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技术的地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技术的地位范文1
一、在导入新课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利用学生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郎》进行情境创设。“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郎》吗?这部动画片里都有谁?”学生兴趣高涨,每个孩子一下子都能说出很多动画形象,然后我用动画片里的主人公喜羊羊、沸羊羊等运西瓜这一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一看到图兴趣调动起来了,自然学习就进入了状态。
二、用朗朗上口的儿歌激发兴趣。
愿意朗读儿歌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儿歌朗朗上口容易识记。寓数学知识于儿歌之中不仅能让学生识记相关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数学知识的相关内容编到儿歌中,让他们重点识记。例如,教学“10的组成”时,我就根据凑十法,整理的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学生一下了就记住了,应用起来熟练准确。
三、设计多样的练习题和练习方式
要把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转变为技能,需要一定的练习。但重复单调的练习,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里,更不要说积极主动的学习。时间久了,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在设计习题时,我总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感觉到学习的轻松,愿学爱学。并且设计不同的习题,如连线,送信回家,夺红旗等游戏,增强趣味性。如在教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我设计了小兔想和同学们玩一个吹泡泡的游戏,把除法算式写在彩色卡纸上,剪成泡泡的形状,谁能把题做正确,谁就能获得一个泡泡。学生做题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成为我这节数学公开课上的一个亮点,也弥补了计算枯燥乏味的缺点。
四、实际操作激发兴趣。
科学技术的地位范文2
【背景】《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苏教版教材正是契合了这一原则,编写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认识方向》便是其中之一。《认识方向》一课因其内容具有独立性,可操作性强成为教师们上公开课、示范课的一个热点内容。但一次外出听课,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认识。
【案例】苏教版教材第四册的《认识方向》是在第三册的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课的开始,教者用“你知道四面八方这个成语吗?”引入新课,数学与语文的有机结合,让人耳目一新。在引导学生理解“四面八方”这个成语的过程中,教者揭示出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八个词,同时出示情景图,让学生选择这八个词说说图中景点的位置,然后通过介绍“指南针”进一步认识八个方向。教师讲解条理清晰,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准确到位。接下来的练习,教者用“帮小动物找家”“我们去郊游”等一些合儿童“口味”的形式串起一个完整的情境。“帮小动物找家”更是掀起了,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都想帮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找到家。教师请了四位同学回答,这四位同学也不负众望,准确地帮小动物找到了家。在大家看来,这节课应该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当教师提出“你怎么这么快就帮小动物找到家了,你是怎么想的”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帮小兔找家的同学说:“我知道小兔最喜欢吃蘑菇,图上正好有一个蘑菇房,我就知道蘑菇房就是小兔的家。”帮小猴找家的同学说:“我知道小猴最喜欢吃桃子,所以‘桃房子’就是小猴的家。”……这个答案不是教者想要的。为了想听到大家期待的答案,教者又请了另外两位同学回答,孩子们似乎像商量好了似的,不约而同地说:“我想的和他们一样。”这一情况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看到老师没有点头也不再微笑,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错在哪里。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教师环顾四周,见没人再举手,随即又追问了一句:“小兔说‘我的家在体育场的西北面’,你是怎样判断的?”经过教师这么一启发,学生的思维才又回到了今天学习的“主题”。
【反思】放眼我们现在的低年级数学课堂,很多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也会像这位老师一样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把小兔的家设计成“蘑菇房”,把小猴的家设计成“桃房”,把小鹿的家设计成“树洞房”,把小狗的家设计成“小木屋”,其目的也许是为了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但是,这样一来恰恰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注意力被“家”的形状吸引,所解释的理由也只是体现了一种生活经验,而偏离了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方向”。课的设计过多地考虑了“趣味”,而忽视了数学课本身该具有的“数学味”。受这节课的启发,我在教学《认识方向》这一节课时,由以前学过的“东、南、西、北”直接引入,让学生用这四个词来描述主题图中的景点。当学生发现有些景点用这四个方向不能准确地描述时,我鼓励学生根据已认识的方向“创造”出新的描述方向的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并且和“上、下、左、右”联系起来判断,再加上肢体语言(做手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右上方为东北方,右下方为东南方,左上方为西北方,左下方为西南方。在做“想想做做”第一题时,我也用“帮小动物找家”的形式,只不过把小动物的家全部设计成木屋,而突显小动物说的话,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根据方位词的描述判断,并能由一个方向推及其他七个方向,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对于参观农场的处理,我不是只让学生简单地看图说说,而是事先让学生把每个景点剪成小块图片,根据我的描述贴在作业纸上,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不同的表示方向的词描述,让其余同学猜是哪个景点。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大胆猜测,这都是学生喜欢的、乐于参与的,而不只是少数几个人说。学生的思维也始终围绕“辨别方向”这一主题,而没有偏离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技术的地位范文3
关键词:推理思维能力;概括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思维为主,在通过正规系统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后慢慢地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高年级的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会运用掌握初步的定义,独立进行逻辑论证。笔者认为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教师隐身,让学生参与课堂,通过亲身体验知识获取的经历,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的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很多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处处都要讲解得很清楚,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忽略了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学会“装不懂”,以此来激发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释放。
二、适当“追问”,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追问”是一种教学技巧,是老师在学生前期问题回答或解题的基础上所做的追加提问。精致的“追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处慢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获得了什么,更要关注是怎么获得的。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学习“找规律”:
师:同学们,数学是好玩的。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玩猜颜色的游戏怎么样?老师袋子里有一些小旗,现在请猜一猜第一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追问: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要猜对小旗的颜色比较困难,怎么到了后面就变得很容易了呢?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深入思考,有的紧眉思索,有的会心微笑,有的低声交流。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事物的规律。通过有效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推理思维的能力。
三、善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听过很多老师的示范课,课前都会利用一个问题或者是一幅图画导入新课,会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如果是你应该怎样回答。为了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学环境,通常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其实学生可能自己心里明白,而无法用语言准确地、清晰地、系统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用恰当、灵巧的方法进行点拨和引导,开其心智,通其心窍。做一位倾听者,做到点到为止,不包办,不做满,适时放手,其中思维导图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后,学生容易将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杂糅在一起,认为所有的题目都可以使用简便运算,而忽视了简便运算中的数字特点和算式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总结和区分,明确并不是所有用四则运算计算的题目都有简便算法,而所有的简便运算都可以用四则运算来解决。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份“导学”图的简要结构,让学习小组展开合作(3~5分钟),由学生自主构建这样一个“思维导图”,接着又利用了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交流他们的合作成果。最后,教师只对学生的不足及不当之处做出适当的引导与修正。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把头脑中繁杂、易忘、零散的知识变得直观化、可视化、网络化、逻辑化、系统化,可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把一个个知识点链接成一个
整体。
四、巧妙“留白”,留出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空间
小学中低年级,很多学生在教师所规定的题型里机械地操练,这种练习只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很少涉及学生的思维。在新授阶段,通过机械操练的方式能够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进入不同的教学阶段(如复习阶段),教师处理教材的思路和方法就不能再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上,应当有思维深度的拓展和形式上的创新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
教师如果用自己的思维框定学生的思维,只能使学生的思维狭隘,磨灭学生的闪光智慧,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僵化、简单,缺乏想象和创新灵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留白,留给学生思考、想象、发挥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智慧。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和创新灵感才能得到激发和呵护。要给孩子们留下一点自主学习与创新的空间,他们一定会还给你一份精彩。
学生的思维是一朵美丽的花朵,为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上适应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进行适当的教学。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的地位范文4
以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存在着压抑学生的主体发展,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精神的培养。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清楚,学生听明白。这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针对此种课堂教学弊端,如何改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器”,而是能主动地积极探索知识,在数学天地里健康成长,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创设的前景中学习数学
这里所指的“创设情境”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之间创设的一种事物背景,把学生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情景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心情,诱发出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
要使情景更好的发挥作用,情景的创设必须有趣、有用、可操作。如:三年级教“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冬天到了,寒风从我们的教室窗户破玻璃的洞刮了进来。老师想请大家帮忙配一块玻璃(长方形的把这块破玻璃替换下来,同学们想一想,要买多大的?学生们非常兴趣,都积极思考,想各种办法。最后达成共识:只要求出这个窗户框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知道买多大的玻璃了。这涉及到长方形面积怎样求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开始了积极主动的探索。
总之,让学生在真实、有趣、可操作的问题情景中学习,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溶厚的情趣,课堂就能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场所。
二、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活动包括各种感官参与下的运算、交流和搜集、整理解释数据、数学的调查研究、建立模型、问题解决等。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处于一种积极创造的态度。如果说:“活动是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源泉。”那么“再创造”应该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灵魂。当然,这种“创造”和数学家的发明创造不同,它不是创造人类所求知的东西,“再创设”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有关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注重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体现力所能及原则,注重师生合作,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意志力、自信心的发展,
发现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因为发现是理解的基础,理解则是兴趣的源泉,已经发现的结果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的欲望和更大的学习兴趣,因此,经常在创设好的问题情景里,放手让学生独自去尝试,去发现,使学生经常处于“愤”的“悱”的境地 。
如“小数的意义”,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
教学时,学生在创设的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一,二位小数的意义的含义,格物致知,可大胆地让学生独自想出一个三位小数,并结合实际说出这个小数的意义。学生活跃极了,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创造的那个小数。有的学生说:“商店运进1000千克的苹果,我买了8千克,就是千分之八,用小数表示就是0.008;”有的说:“中秋佳节,红星工厂为给1000个职工庆祝,特意为每个职工定了一份中秋月饼,那每个职工所得的一份就是千分之一,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例举后,认识趋向一致,三位小数的含义是“千分之几的分数”,更可贵的是这样的三位小数都是学生自己“创造的”,是靠自己不断体会、挖掘、领悟、深化得出的,其价值远比教师“直接告诉”大多了。
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贯穿的这种创造、构造、发现数学的学习精神,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争相交流讨论。做到现有智慧的碰撞,又经常闪出创造的火花。
三、在实际生活中学用数学。
一个人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它如何理解数学的价值,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传统的数学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忽略了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的意识培养,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无论是新课还是训练课,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科学技术的地位范文5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是在教学过程诸要素配置和谐的基础上,依托教师、学生、课程间具有思维含量的对话来实现教学高效的理想课堂形态。低年级学生思维中的的抽象概括水平低下,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动手操作为突破口,实现师生主体间有效思维对话,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适度指导,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益
合理的利用操作材料,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但是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不当,就会出现操作材料变成玩具的现象。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时,在探究阶段,教师让同桌之间互相介绍各自带来的积木,再把带来的积木分一分,集体汇报为什么要这样分?结果,学生带来的积木色彩斑斓、造型各异,有的学生就搭起了小房子,有的学生玩起了小拼图,一节好好地数学课一不留神变成了幼儿园小朋友的玩具活动课。学生根本不理会老师的提问,教室里乱糟糟的,有的学生大声地喊:“我的球不见了。”有的学生干脆离开座位跑去捡球。教师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最后只能强行阻止了种种混乱的现象。
少年儿童天性好奇、好玩、好动,自律性差是他们共性。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教师不注意检查与调控,就会致使部分学生操作不合要求,各行其是,这样的操作就无法实现预定的目的,同时还会因为学生注意力分散而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年级越低,越需要教师的指导。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操作材料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一方面,在选择操作材料时,应选择一些颜色、形象等吸引力相对较弱的物品,突出操作材料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操作时,教师对操作过程要及时检查调控,以避免操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创设情境,提高动手操作的主动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避免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操作材料上,玩弄操作材料,影响学习效率,于是在操作材料的使用上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采取了严令的措施,使学生不敢私自动操作材料。这样,导致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指令行事。学生潜意识中形成一种想法:老师没有说动用操作材料那就是绝不可移动。另一方面,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省探究的时间,想用最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结果,经常直接规定操作的每个步骤,学生只是机械的操作操作材料,长此以往,学生面对操作材料缺乏操作和自主探究的热情,他们只不过是教师操作命令的执行者,使得操作流于一种形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在操作活动中实现自主的发展,做深层的探究者,就必须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操作活动中去。只有学生认为操作活动不是在教师的命令下展开,也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义务,而是一种自身需求引发下的自觉行为,这样的操作才是有效的。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随意摆的11根小棒,让学生快速说出多少根?引导学生意识到这样很难一眼看出有多少根小棒,产生自己动手摆摆看的欲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了2个2个摆,有的5个、5个的摆,有的3个、4个、4个的摆…还有的想到了把10个捆1捆的摆,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11的摆法,突破了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三)语言交流,实现师生主体间的思维对话
科学技术的地位范文6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判断对错.
0可以做乘数也可以做除数.
2.
(2分)48不能被7整除
二、填空题
(共7题;共11分)
3.
(2分)计算。
97÷23=_______ 334÷41=_______ 252÷36=_______ 430÷62=_______
4.
(2分)7200÷_______ =240÷5。
÷75=75……_______,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_______。
5.
(2分)
对试商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
商大了
B
.
商正好
C
.
商小了
6.
(1分)简算.
10500÷450=_______……_______
7.
(1分)笔算.
(1)173×46=_______
(2)930÷15=_______
8.
(1分)口算
2000÷500=_______
2700÷900=_______
2400÷200=_______
9.
(2分)笔算.
726÷11=
527÷17=
三、解答题
(共2题;共10分)
10.
(5分)王叔叔2小时可以加工18个零件。如果要加工117同样的零件,需要多少时间?
11.
(5分)蜜蜂采蜜.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1-1、
2-1、
二、填空题
(共7题;共11分)
3-1、
4-1、
5-1、
6-1、
7-1、
7-2、
8-1、
9-1、
三、解答题
(共2题;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