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地理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地理的方法

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1

地理知识并非枯燥乏味,是非常丰富有趣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地理学习有畏难心理,对地理课不很感兴趣。所以,地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乐学、会学,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很有必要。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地理?

一、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回获取地理信息信息,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做到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另外,学会画地理简图。地理简图是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内容简明扼要,图面清晰醒目,突出重点。

二、适当联想,趣味记忆

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例如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省想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广东省像一头大象的头部,内蒙古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青海省像一只奔跑的兔子,这样记忆就能准确地把握这些省区的轮廓,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三、把握联系,形成地理思维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我们应该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地理思维能力,这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例如,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

四、把握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理顺了知识的前后、从属和因果关系,知识容易掌握和巩固,也便于记忆,只要记住一个便可引出一串,可以大大减轻记忆上的负担,使厚书读薄,以至于有用的知识全在心中,使知识随时随地可以重现,可以离开书本读书,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知识网络化之后,易于发展“联想”,可以更好地整合知识,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记忆,对于我们学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处。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人地关系:

五、抓住异同,比较记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例如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可以比较两个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农业、交通传统民居、运动项目等方面的不同,进行理解记忆。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农业,前者因高寒发展为河谷农业,后者因干旱发展为灌溉农业。

六、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2

目前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类:

一、学习兴趣弱

地理学科作为高考的考试科目之一,较之历史学科和政治学科要晚得多,这就造成了地理学科在高中教与学的不成熟。而且高中地理尤其是高一年级的地理学多是关于自然地理的内容,部分天体地理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非常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从而就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地理学科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从内容方面看,它不仅讲述了天体地理,还讲述了地球上各地的地理状况以及形成这些地理状况的自然原因,进而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使得地理学科成为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过对地图的识记记住每个地方的地理位置,还要记住其自然和人文状况,并要能够理解这种状况的成因,洞悉其造成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种影响。由此可见,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空间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就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填鸭式教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和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另外,把地理学科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好方法。以锋面的讲述为例,在讲述锋面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此知识来解释“一场秋雨一场凉”的谚语,从而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冷锋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锋面系统的兴趣,认识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

二、要加强探究合作学习

新课改明确要求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合作学习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被重新提出并加以强调的。探究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学习模式。此种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能够使其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先生说:“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由此可以看出探究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地理学习中,常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结合地图学习的方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因此,拥有扎实的地图知识是学好地理的基础。地理知识涵盖世界所有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内容,是一个繁杂的知识系统,但是这些繁杂的内容能够在地图上清楚地显示出来。而且与文字的识记相比,地图的识记更为容易。以洋流的分布为例,我们可以以洋流的分布地图简单地勾画出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位置,并可以根据这些洋流的分布位置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这样起到的效果就要比单纯的文字识记要好得多。

2.理解记忆

地理学科较之历史和政治学科,在学科性质上更偏重理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要侧重理解。以地中海气候为例,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气候,但是只要理解其形成是由于特殊的海陆位置造成的,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这种气候的分布状况。

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3

一、找准位置――在哪里

(1)地理位置。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虽然有半球(南北、东西)位置、大洲位置、海陆位置及经纬度位置等,但没必要面面俱到地去掌握,只需重点从两个方面把握即可:一是经过该区域的重要经纬线;二是它的大致范围(重要边界线――多为高大山脉、河流等)。例如,青藏高原:经过青藏高原的重要经线有80°E经线和90°E经线,其中90°E经线穿过青藏高原的中部;纬线重点掌握30°N纬线,因其横贯青藏高原东西全境。青藏高原的大致范围是喜马拉雅山脉和云贵高原以北,昆仑山―祁连山脉以南、四川盆地以西。

(2)学习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动眼看、动嘴读、动手画、动脑记,重点是让学生动手画。可采取如下流程进行: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该区域―查看该区域的重要经纬线和重要边界线―在草稿纸上照着地图边看边画―不看地图,依靠记忆重画―与地图对照,检验所画地图是否正确―修正错误。如此反复令学生记忆深刻。

二、掌握特征――有什么

(1)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有人说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时,可把区域当作一个大箩筐,然后分成两格,一格装自然地理特征,另一格装人文地理特征。这个比喻很形象,对学习区域地理很有帮助。

自然地理这一格主要装地形、气候、生物(植被、动物)、土壤、水文(河流、湖泊、海洋)、自然资源等。人文地理这一格主要装人口、民族、宗教、城市、历史文化、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例如,青藏高原主要自然地理特征:①地形地势特征――高原地形,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大高原;高原上雪山连绵,横亘着一系列高大山脉,如边界上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高原内部的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等;高原上有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从河流流向可判断),西北部地形较平坦,东南部地形崎岖(横断山区山高谷深)。②气候特征――高寒气候,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山地垂直气候显著,特别是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脉的气候垂直差异产生了丰富的垂直自然带,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气候和自然带差异显著。③生物(动植物)特征――主要是高寒草原和高山草甸,代表动物有体健耐寒的牦牛和西北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④水文特征――一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长江、黄河、大渡河、雅砻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冰雪融水补给;在地势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高原上有众多的湖泊,多为咸水湖,是我国湖泊数量最多的地区。⑤自然资源特征――独特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着一些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水能资源和独特的湖光山色形成的旅游资源。

主要人文地理特征:①城市、人口、民族、宗教特征。城市小,是全国惟一没有100万人口特大城市的省级行政区,最大城市是的首府――拉萨。人口稀少,主要民族为藏族和汉族,藏族多信仰喇嘛教(藏传佛教)。②农业特征。高原和山地主要发展畜牧业;河谷地区主要发展种植业,代表农作物为青稞,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③工业。主要利用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盐矿建设了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利用冷湖石油资源发展了石油工业。④交通。公路有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和新藏公路;铁路有青藏铁路;航空运输。⑤旅游。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青藏高原近年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⑥可持续发展。高寒气候,环境脆弱,保护环境非常重要。

(2)学习方法。让学生“动”起来,不能只看书、背书,要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发挥作用,一是指导学生从自然、人文两方面进行分类掌握;二是让学生在草稿纸或填充图上画(地形区、河流、湖泊、重要地理界线、重要农业区、城市、交通线等)、写、记这些特征。反复多次直至掌握记牢。

三、弄清原理――为什么

(1)成因分析。分析能力是学生重要的地理能力。 “地理”除了有“地”(地理位置――在哪里),还有其“理”(形成的原理――为什么)。任何一种地理现象必有其产生的原因。在自然地理特征形成过程中,地理位置是最基本因素,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特别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它们对一个地区的气温(热量)和降水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气候和地形影响着一个区域地理特征的基本面貌。如对区域动植物类型与分布规律、地貌特征、水文特征、土壤类型及其它自然资源环境的形成等,而这些自然地理特征又影响着该区域居民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生产生活习惯等众多人类活动。

例如,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形成了高原独特的高寒气候。高寒气候影响着高原独特的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分布,影响着高原上的水文特征和农牧业生产,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影响高原居民的生活。

(2)学习方法。一是指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二是指导学生采用综合分析法,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分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一般来说,自然原因是主要原因,人为原因只是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施加了积极正面或消极负面的影响。

四、作出评价――怎么样

(1)作出评价。一是针对某区域在开发利用方面的条件进行评价,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作出评价――有利条件或优势资源有哪些?不利条件或限制性条件有哪些?二是针对开发利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哪些是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产生的积极结果,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哪些是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产生了哪些方面的问题等。

例如,青藏高原合理利用――因地制宜:高原上草原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是本区域重要的生产方式;高原上的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加上高原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以及河谷两岸平坦的地形、深厚肥沃的冲积土,临近河流提供便利的灌溉水源等优势条件,发展种植业的条件优越――湟水谷地、黄河谷地、拉萨河谷等都是高原上重要的河谷农业区,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高原地形、高寒气候、生产方式和等因素影响着藏民独特的服饰和生活习惯,影响着交通出行等。

不合理利用――出现的问题:一些地方过度放牧引起草原严重退化,草场载畜量越来越少,草场退化引起严重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破坏后很难恢复;陡坡发展种植业引起水土流失;旅游资源无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2)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分析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找出问题和原因)―学生个体充分探究(书面准备)―相互交流合作完成―展示学生学习结果―教师点评并作出积极评价―师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提出建议――怎么办

(1)提出措施。一个区域的开发利用既要考虑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该地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环境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4

一、纵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二、横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

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日光、空气、水、矿物、生物、土壤、岩石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人代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等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象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各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方法。如冷锋和暖锋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生产特点、措施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系。

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在这些现象或活动之间,反映了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与气候形成变化的原因。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三、多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多向联系看,这里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称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代地理,地形、气候、水代、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称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联系,特别是与政治、历史、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与社会热点等问题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高考代综试卷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1)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等。(6)气压带移动与北半球气候变化等。

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5

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在文科中一直被称作是:文科中的理科。由此可见地理在高中生心目中学习难度还是很大的,今天说说关于高中地理的一些学习心得体会,希望给各位有所借鉴。

一、地理学习的根本—教材理解

1、密切关注老师对课本教材的剖解,彻底理解教材知识、掌握地理规律及原理

小技巧:提前预习,特别高一上自然地理部分,在教材上做笔记,把不懂得地方圈出来,上课时认真听课;利用思维导图,将预习的知识接连成串,将知识归纳整理,定期梳理。

2、学会举一反三

课本教材的案例都是很经典的,我们要弄清案例背后地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共性东西。当做题时跳出教材,利用教材积累的规律和知识来解题,比如区域地理中,我们可以以亚洲为例,分析其:位置、人口、地形、气候、资源、工农业等,积累经验,以此类推来分析其它各洲。

二、地理学习的灵魂—看各种地图

地理学习是无法绕开地图的,必须重视地图,因此看各种类型的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以中国地图为例:中国行政区划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矿产资源图、人口城市分布图等,这些地图都需要多看、多思考。

小技巧:学会把地图分类,如高一自然地理中的日照图、等值线图、景观图、地理原理图等,分类记忆学习;买本地图册,利用闲余时间翻看、记忆;专题训练。

三、三点注意事项

1、归纳整理,完善体系

地理学习不是孤零零的,比如自然地理总是和区域地理等揉合在一起。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偏向掌握细节知识而忽视了对高中地理学习的整理把握。因此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多思考、勤于提问,把教材课本里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弄清楚,知其所以然,进而提高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

2、关注社会热点,课本联系实际

地理说到底是门运用的学科,所学知识必须联系实际后更易提高。纵观高考地理试题很大的特点是联系实际,把地理知识、规律的考查与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巧妙的结合起来。

因此这给我们一个暗示,在地理学习时要多关注社会热点事件、问题,运用地理课本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热点事件、问题背后的地理原因,这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中学地理 多媒体教学 课堂高效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77-03

新课标要求中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要求教师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教学中,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关键。地理学习的内容、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形成了密切联系科技发展和结合实践创新的新特点,究竟该如何在中学阶段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学习的方法呢?

一 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网络,使中学地理知识学习具有完整性

教会学生建立地理知识网络,使学生懂得自己在微观层次上所学的每个知识点与全局或整体的内在联系,把知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避免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中,出现盲目性。在传统的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偏重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把握。现代地理教学中,更多地侧重于引导学生以发现或探究式的态度去掌握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综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理清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为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好学习方法,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包括围绕某个问题,阅读教材、看图分析;理清知识结构,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注意插图与课文内容的对照与转换等。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习地理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过程,对繁多的中学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来说,教会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中学地理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让学生自己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查找不理解的地理概念、陌生的地理名词,并经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来消化、吸收知识点。如厄尔尼诺现象、赤潮、海啸等知识,课本上的相关内容不多,可通过多媒体视频内容的补充或教学生利用网上的搜索工具,学生就能理解教材中很难理解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地理学习的自信心。

三 通过课堂精讲练习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标志是对地理事物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其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精选案例的分析讲解,达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升华和思维能力的飞跃。一道精选的典型例题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能够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其中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都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如热带草原气候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山顶有皑皑白雪,这座山的海拔在5000米以上,首先,附近的山顶上有积雪,温度应当在冰点,这时可以问学生,此地因周围地区气候干燥,由于降水多造成积雪低的可能性大不大?学生会回答:不大。然后在利用对流层大气6℃/1000m的递减速率计算时,请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利用近地面温度还是逆温层顶的温度?(2)利用逆温层顶的温度与0℃之间的温度计算出两地相对高度为4000m之后,是否需要加上逆温层的1000m高度?选择类似的练习题,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最终找出问题的突破点。

通过识读经纬度来确定地理位置,联系地区环境成因的问题。如37°N、109°E地形区是哪里?首先,通过相对位置联想法,根据对熟悉的北京的经纬度判断该地形区在北京西南,很快知道此地形区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成因学生往

往答成风力的沉积作用;再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平均海拔是1000~2000米之间,黄土最深厚的地方是200多米,若没有黄土的沉积还是不是高原?(学生很快回答,是高原。)通过联系青藏高原等其他高原成因的知识点讲解,学生很快得出正确结论,黄土高原的成因是内力作用地壳隆起形成的。此时需要及时总结黄土高原的黄土地貌的成因是风力沉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通过循序渐进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思维,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学习方法。

四 课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

学生解答分析地形特征、土地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开发水能资源的系列问题时,如果仅根据所给出的地形剖面图来解答,得出的答案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果能将解答问题的条件放在题干所给信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大区域背景下进行,也就是在每个地形剖面所显示的地形特征的叙述中,能体现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低山丘陵为主”这样一个大环境;分析水能开发因素,除地形剖面图显示的落差、峡谷条件外,还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较多、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河网较密这些因素;在分析该小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潜力时,除地形因素影响下的适宜发展农耕作业、林果业和水能利用外,还应有亚热带季风气候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优越的水热条件。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创设学生运用知识的情境上,以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思想方法论上,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情境中使学习能力有较大的飞跃。

五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掌握读、析、用图的方法

地图教学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地理学习往往要通过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进一步分析地理联系、地理规律。地图教学包括培养读图、用图技能和绘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对地球运动等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以及区域地理等内容,都以地图法最为直接有效。学习的流程:识读图名看清图例结合教学要求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得出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重文轻图”的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建立地图思维,让学生借助地图工具来解决问题,将地图的教学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

第一,中学地理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图的类型包括示意图、原理图、分布图、景观图等。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地图,如何带领学生读图,如何引导、教会学生独立进行读图分析和运用,是一项很重要、很艰难的工作。学会运用地图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应用于地理学科知识的复习及预习中。

第二,读图分析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教师若要引导学生读图,首先必须教会学生读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理顺思路,将图分解,由简及繁,由浅入深,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将读图的思路体现在问题中,引导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带领下,将读图的思路转化为自己的解题思路。如读《世界洋流的分布图》,可以分三步进行:

读,这是第一步。目的是将图中各洋流系统逐次认清楚并了解它们的分布,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由简入难,先从最基本的入手。例如各洋流系统分布的学习可设计成互动学习问题:(1)找出四大洋,并将有完整的洋流环流系统的大洋读出来。(2)按南北半球划分,分别读出各海区的洋流系统。

学生解题思路:太平洋可分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以赤道为起点,按环流流向(箭头所指的方向),先依次读出北太平洋的洋流系统,再读南太平洋的,其他各大洋均是如此。寒、暖流如何分布?中低纬大洋东岸是寒流还是暖流?大洋西岸呢?中高纬大洋东岸是寒流还是暖流?大洋西岸呢?

学生读出此问题后,可总结:由此可见,洋流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有什么规律?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是什么方向?中高纬度的环流是什么方向?南半球的环流是什么方向?

按照以上步骤,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较轻松地将洋流的分布规律总结出来,印象也较老师单纯的讲解要深刻得多。

分析,这一步骤是不可缺少的。针对学生分析能力较差、缺乏综合能力的现状,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关键在于对问题的分解设计。

仍以洋流系统分布为例,在总结洋流分布规律后,设计出分解问题,目的是分析形成分布规律的原因(联系世界洋流和行星风系模式图)。各大洋中的洋流,有哪些属于风海流?这些风海流都受什么风带(盛行风)的影响产生的?为什么洋流方向与盛行风的方向不完全一致?中低纬度大洋东西岸的洋流是如何产生的?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何没有环球一周?

总结。学生通过第一、第二个问题的解答,得出影响洋流分布的第一个原因:风带(盛行风)的影响;通过第三个问题得出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通过第四个问题得出补偿流的原因;通过第五个问题得出大陆轮廓的影响。这样,学生便基本掌握了影响洋流分布规律的原因了。

第三,分析、识别地图。如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先读出自然带分布规律后,如何进行分析呢?

提出问题。理想大陆基本上排除了地形因素的干扰,其自然带分布只有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应是规则的分布,为什么从图上看并不规则呢?但此问题的提出,过于笼统,应再将它分解,在分解的问题中,点出分析的方向,这样学生既可联系前面学过的关于风带、气候、洋流等知识,将原因找出,完成分析过程。热带雨林带为什么在大陆东岸南北延伸?——联系风带、风向、洋流等因素。热带沙漠带为何只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大陆的西岸及内陆,而在东岸没有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南界为何在大陆东岸分布偏南?亚寒带针叶林带为何在南半球没有分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因素分析。

运用。这一步骤是在完成读图和分析两个步骤之后才能进行的,只要学生较顺利地完成了前两步,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运用地图就比较容易了。

第四,运用地图。仍以洋流分布为例,当学生掌握了洋流分布规律,并了解了形成此分布规律的原因后,要大胆地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洋流的分布图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中可以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西欧地区,是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它的形成与洋流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或者,为什么会在纽芬兰地区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在纬度相同的日本和美国加利福尼亚附近海域,哪个海区海水盐度高?哪个海区海水温度高?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提出后,学生基本上可以运用洋流分布图得出问题的答案。

第五,掌握读图、识图、用图的学习方法。中学地理知识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洋流这一部分内容,基本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完成,掌握得也牢固,达到了使学生熟练地读、析、用图的教学要求。

六 地理教学中多种媒体搭配使用的方法

多媒体的广义是指多种媒介或多种媒体,狭义指通过计算机处理成数字化信息的各种媒介表现形式。多媒体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通过信息载体辅助来储存、传播、交流地理信息。地理课堂教学引入多媒体技术搭配使用的原则是通过视频、音频等技术方式反映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空间性、形象性等特点。

第一,地理教学的媒体按产生时间和使用特点分为两种,各有各的优势和固有作用。(1)传统媒体:包括语言、地理文字资料、板书、课本、地图册、练习册、模型、挂图、板图等;(2)现代媒体:包括投影、录像、幻灯、计算机、卫星接收器等,它们具有信息容量大、接收范围广、多媒体兼容的特性。

第二,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要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优势,多种媒体搭配使用。(1)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媒体,概括性强的知识教学可以采用传统媒体,如板书、板图、板画,与教师讲授或师生讨论结合的方式同步展开,且便于根据教学状况随时修改,方便教学,引导思路。(2)课本、地图册是学生持有的主要媒体,便于携带,可随时用于学习、复习和预习。(3)具有动态性、理论性强的知识教学,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的动态显示特性,再加上声音(音频技术)、图像(视频技术),真实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揭示其内部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语言或文字应与图像相结合,做到图文并茂。(4)图像可以形象直观地表达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复杂的空间关系,以及地理事象的外部特征;语言或文字可以准确地概括地理概念和原理,系统地表述知识和思维过程。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可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5)充分利用地图开展教学活动是地理教育的突出特点。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直观性强,在反映地理的空间性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力。利用地图可以获得地理知识,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并利用地图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实践证明,地图是地理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使用地图的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地图,应用地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做到左图右书,让学生掌握读图、填图的技巧。

七 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的作用。”

传统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目标设计往往仅片面地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上,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智力。然而学生能否接受课堂教学内容,其非智力因素会显得更重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教学媒介激发学生兴趣、创新设计课堂互动答题情境,明确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地理教学课堂的高效作用。以下提供几种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参考做法:

第一,合理设计直观教学,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则是探索科学的初始动力。地理学内容涉及天文、大气、海洋、地貌等风光绮丽的自然现象,也有各地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些内容本身就让学生心动不已。因此,采用直观教学法能引导学生带着兴趣走入地理学科,通过兴趣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强烈动力。

第二,合理设计参与氛围,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求知。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观察,要求能亲自参与实践,这是主动学习的良好开端。教师应适时抓住这种心理,积极创设“参与”氛围,促进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转化,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我在一次地理课(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中设计了一个小辩论:“你怎样看待农民工进城现象,是利是弊?”学生各抒己见,问题讨论、积极发言的气氛热烈,最后综合两方面的意见,形成正确的认识,课堂效果显著。

第三,合理创新,设计指导从“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正因为他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心,才促使他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大陆漂移说”,他疑惑为什么大西洋两侧的陆地轮廓如此相似,这个典型例子说明了激活思维能力的最大动力是设疑。因此,教师应恰到好处地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创设指导学“问题”的情境,步步为营,层层设问,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专注地凝聚在一起,以达到其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第四,合理归纳引导,鼓励创造,使学生学习更自觉、持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内容有了直观的印象之后,会进一步要求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规律作出概括性归纳,甚至会产生出一种更为高级的学习兴趣,即创造动机。他们会渴求将已获取的知识加以应用,从而更广泛、更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法激起他们的创造欲,可采用适当的方法,给学生创设施展创造能力的条件和机会。同时通过一定的辅导,让他们独立地从事探索性实践活动。

八 加强课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地理原理解决问题

第一,重视课外活动和课外教学。积极开展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定期开展地理课堂的野外学习。地理实践的固有特性之一是创新性强,创新机会多。围绕服务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开展的实践创新活动,能很好地体现地理教育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