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科的特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学科的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学科的特性

医学学科的特性范文1

关键词:中医;认知;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033-03

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

中医在其历史的自我发展完善过程中,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四大经典。所谓“经典”,“经”字含有“经常之道”、“不容改变”之意,即是表示此四部经典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一切医理和医疗实践的根本依据。换言之,随着中医四部经典的成书,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和演变则是在经典理论基础上的发挥和阐释。

事实上,中医与中国传统之哲学、科学乃是一体同源,自古即有“医易同源”、“岐黄源于道”之说。《易经》是古代先哲通过“取其象”的思维方法得到的关于天、地、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宇宙自然观乃至生命科学观。如《易经系辞》中言: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古之圣人通过观察,将天地自然万物通过恰当的类比与归纳(即“象其物宜”),将纷繁多变的事物加以抽象和简化。所谓“道”即道理、原理,即事物现象背后所隐含的道理和规律。古人认为,唯有通过对一阴一阳的消长变化的认知,才可以对形而上的“道”进行把握和体认,进而达到“与天地准”,且“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的境界。

因此,《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并不是急于条分缕析地论述和分析各种疾病及治疗方法,而是先要建立阴阳的观念,以阴阳的观念来分析和把握“形而上”之理――亦即人体生理病理的内在规律。《内经》中即指出:

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治病必求于本。

因为,如果不能够把握形而上的道,则不能在错综复杂的病情和病证中做出清晰不误的分别和诊断,因此有“治病必求于本”之说。所谓形而上的“道”,道即道理、原理,而“本”即是阴阳。阴阳是一对具有对立而统一属性的范畴,它是中医用以认知人体生命之“道”的工具,亦即是说,中医正是注重于考察人体生命所变化出多方面的对立的现象来认知其原理。又因为阴阳可以很好地统摄和归纳事物的状态、属性,使之简明,如寒热、表里、虚实等,都可以统摄于阴阳的观念中。换言之,阴阳的观念相当于公式,事物具体的表象都可以代入这一公式中来求解。

当然,如果单单只是阐述一个形而上的道及阴阳的观念,则只是哲学,又与需要诉诸形而下的“器”的医学无关。中医理论认为,“神、气、精”即对应了人体生命从形而上之“道”以至于形而下之“器”,是人体生理的客观功能和现象。其中,“气”是沟通“神”(属无形的机制层面)与“精”(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属有形层面)的媒介,如《内经》中所言:“气合而有形”。“气”在中医之内涵亦非常之广,含有五脏之气、元气、卫气等等诸多内涵,但简而言之,亦可说“气”相当于有质无形的能量、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因而,在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对气的探求便常常显得十分重要,诸如在中医的四诊中,望、闻、切三诊都与对“气”的探求直接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内经》同时对纷繁复杂的形而下的自然与人的生理揭示以“数”的道理。在中医的理论中,“数”――是将“气”的周流运行加以定量化、精确化的依据。在《内经》中说道: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关于“数”的原理又称术数,其中,“术”字含有技术和应用之意,即指若能通达“数理”,则可以将形而上的道应用于技术和实践的层面当中。在《易经》文化的体系中,包含有三个内涵,分别是理、象、数。而在中医的体系中,则可以说同时含有理、气、象、数四个内涵,“理”即是指形而上的道,“气”是借以化生万物的能量基础,“象”即是通过归纳和抽象事物的形象特征而来,亦可说是一种既抽象又具有图像式的思维方法,“数”则是对形而上到形而下之间的一种量的规定。《内经》中指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其中,“知道者”也就是得道者、明理者,他必须是既通晓阴阳,又明了术数。阴阳属于归纳之层面,术数则偏于推演。换言之,中医的思想可以说是暗含了归纳与演绎的结合,也又同时包含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数”的法则与西方的数学或数理逻辑不同,它所蕴含的思想是同中国哲学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传统之“数”,不是单单纯粹的、无意义符号,而是同时包含有“象”和“理”在其中,所以它本身是具有“二维”乃至“三维”的向度。中医理论中常用到的通常是天干和地支(简称干支)的数理体系,干支的法则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历法、天文的系统,干支之数本身又可以与阴阳和五行相互配合,因此可以用来作为推演计算的依据。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即是根据《内经》中的数理法则应用于疾病的传变和诊断中,将其具体化以应用于临床之中,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伤寒二、三日,少阳、阳明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其中预测疾病发展和变化的时间,就是应用了传统的数理法则来进行的计算和推演。

二、独特的认知方法

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和发展,中医的理论广受诟病的原因,缘于其形式上的神秘与玄学特质。事实上,中医理论之神秘,源于它的高度归纳和简化。南怀瑾曾提出,只有文化到了最高处,才能变成最简化,中国上古时的文化智慧、科学哲学都发展到最高点,可是其弊病,就是后世不知其所以然[1]。

另一方面,中医形式上的玄学特质,固然与它高度简化以至后世不知其所以然有关,同时亦源于它在认知方法上有别于西方实验科学。《内经》所建立的体系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知,部分是源于古代医家(即前文所述的“知道者”)在内证或慧观下所得到的关于对生命现象乃至天地自然的认识。这样一种“内证”的方法,是研究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时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但今天的学界少有提及和讨论。它不同于西方科学依靠仪器进行实验观察的测量方法,需借助外部的观测仪器或对象,如西医学通过小白鼠的动物试验、解剖分析等。最原始的中医认知实践,部分是在古代医家(即《内经》所谓“知‘道’者”)处于虚静的慧观下对自身生理知觉和状态的观照及体悟而完成的,是一种“内证”的认知实践。中医博士刘力红指出:“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实验,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是因为这个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构建了中医理论。”[2]熊春锦亦提出:中国的慧观科学,可以说是一种系统型的灵感思维、有序性潜意识直觉思维以及深度定观、慧观、无为先天状态下的“性慧”运用的产物[3]。前文提到“医道同源”,亦是说它们在认知方法上有相通之处,如《老子》中指出: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由静而“观复”便能见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体察到事物不容易被觉察到的微细方面,也就是认识了人体生命之规律。这种“内证”的认知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实践者)的自我修身(心)的基础之上,既需要这个实践者能够做到“常无欲,以观其妙”,又需要能够修养道德、以德进道,即通过完善自身的“德”而体认于“道”。在《内经》中即指出:“淳德全道,合于阴阳。”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二字,不是现代语境下狭义的社会公德或伦理。中医学中“道德”二字各有其意义,“道”即人体背后的原理、规律,“德”即生命的物质能量,即《老子》中所言“道生之,德畜之。”熊春锦亦指出,“道德”既是物质性的又是精神性的,道和德是人的本源,“德”蓄养着人体的精气神,是生命的本质所在[3]。如前文所述,“气”作为人体能量态的生命现象和动力,古代医家先哲通过对自身感觉的冷热、酸麻、痛痒等感知的体会和总结,使得中医这种内证和慧观成为可能。如《内经》指出: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因此,古代医家的实践者(上古圣人)通过内证(即“论理”)的实践中对“气”与“阴阳”的把握,得到关于经脉、脏腑、穴位、气血乃至本草的药性等各个方面的认识,这个认识应当说是对于人体生命现象的一种直观性的描述,而并非凭空思考或想象的产物,当然,我们亦可以说这是古代医家关于人体生命现象的一种理论假说。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求证认知的方法,中医在对人体的脏腑、经脉赋予五行、阴阳的内涵,是有其根据的。五行是对于纷繁复杂的物质自然世界直观认知基础上的归纳和抽象,其所代表的是五类属性,同时也代表五种功能,并非单独指狭义上的物质个体。《尚书・洪范》中将五行定义为: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古代医家通过慧观而观察到,五脏在其功能态上各有其所主,其各个功能与五行的性质是相同一的,因此将其归结为一类。例如,当人体肝脏出现问题时,会出现眩晕震颤等症状,即《内经》所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这一症状与风摇动树木在中医“象”的思维中是同一的,因而中医将肝与五行之木相对应,又有“风气通于肝”之说。另一方面,中医对五脏的定义,并不完全是狭义的器官结构,而是指代五种不同的功能,因而往往比西医所定义的器官概念下的五脏具有更广泛的内涵,例如,肾脏在中医中不单单指代肾盂这个泌尿器官,而是广泛的包含主管人体体液、排泄、生殖、骨骼等功能,它是一个功能系统的代称。

因此,如果将中医五行、五脏的观念简单地用现代常识加以理解,自然会造成莫名其妙的感觉和误会,认为中医同于玄学或伪科学,而事实上,这是由于其特有的认知方法和“象”的思维所致。

此外,在中医理论中,关于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乃至五行之间互相转化的定义,是中医最基础的理论内核,后世历代医家都将之视为不言自明的前提或公理加以应用,而不会再去求证它。近年来,不少人就此而批判中医有关五行、阴阳等理论属于玄学,缺乏科学依据。在这里,笔者举出英国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eal Polanyi)的观点加以说明,波兰尼认为:科学观是这样成型的,每一个人之所以接受自身已有的科学知识,无非是由于科学是一个庞大的信念体系,它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历史中[4]。通过总结和反思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波兰尼认为科学离不开信念,信念即是对某一形而上的观念无条件地确信,并以其为向导而指引科学的实践。因此,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靠于信念,因为科学永远是在探求中以接近真理,但在这个探求的阶段中,若不依靠信念而接受一些尚未得到完全确证但却是最基础的东西,科学实践将无法进行下去,中医学如此,西方科学也不例外。

三、从《伤寒论》论中医之科学性

由于《内经》理论兼有哲学化的特点,它以“形而上”统摄“形而下”的理论建立方式,其理论便内在地要求医者能够如《内经》所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所谓“医者,意也”。至东汉张仲景通过发展《内经》、《难经》和《神农本草经》的理论,著有《伤寒杂病论》,集此前中医理论之大成。《伤寒论》将《内经》的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开创“六经辨证”之法。所谓“六经辨证”,简言之,即是六大分类的辨别方法,张仲景通过定义每一经病的主要症状和分辨方法,可以将临床纷繁多变的病症都纳入“六经辨证”的体系中,而其核心仍是阴阳的辨证,也正是由于始终不离对“本”(即阴阳)的把握,方使得中医在临床中始终以最简化的方式来进行诊断与治疗。

由此可见,《伤寒论》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使得《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的理论得以应用于临床的实践中,它们之间是一种体与用的关系。与此同时,《伤寒论》开创了中医“理、法、方、药”的诊断治病规范,使得中医在临床实践中,不再仅仅依靠“医者意也”,而是有客观、具体和确定的法度规则可依,消解了《内经》理论的哲学化,使之独立分离为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科学。

《伤寒论》所开创“理法方药”的辨证和临床医疗规范,已经包含了科学的内涵和要素。科学是以在观察(或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说,然后通过实践(验)加以验证假说,若证据支持假说,则假说提升为理论,反之则否定假说。《伤寒论》所创立的六经辨证机制,正是从临床可直接并明确观察到的症状(或症候群),通过医者思维而分辨其为某一经的病症,然后只需依据“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症用是药”的原则遣方用药即可。患者服药后,若疾病的症状得到明显或完全的好转,则证明了六经辨证理论(可看作一种假说)的正确。

换言之,《伤寒论》建立的辨证机制所追求的是,只要患者的症状一定,那么,不同的医生按照六经辨证的规则所诊断的结果和治疗的处方应当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实现了科学的可重复性原则。

后世医家对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用药体系,对于其疗效常常有“一剂知,二剂已”的肯定。可见,《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是经历了上千年的临床反复实践验证的。如清代陈修园说:“经方(即《伤寒论》之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间临证立方,至晚间一一于经方查对,必别有神悟。”[5]从这一点上来说,将中医称之为科学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而到了金元时期,中医的临床理论又经历了发展和变化,如药物归经、五脏和三焦辨证理论等,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看似丰富了中医的理论,事实上却失去了《伤寒论》所建立的最直观的临床观察和检验的机制,使得中医在临床医疗实践上变成不同医家各执一端的局面,如清代徐灵胎认为:

至于宋人并不知药,其方亦板实肤浅;元时号称极盛,各立门庭,徒骋私见;迨乎前明,蹈袭元人绪余而已……如谓宋元所制之方,则其法可传者绝少,不合法而荒谬者甚多,岂可奉为典章?[5]

而发展至明清时期,“温病派”理论的产生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以后,中医的临床疗效受到更大的制约,中医由原先“一剂知,二剂已”而逐渐成为“慢郎中”,由此,中医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上都渐渐失去了客观和可靠的标准,使得中医在近百年来一直陷入科学与否的争论之中。

笔者认为,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在于《伤寒论》――部分清代以及近当代以来的名医亦都持此观点,因此,对于中医溯本求源乃至解决中医的科学性问题都应从其中寻找答案。《伤寒论》无论从诊断到治疗,都有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客观的经验事实做依据,因此,若简单地将中医批判为“伪科学”是片面武断和有失公允的。

因此,在科学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互的今天,应当客观地看待中医理论及其认知方法,并为之留一席之地。同时,回归中医的经典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之中多多求证,未尝是经不起验证的科学。笔者认为,这需要东西方各自的开诚布公,以及中国对于自身传统文化思想的认同感。相信若能如此,东西方之科学和文化都将得到互补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3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9.

[2]刘力红.思考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

[3]熊春锦.道医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6,7,14.

医学学科的特性范文2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院共有8家,分别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这些美术学院发展历史悠久,各种教学设施完备,学科建设齐全,知名度相对较高。它们在艺术设计的学科建设上大致分为环境艺术工程系、视觉传达系、工业造型系、染织服装系等单位,在这个基础上又做了非常详细的专业划分。以视觉传达系为例,内设商业摄影、平面设计、动画、影视编辑、装饰设计等专业。

在我国“综合性大学”内同样也设置有艺术类二级学院,一般都称为XX大学艺术学院或XX大学美术学院。目前此类艺术学院数量繁多,发展历史与学科建设也各不相同,其中大部分二级学院始建于1990年以后,也有一部分二级学院是刚刚建立的。它们在艺术设计学科的教育、教学与课程设置上参差不齐,学科建设也相对不完整。虽然这些二级学院经过数年的发展,也各自拥有了其特色专业,但由于受到资金调配、办学规模、专业建设等多方面的限制,与专业美术院校相比,在教学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法国艺术类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国相同,也可分为“专业美院”与“综合性大学”两大教育体系。它们分别直属于法国国家文化部与法国国家教育部两个不同的政府机构。“专业美院”与“综合性大学”在艺术教育上的定位完全不同,并在艺术学科的培养方向上也有着明确的分工。

法国的美术学院可分为造型艺术学院与装饰艺术学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美术学院与设计学院;其中装饰艺术学院在法国仅两家,它们分别是巴黎装饰美术学院和斯特拉斯堡装饰美术学院。美术学院在教学上以艺术实践教学为主,兼修部分艺术理论。学院内设不同的艺术工作室,如金属工作室、玻璃工作室、陶瓷工作室等,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不同工作室的艺术实践课程。美术学院的学制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1~3年)完成学业后由法国国家文化部分别颁发DNAP(国家造型艺术文凭),第二阶段(3~5年)完成学业后由法国国家文化部分别颁发DNSAP(国家高等造型艺术文凭),相当于我国的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学历证明。

法国公立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或艺术学院大体上分为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两个方向,教学上与美术学院有着明确的区分,大部分时间以艺术理论与实验性艺术教学为主,学制上分为学士(License)、硕士(Master)、博士(Doctor)三个阶段。毕业后,由法国国家教育部颁发国家学历、学位证书。1~3年为学士阶段的课程学习,4~5年为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5~8年为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

法国的“美术学院”与“综合性大学”在教学内容上形成了互补,也各自凸显出其教学上的特色(侧重点),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为补充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不同方向的艺术类人才,同时也为艺术学科的深入理论研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使得艺术或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实践的教学模式上,同时为艺术与艺术设计学科建立起完善的理论基础。

根据中国艺术设计现阶段的实际教学情况,虽然法国的艺术教育制度相对完善,但如果完全效仿,并不能有效地改善“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都是以“美术学院”教育为“蓝本”的,并没有发挥真正的“综合性大学”本身所具备的优势,或者说“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于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归属于一个多元化的艺术学科,艺术不可能仅局限在一门学科中进行研究。我们需要所有艺术范围内各学科的融合,同样需要艺术范围外各领域的融合。这样“综合性大学”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先天条件,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美术学院”所不具备的资源,也是综合性大学二级艺术学院的决策者们与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在某些综合性大学内开设的第二学历、学位教育,为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综合性大学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也为艺术设计的学生提供了接触不同学科领域的平台。例如某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选修部分建筑学院的课程,理工学院的学生选修部分艺术学院的课程,等等,这些都能够体现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综合性大学建设艺术设计学科或许应该转变不同于“美术学院”的教学思路,中国的美术学院对专业有着明确的划分,如果在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的设置上也完全效仿美术学院的做法,可能会产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学院框架,而受到二级学院人事编制的限制,不能为综合性大学每个学科配置一个优良的师资团队,同时也会对艺术教学带来不良的影响。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在大学范围内的有效重组,应该是改善现有教学模式,例如某某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假设把这两个学院重组到一起,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可能是仅针对两个专业在某一领域上的优势互补;但所带来的弊端是需要在综合性大学内摒弃美术学院的一些传统艺术学科。

本文以某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内设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4个专业方向,虽然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方向分割上与专业美院基本相同,但是在学分与课时安排上却发生了根本变化。一般综合性大学在课程设计总表上会划分出公共基础必修课、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4个模块,每个模块中事先规划好不同的学分与学时量。对于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本身,问题就出在了4个模块的划分上。以4年制本科教育为例,艺术设计专业的总学时为2336小时,其中公共基础必修课的学时数为692学时、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学时为128学时、学科基础课的学时为864学时、专业课的学时为652学时。从上述数据可以清楚得知,其中艺术设计专业课仅仅占4年教学总课时量的28%,通过上述分析得知,我们的问题出在4个专业方向共修的学科基础课上,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占4年教学总课时量的37%。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存在一些学科设置上的矛盾。艺术设计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是某些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薄弱环节,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模块的调整来完善现有教学设置环节上的不足。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有其专业设置的共性,在这种共性体制的包容下,也不能忽视艺术设计专业个性问题的存在。

医学学科的特性范文3

【关键词】思想品德 多样化 平等化 主体化 开放化 现代化 客观化

开放性教学与传统的封闭性教学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教学内容多样化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注重“以本为本”、“从本到本”,生硬的将一些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从不将书本知识进行拓展,呈现出内容单一化的特征。而开放性教学不再以教材内容为唯一依据,还将与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相联系,将新颖、贴切、生动、有时政性特点的材料引入课堂。注重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也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具体表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概括材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使学生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理化,揭示知识之间、知识和理论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归纳推理的能力、贯通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师生关系平等化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高高在上,占据着绝对权威,主宰着课堂,,一节课下来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开放性课堂教学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与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同学型师生关系。而同学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是开放性课堂教学的首要特征。确立同学型师生关系是对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孔子强调“教学相长”,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是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不同而已。因为同是学习者,所以,学生因与教师的角色不同而形成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他们对教师会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这种心理认同的结果是心理自由,而有了心理自由,学生就不会产生逃避的需要。与此同时,对学生来说,教师又是众多同学中唯一一个不一样的“同学”。这个“不一样的同学”必然会受到大多数同学的特别关注,由此衍生出心理的“向师性“。这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向师性”正是教师实现教学影响力的心理基础,因为它只有期待、亲近,而没有排斥、回避。同学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是教师放下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心理,纠正对学生人格的藐视态度,向学生开放自己的心理空间,并以此赢得学生信任进而彼此接受的开放过程。这一开放过程无论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享受。

三、学习方式主体化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并且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习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方式窒息人的思维与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开放性教学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它们共同强调的一点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如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等的自主选择、自主调控,合作学习强调团队中的个体要承担个人责任,而探究学习则更注重学生的亲自参与、动手实践和体验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价值。

四、教学方式开放化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是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主要表现为(1)老师教,学生被教;(2)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3)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4)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5)老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6)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给学生,学生唯命是从;(7)老师做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8)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意见)适应学习内容;(9)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10)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这种教学方式反映的是社会本位、教师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它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漠视人的自由和尊严、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眼中无“人”的教育。这种教育只会禁锢、封闭、奴役和钳制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奴仆和顺民。开放性课堂教学强调教学必须以“引导”为主,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引导是开放的,不仅包括课内的引导,也包括课外实践活动的引导,不仅包括知识观念的引导,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只有引导才能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使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求知者。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教师一张嘴,一本课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的又一特征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作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多媒休教学的突出优点在于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寓理于事,寓教于乐,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耳、脑多种器官的功能,更大限度调动学生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达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最佳教学效果。

医学学科的特性范文4

一、何为领域性学科

通常意义上的学科既是一个知识分类,又是一种学术制度。学科分类基于划分方法不同而呈现多样化,譬如按照产生时间可分为传统学科、新兴学科,按照比较视角可分为带头学科、优势学科、一流学科,按照学科属性可分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等等。在众多分类方法中,以知识生产方式及由此形成的学科界限来区分学科类别,最能体现学科的知识专业化特征。学者谢维和依据这一方法,将学科分为知识性学科、交叉性学科、领域性学科。知识性学科可以等同于单一学科,理论系统非常闭合与严密,不存在学科互涉,学科边界十分清晰。交叉性学科是通过主体学科借鉴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学科边界虽然淡化模糊但依然存在。领域性学科“所包含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知识性学科,也不是以某一个学科为主而吸收其他学科而形成,而是以某一个现实领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学科”[1]。相较于知识性学科、交叉性学科,领域性学科的知识生产形态表现为跨学科性、问题导向、应用目的等,更具有学科边界的超脱性、研究范式的融合创新性、问题阐释的多维度性,学科属性上既可能是纯应用学科,也有可能是“由应用研究语境引起”的基础学科,因此领域性学科更具有产生领先成果、原创成果的可能,这也正是领域性学科作为一类学科而存在的最大价值基础。

二、为何出现领域性学科

作为一种独特的学科形态,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既是知识体系演进、学科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综合解决社会复杂问题、大学追求卓越发展等外部因素驱动催生的产物。其产生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利基市场”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空间可能。“利基市场”是一个管理学概念,意指高度专门化的需求市场,具有狭小的产品市场、宽广的地域市场、容易被忽视、持续发展潜力大、能够很好弥补消费者的需求空白、市场还没有统治者等特征,所以发现“利基市场”、实施“利基战略”是弱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并与强大竞争者相抗衡的优先选项。学科是知识的分类,知识领域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势持续演进,如果把整个知识分类体系比作“市场”,同样存在高度专门化、很少有人涉足其中、应用取向突出的学科“利基市场”,抓住此类机会而形成的新学科,往往表现出鲜明的领先性、不可替代性特征,特别是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社会需求研究相结合时,往往会促使新的研究领域,或者意想不到的研究方向的形成,进而培育出领域性特征非常突出的新学科,有利于弥补知识体系的某些空白之处。

2.知识生产模式Ⅱ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原始动力。知识生产模式随着知识生产发展到新的阶段而发生了一些变化,吉本斯等人(1994年)将传统的以学科逻辑为主的知识生产规则称之为“知识生产模式Ⅰ”,知识主要在一种学科的、认知的语境中被创造出来,具有学术兴趣主导的情境、同质性、等级制、依靠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等特征;将以问题逻辑为主的知识产生规则称之为“知识生产模式Ⅱ”,知识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跨学科的社会和经济情况中被创造出来[2],知识生产具有应用情境、跨学科性、异质性和组织多样性、社会问责与反思性、更宽泛的质量控制标准等特征。当今时代知识生产处于模式I和模式Ⅱ并存格局,虽然模式Ⅱ以模式I为基础,但模式Ⅱ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科研选题既来自于大学和科学学科内部,又来自于它们的外部。在最完美的情况下,问题的选定生成于大学研究人员与合作项目等外部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3]意义重大的是,其产生的“知识成果――可能在传统上会被认定为是应用性的――会刺激进一步的理论发展”[4],科学发展史上已有很多代表知识生产前沿的领域性学科因此而出现。可以确切地说,知识生产模式Ⅱ为孕育领域性学科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原始土壤,而领域性学科的发展又有助于强化知识生产模式Ⅱ的发展趋势。

3.大学追求学科“卓越尖塔”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战略机遇。加州理工学院②、斯坦福大学等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表明:汇聚“一小撮在某狭小领域十分精通的人才”,进行重要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成学科的“卓越尖塔”,是一所成长型高校迈向卓越的可行战略。以斯坦福大学为例,特曼(1900-1982年,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坦言,“伟大的教育机构是由伟大的教员铸就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有一流的学术领军人物”。他提出并倡导实施的“卓越尖塔”发展战略,“几乎立刻使斯坦福在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使斯坦福大学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成功转变成先导性大学③ 。而选定“非常有前途的领域”的原则是“同时具有科学和经济的潜力”,这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其实就是一个领域性学科。学科“卓越尖塔”战略已经被其他大学所效仿,很多大学面向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而实施了围绕学术领军人才建学科的战略,这有利于催生出新的领域性学科。

三、成长型高校怎样建设领域性学科:来自国内典型案例的分析

成长型高校虽然办学历史较短,但依托较强的局部发展优势、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成长性,发展道路更加灵活,能够使其在同类高校中脱颖而出。以浙江某大学为例,该校始终秉承“强优、扶特、培新”的学科建设思路,依托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积极另辟蹊径,尝试建设领域性学科,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政府管制经济学作为一个典型的领域性学科,在国内已形成突出特色和优势,具有填补学术研究领域空白、丰富学科分类体系的重要价值。下面结合该学科的形成就如何建设领域性学科进行深入剖析。

1.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关切现实问题的强烈意识。基于破解重大问题的社会需求是学科尤其是领域性学科发展的土壤,成长型高校办学具有扎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土壤的特点和优势,学科建设应善于从微观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发现学科“利基市场”,有意识地描?L领域性学科发展轮廓,做精做深少数有特色和关联性强的研究方向,构建起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从而实化领域性学科的学科形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政府垄断行业出现了缺乏活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时有发生,需要政府不断加强管制。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该学科的带头人敏锐地捕捉到了政府管制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可以称之为学科利基市场),带领学科成员对电信等基础设施产业、自然垄断产业等方面的政府监管问题进行了持续观察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团队,建立了有关研究、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并开展有效的活动,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代表性论文、专著等,政府管制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态越来越清晰。

2.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学科研究范式的深度融合。领域性学科所要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采用单一学科研究范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必定是多维的。领域性学科所要生产知识的原创性、强应用、可信度高等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采用多学科研究范式相互借鉴融合基础上的跨界整合式研究方法。因此,不同学科研究范式的深度融合是促使领域性学科真正形成的催化剂。

政府管制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必要手段,管制对象范围往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以及重要经济领域,管制方式表现为法规政策制定或修改完善后的施行,管制实践需要有工程技术的支持。管制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政府管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工学等学科研究范畴。基于这一认识,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研究团队组建、研究方向形成、研究方法选择、研究活动开展等为微观切入口,注重经济学、公共管理、法学、政治学、工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理论方法互鉴。所以,政府管制学学科边界十分模糊,很难归属于某一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

3.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开放协同的科研组织模式。领域性学科的研究选题多数提炼于实际问题,研究过程强调理论指导、政策分析、原始数据支撑、实践验证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耦合,研究活动具有典型的知识生产模式Ⅱ特征,这就需要大学、政府、行业产业、科研院所等不同机构的协同配合。由此决定了领域性学科应该更多采用有组织的开放协同科研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汇聚支持领域性学科建设的强大合力。

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得益于较早地采用了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该学科长期致力于政府监管领域的研究,整合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公用企业五类机构,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式蛛网型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这一机制十分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体攻关,及时吸纳监管问题需求、提供理论咨询、采集数据资源、配合政策试验,可以产出一批创新成果并将创新成果向各类协同单位扩散和转化,推进政府监管理念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政府监管理论体系。这一机制促进了复合型监管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有效解决高端监管专业人才稀缺、监管专业人才的知识单一性等问题,也为学科“薪火相传”形成了完美的人才支持闭环。

4.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扬弃创新的学科理念。一个新发现或一项新发明或一种新理论的提出,往往使某学科独具特色。领域性学科的形成源于对多学科知识的创新和重组,源于学科研究课题取得的新突破和新进展,因而需要打破学科的均衡发展理念,强化学科发展的领域性和示范性,采取非常规发展方式,集中有限资源打造学科研究领域的卓越尖塔,使其处于“人无我有”的态势。

政府监管虽然领域狭小,但监管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征。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在提炼研究方向上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聚焦于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垄断性行业管制、环境管制、能源管制等核心方向,致力于政府管制基础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学科领域的“小”、研究方向的“精”、研究程度的“深”,三者相结合有利于迅速形成学科的若干局部优势,进而构筑起学科高峰。该学科推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外管制体制改革的专著、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内垄断行业体制改革的专著、第一部系统研究政府管制经济学的专著,获得过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承担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等。学科形成的许多学术观点、提出的政策建议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基于学科的领先性,设立了国内唯一的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设立了政府管制方面的实体研究院,形成了相关人才的培养高地、服务社会的高端智库。

当然,建设领域性学科更需要有学术嗅觉敏锐、学科构建能力突出的领军人才。与其他学科相比,领域性学科对学术领军人才的要求更高。一方面,领域性学科领军人才应该是特定研究领域的拓荒者、领先者,或者具有敏锐的学术嗅觉从而开辟新研究领域的能力;另一方面,领域性学科领军人才还应具有比较强的学术组织能力、学科构建意识、学科构建能力,这是领域性学科由“研究领域”演绎成“学科”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分析,领域性学科由于具有领域小、方向精、研究深等特点,更有利于形成学科特色。成长型高校集聚资源,引育学术领军人才,围绕学术领军人才建设领域性学科,完全可以成为其建设一流特色学科的优选路径,也是其迈向高水平高校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张胤在文章《走出“成长型高校陷阱”――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的战略分析》中认为:成长型高校是指那些发展历史不长,整体水平不太高,却又在某些方面拥有独特优势,预期发展前景较好的高校;成熟型高校是指发展历史较长、现有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平稳的高校;领先型高校则是那些在同类高校中出类拔萃、地位卓著的学校;从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乃至成为领先型高校,是所有成长型高校发展的理想轨迹。

医学学科的特性范文5

论文摘要:图形创意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图形创意过程中,如何才能牢牢抓住观者的眼球是图形作品成功传递信息的关键。本文所探讨的视错觉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以“新奇”“独特”著称,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独具特色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能给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带来重要的价值。

常言道“眼见为实”。然而,有些情况下,眼睛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欺骗性”。这种欺骗性其实是人的视觉错觉在作怪。人们通常把与物体的形状和色彩有关的错觉称为视错觉。具体而言,视错觉是一种人类所共有的特殊的视觉感受,是在外界刺激物的作用下,知觉判断的视觉经验或思维推理与所观察到的事物特征之间产生了视觉误差。而对于这种特殊的视觉现象早就被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发现并将其作为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艺术手段,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皆取得了奇妙而富有震撼力的视觉效果。人们在欣赏那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时,往往会由外在的视觉引力,迅速转为一种内心的主动探索,这就是视错觉的魅力。这点与图形创意所寻求的“打眼入心”的传播效果不谋而合。正如国际著名的视觉大师福田繁雄所说:“我的作品,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作品的创作核心,都是围绕着以视觉感官的问题为前提来进行思考。”由此可见,它对今天的图形创意课程教学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一、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层面

创造性思维是学习图形创意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关键因素。wWW.133229.coM它是学生今后进行设计与创作所必备的能力之一。长期以来,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沿用习惯的思维模式,从固有的图形形式本身出发进行思考与表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开辟独特的设计蹊径,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对这门课保持长久的新鲜感。

视错觉艺术以其生动有趣的视觉语言和自身极大的视觉刺激性,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视觉方式,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将这一视觉原理引入到图形创作中,让学生懂得图形创意的表现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外在形象表现。另外,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潜力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如何来挖掘这些潜力。就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而言,关键就在于善于变换不同的视角,产生新的发现。这种不断变换视角来观察世界的方法是培养创意思维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扩展创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对图形创意设计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图形创意教学中,要引导给学生只有破除思维枷锁,改变创作视角,才能创造出不同寻常、引人注目的视觉形象。

二、从图形本身的视觉传播效应层面

视错觉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现象,将其用于图形创意中不仅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视觉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吸引观者的视线,使作品更具生命活力和独特的存在价值。

人的视觉过程是视觉生理活动与相应心理经验联系起来互相起作用的,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完全是一种积极探索。“它是有高度选择性的,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它的事物进行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因此,我们在观看一个物象时,并不是把视点平均投向画面的每一部分,而是“有选择性的”集中于某一点。这种集中来自主观选择时的兴趣。由此可见,具有刺激性和趣味性的视错觉艺术,正是以其主动出击的视觉形式,为它们成为视觉选择的重点提供了机会,从而增强了观者视觉生理和心理的刺激程度,同时也为在纷繁芜杂的图片信息海洋中实现快速有效地传播创造了前提和条件。例如福田繁雄在1975年京王百货举行个展的宣传海报,巧妙地利用图底反转的错觉原理令作品中图形的视觉效果妙趣横生,产生了奇特的心理效应。这种将现实与幻想、主观和客观有机地统一,以营造视觉冲突,深化传达内涵的图形形象,自然会在众多平淡的图形作品中出奇制胜,最终体现出视错觉图形魔术般的视觉魅力和传播效应。

三、从图形空间设计观的突破层面

空间是设计领域的永恒课题,人类在最初描绘物象时,就有了在二维平面上反映三维立体物象的意识。而在现代绘画和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些画家和设计家却抛弃了古人留下的透视方面的遗产,又回到当初对透视没有正确看法的迷惘状态,进而形成了多维空间的构形方法。

视错觉图形作为一种多维空间形式的典型代表,打破了空间维度的界限,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将有限转化成无限,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混维空间形态。这种混维空间的设计观念给图形创意带来了更多的启发与灵感。欧洲“视觉诗人”派的代表人物——招贴设计大师冈特•兰堡曾经尝试使用空间视错觉手法进行创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福田繁雄相似,兰堡的艺术观也是视觉功能至上。戏剧表演《hamletmaschine》招贴中,悬空一本书,书的封面上有一只手,而这只手又同时拿着这本书,亦真亦幻,整个作品传达了知识本身的力量是无穷的深刻内涵。当我们在观看时,视角会不断地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之间转换,进而看到一种真实空间中不可能存在的非现实状态的空间结构,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奇妙感,产生视觉悖论,从而构成一个趣味无穷的幻觉图形世界。对此,在教学中通过大量此类优秀图形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体会与理解这种全新的空间设计观念所带来的视觉震撼,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创意思路。

结语

总之,图形创意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能够将其与今后的专业设计很好地进行衔接。因此,在讲授内容的同时,更要注意上升到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引导层面,使学生懂得从人的视觉与心理角度出发去创造新奇而丰富的视觉图形世界,从而加深对图形语言创作观念与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

版社,1983.

[2]王松.谈视觉创意大师福田繁雄的设计,新疆教育学院

学报[j].2004.

医学学科的特性范文6

关键词: 消喘膏;孟鲁司特钠;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中西医结合疗法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又称隐匿性哮喘、异性哮喘、咳嗽性哮喘,它是以慢性咳嗽为唯一表现的特殊类型的哮喘。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咳嗽持续发生反复发作1月以上,常在夜间、运动后、清晨加重,咳嗽无痰;化验检查无感染指征,抗生素治疗无效;支气管扩张剂可使发作减轻;有过敏史或家族史;过敏、运动、冷空气、病毒感染可诱发加重;春、秋季节常发生;胸部X线检查等无异常发现。从症状上考虑,CVA属于中医的"咳嗽"范畴。CVA多见于阳虚体质的人,肺脾气虚,卫外不固,内有伏痰,笔者采用中医的消喘膏穴位帖敷合孟鲁司特钠口服结合的方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内科门诊就诊的96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60岁,病程最短4周,最长10年。对照组46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4~58岁,病程最短4周,最长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分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的CVA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咳嗽及哮喘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具有肺气不足、肺气壅塞、肺气上逆证候特征。表现为咳嗽迁延不愈,少痰或痰黏稠难出,咳嗽阵作或痉咳不止。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CVA诊断标准;②符合上述中医诊断标准;③排除以下“排除标准”中各项者。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肺炎、肺结核或肿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②合并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原发性疾病者;③处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发作期;④对本试验处方组成药物过敏者。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孟鲁司特钠(顺尔宁)片(默沙东中国有限公司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口服,12岁以下儿童每次4 mg,12岁以上及成人每次10mg,每晚顿服,总疗程3个月。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口服孟鲁司特钠(顺尔宁)片的基础上,于每年的三伏天和冬至三九天予以消喘膏进行穴位贴敷。消喘膏选用中药白芥子、延胡索各2份,甘遂、细辛各1份,肉桂半份。将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糊状,做成直径为1cm的药饼,用医用胶贴固定在所治穴位上。可选择肺俞、心俞、膈俞左右对称6个穴位贴敷,避开发红、破溃、起泡部位。夏季和冬季各三次,间隔10天,每次6 ~ 8 h,敷后局部有蚁走感或皮肤出现发红、灼热、疼痛时可提前取下。

2.3 疗效判断标准 总体治疗效果判断标准 ①临床控制:咳嗽症状消失或不够轻度标准;②显效:咳嗽由(+++)转为(+)或由(++)转为(-);③有效:咳嗽由(+++)转为(++)或由(++)转为(+);④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2.4 统计学方法 两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治疗1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观察组随访40例,失访10例;其中有6例复发,复发率为15%;对照组随访38例,失访8例;有18例复发,复发率为47.4%,对照组复发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以顽固性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特殊类型的哮喘。该病早在1972年由Glauserf首次提出,认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由于本病的唯一症状就是慢性咳嗽,无明显肺部阳性体征,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以致贻误病情。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因很复杂,与感染因素、过敏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大部分患者表现持续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但比典型哮喘程度要轻,其气道痉挛多发生于小气道,故无或很少听到哮鸣音,咳嗽的产生可能与气道炎症和气道平滑肌收缩刺激咳嗽反射器有关。目前西医常用抗过敏药物、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氨茶碱等对症治疗,近期疗效尚可,但停药后易复发,部分患儿发展为典型哮喘。

孟鲁司特钠(顺尔宁片)属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抑制气道平滑肌中白三烯多肽的活性,并有效预防和抑制白三烯所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气道嗜酸性细胞浸润及支气管痉挛,减少气道因变应原刺激引起的细胞和非细胞性炎症物质,抑制变应原激发的气道高反应。但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于调理患者体质,提高患者的整体免疫力无明显作用。

CVA属祖国医学“咳嗽”范畴。《素问・咳论篇》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本病的病因病机与哮喘相似,都是内有伏痰,外有诱因相触而发。从中医学角度看,病机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所致。肺气虚,卫外失固;脾气虚,气血生化不足;肾精气不足,元气内亏。中医针对咳嗽病人的肺虚、脾虚、肾虚和伏痰进行整体辨证治疗,通过补肺、健脾、益肾、化痰、活血等扶正祛邪法来改善患者的全身免疫紊乱,阻断免疫紊乱导致的气道炎症和高反应,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消喘膏穴位贴敷是防治咳嗽的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它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整体观念指导下,通过穴位帖敷热性药物,补充人体的阳气,具有扶正祛邪、理气化痰、散寒逐饮、止咳平喘之功,进一步起到扶正化痰的全身治疗作用,穴位贴敷可使药物通过经络到达相应脏腑,使药物对肺、脾、肾三脏起到补虚祛邪作用;使所属经脉气机得到调节,气血运行畅通;通过药物的局部压迫刺激,起到针刺效果,同样达到消炎、调节全身免疫、降低气道的反应性、减少发作次数,最终达到治愈咳嗽的目的。相对中药口服疗程长、味苦、依从性差的缺陷,中药穴位贴敷法具有疗程短、痛苦少、依从性好的特点,且疗效显著,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的有效方法之一。

经临床观察证实,应用消喘膏穴位帖敷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CVA取得了满意疗效,无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均较单纯西药对照组有所提高,对改善患者体质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

疗指南(2009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

准・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199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