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研究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的研究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的研究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问题范文1

民工子弟学校的建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和我们本地学校一比,差距就大了。我市的小学一所比一所建得漂亮,一所比一所建设得宏伟,而民工学校教育局基本是放手给了私人经营。而私人经营者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得民工学校的生源充盈,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育部门也总是有“疏漏”,没有对他民土学校进行严格监督。由于场地,经费等原因,体育教学基本以“放羊”式为主,只要不出安全问题就可以,忽视了他们体育能力的锻炼。我想,教育部门应该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大管理力度,派有丰富经验的公立学校教师参与管理民工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不要让管理流于形式。

(二)多方面引进体育专业人才,提高福利待遇

我市教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面临找不到工作,在校教师面临下岗,可民工子弟学校教师资源紧缺。像我镇民工小学,近1200名学生,而教师只有30位左右,使在校教师工作压力很大。但面对民工学校的岗位,很多正规学校毕业的教师总是不愿意去,这当然和民工学校的地位有一定关系,社会不认同,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去就业。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强民工学校的管理,使他们也和本地的小学一样,同样接受教育局的各种监督,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民工学校教师收入低的局面。让本地公立学校教师也喜欢去那教书,这样,不但可以很好的改善民工学校的师资,对提高教学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改善教师的就业压力,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三)充分调动公立学校的体育力量

民工学校师资的缺乏,我认为,市里可以以镇、街道为单位,对自己学区内的民工学校开展送教下乡的活动,发挥公立学校的教师资源优势,适当去兼任民校体育课,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也可以通过结对的形式,开展互帮互教。公立学校也可以轮流到民工学校任教,支持民工学校。

(四)加大对民工学校的扶助力度

经济学的研究问题范文2

[关键词]体育场馆景观设计城市文化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在“鸟巢”缓缓熄灭,“体育场馆景观设计”这个名词进入到我们的视线中。早住1900年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的儿子小奥姆斯特德和舒克利夫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全美第一门景观设计专业课程。1908~1909年开始,哈佛已经有了系统的景观设计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到1929年,哈佛大学形成了“建筑一景观设计一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既包含体育场馆建筑学内容,又将景观设计文化纳入其中。可以说,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是平面景观设计与建筑空间设计的高度统一,是集功能性、观赏性与人文理念于一体的艺术性设计,是一项空间视觉艺术与科学的系统工程。

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诠释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的一般含义为“从古至今人类为了适应和改变其生存条件,而有意识地去进行的环境改造活动。”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变为:“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由形式因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和空间,从而为人创造安全、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被视为现阶段符合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两个范畴,一个较大的范畴是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体说就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最恰当的土地应用;而另一个较小的范围是对某一特定地方的设计。

体育场馆景观的设计。体育场馆景观包括两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体育场馆的景观是由光、形、色、体四种可感受因素组成,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并且易于从城市环境形式中分离出来,这是体育场馆景观的自然属性。体育场馆景观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欣赏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场馆景观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等心理反映,这是体育场馆的景观效应,也是体育场馆景观的社会属性。

体育场馆景观构成分为通用景观和特殊景观两类。由竞赛场地景观、道旗、围挡、标识装置、景观构筑物、背景板、体育器材、楼体装饰景观、临建设施、主题雕塑、公共艺术装置、公共设施、交通工具、城市家具、互动投影、多媒体显示系统等构成。设计师在遵循建筑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中加入不同的设计理念,并融合了文化因素,用建筑材料和空间的构成表达了体育场馆空间功能以外的文化和思想的信息,用建筑语言表达了体育场馆的宏伟、优美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彰显体育场馆的独特魅力。

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体育场馆景观设计

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功能,更要求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功能的体现,其表现为文化价值和道德的融合,科技与艺术的汇聚,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人文思想的体现已成为新阶段时代文化的核心,这无论对景观设计还是当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来讲都是如此。而正是对人类精神的创造和人类价值理想的维护,才有可能使建筑作品成为经典,流芳百世。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功能构成包括以下五个方而,即使用功能、精神功能、美化功能、安全功能以及综合功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们的文化层次和竞技运动发展水平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提出不同的需求和要求。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与东西方文化。东方文化提倡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像、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合关系,强调整体的效果。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体育场馆的景观风格大都趋于宽松和疏朗的设计,体现的是宁静和优雅的寓意,突显出景观的清逸、自然、协调的人文气质。

西方文化提倡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通过人对自然的征服来体现精神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突显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的体育场馆景观风格趋于奔放、热烈、灵动之势,体现的是宏伟和壮丽的寓意,把景观的规模和气势充分展露出来。

现阶段,东西方文化对于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在文化互融的基础上,考虑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东西方文化中的经典体现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中。就像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鸟巢”的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主体当中“鸟巢”的钢架网状结构的编织,看台“红面银线”的色彩搭配,都是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而体育场屋顶双层膜结构,将钢结构中的上下弦利用膜进行了声学吊顶。观光楼梯独特的延伸,将西方文化中的动感与活力充分地体现出来。可以说“鸟巢”的建筑外形、建筑风格、建筑装饰是中西文化的产物,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最有力的见证。而纵观“鸟巢”的其它景观,从场外休息区、步行街道、花园设计以及与“水立方”的遥相呼应,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思维与理念,而“以人文本”正是中西方文化中所共融的思想。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城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发达、最繁荣的地区,城市文化发展的水平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因此,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城市的发展,用城市文化的观点来观察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管理。从建筑领域来说,体育场馆建筑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体育场馆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还与这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与众不同的体育场馆,他们一般坐落在城市最瞩目的位置,由于近代国内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和设计理念,往往是游客到达一个陌生城市的首要参观地,2008年的北京奥运体育场――“鸟巢”无疑是众多体育场馆之中的亮点,每天都在接待络绎不绝的游客;天津市的水滴体育馆,也逐渐成为天津这个港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场馆建筑越来越注重功能性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以人造景观打造城市文化亮点,从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观光客,进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培养公民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趣味,形成健康的生活、休闲方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因此,体育场馆景观文化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物质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精神文明的升华。

承接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篮球比赛的花都新体育馆在外形设计上采用了“双球建筑”的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以保留并尊重原有地貌为主,形成三个阶梯级景观,主馆、训练馆融为一个整体。另外,利用地形高差在室外篮球场下建地下停车库,节省了地下室开挖成本。蓝色双球的造型,奇异的景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而占亚运场馆总量三分之一的广州大学城中的21个亚运场馆,每个场馆的造型都非常新颖别致。这些场馆不仅为广州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而且在广州市现代化城市建设形象工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赛后使用价值。体育场馆建造初期的景观设计一定结合了它的赛后利用因素,每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在设计体育场馆初期都会考虑到它的赛后使用问题,这也更好地诠释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价值。一般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地往往都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或重要的城市,根据近期城市发展的速度,这些地方的土地往往都非常昂贵,体育场馆又是一个需要庞大建筑用地的工程,这无疑给了设计师一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更好地利用赛后场馆。大部分体育馆在赛后都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举办各种大型演唱会、大型展会的地方,也有很多场馆由于其优美的环境成为了居民或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所以每位设计师在设计体育场馆时都要考虑到场馆赛后是否会面临“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命运。

经济学的研究问题范文3

2012年国庆节和中秋节叠合假期长达8天,被称为“最长黄金周”。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切实做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有关工作的通知》,北京、上海、山东等20多个省份公布了国庆假期收费公路免费的实施细则。大部分省份明确规定,包括机场高速和桥梁、隧道在内的收费公路长假期间免费。中央电视台每天提供大量实时资讯,汇报有关天气、交通、旅游景点游客数量等信息。根据最新统计,交通方面,黄金周期间运送旅客5.3亿多人次;旅游业方面,内地旅游接待人次约为3.62亿,旅游收入约为18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

然而,也有人把“十一黄金周”称为“问题周”。景区爆满的人群、交通拥堵、游客散去后的垃圾、哄抬的物价、旅游投诉案件激增等等的问题,也让人们相信:政府、商家、景点、消费者之间远远没有达到配合默契的程度,改进的余地还很大。那怕有些许的改进,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利益,向和谐社会迈进一步。

所以,经济学者们,利用经济学有关原理,对“十一黄金周”期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分析在十一长假期间,如果不受其它的限制,消费者将如何分配他们有限的时间与金钱,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将成为从理论上解决或改善这些问题的关键。笔者学识有限,仅以所学知识对此问题,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理性的消费者将如何分配他们有限的金钱

1.效用函数U=U(X,Y,Z,…)。“十一”长假期间,消费者必然都有一个大致的预算,我们用M来表示,也就是英文Money的首字母。这个预算金额将在旅游、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项目上进行分配,以尽可能的获得最大满足感,也就是经济学上的“效用”。

效用函数U=U(X,Y,Z,…)就是对满足程度的度量。X,Y,Z,…分别表示消费者在旅游、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项目上所分配的金额。假设有n个消费项目,就需要n个方程。这里,我们有了第一个方程:X+Y+Z+…=M (1)

2.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效用函数U=U(X,Y,Z,…)究竟是什么形式?由于满足感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容易测算,所以其形式难以取得共识。但是,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却是经济学上一个公认的基本原理。即随着对某消费项目消费量的增加,其满足感将逐步降低。例如,我们吃第一个苹果时,感觉最好;吃第二个时,感觉就差一些。

3.统一边际效用原理。通过上述分析,消费者如何分配他们的金钱以取得尽可能大的满足感,就简化成为一个数学问题,即在预算的约束下,使效用函数取最大值。

在数学上,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条件极值问题,有很好的方法加以解决:

我们只需要解一个方程组,就可以得到消费者在旅游、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项目上所分配的金额。公式■=…在经济学上有特别的含义:为使总效用极大化,消费者需要在购买各种产品的最后一个单位时,使每一元钱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彼此相等,即统一边际效用。

二、理性的消费者如何同时分配他们的金钱与时间

其实,除了金钱之外,消费者还有一项重要的资源,就是时间,他们还需要在各种消费项目上分配自己的时间。在旅游、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项目上,消费者如何同时分配金钱和时间,以取得最佳效用呢?

1.问题的构建。消费者的时间与金钱都是有限的,分别用T和M表示。并且,时间与金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消费者可以多花点钱以节省时间,也可以多花点时间以节省钱。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将在旅游、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项目上进行分配,分别用X1、X2、X3…和Y1、Y2、Y3…表示分配在旅游、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项目上的时间与金钱。这样,就有了两个方程:

我们的问题是:在满足上述两个约束的前提下,消费者究竟在各种消费项目上分配多少资金与时间,以取得最佳效果?

2.帕累托最优模型。用A、B、C、D…分别表示旅游、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项目,就有了n个效用函数:UA=f(x,y)、UB=f(x,y)、UC=f(x,y)…

这n个效用函数同时取得最大值是不可能的,消费者只能期望总体效用最优。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模型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当满足如下方程组时,消费者的时间与金钱在各种消费项目上的分配就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当两种投入要素,即时间与金钱,在各种消费项目上的边际效用之比相等时,总体效用最高,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然而,在这个数学模型中,最优解不止一个,而是无数个,即消费者只要按照时间与金钱在各种消费项目上的边际效用之比相等的原则进行选择,都可以实现总体效用最高的原则。

三、尚未解决的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问题范文4

一、就业与失业问题的经济学研究现状

就业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关注最为密切。

(一)对就业和失业问题的认识

关于失业问题,比较理性的看法是,“失业问题困扰了市场经济国家几百年。当前社会主义国家选择了市场经济模式后,也面临着失业问题的困扰。”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失业是一个大问题。高失业率是对政府的巨大考验。胡鞍钢等人认为就业和失业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类人群之间的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堪称为世界最大的“就业战争”。因此,扩大就业、控制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紧迫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有学者指出“失业和就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永远不会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失业可以缓解,可以控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充分就业是有可能的”。《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中,引用经济学家的观点对我国的就业问题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之后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好就业难题是完全可能的。”

(二)关于我国失业性质的讨论

人口决定论者认为导致我国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这种观点不仅被多数学者所接受,而且经常见诸政府决策部门的研究报告,成为当前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的主流观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赵履宽就提出我国劳动力总量过剩问题。事实也表明,总量性失业成为我国失业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我国的失业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失业。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遭遇的情况完全不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和新增就业岗位缺口在1200万左右。这种局面将持续到本世纪中期。但学界也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蔡通过观察人口转变在中国的变化过程和趋势,指出“在经历了一个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增长阶段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正在消失,刘易斯转折点已初见端倪”,并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2017年左右停止增长。

(三)就业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厉以宁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对“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就业与经济的循环关系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低效率”的“高就业”对经济发展有害而无益,最终对就业本身也会带来不良影响。采取“保效率”政策时,才能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有利于扩大就业。在讨论70年代末期青年待业问题的形成原因时,厉以宁认为主要原因是生产水平低,造成“供给不足”导致的结果。

关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普遍的看法和政策的依据是“经济增长是拉动就业增长的火车头,是促进就业的根本之策”。而一些学者通过对“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化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于是他们提出“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首先必须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独立目标,而不能被淹没在经济增长目标之中。进而它又应该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一个优先目标,排在政策优先序列的首位。”“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当然是以就业为先。”陈淮指出,我国的特殊性决定必须选取就业优先战略。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有学者从2008年末到2009年采取“保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就业的角度出发,提出应当树立和真正落实就业和经济增长并重的战略。

(四)关于就业模式

我国传统的就业模式可归纳为“低工资高就业”;“终身就业制”;“行政安置,隐性失业”等。围绕就业模式问题,杨宜勇在考察“美国模式”、“日本模式”、“荷兰模式”特征基础上指出,“中国就业模式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二、几点认识

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业问题经济学研究的简单回顾,笔者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一)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影响深远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变革过程中,理论界对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影响和指导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从我国的就业战略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关于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对政府的就业决策和就业战略调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就业和失业问题的研究领域正在扩展

就业与失业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这既是学术繁荣的需要,也是就业理论指导我国就业和失业治理工作实践的需要。在“中国经济并没有、也不会进入衰退,只是受到了国际金融的冲击和影响,放缓一些速度而已”的背景下,中国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仍然是经济学和相关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三)我国的就业学说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经济学的研究问题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问题;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78-01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只能从教师那里被动地接受数学概念与定理、通过例题去分析数学性质等,无法快速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形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情境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数学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情境问题的设计原则分析

情境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提出是有一定技巧的,教师要利用一些学生不太明白但通过自主思考可以有所判断的知识点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更要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让情境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发挥其作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要有科学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环节,才能让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得到建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初中数学情境问题的设计原则:

第一,情境问题要具有可接受性。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头脑中的已知知识与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第二,情境问题要具有真实性。数学情境中的问题具有真实性,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具有有效性。只有情境问题有了真实性,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观察、去思考,有解决问题的体验感,端正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

第三,情境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了解数学原理与本质,促进学生思考,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与提出的问题不要远离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范畴。针对性强的情境问题会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情境问题要具有创新性。在传统教学思想与模式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已经对数学课堂没有期待,已经不再期待老师可以给他们什么新鲜有趣的事物。在这样的教学现状面前,初中数学教师要敢于创新,加强情境问题的创新性,通过悬念的设置等手段,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到调动,促进其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数学情境问题的设计方法分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情境问题的设计,会让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更加有趣,也会让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下面,我们就来对初中数学情境问题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

1. 加强生活情境问题的设计

数学学科,是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可以获取生活技能,也可以促进生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氛围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会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不会再让学生认为数学学习过于枯燥。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具有数学问题研究与解决的热情。

如在讲解“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去发现、讨论生活中所存在的立体图形。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有依有据地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发现更多的立体图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教学氛围的活跃。

2. 加强故事情境问题的设计

将故事与数学问题进行结合,会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深,也会发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性内容,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数学学习兴趣的双重提高。一般来讲,学生不愿意听到老师提出问题,更不愿意去思考枯燥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讲故事,将数学问题蕴含在故事中,学生只有思考了问题才能了解接下来的故事,那么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就会十分充足。

如在讲解“比较线段的长短”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森林里的狮子与老虎争夺森林之王,它们决定用赛跑比赛的胜负来做定夺。它们设置了一个终点,两个起点,多个线路,就像黑板上这样(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出路线图),你们支持谁当森林之王呢?它又应该选择哪个路径呢?当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取到数学问题,就不会有抵触情绪,而是快速地思考,准确地找出正确答案,推动教学活动的进程。因此,故事情境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3. 加强游戏情境问题的设计

游戏,永远是学生在课堂中梦寐以求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与游戏进行结合,在游戏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快速反应,积极思考。竞争性的游戏是情境问题设计的重要支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争比赛游戏,促进学生融入到学习活动中。

综上所述,将问题置于形象、生动的数学情境中,会促进初中生问题思考深度的加深、思维广度的扩大。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利用情境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成为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主体,一改往日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初中数学改革的路上,问题情境必然会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初中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研究问题范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 协作式学习网络环境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必修课程。它强调对所学习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目的是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获得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共享资源,可以实现跨时空的交流,可以便捷地记录和展示学习过程,教学管理、评价反馈可以更为积极,资源和教学组织也可以更为灵活。但如何恰当合理地运用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服务,以及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当一个怎样的作用,写出来与大家探讨。

首先,把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整合于研究工作性学习,为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丰富资源和技术支持:(1)提供网上信息资源。研究性学习活动需要以大量的、开放的信息资源作为基础,而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好提高了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学生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图书馆、电子报刊等所有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2)提供信息处理工具。研究性学习包括一个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学生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类汇总等,使之获得知识,以现规律,提交成果等。(3)提供互动交流工具。网络等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沟通交流和有力工具。而合作研讨在研究工作性学习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计算机网络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专家等的跨时空的交流,扩展思想的广度。利用网络,还可以实现学生的网上远程协作学习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4)作为管理监控工具。研究性学习必须有有效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评价。信息技术可以对学习活动的规划设计,搜集和保留关于学习过程和效果的信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测评、反馈和建议,并在必要时有针对性干预和控制。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是我们所倡导。那么,什么是协作学习呢?协作学习是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在协作学习中,学生借助他人(同小组的人或老师)的帮助,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并利用网络等共享资源,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协作式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五个步骤:1、确定任务,2、制定小组计划,3、协作研究,4、成果汇总,5、最终评价。协作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是: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同一协作小组内各个成员或不同协作小组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任务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协作交流,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利用网络环境可以开展校际协作学习、校际交流学习、校际合作学习、Think Quset、Web-Quset等。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校际协作学习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学习任务。(2)确定协作学习的对象。(3)制定学习计划。(4)制作上传学习活动成果的白板等。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工作性学习有三个要素:网上资源是研究工作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工具软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网络平台是合作研究与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研究工作性学习班也要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创造一个网络协作的环境,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