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同样以“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这一节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深刻把握“工业革命”的特征,笔者向学生列举了如下一则史料:

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的这一言论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因此,笔者在恩格斯该言论的基础上又向学生详细阐述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定义:工业革命是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特点为工场手工业转向了大机器生产。

如此恩格斯的言论就与工业革命的定义达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而这些都为学生借助恩格斯的这一言论实现对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更深刻认知与理解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工作。由此不难看出,相关史料的恰当运用能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点,有效深化其历史学习理解。

三、史料的运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历史学科的教学不仅仅在于使学生简单了解特定时期的历史发展故事,更在于使学生具备较高水平、较高素质的历史素养,即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更好形成与发展呢?笔者经过认真探索后发现史料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不失为快速而有效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重要突破口。如在教学“维新变法运动”这一节内容时涉及“维新思想”这一重要知识点时,笔者就为学生列举了如下两则史料:

材料一:康有为思想引起极大震动,成为“思想界一大飓风”,梁启超喻为“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

――沈渭滨《百年研究回顾》

材料二: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这两则史料的基础上,笔者向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从上述两则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任务展开分析与讨论。

经过分析与讨论,学生小组得出结论:上述两则材料对维新思想具有的社会影响力量进行了阐述,表明了维新思想的影响之大、之广、之深刻。

如此通过历史史料的恰当运用,学生不但对维新变法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其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及透过历史现象探究本质等能力的发展,切实达到了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良好目的。

借助史料开展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是由历史学科的特征决定的,对此,初中历史教师首先应当正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在浩瀚的历史材料中寻找最合适、最恰当的材料素材,最好以最完整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应有的巨大效用,才能全面而综合地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进而促进学生历史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范文6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各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开始做出相应的调整,无论是从教学理念,还是从教学方式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升,教材设计也更加新颖。然而,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发现相对于课堂教学手段的提升而言,历史课堂作业却成了被忽视的关键环节,没有发挥作业对于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下面简要而综合的分析一下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的现状:

一、初中历史课堂作业现状

1.重视不够

笔者认为,相对于语数外老师对作业的高度重视,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对课堂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不受重视是导致初中历史作业改革滞后的根本原因。

2.形式单一

历史课程由于都是一些固定的知识点,在内容上不像语数外等学科那样富有变化,这是导致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单一的客观原因。从主观上来讲,教师们大都沿袭之前的作业设计模式,侧重通过作业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简单强化,对于“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是没有发言权的,忽视历史课堂作业设计的多样化,忽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历史课堂作业设计单一、枯燥,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3.求同排异

求同排异可以说是很多学科作业设计的通病,当然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中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学生不是简单的机械,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学生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和情况,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作业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学生这种差异,在作业设计时搞一刀切,求同排异,从而降低了历史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效果。

4.评价轻率

笔者发现,很多初中教师不注重作业的评价,往往只是用一个个简单的√和×,代表了自己对作业的评价,缺乏文字的交流。

在新课改下,这种单调枯燥的初中历史课堂作业方式必然要做出改变,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必须走多元化创新之路。

二、增强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做法

1.实行作业的分层布置

针对上文所述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求同排异的特点,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作业设计时,应该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布置。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存在着差异,针对班级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分层,每一层的学生的历史课堂作业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的分层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整体的、全面的、动态的把握,这种做法虽然仍然无法在作业设计中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但比过去简单的求同排异法要有效得多。

其次能力分层要由浅入深。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给学生选合适的题目,先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通过由浅入深,一层一层的设置,引领学生逐渐走向知识的高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的题目,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获得新知识的方式,是作业的前提,而作业是知识的巩固,是学习的升华,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关联促进人的发展。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不要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只求量而不求质,而要记住学习是自己的事,而学习到的永远是自己的。不能因为学科的地位,中考中的分数比例,就忽略这门学科,忽略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业训练。

3.增强作业形式的趣味性

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时,必须求新求异,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如何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可以将游戏的方法引入作业设计,从而增强作业的趣味性。笔者认为只要教师肯动脑筋,作业设计的方法有很多,作业形式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也不是可望不可及的难题。

4.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人都喜欢增强自我主动权,不喜欢被动接受任务,对于初中学生也是如此。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时,如果对学生要求太死、太严,势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作业效果,而不必刻意追求作业形式。

5.提倡学生之间的协作性

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往往将学生作为单一的个体来考虑,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有效性的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业的设计可以是笔头的也可以是课堂探究,设置一些历史情境问题。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锻炼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既锻炼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同时又了解了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6.重视教师对作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