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1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试卷评讲 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4-01
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高中历史教师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又能通过历史试卷更为清楚地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上,很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调查研究显示,学生之所以不愿意上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是因为教师在制作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的课件时,未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一、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误区
1. 对高中历史试卷进行通篇讲述
当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时,通常会对高中历史试卷的所有题型从头到尾地进行讲解,这种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方式是错误的。这种评讲方式,一方面会大大地延长教师的试卷评讲时间,造成课时的浪费;另一方面,毫无重点的评讲方式很容易会使学生无法耐心听讲,甚至厌烦听讲,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
2. 仅仅核对历史试卷的答案,不进行详细讲解
当前,部分高中历史教师为了节约课时,通常在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上仅仅核对历史试卷的答案,而不对试卷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是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中的一种误区。教师不对试卷进行讲解,学生就不理解为什么是这个答案以及这个答案是如何得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于以往所学的历史知识的查漏补缺。
3. 对高中历史试卷进行重点评讲
对高中历史试卷进行重点评讲,就是高中历史教师挑出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的试题进行评讲。这种评讲方法比其他两种方式要好,但是也存在缺点。教师在进行评讲时,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是就题论题,学生不能触类旁通。
二、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策略
为了能够提高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的效率,本文认为教师在进行试卷评价时,应该采取以下评讲策略:
第一,在进行试卷评讲前,高中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先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详细的分析,并进行记载。在对学生试卷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清楚掌握学生那些题目错误率比较高、在这些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中学生的答题倾向。通过对学生试卷的提前分析,教师能够清楚了解学生对于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对知识的掌握上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由此,教师在进行评讲时,可以有的放矢,提高评讲效率。
第二,在进行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时,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就题论题,应该注重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方法的讲解。例如,选择题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原因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以及复合型选择题),不同类型的选择题具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应该根据题型的不同进行解题方法的讲解。同时,教师还要在试卷评讲时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向学生讲授审题技巧。
第三,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过程中保持心态的平和。当历史成绩出来之后,如果班级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教师不应该立即批评学生,必须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打击学生自信心。对于成绩比较高的历史试卷,教师也及时提出表扬,并以此为范本,让其他同学进行学习;对于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历史试卷,教师不应该立即对其提出批评,应该耐心地进行分析,并帮助学生进行纠正,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做到越挫越勇,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第四,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试卷的评讲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多交流。例如,在进行历史试卷的评讲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并对他人的试卷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制度。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号召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对于进步比较大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
三、结语
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上,很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注重高中历史试卷的评讲策略,避免高中历史试卷评讲中的几个误区,以提高历史试卷的评讲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尚海丽.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试卷特点及复习策略[J].沧州
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2] 孙艳香.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
育),2010(02).
[3] 章银杰,刘松柏.高中历史试卷讲评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
2013(02).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2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如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这种讲解使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同时又可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3
关键词:艺术类;中职生;普通高考;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04-02
艺术类考生主要指报考艺术类院校或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考生。近年来,随着各高校艺术专业招生率的不断扩大,全国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日益增多,艺术类中职学生逐渐形成规模强大的特定高考群体。然而,由于其学习课程及其自身条件与普通考生的区别较大,在参加普通高考备考中必定异于普通考生。那么如何为艺术类中职学生制订一套合理、有效、针对性强的备考方略即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同时,高中历史由于学科性质的原因,在复习上更注重方法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艺术类中职学生高考备考增加了难度。本文主要分析了艺术类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区别、高考备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探讨了艺术类中职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备考的有效方法。
一、艺术类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区别
1.在文化基础上,艺术类中职生较普通高中学生薄弱。艺术类中职学生在高考中主要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门课程的考试,而在这二者之间,艺术生往往更注重专业考试。加之中职学校在录取分数线上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很多,从而导致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不加重视。同时,艺术生存在普遍的专业偏爱现象,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用于专业技能的训练中,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培养的不足,知识面狭窄,从而造成文化基础薄弱。
2.在课程学习上,艺术类中职生较普通高中学生艰辛。在中职学习期间,艺术生选择艺术专业作为高考目标之后,就要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艺术生真正进行系统专业学习的时间仅有两年半之余,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专业课程的学习便要占据学生80%的时间和精力,而仅有剩余的20%用于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将意味着艺术类中职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承担着较大的压力。而普通高中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对各门课程进行系统的规划,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因此,在课程学习上,艺术类中职生较普通高中学生艰辛。
3.在学习效率上,艺术类中职生较普通高中学生潜力更大。艺术生经过艺术专业课程的熏陶,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乐观开朗。同时,经历了艰苦的艺术专业课学习,更是对困难和挫折毫不畏惧,完全具备学好文化课的能力和潜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帮助艺术生梳理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在短时间内挖掘学生掌握文化课知识的能力和潜力,艺术生将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率。
二、艺术类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备考的不同点
在整体的备考体系上,艺术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在于:备考重点相同、备考资料相同。不同点在于:
1.备考时间的不同。按艺术生的备考规律,9~12月是专业课冲刺训练阶段,元旦前要进行专业统考;1~2月是专业课校考阶段,因考试几乎停止历史课的学习。3~5月是艺术生文化课的冲刺阶段,同时也是艺术生备考的关键时期。而在艺术生完成专业课考试的3月份开始,普通高中学生已经完成了一轮复习,开始进入二轮复习和模拟、拔高阶段。这个时候,普通高中学生已经做完了全部的战略储备,而艺术生仍然站在起点。因此,因备考时间的不同艺术生存在一个长时间的备考荒芜期,如何进行有效的弥补是艺术类中职学生备考中应解决的重要问题。
2.备考内容的不同。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在文化的备考内容上,能够较为系统地进行二到三轮复习,将文化课内容进行全面、整体的复习。而艺术生则不可能像普通高中生一样进行多轮复习。因此,在备考内容上,艺术生根本无法高效率地进行文化课整体内容的复习。
3.备考压力的不同。从3月份开始,对于考完了专业的艺术生而言,压力加码。艺术生必须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答题技巧掌握到手。而对于普通考生,这个时候早已进入待考状态、知识已经大量储备,到3月份以后基本上就是画龙点睛的冲刺了。所以,艺术生肩负的备考压力更重。
三、艺术类中职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历史课程的备考方法
1.浓缩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备考效率。历史知识系统性强,涉及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中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备考时间紧迫的艺术类中职生来说,要逐个地不留死角地进行“地毯式”复习,做到对知识全面准确的理解是不切实际的。虽然历史试卷的题型和题量在变,但纵观近几年试卷,其命题的主导思想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备考中,教师应把握“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用概括的方法把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出要点,把离散状态的知识归纳出清晰的脉路。可以用编目、列纲、图表等办法剪去枝蔓,拧干水分,析出学习内容的精华,记忆知识的主线,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记忆之树,再舒张枝叶,深化、突破、掌握教材重难点,切忌死记硬背。同时,对于分布在不同章节、互有联系的知识点,可以运用综合的方法聚拢、汇合,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
2.把握教材逻辑结构,促进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知识脉络。在最后的三个月的时间里,如果让艺术生对备考内容进行大篇幅的记忆,未必奏效。而历史作为一门记录和描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制度、思想沿革等方面的课程,若学生的脑海里对其有清晰的脉络,在高考时能够根据自己正确、清晰的理解来进行材料的组织和问题的解答,必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备考方法中,教师应让艺术生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促进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知识脉络。如世界近代史的逻辑结构为: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发展到最终成熟,世界从孤立状态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其间贯穿着三大矛盾,即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殖民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等。
3.传授答题技巧,促进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解题方法。良好的解题技巧是高考过程中能否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所在。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高考的主要性质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其最终落脚点在于解题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在备考中,针对时间有限、文化基础薄弱、思维敏捷的艺术类中职学生来说,教师必须以训练为主,教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和灵活性。如历史课程中的常规考题: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该类型题目的答题技巧关键在于四点:一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四、结语
无论是在自身基础条件上,还是在备考时间、内容及压力程度上,艺术类中职学生都与普通高考学生有着较大的区别。为更好地帮助和促进艺术类中职学生取得较好的备考效果,各文化课教师应在充分了解艺术类中职学生各方面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备考方案,加强学科之间的协调,促进学生做好充分的高考准备,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4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一、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本知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
(1)通过启发引导掌握记忆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时我就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教学和初中历史教学的区别,以及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目录进行分析,探究这一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从进入高中的第一节历史课开始,就有了课堂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意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逐渐增强,学习效率也逐渐提高。历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不仅要熟悉历史知识,历史概念,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分析解题,怎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进行分析呢?首先必须学会识记历史知识,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出记忆的方法,并掌握出其规律,同时也推荐自己认为最佳的记忆方法。如学习启蒙运动意义时,内容非常长。我要学生分析应该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场运动?通过学生阅读,讨论,他们得出了几个关键词――“冲击”;“传播”;“鼓舞”,“发挥”,很容易记住了。
(2)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历史事件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为学而学,必须努力去探究。尤其是当前的历史教材,三个模块的组合,学生的通史概念非常模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更有必要引导学生把各模块学会组合。如在学习《》这课内容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环节思考:A.背景①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②民主革命思想传播③的指导④(直因)B. 最大功绩: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颁布了《临时约法》C.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①政治民主化②思想近代化③经济工业化。通过这组问题,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层次性、综合性等思维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通过进一步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事件是表象,但是其背后隐含了许多较为丰富的内涵,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历史考查的最大特点。纵观历年的小高考和高考试题,几乎没有一目了然的题目,大都需要进行较深的考虑。所以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探究,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
(1)认真研读课本的显性知识,思考其反映的隐性知识高中课本的每一课都有大量丰富的图片,资料回放,我们都应把这些东西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图表的背后就隐含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如必修一教材P22页《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中,可看出希腊的地理环境,城邦概况,由此引导学生探索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再思考对比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构成怎样的政治制度?得出认识: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由各国国情决定等等。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表象到本质,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我们学习“”有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其洋务派的思想“中体西用”上从政治,文化视角进行探究。即:政治上――维护封建制度,文化上――固守传统文化。再从现代化视角思考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化建设应得出怎样的启示?即: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应坚持走自己特色现代化道路等等。
(3)通过横向比较,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某一个历史事件发生以后,都会产生许多连贯反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进行分析对比。如在讲完日本明治维新后,就可让学生联系中国的,从历史背景,国际环境,领导力量,群众基础,斗争方式,政策措施等方面去比较二者成败的原因,进而评价其历史地位。
三、培养利用所具备的历史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原因,过程,影响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学会怎样掌握历史选择题和材料题的答题方法。
⒈根据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分析解答题目
答题技巧的掌握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历史学习不仅仅需要记忆,更主要的是解题,并掌握答题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课本上的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让学生针对有关史实自己设计若干小问题,并分组讨论进行自我解答,效果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当其他的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自己设计的问题时,该同学很高兴,同时全班同学的学习主动性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⒉作业及检测后及时自我评价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5
一、历史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授课)
这是高中历史最基本的课型,也是最常见的课型,即教授新课。基本方法是采用“1251”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精讲20分钟,反思训练5分钟,自主消化10分钟。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10分钟)
1、教师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对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提纲,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化,并辅助以学案。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完成对课时内容的学习,掌握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
2、学案上基本内容的填写以课下为主,课堂上整理记忆知识为主。
(二)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知识梳理,点拨归纳,解决疑难(20分钟)
1、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解决自己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和疑惑问题,重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做好指导。
2、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精讲,点拨归纳,解决疑难,突破重难点,重在方法的指导上。
3、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结构,进行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典例剖析,练习巩固(5分钟)
1、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直接引用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进行同步目标的巩固训练。或由学生自己编写训练题,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会更深,记忆更清晰。
2、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教师要检查练习效果。
3、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
(四)自主消化(10分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效率的提升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消化,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强化知识记忆,沟通知识联系,反思所学,升华认识,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自己真正理解记忆的知识,才能在大脑里留下永久的痕迹。
二、历史导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导读课也即“自学导读课”,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自学导读法”教学更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去听、去读、去学、去思、去说,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以“指导阅读组织讨论引导交流重点启发反馈总结练习巩固”为基本结构的“自学导读学习法”。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一)出示导读提纲,指导阅读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出示导读提纲,让学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学生结合导读提纲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阅读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做好标志,以待小组讨论时商议。
(二)组织讨论
在学生阅读并独立归纳要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要以问题形式出现,要有针对性,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提出自己的看法,每组指定一位学生记录讨论后的结果,以待全班进行交流时阐述。
(三)引导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指定一位学生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在此争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交流结果作评议,肯定成绩,并进行适当的指正。
(四)重点启发
“自学导读课”的主要思路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看不懂的,由教师去讲解。在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后,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启发,精讲学生讨论后仍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并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的纵横联系。师生可以互相质疑,以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反馈总结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时教师可指定几位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教师进行肯定、补充或纠正,并且板书出课文的知识要点及线索,使课文知识系统化。
(六)练习巩固。辅助适当的练习题,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三、历史阅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如2008年高考的天干地支、2010年高考的五行相克等知识,这些知识教材都没有,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历史阅读课型就是要求大量阅读课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类课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1、教师指导是关键。我们提倡“海量阅读”,“快乐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制定阅读计划,阅读哪些历史书籍,如何与教材、高考联系,阅读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防止学生借阅读名义看不该看的书。像专家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100部书,四大名著、名人传记等文学或历史书籍。
2、学生课外自我阅读是主体。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学生要制定阅读计划,每星期阅读一点,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必有所获。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摘抄,注意积累,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阅读和摘抄情况。
3、教师安排专门的课外阅读课,但必须指定阅读内容,拟订出阅读提纲,设计一些新颖灵活的问题来带动。为检查阅读效果,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进行检测,问题力求题型多样,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手段。师生可以共同阅读、讨论历史知识、质疑历史。阅读时既要注意基础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联系,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历史讲评课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从学生做题中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技术、习惯、规范等方面的缺陷进行教学矫正的一种课型。
(一)教学目的
1、抓住学生训练中暴露的知识缺陷,回扣知识,夯实基础。
2、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方法,总结一般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解题能力。
3、抓住共性问题,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和考试技术,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课堂结构
1、试卷评价。包括试卷的总体评价、难易度、知识点的考察,错误因分析和归类,各个试题的得分情况统计。这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
2、出示学习目标。错题本身不是教学目标,解决通过训练诊断出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3、分析讲解。找准错因,师生互动分析,着眼目标达成。
(1)析错例。引导学生暴露其思维过程,抓住错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
(2)讲思路。引导学生把握题型特点、题目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解题的突破口、思路。要重视从错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背景切入。
(3)找方法。抓住典型题目,分析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探规律。即归类讲解分析,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流程,纵横联系,真正使学生触类旁通,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5)求变化。讲评试题不能就题讲题,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力求一题多变。如对考察的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训练设计;对原题的设问方式、限制条件进行变形设计。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分析比较、正误对比,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做题能力。
(6)求规范。要求学生规范答题,向规范化再要一个分数段。
4、补救、强化性训练。学生做错的试题,说明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熟练掌握,需要强化练习,因此,教师要再精选一些习题,针对共性错误进行补救训练,以练促思、练中悟法。
5、总结。以应用为目的,总结学生错误的原因,归纳类型题的做题方法和规律,力求学生不再重蹈覆辙,力求满分卷。
(三)几点说明
1、 高质量的试卷批改是讲评课的前提。
2、 坚决禁止对答案式、就题讲题式的讲评方法。
3、 讲评过程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讲是精讲,要在知识、方法、思路、规律;防止教师一言堂,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去审题、去分析材料、去动手组织答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分析归纳。
五、历史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复习课包括日常学习中的单元复习和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复习课要切实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教为主导体现在评析、点拨、引导归纳;复习课要始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读思考、归纳构建、训练总结;训练是复习课的生命线,无论是知识巩固、体系构建,还是能力提高,都要在训练中完成,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训练的目的是巩固知识。
(一)历史复习课的目的
1、夯实“双基”。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检测,使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
2、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
3、培养能力。通过强化训练,使知识指向运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
(二)课堂结构
1、学案(提纲)导学。教师课前首先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强的导学提纲(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交待自学任务,让学生依据导学提纲先行进行复习。(复习提纲的内容主要有:考点分析、目标要求、知识结构、训练题组)。教师收集反馈信息,依学定教,确定教学目标。
2、出示复习目标。主要是对知识点掌握与应用的要求、标准。复习内容本身不是教学目标。
3、复习目标问题化、情景化,以问题带复习,以应用带复习。进行基础性诊断训练(精选基础性、典型性题目),或把课本内容题目化,覆盖重点、易混淆知识点和常规解题思路、方法、题型。
4、精讲点拨,构建体系。针对诊断情况进行精讲。精讲内容主要是复习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讲要讲出新意,要在“知新”与“提高”上有所突破,开阔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深化教材;师生一起归纳、梳理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5、强化训练。精选典型性、针对性的试题,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6、总结。根据复习目标归纳、升华,形成知识、方法体系。
(三)几点说明
1、克服两种错误的复习方法。复习课的知识点需要串讲,但不能以讲授代复习,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也不能对学生实行大撒把,任务布置后,教师不管不问。这样做,复习效果会非常差。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6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科目,它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人生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开拓眼界,培养智能,完善人格,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根据新加坡考试及评核局制定的高中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发展兴趣和学习历史的热情;获得特定时期或特定主题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充分分析历史资料,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掌握学习历史的多种办法;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文化的发展感同身受。”上述标准指导下的新加坡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其教育价值导向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学内容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有助于形成社会意识、环球意识,适应道义价值与公民职责价值的培养需要
新加坡高中历史要求的学习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A部分为1945-2000年的国际历史(H1和H2均需修习①),分为三大主题:(1)冷战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包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冷战的起源、欧洲以外冷战的延伸(指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美苏对峙、苏联解体以及各阶段国际形势、国际格局的变化等;(2)全球经济的发展,包括全球经济增长的原因、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石油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的增长与自由贸易、债务危机、在全球经济中美国的主导作用形成原因、日本的“经济奇迹”、后时代中国的经济崛起等;(3)冲突与合作,包括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及其对地区安全的影响、中东和南亚地区的冲突与动荡、联合国的组织结构和职能等有关知识。B部分为1900-1997年的东南亚历史(H1不作要求),主题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要求学生研究其民族独立的实现背景、过程,独立后面临的挑战、地区间的冲突与合作等,并要求至少以三个国家为案例,进行跨国家的比较研究。这些教学内容非常契合新加坡的国情。
新加坡是一个地处东南亚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也曾与马来西亚并为一国,是多元种族社会。不同的种族其语言、文化和也不同,使各种族的政治地位问题复杂又敏感,国内各种族的关系与国际关系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为使国内各民族和谐相处、稳定发展,新加坡政府一直非常注重种族和谐教育。在初中阶段对本国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习东南亚历史,理解邻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等与新加坡有着深厚渊源的国家的文化内涵,加强对周边国家的了解,并理解国内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使新加坡成为种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典型国家之一。另外,新加坡近代史上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又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匮乏、领土范围极其狭小的国家,用新加坡人的话来说,它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小红点。但是,要让这个小红点红得明亮,新加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所以,它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和日常办公的通用语言,强调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公民意识、环球意识的培养。通过国际历史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融入世界,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运用不同的视角理解区域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新加坡学生走出国门、与各个国家的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如果说懂得华语可以走遍半个世界、懂得英语可以走遍另外半个世界的话,那么新加坡则是可以走遍全世界并利用世界资源发展自己的国家,这不能不说是新加坡教育的功劳。
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信息化,有助于学生多种技能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