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经济学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经济学原理范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ichuan Economic Management Institute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四川经济管理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9705
国内刊号:51-1598/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管理经济学原理范文2
关键词:校园景观;环境心理学;空间场所
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
随着众多高校新校区建设,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工作显得日益重要。特别是现代大学校园空间较之老校区无论是在校园的教学、交往和生活等具体空间的设计上,还是从校园整体规划的理念和模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能为师生在新的校园环境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每一个校园设计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就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现代大学校园环境呈现出整体性、自然性、人文历史性和综合性等多种发展趋势。
1.相关理论
1.1校园环境的意象与体验
意象指的是“对于曾经接触的过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校园意象则是在校园中不同使用者的行为与具体的校园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并在记忆中重现出某种场所的形象。这种具体的场所形象就可以称为“校园认知地图”。
1.2领域行为
与个人空间相对,领域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有明显的边界。领域性是指以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1.3场所与参与性
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很显然场所不只是一个抽象的趣味概念而已。我们通常所指的场所一般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色彩等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总和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从而体现出某种场所的本质。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重视校园意象营造
卡普兰对环境偏好模型组织研究的结果表明,场所中的景观要有易于辨识性。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随着众多大学新校区以及大学城的建成,其已经成为城市形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大学校园类似城市中的区域,两者都属于中等尺度环境。一方面,从功能性要求来看,校园功能区域的划分应明确,具有良好的方向感,使人能够清晰地辨识校园中不同场所的方位,便于人们选择最佳的路径。同时,由于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对于人文精神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失的。
2.2校园的中场所精神
景观设计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建筑更加注重内部空间的设计与使用相比,景观空间的边界划分则相对模糊,想准确地表达出对某个空间场所的感受有一定的困难。
现代大学无论是校园面积还是在校生数量都比之前有了很大增加,这就意味着师生在校园不同的场所环境下参与活动的机会大大提高。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们常见的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三类。而这三类活动都会受到周边场所环境或大或小的影响。作为校园活动的场所空间,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每天都要容纳不同的群体在其中进行多种活动,注重校园场所的环境质量,提升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校园中的场所具有真正的意义。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中独特的稻田景观正是这样一处具有良好景观效应的校园户外空间场所设计。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原有农业用地的良好种植条件,使用当地乡土植物作为基本的景观构成元素,随着季节交替,景观也随之产生丰富的变化。不仅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恰当的融合到校园的整体环境之中,激发了人们在其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沈阳建筑大学的师生根据季节变换组织插秧、收割等活动,并邀当地的中小学生参观稻田景观,充分体现了参与性在场所空间中的不可或缺。
2.3明确校园的使用人群
在大学校园中人的基本行为大致可分为:学习、研究、活动、生活四种类型,而产生这些行为对环境的需求各不相同,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与心理发展理论,需求层次欲高所涉及的社会环境欲广。而心理学家列文则指出,人的行为是人的需要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行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其受到周围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具体功能性的使用更多是涉及到不同类型建筑的内部空间,而交往、运动则可能更多地使用户外空间。可见,空间影响着人的种种活动,并对人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3.结语
现代大学校园空间结构组织日益复杂,校园景观设计也成为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营造出符合师生需要的校园环境无论是对于设计人员还是以后的使用者都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校园景观在整体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校园环境对师生行为模式的影响,充分了解在不同环境、空间、场所中的行为特征和行为规律。从师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营造宜人的校园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4] 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管理经济学原理范文3
[关键词]符号学;环境艺术;园林景观;形态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叉学科,设计的展现具有语言特征,因而我们可以运用符号学的原理探究设计符号形势与意义之前的微妙关系。符号学原理按照结构语言学分为四大类:语言和言语、所指和能指、系统和组合段、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这些分类是以二分法形式呈现的;概念的二分法似乎往往存在于结构的思想中。符号学具有在跨文化与学科交叉处促进语义互通的可能性,有助于解读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审美与情感的表达,从而有助于传承和创造新的符号、秩序、形式与文化。
一、园林景观形态设计中的语法学
园林景观形态设计中的符号,都是通过特定感知系统确定其语义所指代的形式。能指与所指,即表象与现实,能指是可感知的层面,是符号的表现形式;所指是抽象的引申,是不可直接感知的,也就是符号的意义,这好比一棵树有生在土地上的枝干与叶子,同样也有深埋地底不可见的根基。园林景观设计中将符号分为图像性、指示性、象征性。图像性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相似而构成,表现形式与内在存在相似,从而借助原形的意义表达新事物的意义,其优点在于简洁直观,很多景观设计中都应用了图形性符号,利用几何或非几何元素,对具体原形进行归纳总结,构成艺术符号。例如,模纹花坛外形均采用规则的几何图形,花坛内图案除了用大量矮生性草花外,也可配置一定的草皮或建筑材料,使整体效果突出。指示性符号,是所指与能指之间具有实质性的因果关系或纬度上的联系,例如,坐落在岳麓山的岳麓书院与爱晚亭等,每个建筑都有其特有的牌匾或楹联等指示性的标志,指示性符号是真实且不脱离意义进行的构建。象征性符号:是指与其他对象没有相似性或直接联系,所以它具有完全自由的表征对象,可以在传播过程中约定俗成、稳定不变地被应用。例如,中国植物中梅、兰、竹、菊,被人称为“四君子”,以松柏象征坚贞。再者,园林设计中常见的景墙、洞门、洞窗、漏窗等都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一种设计手段,不仅是通过、穿过、采光功能的需要,不同的造型与装饰纹样也代表了不同的等级或寓意。
二、园林景观形态设计中的语用学
信息作为意义的介质,在园林景观符号语用学系统中,首先从主述者应用到涉物,再将信息传达给接受者,并在同一语境的背景下,领悟到符号的解读,这其实也是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其中编码过程符合语义与语构的双重规则;解码过程则意在将接收的信息复原重建,同样应符合语义与语构的双重规则。从园林景观设计师编码到接收者的解码,因受到获取信息的量、完整度、感觉与知觉、推理与联想、不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解码的过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从思想到物质客观存在,园林景观设计师已经通过符号学语用学系统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在同一语境下,即可解读到主述者表达的含义。
三、园林景观形态设计中的语义学
在园林景观形态设计符号学的语义中主要突出的四点:造型与形态、色彩与光线、比例与尺度、选材与质感。①造型与形态,是园林景观的主要信息载体,它与信息之间有一种代码化的联系,是物质表现的符号,其中“型与形”利用特定的造型设计语言,例如模仿设计、移植设计、替代设计、组合设计等对原形的简化、变形、叠加、拼贴、概括,利用创造设计思维方法进行功能上、视觉上以及意义上的编码。②色彩与光线,光线的一点变化都会影响色彩的呈现,色彩不仅仅承载着色彩特定符号的代表,也同时承担着物体审美含义与文化的展示,同时还兼顾社会意识形态与宗教的表达,这种编码承载的信息能够使个体差异化增大从而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③比例与尺度,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其表现在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大小,普遍来说,比例尺度适宜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例如,黄金分割比就广泛地应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同样,特定条件下设计编码时也会应用夸大尺度起到强调的作用,使得接受者领悟到威严庄重、宏伟壮观的信息。④选材与质感,不同材质具有不同的语义,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综合作用,加上不同语境下的综合解码分析,给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体会,且根据不同选材(花种、草种、树种、石材、金属、陶瓷、玻璃、塑料、皮革等),以及不同材质的组合与设计,让其具有视觉美感与使用价值双重作用。
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属于空间造型艺术范畴,是科学、技术、艺术、生活的结合体。首先,园林景观设计和符号学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因而使得基于符号学原理的园林景观形态设计研究成为可能。其次,从设计学角度来看,园林景观设计是人为创造的符号,是客观的且被人所感知,这种感知形式语言,不仅从空间上与时间上、概念上与实体上、视觉上与物质上都形成一种复合,而且是能指与所指、物质与精神、编码与解码、逻辑与规则的合一。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需要满足空间布局和功能上的需求,在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内涵设计与文化设计,让园林景观从内而外地表达艺术的美。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尔.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88
2.余继宏.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家具形态研究.2009博士论文
管理经济学原理范文4
1.1幼儿园室外环境
幼儿园室外环境是指和幼儿园室内环境相对的空间,主要有室内外过渡空间与室外空间这两大类。按室外环境所包涵的环境性质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例如建筑小品与雕塑、各类标志物、景观绿化等,它不但包括构成环境的各元素的单体设计,同时也要研究各元素间彼此制约互相衬托的整体关系,元素组合所构成的空间与空间的关系进行合理规划表现独特的创作意图。
1.2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学科,以社会文化环境为前提,以人类行为结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得出观点:人与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彼此的联系与影响呈现双向性。从目的来看,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指向就是探索出人们理想中的环境并不断地完善它。这里的环境不单指的是社会环境也包括物理环境,例如空气污染、噪音、拥堵等等。
2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的作用
2.1帮助幼儿认知世界
在幼儿园室外环境中,幼儿通过与各种建筑、游戏装置,总体环境进行接触和交流,培养了幼儿对外界的想法和感知。合理的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能够对幼儿的各个感官进行刺激,让幼儿最大限度地接触和感知大自然,并激发幼儿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帮助他们认识和感知世界。幼儿园室外环境是幼儿认识自然的窗口。在室外环境中,依靠自然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特点,幼儿可以接触和认识不同的动植物,观察动植物的季节变化,探索自然规律。因此,在设计和建造幼儿园室外环境时,需要尽量优先选择变化性强的素材,比如季节变化差异较大的植物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好奇心,吸引幼儿进行持久性学习,促使幼儿形成独立认知,培养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2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由于生理上的发育特点,导致其还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性格也正处于发展中。他们好动性与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与观察,爱模仿。所以在幼儿园室外环境中,要针对以上几点设计与幼儿相适应的环境,保证孩子们能健康成长。首先,就是要保证环境的安全性,室外活动场地的材质要耐磨防滑,布置游戏器械的场地下也要采用弹性材料防止幼儿摔伤;第二,幼儿园环境设计应积极明快,规避不良心理暗示等消极影响,例如环境装饰以明亮色调为主,避免出现大面积压抑、灰暗的颜色,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严格遵循国家标准筛选建筑材料和装饰原料,禁止采用有毒有害材料,刺激性材料应严格控制用量,建造完成后,须确保安全才可投入使用,避免对幼儿情绪和健康造成危害;第三,考虑到幼儿热衷模仿的心性特点,装饰室外环境时,可以适当增加具有一定可模仿性的素材和设计,于无声处发挥教育作用。幼儿园环境是幼儿进行学习和活动的空间基础,要想发挥环境影响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幼儿园环境设计就必须立足于幼儿心理特点,深度考虑幼儿天性,结合幼儿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考虑到儿童活泼好动、喜欢探索的特点,室外活动场地要营造成形式多样的活动空间,避免单调。在通往室外的环境中设置灰空间,让幼儿在屋顶的遮盖下观察和风细雨、日照与光影的变化;空间材质的变化,封闭温馨的室内空间到自由宽敞的室外活动场地之间的转换让幼儿的心理感受也由安全舒适逐步转变为自由欢快。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悉心安排各个空间的功能与特点,确保游戏场所富有趣味性、休息场所富有舒适性、教学场所富有吸引力。据科学统计分析,幼儿时期形成的对世界的思考能够深刻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良好的户外环境,加上老师的有意引导,才能够让幼儿主动去对事物和环境进行探索,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做合理规划。通过和环境进行交互,提高和环境相处的经验,这对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有很大的帮助。
3环境心理学与幼儿园室外设计的关联
3.1应用环境认知理论,突出室外环境布局实用性
环境认知是一个过程,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合而成,即在日常空间环境中,不断收集和积累位置信息、现象属性信息等内容,然后通过编码和存储形成可供日后解码、使用的认知信息。环境认知信息具体指事物所处位置、方向、间隔距离以及组织因素等,具有清晰辨识度的环境需要有明确的路径和边界以及醒目的节点与地标,幼儿与成人年龄上的巨大差异,导致对环境认知上也不同。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完全形成,所以在认识空间事物上会受到知觉和个人直接感性经验的制约,幼儿方向感弱又不识边界,所以在幼儿园内室外环境设计中要设置一些简洁而又形象的节点标志,有助于他们良好认知的培养。在幼儿园入口的地方可以设计一些生动的卡通形象减少幼儿对环境的陌生感,让他们对幼儿园产生探索和了解的兴趣;在入口立面上可以采用一些轻快明朗的色彩,再结合有趣的图案进行设计并与庭院、建筑相结合形成一个由点到面的完整体系。另外,对于幼儿来说,相对于室内私密安全的空间室外环境则过于复杂,他们需要一些形象的色彩和符号来起到导向作用,例如可以在地面或墙面上绘制具有导向意义的图案来增加交通流线的明确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幼儿在室外行走玩耍时的乐趣。选取植株高度介于40~60厘米之间的小型常绿灌木,以活动场地建筑墙体为区域,种植绿化带,这种尺度的绿化配合低矮的花台能让幼儿仔细地观察灌木的生长与变化,同时可以增加视觉空间层次感。在场地空间充裕的前提下,可选取适量大型乔木打造层次性自然景观空间,扩展幼儿视野,增加幼儿活动乐趣。在室外面积足够的基础上,选择塑胶运动场地时,应该注意场地的朝向是否能让孩子们接触到阳光、在夏季时能否有遮阳地方、该场地是否处于建筑风口影响范围;受地理因素影响,我国冬季普遍盛行西北风,建筑风口将严重阻碍活动场地正常使用;在绿化方面,建筑遮挡会影响半包围场地的日照条件,造成光照不足,时长受限,建议适当考虑喜阴植物。后勤入口在室外规划设计也十分重要,物资、垃圾运输车等在出入幼儿园后场时,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设计机动车行驶路线时需要躲避幼儿活动区域,尽量避免与幼儿出入园路线重合。后场通道隔离,可以采用砖砌墙体,也可以安装1.2米~1.5米高的木质栅栏,并配合绿色植物打造隔离墙,可选择攀爬类植株装饰栅栏、选择小型灌木装饰周围。如此,后场即被打造成一处景观,既改善了园区环境,又扩大了垂直绿化面积。
3.2应用环境知觉理论,促进室外环境功能完整性
环境知觉方面主要研究的是“多种知觉体验”,也就是以视、听、嗅、触、味等为代表的人类感官知觉对环境信息的收集。收集到环境信息之后,知觉主体依据自身经验,结合各知觉之间的影响与联系,融合知觉对象自身特点与背景,构建自身对环境的认知和感觉。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关注儿童知觉的各个方面,结合幼儿的知觉体验进行设计有助于形成丰富的环境,从而改善人对环境的体验,设计出符合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幼儿园室外设计应遵从自然和以人为本这两大基本原则。室外布局多用植物来划分各个层次的空间,活动区吵闹,在学习与休息区就要闹中取静,防止幼儿注意力被分散。同时,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需要具备充足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满足幼儿身体发育需求,促进幼儿良好心性培养。在听觉方面,无论是雨打芭蕉还是蛙鸣蝉噪,都是表达各类环境的有力因素,可以烘托不同的时节气氛,特殊的声音可以激发好奇心,吸引幼儿进行视觉探索,还可以解码认知,帮助幼儿回忆特定地点或经历。在触觉方面,不同质感可以唤起幼儿不同的情感反映。幼儿是室外环境的使用主体,为保证实用性,设计室外环境时必须考虑幼儿心性特点,如草地、沙池、碎石、塑胶场地、土路、蹬道等,可以按照其功能性的需要分别布置在园内的不同角落。例如我们可选择性的开放一部分绿地,除去封闭绿篱,留出大面积草坪让儿童可以任意玩耍翻滚,给儿童一个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儿童经常行走的道路要考虑安全性,地面应平坦、防滑,宜采用软质地坪。在活动区域,特别是游戏器具集中区域,应全面设置防护性软质地坪,避免或减轻幼儿跌倒、坠落造成的身体创伤。幼儿园室外环境是幼儿认知自然的主要途径,在这里幼儿可以体验季节变化,感受季节特征,认识并了解自然规律,在这里幼儿初步建立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开始培养学习和探索能力。植物能使幼儿身心愉悦,开放思维,拓展心胸。所以,设立室外种植园区是个不错的选择。引导幼儿参与建立种植区,既能够锻炼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紧密幼儿与自然的联系,培养爱心观念。按照不同的年龄,让孩子们负责照顾种植园区的植物,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体会付出的艰辛与收获的不易,培养感恩意识。在幼儿园中室外环境色彩搭配上应注意对儿童感知、认知的回应,鲜艳轻快的颜色可以使幼儿产生乐观的心态。室外环境对幼儿来说富有乐趣,景观又多以绿调为主,难以持续吸引幼儿注意力。因此,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需要重点抓好节点建设,利用明亮的暖色调装饰进行搭配,形成色彩冲击和跳跃,从而激发幼儿感官活跃性,持续吸引幼儿注意力;大型玩具的陈设,也要避免呆板单调的色彩设计,除了要与所在空间形成差异性色彩搭配以外,其自身颜色也需要具备一定变化,并且可以利用装饰物形成色彩碰撞,制造轻松明快的心理环境。室外除了幼儿活动区域,还存在一些幼儿不宜靠近的危险空间,应搭配具有警示性的色系。
3.3应用空间行为理论,完善室外环境设计合理性
在空间行为理论方面,个人空间意识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性格尚未定型的幼儿,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相互空间意识,他们之间的相处距离通常都在亲密距离范围内(0-0.5m)。幼儿室外环境多开敞无阻为他们嬉闹玩耍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幼儿在心理上也有私密性的需求,部分孩童性格内向更喜欢待在能使他们平静情绪,集中思想的空间里。因此,游戏空间应根据幼儿个人空间尺度进行设计,如此,既可保护幼儿个人空间,又便于幼儿开展密切合作与交流。另外,游戏设施需要体现不同年龄层幼儿的空间意识变化,依据不同的需求创设不同层次的领域性空间,使整体空间更加协调。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身体跟心理等多方面成长。研究发现幼儿在游戏行为中最喜欢钻和爬,并且倾向于待在小空间里,比如帐篷、游乐设施里的小洞穴,因此可以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融入洞穴元素,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的领域空间需求,又可以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创新意识,还可以提升幼儿活动趣味性。观察幼儿活动可以发现,他们会习惯性结成群体,各自独立活动。“大多数游戏并不具备预先组织性。游戏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幼儿在聚集之后,发现其他小朋友在进行游戏,或自身产生游戏冲动,这种游戏发生与否并不具备预先确定性”[4]。由此来看,将游乐设施集中布置在一个场地里,并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应该按类型适当地分散,这样既可以避免单调又能提高设施利用率。
管理经济学原理范文5
以往众多学者对独立学院的研究多从外部的制度、政府规范管理的角度剖析问题,却忽略了独立学院自我效能的发挥,缺乏对其内部管理作用的相关探究。虽然政策因素是独立学院发展中出现问题的根源,但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部管理困境是独立学院需要正确对待的自身管理问题。独立学院只有明晰当前内部管理困境才能加强主体意识、转变办学观念,只有改善内部自我管理才能提高办学质量、达到规范办学的一应要求,从而促进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
一、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困境的表现
1.招生与就业困境
独立学院的迅速壮大是以充足的生源为依托的,是否拥有理想的高质量的生源影响到学院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独立学院招生延续二级学院招生准则,各省招生办公室在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划定录取线,以本科三批层次录取。相关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2 020万人;2010年,下降为957万人;2012年,已降到915万人;2013年下降趋势仍在持续。而中国新生儿在1990年达到峰值2 400万人,随后开始下降,这种情况持续到2009年,即2010年后新生儿的数量才止跌上扬。依此数据估算,高考生源数量的下降会延续到20172020年前后。可见,独立学院招生面临严重挑战,处在进退两难的招生困境之中。一方面,独立学院校生源连年减少,在竞争激烈的生源大战中处于弱势地位。职业院校的大力发展造成独立学院的地位与功能无形中被弱化,高昂的学费使得学生和家长更愿意选择专科院校。同时,一批新升的本科院校不仅挤压独立学院生源份额,而且还抢占其优质生源。另一方面,由于国家不承担任何财政拨款,独立学院建设和发展所需经费均由合作方承担,向学生收取高额学费是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高校合作者为争取利益最大化,缓解生源减少带来的财政危机,一般都会采取扩招手段,有的院校甚至在招生中出现欺诈行为,以不实的宣传吸引学生,进而产生一系列恶性循环,导致招生更加困难。
就业难题是目前整个高等教育难以解决又不可回避的问题,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压力更甚。一是,学生就业方向不明,就业渠道不畅。很多独立学院在学生入学时没能结合专业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就业目标,也极少与当地产业链结合而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这种只管入、不理出的培养模式造成了学生就业困难。二是,学生没有一技之长,就业竞争力弱。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缺乏实用技能的训练,在岗位竞争中专业对口性低、技能不足,再加上培养周期过长,无法为当前人才紧缺的岗位及时输送毕业人员,整体就业竞争力不强。三是,毕业生社会认同度差,出现身份认同危机。与普通院校相比,虽然同是本科层次培养,独立学院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始终贴有三本标签,用人单位对其本科文凭和能力也会持有怀疑态度,如何与普通本科生拥有同等的就业竞争力也是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难题之一。
2.师资队伍建设困境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首先,独立学院兼职教师比例过高,多数教师是从母校聘用过来的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的专职队伍。其次,整个院校教师年龄层次不合理,要么聘用离退休老教师,要么是聘用应届毕业生,作为高校组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数量却较少,这就出现了教师梯队的断层。再次,教师人员数量不足,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高校师生比至少达到1∶18,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远未达到这一标准,主要原因是独立学院为节省用人成本压缩教师人数。最后,教师质量有待提高,从高校聘请或派遣的教师很多都缺乏教学经验,尚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升。而在校返聘的老教师由于精力有限,缺乏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掌握,很难带动学科专业的发展。
(2)教师流动性高,缺乏归属感和责任心。在当前人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独立学院很难与公立高校竞争,难以吸引和留住学科带头人以及热门专业的骨干教师。由于独立学院办学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环境、待遇和发展前景与普通公立高校教师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教师的流动性特别高。很多教师都把独立学院当作谋求更好出路的临时跳板,缺乏归属感,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辞职跳槽。再者,独立学院的师资管理往往采用企业式管理模式,难免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校园文化氛围不足;难以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部分留任的教师缺乏主人翁意识,更关心自身利益而非学院的发展,在教学中心不在焉,责任心不强,工作动力不足,教师间凝聚力不强,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这都势必会影响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
(3)用人管理制度不完善,激励、培训和监督机制的匮乏。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决定了要有部分母校的兼职教师参与到学院教学和管理中,这无形中加大了管理难度,很难形成统一的专兼职教师管理模式。而且,独立学院缺乏对教师的有效激励制度,晋升、休假和待遇都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尤其缺乏相应的精神激励制度,对于归属感不强的教师队伍而言,其凝聚力和敬业程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再者,独立学院培训制度或是执行不规范、敷衍了事,缺少相应的职后培训评价体系,或是不重视培训,这使得教师缺少一个提升自身的平台,对教师的专业创新和技能提升形成了不利影响。此外,独立学院监督不力,难以形成和执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现有的绩效考核指标多是母校指标的副本,然而这些指标对独立学院的教师进行评定和评估并不完全适合,且过分注重科研水平这一评判标准,难以调动起其教师的积极性。
3.专业建设困境
(1)专业设置同质化,缺乏科学论证和有效规范。专业设置雷同,既体现在独立学院复制母校专业,在培养规格和方式上严重趋同;又体现在地区独立学院之间专业布点雷同现象严重且数量过多,一级学科多集中在经、管、文、法和信息管理类,一些热门专业如市场营销在学院重复设置率高达70%。
(2)忽视专业建设的持续性维持和有效开发。许多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时仅仅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选择那些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回报率高的专业,学院学科与专业不免结构混乱无序,欠缺整体规划。这严重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学院的整体发展。
(3)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失衡。目前,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未能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效契合,在专业设置中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市场需求预测没有可靠的依据做支撑;从专业的提出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立再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基本上依托母校的资源和优势专业,并未依据市场需求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去有的放矢地研究专业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某些热门专业大量扩招,完全没有考虑当地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容纳度,从而人为地拉大供需矛盾,造成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呈现出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失衡的状态。
4.财务管理困境
(1)产权界定不清晰。独立学院的产权是在国家教育权的指导下,学校为履行教育职能而形成的一种财产权利关系,学校的产权包括对教育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以及收益索取权等一系列权利。我国独立学院特点之一就是存在多元主体,至少包括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在内的两个以上的产权主体,各个主体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合作办学,相互监督和约束,并按照合约和其资源投入比例分配收益。但是目前独立学院在合作者与母体高校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分配纠纷,未能理顺财务关系,其中最大的障碍是无法对母校无形资产进行有效且合理的评估。母体高校作为举办者,一般以品牌、师资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参与独立学院办学,相较于合作方资金和实物的投入,这些无形资产的投入很难以金额精确计量,无形资产无法有效评估就无法明确区分独立学院与母校的地位和性质,相应的权责利也不明晰。不难发现,在利益分配中许多母体高校占有绝对优势,所得收益多半都上交母校用于补贴其财政支出,合作方再拿走部分盈余,这样用来留存给独立学院继续发展的结余资金少之又少,更加加剧了矛盾纠纷。
(2)财务制度不完善。由于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起步晚,没有合适的经验、制度可直接借鉴,所以当前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出现了既不健全又不和合理的一面。一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缺乏必要的制度依据,未能建立起一系列独立的预算制度、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在预算上,许多固定资产购置随意性大、利用率低,损坏严重又不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折旧。与此同时,许多办学活动都因为会计和审计制度的缺失而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另一方面,当前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合理。完全采用母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会出现与实际财务管理状况不相符的现象,独立学院作为民营机制的办学主体与公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和目的有所不同,沿用母校的财务制度进行收入、成本、费用的核算无法与实际相匹配,甚至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再者,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不注重成本核算,低成本管理较弱,成本核算不准确现象屡有发生。
(3)财务风险过大。依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独立学院没有国家财政投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其校园建设和其他财政支出完全要由合作方自行筹措。在缺少财政支持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成为了筹措资金的主要渠道,而利用银行借款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独立学院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贷款额度忽视偿债能力,势必增加独立学院的办学风险。此外,当前独立学院的资金来源重心依附在学费上,一旦生源减少,其财政就会面临财政危机,当生源数量出现偏差就会减弱抵押偿还能力,进而影响其正常运行。所以,单一的资金来源加上高额的负债使独立学院财政如履薄冰,承担着巨大的办学风险和内部财务危机。
二、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困境成因分析
1.管理体制上过于依附母体,欠缺独立性独立学院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与其对母体高校的依存是紧密相关的,它依托母体高校积淀已久的声誉以及师资、管理、文化等无形资产而迅速崛起。正是这种割舍不断的依附关系使得独立学院的成长福祸相依。尽管独立学院起步是依靠母校而快速形成规模,但是过度依赖母体就会丧失自主权。管理体制中董事会的虚设、错位、越位等造成当前独立学院仍然是依附母体高校的管理,独立学院始终被当作母校的下属学院,其合法利益时常被母校窃取,甚至成为母校发展的牺牲品。缺乏独立性的独立学院不得不承担大部分办学风险,获取小部分利益,仅有极小或是没有自主管理权力。从目前发展来看,独立学院在管理体制上独立性的丧失是造成其在内部管理中出现诸多困境的根源。
管理经济学原理范文6
经济学尤其是理论经济学,毕竟是管理决策和市场行销的母体和基础。可以称之为创业和管理真正的母亲。既然如此,经济学10大原理中4个微观层面的原理其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地位,且容我胡诌瞎侃哈
1、经济学10大原理之一:理性人,对激励会有反应
我对制度建设、企业文化等顶层设计,非常重视,认为这才是“做正确的事”。拥有严密的系统体系,大家自然就能“正确地做事”。
A、企业成立之初,需要设计一个着眼长远的利益格局,保证聪明人都能自愿融入和奋斗。领导者要用企业家精神来点燃团队热情。
B、一旦立足,需要文化和制度来建立系统、步骤和准则来保证成长
C、为了长期成长,需要更系统的领导技能,企业领导者要将单独决策调整为授权。这里面每一步其实就是对人的激励。
一句话,结构决定功能。企业的激励体系决定成功与否和快慢。以迂为直,就是这个意思。
2、经济学10大原理之二:贸易,会让每个人状况更好
职场的本质就是“交换”。以拼搏做业绩,以结果换尊严。亚当斯密老爷说过:“我们不能期望从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慈善心得到我们的晚餐,而是从他们关怀他们自己的利益去得到”
王博士反复告诫,这个时代是抱团打天下的时代。英雄主义只能活在上世纪。所以团队协作的本身,就是技能交换,利益共享。
领导力是国内高校都挠头的一门课。太难讲。领导力的作用是产生更多的领导者,而不是更多的追随者。陈轩在2009年有个金句“只有钻石才能切割钻石”。我想意义比较相近吧。
3、经济学10大原理之三:某件事情的成本,就是为了得到他而放弃的其他的东西的价值
创立一家新企业,到底需要什么?首先识别市场空白,再加上一点企业家精神,足矣!无论是市场空白还是永远不安分的企业家精神,本质上都是权衡取舍。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就是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的本质。
再比如,团队肯定是能赚钱、能学到东西、能收获成就感的团队,但提供不了轻松、享乐、一张报纸一杯茶的统治阶层生活。这也是团队要考虑的权衡取舍。
比如,慢就是快,发展和成长是一柄双刃剑,发展过快的企业,哪怕其产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哪怕盈利增长再迅速,也会迅速耗干血液(资金),而且同时对企业文化、控制、流程和人事造成极大的压力,最终毁掉企业的价值,甚至导致企业在成长中死亡。这我还需要举例子吗?远点的如五谷道场、巨人集团,近点的如十花汤
怀特老总高呼:“企业的生存需要大量辛劳的工作,而求知若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陈轩早上4点起来写文章,只能牺牲睡懒觉的时间。still,权衡取舍!
4、经济学10大原理之四: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陈轩也是做销售出身。销售到底销售的什么?销售你自己?有可能吧。但从mass market来看,其实更多是“一种占便宜的愉悦感”。举个例子吧,一罐饮料能带来什么?如果包装漂亮、健康低糖、口味美好、还能保护心血管、还能降三高、调节肠胃能减肥,恩,只卖3.9元
还不错吧!
上世纪60年代,大名鼎鼎的Amphicar,对,就是这货
你没看错,既能地上跑,也能水里游的水陆两栖汽车
从1961年成立投产,到1965年关闭,一共只卖掉了3878辆
听听消费者怎么评价吧:“我认为它是在水里跑得最快的汽车,是在陆地上跑得最快的船”,听懂了吧,此货,太慢了!
其实,我觉得它在中国是有市场的。比Ferrari拉风,哈哈
上面是产品设计,其实从企业策略来讲,是有数据支撑的。1993年戈尔德和特里斯,在涵盖50个品类的500中样品品牌中发现,先行者的失败率是47%,而快速跟进者的失败率是8%,这下大家理解腾讯、娃哈哈的抄袭了吧。
陈轩做营销10年,过手也100个以上的新品上市。有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模型和工具。无非就是3C、STP和4C。但“知道和精通,中间差了10万8千里”。对我自己而言,还在路上。不断复盘不断前进。
但思考路径应该是既定的:那就是盈利模式在前、品牌塑造在后、接下来是传播策略,最后才是落到产品设计。而不是相反,或者跳步走
Amphicar就是个拍脑门和拍屁股的外行决策。据说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策略品牌要让位于产品和流量。但对于FMCG行业,回头看看伟大的企业,GE、P&G、Coca、IBM、Apple,哪个不是大师级别的策略水平?哪个不是着眼10年的融智慧、勇气和隐忍于一身的大神级的操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