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范文1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s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of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with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model 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econolinguistics, based on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lanaguage and economy, in 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first useful languag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nthusiasm" begins to emerge around the whole globe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during the 30 year's reform and opening.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英汉双语制;发展研究
Key words: econolinguistics;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system;development study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117-02
1双语现象,双语教学与双语制
1.1 双语现象双语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指人类社会的某一社会群体中的社会成员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进行各种信息、思想、情感等交流的社会现象。某一社会人使用双语与其他社会人或团体、机构进行语言交流只是社会双语现象的一种具体表现。一个人能用双语或多种语言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就可以极大拓展自身的社会活动空间,展示更大的自我社会价值。因此,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信息化社会中,一个人需要具有两种以上语言的交流能力,才能适应处处、时时不断变化的经济全球化的现代信息社会。
1.2 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指使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教学。双语教学的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加拿大的双语教学指在英语地区使用法语进行授课活动。在美国,双语教学通常指用西班牙语进行教学活动。在澳大利亚,双语教学是指用非英语语言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欧洲,双语教学是指欧洲各国使用英语进行学科知识教育。我国及许多亚洲国家正在开展主要以使用英语为教学语言而进行的学科教学的双语教学活动。在学识教育中,使用双语教学进行学科知识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提高自身的双语使用能力,更好地吸收自己所掌握的双语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思想,从而使该受教育者得到更为均衡的、更加全面的人类文化大成的教育。
1.3 双语制双语制不同于双语现象,双语制通常指用法律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制度。双语制是人们在跨越母语语言区域进行经济交流、社会交往等活动中所呈现的语言信息交流平台。双语交流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地球村”时代。英语和汉语是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中的使用国家和地区最多、使用人口最多的两种语言。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当今社会,英语和汉语正在成为双语交流的首选语言平台。
在国外,1989年加拿大经济学教授Francois Vaillancourt 在“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语言趋向和加拿大的双语制”一文中较系统地概述了语言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的理念。1990年,澳大利亚的Stanley等提出了“国际贸易与语言能力的关系”。1993年,新加坡的Kuo和Jermuded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探讨“从宏观和微观社会语言学的调控看语言管理”。瑞士政治经济学教授Francis Grin 在“欧洲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新近成果及其与加拿大的关系”一文中指出,欧洲的语言经济学研究不只局限于语言促进经济发展,更强调语言和经济的互惠互补作用。他认为语言环境也是经济力量影响所造成的。
2英语语言国际地位现状
英语在全世界近现代经济中的第一使用语言地位已毋庸置疑。二战以后,全世界各国的报刊图书和各种文献的出版语言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文献资料是采用英语语言作为其文献信息语言载体的。
在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中,把英语作为母语使用的联合国成员国数量最多。除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把英语作为母语使用外,许多亚洲、欧洲、非洲和拉美国家将英语作为双语教育的首选外语。新加坡、加拿大、印度是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双语国家。印度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是世界上的第二人口大国。印度的经济崛起,极大地增强了英语的第一使用语言的国际语言地位。有人预言,在二十一世纪,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际影响力会逐步超过中国,其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英语是其官方语言。因此,有人认为,印度的经济发展会比中国更快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印度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会比中国更便捷。
3汉语语言国际地位现状
汉语是世界上以母语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在进入21世纪的短短十年中,中国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200多所孔子学院(包括孔子学校、孔子学堂)。国内有一百多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主要提供国外教授汉语的教师和招募汉语教育志愿者。针对外国人的汉语考试规模越来越大,考生数量逐年倍增。这些客观条件为汉语的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平台。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正在加速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具有巨大影响的世界的国际组织、国际公司、国际媒体和世界知名大学中,有上百家拥有中文网站和网页。美国国务院也设有中文网页。美国最权威的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英国的《财经时报》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也都开设了中文网页。《财富》杂志所评选的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有大约三分之二已经在中国开设了分支机构,并大部分开设了中文网站。“汉办”相关负责人说,“汉语热”已经成为全球语言交际系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近几年来,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欧美国家学习汉语的增幅更是保持在每年百分之四十左右。在法国,汉语的发展趋势加快,法国人学习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的人数的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而学习汉语的人数的年增长率则高达百分之三十八。
4英汉双语制的国际地位前景瞻望
英语和汉语既然已被联合国规定为其两种工作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法律地位则也毋庸置疑。近十年来正在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特别是在2008年,中国通过在北京举办第二奥运会,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使得世界各国的民众更想通过学习汉语直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当代中国。2008年以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造成欧美各国许多企业裁员或倒闭,导致失业率激增,西方各国纷纷陷入经济衰退的漩涡中。中国经济在2008年保持了一枝独秀的良好局面,中国人对未来经济健康发展充满信心,这使得更多外国人想到中国来工作,想和中国有生意往来,这些客观因素促使世界各国对通晓汉语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增。
在上述国际背景下,英汉双语语言经济信息交流模式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十几年来,中国、印度两个人口大国的经济崛起,进一步确立了英汉双语制在全球经济活动的第一双语制的绝对地位。英汉双语制语言交流模式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社会所面临的崭新的课题。在信息化时代,英汉双语制信息交流模式正在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兴基本要素。英汉双语语言在教育、人力资源、旅游、服务业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及创新等方面已经凸显出其不可或缺的经济价值、社会消费需求因素和愈来愈重要的信息生产及消费要素的社会地位。笔者用经济学的理论、观念,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视角探索英汉双语制之语言环境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经济发展的供需要素关系,希冀能抛砖引玉,吸引国内外学者对语言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互惠互补效用开展研究,对英汉双语制的国际信息交流模式及其对未来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的影响力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5.
[2]刘绍忠.御用的经济价值与语言学习[J].山东外语教学,1996,(01).
[3]汪丁丁.语言的经济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06).
[4]许其潮.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外国语,1999,(04).
[5]袁俏玲.再议语言经济学[J].外语教学, 2006,(05).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范文2
1.1工业经济与农产经济之间的变化。先是以最为传统的农业发展促进更为先进的工业发展。为使产业经济能够协调稳定发展,缩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我国需要更为重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控制,更加迅速的向前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稳固增长,来使国业经济弥补农业经济带来的损失。日前我国的工业事业正在迅速的进行当中,而且各个城市都能运用工业技术来完成以前农业带给我们的利益,日前我们正处理工业技术的起步阶段。
1.2土地流转模式。我国的经济基本上到了以工业经济促进农业经济、以城市促进农村的发展,正在迅速的发燕尾服中,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事业极为重要的时间。我国人民为了尽快融入到新的发展当中来,在土地流转模式中不断的发现新想法。我国重要人物领导集体建设农村土地“保权分利”;另一人提议集体建设农村土地“转权让利”,更有其它学者从城市中到农村土地出发的观点中,建议城市中包含农村土地集合流转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我国有许多学者通过修改意见提出很多为农村保障更多的福利,增快农村与城市土地集体工作,集体生产。谢茹建议从农村土地在使用上可以看出在市场方面最重要的是出让、出种、和拍卖等流转模式,从农村土地在使用上可以看下极市场主要有转让、转包等不同的模式,土地使用权中流转的最常见模式为土地入股和抵押。邓大才提议对不同经济发展的城市与乡村应该实行不同方式的土地流转模式,在经济发达城市非农业种类相对来说比较多的地方使用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承包土地资本化模式、承包土地证券化模式;在经济条件不好,甚至贫穷的地方使用承包土地反租倒包模式、团体租赁经营模式、托管经营模式。另外,其它学者使农村土地流转划分成分散流转和集中连片流转,出租、转包、转让、拍卖和抵押在包含在前者,后者其中则有经营权股份合作制、“两田制”、“反租倒包”。我们国家经过了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完成城市化的改造,不但使得城市在各方面发燕尾服的更快,而且显得城乡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国家福利,教育上,城乡都显得及为落后。目前我国各城市都提倡以城市扶持农村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得到稳固向前的发展动向,使得方方面面得到更均衡的发展走向。我国也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城市与农业经济正在以分化结构向统一方向发展,这一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以及更方面的生产因素都能在很大程序上的提高,而且在一定因素上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学科更好的发展,更高效的提升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生产之来带来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前进。
2创新农村财务管理
2.1农村在经济上不断的发展,集体在经济上的实力不断扩大。近几年,农村在经济方面不断稳定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完整,经济迅速的发展着,不论是在生产能力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大大的得到了提高,经济整体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农村福利,生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与城市越来越近,不再像原来有着巨大的差距。
2.2因为农村相比来说较为落后,所以在财务方面的管理知识储备还是比较低的,与农村现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匹配。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财务在会计上的管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经济计划的因素,很大的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给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约束着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经过研究表明,监督形式和监督办法是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上最为欠缺的,也是我们急需要提高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主的不断推进,各农村在财务管理方面较弱实行了系统的改革,但是因为各方面知识的欠缺,使得农村在财务方面的管理上还是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2.3农村法律意识欠缺,阻碍农村财务制度的进步。农村在集体组织经济中不完整,主要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农村产权信息混乱,资产大量向外转移,不管是民法还是其它法律,对农村都是属于经济范畴,不管是属于个人还是集体,都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具体的规章,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在农村极其不受重视,导致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平时的工作中,许多农村领导法律观念知识不多,不懂得运用规章制度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只会空口来决定某一件事情,以为管理就是随意的支配,随意更改,对个人财产及集体财产都没有所属的关系,干部和领导的职能也经常在工作中轻意的任职,这更加把农村财会人员变得不规范。
3集体经济组织得到发展
3.1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改善实施。起初较为完善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在实行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欠发达地区通常随着集体土地被收,这些“农村”不再是以前的农村,现在农业经济不再是主要的生产来源,多数学是转变为工商业。所以,在制度的改革中,经济组织的产权由社区股份制变为股份制,把集体变为企业,进行商业化的登记。很大一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成变为股份合作制。这其实没有很大的地位在法律上,但在现代农村,是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土地的代表,不仅各组织成员在其中得到了应有的关系,而且在市场经济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保障,因此,有些地方由有关部门对股份合作社登记上报,使其得到合法的权益地位。但这其实还是一种不合乎常理、不合法的做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地方已经没有这种行政权力,这种做法也停止办理。
3.2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议。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要从最基本上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壮大,最应该做的就是我们重新建立一套农村经济组织系统。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已是老制度改革的新方向,所以我们应加快运行速度,尽快完善这项任务,只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壮大,我们的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得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市场中极为重要的部门,不可缺少的,非常有必要加快发展来控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组织中应使各体系得到更稳定的关系发展,专门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立法,构建新制度,新规章。农业经济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在研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进就能把这些学科都包含在内统一进行研究,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时应综合考虑,找出涉及到的重点、难点知识作为重要的部分来研究,在长期的经济管理实践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从而能更好的在农业经济管理上得到发展。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范文3
1.实践课教学研究的意义
实践课教学的研究是基于认知理论的基础。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实践课教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情景中,在具体情景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对于环境设计系实践课教学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系统化的实践课程更能锻炼学生适应未来就业,成为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2)对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可为艺术设计类其它专业的实践课提供借鉴;(3)实践课程教学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学的基础,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提供基本保障。
2.德国的实践课教学分析
德国——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很先进的国家之一,通过对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情况的了解,可以借鉴一些有益经验,并改进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中的不足。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为“以专业为主线进行课程配置”,即教学计划的制订以职业应用为导向,围绕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整体性强,学生在基础学期就可接触到专业领域,而在专业学期仍然强调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的讲授与训练;打破各学科的封闭性与完整性,强调各基础及专业学科的开放与交叉。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学校毕业生的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已被多年的实践所证实。而这些特征也恰恰是我国的学院教学中做得不足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地方。我国在教学中课程的设置重视和强调的基础课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课时数量多,而且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的顺序来设计,职业性和专业性的特色不突出,欠缺交叉和融合,一些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将职业实践和理论科学紧密结合,以使学生尽早地将理论学习有效地应用于职业实践,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培训特色,也是学生能否顺利适应职业工作的关键。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中,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成效显著,这也是其获得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在企业进行,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具体的职业实践工作。无论是学位论文工作的完成,还是实践学期的实习工作,都对学生的职业实践工作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在实践学期中,学生应在学院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定的课题。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体现为企业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两部分,内容的安排和由此而必然产生的教学效果还存在一定差距。
3.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的发展趋势
分析借鉴德国实践教学的经验,我国的实践课教学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发挥企业的作用和力量,弥补学校设备方面和人员经验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未来发展。
(2)建立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其完善法律体系之上的,有了法律的保障,企业才能把这种教育作为企业自身行为来对待,保障教学培训过程中岗位、教师、培训车间的质量,使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能够顺利进行。
(3)调整院校课程设置。调节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在顺序设置上适当的交叉,加强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增加企业实习的时间,丰富实习的内容,避免企业实习的形式化。
4.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1)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实践课程在应用技术型高校中比例将超过30%,如何合理安排这些实践课程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与理论课教学一样,实践课程也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要有明确的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注重不同阶段实践课程与基础课、理论课程的联系,注重不同阶段实践课程本身的联系,加强课程设置的整体性。
(2)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研究根据实践课教学体系的要求,为每次实践课制定相关的任务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探讨如何在低年级的实践课程中灵活引入校企结合教学,让企业尽早与教学挂钩。并思考在高年级的实践教学中,如何整合企业资源,使实践课成为学生进入企业正式工作的桥梁。
(3)实践课程的教学监管的研究实践课授课需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所以它不像理论课程那样有详尽到每天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也不会每周安排具体的授课时间,而是以周为单位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中,教师如何监控学生学习进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引入到对实践课程的教学监管研究中去,即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的氛围,又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5总结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黄河金三角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30-04
一、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意义
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靠山西、西依陕西、东连洛阳、西接南阳,是连接豫晋陕三省的重要枢纽。自2008年实施黄河金三角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战略以来,三门峡获得迅猛发展,2011年三门峡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62.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7664元位列全省第二,是河南省西北部重要的经济大市。
三门峡交通便利,铁路方面有国家东西铁路大动脉郑西高速铁路以及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通过,公路方面既有连霍高速又有310国道穿越三门峡,是河南省西北部也是豫晋陕三省交界重要的交通枢纽。
三门峡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发现的矿藏达到66种,已探明储量的矿类有50多种,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及能源矿产基地,素以“黄(黄金)、白(铝矿)、黑(煤矿)”著称。同时三门峡有丰富的特产:灵宝苹果、大枣,仰韶酒,鹿茸等闻名全国。
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有利于河南省探索跨省际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题,涵盖东南、暨南、鲁西南、皖西北、鄂北、苏北等周边地区,三门峡处在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有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推动跨省际合作建设中原经济区。
有利于河南省以及中西部交通建设。三门峡交通位置重要,而且近年来三门峡一直致力于构建“三纵四横”综合交通体系,届时将大幅改善中西部的交通状况。
二、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定位
面对当前的发展机遇,三门峡提出了“三大战略定位”,即把三门峡建成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三大战略定位”的基础上,三门峡具体提出了“四大一高”战略,即大力推进“大通关”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大力推进“大交通”建设,增创区位环境新优势;大力推进“大商贸”建设,引领第三产业新发展;大力推进“大旅游”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支柱;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转型新突破。
三门峡应以建设中国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三门峡海关为契机力争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在建设“三纵四横”综合交通体系背景下努力建成河南省西北部以及中国中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成为黄河金三角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中心;以黄河景观为主线,努力打造旅游业,成为河南省新的旅游亮点城市;坚持发展高兴技术产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成为河南省西北部高新技术中心。
三、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三门峡是中原经济区、黄河金三角实验区的交集地,在积极参与金三角区域协作的过程中三门峡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当前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三门峡应充分利用金三角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种政策,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一)发挥本身交通优势
《中原经济区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商丘、三门峡等城市的支撑作用,形成沿陇海发展轴。三门峡目前正实施的“三纵四横”战略恰恰符合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要求,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趋势下,应争取各种有利政策大力推进“三纵四横”战略的建设,利用本身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本地的物流业、商贸旅游业等,并能争取更多的企业落户。
(二)发挥本身自然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郑州、洛阳、焦作、三门峡、商丘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料产业方面的要求,三门峡可以以此为指导,充分利用本地矿业资源,大力推动铝精深加工产业以及其他矿业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矿产业聚集,做大做强本地矿业。
(三)坚持突破行政界限
黄河金三角实验区已经进行了突破行政界限的尝试,这对中原经济区跨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三门峡地处三省交界处而且远离郑州、洛阳等经济中心,所以应该自己探索一条远离省中心的发展道路。突破行政界限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区域集群效应,三门峡应坚持突破行政界限的尝试,创造自己的发展环境。
四、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各式人才,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工具。特别是职业教育,更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直接结合点,职业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各式各样的技能型人才。区域经济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人财物各方面的支持。而职业教育又从所在的区域得到办学的经费和各种资源,根据区域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进行专业设置,生源大部分都来自本区域,毕业生大部分也都继续服务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它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内容和方式。从这一角度看,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那么,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职业教育有利于将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增加人才类型
劳动,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技能,是人类体力和智力的结合。每个人都有某种潜在的劳动能力,这都需要后天的发掘和提升,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某一专业化的技能,并使其作为职业发展方向的途径[1]。职业教育直接将人由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是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教育来实现的。
现代社会各种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也加速了各种新型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职业教育正是通过对受教育者劳动能力的提升来实现教育的目标。提升他们分析,解决各种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使得潜在的劳动力尽快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用人单位也对人才的类型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类型的增加以及各种要求的变化,都是职业教育相比其他教育类型而言可以优先做到的。
(二)职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劳动力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职业教育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技术知识的传授,以及生产技能的训练。通过提高受教育者对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运用能力,促进技术的革新。通过对受教育者职业道德,劳动态度,专业操守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提高,提升他们的素质,进而可以间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职业教育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分流,促进就业再就业
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关系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职业教育是就业型的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受教育者某种技能的培养使其尽快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当今世界以知识和通信为主要特征,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与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再仅仅依靠资源这些先天的优势,而更多地是依靠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2]。因此,人们的职业和岗位的变化就更加频繁,新的职业和产业领域不断出新,对劳动力的配置也在逐渐更新,这就需要劳动者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劳动者只有不断的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通过不断地培训和教育,劳动者的素质整体得到提升,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四)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充分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的充分发展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并通过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培养,使人的智力等得到全面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它对于促进人的充分发展的作用最突出也最明显。每个人天资禀赋各不相同,在当今的条件下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以及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来使得自己具备某些专业特长并有利于将来的工作[3]。通过职业教育的培训,不仅可以使人们已有的特长得以更好地培养和发挥,也可以对受教育者的能力进行培养,促进自身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拥有某种可以找得到工作的技能,这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极有利的。
五、三门峡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不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性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应经成为一种共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1年,三门峡市生产总值达到1062.92亿元,较2010年增长12.8%。三门峡市若希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黄河金三角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多层次实用性人才的需要更为迫切,因此,作为三门峡地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就成为促进三门峡地区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角色。
然而,三门峡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该地区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宏伟目标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大部分体现在相关的文件当中,对于实际操作层面中财政的支持力度并不大,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等等并得不到很好的支援。每年财政向学校建设方面的拨款(几乎没有)。还没有建立起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招生量偏小,收费偏低,宣传成本颇高,经费的经营着实困难。
(二)受传统观念束缚严重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都被人们嗤之以鼻,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是“差生收容所”,其地位和声誉都比普通教育逊色不少,学生和家长大多数会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够与普通教育相提并论,职业院校培养不出高级白领,跨入了职业院校的大门就只能学习生产工作,一辈子低学历,低工资,低地位。
过于看重身份而忽视了技术这样的传统观念长期束缚着广大的家长以及学生,俗话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这样,人们就会认为只有享受了高等教育才能驾驭别人,而学习某种技能就只能受人领导[4]。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人们便对普通教育趋之若鹜,致使普通教育门前“车水马龙”而职业教育门前却“门可罗雀”,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办学条件不理想
目前学校虽然各项教学生活设施较为齐全,布局颇为合理、功能比较完善;已建成建筑、模具、数控、汽车、金工、电力、生物、化工、旅游、物流和应用电子、软件技术等校内实训基地109个(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6个),并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1个,还建有面积3000的体育训练馆和面积1万多的图书馆,馆藏图书100万余册。,然而校区总占地1200亩,但实际可利用的占地仅为400多亩。全校学生数18000余人,虽然另有2000亩新校区正在规划建设中,但市政府方面并没有相应的文件表示会有拨款来援助校区的搬迁以及建设,这对于学校以后的建设以及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四)教师结构不合理
目前学院拥有教师9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15人,博士、硕士246人。然而,“双师型”教师数目仅为100余人,只占到了九分之一,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能,特别是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为了职业发展而选择职业教育的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对于学生的技能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要在实践中领会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仅仅的纸上谈兵。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匮乏严重的阻碍了该院校的发展步伐。
六、三门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一)政府政策应有所倾斜
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三门峡市区域经济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要解决好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应把职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应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多层次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更是素质的培养,院校内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灵宝,卢氏等周围偏远贫困地区,只有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才能更顺利的发展经济,才能使得他们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社会成员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性
1.学生应从自身兴趣爱好着手选择教育类型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的职业岗位,并且这些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也尽相同。因此,人才是分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不是说只有从事高精尖的科技工作者和各种专业人士才称得上人才,那些有着良好职业道德,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也是人才的一种。当今时代的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少数的“精英”更多的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掘自身的潜能,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5]。
作为学生,应冲破传统狭隘观念的束缚,脚踏实地的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模式,并不是说只有享受了普通高等教育才能出人头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从自身兴趣以及自身条件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2.家长应转变观念
当今社会的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考上最好的大学,读硕士,读博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面子,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殊不知,这样片面的强调对于书面知识的学习以及对高学历的过分追求,反过来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家长都是用心良苦,想让孩子以后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错,可是,若是全体学生都去报考本科院校,都去接受普通高等教育,那么我们社会的人才分类会出现断层,反过来,接受普通教育的人多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少,物以稀为贵,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了更专业个性化的教育培训之后,就业也就更加容易。
因此,家长们应切实转变观念,从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条件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的随大流。
3.用人单位应该更看重学生的能力,而非学历和学校名气
学历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一种体现,但学历与能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由于各种原因,每个人获得的教育机会并不均等,若用人单位只看重学历而轻视了能力的发掘,势必会使得一些有真才实学而没有高学历的人受到伤害,使得他们的技能被埋没,同时也使得一些拥有高学历的人凭借自己的高学历而沾沾自喜,而松懈。
企业在用人价值取向上不能过度的狭隘,那些攀比,虚荣,不计成本的使用高学历人才,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鉴别的作法是大错特错的。应当更加重视求职者现实技能的考核以及职业道德的评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选取适合的人才。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方案
1.推进校企合作
在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下,职业院校应发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才特点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产学研一体的复合型职教体系建设,尽可能的发挥学习与实践的契合度,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实现区域发展,企业发展,学校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共赢。在2009年,由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内的11所中等职业学校,7所高等职业院校,130多家企事业单位,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共同组建了河南省豫西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三门峡市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
3.推进员工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不断涌现出新的职业或者岗位,这就要求当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转换角色的准备[6]。“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推动着我们迈向前进。因此,超越于特定职业技能之上的“基本技能”或“核心技能“也应该逐步归入职业教育体系的课程之内。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企业员工培训教育,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这样可以有效的完善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体系,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及带动性,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
(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1.严格教师准入制度
优化教师队伍,合理调整教师结构,要对教师进行有重点的培训,开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的培训指导,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带头人。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的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新增教师编制应侧重于增加”双师型“教师的人数,促进良性用人机制。
2.完善教师的管理和培训
增加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实行先学习培训再上岗就业,考核上岗的劳动准入制度,培育良好职业道德,为在岗,转岗提供保障。还要进一步完善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与资格评价机制。做好教师专业学历与教授课程的衔接,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捷.浅谈职业教育的地位及作用[J].当代医学,2009.
〔2〕孙伟国,曲春生.关于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3〕张苏里,航宇,王粤平.论职业教育在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J].职教论坛,2009.
〔4〕巢淑娟,张贵明.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以河南许昌市为例[J].电子世界,2012.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范文5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职教育 内涵建设 办学特色
办学模式是指一所学校为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格式规范。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是在高职院校一定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制约而形成的,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与途径;它对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指导与制约作用,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根据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合理进行专业布局,是高职院校确定办学模式所应进行的内容之一。《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其实质是对高职教育内涵建设进行了概括,即高职教育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为促进这一特色的实现,《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为实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教育目标,形成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独特而鲜明的办学特色。自2007年以来,学院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深入研究高职专业建设的内涵与特点,科学规划并不断调整专业布局、强化专业建设,逐步打造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专业与专业群布局,并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
一、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进行专业布局调整
自2000年建院以来,学院在专业布局与调整方面一直坚持“立足区域经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依据学生就业率信息、地方职业供求信息以及学院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状况,及时增设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逐步改造生命力不强的传统长线专业,先后进行了三次专业的申报、论证与调整工作,使专业数量达到15个。自2007年以来,为配合学院2008年迁址至沈阳沈北新区的发展规划,更是重点加大了对沈北新区经济发展趋势的调研,以推进学院发展步入快速干道,增进发展的后劲。通过调查,制定了学院发展规划,针对沈北新区致力于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光电信息、文化创意、生命健康、商贸地产等主导产业的建设思路,将15个专业调整成粮油食品、幼儿教育、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电子信息五个专业群,以充分发挥各专业群的集群力量,全方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五个专业群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教学改革的发展途径,均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群特色,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粮油食品专业群包括粮油储检技术、粮食工程、食品加工技术三个专业。其中的粮油储检技术、粮食工程是全省独有的专业,学院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以沈北新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依托,针对其粮油食品产业带的飞速发展,主动与驻区新建粮油企业密切联手,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提高了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知名度,两个专业先后均被评为“辽宁省示范专业”“辽宁省品牌专业”。该专业群的教师陆续获得了“辽宁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名师”“辽宁省学科带头人”“辽宁省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粮食工程专业主干专业课“粮油品质检验技术”是我国高校粮油食品类专业的第一门,也是现今唯一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正是这一系列专业建设优异成绩,不仅形成了“变实习实训为预就业、变‘松散培养’为‘订单培养’、变毕业生就业的买方市场为卖方市场”的办学特色,促成了订单办学模式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校企双赢,而且还促成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申报,拉动了粮油食品专业群的全面发展,以专业群的集群力量,为沈北新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经济管理专业群由物业管理、工商文秘、电算化会计、商务英语等专业组成。该专业群结合沈北新区作为沈阳经济发展新区域的特点,针对工商文秘、电算化会计、商务英语三个专业人才需求、实习安排人少分散的实际特点,确定了以物业管理专业为龙头,发挥物业管理专业与驻区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均有新建建筑,实行物业管理)接触广、信息灵、人员需求多的特长,带动专业群的整体建设发展。目前该专业群在校企合作方面成绩显著,学生实训实习保障有力,就业订单逐渐增加,已超过学生就业岗位的50%以上,初步彰显订单教育的办学特色。
二、以校企合作为媒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质量过硬的合格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这是由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的,是由要面向区域经济、服务社会需要的基本定位决定的。
校企合作是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整合并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将校、企各自优势打造成一个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的办学模式。《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对此,学院予以高度重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学院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高职办学特点与企业要求,我们认为“工学交替制”的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有效载体。“工学交替制”就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分段式教学,由合作企业为学生安排工作岗位,实现边学习、边工作的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院一方面要求各专业要认真落实《意见》关于“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的一致性,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采用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的指示精神。同时更强调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依据专业、区域行业背景的不同,紧抓高职教育动态性、多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工”为手段,达到“学”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工学结合,实现高质量培养人才。
紧扣上述精神,通过齐抓共管,学院各专业均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粮油储藏专业根据粮食企业春晾秋收的特点,在秋冬粮食收购与春夏粮食晾晒季节,组织学生到粮库实习,参加秋收晾晒劳动,既服务于企业,又通过生产一线现场教学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从而探索出了“产教结合、校企交替”的教学模式。电算化会计专业尝试了“2+1分段制”教学模式。“2+1”即两年理论教学+一年实践教学(一学期校内模拟实训+一学期校外顶岗实习),具体明确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模块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计算机专业实行了“模块式教学”的培养模式,即“三块四线”式。理论教学采用“三个模块”:计算机硬件模块、计算机软件模块、计算机网络模块。实践技能上采用“四条主线”:基本技能训练、计算机组装与硬件控制应用训练、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训练、组网建网网站维护训练。“三个模块”与“四条主线”相互融合,交替进行。物业管理专业进行了“21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期间,采取两学期理论学习与一学期下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等。
(二)“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然后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协议单位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几年的探索,学院的“订单”培养思路越来越明晰。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依据企业岗位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我们的“订单”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2007年以来,粮油食品专业群以沈北新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依托,联合沈北新区30家企业召开了校企合作会议,与新区20余家粮油食品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订单协议287人;由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三个专业组成的电子信息专业群,与沈阳东软集团、沈北新区大宇宙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幼儿教育专业群包括含学前教育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其中的学前教育专业为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和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以学生弹唱与绘画技能培养为重点,与音乐教育专业形成优势互补,学生幼教岗位能力突出。2009年,学院一年的订单培养总人数已达到545人。
(三)通过内投外联,深化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条件是确保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实训基地建设是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基础办学能力的重点。多年来,学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与完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布局,重点开发,使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得扎实有效。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10-02一、前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中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就提出这一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但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新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目前我国中职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丝毫不感兴趣。他们的文化意识淡薄,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礼节常识的了解匮乏,更谈不上用英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理解、运用英语。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师生没有意识到中职英语教学中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中职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笔者在中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深深感到如果没有把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作一定的介绍,是很难讲解清楚教材的内容的,学生也很难准确把握有关内容的思想内涵。笔者认为,英语教学中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是相当重要的。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容易理解语言的本质和思想内涵,因此也才能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
在正式进入课本的学习之前,笔者一般教给他们: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联合国的日常工作语言之一。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共有近4亿人,也就是说,世界上每10人中就有1人讲英语。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人接触、使用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果不懂英语就很难和外界沟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样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
2.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因此英语课外知识的导入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变得尤为重要。教学生英语要先培养他们学英语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英语(基础模块)》(上册),Unit 12 Festivals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快乐丰富的西方节日。复活节(Easter Day):在春分后的第一个满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庆祝耶稣复活的节日。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有着兔子会下蛋的传说。孩子们玩着寻找涂有颜料的复活蛋(Easter egg)的游戏。Halloween(万圣节):万圣节前夕,l0月31日,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jackOlantern),穿着奇装异服,戴着骨骼面具(mask),纵情玩闹。他们挨家挨户地转,嘴里说着“Trick of treat”,而后拿了糖果(Candy)和点心就走。这些自然能引起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向往,提高学英语的兴趣。
3.有利于学生提高交际能力
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
如在学习《英语1》(基础模块)的Unit 3 How Much Is It?时,可以告诉学生:在商店购物,中国店员常会对顾客说“请问您要些什么?”这句话对西方人来说是极不礼貌的,他们习惯说“Can I help you?”或 “What can I do for you?”。而“Hello.How are you?”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It’s a fine day,isn’t it?”等关于天气的话题是比较适宜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教育和导入是有必要的,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和比较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4.有助于学生记单词
如汉堡包(hamburger)、圣诞节(Christmas Day)单词都比较长,不好记。如果教师讲一讲文化背景,如汉堡包是以人名命名的,是一个赌徒因赌博不回家,让妻子把准备的饭菜夹在两片面包中间送过来因而得名的。圣诞节的圣诞树,圣诞老人送礼物等,则能引起学生兴趣,变学英语为快乐学习,有助于记住这些单词。
・教学教法・拓展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激发中职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三、中职英语教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拓展的实践
1.把握教材,课堂上适当延伸
新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题材新颖广泛。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充分挖掘教材内涵,通过独具匠心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学习热情,从而很好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结合课文内容,再引入一些适当的背景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英语1(基础模块)》Unit 3 How Much Is It? 在学习本单元前,可先介绍一下Supermarket 的由来以及广东省一些著名的连锁超市(chain supermarket)如WalMart(沃尔玛)、Jusco(吉之岛)、Carrefour(家乐福)、CRVanguard(华润万家)、RTMart(大润发)等。学习完本单元后,再向学生介绍一些购物小常识和技巧等。
由于以上课外知识都切合生活实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豁然开朗,学有所获,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课堂参与积极性也非常高。久而久之,学生对每一次英语课堂都有所期待。
2.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英语学习单纯靠课堂45分钟是难以收到圆满效果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应更多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并结合学校实际,笔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1)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让学生观赏外国影视或音乐。如在学完《英语1(基础模块)》Unit 6 Would You Like to Order Now后,可以播放一部由Julia Roberts和Richard Gere主演的著名影片《漂亮女人》(Pretty Woman)给学生看,其中的Vivian要与Edward Lewis约会,大酒店的管家非常友好地教她淑女的西餐礼仪。通过观看影片,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去认识、学习西方的餐桌礼仪,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把语言学习贯穿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
(2)结合一些西方重要的假日(如Christmas,Thanksgiving Day等)举办一些晚会和活动,让学生们去亲身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情风俗。
以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起到课堂达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文化,培养文化意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还有助于扩大学生们的视野,更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真正的交际场合进行有实际内容、有实际意义的交际。外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这种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是进一步学习的手段。同时,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也要注意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不能成为学生繁重的学习负担,同时英语背景知识要有趣、实用。
英语是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它凝聚着英语国家的民族思想、文化和情感,鉴于英语学科的这种特性和功能,中职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实践证明,丰富学生的英语背景知识,对于学生学英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要长期坚持,就能使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
参考文献:
[1]谢庆钢.浅析如何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J].英语教学,2003(1).
[2]黎炯,王瑾红.谈英语国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