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使得我国教育领域各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均需要作出适当的改革,以便促使课堂教学与时展相适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新课改对其课堂教学提出了诸多全新要求,目的在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现今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必须要将新课改作为重要的指导方针,教师更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争取能够在课堂教学当中获取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
新课改背景首先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当中重视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当中若学生具有良好主动性,则其能够相应发散思维,通过小组合作或者查阅书籍,培养学生自主认知能力。其次,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能够重视向学生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与过程。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比较重视传授历史知识,新课标认为,教师应该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理解的方法与思维作为教授的目标,令学生在学习当中自行总结,培养培养的归纳能力,促使学生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具有良好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该更加多样性、重典型和强专题[1]。在此方面,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专题展示给学生。与此同时再将历史知识系统化,作出细化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历史基础与学习态度问题
大部分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均普遍较差,难以在新课标要求下形成比较良好的历史框架和历史思维。此时,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会使得并没有形成低层次历史知识系统的学生难以理解所学内容,更加无法寻找思考的入手点。由于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个别时期学生会表现得过于“积极”,在教师课堂控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课堂秩序,不利于课堂教学。另外,由于高中生均已经进入到了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长期的灌输模式教育下已经养成了“吃等食”的习惯,因而在课堂上有时会表现得十分沉默和冷淡,并不愿积极主动的思考,只等待教师的灌输式传授。上述诸多情况均不利于提高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教学主体,而教师应该成为合格的教学主导,负责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2]。根据该要求,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其自身必须要具备比较丰富的历史知识,要具有全新的教学观念由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我国诸多高中历史教师并不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尤其在西北、西南等偏远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更为有限。该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大多只能够对新课标教材进行浅显的解读,并不能够形成比较系统的历史框架,难以通过教材整合或者深度分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此时,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方面的缺陷使得其自身并不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全新教学观念,因而难以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发生改变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的划分。无论必修内容或者选修内容,均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此时,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增多且复杂,学习的时间却比较有限,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又要完成高而难的学习目标[3]。由此,高中历史教学正常目标的实现显得尤为困难。另一方面,在教师教学方法变得多样化,教学实行开放式的情况下,其对于新教材教学内容上的选择会出现一定困难,难以完全符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需求。
3 解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并引导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的对象便是学生,教师必须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促使其能够获得知识并提高能力。学生作为教师的教学对象,其自身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属于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到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花费一定时间与精力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等方面内容,由此方能够做好针对性的引导。
(二)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与方法
为了促使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均能够得到显著提高,教师亦需要从自身作出相应努力,例如主动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等。新课改背景下,不仅教材作出了改动,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亦要与时代的发展和新教材要求相适应。为此,教师必须要积极的通过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形成一定历史知识结构体系[4]。但是,并非所有的高中历史教师均需要采用同样的方法提高自身专业教学能力,反而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状态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方法,以达到良好的自我提升效果。
(三)教师要认真研读新教材和课标
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材和课标均作出了相应调整,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新教材和课标,以便对其中的核心理念进行把握。在高中历史新教材与课标当中,规定高中历史教学的全新内容,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且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历史情怀。为了达到该目标,教师对于历史新教材的内容与课标必须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熟悉,系统的领会其中所蕴含的理念。与此同时,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包括表演式、情景式、多媒体式、兴趣式教学方法等[5]。另外,教师在研读教材与课标后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尊重历史、追求真实,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的情况下,要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为其今后的历史学历与研究奠定基础。
4 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深入实施要求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要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重视形式多样的互动,且向学生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与过程,更要教授学生更加多样性、重典型和强专题的历史内容。就当前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与学习态度均存在问题,教师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比较有限,对于新教材和课标的把握亦不十分良好。为了促使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必须要重视争取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认真研读新教材与课标。
参考文献
[1]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05):135-136.
[2]贾秀英.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3,09(06):182-183.
[3]郝向煜.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11):114-115.
[4]吴依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J].学周刊,2013,26(02):195.
[5]李国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6,07(09):156.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2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广大教师的影响很大。不少教师都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开始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重视课程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常说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指的就是通过教师雨学生之间进行一段教学互动后,学生从整体上有进步,主要表现在:从不懂到懂,从不喜欢到喜欢,从少知到多知等。高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需要历史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详细了解,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挖掘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的潜能,通过调控课堂氛围,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谈,我发现,不少学生喜欢历史但是对历史课兴趣缺缺,主要原因不仅是教材问题,还有教师本身的教学因素,为此,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新课标中提到,优秀的高中历史课程是具有人文性、情感性和历史性。本文笔者借此机会,结合学习历史新课标的体会、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历史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展开简单分析。
一、正确的分析和使用历史教材
教材作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教学中介,也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意义。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结合当前热点问题与历史事实认真分析历史教材,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历史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总结教材的重点、难点,以便在课堂上可以顺利的组织好教学工作。
另外,除了使用教材,还可以适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入辅助的影视资料。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使历史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著名历史任务的伟大事迹、曲折细腻的历史情节,可以潜移默化的收到熏陶。但是,教师要特别注意,认真筛选和改造影视资料,使其符合高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影视的生活化、活动化,使历史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和激发高中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历史教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探索历史课堂,也会乐于参与。这样的话,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会越高。在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提高高中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首先,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可以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描绘来设计课题引入,以感人肺腑和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气势磅礴的历史场面,将历史魅力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效果,为学生创作一个历史的环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好奇心理,每堂课循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每次上历史课都能保持新鲜感。还有,再引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时候,不能仅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这样会使学生觉得历史课的枯燥,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历史演讲、历史辩论等方式,主题内容围绕历史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乐趣中记忆知识。在课堂教学的结尾环节,历史教师既要总结本章节的内容,还要为下节课的开始留下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为下节历史课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交教材,将教材知识作为历史学习的标准,要求学生对历史史实死记硬背,这无形当中阻碍了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标中提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提倡教师要用教材教学生知识,而不是教教材。历史课程不同于其他科目,它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客观性主要指的是史实的真实性,这种历史史实也不是绝对的,很有可能个别史实是谬误的。主观性主要指的是历史人物对历史结论的主管评论,主要体现在教材编写者对历史的陈述和解读,这个会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时代性。历史的这种特性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并需要质疑。首先,教师自身就要具备尊重历史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历史教材,还要时刻关注史学动态,广泛查阅历史资料,敢于对心存疑问的地方探究考察。既做好历史知识的传递者,又要做好历史的研究者和考察者。其次,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让学生在质疑的时候,要从主观、客观方面全面分析,争取做到正确认识历史真貌。
四、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入新历史观,既有利于高中生在考试中的发挥,又可以使高中历史教学保持明显的时代感。另外,新课标中提出,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前,由于受高考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和学生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所以,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胡军哲. 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激活学生思维――《》一课教学内容分析[J].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1(04)
[2] 祝旭东. 提升教学质量的现实途径:用足用好教材――人民版必修1“”备课思路[J].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1(01)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3
关键词: 新课标历史教学思考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人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也势必与时俱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教育部在2000年修改原有教学大纲之后,又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2001年9月,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在我国38个地区实施,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我省的历史课教学即于2004年正式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标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内容标准,综观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强调专题性,打破了以往以中国史、世界史为分野的学科“本位”体系,按照内容性质划分为三大模块,分别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进行连续性的整体论述,这样有利于形成学习模块,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
(二)以问题为中心,三大学习模块以相应的核心问题为主题,总分为25个学习专题,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也可互为补充,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
(三)改变了过去以政治史为主的结构,明显加大了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教学体系中,受过去革命史观的影响,政治史一直是历史话语的主体。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认知历史日益成为主流,加强经济史、社会史等内容正合时宜。从宏观上来说,以专题史来提领国别史反映了人类社会由分散到整体的前进趋向,对于学生树立系统的历史观大有裨益。
从这些改进中可以看出:新课标是对传统的颠覆,而这样的颠覆又是必须的。当今社会我们称之为“信息社会”,讲的是“知识经济”,其实就一句话:谁能解读信息,一切就掌握在他手里。国家亦是如此,那这个“谁”又是指什么呢?人才。人才从哪儿来呢?靠教育。对于历史教学而言,“上下五千年,全凭老师一人说”、“吃老本,炒冷饭”等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面对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一切就集中到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从这一点出发成熟为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实际,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协调发展,提倡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倡创新精神。由此,一场打破传统的运动展开了,新课标即是这一新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新课标下一线教师要做些什么
新课改、新课标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改革目标的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有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我们还是可以从传统的几方面着手。
(一)备学生
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都是有差异的,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在上每次课程之前了解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从而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个教学流程和决定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能力培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备知识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得有一桶水。”而历史课程的特点又使得这个桶得是“特大号”的,尤其是在新课标引领下,历史教师要将更多较为客观的历史事实摆在学生面前,表叙应尽量完整,对历史事实的评价也应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评价,如果有完全相反的史实或评论,不妨也讲给学生,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让他们去思索、去评判,从而使学生得到许多启发和教育。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一是要对专业著作尤其是许多伟人的著作多阅读,必要时,对一些伟人关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的评论,要记录下来,在课堂的适当时候用上;二是要博览群书,历史本身包含一切,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涉猎;三是要多留意时政信息,因为现在所发生的往往都与过去有关联,对比、联系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再有很强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浓厚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则完全能胜任任何要求下的历史教学。
(三)备方法
新课标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能力、情感等的培养,传统的历史教学必须变。怎么变才能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呢?这是关键,最引人关注,也让人最为困惑。笔者觉得先要找准出发点――学生是主体,他要“学”;对于教师,叶圣陶老先生早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然后再谈怎么办,有一种从国外引进的称为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受到教育学者的普遍欢迎,其中的“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更适于历史教学,并能突出强调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不要因此而将传统方法一锅端,比如“讲授法”在对概念、制度的讲解中仍有它的优势,网络化教学的确很受学生欢迎,绝不可为“变”而“变”。最后要注意的是阶段性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行非常重要。提问、作业、摘记包括测试等都要及时给予评价,多给与学生精神的褒奖,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踊跃投稿,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这份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更有劲头。
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一次对“学习”的重新认识,教师更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从而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将新的历史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这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与改革精神。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4
关键词: 规范办学行为 高三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在江苏省严格规范教学秩序下,高三历史老师们都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同时新课改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此情况下,如何搞好高三历史教学是每一位高三历史老师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按照新课标提高高三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认真学习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准确、透彻地理解和体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
每一位历史老师尤其是高三历史老师都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因为它不仅是教学的标尺,更是高考命题的标尺。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前言中明确指出:“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这向一线老师指出了课改的必要性:课改是世界潮流,是关系国民素质高低、国家强弱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在思想上认真对待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在教学中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其次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总之,高中历史老师在思想上要有所转变,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面临高考的高三历史教师。
在思想转变的情况下,《高中课程标准》还要求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更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要把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放在抓好高三历史教学的第一位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船上的指南针一样,指引着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历史教学,不使我们偏离方向。
二、认真仔细地研究江苏省高考的《考试说明》,准确、透彻地把握好高考命题的趋向。
高三历史老师在做好第一条的基础上,思想要有关键性的转变,把学习研究《考试说明》放在重中之重。在平时的备课过程当中,办公桌上必须有《考试说明》,它给我们明确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高考命题的方向和高考命题的范围(在新的《考试说明》没有下发的情况下先参考上一年的,因为每年的都大同小异)。离开了《考试说明》,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容易迷失方向、偏离主体,这样我们就做了无用功,更可怕的是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有了《考试说明》,我们还要认真地研读,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仔细地理解考点:每一考点包含哪些小的知识点、相关考点之间的联系及考点的难易程度等,只有这样才能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学习效率。
三、认真仔细地研究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及走在新课改前沿省份的高考历史试题。
2010年暑假期,徐州市对全市的高中教师进行了关于《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考试,其主要目的是让所有的高中教师都能认真细致地研究《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使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好地把握教学方向,做到既完成素质教育,又让学生跨进理想的大学校门,提高教学效率。所以,高三历史老师在平时的备课和上课过程当中,认真仔细地研究江苏省和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等走在教改前沿等省份的高考试题,可以说是我们和高考命题人的直接对话,以及和高考试题的零距离的接触,了解命题人的思路,从而做到有针对性、有侧重点,既节省学生的时间,又提高学生的成绩。
四、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尤其是在当前严格规范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要认真细致地研读《考试说明》,把握好高考的所要考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不浪费学生的时间,不做无用功。第二,要认真细致地研读课标的解读,把握好每个知识点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要衡量好知识点的深浅度,做到难易适中,不消耗学生的精力。第三,选择好过关检测试题,试题的选择最能体现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在试题的选择中既要审视试题的难度、方向及所考查的知识点,又要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既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又要满足部分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在选择试题的过程中,相关的高考试题是我们最好的参考标准。第四,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尤其是要结合教学案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落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切记教师的“一言堂”。第五,认真批阅学生的练习试卷,细致地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一三六教学模式”,合理充分地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
高三历史教学虽然是选修内容,但也事关学生的升学,所以广大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合理科学地利用时间,努力达到与语文数学英语的有效匹配。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高考特点;备考策略
高中课程课改和教学改革以来,文综高考卷历史部分为了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命题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基本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以及“目标立意”的转变。在现阶段一标多材的背景之下,怎样更好地处理教材,怎样更准确地处理好课标、教材及考纲之间的关系并最终能够使高考复习更为有效十分重要。
一、解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从高考的现实需要出发,强调通史体系,根据多种史观、通史的思路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加以调整。新高考试卷中的很多题目突出对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考查,注意多角度、综合地分析问题,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把握。历史试题从古到今的排列顺序,也反映了学科体系的要求。
二、对几年来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及考情的综合分析
1.高考历史试卷的总体难度较大
难度与区分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难度为0.5时,其区分度最佳。因此高考命题的设计难度通常为0.50~0.55。据有关资料和相关专家研究显示,近年来全国历史试卷的平均难度为0.46。
2.主要题型是材料型问答题,凸显历史学科特征,彰显课程理念
新课程高考历史试卷渗透着“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学科意识”的理念。材料选材新颖,文字史料包括史籍、诗歌、法律条文、人物言论、时事新闻、历史著作等;图片史料包括历史文物图、历史照片、漫画等;数据史料包括柱状数据图、表格等。
3.体现有度开放,给考生一定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
最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为考生思维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符合新课程提倡的满足考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主要是41题。
4.引领大学历史研究的方向,渗透全新史观,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注重对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整体性的考查,也加大对学习过程、历史史证、学习历史的方法的考查
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以及生态史观等都是新课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新课程高考汲取学术界前沿研究成果的体现。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其突出的表现为注重区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基本的史学要素,注重信息提炼、史论一致、孤证不立、史料辨伪等原则和方法,注重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等基本环节,注重史料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充分性等。
三、备考策略:明确复习目标,处理好课标、教材和考试大纲之间的关系,做好常规的三轮复习工作
1.一轮复习
(1)优化专题复习,阐释历史纵向发展的规律。在每一个专题复习中对重要概念要重点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要感悟、理解历史概念要素、完善概念结构、历史的理解概念、比较与鉴别概念及多角度地认识史事价值等。
(2)打破必修、选修模块的界限,在构建起通史体系的同时,梳理出主干知识,并提炼出主题,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和阶段性特征。
示例:中国古代史主题:全球视野下中国古达的农耕文明。
中国近代史主题:全球视野下中国近代化进程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国现代史主题:全球视野下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推动着现代化进程。
2.二轮复习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从新视角抓结合点,用多史观、多角度在优化模块内部复习内容的同时跨模块复习,古今贯通,中外联系,阐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3.三轮复习
训练应试技巧,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要高度重视模拟阅卷、试卷分析和查漏补缺,强化补偿矫正和改进的环节。最简洁的方法是用高考真题来引领复习,揣摩高考的特点。
平时需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速度的提升和培养。具体在选择题方面看立场、看观点、看设问的角度。综合题要在获取有效信息后系统抽象综合,落实在卷面上的答案要做到“五化”,即书写工整化、层次段落化、表述要点化、要点序号化和重点重复化等。
经过几年的高中课程课改和教学改革,文综卷历史部分在考查内容、考查方式上基本确定。高考命题专家出题的落脚点基本跳出了高中历史教材的局限,密切关注与高校历史教学必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强化史学的现实功能,特别注重新史观、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所以,作为一线教师,需要迅速做出转变,把握高考规律,科学、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使高中历史教学适应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6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批判性思维 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材是由史学研究专家们经过长期分析研究而编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成果,其结论大多得到公认,因此教材是值得我们尊重和理解的,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倘若在高中历史课堂里,教师只是将这些历史结论当做经文一样简单地讲解,学生简单机械地接受和背诵,这样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教条,学生很少批判和分析,思维被极大地束缚,创新性被扼杀。基于此,我就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效提问,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能否思考和批判,同班级的氛围密切相关。融洽活跃的班级氛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思维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因此,教师要积极带动课堂学习氛围,其中巧妙设问、使问题高效化将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问题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最重要的是创造质疑思考的环境。
例如在讲解“十月革命”这节课时,根据教材的讲解,首先是从十月革命的背景讲起,然后分析当时俄国的社会性质、阶级力量及发展状况等方面,揭示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这就产生了几个启发:一个是俄国在十月革命成功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另一个则是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必然的历史条件是旧的制度严重阻碍经济发展,这符合唯物主义的说法。然而,当时的俄国是否真是如此?我将这个问题留给了学生,给予他们自由的表达空间。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一些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我认为较为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是:自1861年改革以后,俄国逐渐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到了20世纪初期,俄国已经具备帝国主义的种种特征,资本主义垄断形式也发展起来。然而,俄国的垄断程度远比不上英、美等国,说明它的资本主义制度还没能阻碍经济的发展,甚至起到促进的作用,单从这一点看,十月革命不具备必然性,资本主义还没发展到非铲除不可的地步。
可见在课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被教材束缚,无疑极大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批判思维的养成。在熟悉的主题中,学生更容易批判;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学生不但敢于思考,积极思考,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继而具有批判和接受批判的勇气和信念。
二、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阅读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学新的方向。在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时候,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便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懂得思考的价值,对现有的结论进行了反复揣摩和思考,即便是暂时走偏,也能体验到批判美的力量,等再次阅读教材中的结论,对历史便有更深的思考。因此,对阅读的多元解读是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要懂得宽容,肯定学生的所思所想,借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
例如在“戊戌”这一课的教学中,教材阐述了失败的诸多原因,最后得出的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显然,这种说法只看到失败的外部因素,仅仅着眼于两派势力之间的斗争。因此,根据教材,学生将认识到失败的原因是封建顽固势力的阻隔与反对。然而,倘放在批判思维的视角下,我们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历史的发展是有内因和外因共同实现的,外因通过内因起到它的作用,却无法左右事物的发展方向。教材极少提及变法失败的内因(变法存在的内在缺陷),倘若一味按着教材讲解,而不懂批判和分析,学生将难以意识到这一点。
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教材的同时,进行多视角引导和解读文本,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多角度分析思考,学生将更好更明白地解读历史。
三、兼容并蓄,正确处理宽容与批判
对历史的解读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者思维方式不同、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其所理解的事物将有所不同甚至千差万别,而且随着了解越深入,思想冲突越明显。因此,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谨慎处理批判和宽容的关系,教会学生懂得兼容并蓄。
例如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便将《》和《布列斯特和约》拿来比较,并认为列宁和李鸿章都是卖国者。事实上,这位学生有此观点的缘由主要是对历史背景的忽视。李鸿章签订耻辱条约,并非他谈判的失利,乃是由于国家的衰败,“弱国无外交”即是这个道理,真实的李鸿章并非卖国者,甚至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爱国的表现。列宁签署《布列斯特和约》显然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背景的讲解极其重要,很多时候历史人物仅仅是完成对历史使命的完成而非个人价值的实现。可见宽容不同的观点,既是对别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又是对自己思维的一种反思。只有宽容,我们才能了解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在了解和检讨这种不同和对立的同时,检讨、修正、完善或否定自己的观点,而不论完善或否定,对自己而言都是一种进步。
当然,宽容不是无为,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宽容是另一种批判,而无为则意味着放弃批判。懂得兼容并蓄,在宽容中对比自己同他人观点的不同,将更有效地展开批判。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尊重历史的意识,切忌激进和简单看待,培养其虚怀若谷的品格。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意识,立足历史事实,从表层思维出发,不断挖掘,由再认识到回归认识,不断开发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思潮,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