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基础知识大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基础知识大全范文1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着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着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着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着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着《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着作:中医药英文着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着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医学基础知识大全范文2
[关键词]西部地区 康复治疗学 物理治疗学 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22-02
《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有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应设置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学专业。而目前我国偏远的一般医类院校和技术学院刚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及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且西部地区医学类院校才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了和我国发达城市及国际康复治疗学专业接轨,促进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先简单介绍我国康复治疗学教育发展和现状,再结合本人在《物理治疗学》中的教学体会,深入剖析我国偏远地区在康复治疗学这门功课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我国康复治疗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五所高等院校开设四年制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1];一些职业技g专科学校于20世纪90年代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截止2010年至少有40所本科院校,67所专科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1],截止到2016年,许多医学类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如贵州省这类偏远省市医类院校都刚开设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有的重点院校和体育类院校有了康复治疗学的硕士的授予权。但是我国师资队伍千差万别,很多教师都是医学相关专业毕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康复医学理论体系,故教学质量很难统一标准,导致培养出来的康复治疗学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有的理论基础差,有的临床实践差,还有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操作都很困难;培养出来的康复技术人员不能满足物质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对许多县级医院特别需要临床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康复治疗师的愿望也无法实现;尤其不能满足国家三级甲等医院需要的医、教、研一体的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复合型人才。
怎样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康复治疗人才,是目前我们这些康复教育者必须思考和交流的时代性课题。主要归结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教师队伍都是医学相关专业转行,自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没有系统学习及规范培训就担任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尤其落后地区院校师资队伍匮乏,教师学历低,缺乏教学及临床经验,专业素养不高,教学与临床脱节,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专业师资匮乏是困扰内地康复教育的瓶颈。[2]第二方面,专业课程课时设置不合理。理论课和实训课时总体偏少,教学方法粗糙,不符合教育部要求,许多理论教学肤浅,实验课时很少,实验器材严重缺乏,学生动手机会少。第三方面,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急功近利,第一年招康复治疗学的学生只图数量,很多课程都上大班,本来学生缺乏良好的医学基础教育,必然专业课程学习就更困难。第四方面,医学院校缺乏统一的教材标准,各自选择教材,加之国家卫计委及教育部门这方面的教材不多,学校选择就更困难。第五方面,目标教学不明确。目前西部偏远地区院校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亚专业未分,教学侧重点不同,目标就不同,但西部地区都是一样的教学。所以高校教育必须不断改革,适应当前国情的康复教育,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更要寻求符合本地区的教育实际,突破创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康复人才。
二、《物理治疗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一)教师以临床康复治疗为目标教学
在西部医学院校,基础教育属基础学院教学,而专业知识属属临床学院下的康复治疗学系授课,且大多康复治疗学系教师都是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师及治疗师,大多授课教师都是在临床康复工作多年、经验相对丰富的医务工作者;还有一部分年轻的治疗师教师临床和教学经验都相对匮乏,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在培养教育学生前,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思考目前临床需要什么样的康复治疗人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康复工作者,社会需要什么康复工作者,目标明确。目前,康复治疗学中的物理治疗学课程教育需要学生全面掌握骨骼肌肉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解剖学、骨科疾病学、神经疾病学、全科医学、物理学等相关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穿插相关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康复案例分析,增加教学知识的全面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活学活用,将知识应用于临床;从临床病例分析学习中制订康复评定计划及制订康复处方。
(二)学校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师必须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学
物理治疗学是康复治疗学学生的治疗技术性课程,是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学生不仅理论知识要丰富,而且必须对每种治疗技术都能熟练掌握操作。但是西部地区学校课时偏少。如贵州省遵义医学院运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物理治疗学理论课时56学时,实践课时18学时,实践课时严重偏少,康复器材少,甚至没有康复基本的教学实训教室、模型等。像这类临床应用学科,实训课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怎么让学生很快直观地掌握操作技术,教师怎样将理论传授给学生?本人认为上理论课的时候,要将很多临床病例分享出来,什么样的病用什么样的技术。如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应用被动关节活动技术;恢复期应用神经促通技术,后遗症期应用支具辅助技术等。教师合理设置实训课,应该让学生每一次理论课之后都必须有实训课加强。实训课怎么做?物理治疗学教材运动治疗技术部分教师演示,学生分组互相练习,反复熟练掌握每种运动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教师手把手教学指导。物理治疗学物理因子部分理论课教学教师结合临床病例学生一般都能理解,但实训课教学就更困难,因为学校没有相关物理因子教学设备仪器,学生必须到有条件的医学院附属医院物理治疗室上课,任课教师现场分门别类的介绍各种物理因子仪器,学生互相操作体会每一种理疗仪器,对物理因子仪器治疗疾病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可以直观感受。实训课后教师都必须安排学生临床见习,这样真正让学生对每种治疗技术的应用了然于心,什么样的技术应用于什么样的疾病,掌握运动治疗技术及物理因子治疗疾病的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将来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就会得心应手,对以后工作就顺理成章。
(三)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以临床病例为中心,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轴,以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教师讲解为线,掌握每种疾病应用的治疗技术治疗,以及每种技术的理论及操作。如教师提出实际病例:一位男性青年患者,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急性期应用什么运动治疗技术,应用什么物理因子治疗?学生回答应:用股四头肌肌力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及预防肌肉萎缩,应用红外线治疗伤口促进愈合。教师再提出:该患者能扶拐下地吗?能用超短波吗?能用温磁治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一系列问题,课堂就很活跃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抛弃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四)教师合理安排学生早期进入临床见习
康复治疗学中的物理治疗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实习及毕业后很容易上手,很容易M入临床康复工作。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就可以进入临床见习,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让他们知道将来他们会从事什么样的临床康复工作,康复治疗师在临床做什么工作,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许多不同病人通过康复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促进其学习康复理论知识。这样会让学生思考将来成为什么样的康复技术人才,临床需要什么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怎样学习康复相关专业知识来适应社会需要。
(五)学校和任课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目前国内重点院校乃至国际发达地区应用的物理治疗学教材
西部地区医学院由于才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经验缺乏,必须借鉴国内发达地区院校及国外经验,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教材,让学生和教师不走弯路,很快和其他发达地区院校接轨,教出同样优秀的学生。
(六)学生必须重视理论课、实训课和临床见习及实习的学习机会
每一次理论课教师讲授学生必须认真听讲。每一次实训课都是物理治疗技术教师演示,同学间互相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规范。临床见习让同学看到老师怎样应用康复治疗技术为病人治疗,怎样应用物理因子仪器治疗疾病,为今后实习打下良好基础。实习是同学进入临床教师指导下亲自为病人治疗,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实战时期,必须多学、多做、多问。在课堂和实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动手能力。
(七)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利用网络平台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创新
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更替速度快。本科学生学好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要多问为什么,要不断思考及创新,利用多种平台学习新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将来成为集教学、临床、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型、实用型的高级康复治疗师。
综上,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康复治疗学专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专业课师资队伍参差不齐,而康复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对康复治疗专业中的物理治疗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培养大量合格的康复治疗师是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界一项重要的任务。[3]康复治疗学专业课教育落后的西部地区应向北上广发达地区院校及国外先进院校学习,如果国家教育相关部门能采取教育帮扶政策,发达地区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团队能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偏远地区院校,那么西部地区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就会快速发展,康复医学事业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
医学基础知识大全范文3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在西班牙讲学期间对西班牙中医医疗和教育现状的调查,认为西班牙的中医医疗和教育目前存在7个方面的状况,文章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应提出了7方面的对策。
西班牙是欧洲较早开展中医药教育和医疗的国家之一,也是在世界上中医药推广较好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医药在欧洲的不断发展,我校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分别与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签订了双方联合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有关协议,由我校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定期派出教师赴西进行短期中医药教学工作。笔者有幸于2005年9月中旬受邀赴西,在西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讲学和考察工作。现将笔者在西期间对西班牙中医药教育和医疗状况的调查情况作简要介绍,并提出个人的意见。由于在西时间较短,调查不细,管窥之处,敬请斧正。
1现状和分析
1.1中医医疗没有法律的保护,政府支持管理无力
中医药在欧洲及澳洲盛行已10多年,但至今,西班牙政府仍然没有承认中医药在西的合法地位。由于政府担心放开了对中医的政策、中医药进人西班牙后,这种传统的自然疗法有可能会影响他们长期使用的西医药疗法的利益,因而,西班牙政府不承认在西中医药教育的学历及学位,不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不承认中医生的“医师”资格,公费医疗只能享受西医医疗服务。
尽管如此,西班牙政府也了解中医药在欧洲及本国的影响力,故只要没有医疗纠纷,政府对各种机构开设的中医学校及诊所不予以干涉,对市售的各种中成药及单味药颗粒剂不强行制止。
1.2中医药教育规模小,但专业尚全
在90年代中期,我校曾与西班牙塔拉戈纳国家医师联合会合作,在加泰罗尼亚开办了“加泰罗尼亚—云南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也与西班牙律师拉蒙合作在塔拉戈纳省组建了“中国传统医学高等学校”,两校分别开设了针灸、推拿的硕士课程和5年制本科课程教育。上述两校于1996年合并重组为“欧洲中医基金会”,在西班牙多个城市设有教学点和医疗点,开展中医教学和医疗工作。
现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仍有一所中医药高等学校,该校招收全日制学生,专业设置有中医、中药、针灸、自然医学等,学制有4年制及5年制,有学士学位和大专学历。而“欧洲中医基金会”所举办的学校随着学员的减少和教学成本上的上升,教学机构逐渐萎缩,该基金会现已无学历教育课程,仅在马德里、瓦伦西亚和巴塞罗那3个城市开设有3个集教学、医疗一体的小型学校,学校设有4一5年制周末班和函授班,一般有1一2个教室,教室最大者仅有50一60时,仅能容纳60名左右学员,相应的诊所也设在学校内。
此外也还有一些私立机构举办的中医药短期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主要从事短期的中医药教育培训工作,旨在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培训班的开班时间不定期,学习时间多少不等。
1.3教师魔乏,没有规范教材,教学时间偏少
目前,在西班牙讲授中医药的教师中,大多数是在本国接受了中医药培训的当地人,也有少部分中国赴西班牙定居的中医药工作者;教师中以兼职者居多。由于中医药学校的教学时间少,故兼职者平时在诊所中进行中医医疗;教师中多数只具有中级职称,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偏少,教学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至今为止,欧洲还没有一套符合当地中医药工作实际的统一的中医药学教材,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有的使用自行翻译的中国不同版本的本科或专科教材;有的使用我院于90年代中期为西班牙编写的中医药系列教材。毕竟经历了10余年时间,当时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
从教学时间看,4, 5年制的周末班或函授班由于教学周期不短,学习的时间及效果相对有保障;许多短期培训班的学员往往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课堂所学的内容极其有限,学时过少,只能把握中医大致的要领,难得精要。西班牙的学员大多重实用而轻理论,他们一般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予重视,但对实际治疗方法尤为注重。如笔者在给学员进行的中医神经系统疾病专题讲座时,在讲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等内容时学员们似懂非懂,不予提问,一旦讲到具体治疗方法时,则学员们集中精力听讲,相应的问题增加,当介绍到针灸疗法时,则问题各种各样,问题要求具体并具可操作性,比如进针的角度、深度等等。这一现象与西班牙中医药教育程度不高、但针灸在西推广较好有关。
1.4缺乏中医医疗机构,执业规模太小,但就诊及治疗环境较佳
在西班牙的公立医院内,一般没有中医药专科。但在部分医院中设有“疼痛门诊”,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在本国学习过针灸的医生为诸痛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西班牙的中医治疗大多在诊所内进行。中医诊所在西班牙的许多大中城市都有,其规模较小,大的诊所有100多扩(含教室),小的仅有20余m2。诊所内的设施大多简单而实用,除了就诊桌外,有进行针灸治疗所必需的治疗床,有银针、艾条、梅花针等器械和针灸经络挂图,有中医药书籍、经络人等治疗常用的工具,还有部分外用的中成药。
西方很重视保护患者隐私。在诊所内,一位医生一个诊室,治疗室内各个治疗床之间有隔离板和隔离门帘,床单整洁干净,这样,便于患者坦诚向医生诉说病情,有利于治疗的隐蔽;患者使用治疗床时采用一次性床单,一人一换,让患者在诊所内感觉舒心、安全,毫无顾虑,能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1.5中医治疗以针灸为主,难用汤药
由于西班牙政府不承认中药为“药品”,故不允许中药饮片进人本国,禁止在其国内使用动物药和矿物药。现在西班牙国内仅有由其他国家生产的100余种单味药颗粒剂,50余种中成药,这使得以汤药为主进行治疗的内、儿、妇等科的医师们显得无力施展才华。当然也有少数中国籍或本国精通中医药理论的医生在适当的时候会给患者开具汤药,服用单味药颗粒,或从法国等欧洲国家配方用药。
相较之下,非药物的针灸疗法在西班牙推广较好。在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医生绝大多数是针灸专业的,针灸治疗的病人主要有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腰腿痛等慢性病,还有一些疑难疾病患者。
1.6中医师业务知识欠缺,辫证论治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西班牙行医的中医师们,少部分是在国内中医药院校取得了学士学位并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公派到西讲学或工作,掌握了一定的西班牙语后,滞留或重返西班牙的中国针灸医生;大部分是在本国经过上述培养方式或其他培训方式培养的医生。
由中国培养的医生赴西后由于从业范围较窄,仅能接触部分轻症患者,进修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不多,又无适宜的临床基地,故缺乏高水平的中医辨证论治能力,仅能处理简单的病症;而在西班牙本国或其他国家培训出来的中医医生,则因学习时间太短、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实践的空间,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难以把握。所以,西班牙的中医生大多只能运用针灸的简单疗法为患者治疗。
西班牙中医药爱好者职业涉及面较广,年龄覆盖面大。比如笔者在西讲学的学员中,有中医(针灸)工作者,也有药师、护士、制药企业员工、医疗设备生产商、教师等;就年龄而言,有二三十岁者,也有六十多岁的人。学员中水平参差不齐,有一名曾到中国学习过中医的学员尽管辨证论治的水平不高,但还会使用“桂枝附子汤”;而有的学员连阴阳五行、脏腑辨证尚不知晓。
1.7缺少宣传报道,民众知之甚少
西班牙的许多民众知道有“中医”这一传统医学疗法,由于政府不倡导,在公众媒体不能对中医药进行宣传,因而中医药知识不普及,不只是一般的民众盲目,就是中医药爱好者,许多人还不知道中医为何物,也不懂得怎样用中医药的知识对自己进行医疗和保健。
至今,西班牙尚无一部中医药专业期刊或报纸。几年前,由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与中国《中医杂志》社合作,在西班牙出版发行了《中医杂志》西文版。该杂志除了全文或摘要翻译《中医杂志》中的部分论文外,还自办栏目,宣传报道中医药在西的医疗、教学情况。这对扩大中医药在西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思考和建议
2.1尽快立法,获得政府支持
法律的保障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在西班牙的中医药立法对于西班牙的中医药教育及医疗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拉蒙先生的介绍,由于中医药“回归自然”的优势及其神奇的疗效使得其在欧洲日益盛行,加之在西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目前西班牙政府已有建立中医药法律法规的意向。估计在2一3年内,有望使中医药在西班牙通过立法的形式得到认可。据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发来的最新消息,今年3月18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卫生部门负责人正式宣布:该大区官方正式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是西班牙政治经济影响力最大的地区,故中医药在该区的合法化将会推动该国对中医药的立法。
2.2加大全日制小规模中医药院校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中医药学术内涵博大精深,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生,必须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以及临床各科的知识,任何断章取义、试图走捷径的做法都会违背学习的自然规律,都会把握不了要领,导致无的放矢。
当前,西班牙应该在原有中医药学校的基础上,在马德里、瓦伦西亚等地建立全日制中医药院校,本科教育专业方面可设置中医、中西医结合、针推、骨伤、中医美容、中药、康复医学等,方可使中医药的教学工作做得扎实而有效,不断提高本国中医药专业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水平和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
2.3注重师资培养引进,编写适宜教材,保证教学时间
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一个学校只有具备较强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故西班牙应加大中医药学校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加专职教师的比例。可采取从中国国内引进或在本国选拔后外送到中国培养等方式,使教师的中医药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教材方面,应该重新组织欧洲中医药专家总结多年来使用的教材的优势及不足,同时聘请国内到西班牙讲学或工作过的中医药高级职称教师,共同编写出适合欧洲及西班牙实际的新教材。教材要突出中医针灸、推拿、中药、中医康复、中医内科等科目,并全面兼顾其他学科。
在有较好的教师队伍并有适宜的教材后,适当增加全脱产学习专业学员的招生比例,增加周末班及函授班学员的面授时间,才能保证学习质量及学习效果。
2.4设立正规医疗机构,有规模合法执业
如果西班牙政府正式承认中医药在西的合法地位,则可在西班牙的公立医院设立中医科室,下设中医内科组及针灸推拿组,不仅对疼痛病症,还可对内科疾病及肢体经络的病症实施中医治疗。
散在于各地的各个小诊所,在得到法律认可后,应履行报批手续,获准后由管理机构规范管理;要设立诊所条件标准,如诊室、治疗室,如果有内科诊室的,必须设置中药房;还应有必要的设施、设备要求。
2.5引进中药饮片,发挥中医内服汤药的优势
在上述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可引进中药原生饮片,至少有300一400种饮片供临床使用。中药的矿物药及动物药在许多急重病及疑难病中能发挥奇特的疗效,应解除对动物药和矿物药的禁忌,让中药饮片进药店;同时,放开对单味药颗粒剂的限制,在正规的药店内凭医师处方配方。
中药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非药物疗法,只有应用了中药,才能体现中医的精髓,整体发挥中医的优势,让西班牙广大的患者受益。
2.6加强对从业中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诊治水平
要使中医药真正在西班牙有较大的发展,除进行初期专业培训外,对已经在西从事中医治疗的医生,也应进行相应的在职培训,如参加个人爱好的专题讲习班,并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强化学习等,以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和针灸诊治疾病能力。我校派往西班牙进行专题讲学的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基础理论欠缺的特点,讲课中有重点地讲解理论,并了解学员对针灸实用技术需求较具体之实际,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针药结合。即使是非针灸专业的教师,也要注意尽可能地介绍针灸知识。
只有将现已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大夫们的临床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使西班牙民众切实体会到中医药神奇的疗效。
2.7采用报纸、期刊、电视等媒介形式,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
医学基础知识大全范文4
关键词:经堂教育;尼扎姆大纲;印度;中亚
中图分类号:B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12)02-0102-07
中国的经堂教育,是以传承和宏扬伊斯兰文化为目的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专业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它以清真寺为依托,以学习伊斯兰经典为宗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传承伊斯兰文化和信仰的宗教专业人才,为伊斯兰文化的延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20世纪中国新式国民教育发展以来,穆斯林的教育模式和方向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的经堂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式微,出现了经堂寥落、寺院寂寞的局面。但是,经堂教育迄今依然是中国穆斯林培养专业宗教人员的主要途径,始终是穆斯林教育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此,经堂教育始终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中难以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经堂教育命运的不断反思,以及对它的价值和意义的重新认识,经堂教育的研究有了新的起色,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被提上研究议程,特别是对各地经堂教育的传承及传承者的研究有了较大突破,其中对中国经堂教育的源头的研究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一提到经堂教育,自然想到的是回族的经堂教育,很少联想到新疆的经堂教育,更不会考虑国外的经堂教育。然而,如果我们把经堂教育放到一个更大的视野中去考察,把它跟国内外经堂教育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中国回族经堂教育只不过是一个流,其源头在新疆,而中国经堂教育(新疆和内地)的源头则近在印度,远在中亚。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与国外经堂教育资料的比较研究,梳理经堂教育的脉络,廓清回族经堂教育及中国经堂教育的源和流。
一、经堂教育的产生及发展
经堂教育不是中国穆斯林的首创,在国外早已有之,它是穆斯林世界传承和宏扬伊斯兰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国外,经堂教育分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经堂小学叫“麦克特布”,经堂大学叫“麦迪热赛”。小学教育以教授儿童识字和阅读、灌输基本的伊斯兰信仰为宗旨;大学则上升到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人文学科的教育,如教授古兰学、圣训学、法学、文学、语言学等科目,甚至开设自然科学。小学教育的模式,在先知于公元622年迁徙到麦地那之初就形成雏形。先知到麦地那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立清真寺,将其不仅作为穆斯林聚会和商讨大事的中心,而且也是宣传和学习伊斯兰文化的学堂。起初,先知亲自教授,当时不仅有成年男女在闲暇时去听讲和学习,而且还有一批固定的学员,即“凉棚的居民”(无家可归,在先知清真寺搭凉棚居住的人)。18个月后,白德尔战役胜利,战俘中有文化的人,先知不让他们缴纳赎金,只教授10名穆斯林儿童读书写字就可赎身。这样,先知清真寺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堂。不久,麦地那有了9座清真寺,每座清真寺都仿效先知清真寺开设基础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逐步推行开来,普及到后来所有的清真寺。随着伊斯兰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这种以清真寺为依托的教育在凡有穆斯林的地区盛行开来。实际上,在现代国家教育体制形成以前,经堂教育其实就是穆斯林地区的普通国民教育。它虽然是民间自发的教育机制,或者是宗教团体创办的文化机构,但它受到国家的保护和支持,甚至有些学校就是官方办的,或者官员以个人的名义办的。时至今日,穆斯林国家的许多地方,儿童的启蒙教育仍然由经堂来承担,而且在非穆斯林国家,经堂教育成了穆斯林伊斯兰启蒙教育的唯一或最重要的途径,因为国民教育提供不了宗教启蒙所需要的知识。
经堂大学是在小学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职能不再仅仅是教授学员读书识字,也不再局限于培养宗教专业人员,而是肩负起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种人才的义务,包括官员、数学家、医生、法官、建筑师等。大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延续,有些小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逐步变成大学,而有些大学,由于有了小学的基础,在创办之初就设置大学。中世纪著名的大学,在北非,有依托宰桐清真大寺发展的宰桐大学(703年创办)、依托盖尔维因清真大寺发展的盖尔维因大学(约859年创办);在安达卢西亚,有依托科尔多瓦清真大寺发展的科尔多瓦大学(790年创办);在埃及,有依托爱资哈尔清真大寺建立的爱资哈尔大学(972年创办)。另外,有些地方还独立地创办大学,如巴格达的智慧宫(830年建立)和塞尔柱克大臣尼扎姆(1018-1092年)在巴格达建立的尼扎姆大学(1067年创办)。尼扎姆同时还在中亚和呼罗珊地区建立了大小不等的几十所尼扎姆经堂大学。这些大学不仅是伊斯兰世界最早的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宰桐大学比欧洲最早的大学——牛津大学(1167年创办)早400多年,爱资哈尔大学也比牛津大学早200年。这些大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只教授基础知识、只有一两名教员的学堂,而是拥有上千甚至数千学生。,开设几十门课程、文理并授的现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著名历史学家伊本‘赫里敦(1332--1406年)对14世纪穆斯林地区经堂课程进行了统计,其中社会科学有7门:天文、医学、数学、建筑、逻辑学、音乐、哲学,而宗教学科只有5门:古兰学、圣训学、法学、教义学和苏非修行学。此外,有些经堂在伍麦叶王朝时期(661--750年)就开设了冶金学(化学)和地理课程。由此可见,中世纪的穆斯林经堂大学不仅科目齐全、理论高深,而且实用性强、现实功能显著。伊斯兰历史上的著名学者、科学家、哲学家、医生、历史学家无一不是从这种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
二、中国经堂教育
在中国,由于伊斯兰教传人的时间和方式不一样,经堂教育的形成过程也不尽一致,主要表现在新疆和内地经堂教育的起步过程。唐宋时期,移民中国内地的穆斯林为了解决下一代的宗教教育和信仰传承问题,自然就将原来母国的宗教教育模式移植过来。当时存在一种为阿拉伯人或外国人开设的学校——“番学”,供“番客”子弟学习,或供部分中国人学习外语。“番学”有两种,一种是官办的,或官方支持的,另一种是民办的,私立的。官办“番学”主要培养翻译人才或外交官员,私立的“番学”主要是学习宗教知识、传承伊斯兰文化的教育机构。因此推知,私立的“番学”,是内地经堂小学的雏形,后来各地的经堂小学就是“番学”的推广和延续,也是穆斯林国家“麦克特布”的移植。至于大学经堂教育,是在内地小学经堂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过唐宋元三个朝代的发展,内地穆斯林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穆斯林群体回族,形成于中国大地。由于语言的变化,回族对祖先的文化产生了隔膜甚至无知。在这样新的形势下,回族的教育体制出现新的要求,传统的小学教育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于是,在明朝初期,内地出现了讲授高深伊斯兰理论的大学。但在中国新疆,情况就不一样。新疆的伊斯兰化和大学教育是同时进行的。915年,萨图克·布格拉汗登上了喀喇汗王朝的汗位,他自己不仅皈依了伊斯兰教,而且在新疆地区还推行伊斯兰教。为了加强伊斯兰化的进程,他仿照中亚的经堂大学模式在喀什建立了新疆第一所经堂大学。“这是我国最早的伊斯兰教经学院”,其规模之宏大,学科之齐全,堪与中亚最好的大学相媲美。后来,新疆的“罕里克学院”“马赫茂德耶学院”“米尔扎·海答儿学院”“沙克耶学院”等经堂大学不断出现,也推动了其他地方经堂学院的兴起。叶尔羌汗朝时期(1514-1680年),仅在首府叶尔羌一地就有十余所经堂大学。换言之,新疆经堂教育的起点是大学,小学是其附属部分,两者同时起步。
当新疆的经堂大学教育如火如荼、遍地开花的时候,内地还没有正规的经堂大学教育。在明代,当内地穆斯林感到设立经堂大学的必要时,新疆的教学体制已经非常成熟。于是,内地经师们把目光投向了新疆,从那里学习和借鉴。内地和新疆虽然相隔万里,但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加之“丝绸之路”的通畅,交流比较频繁,借鉴和影响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确切证明这一关系,还得从两者的一致性说起。我们手头可资利用的资料就是经堂使用的课本,它是研究这一问题的“化石”,从中可以找到历史的线索。内地经堂教育的课本在20世纪时主要有“十三本”,如果我们将其与同期新疆的经堂课本进行比较,会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如下所示:
20世纪初新疆经堂课本:
[词法]《连五本》《算尔夫·米尔》;[语法]《满俩》;[修辞]《白亚尼》《姆塔万利》;[逻辑学]《舍尔哈·舍姆欣
耶》;[诵读学]《泰吉维德》;[算术]《胡拉算特·海萨卜》《泰哈瑞尔》;[哲学]《米巴孜》《萨德尔》《舍姆斯·巴里
赫》;[经注]《嘎蕞》《砍沙夫》《泰夫西尔·凯比尔》-[圣训]《米什卡特》;[教法]《伟戛耶》《伟戛耶简编》《黑达耶》;
[教义学]《奈赛斐信经》;[苏非]《热什哈特》《麦克土布》《玛斯纳威》;[教法原理]《吾苏里·菲格罕》。
20世纪初内地经堂课本:
[词法]《连五本》,[语法]《遭五》《米苏巴哈》《麦拉哈》《满俩》;[修辞]《白亚尼》;[经注]《哲俩莱尼》《嘎蕞》:
[圣训]《米什卡特》《虎托布》《支尔白欧》;[教法]《伟戛耶》《黑达耶》(参考书);[教义学]《奈赛斐信经》;[苏非]
《麦克土布》《蓝玛阿体》《米尔萨德》。
通过以上对照(其中黑体字为二者相同的课本),两者的相似性是十分明显的,即主要课本都一致,附带的课本有所增减,这种一致性不会是偶然的。同时,我们还发现新疆的经堂课程是按照伊斯兰世界大学的标准设置的,学科繁多,与伊本·赫里敦列出的课目大致相当,而内地的大纲只采用了其中的一部分,因为有些课程在内地没有人员教授,就没有开设,况且这些与宗教的关系不大,如数学、逻辑、哲学等。两者的相似性被清朝中期的政府官员注意到,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官员为掌握各地穆斯林的动向以防谋反,暗查各地清真寺的活动和所习之经,发现“内地回民所习之教,所讲之经,皆与喀什噶尔、叶儿羌等处回人经教无异”"J。因此,可以说,内地的经堂教育移植了新疆的经堂教育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新疆经堂的教科书,还是内地经堂的教科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所增减。即便不断变化还能达到如此的接近和一致,充分说明了两者关系的密切以及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是否会存在相反的结论呢?即新疆经堂教育受到内地经堂教育的影响。答案是否定的。这得从上述课程设置和大纲的来源说起。
三、18世纪后印度经堂教育对中国经堂教育的影响
中国的经堂教育,就以上述大纲中列出的课目和课本而言,实际是18世纪以来印度经堂教育的移植。711年,伍麦叶王朝年轻大将·嘎西姆率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征服印度,很快就将信德和旁遮普置为哈里发的行省,并入伊拉克总督辖区。10世纪中叶,阿富汗人在印度西北建立了葛兹尼王朝(961-1186年),统治了北方的广大山区和辽阔平原,推行伊斯兰教。1192年,廓尔王朝(1151-1206年)统治者·戈里攻克印度德里,在印度建立了穆斯林政权。在穆斯林统治和居住的这些地区,清真寺和经堂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据有关资料显示,13世纪仅德里一地,经堂学校就有1000所。尽管这一数字可能有所夸大,但可从中窥见当时印度地区经堂教育之盛行。然而,规范的印度经堂教育则是在莫卧尔王朝(1526-1859年)建立后兴起的。艾克巴尔大帝时期,帝国统一,权力集中,国库盈实,社会稳定,加上艾克巴尔本人也热爱学术,提倡文化,鼓励教育。因此,为了提高和规范教育,艾克巴尔大帝特邀著名经师番特洪拉·设拉从波斯来印度兴办教育。番特洪拉来印度时,随身携带了大量经典,其中一部分是呼罗珊和中亚地区当时流行的教科书。番特洪拉主管印度的教育以后,开始修订教学大纲”,确立课本,并在帝国境内推行。他的教学大纲在印度经堂中沿用了近200年,几乎没有变动。18世纪初,勒克瑙的尼扎姆学院脱颖而出,成了印度经堂教育的典范。校长经学大师孟俩·尼扎姆·丁·斐冉凯在番特洪拉修订的大纲基础上制定的“尼扎姆大纲”曾风靡全印度,影响了印度全国的经堂教育,也传到了周边其他地区。这一大纲的影响很大,使得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的经堂仍在沿用,而且还叫“尼扎姆大纲”。尽管300年来,“尼扎姆大纲”不断改进,但其框架和部分教科书一直未变。“尼扎姆大纲”流行以后,很快就传到了我国新疆,并且很快由新疆又传到了内地。于是,就出现了新疆和内地经堂教学大纲雷同或一致的情形,而且传人的路线是先新疆后内地,而不是相反。如果我们看看印度经学大师孟俩·尼扎姆于18世纪初制定的“尼扎姆大纲”,把它与我国新疆经堂大纲进行比较(内地经堂大纲只是新疆经堂大纲的浓缩),会对我们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中会发现其渊源关系。
20世纪初新疆经堂课本:
[词法]《连五本》《算尔夫·米尔》;[语法]《满俩》;[修辞】《白亚尼》《姆塔万利》;[逻辑学]《舍尔哈,舍姆欣
耶》;[诵读学]《泰吉维德》;[算术]《胡拉算特·海萨卜》《泰哈瑞尔》;[哲学]《米巴孜》《萨德尔》《舍姆斯·巴里
赫》;[经注]《嘎蕞》《砍沙夫》《泰夫西尔·凯比尔》;[圣训]《米什卡特》;[教法]《伟戛耶》《伟戛耶简编》《黑达耶》;
[教义学]《奈赛斐信经》;[苏非]《热什哈特》《麦克土布》《玛斯纳威》;[教法原理]《吾苏里·菲格罕》。
《尼扎姆大纲》课本:
[词法]《连五本》《黑达耶·纳合吾》《米赞》《麦沙阿卜》《算尔夫·米尔》《祖卜戴》《福苏素·艾克百尔》《沙菲
耶》;[语法]《卡菲耶》《满俩》;[修辞]《白亚尼》《姆塔万利》;[逻辑学]《苏力塔尼·奥露米》《瑞萨莱·米尔》《孟拉
-结利里》《苏胡拉》《库卜拉》《伊萨胡吉》《泰海宰卜》《舍尔哈·泰海宰卜》《古图》;[算术]《胡拉算特·海萨卜》
《泰哈瑞尔》;[天文]《泰什瑞哈》《瑞萨莱·古什吉亚》《瑞萨莱·恰合敏》;[哲学]《米巴孜》《萨德尔》《舍姆斯·巴
里赫》;[经注]《哲俩莱尼》《嘎蕞》_[圣训]《米什卡特》;[教法]《伟戛耶》《黑达耶》;[教义学]《奈赛斐信经》《舍尔
哈·麦瓦给夫》《舍尔哈·结里利》《米尔扎黑德》,[教法原理]《奴如里·艾奈瓦尔》《讨蕞哈》《穆散里姆》。(黑体
字标出者为双方共同课本)
经此对照,我们会发觉类似于新疆和内地教学大纲之间移植关系的再现,即新疆的经堂教育几乎是全盘从印度移植过来的,无论课目还是课本都移植了印度的大纲,只是课本上有所浓缩。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中国经堂教育与伊斯兰世界经堂教育联系如此紧密,而且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堂教育是受到印度经堂教育影响这一事实。中国的经堂教育受印度影响的另一个表现是,16世纪印度学者写的两本著作在中国,特别是在西部很流行。一本是伊玛目·冉巴尼的《书信集》,20世纪西北经堂中的主要课本之一;另一本是制定“尼扎姆大纲”的尼扎姆·丁的父亲孟俩·古图本·丁应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1618—1707年)之邀编辑的教法大全《番塔瓦·恒迪》,又名《阿莱姆给尔教法大全》,这是西北经堂中普遍参考的教法经典,而且直接与“尼扎姆大纲”有关。这两本经典在内地经堂中的出现,毫无含糊地表明,印度经堂教育对中国经堂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里,我们可以说18世纪以后,中国经堂教育受了印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到20世纪,或者至今中国经堂教育仍然保留着印度经堂教育的影响,中国现代经堂教育的源头在印度。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尚未解决,那就是“尼扎姆大纲”产生于18世纪初,而中国新疆在10世纪已经有了经堂教育,就连较晚的内地经堂教育,也是在16世纪形成的,那么,在“尼扎姆大纲”以前,中国经堂教育受谁的影响,是否就是土生土长的呢?实际上,中国经堂教育,无论是内地还是新疆,在18世纪以前主要受中亚“河中地区”,特别是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经堂教育的影响。
四、18世纪以前中亚经堂教育对中国经堂教育的影响
早在公元654年,阿拉伯军队就越过阿姆河到过中亚的撒马尔罕地区。706年阿拉伯将领伊本·古太白率穆斯林大军征服河中地区,于709年征服了布哈拉及其周围地区,于712年征服了撒马尔罕和花刺子模,很快又于715年将整个河中地区置于哈里发的版图。后来萨曼王朝(875-899年)建都布哈拉,推行伊斯兰教;帖木儿帝国(1370-1405年)建都撒马尔罕,发展文化教育,使布哈拉和撤马尔罕两座历史名城成了中亚伊斯兰文化的中心,学术的圣地,经堂教育的大本营,被誉为穆斯林世界“璀璨的明珠”。来自印度、俄罗斯、新疆等地的学生在这里求学。蒙古人于1220年占领布哈拉以前,那里就有400所学堂。18世纪末期,布哈拉就有来自各地的3万多学生学习。就连影响了中国的印度经堂教育,也是受中亚经堂教育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印度的伊斯兰教主要是中亚的突厥人和蒙古人带去的,经堂教育自然也是从中亚移植过去的。1220年,成吉思汗攻克布哈拉,荡平撤马尔罕,那里的经堂教育受到重创,部分学者和经师逃到了印度(蒙古人始终没有攻下印度),这有力地推动了印度的经堂教育。16世纪初,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从撒马尔罕被乌兹别克人逐出,他率军征服了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1526-1857年),大批经师和学者被邀赴印度发展经堂教育。因此,印度的经堂教育从一开始就受中亚的影响,就连早期的学堂建筑形式和校园结构都是仿照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学校模式建筑的。不过,中亚的教学体制似乎比较松散,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规划,始终没有形成像印度的“尼扎姆大纲”那样统一的体制,因而在印度的“尼扎姆大纲”流行以后,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中亚的经堂体制,这就是中国经堂教育在受中亚影响后,转向移植印度教学大纲的原因。18世纪以前的中亚经堂教育大纲,在历史的变迁中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过从19世纪残存的课本中,我们还能找到一些线索,以及它与“尼扎姆大纲”的联系。19世纪以后,中亚经堂中仍然教授下列课本:《算尔夫·米尔》《满俩》《舍尔哈·舍姆欣耶》《哲俩莱尼》《嘎蕞》《砍沙夫》《奈赛斐信经》《伟戛耶》《黑达耶》《讨蕞哈》《孟拉·结利里》《泰海宰卜》《奴如里,艾奈瓦尔》等,从中不难发现其与“尼扎姆大纲”一致的课本以及中亚经堂教育对印度即“尼扎姆大纲”的影响。
至于中国,新疆与河中地区在地缘上的联系是无须赘述的,仅喀喇汗王朝和察合台汗国就将它们在政治和文化上连在了一起,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是必然的。10世纪初,新疆创办经堂大学教育时,中亚的布哈拉和撒马尔罕早已是经堂教育的中心,萨图克·汗和经学创办者们必然要借鉴那里成熟的教育体系。不仅如此,新疆的经堂中,经常聘请中亚布哈拉等地的学者授课,如11世纪中亚著名学者侯赛因·本·海拉弗长期在喀什的学堂教学。这就说明中亚经堂教育对我国经堂教育的影响。
中国内地自古跟中亚的联系就很紧密。成吉思汗的西征,将大批学者带到了内地,其中不乏精通经堂教育的经师。后来,
中亚的商人和学者不断沿“丝绸之路”来中国经商或传教,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另外,自唐朝以来,西域各国有向中国“进
贡”之礼,其实较多的还是来自中亚的“进贡”,特别是撒马尔罕。据《明史》和《明实录》记载,明时西域进贡的国家主要是撒马
尔罕。如此频繁的往来,使得内地的经堂教育受到中亚经堂教育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的经堂教育,无论是新疆还是
内地,在18世纪以前是受中亚影响的,而且主要受河中地区的影响。之所以锁定这一范围,是因为14世纪呼罗珊地区经堂中
讲授的100多部经书中与中国经堂教育课本相同的很少。如此以来,河中地区就是唯一影响中国经堂教育的地
方了。
这里,基于12世纪到16世纪印度的课本、20世纪中亚的课本以及20世纪新疆和内地的课本,我们可以对中国经堂教育
在18世纪以前的课本进行大致的推测。尽管经堂中流行多种经典,但作为固定教科书的并不多,新疆主要采用《箅尔夫·米
尔》《满俩》《舍尔哈·舍姆欣耶》《嘎蕞》《砍沙夫》《奈赛斐信经》《黑达耶》《米巴孜》《萨德尔》《舍姆斯·巴里赫》,内地经堂
中的教材可能就是《米苏巴哈》《满俩》《嘎蕞》《奈赛斐信经》《黑达耶》《蓝玛阿体》等。
五、内地经堂教育和胡登洲的贡献
根据上述分析,内地经堂小学在唐朝就有了雏形,但无从考证是谁在哪里创办了第一所学堂;经堂大学是受中亚经堂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样难以说清谁是第一个在内地创办大学教育的人以及具体的时间。然而,笔者还是坚持认为,胡登洲巴巴(1522-1597年)仍然是内地经堂大学教育的真正奠基者。对这一问题的切入,最基本的资料莫过于赵灿《经学系传谱》中对胡太师的传记。在此书中会隐约看到内地经堂教育的脉络,更能看到胡太师的历史功绩。按传记,“先生(胡登洲)幼时附渭滨之南高太师(高某潜)馆中习读”,“先生幼习经学,于讲究问难明义理,然只可符以汉音之鄙俗者,而其句读固不雅驯,每欲谋习儒学,贯通一家,以练字成句,贯句成章,可启后世之蒙”,但夙愿一直没有实现。后来,他弃经从商,“年及五旬”仍未放弃发展经学的愿望。有次出外经商,遇“天房一进贡缠头叟”,见其“仪表昂藏知其为伟人也”,他上前道“赛俩目”。“叟见甚喜”,两人同至“渭南旅社,剪烛共语”,“先生以经义中蒙而疑者扣之,叟应答不倦”。先生见叟有一锦囊,内有一经,便想看看,叟拿出,先生一看,便是从未见过的《母噶麻忒》,“其经义均乃西域诗文”,他爱不释手,想买下来,但叟曰“汝师我乎当传此赠之”(但胡登洲不想夺人之爱,似乎没有接受)。后来两人分别,相约在京见面。于京等叟期间,胡登洲一天逛街,见一老人卖经书,随手一翻便见一经,仔细一看“即缠头老叟之一经也,喜若遇仙,慨然购之,携归挑灯读之”。等到第二次与“缠头叟”见面时,“缠头叟”咏诵《母噶麻忒》中第二章篇末,胡登洲也“笑以经义之次韵和之”。“缠头叟”在京办完公事,游了中原名山大川,胡登洲陪他“越皋兰(兰州)”“过玉门”,送出嘉峪关,相别于“玄圃之麓”。尔后,他独自返回渭南,兴办教育,实现他近40年的夙愿。
这篇传记耐人寻味,仔细阅读只言片语的记载,会有一些发现:
1 到明朝时,因为形成了操汉语的穆斯林——“回回”,大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于是,经堂大学在“回回”集中的地方逐步兴起,在胡登洲时代,已经有不少了。有些经堂大学的教学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胡登洲在弃经从商后尚能读《母噶麻忒》这样高深的文学著作,说明高太师和其他学堂已经不是传统上识字的小学教育了。因此,胡登洲不是内地创办经堂教育的第一人,而是经堂教育的革新者和推动者。
2 明时,中亚和新疆的经堂教育对内地的经堂教育之影响非常普遍,中亚和新疆的学者和官员常来内地,不可避免地与内地穆斯林有广泛的交流,如胡登洲与“缠头叟”的切磋学问。另外,中亚的经堂课本在胡登洲时代部分地在内地学堂中教授或在社会上流传,连胡登洲从未见过的文学书籍《母噶麻忒》已经在北京的市面上出售,可见其他的宗教书籍流传就更广了。这本书是艾布··噶西姆·阿里·哈雷利的诗歌集,文学性、趣味性很强,书中有动物寓言故事、道德训诫,很适合作消遣书,16以前在中亚和呼罗珊地区较为流行,而且至今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教学大纲中是必修的文学读本。
3,胡登洲没有像目前学术界说的那样到过麦加朝觐,他只是陪同缠头叟到了玉门关而返。假如他去了麦加、麦地那等地,见到了阿拉伯国家的教学大纲,带回来的课本不会是酷似新疆的课本,也不会用“连五本”这样的波斯语教程作为学习阿拉伯语的起点,何况波斯语到明中期已经不是穆斯林的通用语言。另外,到明中期,中国穆斯林私人朝觐应该是一件大事,路途之遥远,耗时之长久,几乎不是一般人能办到之事,果能朝觐荣归,那将是大写特写之事,而在《经学系传谱》中只字不见提胡太师朝觐天方的事,足见他确实没有离开过中国。所以,他从别处借鉴经堂教育的可能性不大。
4 “缠头叟”是学者型官员,并非传教士,但把《母噶麻忒》作为旅途消遣的书,而且信手拈来,张口就用,足见他学识之高深。因为无论“缠头叟”是新疆人还是中亚人,其母语不是阿拉伯语。与“缠头叟”的见面,为胡登洲改良经堂教育增加了信心,也为完善经堂教学大纲提供了思路,并且对胡登洲的思想产生极大影响,它奠定了胡登洲“逊尼派”的信念,即遵循哈奈菲学派教法,跟从玛突勒迪派教义。
胡太师的历史贡献不在于创办经堂大学,因为经堂大学在他之前已经存在了;也不在于接受中亚或新疆经堂的教学大纲,因为那时很可能沿用的就是中亚的大纲。他的贡献和伟大之处在于他创立了经堂语言体系和经堂翻译规则。从《经学系传谱》来看,胡登洲时代,经堂大学中讲经的方法和语言相当笨拙(“然只可符以汉音之鄙俗者,而其句读固不雅驯”),一遇到宗教学、哲学、法学、语言学的基本术语就照读原文,造成了“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元自”。胡太师潜心研究汉语,琢磨翻译的方法(“谋习儒学,贯通一家,以练字成句,贯句成章”),于是创立了经堂语言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经堂词汇”和“经堂语气”。在没有阿汉字典,没有可资参考的翻译时代,碰到各学科的专业术语时,如何转化成汉语是极其困难的工程,它比制定一套大纲或找一套教材不知要难多少倍。“经堂语气”是经堂语中关键的要素,它既是经堂翻译的技巧,又是语言转化的规则,实际就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翻译成汉语的严格标准。这不仅严格规范了经师们口译经典的方式,而且为后来王岱舆、马注、刘智等经学大师的汉语翻译和著述奠定了基础,而且这套体系沿用至今。经堂词汇的转换不是一人完成的,但胡太师可能起了关键作用,而“经堂语气”的确定可能就是他完成的。
胡太师的另一大贡献是,通过经堂教育在内地奠定了“哈乃菲一玛突勒迪”传统的“逊尼派”地位。至少在16世纪,华北、中原一带的什叶派特别盛行,其表现在信仰上坚持“信伊玛目”的教义,实践上实行“连班制”。这些观念,都是什叶派倾向的表现,胡登洲及其弟子们与此进行了斗争。另外,胡登洲在经堂教育中重视教授哈奈菲教法的重要典籍《黑达耶》和玛突勒迪派标志性著作《乃赛菲信经》,这不仅抑制了什叶派的倾向,也奠定了中国内地“哈乃菲一玛突勒迪”传统的“逊尼派”地位。因此,胡太师的历史贡献是划时代的,他的文化创举是不容忽视的,他当之无愧地可以被称做内地经堂教育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