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1
物理在课程体系当中属于自然科学,既然属于自然科学,那么物理的发展过程就需要通过物理实验来开展进行。物理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也会被点燃,与此同时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不过在实际中学生的物理实验学习效果还不够理想,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层面还是在学生的学习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对高中物理实验学习有效性学习方法展开探究。
一、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影响力及作用
物理实验对物理学习的高效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高中物理与人文学科不同,它是一个理论结合实践探究的过程,若是脱离实践实验来进行物理学习,就像纸上谈兵一样,与大纲要求的物理学习本质相背离,会阻碍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实验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征,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物理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开拓学习思维,锻炼其实验操作能力。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物理实验起到一个地基的作用,同学们一定要认识到物理实验开设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物理实验学习效率。
二、高中物理实验学习的现状
尽管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就目前而言同学们学习实验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探究其原因,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展开分析。
(一)教师层面
在目前的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物理实验的操作的问题还是比较普遍的。比如说老师利用多媒体来给学生演示物理实验,多媒体实验演示就取代了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自动手做实验:有的老师把物理实验的具体操作弄成考试试题,这不仅剥夺了同学们做实验的机会,还会由于试题过多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降低了高中物理教学现实效果。另外,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单一没有新颖性,老师无法把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凸显出来。目前,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没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学生仅仅会机械地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几个简单的数据,简单说明一下实验结果,导致学生出现一种敷衍了事的心态,使物理实验教学大打折扣。
(二)学生层面
同学们实验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所学的物理理论知识并不是相对应的,而是前者远远落后于后者。通常表现为对物理实验的基本仪器操作失当,如不懂实验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和读书规则;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如在实验的当中,由于紧张弄混实验操作步骤。学生自己的问题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中物理实验课的开展。
三、提高高中物理实验学习有效性的方法
虽然学生是进行实验学习的主体,但是实验学习效果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协作。一方面,教师要顺应新时代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学生也要根据自身情况改变陈旧的学习方法。
(一)实验教学观念不断与时俱进
就相关层面而言,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作用。实验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观念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建议学校领导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适当增加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投资,招聘和配置高水平的老师,把实验资源进一步优化,把实验教学的最大效果激发出来。建议教师改变原有教学观念,进一步优化和细化实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目的,同时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习先进专业知识,使上课质量提升。
(二)改进演示实验
老师要合理增加演示实验,现在物理课本里有的实验要求是进行操作,所以建议老师要不断改进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并对实验进行完善。课本里有的公式和规律没有证明,同学们有时候很难理解,建议老师可以补充相关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指导同学们更好的学习。
(三)走出课本,全面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对实验的理解过于死板,他们太拘泥于课本的知识。对此,同学们要在熟记物理公式的基础上注重实验与生活的结合。要留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如新闻报道的交通事故,就可以联想到动量定理,这种现象和物理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步骤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2
1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为何缺乏生活化气息
1.1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太过单一。新课改明确规定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的追求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教学的过程,过程成功了,成绩只是顺其自然的事。高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要让学生能够感到快乐,但是实际情况却有很大不同,教学目标仍旧是教学学生知识,但是考核的时候却是通过一张试卷定好坏,这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毕竟一张卷子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不能体现出来,而且会让学生感到厌恶,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另外,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还是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仅是死学书,而没有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要知道,学习高中历史不只是要学习其中的知识,更是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通过单一的教学理念来限制学生的成长和发展。1.2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如果脱离了实际就没有了其存在和学习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学更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借鉴历史,来了解当世。实际情况确是历史教学的封闭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目标更趋向于功利性,所有的教学都是以考试为中心,这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目标,纯粹为了得高分而练题,把高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都抹灭,取而代之的是题海战术,虽然学生可能因此解题技巧和考试成绩会提高,但是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是学习不到人文知识的。
2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分析
2.1设定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高中历史教学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急功近利,要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若指掌,然后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应做到科学化,通过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不但要确保学生会解题,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可以从客观角度分析和评判历史事件,然后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来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锻炼自己成为一个三观正、有责任感、素质高的人。高中历史教学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得到什么启发当做重点,同时历史教学当中渗入情感教育、知识教学、人格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学习高中历史对高中生来说并不能一帆风顺,其学习也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这对学生的学习情绪都会造成影响,比如学习新知识,学生要想全部掌握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教师要做好指导作用,既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又要帮助学生开导心理,让学生能够平稳度过困难期。最显著的途径就是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再结合历史知识点,把时下热点问题和历史事件产生联系,以此让学生感悟历史、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2.2通过项目教学法完成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通过利用项目教学法,很好的实现了教学和实践的统一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引导学生能够在课下加大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究,然后和生活产生联系。具体方法可以通过教师制定实践项目的方式来实施,按照学生思路制定实践项目,待教师说明要求再由学生深入生活完成任务。2.3通过合作教学法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高中历史课堂通过合作教学法,能够进一步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之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这对师生各自角色转换,形成平等关系很重要。通过合作学习法,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而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和生活接轨,便于学生打破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使得他们的课堂参与感更强,同时多样或的学习模式便于学生体验生活,对历史的感悟更深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能够让学生处在一个轻松学习的氛围当中,便于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很有帮助。同时,生活化教学理念使学生达到了解题技巧和掌握知识的平衡,对学生整体能力提高极为有利。
作者:张哲 单位: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世纪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洪军.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1):152.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3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提升学习效率
一、进行科学分组,优势互补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以及质量,老师就需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习小组进行构建。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合作学习小组最好由四人组成,并依据前后座位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对合作学习小组的人员进行搭配时,教师需严格遵循“优势互补、组内异质”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性别以及智力水平等因素进行考虑,最终将全班同学分为不同的小组。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可将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旨在达到互帮互助、优势互补的目的。
二、培养学习方式,提升实效
除了完成课堂教学工作以外,教师还需对各学习小组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进行有效培养,引导各小组完成学习工作。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却被忽略了。因此,为了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就需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进行高度关注,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培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各学习小组的组员完成分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个体学习中落实学习内容,解决相关问题,并学会对重难点进行突破。一般而言,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讨论疑难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目的。在学生合作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运用此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另一方面还可使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传授相关技能,促进合作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因此老师就需适当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针对小组成员以及其他小组成员的发言,学生需认真倾听,并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在倾听他人见解以后学生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习。
四、巧妙设计内容,引导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需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学习技巧进行合理培养。首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可对相关问题进行巧妙设计,使之新颖有趣、目标明确,并做到难易适中。在提出问题以后历史老师可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并传授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使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五、提高心理地位,主动学习
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历史教师就需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课堂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可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地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获得正确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其次,历史老师需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和谐统一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后,老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勇敢抒发自己的见解。
六、把握学习时机,因势利导
(1)在新旧知识的过渡阶段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开展。首先,历史教师需完成导入以及铺垫工作。在同一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但有的学生却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面对以上情况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帮互助,完成优势互补。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对新知识点进行学习了。(2)在学生完成自学以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高中历史课本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学生通过自学就可掌握书中的大部分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自学。受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接受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班级中不同学生的自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学生完成自学工作以后,历史教师可让学生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讨论,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独立解决。(3)在对重难点进行学习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思维障碍。面对以上情况教师就需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激发学生探讨历史难题的积极性,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4)在对“开放性”问题进行解决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可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巧妙设计。倘若针对这些问题,学生给出了不同答案,那么老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最后让大家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讨论、学习。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4
一、备历史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
1.分析教材结构与内容体系的新变化,充分利用教材的教学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I》、《历史Ⅱ》和《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选修课有六个学习模块。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严格遵循课标内容标准的规定,以模块为基础。根据中西合编的专题史体例进行编写。
人教版教材主要由“单元”、“课”、“单元学习小结”、“探究活动课”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单元”采取的是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本课内容在单元、在模块中的地位与作用。另外教材增加“单元学习小结”,目的是测评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及时反馈专题内容的学习情况。为了使学生体会和掌握历史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人教版必修课的教科书每册一般设有2~3个探究学习活动课,这种活动课全部放在某单元之后,它与单元内容紧密联系,由于课时所限,我们可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每一学段选择其中某一内容作重点突破。
人教版的课文由“单元导人”、“导入框”、“课文正文部分”、“课文辅助部分”、“本课测评”、“学习延伸”等部分组成。其中“单元导人”概括介绍单元内容及学习要点并提出学习建议。“导入框”设置了“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两个内容,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掌握每课的重点问题。另外,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人教版在课文辅助部分设计[历史纵横]、[资料回放]与[学思之窗]等栏目,这些栏目提供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各类材料。并提出问题,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对这几个栏目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掘利用教材已有的教学资源。
2.对必修模块教学内容作整体的思考,重新建构整合历史教学体系
采用模块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种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在知识处理上较为灵活,知识的选择性较为明显。但这种体系有较多的跳跃、缺失和重复,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要理解掌握知识有较大的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必修模块三册教材作整体的思考。
首先,要注意参照初中课标和教科书,适度地为高中学生“补课”。比如,由于初中阶段几乎没有提及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过程,在高中阶段对西欧封建君主专制更是避而不谈,这就造成学生对德意志封建社会的特点一无所知。所以在必修I讲述1871年德国宪法时,就有必要简略回顾其历史沿革和背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基础。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时序性和联系性等特点,如果脱离一定的时空背景,一些历史事件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种类似历史大事年表的中外历史发展线索图,作为专题内容的背景知识补充。这种线索图可以制成课件也可以制成挂图,方便反复使用,希望这种办法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形成时空概念。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其次,在不违背课标改革精神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建构历史教学体系。以人教版历史必修I为例,可以以问题为核心进行整合。例如,通过对历史必修I中的第一、三、四、八单元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另外,也可进行以对比为目的的局部整合。如:对比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将必修I中的第一、六、七单元结合起来进行探讨。此外,在更大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对这些分属不同模块的知识内容进行统一的考虑。如必修I中的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必修Ⅱ中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I的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必修Ⅱ的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I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必修Ⅲ中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重新建构和整合自己的教学体系有三大好处:(1)避免重复的操作,节省不少的教学时间;(2)相互作用的历史问题放在一块处理,能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思维特质;(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知识内容和总体结构上的松散、零碎状况。
3.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新编的历史教材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教材编排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引言、例题、图片、注释、文字说明和历史结论等方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在设计教学时,可考虑下列几个问题:(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到课时教学目标的必须,应删减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历史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2)在校内外和互联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关系密切的课程资源?(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准确,适合学生实际水平?(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达到学生的历史体验性学习?(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高屋建瓴,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运用中,而且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开发者。
二、备学生
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2)哪些历史知识学生已有初感,哪些离学生相差较远,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哪些情境促进学习?(3)哪些历史知识学生基本能够自学。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启发、引导?(4)如何在课堂上分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设置思考问题,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并经过一番努力找到答案?(5)如何针对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练习题,达到促进学生个体历史学习不同层次的进步?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沟通了新的知识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的交流与互动。
三、备历史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历史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历史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广泛利用以下历史课程资源。
1.媒体信息。此类信息主要来源于电视、互联网、报刊、图书馆等方面。媒体信息具有直观、快捷、丰富、生动等特点。易于搜集和整理,是历史教学中比较活跃的因素,广泛搜集利用历史教学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备课之初可以提供符合条件的节目名单或网站信息名称,让学生收看、搜索。
2.社区生活信息。社区生活中存在着大量鲜活的历史信息。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所在地不同的历史遗存、历史图画等,结合教学目标,开展野外考察、调查实践活动;利用社区发展的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充实备课素材。
3.有关历史课程资源的教学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历史教学用具也越来越丰富,如教学多媒体光盘、课件、历史挂图等等。在教具的使用上,要体现现代化,也要体现经济实用、合理的原则。
4.人力资源。第一,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教师在注意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同事、备课组、教研组的人力资源潜力,智慧共享,做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第二,学生在人力资源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应该成为历史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历史学习的主人。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着同样的信息源,教师应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借助网络等现代媒体参与备课,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
四、备历史教学方法
1.备方法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激活,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和教学条件、教师能力水平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2.备方法要关注材料学习法、观察法等新型学习方法。新课程重视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一些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历史课堂。认识这些学习方法并有效发挥它们的作用,十分重要。例如:材料学习法是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运用观察学习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图表的功能不完全限于其直观性及兴趣性,合理运用图表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因为一些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历史形象的各种表征显露或折射出来。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备课策略
“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喊了多年,但是许多课堂还是“涛声依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老师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已经习惯了原来的一套备课方式,即从备教材出发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日的课堂上来,我认为。首先要从备课开始进行全面的转换。那么,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样备课呢?
一、备历史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
1.分析教材结构与内容体系的新变化,充分利用教材的教学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I》、《历史Ⅱ》和《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选修课有六个学习模块。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严格遵循课标内容标准的规定,以模块为基础。根据中西合编的专题史体例进行编写。
人教版教材主要由“单元”、“课”、“单元学习小结”、“探究活动课”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单元”采取的是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本课内容在单元、在模块中的地位与作用。另外教材增加“单元学习小结”,目的是测评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及时反馈专题内容的学习情况。为了使学生体会和掌握历史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人教版必修课的教科书每册一般设有2~3个探究学习活动课,这种活动课全部放在某单元之后,它与单元内容紧密联系,由于课时所限,我们可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每一学段选择其中某一内容作重点突破。
人教版的课文由“单元导人”、“导入框”、“课文正文部分”、“课文辅助部分”、“本课测评”、“学习延伸”等部分组成。其中“单元导人”概括介绍单元内容及学习要点并提出学习建议。“导入框”设置了“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两个内容,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掌握每课的重点问题。另外,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人教版在课文辅助部分设计[历史纵横]、[资料回放]与[学思之窗]等栏目,这些栏目提供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各类材料。并提出问题,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对这几个栏目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掘利用教材已有的教学资源。
2.对必修模块教学内容作整体的思考,重新建构整合历史教学体系
采用模块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种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在知识处理上较为灵活,知识的选择性较为明显。但这种体系有较多的跳跃、缺失和重复,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要理解掌握知识有较大的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必修模块三册教材作整体的思考。
首先,要注意参照初中课标和教科书,适度地为高中学生“补课”。比如,由于初中阶段几乎没有提及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过程,在高中阶段对西欧封建君主专制更是避而不谈,这就造成学生对德意志封建社会的特点一无所知。所以在必修I讲述1871年德国宪法时,就有必要简略回顾其历史沿革和背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基础。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时序性和联系性等特点,如果脱离一定的时空背景,一些历史事件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种类似历史大事年表的中外历史发展线索图,作为专题内容的背景知识补充。这种线索图可以制
成课件也可以制成挂图,方便反复使用,希望这种办法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形成时空概念。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其次,在不违背课标改革精神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建构历史教学体系。以人教版历史必修I为例,可以以问题为核心进行整合。例如,通过对历史必修I中的第一、三、四、八单元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另外,也可进行以对比为目的的局部整合。如:对比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将必修I中的第一、六、七单元结合起来进行探讨。此外,在更大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对这些分属不同模块的知识内容进行统一的考虑。如必修I中的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必修Ⅱ中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I的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必修Ⅱ的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I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必修Ⅲ中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重新建构和整合自己的教学体系有三大好处:(1)避免重复的操作,节省不少的教学时间;(2)相互作用的历史问题放在一块处理,能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思维特质;(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知识内容和总体结构上的松散、零碎状况。
3.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新编的历史教材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教材编排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引言、例题、图片、注释、文字说明和历史结论等方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在设计教学时,可考虑下列几个问题:(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到课时教学目标的必须,应删减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历史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2)在校内外和互联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关系密切的课程资源?(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准确,适合学生实际水平?(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达到学生的历史体验性学习?(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高屋建瓴,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运用中,而且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开发者。
二、备学生
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2)哪些历史知识学生已有初感,哪些离学生相差较远,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哪些情境促进学习?(3)哪些历史知识学生基本能够自学。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启发、引导?(4)如何在课堂上分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设置思考问题,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并经过一番努力找到答案?(5)如何针对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练习题,达到促进学生个体历史学习不同层次的进步?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沟通了新的知识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的交流与互动。
三、备历史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历史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历史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广泛利用以下历史课程资源。
1.媒体信息。此类信息主要来源于电视、互联网、报刊、图书馆等方面。媒体信息具有直观、快捷、丰富、生动等特点。易于搜集和整理,是历史教学中比较活跃的因素,广泛搜集利用历史教学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备课之初可以提供符合条件的节目名单或网站信息名称,让学生收看、搜索。
2.社区生活信息。社区生活中存在着大量鲜活的历史信息。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所在地不同的历史遗存、历史图画等,结合教学目标,开展野外考察、调查实践活动;利用社区发展的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充实备课素材。
3.有关历史课程资源的教学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历史教学用具也越来越丰富,如教学多媒体光盘、课件、历史挂图等等。在教具的使用上,要体现现代化,也要体现经济实用、合理的原则。
4.人力资源。第一,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教师在注意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同事、备课组、教研组的人力资源潜力,智慧共享,做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第二,学生在人力资源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应该成为历史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历史学习的主人。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着同样的信息源,教师应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借助网络等现代媒体参与备课,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
四、备历史教学方法
1.备方法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激活,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和教学条件、教师能力水平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2.备方法要关注材料学习法、观察法等新型学习方法。新课程重视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一些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历史课堂。认识这些学习方法并有效发挥它们的作用,十分重要。例如:材料学习法是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运用观察学习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图表的功能不完全限于其直观性及兴趣性,合理运用图表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因为一些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历史形象的各种表征显露或折射出来。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习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5
一、 要树立新教育理论、课改理念
“新课标”贯穿了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落实发展的理念,必须建立以下几种意识:
(1)知识意识,教学的“有效知识”是知识与发展的结合点,发展性教学不是提高教学知识的总量,而是提高教学的有效知
识量。
(2)课程意识,新的课程计划、标准不是教学惟一的资源,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取消了教学指导书、参考书。
(3)学生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变化,教师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 要确立“交互主体”的新学生观
教育学家夸美斯曾说:“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作为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的应用,教师应该以学案为载体,通过“创设情景”“问题驱动”“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特别是“合作探究”等形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时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 要逐步更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怕教学行为,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二是观察学习法,它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三是实践学习法,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再现历史场景,亲身感悟,提高对历史的认识能力。因此我们要细心研究新课程标准,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便于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四、 要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6
【关键词】“小组学习” 优化组合 “导”与“学”
新课程推行已多年,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充斥着中学历史课堂,因而一说起学历史,就会使人想起那就是死记硬背,只要掌握书本上一些现成结论就行了。这样,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历史课不够重视,进而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历史课的教学方法,努力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近年来,学校进行生涯规划发展共进小组的实践研究,生涯规划给了对前程一片迷茫的90后一缕希望的曙光,引导和帮助我们的学生为自己确定一个人生奋斗目标。有了目标,我们的学生才知道要往哪里去,去追求些什么。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体验达标的成功,强化自身达标的信心,发展共进小组让独生子女和同龄人合作、交流的机会,而“小组学习”的结构模式显然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情境,初步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小组学习”,及其结构模式的构建和实践运用。
一、什么是历史教学的“小组学习”
历史课的“小组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具体地讲,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能力、个性以及认知倾向、思维方式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多类小组,教师有计划地指导、调控,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合作性学习。它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是一种有别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
二、“小组学习”的结构模式构建
1.明确目标:教师要先把本课(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向学生交代清楚。
2.优化组合:按照学生实际,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分组。
3.问题呈现:教师围绕总目标把本课重点、难点知识分解、设计成问题呈现给各组。
4.合作讨论:利用小组成员的各自优势,展开互帮互学、团结合作、共同提高,并引进激励机制。
5.讲评总结:由各组选派代表对所论问题作公开回答,并展开组与组之间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三、“小组学习”的实践运用
(一)“小组学习”的分组
“小组学习”与普通分组学习的最大差异是学生在“合作小组”这个集体中学习,学生除了与教师发生联系外,更重要的是小组内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由此可见,“小组学习”的分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引导学生组建同伴共进小组,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将直接依托小组共进这个平台,在小组共进的过程中明确生涯规划的内涵和获得群体合作共同成长的团队体验,强化个人依托团队发展、团队促进个人发展的意识。小组内部所有成员相互督促、相互协助、共同成长,从同窗发展为朋友,同时个人在群体之中变得更有动力、更有热情投身于各项有益于自我成长的任务之中。
小组分组可以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宿舍学习小组,平时以小组为单位互帮互助,可以是学习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上的,既强化了学习氛围,又加强了宿舍的凝聚力,减少了宿舍内部的摩擦。考试期间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复习小组,展开学习竞赛,各宿舍赛一赛、比一比、算一算。在宿舍里营造较为浓烈的学习氛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倾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都各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也可以把这些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尽量能使学生达到最佳组合。分组时,首先要注意小组成员的相对稳定;其次,要注意培养骨干力量,更要有一个认真负责又有威信的小组长,组长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民主推选,当然最好是后者:第三,在评分时通常以小组为单位来计算成绩,要鼓励、尊重每位小组成员的发言,期望学习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小组学习”中的“导”与“学”
“小组学习”就是相信学生,让学生参与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潜能,力求“导”为前提,“学”为主体,留给学生更多时间,互助共进,共同提高。
1.“导”(教师的指导)
“小组学习”中,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教学,因而必须具有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在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伙伴参与者的同时也兼有学生指导者和意见倾听者。教师一般是引导学生进人教学情境中,在他们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具体为:
(1)知识点指导这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讲究的是透、精、新、深。“透”表现在要吃透课本中每章、节的重点、难点,“精”体现在对某一点知识的剖析上,而不是面面俱到,“新”指新意,要能突破旧的观念,注重和现实相联系,“深”指不仅要知道历史事件的内容,更要知道其所以然,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的必然性,从而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让学生真正认识“以史为鉴”的作用。
(2)框架指导框架学习法的实际操作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从一书,一章,一节的宏观入手,形成历史的知识网络,找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3)合作指导在“小组学习”这个相对独立的集体中,每位学生都担任一定的角色。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个合作者,应该尽可能让他们在接受知识上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使学生在“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中,逐步达到自我实现。而教师的关键则在于帮助学生澄清他们想要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的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材料的意义,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指导他们如何通过共同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协作互补,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4)创造性指导“小组学习”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主动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表现的,当学生受阻于某一问题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教师还应尽可能巧妙地利用已有的知识,不断地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去。
2.“学”(学生主体发挥)
“小组学习”可以把过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转换成主动学习的位置,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个性的发挥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了充足的学习自,通过小组内的各种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并通过兴趣的带动,来促进能力的提高,进而突出个性的培养。
(2)协作精神的发挥当今社会是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合作至关重要。“合作式”学习使个体之间的接触有所增强,使学生感到自己要想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每一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在知识面和思维能力上各有差异,另外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注重了历史学习的社会性,特别在研究性课程中对材料的搜集、整理、汇编,更是需要各位同学的通力合作。因而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和他人沟通、协作的精神也必将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3)情趣的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的心理沟通的概率最高”。而“小组学习”除了学生和教师合作外,主要是应在同学之间展开,在充满温情和友爱的宽松学习环境中,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更容易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通过彼此启发,相互激励,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方法,在自己原有基础上不断取得进步,就更易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尤其是在历史学习中学生由原来被动的历史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历史角色的体验者,在活动中满足了学生的“乐趣”要求。从而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特别是培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其以后的终生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结语
由此可见,“小组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成功学习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可建立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取长补短的良好教学氛围,使他们因自己的进步、成功乃至细小的才能发挥而享受到心理的满足和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小组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在鼓励公平竞争的同时,更注重与他人协同的活动能力,使学生学会自尊自爱,善于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以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因而“小组学习”既是培养学生具有比较客观的辨证的历史观的重要方法,也是能较好地解决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教改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