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技术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技术价值观范文1
1 建立课堂评价重视程度导向机制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当前不受任课老师的重视,如何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实施,如何让课堂评价益于教学、益于学生,本文认为学校管理层应该制定一些有关课堂评价重视程度导向机制,具体的导向机制如下。
1、学校设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监管小组”。学校领导要把课堂评价纳入教学管理体制,组织专门的“课堂评价监管小组,该小组由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导处主任以及优秀学科任课老师组成。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的保障制度,把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常规工作,制定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规定,宣传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思想,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充分营造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氛围,让学校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学校非常重视课堂评价的实施。
2、制定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实施政策。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评价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学校首先应做出具体的规定,其内容应该包括学校多长时间应该开展一次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权利和义务,如何选拔和培训课堂评价人员,如何制定课堂评价标准,如何选择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如何反馈和运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这些规定的出台与制定,从根本上切实保证了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
3、学校定期宣讲课堂评价理念和思想。课堂评价能否做到科学、有效,并收到良好效果,关键取决于评价人员和教师的评价理念和思想是否正确,正确的评价理念能够有效帮助和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故学校定期为老师和学生开设宣讲课堂评价理念和思想的讲座,促进信息技术老师具有课堂评价实施的热情,同时也可鼓动学生积极配合老师实施课堂评价,让师生都越来越重视课堂评价。
2 建立教师课堂评价培训机制
定期向教师进行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目前,大多数小学缺乏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开展课堂教学评价之前,必须对教师进行相关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组织教师定期进行课堂评价的培训活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导和引领教师全程参与评价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的重要成员之一,必须掌握基本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技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学校必须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价知识和评价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要力争做到全面、系统和新颖,培训方式要多种多样,并努力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进行锻炼,从而保证培训的良好效果。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培训机制具体如下。
1、加强领导,注重培训宣传。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堂评价培训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长为常务组长,负责学校各学科课堂评价培训组织、管理、服务等项工作。建立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培训积极性的激励政策,对培训中涌现优秀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过程中的优秀成果进行及时推广。
2、建立完善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教师培训计划。每个年级的小学信息技术老师每个学期要接受集中培训2次,每次课堂评价培训的课时不得少于10个课时。
3、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教师培训内容。制定或购买一套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教师培训教材,该教材的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理念、课堂评价原则、课堂评价形式、课堂评价策略以及课堂评价方法。
4、制定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教师培训考核评估措施。每位老师每次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培训时需要签到,加强培训考勤机制。在每次培训结束后,需要进行实践考核,未合格继续参加下一次的培训,直到合格的,才发放本校课堂评价教师合格证。
3 教师课堂评价效果奖励机制
现在的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老师;激励教师。激励,在心理学中是指激发人的工作动机和行为的心理过程。它是使个体受到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产生和维持一种兴奋状态,而有效地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在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调动教??的积极性和潜能,是办好学校的根本。在学校管理中,建立和完善课堂评价激励机制,可以不断开发教师的实施课堂评价工作积极性和潜能,创造优异的成绩。
1、实行“奖励、分配制度”激励对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实行课堂评价工作量津贴制度,按各人的工作量发放工作量津贴,打破“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多干少干不一样;用实行课堂评价实施次数奖励制度和实施效果奖励制度,鼓励和增强教师“课堂评价意识”。这些制度的实行与“目标管理”、“量化考评”制度挂钩,互相密切联系,对促进教工努力工作,积极进取起到有效激励作用。
2、实行教师的合理“需要”激励。在管理工作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就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于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实施效果明显的老师学校可以满足其职称晋升、精神和物资生活的需要。
科学技术价值观范文2
一 血管舒张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1 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因
1.1 感染是血管舒张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1],在美国每年有20万因感染而导致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
2.2 氮和一氧化碳中毒[2,3]
2.3 各种原因所致严重休克的晚期
2.4严重心衰用左心辅助装置[4]
2.5长时间体外循环[5]
2.6糖尿病病人服用二甲双胍导致严重乳酸酸中毒后
2.7某些线立体疾病、氰化物中毒[6,7]
2 血管舒张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在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的血浆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加[8],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9]。这说明血管舒张和低血压的原因是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失调。由于感染中毒性休克在临床中的普遍性、重要性,人们对它研究的最多,虽然不同原因导致的血管舒张性休克可能有不同的机制,如CO中毒引起的舒张性休克不仅有组织缺氧而且同时有鸟甘酸环化酶的激活[10]。但血管舒张性休克的发生机制仍有其共性,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a 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ATP敏感K通道的激活和开放 b NO合成的增加 c 血浆中血管加压素的减少。
2.1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ATP敏感K通道的激活
足够的血管收缩需要血管紧张素Ⅱ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体液因子结合并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通过第二信使增加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一是细胞内贮存钙离子的释放,二是细胞外钙离子通过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内流。在高浓度状态下,钙离子与调钙蛋白形成复合体,复合体激活磷酸肌酸激酶调节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的肌球蛋白浓度增加,血管平滑肌收缩。相反,血管扩张剂心房钠肽素和一氧化氮激活肌球蛋白磷酸酯酶,使肌球蛋白去磷酸化引起血管平滑肌的舒张[11]。
最近的研究发现,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调节血管张力的作用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静息电位在-30至-60mV之间,细胞膜的去极化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细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血管收缩[12]。相反,细胞膜的超级化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关闭,细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减少,血管舒张。另外,持续的血管收缩需要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内,细胞膜超级化可阻止血管的收缩,在各种不同的离子通道中,钾离子通道对细胞膜静息电位影响最大,目前已知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有四种钾离子通道[13],其中对ATP敏感钾通道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
ATP敏感钾通道的开放导致细胞内钾离子外流,细胞膜超级化,阻止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这是二氮嗪等ATP敏感钾通道激动剂能够抑制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II所致的血管收缩的原因。
正常生理状态下ATP敏感钾通道是关闭的,在组织中毒、细胞缺氧的情况下,细胞内ATP、氢离子、乳酸浓度增加,激活ATP敏感钾通道,血管舒张[14]。在感染中毒、内毒素血症、出血性和心源性休克晚期都有可能因ATP敏感钾通道的激活出现血管舒张性休克。
体内一些神经体液因子如心房钠肽素、腺苷等也能激活ATP敏感钾通道,感染性休克、出血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时血浆内此类因子明显增加[15],另外血浆内NO的增加通过cGMP激活ATP敏感钾通道[16]。
2.2 NO 合成的增加
NO即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因子,不仅能导致低血压而且使机体对缩血管药产生耐药性。在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的血浆中,NO的浓度明显增加[17],感染中毒性休克、出血性休克失代偿期NO诱导型合成酶过度表达,这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表现尤为明显,目前NO诱导型合成酶的表达机制不十分清楚,可能跟L-6、 L-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有关[18,19]。NO合成酶抑制剂可以使感染中毒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失代偿期病人血压升高[20,21]。
在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NO可能是激活了肌球蛋白磷酸酯酶。另外,它能激活钙敏感钾通道[22]。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受体,钙离子大量内流,血管收缩。同时,钙敏感钾通道开放,细胞膜超级化。防止血管平滑肌过度收缩。NO通过两种机制激活钙敏感钾通道:1 直接使通道亚硝基化 2 激活cGMP 依赖蛋白激酶。
2.3血管加压素的减少
血管加压素的作用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平衡,同时参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调节,在压力感受器调控下分泌,收缩血管平滑肌,肾脏集合管调节血管加压素的浓度范围在1-7pg/ml之间,在高浓度的情况下(10-200pg/ml)才能发挥缩血管效应。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加压素对动脉血压的调控作用很小。但在低血压状态,如出血或感染中毒性休克时[23,24],垂体后叶大量分泌血管加压素,血浆浓度明显增加,在休克初始阶段,血管加压素与其它缩血管物质一起维持血压,随着休克的进一步恶化,最初在血浆中的高浓度的血管加压素逐渐减少[25,26],在狗的出血性休克的的研究中发现,休克初期血管加压素平均血浆浓度超过300pg/ml,而正常情况下为5pg/ml ,在持续一个小时的低血压状态后,血管加压素浓度下降到28pg/ml。同样,在在感染中毒性休克[27]、出血性休克晚期,在体外循环手术和安装左心辅助装置后引起的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28],其血浆中的血管加压素浓度比休克初期都有下降。
二 血管加压素在治疗中的应用
血管加压素用于治疗尿崩症已超过半个世纪,但它在心血管方面的作用一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最近,血管加压素的抗休克作用及它对心跳骤停的治疗作用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
1 血管加压素的合成和释放
血管加压素是一种九肽,在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巨细胞神经原合成。它的生成依赖于血管加压素染色体的转录。在机体血浆高渗状态、低血压和低血容量时,巨细胞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钙离子内流,导致血管加压素神经内分泌颗粒的释放。酸中毒、疼痛、组织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呕吐也能刺激血管加压素的合成和释放[29]。
血管加压素的贮存够数天的消耗,长时间的休克状态可使血管加压素耗竭。无论是动物或者人类在休克初期血中血管加压素显著上升,但随着休克状态的持续,血中血管加压素的浓度明显减少。其原因可能有三,首先是神经垂体贮存的血管加压素的耗竭,其次是自主神经调节失常或是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加压素释放的抑制[30,31],最后是NO抑制血管加压素的合成[32]。
抗利尿激素在肝脏和肾脏被迅速代谢,其半衰期为10—35分钟[33]。在夜间,人的血管加压素水平在0.5—5pg/ml[34,35],脱水状态下,血浆晶体渗透压上升,血管加压素可达到10pg/ml[36],急性休克状态下,最高可升至1000pg/ml[37-39]。在长时间的感染中毒性休克时,血管加压素可下降到3.1pg/ml[27]。
2 血管加压素在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的应用
1997年,Landry[40]首先提出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的低血压状态是由于血浆中血管加压素的浓度减少引起的,并指出外源性血管加压素的应用有可能对休克病人带来益处。1999年,Malay[41]在一项小样本安慰剂对照研究中证实,外源性血管加压素的应用能增加感染中毒引起的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的动脉血压和外周血管阻力。基于以上最初的研究,近年来对于血管加压素的应用又有了很多的临床研究。
Tsuneyoshi[42]在一个包括16个病人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对于高浓度儿茶酚胺呈低反应性的感染中毒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静脉持续输注0.04U/min的血管加压素,明显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尿量。与此同时,血浆中的心钠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II、和肾素的浓度前后没有变化。
Holmes[43]在50例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输注(0.01-0.6U/min)平均0.05U/min的血管加压素,可使病人的平均动脉压上升18%,尿量增加79%,同时明显减少儿茶酚胺的用量,而肺动脉收缩压没有变化,心脏指数下降。
Dunser[44]在60例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其中感染中毒35,体外循环术后25)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持续输注血管加压素(平均时间31小时,剂量4-6U/h)。使平均动脉压上升29%,外周血管阻力上升56%,同时心率下降24%,肺动脉平均压下降11%。而病人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需求明显下降。
Brien[45]应用长效血管加压素1-2mg单剂量注射,可使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的血压明显增加并维持5个小时左右。
3 体外循环术后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的应用
从1997年,血管加压素用于心脏术后和左心辅助装置术后血管舒张性休克开始有了报道,Morales[46]回顾性研究了50例心脏术后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2-6U/min的血管加压素不仅能提高病人的平均动脉压和外周血管阻力,减慢病人的心率,同时能明显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应用剂量(从11.7减至7.9ug/min)。在Dünser[47]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报道。
科学技术价值观范文3
>>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校友服务实践与启示研究 我国台湾地区图书馆法律研究及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捐赠情况及其启示 哈佛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初探 邹议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 试论我国高校图书馆之学科馆员制度 我国台湾地区立法听证制度 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特点与启示 我国早期图书馆学家对参考馆员素质的论述及其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历程与再造及其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幼儿亲职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启示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下的图书两级采访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教学发展中心设立背景、现状、特征及启示 基于现代图书馆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价值定位与制度建设 心理学双因素理论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启示 中小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起步阶段管理策略研究 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创新 浅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制度与建设前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r-21.
[11] 德明财经科技大学图书馆学科指导教师服务办法[EB/OL].[2015-07-16]..
[12] 学科指导教师服务实施要点[EB/OL].[2015-07-16].http://lib.sju.edu.tw/index/paper/1021224.pdf.
[13] 嘉南药理大学图书信息馆学习指导教师服务实施要点[EB/OL].[2015-07-16].http://u.edu.tw/USER/default/Userfile/file/ff130605145619732229.pdf.
[14] 南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指导服务办法[EB/OL].[2015-07-16].http://lib.nhu.edu.tw/ct.asp?xItem=4632&ctNode=1099&mp=1.
[15] 致理技术学院图书馆学科咨询教师实施规则[EB/OL].[2015-07-16].http://lib.chihlee.edu.tw/dl.asp?fileName=310816442071.pdfhttp://lib.chihlee.edu.tw/dl.asp?fileName=310816442071.pdf.
[16] 朝阳科技大学图书馆.参考服务统计[EB/OL].[2015-07-16].http://lib.cyut.edu.tw/newweb/into/rule_stat/stat_01.asp.
科学技术价值观范文4
工程力学课程建设是在职业技术教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所以,如何改革能满足装甲装备专业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是课程建设的重点。
1 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装甲装备专业士官人才培养目标,以装备士官岗位需求为牵引,以更新课程建设理念为先导,以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重点,遵循工程力学学科特点,注重利用力学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培养学员观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把工程力学课程建设成为具有较强时代性、先进性、针对性、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提高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能力。
2 建设原则
2.1 够用为度原则。针对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以后从事的工作,注重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忽略逻辑思维和解题技巧的讲解。对于复杂问题的讲解要把握尺度,以了解为主。总之,以用为主,怎样的更好的使用所学知识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2.2 前导后续有机衔接原则。对于前导课程(如物理学。数学等)主要把握不重复的原则。对于前导课程中的逻辑分析,在本门课程中做到点到为止,把重点放在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上。对于后续课程主要把握适用原则,怎样能将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也是突出体现本门课程地位的重要标志。
2.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工程中,如何体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把抽象的公式灵活应用就必须联系实际情况加以分析。这也是培养学员力学思想,建立力学模型的关键。将理论与实际恰当融合,让学员能够自主的分析实际问题,是课程建设的主要思想。
2.4 服务专业原则。这与之前所说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本质上是一致的。基础课程的作用就是服务专业。所以,按照专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打破“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传统观念。按照装甲装备专业士官岗位任职职责与专业要求来调整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2.5 创新能力原则。现代战争高新技术特色的军事装备的战争,这就要求职业军人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任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对知识应用的创新性。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也应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3 建设内容
3.1确定合适的教学理念是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教学理念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从以教员为主体向以学员为主体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工程力学的教学模式是总体上是“基于知识导向”的,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也居于支配性地位,仍然带有很强的学历教育的特点。为此,要突出树立基于“行动过程”的课程观以及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以此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设。
3.2 整合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根据目前我院任职教育的需要、部队发展的趋势及对相应人才质量的要求。工程力学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必须贯彻落实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培养能力这一具体的建设思路。要从教学需要、专业特点、工程实际应用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等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删减内容和新增加内容。重点应放在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上,淡化理论与推导,加强工程力学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及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3.3 强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是课程建设的工具。以“加强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素质、突出创新”为指导思想,注重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结合。采用传统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以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4 采用先进的评价手段,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工程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其本质就是服务专业,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培养工程学科思维方式,强调动脑动手能力是该学科应该突出解决的问题。所以评价手段就应该与目标相适应,不能只追求会做题,会答卷。灵活的考核方式,活跃的第二课堂,才能更好体现学科本质。
3.5 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创建和实施课程建设的动力。保证课程建设质量要使课程达到“精品”的标准,就要鼓励高水平教员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当中,课程建设、实施需要投入很大的时问和精力,这就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要使所付出的努力和精力得到鼓励和肯定,以提高教员推广精品课程的积极性。激励机制的建立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精品课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教员的个人成长。(2)基础课程建设要作为教员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使好的建设融入教员的日常授课中,“天天精品”要成为教员授课的常态。
4 总体策略
随着我院教学任务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发生转变,工程力学授课对象的性质与层次都发生了转变。所以,如何适应专业及岗位任职需求,如何通过工程力学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又能加强与专业之间的联系,这是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岗位任职教育与以往的学历教育的侧重点所有不同。岗位任职教育要求学员所学课程适用专业、适用岗位。而工程力学教学长期以来沿袭的是学科型教学体系,它主要有两个特征:其一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其它的实践性环节(如实验、实习)只是作为验证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培养能力的手段,理论教学是主线,其它都是附属;其二,每门课程的内容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学时太多,实践性环节不足。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评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并小是应用型的人才。
工程力学课程改革,必须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从学科本位到能力本位是世界性的趋势。所以工程力学改革也是顺从世界潮流发展需要的。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是关键。当前,部队科技化建设和士官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就应当是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开展课程的模块化、综合化等多样化现代课程模式的探索和实验。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技能,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以分析应用型人才,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从能力本位来开发课程,并将学员综合能力和伞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更能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特性。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价值观范文5
在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是科学知识与能力的陪衬,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根据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课程制定了以下四个目标:
(1)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2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
(3)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4)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2 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原则
2.1 统一原则
《课标》提出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系的三维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只是从侧面对总体目标的解析,任何一个维度都不能完全独立于其他维度而单独加以贯彻.因此,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与其他几个目标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统一性和协调性教学原则应贯穿于课程内容教学的全过程中.
2.2 渗透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是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让学生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因此教师应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去.
2.3 体验原则
英国思想家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一种“缄默的知识”,不能靠理性的思考获得,而依赖于体验与直观.朱小蔓教授在其《情感教育论纲》一书中,写道:体验作为情感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有认识论的意义,即用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由此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很难与其他知识一样通过讲授式的教育方式加以传递和掌握,而是要设法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等,通过体验活动的不断积累最终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 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少年期是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时期.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按照统一、渗透、体验原则摸索出了四条培养此目标的有效途径.
3.1 注重师生情意交融
托尔斯泰曾多次从艺术的角度谈到激情在创作中的作用.他说:“成功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唱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知、情交流中的作用,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优化教学效果.具体途径有:
(1)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有感染力,在教学中应始终保持饱满愉快的情绪,对科学的执着热爱态度,促使学生引起心灵上的激荡,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2)教师在教学中应保持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亲切的,愿意与教师交流.
(3)教师可以设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到情景中去,“身临其境”“亲心”体验.这样的教学效应必然促使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3.2 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觉努力去探索的欲望,它能使学生认知活跃,思维灵活,想象丰富,注意力持久,并出现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教学中要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注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回到科学在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比如“惯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录象,片中在高速公路上司机虽然采取了紧急刹车措施,但仍撞在了与它不远处的前面一辆小车上,造成后车司机严重受伤.此时课堂气氛一度较为沉默,但学生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接着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为什么汽车在刹车后还会前进,高速公路上前后汽车应保持多少车距,司机为何要系安全带等等.
3.3 注重探究活动
在《大气压强》教学中,教师将红墨水注入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问学生怎样能使玻璃管内的水不流出来.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1)用手赌住下面的管口;(2)用手堵住上面的管口;(3)用手堵住任一管口,玻璃管横放;三中情况下水都不会流出来.从而真实地感到大气压强的存在.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为什么宇航员要穿宇航服,潜水员为何不能潜入水下过深等.设计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等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热爱科学的精神.
新课程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他们能获得亲自参与探索的积极情感,逐步养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尊重前人劳动成果、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4 注重STS教学
3.4.1 领略科学史
新课程中安排了许多科学史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领略科学史,特别是一些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发明过程的介绍,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领略科学家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科学家犯错误、遭遇挫折和失败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不屈不饶的精神.
3.4.2 关注科技与应用
科学技术价值观范文6
[关键词] 浪费现象 文化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文化 环境忧患意识
地球上各种自然资源日益减少,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成为大家的共识。为此,我国发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举国上下热烈响应。虽然我们都知道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原因纷繁复杂,但归根到底还在于人们的行为受到了各种消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没有积极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价值观。
一、对引费现象出现的文化价值观思考
文化价值观的功能之一在于引导人们的具体行为,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引导着人的行为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文化价值观引导着人的行为向着坏的方向接近。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浪费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受到了消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实质是,在人与大自然这个大的循环系统中,人类主宰着大自然,要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割裂了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认为只有人类才有内在价值和权利,自然环境只有相对于人类的工具价值,强调人类对大自然客体的支配性。这种价值观无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它激励着人们不遗余力地榨取自然资源,即使造成大量浪费也毫无怜惜之意。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类为了一时的发展而不惜牺牲自然环境和长远利益;抛弃了对自然基于其内在价值的尊重,无节制地开采非可再生资源,对自然资源肆意浪费。
(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实用主义是以实用为基本道德观点的价值学说。它的基本原则就是:一个行为如果能给相关的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和快乐,那便是对的,而那些减少了人们的快乐或给人们带来了痛苦的行为便是错的。但是,实用也是有代价的,实用主义的侧重点在有用性上面,可是有用的并不一定就是实惠的,也并不一定就是有效的。例如,一次性筷子使用起来很方便,吃完饭就扔掉,还减少了洗筷子的麻烦,确实很实用;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森林资源的大肆砍伐和浪费,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三)科学主义的世界观
科学主义是引费现象的文化价值观根源。科学主义,是指把科学技术作为当今世界的最高价值标准,认为科技可以解决世界上的一切问题。科学技术本来只是人作用于自然的手段和工具,但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与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它在人们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已经影响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科学主义的理性观却让人们只看到了它的善而忽视了它的恶。例如,人们认为核技术可以产生巨大能量以解决能源问题,却忽视了如果核能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巨大灾难。
(四)消费主义的生活观
消费主义是一种异化的生活观。它表现为盲目追求体面的生活,渴求无限制的物质享受,并把这些当做人生的全部价值目标,甚至超前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各种奢侈型消费举不胜举。为了满足这种不切实际的物质享受,只能加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而资源开采必然会伴随着发生浪费,开采越多浪费也越多,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树立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
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浪费现象,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是受到了一些消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外,关键还在于人类缺少一种文化和意识,一种在开发自然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人类没有充分重视可持续发展这种先进文化价值观的引导。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在当前为什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而不是其他的文化价值观呢?因为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价值观,正确把握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度”,人类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战略之一,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只有当人们从文化价值观层面上来接纳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转变人的行为。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是文化发展的一种方向。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文化反映了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成果,而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的产生正好是这种成果的体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全球性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开始对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进行深入反思,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步发生改变。正是这些文化行为的变革促使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正在形成,这也标志着人类正在走向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时代。由此可见,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抵制消极文化价值观
“人们接受一种价值观,其实质和关键在于认同这种价值观”。[1]P64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抵制消极文化价值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环境忧患”意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境意识来源于忧患意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时刻怀有“环境忧患”意识,人们才会自觉保护环境。环境忧患意识是人类对环境系统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忧虑思维方式。它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认清人类在自然界中所处的地位;对人类行为可能给自然界造成的结果进行全面预测,有计划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是一种人文道德精神,它要求人们在反思自己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行为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环保意识得到激发,可持续发展观念得到增强,从而自觉地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履行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
2.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消极的文化价值观坚持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对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时的价值观取向的具体观点是:“资源无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物价,可以无偿使用”;“资源无主,可以谁采谁有”。[2]P209这种消极的文化价值观在对待资源的价值时,不是否认自然资源的价值,就是完全以人的利益为尺度来对待自然资源,结果导致资源被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加快了自然资源的耗尽速度。而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强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所以,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必须转变传统的资源利用观,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我国资源不足,而粗放型经济模式又加剧了资源问题的严重性,这必然加剧对资源的开发,加速自然资源的枯竭。因此,在资源使用方面应当开发与节约并举,突出节约的首要地位,采用先进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此外,还注意对自然进行生态补偿。
3.培养敬畏自然的信念
敬畏自然就会自觉地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的信念意味着人类成为亲生态的因素,敬畏自然并不是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将自然开发利用限制在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敬畏自然的信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的家园,人对自然具有不可超越的绝对依存性,没有自然就不会有人的存在。“要求人类敬畏一切生命也不是因为一切非人的生命都像人一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是因为人意识到一切非人的生命存在对人类来说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意义,人与它们是一个生存共同体,失去了它们同样也就失去了人类存在的基础;因此,人类愿意也应当以人性的态度去对待一切非人的生命。无论是敬畏自然还是敬畏生命,说到底事实上都是敬畏人自己。敬的是人的生命的神圣性和人性内在的崇高性,畏的是人的生命的脆弱性和人对自然的无法克服的依存性。自然的真正力量在于人类永远离不开它。”[3]P34
4.树立自然与人地位平等的观念
传统环境伦理观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人,自然是人类的仆人,人类与自然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导致人与自然地位的不平等,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权利被人类忽视,所以人类也就不会去保护自然环境。而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倡导人与自然地位平等,自然享有与人类同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人类要自觉地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所以,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要求必须转变传统的“人与自然地位不平等”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意味着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当然,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是说不让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如果是这样就会陷入“极端生态主义”的桎梏,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在任何时代都不能不利用自然资源,这是无可避免的行为。所以,这里的保护自然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力范围内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同时做到把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浪费现象,按照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怡然.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党史文苑(下半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