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欠缺 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义务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进入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1.时间线索欠缺衔接。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内容采取通史的模式,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内容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有25个专题,以中外历史合编的方式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科技文化史,必修模块之间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学校可以灵活选择教学顺序。初中通史性课程清晰的时间线索与高中专题式课程欠缺时间线索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成为了两个孤立的教学环节。

2.知识性质欠缺衔接。历史知识可分为基础性知识和综合性知识,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门基础型课程。与此相对的,高中历史课程则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际中,由于初中阶段掌握的知识基础性太强,导致学生深入高中后,在知识掌握的效果不理想。

3.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欠缺。(1)感性材料衔接过少。感性材料主要是指图片信息,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具体、生动和鲜活的映像,是连接初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2)史实衔接中断。由于初高中历史史实的中断,使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初中史实在高中阶段的缺失和高中史实在初中阶段的欠缺。(3)历史概念衔接模糊。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包括: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历史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抽象,学生需要在掌握一定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的概念,目前教科书的没有做到在学生智力和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同一历史概念进行多层次的阐释。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的方式――高中有效性课堂

在有效课堂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这对学生“教”与“学”的不足进行补充、扩展和引申。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欠缺问题,有效性课堂有如下优势:

1.导学案是衔接初高中教学的媒介。导学案既是有效性课堂实施的重要工具也是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学案中包涵如下内容:知识链接、学习方法、学习过程、重难点解析、知识扩展、问题探究及习题检测。导学案是需要学生借助教材及参考资料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完成后教师通过第一次批改了解学生在首次接受新知识时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梳理或解疑。

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学生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有效解决初高中课程断档问题、初高中历史知识内容基础性和综合性差的问题及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衔接欠缺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应做到:学习目标的设计以三维目标的基础,适当地体现学生初高中历史学习目标的具体差距;在知识链接、学习过程及知识扩展部分,既要联系学生初中学习内容也要扩充高中的知识甚至是史学研究动态。

2.课堂实施是衔接初高中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性课堂需要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在课前将所分到的知识点以板书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上课时每个小组针对新课内容进行讨论,讨论时要结合重难点及知识扩展部分还有教材对本组内容进行延伸,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结合板书为全班同学讲解。在每一组讲解完毕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讲解作出相应的点评。问题探究和习题检测部分需要学生结合知识点和材料进行分析,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论从史出。

课堂的主讲者是学生,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大多来源于高中以前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学生在展示前会对脑海中存在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在小组讨论环节,初中历史知识基础夯实的即可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讲解,当学生具体展示时教师可以再一次具有针对性的强化知识,课堂实施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通过互动式地学习,学生对于学习更具主动性主动,教师教课更能因材施教,从而更好的改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问题。

3.激励式教学法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有效性课堂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在教学中对学生适当的使用激励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评分制度是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每个小组在参与各个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展示程度给予加分和减分的措施,在每学期其中和期末对于分数高低不同的各小组进行奖惩,起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激励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初高中历史教学整个过程,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更好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变准(2011年)[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亚夫,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校本作业;必要性;策略

一、优化校本作业的必要性

作业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校本作业是基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为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作业优化方案,属于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基于此,优化校本作业势在必行。

二、优化校本作业的策略

1.优化作业模式

校本作业设计为两个模块,即自主学习与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帮助学生将预习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阅读教材、识别关键词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提纲,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力提升包括两大题型,即选择题与材料题,突破教学重难点,充实教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校本作业一课一练,扎实地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双基。

2.优化作业内容

(1)目标性原则

参编教师应仔细研究考纲、课标要求,研究重庆新教材高考命题特点,把握规律(选修教材在高考中所占分数、比例情况),从而确定教学内容及策略,明确教学目标。研究高考题发现,选修教材内容涉及20分,且三本选修均有所涉及。其中选修一(改革)占10分,选修三(战争)占4分,知识相对比较孤立,选修四(人物)占6分。考试方向更侧重于客观题,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落实基础知识,而且千万不要舍弃孤立的知识点。这一点尤其是在后期复习中尤为重要。

(2)层次性原则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校本作业的编写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校本作业的编写应注意基础性与拓展性相结合,在落实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能力。因此,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仔细对学情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试题的难易程度应该有梯度性的体现,既要落实基础,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体现新课程对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凸显学生水平。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课“启蒙运动”能力提升模块第一题: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反对宗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选C。本题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异同点切入,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此考点也可从人文主义内涵的联系与区别的角度来考查比较分析、理解能力。

(3)联系性原则

校本作业应是课堂的补充深化而非附庸,因此在校本作业的编写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教材与校本作业的关系,既能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又能弥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学的不足,千万不能割裂开来;二是注意新旧知识、古今中外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校本作业的编写要从宏观上去把握,为学生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能力提升模块第六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材料二:“未受考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苏格拉底

该题从中西思想角度对比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内容及其不同影响,学生应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适量性原则

校本作业的设计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学生负担,因此题量的设置应适中,不能过于泛滥,关键是少而精,试题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出做历史试题的规律和方法。如:做选择题时常用的“排除法”,有三种情况:一是排“错”法,对有绝对的副词或者时间的副词的选项,要特别敏感,要特别慎重;二是排“正”法,把说法正确的排除掉即可;三是选项与考查内容无关,故意转移话题。在校本作业中应当适当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十五课“与的传播”能力提升模块:第六题诗人徐志摩(1896―1931年)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选B。选项A、C中的“还不大”“并不”属于含绝对副词选项,可排除,且选项C、D与本题主旨不符,亦可排除。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中历史;综合变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568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23-01

新课程改革推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综合变革;这就意味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进行重新编排组合,以适应新的教学标准和评价机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课程要求和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改善教学方法为路径,以提升学生能力为重点,以构建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为载体,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结合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和结构特点,积极探索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能力提升的目标。

一、结合课改教学特点

明确教学总体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阑家基于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目标,结合了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谨慎地推行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这些历史课程改革契合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教学性质和基本任务,遵循了时代改本质性要求,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学生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二、打破专题模块安排,完善课程整体结构

新课改教材由原来的通史编排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专题编排模式,专题模块知识点突出,中心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时序明显。专题编排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广度,挖掘了历史深度,也增加了学习难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选修、必修内容,必读、自读内容之分,而在专题教材中没有这些。专题模块成为了"没有麻袋的马铃薯",缺乏了历史宏观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借鉴通史教材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与专题模式相结合,使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避免人为地过度区隔历史,而是整体性呈现历史事实,即是对历史学科体系按时空顺序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式。在对专题典型事件或领域作深入阐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时,结合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内重要历史内容,统筹安排历史时间、历史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范围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完善课程整体结构体系。

三、调整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认识,改变"自以为是"的教学态度,改变单纯知识传授、单向传递却无反馈的状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景教学、师生互动模式、专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做到寓教于乐;在完善历史事件要素的情况下,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对历史知识采用口诀记忆法,师生共同编排历史知识为顺口溜,简单易记,避免枯燥乏味;根据"爱屋及乌"之原理,关爱学生学习和生活,与学生谈心成为朋友,避免学生思想波动影响学习;采用历史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背景,做到基本历史知识纲举目张;结合历史与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化历史为现实,如通过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内战"等事件背景,贯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等。新课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地域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学生个性、基本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多元化选择教学方法,立体化运用教学方式,人性化实施教学。

四、适应教学维度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自觉性、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思维辩证性、素质全面性的"社会人",学会使用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态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架设知识桥梁。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其视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正确阐释和解析历史事件,从而具有把握现实事件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五、改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4

1 结合课改教学特点。

明确教学总体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阑家基于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目标,结合了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谨慎地推行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这些历史课程改革契合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教学性质和基本任务,遵循了时代改本质性要求,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学生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2 打破专题模块安排,完善课程整体结构

新课改教材由原来的通史编排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专题编排模式,专题模块知识点突出,中心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时序明显。专题编排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广度,挖掘了历史深度,也增加了学习难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选修、必修内容,必读、自读内容之分,而在专题教材中没有这些。专题模块成为了"没有麻袋的马铃薯",缺乏了历史宏观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借鉴通史教材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与专题模式相结合,使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避免人为地过度区隔历史,而是整体性呈现历史事实,即是对历史学科体系按时空顺序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式。在对专题典型事件或领域作深入阐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时,结合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内重要历史内容,统筹安排历史时间、历史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范围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完善课程整体结构体系。

3 调整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认识,改变"自以为是"的教学态度,改变单纯知识传授、单向传递却无反馈的状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景教学、师生互动模式、专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做到寓教于乐;在完善历史事件要素的情况下,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对历史知识采用口诀记忆法,师生共同编排历史知识为顺口溜,简单易记,避免枯燥乏味;根据"爱屋及乌"之原理,关爱学生学习和生活,与学生谈心成为朋友,避免学生思想波动影响学习;采用历史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背景,做到基本历史知识纲举目张;结合历史与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化历史为现实,如通过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内战"等事件背景,贯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等。新课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地域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学生个性、基本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多元化选择教学方法,立体化运用教学方式,人性化实施教学。

4 适应教学维度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自觉性、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思维辩证性、素质全面性的"社会人",学会使用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态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架设知识桥梁。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其视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正确阐释和解析历史事件,从而具有把握现实事件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5 改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5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应该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但也不能随意发挥总要有所依据池就是要立足《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另外就是要认真地研究实行新课标以来的历年高考真题从中分类整理每一个模块的重要知识点和高考常考点,以及命题方向和设问技巧;另外在平时上课时还需重视课文中出现的图片及小字部分。只有这样在教学时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基至做无用功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笔者认为这是高三老师的教学前提和必备素养。

    二、充分掌握基础知识

    古人说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要求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切忌回圈吞枣。而是首先要求学生熟悉或记住教材单元的知识点目录弄懂文中的每一个历史概念理清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主要线索,区别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启己整理每课的、每单元的知识结构。对三本必修中的重点、难点、盲点、易错易混点等进行总结与分类分析原因并逐一解决不要留下任何漏洞。否则第二轮、第三轮的复习学生就会跟不上不知所云。此外还要整合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时间的话肩必要整理一下教材中涉及到的广东地方史的相关知识点便于在目前命题注重历史情景的情况下学生少丢分。这也不是要求教师平时面面俱到段有主次等而是要做到知识点之间必修和选修之间的有机的统一。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老师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赴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能。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老师比较辛苦越到后来就越轻松。往往会形成一种老师越教越想教学生越学越想学的良好局面。于是教师在专题复习时一定要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板书设计合理充分体现学科的主干知识。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同时力求让学生做到多思考肩层次的去掌握知识肩规律的去学习。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要达到不看课本和笔记都能基本回忆出主要内容。还要求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高效的练习量。每周自己动手进行一次知识小结等。这些措施重在坚持才会稳定和有效。

    四、分层处理因材施教

    教学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尺度,兼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听得懂肩所收获。老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归类整理错题碰到一个解决一个。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利用一些小故事把人生的大道理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对老师的信任特别是要拥有一双慧眼多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池要及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时时关注着他们这样不仅维护了正常的课堂秩序班级的学习氛围也逐步浓厚起来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河以将其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始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适时加以跟踪和辅导赴基础较好的同学来带动。鼓励后进生向基础好的同学看齐调动学生内心的自尊和好胜心形成你追我赶净先恐后的浓厚学习气氛。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6

从2008年秋季到现在,我已把从人教版的历史三本必修及选修一和选修四完整地教了一遍。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诸多问题,也存在较多困惑。

一是发现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得太少了。由于许昌市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中招考试采取开卷形式,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导致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如对简单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分不清。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二是高一新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过大、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内在逻辑严密。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但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节课45分钟根本讲不完,不是内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学生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内容无法衔接。如在讲解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我们要介绍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那就必须讲解唐中期是如何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以及五代十国是如何形成的,这就必然会花费不少时间,但如果不介绍这个过程,而大讲特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其结果事必无法培养出学生的能力,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符合。

三是教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未更新。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完的。在教学上还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旧的教学方法,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的积极性。即便有讨论,也会由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肤浅,而无法深入地进行讨论。

最初接触课改第一年,历史老师们普遍反映:讲好历史课,难;讲好新课改中的历史课,更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化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

非常荣幸的是,在校领导的倡议和重视下,课改第二学期即2009年秋季我们许昌高中开展了“高效课堂”活动。我聆听了一些走在课改前沿的老师们的课,领会了一些教育专家们的课改精神,认真阅读了《高效课堂二十一条》,在教学中开始转变教学理念,对高效课堂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先后在学校公开讲了三次“高效课堂”模式课,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遗憾不足。现总结一下,恳请领导和同行指正。

真正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说实话,对于我这个有十五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一下子把讲台让位于学生,做起来很不适应,关键是很不放心,担心学生一知半解,知识掌握不到位。但是现在的新课程形势和教材编写特点都促使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思路,再搞“一言堂”、“填鸭式”必将下课!特别是我阅读了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之后,终于下决心尝试这种模式。最初,在讲到“分封制”、“雅典的民主政治”、“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戊戌”“俄国农奴制改革”等内容时,我让几名学生提前编历史短剧,学到这些内容时就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结果出乎我的预料,不管学生是以历史短剧、新闻会还是以辩论会的形式展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以及语言组织、表演才能都让我佩服,在赞赏、鼓励中,学生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体会学习的快乐。

采用多媒体授课,课堂内容丰富,感染力增强。本人克服重重困难,初步掌握了PPT的制作方法,通过网上查询、搜索相关知识、提供更多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让学生除了提高提取历史信息能力外,还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坚持不懈、认真细致地编好导学案。在接触高效课堂之前,我曾讲过历史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当时我就尝试让学生预习,至于怎样预习、达到什么效果就没去细想。直到看了杜郎口中学的预习提纲,我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每学期,几位历史老师能始终如一地编写导学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更有效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其流程是:课程标准——重点难点——知识梳理——相关链接——难点突破——检测结果——反馈信息。这些导学案一课课地及时编写、及时发放,在高效课堂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课下在征集学生评价时,反映良好。

解放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诚然,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当我们教师的理念和方法转变时,学生也应该转变。然而,在我所了解的高一大部分学生中,认可“学习成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师讲课水平”的大有人在,老师的讲解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从而造成这部分学生被动学习、自主性差、知识面狭窄,在组织一些讨论时一部分学生一言不发,在大屏幕打出相关知识时,先慌着抄写,甚至不想漏掉一个字。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师生配合“默契”,效果也是有的。但经过八次课改,若课堂还是“涛声依旧”,我们培养的学生何时才能创新?解放学生,关键还要看教师的引导。这一方面,我感到建立平等、和谐、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基础,课堂“放权”是可行的,在知识的海洋里,让学生成长为劈风斩浪的舵手,我们只做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