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1

【关键词】微博;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0 引言

微博(Microblog),是在社会化的网络情境下,用户通过简短的内容束、分享、传播信息的模式。自2009年8月,新浪微博的开放使用在中国国内迎来了微博应用的爆炸式崛起。2010年,微博凭借其平台的开放性、终端扩展性、内容简洁性和低门槛等特性,在互联网领域迅速发展,迅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媒体。连续3年来,微博用户持续增加,见图1(数据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整理)。在2012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互联网企业在手机终端领域的重点突破和无线网络覆盖的日益提高。根据CNNIC的统计报告称,2013年6月手机微博应用占到了手机网民的56%,达到了22951万人。[1]

图1 2010-2013年微博用户与手机微博用户数量统计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支持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2013年1月15曰深夜,腾讯微信团队在微博上宣布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它支持IOS,Android,Windows Phone,Symbian,BlackBerry,Series等众多平台,并且随时更新版本。[2]

根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状况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在北京高职生已成为手机微博、微信等手机社交沟通应用的忠实用户。2011年12月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钱小芊表示,目前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已超3亿人,而在微博用户当中大学生群体占到72.3%[3]。由此可见,微博、微信的兴起与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信息获取、休闲娱乐和学习方式等,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了冲击,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1 微博、微信的应用与特征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介于即时通讯工具QQ和信息工具微博之间的一款即时通信工具,是一种自媒体时代全新的 沟通方式。

他们有共同的特点,有差异。

1.1 信息多元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进入门槛低

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信息等方式向用户推送信息,极大的契合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需求。同时,微博、微信平台只需下载、注册即可使用,零费用,进入门槛低。信息是,在便利的图形化界面的引导下即可完成信息,并且对语句的组织排版等要求不高,片段化、多元化的表达是其一大特点。

1.2 随时随地,即兴

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在时效性和随意性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有手机信号覆盖的地方,人们就可以使用手机完成信息。同时,由于微博独有的“围观”模式,是的微博在信息量、传播速度等方面,都有着传统媒体无法与之比拟的优势。微博、微信更加注重表达对生活中点点滴滴感受的表达,传递出某一刻思想与情感的火花,随心随意分享自我,随时随地和接受信息。

1.3 信息的快速传递,几何级放大

在微博中,信息呈裂变的指数级增长。 “围观”模式下,每一条信息在时,都能被关注者在第一时间接收到,通过转发实现信息“一多多”的几何级放大。通常,微博用户通过“@”粉丝较多的名人或公共媒体,并获得转发,就可以达到将信息迅速扩散的目的。微信通过群聊、转发、朋友圈等方式同样也可以达到相似的效果。例如,在2013年春节 “随手拍家乡污染”、“随手拍河流污染”微公益活动就是通过微博发起,迅速发展成为一场规模庞大的民间公益调查活动。

1.4 交互性强,易产生爆炸式信息传递

在微博、微信讨论中,主题自由,空间开放,确保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保证了者与传播者进行单向、双向至多向的互动交流。在微博中,受关注的事件容易引起爆发式传播与关注。主要原因在微博上信息互动的时效性强,形式多样(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同“好”者聚集,讨论率高,让每一个关注的人很容易参与讨论。从而使人们能够对自己关注的话题第一时间并广泛传播。

1.5 微博、微信互为补充,构筑“自媒体”平台[4]

在传播方式形成互补,微博的传媒属性更强,微信的社交属性更强。

在社交方面形成互补,微博的社交关系层次较为简单,微信的社交关系层次较为复杂,根据不同社交需要,在微博与微信中可以寻求相应的互补。

在沟通方面形成互补,从沟通回复方式、讨论回复方式、误解情况沟通方式、负面消息沟通方式等方面都可以形成互补。

2 “微”家族的兴起,对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微博、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上述特征无疑给高职生的学习、生活、社交带来了极大影响,同时也给高职生的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1 信息爆发式传播,容易导致负面信息迅速传播,甚至产生谣言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的出现与发展,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脱离传统的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控制,走向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社会化传播方式。其中迅速传递的大量信息可以正面信息,同时也有可能存在负面信息,甚至是恶意杜撰的“谣言”。高职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逐步成熟的阶段,其是非分辨能力较弱,易受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价值观偏差,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自媒体“时代,应对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微博、微信、飞信、电子邮件等工具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2.2 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在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辅导员掌握理论教育素材,处于信息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优势正逐渐丧失。微博、微信所传递的大量信息与社会热点新闻,使高职生每天都在吸收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他们的思想动态也越来越难以把握,关注的焦点日新月异。针对这一情(下转第238页)(上接第224页)况,客观上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观察学生思想变化,迅速切入热点事件讨论,准确命中重点,因势利导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这些都对思政教育工作者从转换工作方式,提高专业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2.3 手机微博、微信应用方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弥补“顶岗实习”期间高职生思政教育工作空白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高职教育过程中,应包含半年时间的“定岗实习”阶段。在此期间,学生离校到企业中通过实习,进行专业技能锻炼与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毕业前的最后冲刺阶段。随之而来问题的是,顶岗实习期间党建培养考察工作难以跟进,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空白,对顶岗实习党团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时效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而微博的出现,使得对于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动态、实事讨论、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等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工具与实现方式。

2.4 微博、微信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促进教育双方和谐交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可以达到目的的,而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平等沟通,和谐对话的过程。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是机械性的灌输理论知识,忽略了被教育者的理解能力与接受程度。微博作为一种及开放性、交互性与一体交流平台,打破了面对面的说教模式。微博应用中倡导跨区域、跨行业、跨年龄、跨阶层的交流,使教育上方能够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表达思想与情感。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他们的微博留言、转发,以对等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同时,教育者自身也可以主动组织一些积极的、正面的信息常规化,宣传主流文化,引导学生走向更高的思想政治境界。

【参考文献】

[1]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CNNIC.

[2]微信更新日志[OL].http:///cgi-bin/readtemplate?uin=&stype=&promote =&fr=&lang=zh_CN&ADTAG=&check=false&nav=faq&t=weixin_ faq_list,2013.10.21.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2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家庭教育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益补充,是改进和提升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推器,他们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教育过程上也是连续的,在作用上更是互补的。

一、高职生家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现状

1.家庭教育不能与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轨

据调查,87%的家长在学生的小学及中学阶段,为了能够让孩子考上理想中的高等学校,会主动地与教师及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以期了解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同时,92%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会非常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当孩子进入大学之后,许多家长思想上有所松懈,认为自己的教育任务已经完成了。首先,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已经是成人了,具备了成人应有的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能够以对自己和家庭负责的态度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施加教育。其次,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学识、修养、生活经验不足以影响子女,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能代替家庭教育。再次,由于许多父母忙于生计,无暇施以教育,特别是众多的农村家庭,赚钱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对子女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种原因,促使两种教育不能有效结合,学生也在中间无所适从,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就被削弱了。

2.学校未把家庭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日程

虽然学校很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并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日程。据调查,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的不足15%,有的辅导员管理学生一年了,还不能准确地叫上每个学生的名字,更不用说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与家庭成员以及亲朋好友的关系,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了。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安排中,一般都没有把家庭教育纳入工作范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业绩评估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

3.高职生本人也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许多高职生不主动也不愿意接受父母们的教育指导,这是高职院校家庭教育缺失的又一个原因。许多高职生认为自己在外求学,父母也帮不上什么忙,而且有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于是和父母的联系就少了。其实,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和睦带来的快乐,为他们受挫时提供一个必要的缓冲。对于在外求学的高职生,父母的教育也会为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4.家庭教育基础不一、参差不齐

有些家庭的综合文化水平和素质都比较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正面的、优良的氛围;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受过教育的专门训练,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的能力差,许多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教育孩子,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做到科学育人;有的家庭长辈之间关系紧张或者长辈有严重的过错行为,这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势必会产生消极作用。

二、加强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迫切性

1.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构建文明校园的需要

由于目前在校高职生中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的,缺少生活的磨炼,怕苦、怕累、怕难,往往存在自理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缺失、诚信意识薄弱。在构建文明校园的进程中,基础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务必做好。

2.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作为刚刚迈人成年的高职生,还处于一个心理断乳期,思想上还很不成熟,他们既想摆脱家庭的束缚获得独立,同时又对家庭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一方面,表现为抗挫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理性、容易冲动;另一方面,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自我的驾驭能力不足等。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高职生心理健康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务必做实。

3.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促进学生成才的需要

上了大学后,由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一些学生往往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表现为无所适从或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中,导致生活不规律、学习成绩下滑。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逃课弃学,欠费欠学分;第二,延期毕业,无证无工作;第三,学校劝退,毁己毁家庭。

三、家庭教育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发挥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作用,为高职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对新时期的高职生来说,在思想上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容易产生行为的偏差,需要有人及时给予心理上的指导,而在现有的辅导员制度下,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一个人需要面对的是300多名学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异常现象。而作为家长,子女上大学之前的陪伴者,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有异常表现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2.发挥家庭教育的监督性作用,为高职生全面发展献计献策

日常教育管理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涵盖了学习、生活和工作,诸如上课、考试、请假、纪律、卫生、实习等。各项工作由学校的校纪校规来规范,也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监督。第一,在学习方面,家长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对于收到学籍预警的学生,家长务必要及时与学校、学生本人沟通,共同商定帮扶计划。第二,在纪律方面,家长要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协助执行外出及假日的请假销假制度,并同时做好安全提醒工作。

3.发挥家庭教育的示范性作用,为高职生素质提升树杆立标

对于每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感恩是人之常情。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在高职生中,不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假贫困、知恩不报等。家庭作为教育实施的载体,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树立典型,营造诚信感恩的环境。此外,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不诚信、不感恩现象,家长有责无旁贷的教育引导责任,要认真对待,坚决制止,防微杜渐。

4.发挥家庭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为高职生就业择业把脉问诊

目前,许多家长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他们主要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影响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与大学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一定的分歧,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不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其表现为大学期间的学习唯一目标就是为了毕业找个工作,导致学生对学业没有理性的规划,对就业也没有科学的认识。因此,家长务必转变观念,结合孩子的实际,根据行业的发展,参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为孩子的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并督促付诸实施。

5.发挥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作用,一对一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许多高等学校认为,政治教育工作是以辅导员为主进行管理的。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辅导员和管理的学生比是1:150,但在现实中根本达不到要求,有的学校比例甚至达到1:400,这使辅导员不能够关心到所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中国有句俗话:“知子莫如父。”所以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向学校及时反映学生的状况,以便于辅导员和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也能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地反映给家长,使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四、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建议

学校和家庭之间要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经常交流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学业情况,听取家长对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实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

1.增强家长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意愿

在进入大学以前,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一般比较密切,但进入大学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就相对会比较缺乏,而这对高职生的思想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事实上,高职生本质上仍是未完全独立的一部分未成年人,尤其是大学新生。学校与家庭教育只有很好结合,才能提升高职生的情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不应只是双方教育方法的一致统一,更应该是双方合作教育意愿的增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次要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美国著名教育专家范德格里夫特和格林曾提出,“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内在的积极态度。这个内在的积极态度,应当是共同服务于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积极主动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双方的积极沟通,使双方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高职生家长的素质

高职生家长的自身素质如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良好素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引导高职生积极进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家长要不断充实学习,用最新的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其次,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再次,对于大是大非问题,要坚持原则,不能颠倒黑白,唯唯诺诺。最后,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意自己言行对高职生的影响。作为父母,要带头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重视对家长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

父母的文化背景、家庭收入状况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结构关系等,都会影响着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言行。在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教育中,处于不同阶层的家长在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受教育经历,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家长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如何与已经是成人的孩子进行沟通;如何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问题;如何处理好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等。

4.建立学校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互动机制

我们要探索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思想以及方法上和谐一致的互动机制,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切实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

(1)建立动态的学生档案,获得有效的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第一手资料

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建立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档案,了解学生详细的家庭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父母的工作单位、主要的社会关系等情况,为后面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解读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并告知相关联系方式

在新生家长见面会上,向家长宣讲学校的校规校纪,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指出家长在高职生教育管理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同时,告知家长相关联系方式,诸如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电话、辅导员联系方式、学校校院网址、成绩核查路径等。

(3)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和通报相关紧急事宜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情况,负责教师应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可分类进行,主要有如下形式:其一,对于学生正常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及综合表现,可以以信函的形式告知家长;其二,对于突发性或者意外事件,以电话的形式在适当的时间告知家长;其三,对于情况较特殊的学生要密切跟踪,除了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家长联系,有必要时还要深人家庭,以家访的形式实现,以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和教育,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家长代表座谈会是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的必要途径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3

1.管理体制欠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不通畅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都安排在校外企业、公司或事业单位进行,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此阶段的教育教学重视不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缺乏周密的计划与安排,未能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其表现有:一是没有建立健全全校性的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构,因而对其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形成合力;二是在此阶段的教育教学计划中没有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和具体内容;三是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使学生与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思想沟通的体系;四是学生群团组织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功能难以实现。

2.规章制度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松散

此类问题存在的表现形式有:一是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单一,顶岗企业没有积极性。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往往只考虑学校的教学安排,学生实习批量安排、时间统一,不考虑企业的接收能力和工作需要,这自然影响了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二是实习指导教师实践能力不强,难以胜任实习指导工作。三是学生顶岗实习日常管理的评价制度不完善。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评价无法依据学生在顶岗企业的实际表现进行,学生评优评先、奖助学金发放、就业推荐等工作上,个别辅导员随意性较强,出现了一些对部分顶岗实习学生不公平的现象。

3.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单一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与企业建立起稳固的实习就业基地,校企合作没有形成双赢的局面,顶岗实习企业缺乏建立实习就业基地的热情。在校企合作关系中,由于没能给予企业足够的现实利益,学校开展工作处于相对被动状态,难以向企业提出更多要求,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顾及。

4.缺乏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不当

目前高职院校实习岗前教育,一般由学院教学、招生就业等管理部门安排安全生产、实习管理、就业指导等内容的教育,没有真正找到与现代企业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的教育内容,与企业文化建设要求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从谈起。由于缺乏针对性,大多数企业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岗前培训,造成企业过多的负担,挫伤了企业接纳顶岗实习学生的积极性。

二、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1.注重引导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实习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由于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理论与技能课时开设较多,而人文哲学基础的课时所占比重例很小,导致部分学生形成追求高薪酬、优厚待遇的就业观。因此,在高职生顶岗实习中,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面向基层就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态度势在必行。

2.提高效率

在顶岗实习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高职院校学生积极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正视自己,准确定位,在工作岗位上磨砺意志,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熔铸坚强品质,展现自我,突出能力表现,为今后人生之旅打下牢固基础。

3.服务基层

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使人实现社会化,具备职业能力。高职学生在校具备较系统、完备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基础上通过顶岗实习,得到很好的社会体验和锻炼。关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1.建立统一领导的实习管理机构,明确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

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因此,加强齐抓共管、统一领导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建设至关重要。学校,要建立起学院党政领导直接领导、教务处统筹安排、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各系各教研室层层落实的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在顶岗实习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职责,制订出具体可行的考评奖惩制度。同时,学校与企业还应合作成立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形成学校(企业)一带队教师一企业兼职德育辅导员一学生干部四个层次的联动管理网络,共同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真正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凝聚辅导员、实习指导老师、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干部及学生党员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共管机构,经常交流沟通,在充分了解各方面信息和学生心声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2.整合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顶岗实习期间,企业的介入在增加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堂纯粹的抽象理论灌输变为了现实可感的直接体验,能巩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其影响更为直接与持久。因此。系统整合校内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发挥思想灌输与岗位体验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使之融为有机整体,能有效地增强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与有效性。

首先,充分利用企业环境资源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约束、规范作用,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行为的规范等。如企业中的条例、准则、守则等能够直接规范、约束实习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间接影响往往通过暗示、模仿、舆论等心理影响和作用约束并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其次,发挥企业指导老师和优秀员工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学生与指导老师和优秀员工朝夕相处,逐步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实践中启发、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树立基层观念,提高敬业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自律意识。

3.建设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促使企业对学生开展企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顶岗实习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需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此,应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原则下,将学校的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源优势有效结合,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长期合作、稳定双赢的实习基地,有利于学校针对不同企业情况、不同企业文化特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素质特点,选择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建立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4

关键词:90后高职生;志愿服务;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09-03

一个大学生想要成才除了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之外,沟通能力、耐挫力、责任心等基本素质也是影响成才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热议的“90后”大学生成为全国各高校的主体,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在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的特点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更大。为此,本文从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动机、收获提高等方面分析和探讨影响高职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并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所在。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90后”是改革开放富裕起来时出生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一代人。在当今社会主流观念里,他们的行为通常是另类的、叛逆的,甚至有些时候与社会主流格格不入。随着时间的推移,“90后”跨进大学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有着鲜明的特点:

1.思维独立自信,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90后”的成长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和随之而来的网络普及,学习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根据我们的调研,90%以上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知识面的迅速扩展使他们对自己中充满信心,敢于挑战权威,并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的个性过于张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能力。

2.信息化程度高,善于用网络获取信息,但也容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在人际交往和获取知识、信息的时候更愿意借助网络来实现。但是,90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不能够全面地分析所接触信息的可信程度,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冲击,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讲求实际,但价值观模糊

随着市场竞争的压力日益增大,以及当前凸显的就业压力,使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他们平均智商较高、个性独立,行事更加注重实际和结果。浮躁的社会氛围也导致了90后大学生注重生活质量,乐于享受,甚至产生金钱至上的不良价值观。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共针对青岛职业技术学院150名来自不同志愿服务类社团的学生展开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态度;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参加志愿活动的收获等几个方面,以便于了解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前后的改变。

另外,本研究还对已经就业的志愿服务团成员进行跟踪调查,采用个别访谈的方式,对9名不同专业、从事不同职业的成员进行调研。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90后高职生对于志愿服务的认识和态度

(1)参与度。经过调研发现,79.69%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其中近半数的学生参加过多次;有20.31%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明确表示不想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只占全部调研对象的18%,说明82%的调研对象参与过或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2)志愿服务态度。关注被调研对象对于志愿服务的态度,主要想了解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结果显示:85%的被调研对象愿意参加志愿服务,但能够积极主动寻找机会的只有41%;对志愿服务持无所谓或厌倦态度的仅占4%。少数对志愿服务持厌倦态度者与组织者或活动类型有关,经个别访谈后了解到,这是因为调研对象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认为层次较低,意义不大。

调研结果显示:多数高职生对于志愿服务的认识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96%以上的学生参加过或愿意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说明90后大学生并不是娇惯自私、不可理喻、难以接触,他们也有爱心,愿意参加公益活动、愿意帮助他人,同样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也渴望实现自身价值。

2.90后高职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

关于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动机,从参加活动的原因和期望获得的物质、精神等方面的要求展开。

(1)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从图1可以看出,高职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单纯,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是参加志愿活动的最主要原因。锻炼自己、提高自我能力、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寻求精神愉悦和快乐也是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原因。被调研的150人当中,仅有1人是为找工作做基础,为获取物质补贴而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数为0。由此可见,高职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正确,主要是为了得到精神的满足,没有其他的功利色彩。(2)期望获得的物质、精神奖励方面。调研结果显示,被服务对象的衷心感谢,家人、社会的支持和肯定是志愿者最期望获得的精神奖励;是否被授予荣誉证书、是否给予德育评分的奖励,对志愿者并不是最重要的认可,但对于志愿者也有一定的意义。62.7%的志愿者表示并不刻意追求德育评分的奖励,28.3%的志愿者表示希望给予这方面的奖励。

调研结果说明,90后高职生参加志愿互动的动机端正,侧重于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注重自身精神方面的满足感,很少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存在。并且不甚在乎物质方面的奖励,也不在乎是否给予荣誉称号,他们普遍认为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收获

为了解高职生在参加完志愿活动后的收获和变化,从参加志愿活动后的心理感受及对自身的认识变化两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

(1)心理感受方面。对于高职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的心理感受,本研究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快乐体验两方面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73%的调研对象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社会服务的愿望得到满足,也实现了自我价值,这是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一种渠道。所有调研对象都认为,或多或少地实现了自身价值或社会价值,就算没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感;88%的调研对象表示,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是快乐的;4%的调研对象表示,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总是不快乐;12%的学生表示参与的过程感受复杂。

(2)自身改变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志愿服务活动给志愿者带来的最重要的改变就是责任心增强,在综合素质和沟通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很多志愿者表示,参加完志愿服务活动后更加热爱和珍惜生活,学会了感恩。但是,有个别志愿者表示,参加完志愿服务活动后,因为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而感到失望,失去信心。

4.对已经就业的志愿者进行跟踪调研

本次调研依托教育学院大学生创城志愿服务团开展,对已经就业的不同专业、从事不同职业的志愿团成员通过电话、QQ等方式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在校期间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在工作中有如下特点:①在工作岗位上责任心强,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②敢于尝试和挑战自我,在工作岗位上勇于进取,能够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想办法解决;③跳槽的比率相对很小,所有的被访者都是从顶岗实习开始就在目前的工作单位任职,仅岗位有所变动;④沟通能力强,在工作中能够与同事相互理解,并很好地合作。

四、讨论与分析

青年学生注重自我价值,关心个人的发展环境,也关心着社会的改革与进步,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愿望,但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不一定伴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相应增强,服务社会的公共精神相对欠缺、合作意识不强是当代大学生最明显的道德缺陷。

90后大学生虽然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但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却表现出没有责任感,不成熟。对待社会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待贫苦疾苦,漠视甚至无视;对待父母,只知索取,无感恩之心。

根据调研发现,90后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态度是正向的。虽然90后大学生被认为责任感不强,但他们并非漠视各种社会现象。大多数都愿意关心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他们对社会、对自我的期望值更高。志愿服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参与者的责任意识,也使参与者更能全面理解各种社会现象,减小容易受不良思潮影响的倾向。

在90后大学生所存在的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模糊、致沟通能力差等问题,通过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90后大学生也是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一代。虽然比前辈更加务实,但依然注重心理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心理上的满足感依然在物质之上。可见,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90后大学生物质至上的思想,消除媒体对90后大学生的误解。

此次调研对象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类社团的成员,我们发现少数学生对于志愿服务活动没有任何兴趣,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会使自己更加失望。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利用志愿服务这一教育阵地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并不是所有的志愿服务活动都适合大学生。如何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者获得更大的提升,如何将“学教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使组织者、参与者无论是在专业水平还是德育水平都有提高,已经成为志愿服务活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雅琴等.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创新[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3,(1).

[2]郑亚男.志愿服务在高校德育中的独特功能[J].曲阜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3]张忠.90后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理论蕴含与路径选择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03).

[4]沈洁等.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社会责任感实证研究[J].纺织教育,2011,(04).

[5]王亚科.关于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认知的调查研究[J].传承,2011,(3).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5

1.1高职院校层面

首先,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明显缺乏,迫切需要政治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院校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而忽略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思想政治队伍。而现如今,鉴于薪金待遇、社会地位等问题,有资历的高素质专职思想政治教师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就职,致使高职院校学术氛围不浓,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落后。其次,高职院校普遍重技能,轻思想教育。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生活,不能激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理论上,高职教育不仅涉及职业技能教育,还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当前的高职院校忽视了这两种教育的有机结合,致使德育工作的开展较为困难。再次,因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高职院校一味追求办学规模而忽视办学质量,使许多学习态度不端正,品行有问题的学生也进入了高职学生队伍,进而直接影响整个学习风气,加大了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难度。

1.2学生自身层面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是最大的问题,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既有应届、往届高中毕业生,也有中职毕业生,还有初中毕业生和成人学生,大多数学生法制观念和思想层面都没有达到合格境界。据调查,高职院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意志不坚定,容易受外界干扰,且法制观念淡漠,聚众斗殴,违规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是非观念差,自控能力差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共性。除上述之外,高职院校学生表面浮躁,内心却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失败感和不信任感。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差,对于自身能力和所在院校没有正确的认识,普遍认为就读高职院校是学习失败的表现。而且,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技术性和职业性,这更加恶化了学生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现状。

2.提升高职政治思想教育效果的举措

2.1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突破学生心理障碍

高职院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及时要发现学生的心里障碍,积极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消除学生潜在的失败感与不信任感。学校可以经常性地开展演讲报告等活动,激励高职生的就业信心,改变自身定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引导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秉持公平公正的就业心态。

2.2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净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校不光要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还要加强学生党建带团建工作。优化教师资源整合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结合社会现实加强高职学生适应性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要强化德育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职场道德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做好铺垫。同时,高职院校也必须关注学校育人环境的改善,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这样有利于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

2.3为高职院校提供保障,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国家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吸引和鼓励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带头进入高职院校工作,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职院校要抓好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队伍”的建设工作,落实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培养计划,切实有效地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6

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中国高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在逐年上升,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必将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新活力,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动力。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来看,目前主要有“产学研结合”模式、“订单式”模式、“就业导向”模式和“双证书制”模式等,它们相对于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进步的。这些新模式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彰显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与优势,并且带动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各种改革。然而,新模式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忽视学生的后续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淡化了高职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当今中国企业的生产方式以流水线批量生产为主,企业偏重于人才的操作技能,而这种被简化为培养掌握操作技能劳动者的高职教育,是远远无法适应2l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如果高职教育只为了填补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的数量缺El,仅满足于充当缓冲社会就业压力的捷径,而不考虑学生就业的持续性和终身职业发展,不赋予丰富的育人内涵,不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实现自我潜能后的个人与社会价值,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关心他们的成长,不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那么,中国高职教育将难以对抗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扭曲人才观,最终无法赢取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同。高职院校并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班,作为学校,首先要培养的是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实用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重复劳动的“工具人”。因此,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着培养“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的高职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德育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足之处

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学者们对其研究不断地深入,对解决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行为品德问题、心理问题等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多样化,经济转轨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宏观背景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高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例如,生源的质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重技能轻理论的学习习惯、社会的偏见、就业压力等,使得高职学生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可能会产生一些比普通本科大学生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如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自控能力差、日常教育管理难度大、学习压力大等。这些特点使他们的依赖性更强,吃苦精神更淡薄,逆反心理也更强。高职学生环境的复杂性、生源的多元性以及思想道德的差异性等,呼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准确把握高职生的思想特点,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从目前来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存在着不足,突出体现在:第一,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得多、范围广,对高职学生研究得少。学者们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影响力、涵盖面较广,成果较多,但因高职的办学时间不长,许多院校是由中职转办高职的,因而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相对较薄弱。第二,许多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角度仅局限于某一方面、单一问题的研究,缺乏综合性的研究。第三,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存在着课程教育、日常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现象,各部门之间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和部署,没有总体的计划和安排,教学之间的交流与研讨甚少。第四,将学生工作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社科部的课程改革实践与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等大德育资源全方位结合起来的研究几乎没有。上述种种情况表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新方向,补充新内容,采用新方法。

三、“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就是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实际出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学工处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改革,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形成完整、系统而又高效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工处的日常管理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绝不是简单的三者相加,而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心育、德育一体化的相互渗透、有机整合的教育过程,可以称之为“道德灌输一心理健康一日常管理”的教育模式,这既是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改革的一种模式,又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一个尝试。三者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把德育工作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提高育人水平和能力,更符合人的整体性、教育的整体性思想,更好地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使高职生成为“知识人”的同时,还要成为合乎需要的“社会人”“现代化的人”,让他们在心理上能正视、融入社会;在知识上能理解、分析社会;在行动上能作用、效力社会。而课堂教学则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它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尊重的理念”“发展的理念”“成才的理念”“服务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应考式”教学模式,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使教学始终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和职业需要紧密联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学生深度参与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互动教学法、主题讲演法、辩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实践活动体验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使教学变成学生参与的“听、看、读、议、写、讲、做”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腿,动手,动脑,动笔,动口,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使思想政治课从“意义世界”回到“生活世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针对眭。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等途径,有组织、有目的地针对人们的心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促进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培养健全的人格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学习方法教育、环境适应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健康情感教育、恋爱与健康教育、优化人格教育等。只有构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的高职院校德育,才是充分有效的高职院校德育。一方面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职院校德育,会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更好的加强和改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德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德育过程是大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与发展过程。

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要按照培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心理基础、授予广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思想品格来进行,才能使合理的内化走向理性的外化。日常管理与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这是学工处的职责。学工处的日常工作,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规范办学为原则,以加强教育管理为手段,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加强对学生的理想、道德、情操、文明行为、纪律、安全、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科技制作、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之中,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因此,学工处的工作强调的是学生的13常管理和行为规范,为课堂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

(一)突出一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整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突出了德育工作的中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认同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大力推进每位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职业领域的充分发展,尊重和满足不同个体的教育需求和受教育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内涵来看,实现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全面、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以人为本的高职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科学改革思路,实践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学生工作处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积极向上和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等有推广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项原则

“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在具体开展的工作中注重坚持四项原则: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既坚持探究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又狠抓学生的日常规范管理。二是课堂教学与课后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既坚持课堂中教学,又注重开展课后教育。三是普遍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共性,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四是教学改革与实效性等紧密相结合的原则。从共同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创建和谐校园的高度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三)“三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的融会贯通与相互促进

第一,教育对象的一致性。虽然思想政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工处的El常管理三者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相通之处。三者工作面向的对象都是学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均要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形成关于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健康和谐的完美人格。在主体性发展、整体性发展、现代素质发展、道德心理能力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三者在方向上是一致吻合的。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较为良好的行为方式与创新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的层面上看,三者都是以培养符合统治阶级需要、服务和忠诚于统治阶级的国家公民为最终目的,都力图使受教育者成为爱国守法,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立、自律、自强的,积极进取、有益于社会的人。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全方位、多渠道育人,才能真正实现这一共同的教育目标,才能使其真正具备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

第二,教育内容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矛盾,不仅是政治、品质、行为习惯、法制,还包括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心理障碍等。所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不是单一的或者孤立的,三者的教育需要融会贯通,相互渗透,涉及高职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