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

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一、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一)、建立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1、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任何指标体系都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性是制定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原则,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依据的是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有关理论。同时,企业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就要把企业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层次划分,对企业信息化的整体结构、特点有比较透彻的认识,而且可以在具体的比较中,针对每个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2、代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指标体系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所组成的统一整体。构成指标体系的指标,应该能够简化那些反映复杂现象的信息,既可以是直接从原始数据中得来的,用以反映子系统的特征,也可以在对基本指标的抽象和总结的基础上,用“比”、“度”等表示指标,用以说明指标子系统的内在联系。描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很多,而作为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并非越庞大越好,因此要在众多可用指标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主导指标。

3、可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通过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是设计指标体系和实际运作中的重要环节,选用指标时要将不可比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并保证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使指标体系不仅能进行企业间横向比较,而且可以针对某企业进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纵向比较,以利于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充分发挥指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的引导和导向作用,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尽快缩小与国际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差距。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1、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在任何评价中都需要首先确定的,即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评价”的问题。通用企业标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目标是反映和解析通用企业标准总体的信息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为政府进行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并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2、评价思路

评价思路是要回答“如何评价”这个问题。评价思路是在评价目标的指引下,对评价工作的主体、内容、方法和具体步骤进行整体选择和设计。在整个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评价思路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后续工作的方向和开展重点。

3、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就是回答“谁评价”的问题。在对企业信息化工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评价的主体应该是相关评价部门,目前信息化工作的评价主体为政府部门或其委托的第三方机构。评价主体提出评价目标,在评价目标的指导下制定评价思路与评价方法,依据评价标准撰写评价报告

4、评价客体

评价的客体即评价的对象,它回答的是“评价什么”的问题。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所以评价客体为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

5、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在评价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如何评价”这个问题。评价方法是进行评价的工具,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数据。其中,利用调查数据可以反馈优化评价指标与体系权重,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从客观上来确定权重。

6、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要回答的是“评价结果是什么”的问题。评价报告是根据具体的报告要求与目的,有侧重地对分析的内容与过程进行撰写并依据评价标准作出评价结论。评价报告不仅是对评价结果的描述,也是对整个评价工作的总结。

二、建立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从指标体系内容上看,大多数指标体系都包括以下几项一级指标:战略地位、基础设施、应用状况、人力资源、信息安全、效益指数等。但不同组织信息化水平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企业信息化评级指标体系中,强调经济效益的指标项目较多。

(一)、战略地位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建设过程,因此,企业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是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开发管理由战略规划的前瞻性与连续性、信息系统的经济性、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和信息管理的标准化4个子指标来反映。

(二)、应用情况

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情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有办公自动化、设计和生产的信息化程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网络营销及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集成。

(三)、人力资源

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更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人及其素质。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以及业务人员都要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以及新的管理理念,及时转变观念以适应信息化进程。其考核指标有掌握IT应用技术人员比率、信息化人才培训制度、受信息化培训人员比率。

(四)、安全措施

信息化给企业信息的传输、获取与挖掘带来极大的方便,但也给企业的数据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企业的营销资源、技术信息等商业机密随时面临泄露的危险,所以做好信息化安全措施是企业信息化得以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其考核指标有信息化安全资金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总额比、物理隔离与软件监测、自动恢复系统、安全规章制度。

三、企业信息化体系评价方法

(一)、 专家评价法

专家评价法主要用于那些难以数量化的客体的评价,该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评价的准确程度取决于专家的阅历和知识水平,以及专家评价的具体组织方式方法。常用的专家评价法有专家会议法、听众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Delphi)法等。

(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经济评价是对已选出的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所作的分析评价,其基本的要求是在一定环境下,使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达到最大或达到合理,并以经济评价的结果检验和确定某一技术方案。常用经济评价方法有投资回收期法、投资收益率法、净现值(NPV)法、净年值(NAV)法、内部收益率(IRR)法、财务评价法、费用―效益(效能)评价法、国民经济评价法等。

(三)、系统评价方法

从理论上讲,任何评价都可作为系统评价。系统评价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优化性等特点,与之相应的评价方法技术也就必然具有类似的特点,由此使系统评价方法技术既繁多又无统一固定的范式。面对形形的各种系统,其评价方法技术的运用必须遵循具体系统具体分析选择的思想方法,最常用的系统评价方法技术有关联矩阵法(RMM)、关联树法(PATTERN法)、层次分析法(AHP法)、模糊评价法、功率系数法、可能满足度法、费用效益分析法、计算机模拟评价等。

四、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以企业信息化指标、指标权重设计、评价方法为主要组成部分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研究工作完成后,需要采集数据。评价信息的采集,就是评价者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全面地和准确地采集评价信息,是信息化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直接指标的研究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而间接指标较易获取,可操作性强,因此后者常常被作为指标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研究中,指标数据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深入目标单位调研、专家打分、调用日常统计资料等渠道获取。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没有人能准确预测今后信息化方面的变化。用来反映信息化特征的指标体系必须不断地动态更新,为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提供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汪勇,严红等.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J]. 现代情报,2006,26(2).

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2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目前有16000多家大型企业和超过1000万家中小企业,在这16000多家大型企业中只有10%左右的企业建立健全了信息化网络,绝大部分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管理手段,并且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而20%的企业只有在财务管理和文字处理方面运用了计算机,而1000万家中小企业只有约5%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网络,大部分企业运用到了信息管理手段,但是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信息化网络。

除了信息化水平低之外,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差异也很大,有一部分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很高,甚至达到国外先进水平,这类企业以联想,华为,三星,三峡电力集团公司等国内信息企业及电力企业为代表,但是这部分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小,尚不足1%,有大约10%的企业用到了ERP、CRM、SCM等现代化管理系统,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尚停留在财务管理或办公自动化等阶段或者局域网等信息共享方面,运用到生产控制的企业很少,这类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部分企业(所占比例约30%)仍处于电脑处理文件等层次,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缺乏战略规划

据国际权威机构IDC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超过65%的企业在信息技术的投入超过了设备方面的投入,而且企业信息投资的回报率达到10倍以上,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方面的巨大意义,但是在我国,很多企业经营者由于自身层次不足,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重大意义,这些管理者往往沉浸于过去的经营管理的井研职中,或者是满足于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认为在自己现有的管理机制下能继续经营好企业,除了这部分管理者,还有一部分人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观望状态,想找到一个成功的案例进行参考,也有一部分人过于迷信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好处,不顾自己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也没有结合自己的需求,盲目的引进一些所谓的先进系统,对于一些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阻力很多,要进行各种改革和解决人员编制问题,进行内部调整,因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总的来水企业的管理者不能从战略性的角度对待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有些是不重视,有些又很盲目,急于求成,不注重实际。

(二)企业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计算机相关的产业发展迅猛,信息产品的运用十分广泛,但是总体来说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化发展需要,目前的教育体系针对高端人才的培养过少,而社会上的很多计算机培训都是培养的常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方面的低端人才,这类人员无法达到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与国外相比,虽说我国目前计算机的使用率已经十分广泛,普及率也很高,大部分家庭都有电脑,但是计算机教育比较缺乏,人才培养体系也不健全,缺乏一些复合型的技术骨干人才,造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人才的极度缺乏。

(三)区域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平衡

我国目前区域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差别很大,东部,中部和西部有着明显的差距,东部地区是我国目前信息化最发达的地区,90%以上的单位都拥有计算机,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超过80%,中部和西部除武汉,郑州,长沙等个别城市信息化发展程度比较高之外,其他地区尚处于发展阶段,单位计算机和家庭计算机拥有量都比较低,总体来看,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程度和规模都不够,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信息技术产业以北京,深圳,武汉等地区发展程度较高,信息化产业比较成熟,其他地区尚比较落后。

(四)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体制相对落后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是一个普遍问题,目前,具有高素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相对较少,很多企业管理者并不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企业的管理设备也不健全,而且很多企业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企业体制面临着重大改革,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目前,很多企业甚至还没有自己专门的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薄弱。

三、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认识的不足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根据相关部门统计,538%的企业管理者信息化意识不强,对信息化管理不认可,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好处没有引起重视,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改变管理思想,跟上信息时展的步伐,自觉培养企业职工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大力开发信息资源,通过对企业管理体制的信息化改革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从企业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并分期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分阶段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在信息化建设钱要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逐步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循适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要结合企业的制度,员工的素质,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选择适合企业现阶段的信息系统,系统的选择要具有经济性,不能盲目的选择一些高层次的先进的超出企业目前应用能力的管理系统,要达到实现预期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主要为财力和人力两个方面的投入,企业首先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要多方面筹集资金,升级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设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其次要培养和引进信息化人才。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要通过人才来实施,只有具有专业性的管理人才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和设备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首先要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提高整体员工的信息化水平,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能直接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其次要从外面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并对这些人才进行培养,使这些人才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四)政府部门要鼓励和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

政府部门的动力是外在的动力,政府职能的发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仅需要自身的发展和改革,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与扶持,一方面,政府要执行一系列的相关标准,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努力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在财务,资金,法制,税收等方面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予以支持和帮助。

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3

关键词:物流企业;信息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物流信息化的程度是作为衡量物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先进的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物流业。这些国家建立起了基于Internet的物流信息平台,形成了标准化、模块化的成熟的物流软件。物流信息化己发展到借助于信息技术来整合物流信息,拟定物流方案且优化物流过程的阶段。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渗透,这些国家的物流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物流业实现了连续、快速且准确的运作,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效益。

据中国仓储协会主持的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2005)显示,我国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意识比起以前有所增强,主要表现为物流企业的网站已广泛应用,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手段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工具。企业拥有信息系统的比例已经接近80%。说明物流企业近年来信息化管理发展很快。此外没有建设物流信息系统的大部分企业也都有开发、外包或购买物流信息系统的打算。在物流企业信息的功能模块中,业务管理模块及查询功能模块拥有比例最大,都在在90%以上,这也是物流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但物流管理信息优化分析模块及市场分析模块占有比例不高,说明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拥有比例还较低,尚不具备将海量信息整合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各系统之间往往也是相互孤立的.“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二、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物流标准化程度低

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多个环节,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和若干行业,需要物流信息系统把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在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EDI、GPS等相关代码方面实现标准化,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而我国由于缺乏信息的基础标准,不同信息系统的接口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物流企业在处理订单时,有时数据交换要面向七八种不同的模式。

2.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

目前,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服务在大型企业的应用比例不足三成,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不到二成,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过少,整个行业的整合就无从谈起。

3.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

目前国内的研发能力无法和国际同行竞争,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难以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交换、确定交易、生产、仓储、运输、支付等六大核心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完整过程,但是,纵观当今中国相对成功的B2B(电子商务)网站也仅仅只是完成了信息和网上议价两个过程,而针对生产、仓储、运输、支付等相关物流范畴的网络信息建设,却突显滞后。网上物流、传统物流和网上交易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是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4.管理理念落后

从物流需求方来看,我国工商企业流程再造(BPR)、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先进理念运用很少;从供给方来看,我国物流企业及时化(JIT)、全面质量管理(TQM)、项目管理(PM)、技术作业的成本分析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应用也是相当薄弱的,这种情况,表面上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的要求不高造成的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因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其实本质上由于物流行业整体素质不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造成的;其实物流服务的需求方的要求不是不高,而是在现阶段,即使需求方提出要求,缺乏有效管理技术和信息化的物流企业也难以提供高效、及时、可靠、全面的物流服务。

5.缺乏物流信息化人才

现代物流作业过程环节多而复杂,物流信息量大,物流生产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既熟悉物流信息化运作规律,又懂得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此外,人才流失过高,也是物流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很多物流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大大高于10%。

三、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1.由有关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物流行业标准

建立与物流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对已进入物流市场和即将进入物流市场的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确保物流业稳步发展的需要。可以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美国行业协会在物流标准的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条形码、信息交换接口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标准,使物流企业与客户、分包方、供应商更便于沟通和服务,物流软件也融入了格式、流程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创造物流信息化良好的应用环境,提高物流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是推进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所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有效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行业资源交互和共享,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它的作用将体现在以下方面:保证货物运送的准时性;提高交货的可靠性;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性;提高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它的功能主要包括综合信息服务、数据交换支持、物流业务交易支持、货物跟踪、行业应用服务托管等。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交换,是当前物流信息化的核心与关键,也是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3.加强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物流企业的特点和信息化的必然趋势,要求制定一个合理的可扩展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体系结构模型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另一方面有利于物流配送算法的实现。以GIS、GPS、通信技术、WEB技术集成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有效集成是现代物流管理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研究制定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具体标准、协议的基础,有利于标准制定的统一性、系统性,它将全面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

在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①重视人在整个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和态度。目前,货主对物流的 “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作为客户的企业大力引人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系统,这要求物流业者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要不断提高,与不断进步的客户同步成长。②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2005)显示,我国物流企业对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需求不旺,而智能化信息系统开发费用昂贵,因此,可以考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或企业联盟等办法破解这一难题。

4.信息化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工商企业信息化最重要的是将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进行紧密结合,从企业战略、管理机制、业务流程、绩效考核以及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切实地转变和整合。而物流的信息化首先是一个流程再造的过程。工商企业、物流企业物流成本的大幅降低必然伴随着业务和管理流程的再造,不能局限在纯信息技术范围来研究。要解决整个系统优化、流程改造、经营管理理念等问题,信息化的实施才能顺利推进。

5.要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培养既懂物流管理,又懂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综合型人才

人力资源是物流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高等院校要与物流企业相结合,培养跨物流管理与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物流企业要根据需要,向高校提出 “订单培养“的教育需求,与高校共同培养既懂物流管理、又懂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综合型人才,同时要开展内部培训,制定留才措施,使得人才获得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此外,还可以高薪引进从海外学有所成的物流信息方面人才。

作者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贸易分院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产生;发展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述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纵观20多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应用了核算型会计软件,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会计信息化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信息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与动力

1.知识经济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会计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会计,提高财务信息处理与输出的速度,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财务信息的要求。

2.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在动力。企业信息化首推会计信息化,它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在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因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并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要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其二,企业信息化发展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能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达到内外数据共享,为其他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但现行的大多数会计信息系统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为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构建信息化会计。

3.会计信息失真等现实问题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直接原因。会计信息失真使国家在规定各项经济政策时缺少真实、可靠的客观依据,使企业内部管理者对资金总量和财务成果表现出来的清偿能力和变现能力缺乏正确认识,使企业的经营行为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为解决问题,许多专家把目光投向了会计信息化。

4.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型之间的矛盾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内在因素。信息社会里,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要求会计要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的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其处理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难以适应和协调,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

三、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一)集成性

信息集成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会计领域实现信息集成,即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问的信息集成,协调和解决会计信息真实性和相关性的矛盾;二是在企业组织内部实现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即集成财务信息和业务息,在两者之间实现无缝联结,使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能够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建立企业组织与外部利害关系人(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财政、审计等)的信息网络,实现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的集成。信息集成的结果是信息共享。企业组织内外与企业组织有关的所有原始数据只要一次输入,就能做到分次利用或多次利用。既减少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又实现了数据的一致性,还保证了数据的共享性。建立在会计信息化基础上的21世纪会计信息系统是与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有机整台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信息系统,它具有极强的适应力。

(二)动态性

动态性,又名实时性或同步性。会计信息化在时间上的动态性表现为:首先,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无论是企业组织部的数据(例如发票、订单),还是企业组织内部的数据(例如入库单、产量记录)。也无论是局域数据.还是广域数据,一旦发生,都将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及时送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等待处理。其次,会计数据的处理是实时的。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数据一经输入系统,就会立即触发相应的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分类、计算、汇总、更新、分析等一系列操作,以保证信息动态地反映企业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第三,会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化、动态化。使得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就能够及时地做出管理决策。

(三)渐进性

具体应分三步走:第一步。以信息技术去适应传统会计模式,即建立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第二步。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式相互适应。表现为:传统会计模式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而对会计理论、方法作局部的小修小改;扩大所用技术的范围(从计算机到网络)及所用技术的运用范围(从核算到管理),实现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第三步,以现代信息技术去重构传统会计模式,以形成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实现包括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和会计决策支持信息化在内的会计信息化。

四、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首先,实现会计信息化以后,会计信息系统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让企业经营者和信息使用者可随时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做出合理的预测,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网与外界网络实现了互联,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随时获取有关的会计信息。由于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也大大提高,信息的流速也大大加快,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直接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减少了人为的舞弊现象,从而也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信息的质量。

第三,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不再是孤立的系统,而与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它与其他业务系统和外界连接,可以直接从其他系统读取数据,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会计报告也可以采用电子联报方式进行实时报告,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有用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琼: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U]。国际财务与会计,2009,第1期

[2]傅元略。扩展会计信息化功能的策略[J].会计研究,1996. 第4期

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管理方法

一、电力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所谓施工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控制、系集成、信息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结合现代管理思想和先进施工技术,达到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施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成长性企业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每个阶段所对应的主要管理问题、跨越方法及信息化策略。企业普遍要经历创业、集体化、规范化、精细化、合作五个阶段,相应要面临不同的发展障碍和管理鸿沟。火电工程总公司目前正处于企业发展的规范化和精细化阶段。此时,需要通过更规范、更全面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来支撑整个集团的高速发展,达成整个集团的战略规划。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施工企业信息化是应对全球信息化革命浪潮的需求。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化的革命浪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生产力。施工企业在这个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必须跟紧脚步,才能适应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形势。

2.施工企业信息化是应对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需求。

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建筑行业,建设部“十五”重点实施技术中,将信息技术列在第一位,并颁发了《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要点》进行部署,同时建设部针对建设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出台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施工企业应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逐步稳健的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施工企业信息化是提升管理水平的要求。

当前,施工企业的管理尚处于粗放阶段。尽管一些企业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已近尾声,有健全的设备、控制中心、还有专门的CI0坐阵。”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信息化建设“已近尾声”的施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的计算机主要是用来打字、算工资,控制中心仅仅用来监控,遇到紧急情况,调度和决策还得靠人工。这让人不禁寒战“杀鸡却用宰牛刀,岂不是大材小用?”事实上,在建设行业里,真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管理、整合资源的企业还寥寥无几。在传统管理模式还有效的情况下,信息化往往会成为一项“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一些施工企业将信息化视为单纯的技术工作,并未发掘其优化管理的功效。

三、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现状

为实现企业成为“全国最优秀管理型的电力施工企业”的目标,企业面临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挑战,而作为企业管理提升的助推器,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首要任务,也突现了目前信息化存在的短板:

不同阶段上马的系统,缺乏总体规划,主要以部门级的信息化为主,形成“信息孤岛”,如:OA系统与业务系统未能实现数据的交互;各工程部的EMIS数据不能自动互通,也没能及时传递到总部,这就大大影响系统使用效率,及总公司层面的管控力度;

公司运营管理信息化比较弱,如:对外工程付款流程的全程可视化监控(从工程处根据合同履约信息发起付款申请到总部财务部审批[总部主管领导审批],再到结算中心对外支付整个流程)的信息化需求迫切需要实现;没能从金蝶K3系统财务帐套中自动取数形成总公司管理报表;员工收入信息没能快速汇总上报;物资采购价格的汇总、分析没能提供信息化工具;总部不能及时监控到工地的项目进展情况;

EMIS的建设完成大大提升广东火电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但也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存在集成性、灵活性及性能等方面的不足,也还没实现企业级多项目管理应用;

EMIS(单项目管理)具有了人、财、物的管理,将与在后续建设的总公司层面运营管控系统存在重复的功能,从合理性考虑,需要把这些人、财、物管理事务从EMIS中剥离出来,集中在总公司层面的各职能管理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中实现,EMIS共享这些职能系统所形成的人、财、物资源数据,并形成总公司一体化应用;

仍存在被信息化遗忘的角落,如拓奇公司、焊接公司、力特公司、金检公司、调试所等单位的信息化有待进一步满足;

缺乏严谨的信息化管理组织体系,各部门、分公司、项目部存在各自为政现象;

需要借助外脑协助形成、优化企业级多项目管理模型。

为此,我们认为为了实现把总公司建设成为在主营业务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领先地位的优秀工程公司这样的宏伟战略,需要在管理(包括总公司层面及项目公司层面)、财务、物流、营销等方面通过1-2年的时间,建立起自己的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将是保障企业高速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四、现代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方法

信息化改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自身对信息化改造的决心和认识程度,取决于信息化改造委托实施单位的行业经验是否足够丰富,取决于企业内部员工的认识是否统一,取决于企业对内部员工的不断培训。而最重要的是,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基础条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和进程,这是企业信息化改造成败的关键。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其他行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企业必须明确信息化的目标是什么,并大致确定信息系统基本结构。一个建筑企业的信息系统,基本上应当包括办公信息系统、企业资源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四部分。由于建筑业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特性给软件产品的研发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系统应用的效果不再仅仅是软件本身能够保障的,它需要软件厂商的综合能力、软件产品等多方面因素来保证,需要软件公司研发人员与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人员深入、细致的沟通、交流,发掘企业隐性的、习惯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软件产品的成败。

通过对火电工程总公司现况的了解和分析,以及火电工程总公司的业务发展策略,结合多年在大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规划和实施经验,为火电工程总公司总结出以下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

我们建议通过“四个层次,二个体系”规划广东火电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架构。

基础系统层:

通过网络、硬件、操作平台和数据库等支撑之上的应用,比如:网络链路、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等。

应用平台层:

提供业务应用可灵活调整及新应用快速构造的应用平台。选用市面上能支持快速定制开发的基础应用平台(如金蝶 BOS平台)作为广东火电信息化基础平台,可以快速有效整合已有系统或将来建设的第三方系统(如P3进度管理系统等)。同时,基于基础应用平台将大大提升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性。

应用层:

实现业务应用,包括基于基础应用平台(金蝶BOS)及之上的企业信息门户、集团财务管理应用、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资管理、合同管理、市场投标管理、采购竞价管理及商业智能分析系统等应用,及在异构平台下的系统(包括金蝶K/3标准财务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EMIS等),这些系统将通过基础应用平台(金蝶BOS)基础上的数据交换系统进行交换和集成。基础应用平台(金蝶BOS)将在框架、技术等层面支撑和集成业务应用,为应用提供界面和框架整合、业务建模工具、工作流引擎、统一消息平台、统一预警平台等。

表现层:

表现层分内网和外网。企业信息门户(EIP)把应用层各应用系统进行界面集成和整合,并实现单点登陆,对内提供企业的内部信息门户(内网),对外实现与企业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信息互动的电子商务信息门户(外网),也作为将来企业交易门户的窗口。

安全保障体系:

为以上四个层面进行安全的保障和支持,比如通过防火墙和日志审计机制的安全防范手段,通过建立集中运行中心及灾难恢复中心来保障运营的稳定、安全。

管理保障体系:

通过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来保障实现对这四层次和安全体系的保障,比如:借助金蝶软件的经典案例库信息,辅助企业制定相应的企业IT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知识管理制度,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等,都属于管理保障体系中的内容。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二个体系”的总体架构规划广东火电信息化建设,不但充分考虑了广东火电现有的需求,也考虑到将来的变化,是一个扩展性极强的平台化架构模型。

五、信息化总体业务蓝图

集团信息化目标是建立在统一平台上的一个有机联动的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体系(包括企业信息门户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业务蓝图如下:

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6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目前已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阶段。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带动性,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中小企业,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小型、微型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最新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各类企业中,小微企业约1170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若将4436万户个体工商户视作微型企业纳入统计,则小微企业在工商登记注册企业中所占的比重就达到了94.15%。

今年以来,工业通信业开局总体平稳,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是不容忽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部分小微企业发展中困难增多,主要表现为要素成本较高,市场开拓乏力,融资难、融资贵,难以有效提高自身素质等。显然,信息化技术的充分应用,正是帮助小微企业克服当前困难最为有效的手段,迫切需要借助丰富的社会服务资源,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承载规划提出的任务,从2005年启动至今已经8年多了,在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努力探索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有效途径,凝聚了一支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专业服务能力强,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和一定公信力的专业服务团队,推进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以政府推动为先导。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搭建工作平台,制定政策措施,建立政企合作机制,组织动员各类信息化服务商、专业服务机构、新闻媒体等广泛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实践,推动以信息化手段服务中小企业的新商业模式。

以服务小微企业为核心。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突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探索运用云服务、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降低小微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成本和门槛。为小微企业提供经济实惠、简单便捷、省心安全、按需付费的服务。

以专项计划为抓手。充分发挥骨干信息化服务商的人才、技术和服务优势,支持服务商实施一批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专项计划。在全国广泛开展信息化培训和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活动,促进电子商务应用与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能力。

以资源整合为重点。由骨干信息化服务商发挥龙头和引领作用,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联合企业服务商和服务机构形成配套的服务体系,共同在研发设计、管理提升、电子商务、融资服务、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以完善网络为方向。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探索服务的协同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公共服务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有效。推动信息化服务商与地方企业、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和行业协会加强合作,促进信息技术的行业应用和集成应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2014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将致力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营造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实践,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方法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要在营造良好环境、扫除发展障碍、实现宏观调控、制定发展战略、制定规则和标准、形成产业政策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而中小企业的直接服务要更多发挥各类信息化服务企业和专门机构的作用。

进一步落实中小企业信息化规划,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推动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训、信息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服务的有效性。

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信息化新技术优势。大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辅导站、培训基地、体验中心、服务中心等,进一步降低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成本和门槛,鼓励小微企业利用智能终端、云服务、SaaS平台、服务外包等方式,选择使用低成本、低风险,支撑主营业务的软件与服务。

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总结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案例,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实现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目标。到2018年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涌现一批通过信息技术支撑、保持平稳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工业园区和集群。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排忧解难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不但需要政府制定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也需要各类信息化服务商,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更需要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竞争力。信息化能够助力中小企业成长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也会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商机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