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经济学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经济学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经济学原理

法经济学原理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管类;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很久以来,重知识轻能力是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所在,这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立足于21世纪发展的独立学院,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尤其积极探索与实践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力图培养出既精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如果能学好经济法,培养出实践能力,那就能规范其今后实际工作中的经济行为,也能用法律手段维护本单位和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对于保护社会经济秩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传统的经济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经管类人才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力不从心,矛盾和问题在教学中也层出不穷,既要在教学实践中保留经济法的自有理论体系,又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从而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这个重要问题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深入探讨。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经济法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1 经济法课程教学在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独立学院的经济法课程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法律社会实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不符合培养既精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需要改进地方很多。

1.1 不同的专业对经济法内容需求不同,用的却是一样的教材

目前,经管类专业众多,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就不相同,因此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情况来选择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教学。但事实上,目前并没有针对专业进行编写的经济法教材,大多数经济法教材只能适应普通教学的需求。因此各院校对于教材的选择面很窄,选用的通用教材不符合专业需求的情况较为常见。而教师选用这种通用教材后,往往会忽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应用相同的教案,这在实际上制约了经管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1.2 社会实践非常必要,却没有或很少安排

经济法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经管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也是应用型为主的人才,这就使得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成为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但是经济法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学生又没有相关的法学基础,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之间就会产生矛盾:课堂讲授不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就不能掌握,就不能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但若教师仔细讲授,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却因课堂讲授占用大量时间,导致学生已经没有时间安排课外实践,如去地方法院、检察院甚至监狱进行观摩教学。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甚至对经济法课程失去兴趣。

1.3 教学目标多样化,考核方式却很单一

经济法是经管专业的基础课,不同的专业,授课的侧重点不同,那么就应根据其授课的具体内容、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进行考核。但绝大多数院校目前仍是采用统一的考试模式,通过学生考取的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和学生水平的尺度。这种看起来很公平的考核方式,实际上无法考核出不同学生的真实水平。事实上,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手段。例如,闭卷考试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加强记忆,写论文则可以督促学生广泛阅读,开阔眼界;社会实践能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法的兴趣;甚至口试也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口才和即时思维的一种方式。教师如果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将有利于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2 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应如何在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展开

2.1 专业需求与教学内容匹配

除了尽可能选用优秀教材以外,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努力探索,依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上课内容要进行进行精选,以便形成适合专业要求的授课内容,尽量提高教学质量。如除了把经济法中的基础理论部分作为教学重点外,还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比如针对会计专业学生,会计法、税法、票据法、银行法就很适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就需要重点讲授合同法,特别是各种具体合同的签订;而外贸易法、合同法、反倾销法等则适合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这样就能够做到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专业的法律需求。同时,教师应时关注和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对于经济法中新出现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立法,及时地在教学中加以体现,从而使教学内容跟得上立法进程。

2.2 适量安排法律社会实践

在课堂讲述过程中,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案例教学法,实物法,提问法等,着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经济法教师注重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模拟实务到真实环境实务的综合运用;经济法教师还应密切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大力开展法律咨询与援助活动,定期邀请司法部门人员讲座,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法律服务平台和实务环境。

2.3 教学评价体系应该科学

对经济法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创新,使之适合不同的专业需求,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打破完全统一的考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评,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考虑的。第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学习内容通过课堂测试或单元测试甚至口试,检测教学重点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实际案例分析处理能力进行测评,此为课堂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对调动学生的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加强对经济法的掌握和应用有显著作用,同时又能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第二,闭卷考试的方式则是适于学期末的考核,以选择、判断、案例分析为主,重点检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促进学生掌握和记忆基础知识,给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因为不同专业对法律的需求不同,教师对所讲内容有所侧重,所以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比如一份试卷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试题部分,占试题总量70%,第二部分为专业试题部分,各专业选做不同的题目,占试题总量30%,所得成绩为试卷成绩;最后,根据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得出社会实践成绩;所以学生的最终得分由三部分组成:课堂平时成绩,试卷成绩和社会实践成绩,这三部分最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加总,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总而言之,经济法是一门学起来比较枯燥但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经济法教学措施的改革,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独立学院经管类经济法教学中的首要问题也是根本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培养既精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输送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影.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08(03).

[2]宁清华.对本科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思考[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06).

[3]刘瑛.经济法教学方法初探[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10).

法经济学原理范文2

论文关键词 经济法 教学 创新 实践

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设置是为了使同学们掌握在经济管理领域基本的法律知识,为以后在工作中能预防相应的法律风险及处理相应的的法律纠纷,并不是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也不是简单的普法宣传和教育。

但传统的来源于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学方法重视经济法律知识的传授,课堂结构主要是法律概念、法律特征、法律规定、理论的解释、偶尔有简单的抽象的案例介绍。这样的上课方式对进行经济法律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其太理论化致使学生丧失上课的兴趣,既没有学到知识,也没有提高能力。已经不适应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的要求。

一、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层面。当今社会不仅需要拔尖的研究型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一线应用型创新人才,所以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和对科学家的培养同样重要。根据社会需求及实际情况,独立学院大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独立学院基本都在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开展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所以在独立学院中开展经济法教学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一指导思想,真正能培养学生具备法律思维能力,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较强的实用性需求和法律基础缺乏

独立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往往比一般的普通高校要强,他们学习经济法的目的很少想进行法学研究,而是希望能真正应用于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经济法律知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纠纷。非法学专业学生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只学习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该课程在结构安排上内容侧重于思想道德修养。所以非法学类专业学生法律基础非常薄弱。缺乏法律基础理论及民事相关制度等基本知识,就很难展开经济法学理论深入的学习。所以传统的经济法教学已不能满足客观的需求,要研究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有兴趣、且对学习内容印象深刻,且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三)较短的课时安排与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的冲突

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经济法的课时安排有64、54、48、45等学时安排;但学习的内容有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三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票据法、证券法、外汇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等内容。所要学习的法律知识太多,而给予的课时安排又太短,客观上根本不可能讲完这么多内容。而老师的选择要么是每章都讲,但每章都浅尝辄止,学生最终也是什么都学不到;或者是老师抽出他认为重要的章节来讲,这些章节学生可能掌握,但不讲的,学生又什么都不知道了。这种客观的现实,需要教学创新来突破,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提高法律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目前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在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不统一

造成教学内容不统一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有:一是很多经济法教材体系庞大,内容广泛,按学校规定的课时教师无法完成任务,于是老师们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挑选一些章节讲授。二是我国法律教材撰写、出版、更新的周期较长,而且相对于法律的修改滞后,如果老师不及时进行法律知识的更新,不及时选用最新的教材,就无法跟上法律的修改及法学理论的发展。

(二)忽视及缺乏对学生有关经济法应用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非法学类专业的经济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经济法在很多非法学类专业中并非核心课程,所以很多专业队经济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许多非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提及经济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缺少法律实践活动,经济法律应用能力就很难提高。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与培养目标相背离

由于教授经济法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法律专业,所以大部分独立学院非法学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虽然有一些变革和创新,但主要还是沿袭了法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系统讲授为主,稍加些案例进行教学。

目前的经济法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完全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二是根据教师和学生喜好跳跃式教学;三是对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多讲,内容多,案例也多;与学生联系不密切的少讲甚至不讲。这几种方式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学生没学到经济法知识,也没培养经济法律应用能力,与培养目标相背离。

(四)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主动性不足

大部分学生学习经济法都是被动地来课堂听课,即使有学生发问,也是针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某一个知识点问的相关问题,不会主动地思考老师即将要讲的内容跟生活或未来工作的相关度;或者不会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用经济法怎么去解释去思考。

三、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的对策

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的关键是树立重兴趣、重创新、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一)经济法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现实以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主动性

对于非法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法律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重兴趣就是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加强师生的互动性和交流。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把法律看做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努力使经济法还原到社会现实之中。使法律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提高了。

要使经济法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需要创建并实时更新庞大的经济法案例库。对入选案例库的案例有一些要求:一是客观发生的案例,有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实、矛盾和利益冲突、争议的解决程度及结果、社会评价等要素;二是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要在全国知名的媒体上进行过追踪报道;三是要在经济法发展历程中有转折性或决定性的影响;四是最好是最近三年发生的案例,除非是一些经典的案例不受三年的限制。有了这样的案例库,才有条件说能调动学生学习经济法的兴趣。

(二)运用范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学生对经济法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运用范例教学法,经常性的对学生布置一些跟课程有关的案例及案例分析或理论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演示。使学生能由点到面,并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且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建立经济法律诊所和法律援助中心实现学生学习经济法的实践性

法经济学原理范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原理;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1)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迄今在世界上尚不存在一个众所同意的定义。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其中包括教科书、官方文件、私营经济记录、专业或非专业著作、报刊杂志的文章和报道等等。(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或称理论经济学,是以人类社会在特定生产方式下的经济生活,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在劳动产品是商品的条件下)和消费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方法。实证分析构成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方法。西方经济学认为,要使经济学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抛开价值判断问题,使经济实证化。中国经济学有着深厚的规范分析的传统,致使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解释现实经济,在许多问题的讨论上始终无法得到一个相对一致的结论。所以,在经济学研究中引入实证方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方法问题,还关系到经济学的社会价值问题。

2.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经济学家“工具箱”中一个重要的工具。一些经济学家把数学当作经济分析的唯一手段,不顾条件地加以运用,这种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些文章不是从研究的需要出发运用数学工具,而把数学公式模型作为装点。第二,有些研究成果假设过多而且随意性很大,在资料的处理上往往人为地进行“调整”,降低了论证的说服力。第三,有些运用数学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定性研究作指导和必要的经济理论知识作支撑,往往是前后矛盾或违背常识,貌似科学、严密,实则有很多漏洞,更无法操作。

3.结构分析方法。结构主义是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也是现代经济学中一种具有很大影响的理论思路。这一方法的理论特征是从经济整体性及结构分析的角度分析经济的发展。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缺乏弹性,价格的相对变动对资源重新配置的推动作用很小,供给与需求向均衡点的运动不能自动进行,从而市场不能结清,缺口无法填平。因此,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是自我均衡的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的主要根源是部门间的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必须把经济分解成几个构成部分,从结构联系的角度去分析经济发展的进程。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并根据其个人研究成果,作了相当的补充和完善,构成了一个有一定独创特色的比较完整的经济学方法论体系。

4.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在观察和实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调查统计技术,如全面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由于经济信息常常涉及到人的切身利益,当事人常常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隐瞒甚至假造数据和事实,因而为了获得确切的事实材料,还需要掌握必要的访谈技巧,一般的原则是拉近感情、隐蔽企图、旁敲侧击、催人入眠、多方印证。

5.理论模型。理论模型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数学公式(Mathematics formula)表达。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倾向于应用数学公式,其基本做法是:将所有研究对象都称为“变量”(Variables),然后先做出一定的假设(Hypothesis),通常假定除所要研究的少数几个主要变量外,其它所有变量和外部条件都不变(Other things constant,或Ceteris paribus),在此假设前提下,再以有关数据材料为基础,通过逻辑分析和统计检验,建立主要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理论模型时要注意“合理假设”。原则上只有无关紧要的因素,才可以忽略不计,或假设为不变。但究竟哪些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哪些因素不能忽略?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目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作为一个系统,社会经济内部诸因素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均衡分析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学方法得到普遍应用,是很自然的。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是相当松散的,并且经常处于变动中,包括各因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都在不停地变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法经济学原理范文4

1.个体角度的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可有可无

经济学是基于个体研究的科学,从个体的角度,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具有明显共性的四个特点。一是学历起点低。就当前而言,多数高校后勤管理人员70%的第一学历在大专及以下,50%的第一学历在中专、高中及以下,他们主要通过招工、顶职(工人身份的父母提前退休,岗位由子女补缺)、军人安置等途径入职;二是工资待遇低。由于学历问题,后勤管理人员长期得不到轮岗机会,也就失去了很好地锻炼和提拔的机会,待遇的提高主要靠工龄积累和政策的“水涨船高”,这种积累的结果,在按基数增加工资的多数时间,是越积累差距越大。他们在对政策无可奈何的前提下唯一的对抗方式就是消极怠工,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视而不见”;三是工作具有可替代性。高校的专业教学、重要管理岗位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这就是高校为什么高薪“挖墙脚”和高薪留人才的根本原因,如果排开工作创新、放弃工作进步,后勤管理的工作重复而简单,不需要专业知识,在其他岗位从事过管理的人都可以胜任,因此,可替代性非常强,他们的危机感也随即增强。因此,他们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外表表现一般强悍,物以类聚,长期“群居”的结果使得他们整体强悍。因此,被冠以高校“低素质”队伍。

2.偏好考量压缩了后勤管理人员的生存空间

偏好是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中的一个主要假设。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教学是中心,教师是主体,这个提法的准确性毋庸置疑,这个提法没有提到管理干部,但他们是校内政策的制定者。我们常说,工作没有贵贱,只有分工不同,这种说法的准确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实际上存在倾向性的考量。一是人才培养偏好。将年轻干部放到后勤管理岗位上去磨练,这已经是开明领导的做法,但磨练“成器”后会立即成熟一个调走一个,而将优秀管理干部放到后勤管理岗位并按照梯队培养的少之又少,这造成了高校后勤管理人才难留的局面,一般管理人员熟睹迎来送往之后成为“一摊死水”;二是教师偏好。在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教学是中心、教师是主体这个思路下,很多高校将资源、绩效的分配向教学一线倾斜,后勤管理人员再一次沦为弱势群体。

3.成本观念被动缺失导致了后勤管理人员的得过且过

成本观念是经济学应用最普遍最彻底的一个基本原理,企业要最求目标利润,就要进行成本核算,在技术不成熟,原材料成本无法降低的情况下,企业最常用的的方法是减员增效,这叫按需设岗。在当前体制下,高校却不能,一旦入编就“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在不能开除的情况下总要给他一份工作,这叫因人设岗,导致本应一人可以完成的工作由多人承担。经常听到高校领导说“如果这是私人的学校或是民办学校,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压缩多少多少”之类的感慨,这是高校领导的无奈,也是高校成本观念被动缺失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成本观念被动缺失的影响下,后勤管理人员逐渐形成了“三个和尚”效应,这就失去了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甚至失去了构建激励机制的可能性。他们中的积极分子会要求进步,一般人员就会在“反正又不能开除我”的思维模式下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阿弥陀佛”应运而生,“好好先生”随处可见,失去了管理的基础。

4.价值决定的把握影响了后勤管理人员的未来发展

的三大构成之一有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价值论。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决定价格,每个人都既有价值又有价格,这里的价格是价值的表象,也就是工资。个人价值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内在因素,就后勤管理人员而言,从以上个体角度、偏好、成本观念的分析来看,个人价值受外在环境影响,但外在因素不起决定作用。价值决定原理把握好的后勤管理人员,他们会“先天不足而后补”努力提升自己,这部分人通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升,提升了价值,决定了未来的发展,而另一部分人则不思进取,工作年复一年,既不总结,也不反思,更不会主动自我提高,价值相对越来越低,慢慢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也就失去了对未来发展的把握。

二、经济学视角下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发展对策

1.公平机会给予:

修正偏好经济学中的偏好假设是指个体在经济活动中因为理性,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做出决定,只会根据精确计算选择最优方案。在后勤管理人员培养上,高校要抛弃个人甚至集体偏好。一是根据高校自己的人才培养规划,合理调配资源,将后勤管理人才与其他管理人才放在平等的环境中培养,一般管理人员的调动不能优先由其他部门,放在一盘棋中考虑;二建立健全轮岗制度,高校中层干部的轮岗有些高校已经开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一般管理人员有计划的轮岗还没有开始,管理不是技术,管理是艺术,需要管理人员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角度换位思考提炼管理艺术,以开创学校工作和个人双发展的局面;三有针对性的引进人才,大家都认为后勤部门重要,但多数学校在人力投入上得不到保障,出现了“教学引进、重要部门选拔、后勤部门被动接受”的惯例,造成后勤管理人员“年龄老化、思维退化、行为僵化”和“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不想办法”的“三化”、“三不”怪象。因此要象教学一样引进青年才俊来冲击思想,象很重要部门一样选拔由能力敢担当的人来纠正行为。

2.发展空间争取:

提升价值成为“稀缺”西方经济学认为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越是稀缺,价格更高。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决定价格。可见,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商品的价值高价格就高,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商品越是稀缺的价格越是高,在此暂且不论两者的区别,就后勤管理人员来说,价值和稀缺性两者是可以统一的,即在替身价值的同时成为“稀缺”。一是提升自身价值,“天生我才必有用”讲的就是价值,后勤管理人员在从事每项具体工作中也体现了价值,当工作价值被价格(工资)所掩盖后,价值是不被发现的,后勤管理人员要通过提高学历、职称来提高内在价值,要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出成绩来提升工作价值,要用工作热情、工作激情来体现存在价值;二是要成为“稀缺”。后勤工作因为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管理人员只进不出或少出,如果将自己的工作发挥到极致,将管理艺术运用到极致,就难以被他人替代,就会成为“稀缺”,就会从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从管理者变为管理干部,从后勤管理干部变为其他部门的管理干部。

3.提升后勤管理人员整体形象:

法经济学原理范文5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独立学院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1 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提出

西方经济学已成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好西方经济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现实社会和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由于这门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含有大量的图形和数理模型分析,使学生感到抽象、难掌握,最终形成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特点,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式。

同时,我国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其发展才短短几年时间,并且由于社会导向以及学校本身的原因,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是独立学院当中的所必需的专业,而且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西方经济学课程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开设好这门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改革问题。

2 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1)课程理论特点导致学有难度。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性比较强,其内容较抽象和晦涩,常常用到数学知识,特别是微分求导运算。加之我国高校大多采用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这套教材,该教材本身就相对较难,更使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

(2)课程教学任务重,学时少。该课程的教学大纲通常要求一学期讲完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两部分内容,而最多都只安排48~54个课时,时间太过紧张,学生没有时间好好消化,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较差,并且参差不齐,常常由于赶进度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2 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1)填鸭式教学收效甚微。目前,大部分院校在教授西方经济学时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材内容也多是理论介绍,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即使把相关理论解释得再详细,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高,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理论,轻实践。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由于课时的限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量的理论知识本身就有一定难度,就已经耗费了教师和学生很多精力,忽视了经济学的实践性;同时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环节很少,这就大大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导致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说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当前的热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了。

(3)传统的板书教学具有局限性。同时,大部分院校的本专科西方经济学课程都是采用黑板式教学,但是由于该课程包含很多经济模型和图示,单一的黑板式教学给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同学们也很难做到过目不忘,一堂课下来,黑板擦了很多遍,但是学生对模型的推导或作图仍然是云里雾里,不能对模型的整体有一个宏观把握,有时甚至是黑板一擦,脑子里一片空白,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3 独立学院本身的特点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虽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但独立学院不同于一般的二级学院,带有公办民助的性质。因此,在办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显著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3.1 独立学院师资问题

独立学院在初创时期,其办学条件是由母体高校提供的。尤其是在独立学院的创办初期,基本上教师结构属于“三三制”, 由母体高校在职教师兼任、聘用母体高校在内的退休教师和独立学院自己的教师三部分构成,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并且由于独立学院本身的性质,许多教师都把自己定位为打工者或者合同制员工,缺乏对独立学院的归属感和共同的价值观念。

另外,随着独立学院大量扩招,师资不断趋于紧张,但是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独立学院必须有自己的教师队伍,各个独立学院都加紧“招兵买马”,引进新教师,这部分教师绝大部分是刚刚走出校门的硕士研究生,他们的优势是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同时在教学风格上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普遍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训练,缺乏教学经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也存在着一些劣势,比如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教学方法不够合理、不会合理运用教学技巧等。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3.2 独立学院教学条件的局限

由于近年独立学院大量扩招,其教学设备,硬件设施(如多媒体教室的安排等)不够完善,不能充分满足在校生的自由使用。本课程经常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对于一个有近百人的班级来说进行教学互动是较困难的,既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又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2.4 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

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偏于感性认识,数学基础薄弱。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思维方式偏重感性认识,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逻辑推导、图、表和公式等比较不敏感。这样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比较感兴趣,但对定量分析方法和步骤不感兴趣。然而,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运用较复杂的数学知识加以理解和分析,这使许多学生感觉比较困难。例如,在学习“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时,多数同学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需求和供给知识非常感兴趣;但对于学习到“需求弹性”分析的概念,涉及数学公式比较多,大部分学生就感到枯燥难学,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2)学习积极性不够。学生出于考好成绩或找工作的原因,最初对西方经济学学习兴趣较浓,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听不懂时学习积极性就减弱了。同时由于教学安排比较紧凑,学生往往在当堂课程学完后,对所学的知识点印象非常模糊,不能系统地归纳总结所学知识。还有很多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没有用,有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差了。

(3)学生对企业和社会关注不够。西方经济学涉及的内容覆盖面广,有较强的实践性,但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企业和社会普遍缺乏深入了解。学生刚开始接触该课程会感到比较新鲜,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由于受到自身生活阅历、观察与思考能力的限制,就会感觉难度较大。就各种现实的经济问题而言,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与教师的期望更是相去甚远。

3 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选择合适教材,针对专业特点合理组织教学

独立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选择有较多的实例运用和通俗易懂的教材,比如臧良运出版的《西方经济学》,里面有一些较新鲜的案例,与生活挂钩紧密,可以选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国内外有特点的经济案例,辅以习题,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特点的教材。

与此同时,为更新教学内容,教师要不断地结合当前热点,收集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直接透过这些实例来理解所学的内容。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要做到结合其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比如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于宏观部分,如: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的增长,如何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如何衡量一国通胀水平等。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日后工作也有积极作用。

3.2 加强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西方经济学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从客观理论的角度来深入讨论经济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发现问题并找到对策,加深学生对基础专业理论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用“谷贱伤农”来加强对弹性理论的学习;用公共健身设施的例子分析市场失灵的问题等。

另外,除了讲授过程中老师列出的现实案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在某一问题或某章讲授后,教师提出一个小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如在讲完均衡价格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苹果在旺季价格下降,而海景房在旅游旺季价格却上涨呢?”等案例。因学生还不具备运用各种综合理论知识的能力,这时所选的案例要紧扣所讲理论问题,不宜过分复杂。

3.3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

实践证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理想而实用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电子课件中把经济学中大量复杂的公式的推导过程,各种图表及其变化规律清楚地体现在屏幕上,既可以节约课堂教学的板书时间,又可以通过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各类图表曲线的变动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仍然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重点辅助板书,两者结合效果更佳。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如将课件、习题和案例分析等放在公共邮箱,供学生课后复习,并通过该邮箱可以反馈课程的学习效果;另外可以开设课程微博或者博客,作为师生的交流平台,推荐一些与经济学有(下转第107页)(上接第74页)关的时事和经典案例,教师还可以在邮箱和博客中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教学相长。

3.4 利用独立学院优势,采取产学相结合的模式

法经济学原理范文6

【关键词】动态情景串 静态主题图 生活实践 动画故事 游戏

一、动态的情景串来源于静态的主题情景图

实施情景串教学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教材在排版上明显文字叙述少了,随之而来的是一幅幅生动有趣、五彩缤纷的主题图嵌入我们师生的视野,也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正是这些将一幅幅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主题图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新鲜的生命,使我们的情景串教学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充分挖掘主题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相对独立的故事或活动演绎“主题图”情景,把丰富的情景画面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丰富的情景设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如第四册“表内除法(二)”的第一课时,例1给出了学生庆祝节日的主题情景图,而配备的练习1―4的主题图分别是小猴爬竿、小兔采蘑菇、小鸟送信、小猪吹泡泡。而低年级学生对静态信息窗的兴趣持续时间过短,相对独立的主题图使课堂显得过于松懈,存在一节课中前半节课学生兴致高昂,后半节课学生死气沉沉、按部就班的现象,于是我尝试着把静态的、相对独立的几个信息窗转变为一个动态的连贯的情景串。把整节课设计成以学生喜欢的“庆祝六一”为主线,通过“布置联欢会场”(例1的教学内容)――“参加快乐的游园活动”(练习1―4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通过对教材的有效调整,把静态的信息窗变为动态的情景串,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以图画、操作、语言等形式为载体,潜意识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游戏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去计算,使他们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动态的情景串来源于贴近的生活实践

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可以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景,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践活动情景贯穿起来,编排成“情景串”。

如第四册表内乘除法的练习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情景串大背景:星期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游乐园去玩。情景一:出发前,班长清点人数。师:我先请班长清点一下我们今天一共来了几组?(6组)小朋友看一看每组有多少人?(4人)师:板书:一共6组,每组4人。师:谁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情景二:开始出发,如何租车?课件画面:停车场里有8辆车,每辆车限坐3人。情景三:来到游园门口,准备买票。课件画面:游乐园门口,张贴有游客须知及门票价格(每人2元)。情景四:进入游乐园,设计游乐项目及游览路线。课件画面:游乐园内各项游乐设施的价格及相关规定。情景五:休息,到游乐园内的食品超市购物。课件画面:游乐园一食品超市内,矿泉水2瓶6元,汽水每瓶4元。

一节课,始终围绕“游览”这一情景而展开,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景,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创造性地巧构情景串,将计算的内容、知识与技能溶入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具体现实的生活场景中,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活了学生问题意识,形成了问题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串”中,会应用数学思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计算解决问题;在“情景串”中合作交流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动态的情景串来源于生动的动画故事

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的。动画故事是小学生的最爱,小学生对于动画故事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来源于动画故事的情景串就会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是一种催化剂,使计算教学跳出纯粹为计算而计算的技能训练的老路子,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算用结合,使课堂充满生趣。

如第一册在教学“用数学”时,上课伊始,我就以“森林里的早晨”那美丽的画面、鸟儿的叫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整节课我设计了引导一系列学生去郊游大森林的事理情景串,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机地串联了起来,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愉快的旅途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学中乐。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了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促成了认识活动的探索化、动态化和情感化。

情景串的创设亲切、简单、自然,让学生在熟悉的动画故事情景中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学生在故事中练习,在故事中学到知识,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直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四、动态的情景串来源于有趣的游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