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运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技术的运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技术的运用

科学技术的运用范文1

1.1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经营。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均需在单位面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且以低水平、重复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既不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也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更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尽管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造成农户兼业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影响“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1.2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在供需双方交换,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3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解决好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与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的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及病虫害问题,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已走出实验室,成为动植物育种的常规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正逐步侵入和占领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尽管该技术在提高产量、抗逆及抗病虫害方面比传统作物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其安全性却无法准确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平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增加到5.9亿t,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是“三农”建设的基础,而科技创新更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从,这一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到现代化农业工程——超高产作物选育、现代化的畜禽育种技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工程等,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老话,从中反应出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学爆发式发展的推动下,尤其是经典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促成了现代化的作物、畜禽选育技术。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产相关候选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作物、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极大地降低了育种成本。而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抗病、抗逆育种,使得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被誉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更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在党和各级政府协同努力下重点针对盐碱障碍耕地淡水匮乏问题,改善种植结构,改良工程和农艺措施,选育耐盐抗旱新品种,综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资源对这一饱受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可估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的问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需要,而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进城务工,而留守农户身兼数业,无心种田。这些归根结底是传统劳作方式生产效率低下,不能为劳动者带来切实的利益。农业产业化,这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应时而生,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和生活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农民增收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用现代化的工业理念来规划农业生产,通过土地集约经营,不仅可以加速农业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更能加速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园区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和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的高效快速流通也是困扰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农产品“七区二十三带”布局的完成,现代化的农产品收储、加工、运输技术为“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科学技术的运用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 教学应用

信息时代,互联网在我国的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帮助教育工作者建立了符合课程改革的新型课堂模式。《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需要在科学课程中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使用各种现代化技术。这一要求为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结合找到了支撑点。下面将通过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三方面,论述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根据心理学原理可知,小学生处于对客观世界的初级认知阶段,这种认知是从感官体验直接产生的。随着感官体验的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强化。当抽象思维能力形成并强化时,学生会将这种能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总的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方式带有很强的情境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学生此阶段的心理状态进行教学。

1.1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初期教育对个人科学思维的培养有着决定性作用。小学是学生通过对客观世界的不断体验而形成科学思维的初级阶段。在生活实际中,小学生通过社会接触,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并逐渐让逻辑性更周密。随着实践知识的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带有很强的情境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大量科学信息以彩色图片、模型图呈现出来。多重呈现方式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迅速感知内容、巩固记忆、丰富想象,从而实现教学个性化,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1.2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为什么有冬天、夏天?”“为什么石头会沉在水底?”,在思维能力形成阶段,小学生的求知欲会特别外露。此时小学科学老师需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引领学生参与科学互动,让学生了解科学和生活的关系。教师可利用信息手段将网络平台中整合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领略中外知识,体味探索知识的乐趣。

1.3信息技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力

科学技术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小学生处于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形成初期,无法准确感知课堂内容的科学性。信息技术手段如同给学生搭建继续攀登的梯子,将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学中引用课件、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可以让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理解程度。

2.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根据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中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构建者。信息技术的出现,给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多元化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1创造环境,鼓励自主探索。

人类学习的过程是从直接经验向抽象经验的转化过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现阶段,我国的小学科学课堂模式依旧较为单一,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意识。网络技术的出现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开放,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当形象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整体感知会愈加深刻。

2.2丰富教学形式。

信息时代,多媒体手段进入课堂已经成为趋势。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时效性、互动性等特点,丰富教学形式。当前阶段,我国小学阶段实验室建设并不完善,学生如果只通过课本文字,就无法真切感受实验内容,电教媒体的模拟演示可以让比较复杂的内容形象生动化。例如教师在讲授农作物成熟的过程时,可以将整个成熟过程压缩成一段模拟演示动画,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课进入了多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视听结合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是对教学机制的一种改革。这种改革让枯燥的科学知识变成了生动有趣的画面,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慧成.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反思[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11).

科学技术的运用范文3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的简要概述

所谓的思维可视化技术主要指的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路径和思考方法通过模型图、概念图、流程图、图示和图像生成软件技术,最后再通过传播、交互、存储和呈现等信息技术一一呈现出来,这种可视化的思维更加便于理解记忆,最重要的是这种可见的知识加工过程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们的思维。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1)运用思维可视化,明确教师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标准当中,针对课程目标设置了态度、情感、能力、知识、价值观这几大部分,这几方面的目标可以说是互为影响、有机结合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握好课程目标,让教学回归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这一学科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知识,教师一定要合理地运用思维可视化,兼顾社会知识性及品德科学性。①运用思维导图,把握目标体系。此处以苏教版的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为例,这一册主要由四个单元构成教学内容,主要的内容就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近年来地球开始生病了,世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一个单元都是生活的侧面映照,围绕生活这一主题展开了3~5课时的学习。本册主要是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智力及心理发展特点,旨在引导学生们把握少年生活,探索成长家园。在教师完全掌握了教学内容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们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制作思维导视图的形式制定出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们能够对所学的内容一目了然。②勾勒单元目标,实现省时提效。以小学六年级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为例,在整合单元内容以及目标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一个单元都是并列的编排体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打破原来的顺序,在整合了单元的教学目标之后,利用单元教学的方法,将本单元的总体目标设定为:简要地了解人类文明遗产,进而激发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世界公民意识。然后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为学生们制定自学提纲。学生们可以结合提纲自主选择预习的方向,教师在课堂上则主要是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互相探究问题,分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们对教材融会贯通。

(2)运用思维可视化,开放学生学习方法。①在预习中运用,提升学生自主性。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教师应该积极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来培养学生们的预习能力,让学生们在品德与社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地主动,感受到更多的乐趣。例如,小学六年级第三单元中有四篇课文,分别是“金字塔下留个影”“我做志愿者”“跟着唐僧去西游”“奥林匹克的故乡”,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预习题,一方面让学生们通过网络等途径搜索埃及、印度、澳大利亚、希腊、中国和朝鲜等国家的地理位置,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绘制出位置图。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自行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风俗人情、气候特征,可以将授课的地点安排在电教室,让学生们能够当堂交流自己获取的信息。②在探究中运用,推动课堂生动化。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已经在思品和社会科学课堂上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是,探究性的课堂并不仅仅局限于辩论、讨论和表演,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通过图示方法帮助学生们整理信息,加工素材,形成真正的探究。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科学技术的喜与忧”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题作为话题,通过图示整理的教材内容,选择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手机、电视、轻轨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喜与忧。

科学技术的运用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管理;经济风险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62-02

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来说,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有效避免经济管理当中存在的多样问题,并积极推动经济管理运行机制和执行效率上的发展,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实施以及长足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与保障,是十分重要的课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凭借其对于现代社会极强的融入性,大大变革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在便捷性和效率方面出现了极大提升。将其应用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便能够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优化提供巨大帮助,也能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一、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观念保守,创新变革能力差

企业的经济管理应当保持相当的创新性和时代性,能够结合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变革和优化,不断剔除现有管理上的问题,为企业的总体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实际情况是,许多企业在经济管理层面过于保守,尤其是一些企业领导者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强,观念保守陈旧,在经济管理层面采取办法多从主观看法出发,凭借着自身的经验完成对经济管理的把握和执行。在缺乏创新观念的前提下,又面临着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企业很难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方向和速度,最后只能被市场和行业所淘汰[1]。在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应用时,多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购置基础性的计算机网络运行设备上,未能充分开发应用高效率、高水平的管理工具。企业的经济管理得不到相应优化,企业领导者决策行为的盲目性造成经济管理效率无法得到提升,多样化的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新的问题,造成企业经济管理的羸弱。

(二)职责划分不清,经济管理缺乏条理

企业的内部管理应当具备相当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能够面对企业复杂的经济项目和发展规划与执行而不会出现管理上的遗漏和不足,实现企业战略发展过程的高效率。就经济管理而言,应当在统筹观念和战略性意识的保障下明确管理的职责,将责任划分清楚,确保每项工作均有具体的负责人和责任人。而许多企业当前的经济管理就面临着统筹上的巨大缺陷,尤其是在管理体系建设和执行方面,企业主体意识缺乏,对于经济管理没有明确的策略目标,也没有制定出相对合理的管理规划。经济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责划分不清,工作存在交叉性,具体工作的负责人模糊不定,在出现相应管理问题时找不到具体的负责人,造成问题的解决效率低下,在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责任人的对接时又无法完成相应工作,导致企业经济管理的混乱性,进而引发企业经营效率和发展效果的恶化[2]。经济管理缺乏条理性,治理层面矛盾众多,体制模式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

(三)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新技术应用滞后

由于企业管理层和领导者自身创新性的不足,对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优化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视度也较低,造成经济管理在数据信息和计算机应用上的滞后性,缺乏与时代和社会的同步发展。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其不仅实现了互联网信息的连通性,大大提高经济管理中信息共享的效率,同时还能提供多样化、高水平的管理工具,将原有经济管理中的人工化和半自动操作转变为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3]。然而,由于企业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的不足,企业的经济管理不仅在效率方面得不到提高,甚至会因工作方式和处理工具的老旧而导致管理过程问题多发、漏洞频出,造成工作上的巨大失误。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等步骤的不重视以及经济管理数据操作的不重视,导致企业在常规工作方面无法完全到位,内部经管的体系建设和执行层建设均很难达到健全程度。

二、经济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有目共睹,其对于社会工作方式的变革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的不断思考。由于其便利性和准确性,许多企业单位均将该技术一步步引进到实际工作当中,实现了内部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而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经济管理的影响来看,由于其对于数据处理的高效性,经济管理工作中各类繁杂数据的收集、整合与分析处理均可在极高效率和较少人力的情况下完成,大大节约了工作时间和资金,提高了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4]。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能对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各个工作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处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力的同时,强化企业资金管理的力度,实现了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满足了经济管理工作的各个目标和要求。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一)提高经济运营效率,优化基础管理系统

要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充分应用在经济管理当中,就应在改变企业管理者观念的基础上,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体系构建和管理系统建设当中,对原有的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性升级,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基础管理系统的架构和优化上。应当依据企业的成本收益率对比,将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构造进行优化建设,并结合组织构造的变化对网络基础进行升级,在网络环境变化时,能够方便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还应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运用在企业的所有与会计相关的各个流程和环节当中,使得其在管理系统良好运行的同时,能够加强系统的风险防范性,对于工作内容进行筛选和盘查,寻查内容中的不当之处,并及时进行纠错处置。同时,还应将网络技术应用在经济管理中的业务信息交流层面,大大提高企业的信息交流效率,使得企业能够成为产、供、销一体化的运营体系,以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企业运营效率的极大提升[5]。

(二)推动经济战略发展,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创造企业内部的融洽氛围,同时能够使得企业在社会当中有着明确的定位和社会印象,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企业文化同时与企业的经济管理有着相当的联系,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企业文化创建和发展建设,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保证。为此,企业应当进一步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在文化建设层面,通过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使得企业在文化建设层面拥有足够的技术支持,通过网络工具的运用,使得企业文化拥有更多的展平台,同时也能够借助于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实现与社会大众和其他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为企业的战略性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铺垫。企业的文化建设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得到显著优化,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效果便会突出,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规划和经济战略的制定、执行均有着巨大帮助。

(三)加强经济风险防范,降低企业经济风险

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是做好企业的经济风险防范,避免经济风险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保证企业在发展运营当中的安全性,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6]。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在经济管理当中,能够帮助企业逐步搭建起系统化的经济风险预测、辨别和处理平台,能够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数据和市场大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对准确的分析。当企业面临着相应的风险可能性时,便可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超强计算功能进行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在风险来临之前便能做好相应防范工作,大大降低企业出现经济风险的可能性,能为企业的经济安全打造坚强后盾。

结语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科技的探索研究和实际应用,将科技的优势作用在企业运营的多个层面,能够充分发挥科技的便捷性和效率性,大大提高企业各方面工作效率,还能优化现有的工作机制,推动企业发展的高速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蕴含的科技成果和实用功能丰富多样,将其运用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能够有效消除现有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提高经济管理的总体水平,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坚强后盾,也为企业在管理层面和发展层面的协调统一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志强.探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2016,(19):209.

[2] 吴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4,(21):249-253.

[3] 陈静宜.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7,(1):53-54.

[4] 佳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经贸实践,2016,(17):50.

科学技术的运用范文5

新课程高中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其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特别注重个人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和科学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然是高中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声像兼具、动静结合,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和教学空间, 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以多种手段传递信息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出传统静态板书-讲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与高中生物教学有机整合理论

所谓生物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就是根据高中生物学科教学需要, 以计算机为基本媒介工具, 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改革新理论和现代化信息科学技术, 借助图、文、声、像, 并通过人机交互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旨在实现生物学科教与学的进一步优化,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2]。两者的整合并非是将高中生物学科内容与计算机的简单机械化结合,而是以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基础之间的统一,充分明白传统高中生物教学应运用多媒体, 展现多媒体的优势,重视起教学的设计, 努力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加强探索教学中的规律, 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高中生物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基础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其认为,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与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来对新的事物建构其含义的能力。建构主义主要是以学生为核心,主要是强调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促使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生物学科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整个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3,4]。

二、在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高效突破生物学科教学难点, 优化教学过程。在生物课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CAI课件, 从多个角度演示生命现象, 能够把抽象的生命概念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 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如在浙科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细胞质》这一课中,“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 只能在黑板上绘制核糖体合成多肽链、在粗面内质网内进行初步加工分泌小泡移动到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内进一步加工以及分泌到质膜的简图(图1),很难让学生形象的理解分泌蛋白的空间动态移动变化过程。于是, 我们把“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制成动态多媒体flash课件,形象地模拟出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连续移动过程。在演示过程中, 教师只需简略描述引导, 学生就可以通过观看、分析, 很快理解并掌握分泌蛋白的整个分泌过程以及深刻地认识到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性。

2.运用多媒体课件, 使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直观具体化。直观性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形象地展示各类生物特征及各种生理活动, 能使微观世界宏观化, 抽象事物具体化, 教学内容易懂化。例如, 在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这一课中, 学生对“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个知识点总是很难掌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采用red-green荧光标记的方法以及细胞融合技术(图2),验证膜中组分膜蛋白的流动性。以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膜蛋白的流动过程,以宏观现象变化来展示微观运动, 从而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丰富生物实验教学。CAI课件是生物常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 它能够全面、准确、形象、生动地演示教学内容, 做到亦动亦静[5]。就像细胞的一个连续的有死分裂过程,它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末期。通常的传授方式就是用挂图的方式进行讲解, 从间期到末期时怎样的演变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可以采用Authorware5.0制作课件, 运用静态图像、连续动画、片断动画,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形象的演示出染色体整个演变运动过程(图3)。

4.应用网络平台增进师生交流,使学生学习得到加强和拓展。网络技术可以轻松的实现师生间的课后交流,学生能在陌生的教师面前大胆地提出问题,非常有利于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加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可以利用QQ、MSN、电子邮件等方式来建立师生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及时的反馈课下遇到的难题,还可以将课上不懂的问题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也可以把学生未来得及记的笔记FTP 站点上,供学生下载学习。这样就为节省了很大一部分课堂的时间。另外,教研室也可以考虑建立网上高中生物学习论坛,使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家都能够看到,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讨论;也可以建立生物专题题库,学完每一章后,教师将制作好的自测题在网上,学生可以在自由的时间进行查看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利用多媒体授课要把握好适度的节奏,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最忌“平铺直叙”,以此为主导,而要注重教师基本功,按照一定的节奏导课、授课和总结。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前不认真备课,在课堂上基本都是照本宣读课件,极少把课外知识融入或穿插到课堂上,使得课堂枯燥乏味、索然无趣;有的教师只关注与电子课件,完全忽视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多媒体课件的播放速度太快,学生根本没有时间细看与思考,更别说记笔记了,这严重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做“图片讲解员”,要努力积累专业知识底蕴,苦练课堂讲授基本功,提高在课堂中的主讲地位和表现力。

科学技术的运用范文6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合作学习

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属于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点,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的视角转移到通讯技术课程当中。相较于高中其他课程,通讯技术课程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学科分支,高中其他课程教学以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为基础。在高中时期开展通用技术课程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在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与亲自体验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性与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技术实践能力与技术设计能力都相应的获得提高。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行,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合作学习的方法受到较好的效果,在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合作教学的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时掌握通用技术的相关知识,增强通用技术的素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高中开展通用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在开展该课程教学中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通用技术课程

开展通用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增强学生的技术设计与操作水平。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该课程属于国家规定的高中必修课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水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以发展学生为理念,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通用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增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该课程的学习主要围绕着设计作品―制作作品―评价作品而展开。因而该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前提下,通过自身实践学习实现教学目的,对学生接受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学生在通用技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亲自动手操作,还应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在科学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达需要通用技术方面的人才。开展通用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

二、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指的是经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个体组织在一起进行互助合作,组员共享学习资源以达到共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在实践中以小组活动为主题,小组成员作为动力,将学习的目标作为学习导向,最终达到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通常情况下,合作学习会分成几类。即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全体合作。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普遍都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也会增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会得到极好的提升,同时,学生的沟通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都会相应的增强。合作学习在高中通用技术中的应用,充分地给予学生自由空间,让其在合作过程中各展所长,充分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运用合作学习的现状

如前文所言,高中通用技术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从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而言,还是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都具有其特有的意义。但是,就当前合作学习在高中通用技术中运用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在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对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合作学习运用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1.通用技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存在问题

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获得较好的推广,合作学习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阻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普遍对该种教学方法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在教学中不愿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教师产生这样一种情绪是有一定原因的,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理论学习,对合作学习缺乏了解。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认为“合作学习”就是简单的分组学习,对合作学习的特征、因素、概念产生片面的认识,因此,无法认识到合作学习对于通用技术教学的意义,不愿进行合作学习。即使有的教师对“合作学习”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其认识与实践严重脱离。造成这种现象主要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缺少终身学习的理念,没有对该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停留在传统阶段,没有与时俱进。而且,高中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很少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其次,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时间短、任务重。现如今,在高中开展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每周仅1课时,使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教学进度,不愿开展合作学习,而且课堂安排较为紧凑,一堂课下来学生自顾不暇无法开展合作。

2.合作学习实施方面的问题

在通用技术课堂学习中开展合作学习很难掌控教学秩序。教师在开展教学中仅停留在表面上。首先,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缺乏开展“合作学习”课堂调控能力技能。相较于传统教学活动,合作学习的教学主体由学生掌控,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教师在原有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很难调控教学活动。其次,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学生在高中学习中普遍都认为通用技术课程不重要,在“合作学习”教学中做别的事情。最后,教师缺少组织“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分不清自己的角色,在合作学习中不能适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活动中。

3.合作学习评价方面的问题

通用技术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对该教学方法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教师在教学中对发言与展示的学生个人评价较多,小组整体评价较小。同时,教师对成果与答案评价过多,而合作学习的过程评价较少。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只有教师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与自评却很少见。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搭便车的现象较为严重。教师并没有对该类学生进行很好的督促,使合作学习失去其特有的教学效果。

四、高中用技术课程合作学习的运用策略

为了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学习中将合作学习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改革中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1.通用技术课程合作学习的准备策略

高中开展通用技术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与学生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应强化对合作学习的认识,转变角色。在课程学习中,教师作为执行者。通用技术属于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强化通用技术合作学习的认识,并适时地转变角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将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氛围的创设者。其次,学生在合作学习方法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例如,在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技术与自然》这章节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单独思考,技术给自然带来的影响,同时启发学生自然给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哪些较为优越的表现。在学生单独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工合作。思考技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补充学生所忽略的问题。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体验小组讨论带来的成功喜悦。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对后期合作学习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做好准备策略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通用技术合作学习的方法选择策略

开展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就目前而言有几种较为常见的方法。例如,共同学习、小组探究学习、学生分组学习以及合作性冲突学习等。在通用技术合作学习方法选择方面,需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首先,通用技术理论课程合作学习方法的选择。理论方法的选择以头脑风暴为主。头脑风暴学习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消除小组成员的评价忧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技术设计教学的方案有很多种,是衡量技术设计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课堂上单个学生很难完成,经过学生相互讨论之后,就可以创造出优秀的设计方案。其次,技术实践活动合作学习方法的选择。通用技术课程的时间分为技术设计、技术实验、技术之作与技术探究,需要学生动手学习与操作,在动手学习与操作中需要小组协作,合作学习策略能够为其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在通用技术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竞赛方法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制作的每一环节。

总之,合作学习的运用对高中技术通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合作学习方法,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合作教学,要秉着以生为本的原则,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合作学习的运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