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效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的效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的效用

经济学的效用范文1

关键词: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价值;价格;卖方价格;买方价格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2-0023-05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教授在2011年1月中央党校组织百位学者探讨经济学理论前沿问题会议上说:“效应论就是创造出来消灭劳动价值论的。西方经济学的效应论在逻辑上也说不通,西方经济学领域自己的人都说这个理论不行,不同人的效应怎么加总呢?不能加总,不能比较,还有什么用呢?后来大家就放弃了。后来又提出序数效应论,序数效应论就没有逻辑问题吗?同样有问题,人和人之间不能比较,东西和东西之间谁重要谁不重要可以比较吗?放在不同条件下,不同人、不同东西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比如烟民抽烟比吃饭还重要,南方人和北方人大米和馒头、大米和面条也是不一样的,你怎么能放在一起比呢?……这些问题西方学者心里是清楚的。”

笔者不同意林岗教授这些观点,并提出三点质疑:第一,关于“效应论(指效用论――本文作者)就是创造出来消灭劳动价值论的”。据我所知,史实不一定是这样的。18世纪,西方功利主义者就提出“效用”概念,当时是作为制定功利主义的某些社会政策与宗教教义的依据而研究的。后来,英国的哲学家杰里米・本瑟姆将其引入社会科学,引起了当时一些经济学者的重视。再后,新古典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推广本瑟姆的效用概念,用以解释消费行为,从此逐步发展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再说,即使“效应论就是创造出来消灭劳动价值论的”,难道我们由此就可以拒绝批判地吸收,使其为我所用吗?难道有人造了一门大炮,准备消灭我们,我们就不能吸收他们的造炮技术,并创新发展其技术,造一门更先进的大炮来还击他们吗?这样简单的道理,居然也搞不通,岂不令人奇怪!可见,拒绝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效用理论是我国经济学界的传统观点,其传统力度之深之大绝非一般。如果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人主张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效用理论,必会迎来灭顶之灾,绝非戏言。第二,关于“西方经济学的效应论在逻辑上也说不通,西方经济学领域自己的人都说这个理论不行,不同人的效应怎么加总呢?不能加总,不能比较,还有什么用呢?”对此,请问:(1)难道“西方经济学领域自己的人都说这个理论不行”,我们也就应该相信这个理论不行吗?(2)这句话不符合事实,只能说西方经济学领域中,有一部分人说这个理论不行,但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绝对不会这样说,否则就没有争论的必要了。(3)也是最重要的,则是效用究竟能否计量?能否加总、比较?也许这才是我们应否对西方的效用理论进行批判地吸收的焦点,对吗?此外,即第三,关于“这些问题西方学者心里是清楚的。”我认为西方经济学者对“效用”是否可以计量、比较,分为两派,一直争论到今天,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成为经济学中的一大难题,犹如数学中“哥德巴赫猜想”,因此,如果把意识形态问题暂时抽象了,先不谈它,问题不就可以明白了吗?

下面笔者就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管见:

一、西方效用理论可以而且应该批判地吸收

我主张应批判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马克思经济学向来是在批判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自马克思逝世以后,是否应该批判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一直争论到今天。我国目前有两种倾向,实际上都是反对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效用理论的。一种是想用“抽象使用价值”或“劳动效用论”来代替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这是行不通的,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体的客观属性;效用是人们在消费使用价值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生理、心理上需求的满足,所以效用是人的主观属性。二者不得混淆,也是无法相互代替的。劳动能创造使用价值,但劳动不能创造效用。所以,“劳动效用论”是无法成立的。使用价值向来是具体的,把具体的使用价值抽象了,使用价值也就不存在了,世界上不可能有抽象的使用价值,那不过是主观的幻想罢了。因为把具体的使用价值都抽象了,剩下的不就只是没有具体的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了吗?难道世界上有不是具体椅子的椅子,或不是具体学校的学校?所以,他们只不过是想另起炉灶,反对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效用理论,结果只有失败等待着他们。另一种就是绝对拒绝效用理论,林岗教授就是其中代表之一。还有的人则认为谁想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效用理论,谁就是“试图架起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桥梁”。中国《资本论》研究会机关刊物《当代经济研究》近年有文章就是这样说的,其实这些文章是把价值和价格两个不同质的东西混在一起了(详见下个问题)。绝对拒绝效用理论的同仁们只看到效用价值论的错误,没有看到西方效用理论中的有用部分。他们也不明白效用的性质虽然是主观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在经济中有重要的作用。西方经济学对效用曾经长期作了研究和应用,是有一定贡献的,但他们的效用价值论是错误的,是不科学的。他们对效用的理论分析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对效用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又做了错误的解释,这些都是非科学的。因此,我们应批判地吸收他们的效用理论,不应绝对拒绝。固然,批判地吸收西方效用理论,不是一件易事,但我们必须迎头而上,科学道路是不平坦的!

二、效用可以时间为计量单位

效用可以时间为计量单位,前人从未提出过,更未曾论证过。在西方经济学中,几百年来一直存在着效用计量问题的争论。19世纪许多功利主义者笃信效用是一种心理上的实际存在,并力求直接用基数加以衡量。但计量单位是什么呢?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断研究,直至今日仍不得其解。于是不少现代西方经济学者干脆拒绝和放弃基数效用论,而提出用序数效用论来代替,认为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只要消费者是否更加偏爱于商品的某些需求,即有“A比B更受偏爱”的陈述方法就可以了,并不要求我们知道A比B究竟偏爱多少,而且还认为即使不提效用概念,也能够容易地描绘出一般性的曲线,因而只需要这种“序数效用”的陈述就够了。果真这样的话,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定会成为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价格论了,不可能有实用价值,从而也失去其理论存在的现实意义了。因为现实经济生活要求价格必须是明晰的。

可见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之争,实际上是效用计量单位未能解决的必然结果。如果能够找出效用的计量单位,基数效用就可以成立了。所以,效用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论证,在经济学上是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我的论证主要谈三点:

(一)具体效用和抽象效用

效用就是人们在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得到的主观需求的满足,即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的需求满足。由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都是十分具体的,这些具体的使用价值都会在一定形式上,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具体的需求的满足,例如衣、食、住、行、信仰、文化、艺术、学习等的需求满足。把需求满足的具体形式抽象后,就会成为抽象的或一般的需求满足或效用。所以,具体效用就是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的具体的需求满足;抽象效用则是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的,将需求满足或效用的具体形式抽象后的一般的抽象的需求满足或效用。把生理和心理再概括为生命机能,那么,具体效用就是人们在生命机能上得到的具体的特殊的需求满足;抽象效用就是人们在生命机能上得到的一般的抽象的需求满足。

效用的计量必须要以抽象效用为计量单位,因为具体效用是无法统一计量的。

(二)效用或边际效用可用小时为计量单位的理由

价值是由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以时间为单位来计量的。抽象劳动归根结底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的,或生命机能的一般支出或消耗。价值是由这种支出或消耗量以时间为单位来计量的。效用或抽象效用则是购买者或消费者在使用或消费商品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或生命机能得到的一般需求的满足。效用也可由这种一般需求的满足量以时间为单位来计算,即购买者或消费者在商品的使用或消费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或生命机能,在1小时中所得到的一般需求的满足,为效用的1单位。

效用在具体的计量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例如,一般需求的满足,有简单的需求满足和复杂的需求满足的区分,正像一般的劳动支出有简单的劳动支出和复杂的劳动支出一样,在计算时均应将复杂劳动或需求折算为简单劳动或需求来计量。再如,同一的简单劳动支出或同一的复杂劳动支出,有强度差别的问题或质量差别的问题。同一的简单需求满足或同一的复杂需求满足,也有一个强度问题或质量问题,计算时均应将较高的或较低的强度或质量折合为一般的或中等的强度和质量来计量。

既然商品的效用是可以用时间为计量单位的,那么商品的边际效用也是可以时间为计量单位的,因为边际效用就是增加消费1单位商品的使用价值所得到的效用。只不过边际效用存在着递减的趋势。

(三)补充的话

第一,效用可以时间为计量单位的论断及其论证,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在我的《批判地吸收“效用”和“边际效用”》一书中基本上都已阐述过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教授还为该书作了《序言》,指出:“这本著作有较重要的学术讨论价值,发表后可能引起一些争论,这是正常的。学术上的争论必会繁荣经济科学,真理越辩越明。”后来,在我的《经济学原理探索――兼论中、美不同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及其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一书中,以及最近(2011年)出版的我的另一部新著《价格、经济危机与西方经济学终结》中,均有较详细的论述,读者可参阅。

第二,我的效用可以时间为计量单位的论证,其实只不过是学习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和论述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效用理论的批判地吸收上。因此,我坚信是正确的。

三、效用和使用价值不得混淆

(一)效用和使用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我认为效用是人们在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生理、心理上的需求满足;使用价值是效用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效用。二者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重要的区别,使用价值是商品本身的客观属性,效用是商品消费者或人的主观属性。马克思对使用价值曾做出过独特的杰出的理论分析和贡献,特别是他从劳动二重性出发,分析并提出了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论断,意义深远。

(二)西方经济学混淆了二者及其后果

马克思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各自只重视使用价值或效用二者中的一个方面,而又从各自的观点混淆了二者。西方经济学把效用等同于使用价值,并用效用代替了使用价值,从而抛弃了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否认使用价值在商品价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而否定了商品中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及劳动的二重性。结果片面夸大了效用的作用,并使西方经济学陷入了坚持认为价格或成交价格仅是效用的货币表现的片面观点;还导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不得不被效用和需求牵着鼻子走,甚至不惜用严重的财政赤字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刺激需求和效用,以求经济的发展;最终反而使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越陷越深,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直到今天,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从长期来看)的主要原因,也是当今这次国际性经济危机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经济下降趋势必会有一天要导致西方经济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从而遭到人们的冷落和边缘化,历史就是这样或将会是这样无情的。

(三)经济学也混淆了二者及其后果

遗憾的是经济学却从相反的方向,也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他们把使用价值等同于效用,并用使用价值代替了效用,从而否定了商品的效用,及效用在商品价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果使经济学陷入了坚持商品的价格或成交价格仅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的另一种片面观点;并在指导现实经济中就产生了片面重视生产忽视需求,而最终成为了导致计划经济世界性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价格仅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的计划经济的价格理论指导下,把价格中的效用的货币表现抛弃了,把消费者的需求在价格中的作用抛弃了,其资源配置的价格调节怎么会不是重视生产,忽视需求呢?怎么会是科学的呢?经济怎么会顺畅快速发展呢?何况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还是以行政手段,并在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通过经济计划和计划价格为主来进行调节的,必然使经济雪上加霜。结果在我国改革开放前,一方面许多产品生产过剩,积压在库,另一方面许多产品又短缺难求,只得凭证购买,走后门购买,排长龙(队伍)购买……种种怪现象丛生,严重打击了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计划经济怎么会不在国际竞争中失败呢?经济学怎么会不随着计划经济的失败而被冷落或被边缘化呢?当然,这里论证计划经济的失败,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的因素而言的,把非经济方面的因素抽象了。

四、效用和价格的三种基本形式

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科学化的最根本的基石,也是马克思给经济学做出的最杰出、最伟大的贡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将永世昂立,科学长青!然而马克思的价格理论确有一定的片面性,值得商榷。同时科学的价格理论又与效用理论有一定的密切关系,现在就谈这个问题:

(一)价格的三种基本形式与马克思的价格定义

1. 价格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经济学者的责任

价格(广义)应区分为卖方价格、买方价格与成交价格或价格(狭义)。这是价格的三种基本形式,其他价格形式都是这三种基本形式在一定条件下派生或延伸出来的。而在这三种基本形式中,更以卖方价格和买方价格为价格基本形式中的最基本形式。

现实经济中习以为常的讨价还价的买卖活动,正是价格(广义)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的依据。假定某一商品,卖方的讨价或喊价为10元,这10元就是这个商品的卖方价格;买方的还价假定为8元,这8元就是买方价格;最后双方达成一致,假定以9元成交,这9元就是成交价格或价格(狭义)。价格理论必须全面反映价格的三种基本形式的客观现实,必须全面反映这种讨价还价的实践活动,否则价格理论及其定义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价格的三种基本形式的论断是为实践证明了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经济学者的责任是从理论上如何论证这三种价格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及其存在或形成的原因;而不是否定这三种价格的存在。因为这三种价格的存在,是客观的现实,主观是无法否定的。

2. 马克思的价格定义中没有价格三种基本形式的区分

遗憾的是,在马克思的价格理论中,没有区分价格的三种基本形式,因而他的价格定义的表述一般说也就只有一种价格定义。这个定义凡是学过经济学的人都是知道的,马克思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姑且不分析马克思这个价格定义是否科学,是否对。即使是对的、科学的,那么这个价格定义是指卖方价格呢?还是指买方价格?或是指成交价格,即指价格狭义的定义呢?或是指价格广义的定义呢?人们就很不好回答了。因为即使是指其中某一价格定义,而且又是对的话,那么,其余的价格定义又是什么呢?所以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有一种价格的基本形式的定义及其理论,是不符合上述价格的客观现实的,是为实践检验真理标准所排斥或否定的,是不科学的。价值价格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事关整个经济学是否完全科学,这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经济学界同仁们必须正视和研究它,克服马克思价格定义及其理论的上述缺点,发展经济学,使其更科学、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迅速、更顺利地发展!

(二)效用与价格或价格的三种基本形式的实质区别和联系

笔者认为卖方价格的实质是价值(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卖方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买方价格的实质是效用(指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的效用而形成的效用概念),买方价格是效用的货币表现;成交价格或价格(狭义)的实质是价值和效用的统一,成交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和效用的货币表现的统一,也就是卖方价格和买方价格的统一。因此,价格的三种基本形式的实质是不同的,有差别的,但三者又都是各自的实质的货币表现形式;三者的各自的货币表现形式,就是三者的共同点或相互联系的地方。可见价格的三种基本形式的立论,正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同时又是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效用理论而构成的新的价格定义及其理论。它既不同于马克思的价格定义及其理论,因为马克思的价格定义仅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他没有区分价格的三种基本形式,更没有价格的三种基本形式的定义;也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价格定义,因为西方经济学认为价格是效用价值的货币表现,西方经济学也没有区分价格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其定义。虽然西方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曾经提出过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遗憾的是马歇尔的供给价格是以生产费用论为涵义的,他的需求价格是以唯心主义效用论为涵义的,而且他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是建立在供求决定价格论的基础上的,因此是不科学的。马歇尔也没有提出过价格的三种基本形式的论断,也就不可能从价格理论的完整体系的深度去考察和研究它。

结束语

以上所述还不可能包括批判地吸收西方效用理论的全部内容,若有机会还可以继续探讨。但由此也可以提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科学的效用理论是科学的经济学的不可或缺的理论元素,或者说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的效用理论,都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的基础理论。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效用理论,已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或原理的关键!我们必须重视它,以发展经济学,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孙小兰.中央党校组织百位学者探讨经济学理论前沿问题[EB/OL].finonce.省略/economist/jingjigumcha/20110102/10439295468.shtml,2011-01-22.

[2]唐思文.经济学原理:批判地吸收“效用”与“边际效用”[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

[3]唐思文.经济学原理探索――兼论中、美不同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及其对未来社会的影响[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4]唐思文.价格、经济危机与西方经济学终结[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5]刘灿,等.西方经济学研究新进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2).

Critically Absorb the Western Theory of Ut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Economics

――Discussion with Professor Lin Gang

Tang Si-wen

(College of Economics,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1,China)

经济学的效用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61-02

一、研究意义和背景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石,除了经管类的学生必须学习这门课程,很多学校的其他专业学生也开设了这门课程。因为经济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就像《财经郎眼》这个节目中的口号所说的:生活无处不经济。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开始奉行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主张政府应该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成功地帮助资本主义世界走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众多的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功不可没,虽然很多理论有争论,有各种不同的观点,甚至有批判,但是西方经济学也正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在百家争鸣的各种理论中不断发展,适应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现实经济社会。尽管有各种争论和争议,但是西方经济学的很多基础理论在现实的经济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不仅对西方国家,而且对于我国来讲,西方经济学中的核心基础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鉴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就要求我们要去学好它,研究如何更好地加以运用,并且在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用实践去完善丰富它,甚至去修正理论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内容庞杂,理论多,涉及的范围广,既要将理论讲透,又要深入学习运用案例,时间上比较紧。除了文字叙述之外,理论分析中运用了大量的模型、公式,运用到了高等数学的知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普遍老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特别是一些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看见公式、模型和各种图表之后,就产生了学习的畏惧心理,越是看不懂听不懂,就越是不愿意、不喜欢学,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难,有的学生在学习过后仍然感觉茫然

西方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虽然是从现实经济中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抽象得到具有一般规律的结论,有的也是人们的经验总结。一些经济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虽然不完全符合实际,但是是必要的,因为现实经济纷繁复杂,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果没有前提假设条件,就无法构建模型,得不出任何的结论。严苛的前提假设条件,再加上各种公式,坐标曲线,组成的模型让人感觉眼花缭乱,如果没有很好的案例去深入到这些理论之中,将学生从理论中拉回到现实生活,就会让人感觉人云亦云,理论空洞不切合实际,学了半天不知道这些理论到底有什么用,有的学生在学习过后仍然感觉茫然。如何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还原到现实中,是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案例更新速度快,对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一些案例需要不断地实时更新,因为经济状况是千变万化的,比方说GDP这样的宏观经济数据,就需要每年进行更新,如果在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时,还总是在用以前的数据,就很难说明问题,也不易被学生接受。还有国家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总是在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行为,也在适时而动,如果不随着时事去更新案例,一直使用已经过时的陈旧案例,一是不能说明当前的经济形势,二是不能和过去做比较,三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西方经济学不像一些学科比如数学、英语、力学等,案例可以相对比较固定,它是一门时效性要求比较强的学科。案例的更新速度快,也对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案例分析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一)纯理论无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都比较抽象,特别是使用众多模型来进行表述的方式,增加了初学者对它产生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如果仅仅是纯理论讲述,势必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也容易让人遗忘,更谈不上对理论的深刻理解,难以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和实用之处。抽象的理论往往让人感觉枯燥无味,提不起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倦感。

(二)案例较长,紧接理论之后,主要由教师陈述无讨论

如果案例比较长,主要由教师陈述且没有讨论,学生会产生疲倦感,而且是长时间被动接受理论,自己没有参与其中,会比较难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冗长的案例也会压缩理论的讲述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三)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讨论之后由教师陈述理论

在叙述一个理论之前,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讨论,讨论之后由教师总结,再陈述理论。这种方法也能起到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己参与进来,积极思考问题,能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兴趣。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对讨论的问题比较熟悉,能灵活应对在讨论过程中遇见的各种状况,总结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讨论中起到引导和主导作用,也需要合理把握时间,时间短内容少难以说明问题,时间长又会喧宾夺主影响进度。

(四)案例长度适中,教师陈述之后再讲解理论

如果案例长度适中且比较新颖,来回穿插于理论之中,就能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吸引学生注意,一会轻松,一会严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疲劳感。这种方法也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和案例融入理论中的节奏掌控,且案例的选取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冗余部分少。

就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情况,第三和第四种都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能将这两种方法交替灵活运用,相信一定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进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一)教师需加强学习,具备扎实的功底才能将案例灵活运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有体会,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要做一名好老师,就需要不断地勤奋学习,提升业务水平。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将每一个知识点吃透弄懂,才能熟能生巧,将各种案例灵活运用于课堂之中,胸有成竹,才能抛开教案,游刃有余。而且除了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之外,还需要多看其他专业书籍,才能触类旁通,在编写案例时才有更多的素材,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感觉更加实用。笔者曾经听过一位教授的讲座,他说一个老师要想上好一门课,不能只看教材那一本书,确实很有道理,让人感觉受益匪浅。

(二)案例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经典案例与时事并用

新颖的案例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教学,也许一个案例涉及到好几个知识点,但是如果重复使用,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案例的推陈出新,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事新闻,并把一些比较具代表性的时事编写成案例,放到课堂中来。当然经典的案例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将经典案例与时事并用,然后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相信更能说明问题。

(三)讨论式的案例能取得较好效果,应尽可能采用

讨论式的案例,能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能使老师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让老师和学生交流思想,在探讨中学习,成功的讨论式案例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应尽可能采用。

(四)注意案例的长短,并且合理穿插于课堂之中

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长篇的案例,选取一些言简意赅,没有冗余,长度适中的案例。并且合理穿插于课堂之中。西方经济学由于运用到了数学公式和模型,课后也有一些习题,可以将这些习题作为案例放入课堂,先由学生做再讲解,理论陈述与讨论、案例分析、习题交替进行,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感。就像一个人坐多了想站起来,站多了又想睡一睡,是一样的道理。

(五)增强案例的趣味性,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和引用别人的案例相比较,学生往往对前者更感兴趣。有趣的案例,需要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而要用自己的体会编写案例,就需要教师多走、多看、多想,多外出学习,多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见多识广,才能有更多的素材编写成案例。同时也需要老师平时注意收集各种趣闻趣事,慢慢积累,增强案例的趣闻性,提高理论的实用性,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论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本文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业务水平,不断更新案例,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同时注意案例的长短,与理论分析、讨论、习题交替进行,增强案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相信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向阳.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4,(08).

经济学的效用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188-02

数学教学除了能够让小学生获得基本的数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架沟通具体事务和抽象概念的桥梁,因此,教师在面对小学数学教学时,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1问题情境概述

问题情境是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给予学生一定困难,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在解题过程中来克服困难。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应该培养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后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个要求下,采用问题情境的办法来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进行问题情境设立,应该采取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数学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教师在设立问题情境时,在备课中要注意自己想让学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设立问题情境来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第二,有趣性原则。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就感才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因此,在数学设立问题情境时,老师应该对于问题的描述要生动有趣又不失活泼,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从而被激发出学习欲望。第三,可参与性原则。教师设立的问题情境必须融入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通过现实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目的,保障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四,挑战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尤其是儿童阶段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内引入一些问题情境,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一些。第五,层次原则。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层次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可以让学生解决一层又一层的问题,让学生把数学问题想象为闯关游戏,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第六,创造性原则。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己试着去解决问题,获得主体学习地位。第七,生活化原则。小学生的人生尚属于一张白纸,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该更加贴合日常生活,从而将数学的应用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加体会数学的应用。

2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置策略

从上文可以看出,小学数学的情景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达到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问题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故事化问题情境。小学生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如果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来抓住学生的思路,引入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主动动脑筋来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第二,活动化问题情境。动态化的记忆能够持久和生动,通过活动化问题情境,使学生把外部的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的治理知识。并且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对于小学生而言生动有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生活化问题情境。把数学问题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小学生们发现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有用性,学生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了成就感,从而对于数学的学习更加有兴趣。例如可以在讲授几何问题中,让学生用手中的几何图形来布满家中的地砖,这样学生就能够从自己家庭的地砖来考虑这个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第四,悬念化问题情境。老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于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通过科学、新颖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假发学习中,教师可以直接给一个数字,让学生自我思考,几加几能够等于最终数字,能够给最多正确答案的同学可以给予奖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五,操作化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某项操作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具有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例如讲角的相关概念、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拿起自己的三角板等工具自行制造角,在操作过程中让他们自我找寻特点,在愉快的氛围内回答了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第六,适当的开始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设置问题情景时,学生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多个答案,这种方式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结束语

经济学的效用范文4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效率;应用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48-02

一、引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并正在步入大学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近十年来,大学生就业表现出就业率不理想、专业对口率不高、人才供求结构性缺口较大等现象,这反映出我国大学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科教兴国要依靠教育,大学教育既是接受专业教育的起点,也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提高大学教学的质量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生产出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效率的内涵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教学效率包括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两个方面的内容。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其教学的效率有不同的表现,实现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也不同。相比以获取新的规范性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阶段,在大学阶段的教学中培养学习能力和健全道德价值体系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相比其他形式专业教育,大学教育既是学生获得专业能力的最主要和最重要阶段,也是进一步深入专业领域的启蒙阶段;相比其他专业的大学教育,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未来面临着十分鲜活的社会经济活动,从业环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时更强调对教材知识的创新性应用。因此可以说,只有一个能自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能进行研究性学习,并能以道德原则约束自己行为的人才能称为接受过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人。在经济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变化速度加快的事实要求应用经济学专业人才要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集知识、技能与智力于一体,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大学阶段教学效率就是要以这样的人才要求为本,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在职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三、提高教学效率的着力点

提高大学《应用经济学》教学效率的落脚点是改善学生学习效果,出发点是强化课程体系的引导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中间保障机制。因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以提高教学效率。

1.明确职业导向。大学是实现基础教育向职业教育转折的关键节点,也是从法律意义上的完全行为能力人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完全行为能力人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最明显的特点是以实现就业为目的。提高大学教学效率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阶段学习目标的变化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学习方法上的显著变化,以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逐渐清晰的规划。为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热爱激发起来,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能动性,从根本上改变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的学习状态。其次,职业导向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从入学到课堂再到实习的整个过程和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如果说“明确”解决的是学生“学不学”的问题,那么,“导向”解决的则是“学什么”的问题。明确职业导向重在“导”——要从制度设计上将学生“导入”科学的职业道路。教师在这个环节应该占据主导地位,着重于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在众多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课程中,囿于学时的限制,不可能展开全方位的学习,必须以学生职业为导向,形成主次区别的课程模块,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与未来职业规划最贴近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设计是一种更加积极的培养模式,被模块化的课程形成立体结构,之间的联系脉络更加清晰,给学生提供一个有规划感的知识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面对爆炸的知识和信息无从选择的茫然,提高培养学生综合学识素质的效率。

2.优化师生关系。强调民主的、平等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作为学生步入职业生涯的领路人,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相关的能力要求,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摆脱对教师的简单依赖。信息时代,教师垄断知识的局面已经打破,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着一个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转变知识传授的方法,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相关背景的历史文献的导读、现实应用案例的分析以及前沿发展动态的介绍,引导学生理清学习和研究问题的逻辑思路,鼓励学生追逐学习的深度,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提高学生从海量信息中甄别和选择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以问题为导向,自己调配各种资源,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的方法。通过在大学课程教学中无数次的规范性训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加深知识应用的体验,切实提高教的质量和学的效果。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科学研究精神的养成。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基于对学生的信任与肯定。要积极开发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必须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设计好教与学的衔接环节,改变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减少教师传授学时,增加教师引导学时,减少学生被动接受压力,加大学生主动探求压力,以核心专业知识为导向预设命题,积极开拓文献导读、案例搜索、学生讲授与老师讲评相结合、学生讨论、课题论文、专题讲座等更加开放的教学方法。

3.改革成绩考核方式。传统上,考试是教学活动的终点,是评判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长期以来也促成了学生的应试惯性。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引导学生自主钻研课程内容,强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避免一张考卷定成绩,改变学生“考前背、考完忘”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习效率。要提高大学《应用经济学》教学的效率,首先必须丰富考试的形式,改良题型的设计,提高考试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映程度,弱化对分数的关注度,“倒逼”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切实地将课程知识内化于头脑;其次,将阶段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相结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组织阶段性考试,课程学习结束统一举行综合考试。阶段性考试是个性化的,反映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综合性考试是共性化的,反映的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情况。这种“N+1”的考试模式既有利于各任课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相同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勇,杨今宁,“有效教学,有效学习”基本内涵及其实施的必要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1).

[2]华坚,根据高校发展阶段特点实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J].江苏高教,2012,(1).

[3]张静琦,孔署东,现行金融高等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举措[J].财经科学,2002,(2).

[4]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专业指导组.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C]//21世纪中国经济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2007.

经济学的效用范文5

关键词:有机化学 情景教学 组织实施

情景教学法是指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手段和艺术手法,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进入角色,情趣盎然地展开对知识的探索、对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和技能。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技工院校被广泛应用。

一、技工院校有机化学课程情景教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技工院校教学的特殊性,真正实施情景化教学时会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1.教学对象的分析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技工院校的学生,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或倾向,学习自觉性、自信心差,学习基础差,没有学习热情,求知欲不强,缺乏学习动机。其次是很多教师和家长常常指责成绩差的学生“笨”“蠢”,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惯于把学习中的失败归结为自身能力差,最终变得不思进取,成为“惯于接受失败者”。

2.情景化教学模式单一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不合理,把教学情景定得抽象,要求过高,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体现不出在乐趣中学习,结果就是大部分学生不配合教师展开教学活动,教师也觉得费了很多的精力来准备,结果却很差,内心充满了教学挫败感。教学模式单一体现在教学活动还是遵循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模式,基本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情景化教学流于形式

技工院校有机化学课程在开展情景化教学活动的同时,更多关注是否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是否按照教学进度完成了教材的内容,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能力培养方面处于被动地位。

二、有机化学课程情景教学的常见方式

1.实验演示创设情景教学方式

在一堂课开始时,教师不要急于授课,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设置问题,先抛出问题引发思考,诱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疑问和猜测进入课堂。

例如在讲授饱和烷烃甲烷的化学性质时,可通过化验室制备甲烷的演示实验,提示学生注意甲烷通入含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分光照和无光照两种情况)和高锰酸钾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就会带着迷惑和想要弄清问题的状态进入学习环境。

2.实例分析情景教学方式

在有机化学课程理论教学中,根据有机化学的特点,分析讨论实例,形成引导式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要扮演好导演、教练的重要角色,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协调沟通,归纳总结评价。实施实例教学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多媒体情景教学方式

在教学策略上通过多媒体引入图片、幻灯片、动画、声音等有机化学视频材料创设情景,播放有机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实感性增强、授课信息量加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弥补了学生对有机化工生产、有机化工工业发展状况了解不足的缺点。

4.化学仿真实验情景教学方式

化学仿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再现化学实验真实过程,它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化学专业知识和技术有机融合,不仅解决了技工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做实验难、操作危险的难题,还节约了教学开支。

5.化学实验营造情景教学方式

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真实的情境比化学仿真模拟的场景更真切,效果会更好。

例如做氨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我们在制取氨气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准备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1)请说出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并解释;(2)请注意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解释。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并努力解决问题。

三、组织和实施有机化学课程情景教学的主要步骤

1.情景准备

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职业岗位的需要,确定教学主题、目标,为实景的选择或模拟场景的创设做好充分的准备:(1)选择创设情景的地点,充分利用各种场合的优势;(2)准备各种“道具”,如图片、声像、文字材料、实验设备及材料等;(3)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有利于让整个授课过程按照既定的方向进展,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情景创设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情景化教学手段,调动图像、文字、音响、实物等因素来营造场景,以达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增强应有的教学效果。

3.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要求授课教师精心设计,全面谋划,以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的。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手段,在实景或模拟场景中,把要学习的内容、重难点一一呈现给学生,组织全体学生讨论。讨论式的学习要依据教师的设计而开展,教师可以现场安排,随意组织,讨论的范围可以联想到与问题相关的自然界现象,但要分组明确,主题鲜明,发言针对性强,同时要随时跟踪和观察整个过程,注意掌控好课堂气氛和教学进度。

4.总结评定

每堂情景教学课结束后,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并写出感受和观察意见,对有创意观点的学生或小组要给予表扬,对学习和讨论中发言欠缺的要给予指导和鼓励,这样就能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和讨论中来。最后,由学生根据教学效果评分表来评定此次情景教学法的效果,作为教师改进今后教学的依据。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技工院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推广情景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常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情景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教法替代另一种教法,而应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每个教师都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恰当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春霞等.化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研究[J].教育培训,2012(7).

经济学的效用范文6

小学低年级课文大多是生动有趣的文章,通过音乐、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给盲生创造一个环境、一种气氛,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学生较快带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在教学中如何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寓情于教,以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呢?教师运用什么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真接联系,教学策略选择使用恰当,教学效果就好,反之,教学效果就差。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在盲校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平等策略

情境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情感因素具体指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只有做到“三情合一”,才能达到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使这个“三情合一”,我们必须做到平等,才能产生共振反应。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丰富的人生直接进行教学。都是作为完整的人而进行沟通,不存在谁高谁低,谁支配谁的现象,由此,师生双方建立在平等、公正、同情、宽容的交流关系,假如双方存在一定的距离,存在一种隔膜,长久以来,教师一直以一种高高在上态度对待学生,那么学生他们又如何能敞开心扉,他们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实现共鸣呢?之所以倡导平等是因为从情的角度看,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低年级盲生无论在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无疑存在很大的局限,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特别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从知的角度来看,师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的关系,二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权威者自居,并因此而对学生存有偏见或歧视,这样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和谐开展。

二、向导策略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源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情境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教育的过程,因而必须像其它教学形式一样,受师生关系的制约,以教师为引导,而学生的相对稚嫩又使之具备引导必要性,教师的相对成熟又使之具备引导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在情境教学中实施向导策略,它是指教师以向导的角色介入教学的一种策略,那么作为向导的教师如何实施向导策略呢?

1、激活情绪。

教学中的情感性特征,不是孤立的纯情感,也是与“理”紧密结合的,是情中寓理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善于“以情传情”。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移”到教材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又把课文中的“情”移到学生心上,让他们增智益志,受感染,受教育,达到情感共鸣,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2、语言描绘

当课文出现优美的意境时,教师伴以语言的描绘,这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如《秋天的雨》一课,文字美,意境更美。怎样让学生在短短的两课时里,充分感悟到秋天的美丽呢?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交流“秋天到了,大自然都有哪些变化?”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课前观察所得。接着,让学生摸各种落叶,听听秋雨的声音,用平时积累的或学过的词语描绘秋景。然后让学生翻开课文,读一读,看看文中都写了秋天的哪些现象,介绍了哪些描写秋天的优美词句。通过语言描绘,师生共创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获取知识、探究课文奥秘的欲望,提高了阅读兴趣。

3、角色扮演

扮演角色,让学生做演员,能促使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积极投入自己的体验,获得独有创意的感受。

4、音乐渲染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直感式的体验,使学生很容易从音乐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丰富的联想、想象,给人以美的愉悦感。在教学情境中,把音乐与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如第三册《读写背3》课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呈现,体现了人们盼望两岸统一、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新课开始时,可以播放音乐《大中国》,并让盲生摸凹凸中国地图,学生一方面得到较具体的认知,另一方面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深情呼唤祖国妈妈的名字。欢快的音乐,可触摸的图像,唤起了学生心中的激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活动体验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入门阶段,加之低年级盲生阅读面窄,阅读手段贫乏,作文常常无从入手,因此,在作文情境教学上,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越是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学生写自己的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事情,既能引发自己的生活情境,又能开拓想象。写起来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情感倾吐也就自然感人。

三、“外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