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匆匆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匆匆教案范文1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日益发达,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变得多元化。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一个重大问题——交通安全。
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人的一生就只有一次生命,我们应该爱惜生命。注意交通安全也是爱惜生命的一部分。我曾经就听说过这样几则交通安全事故:
有一位司机载着两位乘客,由于酒后驾车,不幸撞上了大树,就因为这样,造成了车毁人亡:车辆断成了两截,并且、使两个人当场死亡,另一位身负重伤的惨状。[小x山s屋 作z文w网]
还有位司机,由于在路面上行驶时严重超速,无法及时躲闪转弯的汽车,最后与那两车相撞,造成了严重的交通事故。还使两个人分别受重伤和当场死亡。这真是害人害己啊!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学习”罗伯特和刘翔:有些人为了追求速度,总是跨过马路旁边的护拦,还以极高的速度横穿马路。也许有些人可能会说:“我经常这样子,但没什么事啊!”那是侥幸心理,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是在拿自己宝贵的生命作赌注啊!
匆匆教案范文2
首先,了解什么是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一种用句子作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主从复合句,通常直接跟在被修饰名词或代词之后,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称为先行词。定语从句一般由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来引导,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一方面连接定语从句,另一方面其本身又在定语从句中充当某个句子成份。
eg:Sheisagirlwhojustcantsayno.girl为先行词,whojustcantsayno为定语从句,关系词who在整个定语从句中作主语。
常见的关系代词who(whom)指人、that指人或物、whose,关系副词when、where以及why、how。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可作主语、宾语、定语、表语,关系副词在定语从句中作状语。
eg:(1)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who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2)Davidistheboywhom/whoyouhavetalkedto.(who/whom作定语从句的宾语)(3)Thisisthewindowwhoseglassisbroken.(whose作定语)(4)Tellmethereasonwhyyouarelate.(why在定语从句中作状语)
到底用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就看定语从句中缺少什么,如果缺少主语、宾语、定语就用关系代词,如果缺少状语就用关系副词。
其次,应注意定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一般应与先行词保持人称和数的一致。
eg:ThisistheonlyoneofthestudentswhoisfromCanada.
先行词单数
定语从句中的动词时态应根据句意及上、下文而定,主句和从句可用不同的时态。
eg:WhereisthecomradewhomIsawyesterday.
现在时过去时
第三,定语从句,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限制性定语从句是先行词在意义上不可缺少的定语,关系十分密切,如果省去主句的意思就不完整,该从句不能用逗号和主句分开。
eg:Thatisamanwhofoundmyhandbag.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是先行词和整个主句的附加说明,关系不是十分密切,若省去,主句的意思仍然清楚,该从句前常用逗号和主句分开。
eg:Shewasagoodmother,wholovedherchildrenverymuch.
需要注意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指事或物时只用which。
eg:Thetreesnearthehouse,whichIplantedthreeyearsago,aregrowingupwell.
第四,运用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介词+关系词(即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介词的宾语,如果介词放在关系代词的前面,则关系代词指人只能用whom,指事或物只能用which。):
whoisthecomradewithwhomyoushookhandsjustnow?
匆匆教案范文3
【关键词】名校网络公开课;案例教学;情景体验
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给学生丰富的信息和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教师不再通过单纯的说教方式灌输,而是以讨论分析的方法归纳知识脉络,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广受学生欢迎,特别是对于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案例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1.《基础》课案例教学法的现状
目前,《基础》课教学中案例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从例到理”,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这种模式多用于课程的引入,让学生一上课就接触到现实鲜活的案例,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从理到例”,在教授给学生基本概念之后,启发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剖析案例的实质,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多用于铺陈理论之后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于基本理论的认识,帮助学生把握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进一步加深对于理论的理解。以上两种案例教学模式归结起来,又都属于列举讲评式教学。教师通过列举典型案例去解释理论,或者以理论知识来贯穿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综合讲评,总结提炼出课程的知识点。
这种传统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不用多言,但使用不当也会给教学造成一定困扰:首先,案例与生活的密切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接受程度,这就要求在案例选择上必须慎而又慎。此外,传统案例教学全程由教师讲授,这种以第三方口吻讲述的故事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成为了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最后,在案例中,学生均以“他者”身份进行观察,这容易降低学生的体验感,产生一种与我无关的情绪。
要解决这些困扰,让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里、脑海里、心里,教学必须回归课堂的主体——学生,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中案例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改变教师灌输的常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这方面,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2.名校网络公开课“情境体验”教学法的特点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阵在网络上听课的热潮,这些课程多来自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课程内容也涉及五花八门,它们通过互联网渠道面向全球免费开放,再经由字幕组的翻译让课程走入一般网民的生活,一时间网络“淘课”成为了一种时髦。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思考:这些课程为何如此收欢迎?它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国内高校是否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为我所用?从《基础》课教师的教学角度看,名校网络公开课的教学教法确实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其“情境体验”教学法弥补了国内传统案例教学的缺陷,教学效果更佳。
首先,“情境体验”教学强调情景再现。情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强调主体所处的特定的环境,它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感受,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将情感和思想代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引发他们的思考。比如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教授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就是一个绝佳的示范。在课程的开端,桑德尔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情境:“设想你是一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每小时60英里行驶,你发现在车轨的尽头有5位工人干活,你想尽办法车却已经停不住了,你的手刹不灵了,你感到十分绝望,因为你知道,如果你撞向这5位工人,他们必死无疑。你很快会就知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好,直到你发现,在电轨的尽头,刚好有一条分叉,而在那条分叉路上,只有1位工人。你的方向盘还没有失灵,所以你可以选择把电车拐向那条分叉路,撞向1位工人,但救活了另外那5位。此时,你觉得怎样的选择是正确的?”接下来,桑德尔教授邀请了几位观点不同的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带领学生讨论这些选择背后所体现的不同道德推断模式。最后在师生的辩论中,自然引出“功利主义的幸福观”、“程序公正的必要性”等议题。
其次,“情境体验”教学内容设置精妙。内容设置可谓教学的核心,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关注程度,甚至直接决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学习效果。就《基础》课而言,虽然课程里许多内容与学生密切相关,但引出这些议题的方式却不尽如人意。比如,都是讨论人生的入门课,我们的课程多是谈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等,而国外大学则讲《幸福》,谈《死亡》,讨论《西方爱情哲学》。这种议题内容的差异,直接造成了学生感官体验的不同,后者还没开讲就已经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最后,“情境体验”教学展示问题的思辨。问题是兴趣的先导,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一个好的问题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启示效果,激发其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学习。名校网络公开课展示出提问“思辨的性感”,用问题启发学生,也收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和反思。比如耶鲁大学教授雪莱?卡根在《死亡》课上开篇便问,“如果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恐惧?”、“死亡以及死亡过程究竟有什么不同?”等等,这样深刻的提问,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思想。
3.名校网络公开课对《基础》课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情境体验”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案例教学”的比较,我们发现,名校网络公开课在教学教法、课程内容设置、教学风格等多方面对《基础》课教学有极大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在抓住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借鉴作用明显。“情境体验”教学法令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代入感、参与感、交互感更加突出,这也是国内高校,特别是《基础》课教师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匆匆教案范文4
1 教学档案管理现状
教学档案管理是院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因为档案中记录了很多有关教学的内容,也有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因此教学档案管理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要。只是很多院校都没有对此引起重视,无论是人员选用上,还是设备配备上,都没有达到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要求。现阶段,院校通常是从教学评估方面来对检查档案管理工作,因为院校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对其重视,所以每次检查时,院校档案管理部门都需要将所需要的评估资源补齐, 这严重影响了日常教学程序。如果平时,院校就能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待到检查时,就不会出现如此慌乱的局面。现代教学档案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有一部分院校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对教学档案进行归类统计,这就导致监察时,档案管理人员显得十分混乱,无法分清主次,也正是因为如此,有很多档案所具有的价值根本无法被挖掘出来;其次,档案记录存在着误差,有关学生的档案记录主要是由多个部门负责,而每个部门所记录的数据信息时常不一致,院校检查时,不知道应该以哪一个部门为准,这不仅为档案检查带来了麻烦,同时也影响了档案原始性;再次,教学档案不够完全,要不有始无终,要么有终无始,而且在所记录的信息中,还存在信息不健全的情况,这使得档案价值大打折扣,甚至成为无用的档案;最后,有些院校档案管理并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所以档案记录的标准并不统一,无论是格式、内容等不一致,记录相对比较混乱,这为档案检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2 教学档案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各个院校没有针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尽管院校对教学工作一项都非常重视,甚至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对于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却没有进行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不重视此项工作。因此也就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专门的管理这项工作,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档案管理行为,久而久之,教档案管理工作就成为院校管理的薄弱环节。
其次,责任分配不均,有关人员负责档案教学管理时,责任分配不均,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进行所有的管理操作,所以即使出现了问题,也难以找到责任人, 再加之,院校对此本身就不够重视,因此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人力物力上,投入都不足,管理人员自然也就不会重视,自然就不会为此作出详细的责任安排。
最后,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水平不一,可以说,院校从事档案管理人员依据都不是相关专业毕业的人才,通常都是临近退休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其对档案管理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档案管理出现问题也在所难免。
3 规范教学档案管理的措施
教学档案的管理和建设是高等学校管理诸方面的重要一环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从1995年着手对办本科教育历史不长的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目的在于重点检查被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运行情况,督促各级政府加大对高等学校的投入,推动高校深化改革,真正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从2000年开始,一些省、市主管部门又对连续扩招两年后各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检查,了解各高校教学整体运行情况,以便更好地推动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1 转变观念,强化认识
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管理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所学校当时的教育教学秩序、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的重要背景资料,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学校各级领导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大管理和建设力度。要彻底转变传统观念,要以唯物辩证法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意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必要的经济管理手段等。
3.2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各级责任制
首先要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和教学档案管理和建设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任务和职责,确定各类教学档案的内容、保存的范围和时限。必须明确学校主管领导是教学档案管理一级责任人,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负责人是二级责任人;教学秘书是一级执行人,各科室及教研室主管人员是二级执行人的制度。实施必要的定期检查验收公示制度和奖惩制度,把教学档案的管理和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目标责任管理之中。
3.3 推行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学校应在教学事业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投入必要的物质条件,不断更新管理手段,积极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实际工作中,要避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干涉,要靠政策、制度约束人,鼓舞人,靠必要的物质条件投入引导人的办法,积极推广优秀的教学档案管理方法,努力推动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使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和建设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轨道。同时,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不同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另外,还要注意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要加强校内管理人员政治思想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强化责任人对执行人的有效监督管理,密切同其他院校的业务交流和学习。
匆匆教案范文5
关键词: 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 问题情境 原则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或解决问题的中心内容,它让学生产生问题,领受“任务”,并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认知与个性发展。
1.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原则
所创设问题情境要具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进行广泛的类比、联想与猜想;还要有挑战性,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案例1: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必修3第三章3.3.2节内容中的一道几何概型课例的教学
例:假如你家订了一份报纸,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30―7∶30之间把报纸送到你家,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早上7∶00―8∶00之间,你父亲在离开家之前得到报纸(称为事件A)的概率是多大?
这是我校一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1)这是什么型的概率呢?(学生几乎都不用想就回答:几何概型。因为学生知道这节课正在讲几何概型的内容)
(2)你知道事件A发生时x、y的大小关系吗?(学生很容易想到y≥x)
(3)你知道x、y的取值范围吗?它表示什么区域?(学生根据题意回答:6.5≤x≤7.5且7≤y≤8,学生讨论、交流后发现它表示一个正方形区域,面积等于1)
教师这时画出几何图形,然后讲解:根据题意,只要点落到阴影部分,就表示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即事件A发生,所以用几何概型公式:
2.问题情境的适时性原则
所创设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设计问题有一定难度但趋向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现区”,促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因此,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且富有成效。
案例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2.3.1节)
引入情境问题:
(1)早晨阳光下,旗杆与它在地面的影子所成角度是多少?(学生都能回答:90°。)
(2)随着太阳的移动,不同位置的影子与旗杆的角度是否会发生改变?(引导学生发现旗杆始终与地面的影子保持垂直关系)
(3)旗杆与地面内任意一条不经过旗杆位置的直线关系如何?依据是什么?
(4)定义中“任意一条”能否用“无数条”来替换?(其目的用以辨析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内涵)
(5)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
(6)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在操作中辨析、思考折纸过程的数学本质,最后得出图2情形。
3.问题情境的科学性原则
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内容要科学,有针对性,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相应的数学知识点为依托,不可随意编造或东拼西凑,表述要科学,结构要合理,由易到难。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4.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原则
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要有效率,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有较高的比值;要有效益,教学目标与个人的教学需求相吻合。
5.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课题,不要故弄玄虚,离题太远,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直接有利于当时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
(2)要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步步释疑,切不可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超前引路。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要提出带有导向性、难度适宜、启发性的问题。
(4)教师不仅自己要刻苦钻研、精心设计,而且要经常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设计思路,变“传播”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爱上数学,真正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2]周小山等编著.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7.
[3]田仕芹.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中学数学杂志(高中),2007.6.
匆匆教案范文6
【关键词】安全感;安全事件;风险;权衡
1、安全的权衡
安全是一种权衡,而权衡是一个了解心理安全的很关键的概念。要想得到家庭的安全,每次想进到自己家时,就得从口袋里拿出钥匙然后插入锁中把门打开,这是一个繁琐的程序,或者要想在机场安全,就得付出时间和支出对每一位乘客进行安检,所有的安全都是一种权衡。仅仅把安全看作是效益的术语是没有意义的。防弹背心很有作用,并且对于阻止子弹很有效果。但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来说,居住在一个法治的和相对安全的工业化国家中,穿一件防弹背心并不是很好的权衡。附加的安全是不值得的:不值得花费、不适合,并且也不够时尚。到另一个环境中去,也许你会做出不同的取舍。
我们每天都会做出安全取舍,或大或小。这些通常不是一个决定的唯一原因,但是是主要因素。并且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很直观的做出安全权衡。安全的权衡是一种本能行为这些直接的选择是生命的中心。每一样生物都会做出安全权衡。作为一个成功的物种,人类应该是善于对安全作出权衡的。
同时,我们看起来其实也是非常不善于权衡的。我们总是会做出错误的取舍。我们夸大一些危险而蔑视其他,我们夸大一些花费而缩减其他。即使是最简单的权衡我们也会犯错—一次又一次的犯错。一项研究人类安全行为说我们是完全不合理的。事实是我们并不是不擅长对安全进行权衡,我们可以很好的适应环境,原始人在东非高原以小型家庭群居的方式生活。仅仅是因为2007年纽约的环境和肯尼亚公元前10万年是不同的,我们的安全感与现实的安全情况也是分离开来的,我们把事情搞错了。
2、风险的传统观点
很多时候,对安全的知觉与现实的安全情况不符,是因为对风险的知觉与现实的风险情况不符。我们担心错误的事情:对于小风险投入过多的精力或者对大的风险又不够重视。我们没有正确评估不同风险的风险程度。很多情况都可以归结为错误的信息或者错误的数理估计,但是还是有一些一般的疾病反复出现。
David Ropeik and George Gray在他们的书《风险》中列出了如下清单:
-很多人更害怕面对新的风险。
-大多数人都不是很害怕自然风险。
-大多数人都不是很害怕自己选择的风险。
-大多数人都不是很害怕能赋予他们想要的一些好处的风险。
-相比较死亡痛苦较小的风险。
-大多数人不是很害怕那些他们可以稍微控制的风险。
-大多数人不是很害怕那些来自于他们信任的地点、他人、公司或者政府的风险,更害怕他们不信任的来源的风险。
-我们更害怕那些我们觉得恐怖的风险。
-当不确定性比较高时,我们更加害怕这种风险,我们不太是很害怕我们所了解的事情的风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一些新的技术在一开始就很关注的原因。
-成年人更加害怕对孩子的风险。
-人们更加害怕那些对自己有直接影响的风险。
如果我们的风险认知失败了,是因为新的情况以高速率发生变化:有些情况存在于2007年,但是在公元前10万年不存在。就好像当面对一辆汽车时,一只捕食逃避技术失败的松鼠,或者是一只准备从鹰那里幸存而不是从枪底下幸存的鸽子,当面对现代人类社会、科技和媒介时,我们原始的处理风险的能力也会失败。并且,更糟的是,它们会因其他人而失败——政治家、营销人员等等——那些利用大自然的失败为他们盈利的人。为了搞明白这些,我们首先需要明白我们的大脑。
3、风险与大脑
人类的大脑是一个迷人的器官,但是又是非常混乱的。因为它进化了上万年,有很多不同的过程混在一起,而不是逻辑有序的。其中的一些过程知识为一些情形而优化,而其他的却不能像这一过程一样表现良好。而且还有一些重复的工作,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大脑处理。
对风险的评估和反应是一个生物面临的很重要的事情,并且在大脑中有一个原始的部分来承担这一工作。这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情绪的加工基地,这些情绪来自像愤怒、回避、防御、害怕的感觉输入。这是大脑的一个很古老的部分,似乎起源于早期鱼类。当动物看、听、或者感觉到潜在的危险时,杏仁核就会立刻做出反应。它会引起肾上腺素和其他的荷尔蒙进入到血液中,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导致心率加快和加强,增加肌肉紧张和手心出汗。但是世界是很复杂的。一些很可怕的东西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么有危险,因此其他人可以通过留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中建立一个更好的有利于未来的反应来更好的应对。这意味着,当你研究出了对形势的更复杂的分析并且找到应对方法时,存在着一种进化优势来阻挡自反战斗或逃跑反应。
我们人类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路径来分析风险。这就是大脑皮层,一个更加进化的大脑部位,是最近才发展和进化起来的。它很智能和分析,可以归因,可以做更多细致入微的权衡,并且也很慢。因此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有两个应对风险的系统——一个原始的直观系统,一个更先进的分析系统——并且它们是并行运行的。并且大脑皮层要想反驳杏仁核是很难的。所有这些都是关于杏仁核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因为大脑皮层的分析系统是新发展的,因此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心理学家Daniel Gilbert有一个伟大的理论来解释它:大脑是一个设计完美的机器,它不断扫描应该得到的事物的周边环境。这就是大脑几百万年来做的事情—并且,仅仅在几百万年前,哺乳动物的大脑学会了一项新把戏:在危险发生之前确定危险的时间和位置。人不是电脑,我们不能像机器一样通过不同事件的相关可能性来评估安全。相反,我们有捷径,经验,原型和偏见——总体被看做是“启发法”。这些启发法影响我们如何看待风险,如何评估将来事件的可能性,如何考虑花费,以及如何做出权衡。在有限的认知能力下,我们已经得到近乎最佳的答案。
【参考文献】
[1]Schneier, B.: Beyond Fear: Thinking Sensibly About Security in an Uncertain
World. Springer, Heidelberg (2003)
[2]Ropeik, D., Gray, G.: Risk: A Practical Guide for Deciding What’s Really Safe andWhat’s Really Dangerous in the World Around You, Houghton Mifflin (2002)
[3]Gilbert, D.: If only gay sex caused global warming. In: Los Angeles Times (July 2,2006)
[4]Kluger, J.: How Americans Are Living Dangerously. Time (November 26,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