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范文1

一、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连接,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掌握,并能够自主解决地理学习中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题策略。高中地理教师课堂设计是地理知识、心理学内容、现代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呈现。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构成因素

1. 教材内容分析能力。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材分析能力。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材料,也是知识具体展现的一个平台。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深入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中心思想,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引申内容,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教学目标确定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的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高中地理主要是利用三维地理教学目标,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三种目标深入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断掌握知识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

3. 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单一而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的观念,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 教学内容评价能力。教学内容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内容评价能够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教学内容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充分提升学生的地理水平。

三、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在教师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观的具体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水平和情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深入挖掘教材思想,明确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教学的目标,并充分了解教材中所展现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念。例如,在《城市与城市化》这个内容中,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对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成良好的分析能力,并形成爱护环境,合理利用城市资源的良好美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还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

2. 丰富地理教学方式,创建生动课堂。教师要注重加强对游戏教学法、激趣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灯内容,要进行着重的讲解,使学生避免出现思想误区等问题。例如,在《城市与城市化》这个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模拟城市空间和城市中的结构组合,加深学生对城市中各种板块的深入理解。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范文2

【关键词】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就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本领,它包括完成一定学习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完成一定学习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地理学习能力是指在一般学习能力基础上而为地理学科所独有的地理学习与初步研究的能力。

地理学习能力是强调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一种特有的学习能力和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特有的学习能力或思维方式是由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必须概要了解地理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地表各种事物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2)探寻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3)反映地理现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性;(4)阐明人和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

教学活动中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并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想像、洞察力和意志等情商因素,激发和驱动认知和实践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强烈欲望。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创造思维,启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发散思维,发挥超常规的创造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青少年学习地理知识主要是从书本及教师的讲授来获得的,而对书本上前人总结的理性概念、定律、规律的理解,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学生关注其周围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参与相应的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不是抽象的、而是分布在每个学生周围实实在在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如果我们的地理教学只是从书本到试卷,而对周围活生生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不闻不问,那就失去了地理教育的根本意义。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在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中的第五条专门提出了学生“应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提出文中归结为是为了“体现时代要求”,这是总结了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践和分析了我国目前教育存在的不足后而提出的一项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目标,是所有学科教学都应追求的目标,地理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一是使受教育者形成较完全的知识结构;二是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诠释各种地理现象,解决简单的地理问题。如果缺乏对周围实际地理与地理环境的了解和和关注,那么要达到第二方面的目的就成为一句空话。如果学了该学科知识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没有用,那么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该学科知识的内在动力。

地理教材对于迅速变化、不断发展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环境有相对的滞后性,如何使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地理要素及地理环境发展尽可能相吻合,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对周边实际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变化与发展不断

关注,进行必要的信息接收与反馈。而学生周边实际的地理事物和她理现象正是学生可感知的、生动的、宝贵的教学资源。

当前中学地理学习能力中的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该能力强调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善于用自己感知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认识、理解教材的理性概念、规律和共性特征;善于用理性的概念、规律和共性特征来观察、解释周边实际存在、富有个性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

对周边实际存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基本、简单的观察力,如识别真实的简单天象的能力、野外辨别方向的能力、识别当地典型农作物与物产的能力等。

普通学具的制作能力。如指南针、平面图、等高线模型、活动星图等简单学具的制作能力。常见地理教具、学具、仪器的使用能力。如干湿温度计判读相对湿度能力,使用地图寻找实际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以致用的能力。该能力是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周边实际的地理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如用所学知识来解释锋面经过本地产生的天气变化的能力,用所学区位的理论对本地域的工业、农业、交通、居民点布局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用所学知识解释中国、世界热点问题中的相关地理现象的能力等。

地理教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教育观念的一个飞跃,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习到学会学习的升华。当然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不但与学生的智力水平有关,更与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不但与学生的先天生理素质有关,也与教师的有意识的训练相关;其不但与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有关,还与学生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关。所以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领域是极其广阔的。

利用先进的地理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范文3

一、注重看图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喜欢跳过地图或只看有彩色照片的部分。事实上,地图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新教材的许多内容就是通过图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地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鉴于这种情况,笔者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地图信息、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看地图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有哪些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这样才能达到人们常说的“身教大于言传,行动大于说教”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材“活动”内容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并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新教材加强了活动安排,教师可从动手制作、观察、体验、资料搜集、模拟情境等方面开展活动。此类活动颇具地理特色,突出学生的地理技能,是地理活动成果的主要展示方式。例如: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使学生能够明确区分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读法以及东、西、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等的划分。又如: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熟悉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分布。利用学校球场、沙池制作地形模型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了解山峰、鞍部、山谷、山脊及悬崖等地形。学生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知识的体验过程,这类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另一方面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湘教版八年级的“季风知识”时,讲到天气吹偏北风时,特别告诉学生天气变冷要加衣服;讲偏南风时,特别告诉学生天气变暖要减衣服。这节课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又如:在教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天气和气候”时,让学生看天气符号,用自己的语言播报《天气预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又锻炼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四、注重利用“自编歌诀”和“谐音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难记、难理解、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编成简明的歌决,把知识要点串在一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易混、难记忆地理知识的印象,而且使所学的地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教学效率。利用歌诀教学,学生诵读歌诀,往往朗朗上口,不易遗忘。

如学生在记世界前六大国家(面积)时,可编成“世界面积前六大,俄、加、中、美、巴(西)澳大(利亚)”的谐音联想记忆法,有利于学生巧记易混难记的知识点,从而激发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如记忆中国地理中十四个沿海开放港口及其地理位置时,确实难记易混,如果用谐音联想法可编成“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演绎成歌诀即:“大晴天,烟硝与青天相连,难上宁温福,只能广占北海”。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范文4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开阔学生的视野

个性品质是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用强健的体质、敏捷的思维、灵敏的反应、强大的抗压力与对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习,并保持坚强的意志、高尚的人格、纯真的情操的性格。学习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不仅能够在具有丰富思想内容的地理教材中感受爱国情怀,还应具有放眼观世界的心胸。例如,在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实例来说一说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与学习中产生社会责任感及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及环保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地图、地球知识,指导学生查找民族、文字、宗教图文信息的资料,让学生在查阅资料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学生的探索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其独特的地理素养、个性。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主要是以课堂学习为主,可是单一的课堂学习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需求,更不能够真正地启发到学生,致使学生发挥出内在的地理潜能。因此,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开展一些地理活动,并给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有勇气走出课堂,大胆实践、探索,释放创新潜力,有效性地学习地理知识。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其一,善用地图,强化学生的图像思维。通过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得知,地理现象和地理状况的分布是有差别的,都拥有各自的特点。而且,地图所表示出的地理想象、状况与地理环境是有联系的,它简单明了地表现了人文、水文、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的分布。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识图、读图、填图,要求学生灵活记忆、运用地图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二,适当地加入科学探索。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探索地理知识,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时刻保持清晰的思考思路。总之,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不断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地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毓斌.新课改下初中地理创新教学法探究[J].时代教育,2013(24).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范文5

【关键词】地理学科;读图能力;第二语言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识图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在学生地理学科教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把识图能力的培养放在地理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强有效的识图能力的培养来推动地理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一、对地图进行恰当的分类

在地理学科中,地图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地图(主要有等值线图、气候类型图、自然资源分布图、重点区域分布图)另一类是人文地图(主要有交通图、人口分布图、工农业区域分布图等)。

对地图进行恰当的归类,再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进行适当的读图技巧的传授。使学生在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地图时,能够掌握各种类型地图的读图技巧,能够依据地图很快作出判断,迅速读出地图中的关键信息。

二、采用灵活的记忆法记忆地图

识图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记图能力的基础之上的,然而,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记图一向是令学生异常头疼的事情。因为需要记忆的地图不但量信息大,而且图类繁多。这就要求在记忆这些地图信息的时候,一定要讲求科学的方法。记忆地图常用的方法有: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在记忆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的轮廓时,我们就可以采取联想记忆的方式,比如云南省的轮廓看起来像个火鸡、山东省的轮廓比较像骆驼、陕西省则像兵马俑、黑龙江省则像天鹅等等。这样种联想记忆,大大降低了记忆的难度,大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在记忆中国铁路主要干线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口诀记忆的方式来帮助我们记忆,比如:“京包连包兰,陇海接兰新,沪杭至贵昆,沪九广焦成”。通过这个口诀,就可以把中国铁路“三横五纵”的主干线给清楚地留在头脑中。通过灵活使用这些记忆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存贮大量的图像信息,从而为准确读出地图中的信息提供有利的支持。

三、学会寻找地图中的规律

尽管地理课程中的地图种类繁多,数量较多, 但却不是没有规律可寻的。比如不同地区的自然地图,其分布总离不开纬度位置、地形、海陆位置这些因素。因此,无论遇到哪个地区的自然地图,我们都要首先看一下地图上有没有标出经纬度、能不能看出地形高低,海陆分布情况是怎么的等等;再如,气温的分布图中的气温分布总是会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降水分布图时,正常情况下,总是陆地的东岸降水会多过西岸的降水、沿海的降水会多过内陆地区的降水、赤道附近的降水会多过远离赤道地区的降水等等。类似这样的规律在地图中有很多,只要留心观察,掌握了这些规律,读图问题迎刃而解。

四、注意寻找地图中的“标志物”

一般来说,在读图判定地图的基本信息时,首先要找的就是图中的“标志物”。例如,在读中国区域图时,一般我们就会习惯性地在地图上寻找“几”字型,因为这个“几”字是黄河的标志,找到黄河以后,我们就能够大致判断出图上很多的信息,包括地理名词、自然环境特征、交通状况等。例如,在“几”字的上面就是阴山山脉,下面就是秦岭,左边是贺兰山,右边是太行山,中央就是著名的黄土高原。这样,一旦在地图上找准了“标志物”,就可以很快在地图上读出大量的信息,提高我们读图的速度和准确性。

五、注意对标题、图例、注释信息的读取

很多学生在读图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几个地方,一个是标题,一个是注释,还有就是注释信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内容事实上在读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读标题,我们可以很快判断出地图的种类;图例,是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所代表内容与指标的说明,是地图的语言,是地图必不可少的阅读指南,先看懂图例,才能够读懂地图;注释,则可以弥补我们在读图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因此,在日常的读图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学会对地图中标题、图例和注释信息的读取。

总之,要想学好地理,读图这一关不可逾越。只要我们掌握了读图技巧,提高了读图能力,就能够更好地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来。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秀成.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J].考试(高考英语版),2008年第Z3期.

[2]毛彦荣.初探初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识图能力的有效途径[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2年第7期.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范文6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地方院校 地理科学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31-03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国家、地方、高校以及大学生个人都极其重要。国外许多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全面参与科研等方式进行研究型创新实践学习,培养创造性人才。我国许多高校也正在大力推动本科生加强科研活动,开展实验调查等,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然而,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总体的大部分,它们与重点研究型高校相比,在为学生提供的科研项目、资金及科研平台及实验设施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这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必须努力寻找与本地区、本校情况相适应的因地制宜的创新途径。而探索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途径则是地方高校弥补不足的最重要方式。创新能力就是推陈出新的能力,具体是指人们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本文以贵州省凯里学院为例,探索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地理科学专业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吴传钧院士认为,地理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交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专业,已经在社会经济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其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仅是为中学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地理学科教师。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还决定了实践教学是地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地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环境事物发展与演变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等知识,还对培养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国家构建战略创新体系提供支持具有重要基础意义。

二、地方院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困境

凯里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因其建设时间较短,在学科建设方面与国内许多高校相比,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在建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机制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

从凯里学院内部因素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师资队伍不完备,整体教学与科研队伍水平不高;实践、实验教学设施不完备,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激励等管理体制不健全;实验实践基地数量少,资源整合利用度低,没有充分发挥实践实验设施、基地的效能;实践教学方法还存在不足,对促进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发展的方法还较少。

从凯里学院所处区域环境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劣势:区域经济落后,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小;生源质量不突出,教育资源整体匮乏;地处西部山区,地理区位条件差,对高级人才吸引力弱;当地社会企业数量少、层次低,对高校实践支持力度弱,能提供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少,产学研实践平台层次与水平低。

目前,凯里学院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过程中,在人才创新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因地制宜地构建合理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与方案、高效的管理制度、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都亟待提高,并且还面临着资金不足等问题。因此,努力探索、研究适宜本地院校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地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不少学者进行了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例如,朱爱琴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地理过程实验模块、地理教育实践模块、地理应用实践模块、地理技术实践模块。

1986年钱学森提出,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理论层次(技术科学)、技术层次(工程科学)。杨开忠认为科学体系应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研究分工和协作发展的系统反映,并总结和概括出地理科学体系包括地理科学哲学、基础地理科学、应用地理科学和技术地理科学四个层次。构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应该是以科学的地理科学体系为基础。本文以钱学森、杨开忠等人构建的地理学学科体系为基础,根据凯里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其分为地理科学基础实践课体系、地理科学应用实践课体系、地理技术实践课程体系、地理科学综合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一)地理科学基础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是通过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去深刻认识地球表层,理解人地相互作用关系及过程。包括核心基础实践课程与基础实践课程。

核心基础课程有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植物与土壤地理学、水文学与地貌学等。基础地理科学是核心基础地理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合作领域。主要有人文地理学、环境生态学、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专业课程。

在基础实践课程体系中,通过设置验证性和探究性等形式,在室内、室外分别进行观察、测试、分析、考察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等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对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能力,并通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分析、研究、探索出结论,促进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对地理现象、地理环境客观规律、人地关系的深刻认识,培养并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地理科学应用实践课程。主要是把基础地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应用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主要包括地质、环境、资源、生态、城市、经济、社会等领域。主要的应用实践课程有经济地理学、岩溶学及应用、区域分析与规划、旅游地理学、乡村旅游学、环境学概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灾害地理学、生态旅游学等。

在应用实践课程体系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室内资料准备与分析,室外实地综合考察、观测、调查研究,去获得地理环境中自然要素、人文、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数据资料,运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去分析与研究地理环境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各方面及综合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与办法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专业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科学技术实践课程。技术实践课程是专门研究和开发地理科学技术手段的科学,是地理科学的技术支持系统,它包括传统地图测量技术、数学分析方法、新兴信息计算机技术与“3S”技术,是地理学与计算机、信息学、图像学、遥感、卫星等新兴技术的结合。主要技术实践课程有地图学与测量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学的数学方法应用、计量地理学等。

在技术实践课程体系中,主要让学生在运用计算机技术实践中,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掌握及相关软件技术运用,对数字化地图、遥感影像等资料中提供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料,进行提取、分析运用的实践训练,以及运用数学方法对地理事物的空间规律的分析、建模的实践训练,建立认识、分析地理空间事物信息系统的新思维、新思路、新技能。

(四)地理科学综合创新实践课程。主要是地理教学技能与理念的培训实践,以及科技竞赛、科研课题、学术(毕业)论文写作等综合性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它还是运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水平及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教育教学实践训练、科研课题研究实践训练、学术(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科技竞赛实践训练等。综合实践课程有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技能与教材精读、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见习、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讲座等课程。

在综合创新实践课程中,主要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技能的训练与实践,通过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过程的实践及撰写学术(包括毕业论文)论文等实践训练形式,逐步培养具备良好的中学地理教学技能的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数据分析、研究写作等科学研究能力。

从地理科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结构可知(参见图1):基础实践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侧重于对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识的实践训练;应用实践课程侧重于对自然环境整体系统中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认识与研究的实践训练;技术实践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与方法进行地理科学领域进行研究的实践训练,它也是当代研究地理科学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工具;综合创新实践课程则是综合运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技能、科学研究能力的实践训练。其中基础实践课程与应用实践课程体系在地理科学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中,起着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知识铺垫作用,技术实践课程体系起着训练学生具备运用地理科学系统理论与方法、先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方法进行综合实践创新的技能,综合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则是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知识、理论与技术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

图1 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结构

四、地理科学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措施

凯里学院尽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但也在不断向国内外优秀高校学习,努力寻求适宜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不断弥补不足,并根据本学院及地理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教学措施。

(一)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地理学是对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因此地理科学专业对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使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学生不仅可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可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为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对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非常有特色,要求学生所学知识必须包含文、理两大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因此,加强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对促进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基础作用。

(二)打造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教学平台。地理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区域野外实地观察力、运用“3S”技术处理区域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能力等。通过打造建设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去创新、设计实验过程,主动观察、分析地理科学现象,促进其创新思想与创造力的形成。

(三)重视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虽然凯里学院资金困难是其实验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但只有加强建设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厉行节约、务实,集中资金优先购买急需的设备。加强对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育与引进,注重引进教学与实验兼具的“双师型”人才。对实验室的管理,从实验室管理制度与学校实验室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全校所有实验设备、设施的功效。

实践基地建设是地理科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选择典型的、具有区域综合性强及区域特性突出的实践教学区,作为稳定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的要求。凯里学院充分利用黔东南州及周边区域特色,有效地建立自然、人文景观为实习实践基地。如剑河县八郎国家地质公园、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风景区等极具区域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作为实习基地。此外,还应积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改变以前将其作为实践场所的观念,寻求与实践教学基地所在单位深入合作途径,建立校企互利机制,促进实践基地建设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四)加强教师创新实践教学素质的建设。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师具备地理科学专业的前沿理论以及对相关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深入理解,才能在教学中讲出新思路、新方法,并引领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去创新、探索。当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时,才能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开展有利于创新实践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

(五)建立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的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合理、有效的实践课程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需要从实验室实验、野外实践基地的调查研究、教学技能训练与见习等几方面分别进行建立,从实验实践的准备、流程设计,实验实践参与过程,实践作业及教育实习效果等几个环节进行考核,其中实践作业按实验报告、实践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评价。从学生与教师的角度分别建立考核体系,并对考核体系建立量化考核指标。

总之,高校肩负着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历史重任。虽然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但只要能因地制宜制订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师队伍、实践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践基地建设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做好创新实践基础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能建设优良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与文献】

[1]陈晔,徐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

[2]鲍玉珩.美国大学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策略与模式[J].电影评价,2012(22)

[3]曹建,王海欣,朱若珊.以本科生科研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大学的个案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03(1)

[4]王亚娟.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之路径探析[J].价值工程,2011( 14)

[5]付军龙,温恒福,王守纪.大学创新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6)

[6]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3)

[7]朱爱琴,周勇,谢双玉.地理科学专业“模块式、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

[8]钱学森.关于地学的发展问题[J].地理学报,1989(3)

[9]杨开忠.论地理学体系建设[J].地理学报,1991(4)

[10]郑度,陈述彭.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J].地球科学进展,2001(5)

[11]吴怀宇,程光文,丁宇.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一般项目(JG20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