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医学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医学的内容范文1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美育;内容;意义
笔者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我深刻感受到,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美育教育始终贯穿其中。人们常说,文学即人学,人的学问,而我认为历史学即美的学问。历史学的美育是人类历史文化中精髓,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军事、自然、社会等领域,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些无一不是今天的人们在生活、学习、生产中继承的文化传统、物质传统、道德传统、价值观念。我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价值观念无一不向历史上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人物学习,即美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现象等。
在初中阶段,有六本历史教课书,包括《中国历史》四本,《世界历史》两本,它们都是学生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的宝库。历史教学工作者如何开发和运用这些美的历史文化、物质,把这些历史文明传承给学生,以利于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染,美的陶冶,从而实现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大纲》的三维目标。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读史使人明智,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历史教学是美育的载体
1.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爱美是人的的天性,美的事物具有有特殊的吸引力,在历史教学中融入美育,可以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程中具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素材,例如,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精美的艺术作品等。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这些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使教学内容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比如设计历史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丰富生动的实物图片,如历史古迹的图片、书法、绘画艺术等,指导学生观察、分析,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受到美的升华。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渗透美育,让学生时时观察美、聆听美、欣赏美,这样他们就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起着促进作用。对学生进行历史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体会美的同时激发自己热爱祖国的热情,同时与历史英雄入物达到灵魂的沟通,从而真正影响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伟人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艰辛的奋斗历程和不屈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我们常说先做人后做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完善人格的重要标志,具有高尚的人格、远大的理想对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很有帮助,而且对学生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历史教材是美育教育的素材
1.中学历史教材中故事中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和深刻的哲理,具有丰富而精辟的美学见解与美学思想。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这种美的感受与认识上升为对学习生活的探索。例如,在讲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卧薪尝胆》《铁杵磨针》等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一种渴望学习,克服学习中困难,只要努力,一切事都有可能成功的信心与决心,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与人生态度。这样的教学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使学生在审美感受中得到思想的启迪。
2.中学历史教材中包含的诗词歌赋有许多,这些诗词歌赋中包含着多种美育思想,且诗词歌赋本身就具有韵律美、语言美、精神美的内涵。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诗词进行美育教育,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引导学生诵读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那种豪情万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伟大的爱国爱民思想,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使他们领悟到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基础医学的内容范文2
【关健词】简易教学法;基础会计;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F230-4
《基础会计》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入门课程,其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其课程内容设计的核心是如何正确处理各知识点有关内容之间的联系,如何用较简单的设计和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简易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简易教学法”的基本原理是先实践,后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尽可能地融入实践,不能融入实践的一般都放到最后。把复杂的教学,变成简单的训练,把难学难教的课程,变得易学易教,按此原理重设《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总思路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总思路贯穿“教中学,学中做,做中看,看中练”十二字方针,“教中学”就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依据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流程生动直观地把学生领进门,并让学生多看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用品以增加感性认识,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切记急躁;“学生做”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步骤练习,使学生在不断动手操作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做中看”,对于操作性比较强的知识点教师边教边示范操作,学生也跟着一起操作;“看中练”,通过课堂和课后网络让学生多看会计实务操作录像,并在看的过程中多动手,多练习。教学内容需按真实会计工作过程重新组织,重实践,融理论,达到“课、证、技能”的融合,打破传统学科理论教学体系。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传统基础会计偏理论轻实践,形成了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脱节的现象。改革后的教学内容采取以会计工作过程流程为导向,设计适合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在每个学习项目下又分为若干个教学任务,重新设计的教学内容项目化,授课内容顺序化,采取以典型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分步教学法。在项目总任务下面分别设期初建账、会计凭证、登记账薄和会计报表四大模块,在四大模块下面分别再设14个具体项目。教学进度安排围绕教学总任务,在每个项目下面明确具体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达到目标的要求采用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为了检验教学效果给学生布置项目练习任务并进行工作效果的评价。
在教学中遵循“化难为易,精讲多练,弹性进度,学生主体”的通用教学规范,紧紧围绕“凭证--账簿--报表”这一主线,理重点、抓难点,将每个模块涉及的内容要点用通俗易懂且高度概括的语言归纳浓缩成约6000字左右的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规范可以作为教辅发给学生,教学规范后需附课外参考书目及学习网址,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易教易学的方式,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的融合。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首先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重新设计的《基础会计》课程内容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倡导“以实为本,以能为主,以用为先”的主体思想,化难为易,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会计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对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正德.简易教学法.新浪博客网.2013
基础医学的内容范文3
医学职业类院校现有的计算机教学都是以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主体,教授Word、Excel、PPT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其授课过程既枯燥无味,又抽象难懂,与学生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没有直接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国内外对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研究已较为深入,新的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融合计算机教学与基础医学教学的课程改革的尝试尚属首次。
一、实验材料
学院计算机教学课程中相关软件,如Word、PPT等;基础医学课程中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病理等课程中所用电子文档、图片等);计算机实验室;研究对象为本院护理专业2013级3-10班学生和计算机、解剖、生理、病理学任课老师。
二、研究内容
(一)融合基础医学的计算机课程改革
在教务科的帮助下编写新的计算机课程。
1.将基础医学知识融入计算机授课过程中,使计算机教学成为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计算机课程作为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一部分。在计算机课程中配备一定的基础医学教师,在计算机和基础医学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使用Word、Excel、PPT等软件对基础医学信息进行处理,以此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完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掌握,起到复习和巩固的作用。
2.整合课程资源,整理出融合计算机教学与基础医学教学的校本教材
通过计算机与基础医学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将基础医学,包括解剖、病理等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图片、动画或电子文档的形式融入计算机课程中,形成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计算机教材。
3.改革考核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在基础医学课程中的实际应用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利用现有医学资料,通过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制作一定的医学文件和软件,以此作为最终的计算机考核成绩。
(二)新课程的实施
将融合基础医学的计算机课程引入教学过程中。
我们将2013级3-10班学生随机分成两组。3-6班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计算机教学方法。7-10班为实验组,使用融合基础医学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授课。即计算机课程作为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一部分。在计算机课程中配备一定的基础医学教师,在计算机和基础医学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使用Word、Excel、PPT等软件对基础医学信息进行处理,以此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完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评价方法
学期末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一是学生期末成绩,二是问卷调查(包括学生问卷和老师问卷两部分)。
三、分析讨论
融合基础医学的计算机课程改革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现将融合基础医学的计算机课程优势分析如下:
(一)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融合基础医学的计算机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前就能明确学习目的,能做到学有所用,在学习过程中又无形中巩固了基础医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新的计算机课程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掌握所学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单个专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习和自学的能力。
(三)学生成绩提高
应用新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授课,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直观、具体,容易识记,而且在学生复习和预习等自学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缩短授课课时,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了两门课程的授课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授课效率。
基础医学的内容范文4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基础医学的内容范文5
关键词:转化医学;七年制;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24-02
转化医学是近十年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和重点研究方向。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称转化研究,提倡以患者为中心,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通过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障碍,保持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服务于患者。“转化医学”这一名词在1996年的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科学家Geraghty指出了转化医学的“BtoB”概念,并指出这一概念的含义是双向的,即“从实验室到临床和临床到实验室”的过程,也就是“bench to bedside to bench,BtoBtoB”的过程[1]。研究者明确提出,转化医学理念是双向、开放、循环的转化医学体系[2],转化医学的核心是要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3]。而我国著名学者钟南山教授认为,在我国,转化医学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还包括从临床中提炼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再回到临床,以及从经验到循证的过程。
转化医学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直接影响临床医疗模式的发展和基础研究方向的确立,并将会逐渐影响医学生基础和临床教育。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七年制医学生从基础课向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引入转化医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由卓越的医学生成长为卓越医生。
一、在临床教学中引入转化医学内容的必要性
(一)七年制临床专业医学生开始临床课程遇到的困难
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在临床理论课学习、临床实习阶段和研究生学习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如:基础课程学习与临床课程学习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容易将基础知识淡忘,如何将基础医学的学习顺利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学习;临床理论课的学习如何顺利过渡到临床实习;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怎样将临床技能培训和科研能力有机结合。七年制临床专业医学生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学习方式以课堂讲授和实验室实验为主,在进入临床阶段理论课学习后,很难有机会接触基础实验。学习内容与之前有较大变化,学习环境也有差别,每次变化均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二)现代医学的发展摆脱了旧有的模式,对医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医生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健康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美状态,体现了医学的系统整体观。尽管医学模式的转型尚未完成,但已然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让医学生适应新型医学模式的需要[4]。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基础教学和临床应用被隔离开来,缺少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这种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分离的医学教育,不能适应医学改革的需要,也不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如何突破这种“瓶颈”,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转化医学理念在临床实践和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恰好可以帮助医生、临床教师和医学生适应传统医学模式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将转化医学理念贯穿于内科学的带教过程中的探索
(一)将转化医学的理念逐步运用到见习中
学生刚开始临床理论课学习时,普遍感到有一定的困难,理论课的教学有严格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任课教师介绍转化医学的新进展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在见习的时候,教学内容的安排相对灵活一些,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问、思考,带课教师也可以有时间和机会结合临床具体病例将转化医学中的成果安排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学习慢性胃炎、胃溃疡时,将Marshall和Warren发现幽门螺杆菌,提出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的事例穿插其中,加深了学生对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理解和记忆。两位医生对事业孜孜以求的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潜移默化中也使学生了解了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应用的典范,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接受和适应新型医学模式,增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与能力,从较高的起点出发,未来从医后亦能将转化医学的理念用于工作中。
(二)在实习中,鼓励学生参加转化医学相关的学术活动
学生有对临床工作的好奇、紧张,也会对将来研究生阶段学习满怀憧憬和思考。我们鼓励实习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拓展多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结构。例如:要求实习学生参加医院举办的小讲课,部分内容涉及肿瘤的化疗和干细胞移植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基因组学、后基因组学中的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用药密切相关。学生在基础医学的学习阶段学习了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知识,在临床实习中可以见证基础科学的重大进展如何在临床上“大显身手”,能够建立转化医学的意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担当起突破基础医学成果和临床应用之间屏障的任务,架起两者的桥梁。
(三)渗透“转化”理念,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准备
转化医学的实质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与融合;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与合作精神。七年制医学生研究生阶段只有两年,本科阶段有意识的将“转化”观念引入教学,引入前沿知识,拓宽国际视野,有利于他们为下阶段学习做准备。采用案例式与讨论式教学启发模式,指导他们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在新知识不断涌现的时代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总结的能力,强化其只有不断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才能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理念。近年来,我校开展了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进入临床学习阶段的本科生可以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申报或参与临床课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到收集病例、归纳总结、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学生参与科研的各个环节,培养了对科研的兴趣,锻炼了思维,又能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转化”的理念渐渐贯穿在学习中。
(四)转化医学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转化医学要关注疾病的治疗效果,就不能放弃对病人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从实验室到病房,再回到实验室的全过程都需要病人的参与。人文精神的注入能够帮助医学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具备转化医学多因素的研究思路,有利于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全面医学人才。在带教见习和实习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多与病人接触,课堂讨论的病例,尽量要求学生亲自采集病史。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多思考,勤提问,教师帮助学生提炼问题,引导讨论向纵深进行,将转化医学的理念逐步带入讨论中。将转化医学理念贯穿到教学中,会遇到诸如新技术、新方法带来的伦理观念上的冲突,还需要慎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避免盲目强调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忽略病人的感受或带来伦理上的新问题。
三、转化医学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在教学中存在问题
目前,为了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世界上各主要的核心期刊都开辟了转化医学专栏,同时还出版了国际性专业杂志,如:《Translational Research》、《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各个国家开始制定实施转化医学的发展计划,转化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受到极大鼓励。国际知名的医学院近年来在转化医学理念的影响下已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并取得不少业绩,起到了引领新的医学发展的范例作用。
转化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传统医学教育体制的影响,还存在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临床技能培养相脱节的现象,缺乏完整的教学体制,教学条件和设备不够完善,教材中关于转化医学的理念强调不够,教师缺乏主动将转化医学理念注入日常教学的意识,也很少有医学院校开设转化医学课程,本科生科研创新的项目不能覆盖所有学生。但转化医学在我国发展迅速。国家级和卫生行业的科技发展计划,都对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资金和项目上的支持,为疾病的预防、预测以及个性化药品研发提供了可能。国内有专门发表转化医学内容的期刊《转化医学杂志》,特别是七年制内科学教材不断更新,关于转化医学的内容也逐渐增加。
总之,转化医学在新时期医学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临床医疗模式的发展与医学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大力传播转化医学理念,将其渗透到在医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有一定临床科学研究能力,思维活跃,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Lancet, 1996, 348(9025): 422.
[2]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 A two-way road[J].J Transl Med, 2003, 1(1):1.
基础医学的内容范文6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42-01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理论学科之一,也是医学生从基础医学通往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实验教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高等院校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现阶段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多以教师的主动讲授为主和演示为主,学生缺乏一定的思考。本文将探讨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1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理论学科之一,它同时还是一门医学生从基础医学通往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生理学以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的基础理论为本质,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免疫学和病原学等一系列学科作为基础,揭示整个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与代谢的动态变化、发生机理和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为临床课程的学习铺下坚实的基础。
病理生理学实验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病理生理学实验,医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实验的具体操作和观察、对实验结果的详细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为医学生今后的临床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但传统的实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按部就班的讲授理论和模拟演示,医学生通过模仿独立完成实验,但却忽略了在实验过程中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仅仅完成了“教师怎么做,学生怎么做”这一浅显的过程。因此,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2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浅析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首先应从教师开始。现在很多理论课程都以PBL教学为主,实验教学教师也可同样借鉴,做一个很好的“引导者”。首先,教师在讲授了相关的理论课内容后,可让学生去思考如何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可以适当的提示学生有关实验原理,实验容和预期要观察的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自行成立实验小组,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实验规划,并创立实验方案。其次,在实验教学上,教师要告诉学生某些重要的实验操作和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并对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纳总结。除此之外,教师自身还要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因此,课前的教学准备要比以往更充足。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巡视,不断发现问题,并一一进行辅导解决。收集到相关实验数据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和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对整体实验过程进行汇总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这样,学生既能自己提前感受到科研的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在教师的启发下靠自身的能力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这需要病理生理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了解相关的邻近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新颖的前沿知识。因此,教师应多参加一些学术活动,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拓宽了知识面,确保良好的教学质量。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先有教师教授基础实验理论并演示,接着让学生进行操作,是单纯的“模仿”过程。这样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身的思考,学生是被动的学习。通过借鉴PBL教学的经验,学生可以提前查阅相关的实验资料并在实验之前最好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再遇到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这样便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病理生理学实验内容也可进行整合,将部分实验改为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例如,单纯的复制休克的动物模型或者单纯的复制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可以整合成一个综合性实验,通过建立家兔休克的模型,既观察家兔发生休克后的机能代谢改变,也观察家兔通过发生失血性休克发生心力衰竭后的机能代谢改变,最后使学生通过休克模型的复制,也能了解到休克致使心力衰竭的发生,能更好的将休克和心力衰竭的理论知识联结在一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再次,可在实验报告的撰写方面进行改革。实验报告是对整个实验过程的阶段性总结,既包括了实验的相关原理、材料和方法,还涵括了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传统的实验报告更注重实验报告书写的规整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的学校还将实验报告改成格式化的模式,学生只需在相应的栏目内填写少量的内容,以求达到标准化。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可以提升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的完整性也至关重要。特别是不同的实验小组可能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和不同的实验问题,因此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也不应是统一的,而是各部相同的。因此,应鼓励学生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多做努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扩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实验教学的学时也可适当的由原来的3学时改为4学时,这样既能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完成实验,也能避免以往由于时间紧张而使某些难以操作的关键步骤需要老师协助完成。保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三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不仅仅要使相关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引导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指导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今后综合多变的临床工作提供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Hendry G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utors’ conceptions of their development as tutor[J].Med Teach 2009(31):14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