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1
【关键词】 医学影像;服务平台;构建与完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7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725-01
社会发展新时期,人们对医疗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医学影像专业人员而言,需要具备正确使用与维护医学影像仪器设备,减少故障出现几率,延长仪器设备使用寿命,构建和完善医学影像服务平台,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医学影像工作的效能。笔者在综合本地多家医疗单位的医学影像服务平台构建情况的基础上,就医学影像平台的构建与完善展开详实的论述。以期对自身工作形成有益的引导,为我院医学影像领域工作贡献最大的力量。
1 所用材料及方法
笔者对本地区多家医疗单位的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构建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汽医学影像设备运行情况及故障出现原因,也就构建和完善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措施加以探讨。
2 调研结果
笔者所调研的医疗单位都极为重视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完善工作,重视对医学影像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医学影像设备的正常运转率超过96%,有效发挥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价值。但也有部分医疗单位的医学影像设备存在故障,需要做进一步的检修与保养,医学影像服务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3 讨 论
总体而言,本地医疗单位中医学影像服务平台仍有不尽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一是有些医疗单位所具备的医学影像设备存在故障,未全面发挥医学影像设备应有的效能;二是部分医学影像专业人员工作技能有待提升;三是部分医院缺少维修医学影像设备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从外面聘请;四是医学影像设备使用与维护方面存在“以养代修、被动检修”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广大医疗单位应采取可行性措施,完善已有医学影像服务平台,实现对医疗单位整体工作的有益推动。简要概括如下:
3.1 领导予以重视 医疗单位领导是机构整体工作的管理者与引领者,对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构建和完善工作的开展也起到决策与推动作用。近年来,医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医学影像设备也综合了电子及机械领域的先进技术,具有种类多、型号新、自动化的特点,对设备操作人员与维护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正因如此,医疗单位领导确定医学影像设备操作及维修人员时,应选用思想过硬、技术过硬、讲奉献、有责任心的员工来担任。做到有专业人员操作设备的同时,也有专业人员保养与维修设备,减少故障出现的几率,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最大化发挥设备的使用价值,降低设备使用及维修成本。
3.2 正确使用设备 医学影像设备是极为精密和贵重的仪器设备,对相关操作人员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正因如此,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应对设备的运行原理、结构、性能、特点、规格、操作常规、安全防护等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做到专人使用医学影像设备,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做定期的保养与检修。在日常工作进程中,设备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需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当发现医学影像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机,向上级领导及相关人员报告,唯有在查明事故原因并排除故障的情形下,才能将医学影像设备再次投入使用。
3.3 实施平台保养 保养设备是维护医学影像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将设备故障隐患消除或降低在萌芽状态的有效手段。为构建并完善医学影像服务平台,应在平时做好如下设备保养工作:一是做好清洁工作,对机房做定期的除尘和去湿处理,从而保持整个机房的整洁与恒温;二是对医学影像设备做定期检查,涉及到设备旋钮、活动部位、操作键盘、床体移动、限位情况、安全接地等几个方面;三是对设备相关数值做定期调整,如照射量和光密度的一致性、曝光剂量过载试验、荧光器对比分辨率、MRI信噪比、CT对比分辨率等;四是对于已损坏或疑似损坏的仪器仪表、元器件、配件应予以及时更换,从而降低医学影像设备使用故障出现的几率。
3.4 及时维修设备 为维护医疗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应设立专门的医疗器械维修部门,具备专职或兼职的医学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甩掉依赖于外界的错误思想,转变设备维修观念,变被动为主动,确立并落实设备维修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对故障设备的及时维修。当医学影像设备出现异常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人员维护现状,及时通知上级领导及维修人员,阐明故障发生情况,由专业设备维修人员来查明故障原因并进行维修,从而尽快恢复设备运行状态,完善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整体运行情况。
3.5 做好日常记录 为了实现对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有效利用,相关人员应做好日常记录情况,如对于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而言,需要做好交接班记录、设备运行记录、工作日记;对于兼职设备维护人员而言,除做好上述记录外,也要做好设备保养检查记录与维修记录;对于专职设备维修人员而言,需要做好设备故障检修记录、设备安装调试记录、设备配件及工具支领记录、配件更换记录、辅助材料使用记录等。除此之外,上述三类人员都需做好年度统计工作,主要包括设备使用率、设备完好率、设备维修率等几个方面,从而为医疗单位领导制定医学影像服务平台构建和完善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性资料。
综上所述,医疗单位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完善不是一项短期工作,而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需要医疗单位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充分利用当今设备与技术优势,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大化发挥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王淑亚.当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6).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2
关键词: PACS;云存储;存储研究
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1210033-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成像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的不断发展,医院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PACS系统(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医院数字微笑建设中的比较重要的系统。对于PACS系统来说,存储的图像数据信息量大,而且一般要求在线保留医院数据3-5年,有的甚至5-10年,现有的存储技术DAS、NAS、SAN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需求,需要一种新的适应医疗行业应用需要的信息系统存储架构,以改进医院PACS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医院影像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共享。
1 PACS系统
1.1 PACS系统概述
PACS系统全称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的综台系统,它以数字化形式提供了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的解决方案,能够在医院内部实现各种影像设备的互联,模拟医学图像的统一存储和管理,具备便捷的图像检索分析和丰富强大的后处理功能。PACS利用现代计算机通讯技术来高效地管理医学图像和病人信息,实现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和辅助诊断,降低了医生对传统胶片的依赖,使得病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即拿到最终的诊断报告,包括门诊在内的各临床科室配备PACS阅片工作站,可以满足临床医生的阅片需求,同时还可为手术室配置移动 PACS影像工作站,以便手术时即时查阅病人影像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医院影像相关科室的工作效率。
一个完整的PACS系统由远近程显示设备、储存设备、成像采集设备和远近程通信设备四部分组成,PACS系统主要提供四方面的功能:在诊断、报告、会诊和远程工作站上观察医学图像,根据图像的性质,把图像储存在适于短期或长期保存的存储介质中,利用局域网、广域网和公共通讯设施进行通讯,向用户提供一个集成信息系统。
1.2 PACS系统影像存储的原则
随着PACS系统在医院的普遍应用,图像信息在医疗诊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医生对医学图像信息处理功能、处理速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为医生对观察放射图像有特殊要求,实现无胶片化管理,在图像的存储的上,特别是显示器的图像解析度均要做充分的考虑,对于医生来说图像的灰度层次越丰富,可获取的信息也就越多。PACS中用于放射影像诊断的显示器需要支持高达成1024、4096或65536级的灰度,在PACS中影像存储和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应重视单位时段内医院影像产生量;2)预测影像访问频率和访问时间先后;3)遵循医院影像工作流程和模式;4)解决影像永久性存档问题;5)存储设备的容量和存储方式问题。
1.3 常用的PACS系统存储技术
大多医院PACS系统的架构实施,选取了三级体系架构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一是服务器集群系统包含两台中心数据库服务器(构成双机热备份),二是一套临床服务器,三是由三套前置服务器构建负载均衡,四是一套容灾归档服务器,常用的存储技术有:
1)DAS(直连式存储):以服务器为中心的存储结构,在一个机架上将几个硬盘驱动器堆叠一起,作为单个附加存储设备添加到服务器通过IDE、SCSI等I/O总线进行通讯。
2)NAS(网络附加存储):NAS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把服务器和储存设备分开来,通过基于IP络的网络文件协议向用户提供文件级别的I/O服务,客户端可以在NAS提供的目录或是设备中进行文件操作。
3)SAN(存储区域网):SAN是一种基于光纤通道技术(Fibre Chdnnel Fc),将存储设备、连接设备和接口集成在一个高速网络中的技术,由专用光交换机和存储设备组成的独立专用存储网络系统。
4)异地容灾系统存储。重要备份的数据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而遭到毁坏(如地震、火灾、丢失等),大多医院都在异地布署一套备用数据和应急系统,并将数据备份到移动存储设备上,从而进一步提高数据抵抗各种可能安全因素的容灾能力。
目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都是SAN+NAS两种模式的结合,并在异地建立灾系统,增加存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4 PACS系统对存储的需求
PACS数据具有以下共同特征:数据量大、并发量小、要求传输速度快。假设一个病人的X光片数字化后解析度为2000*2000点,每个点用8比特进行存储,那么这个X光片需占用大约4-8Mbytes磁盘空间,计算机中断层扫描(CT)或核共振(MRI)产生的图像通常称为切片,普通情况下每个病人有10个切片,每个切片为256*256或512*512点,每个点用12到16比特进行存储,图像文件所占用的存储容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存储上要求:一是能够海量存储。目前的大多数医院CT、MRI、DSA、CR、DR等医疗设备都是采用数字成像,通过采集接口模块或设备就可将数字化图像信息从主机中取出,并构成数据文件到存储设备中去,每天有大量的医学图像资料生成,由于医学影像对医学诊断的可靠性影响非常大,医生对图像资料的精度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不能采用有损压缩方法进行存储,大量图像资料的存储对系统存储空间的要求相对与其他系统要更大;二是能够高速传输。PACS中关于高精度图像资料的传输,对网络带宽、服务器性能、调度算法、尤其是访问速度有非常高的要求,能够快速从不同的终端完成影像资料的快速传输;三是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一般医院要求在线保留数据3-5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量将会逐步增长,对存储容量的需求也将会不断的增大,要求PACS所用的存储系统可以方便可靠地扩展;四是数据安全、备份与恢复。通过PACS存储系统设置的归档管理功能结合良好的备份和恢复,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做到24小时不间断服务,出现故障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无损恢复。
2 云存储
2.1 云存储的概念
云存储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本地不需要任何的存储设备,用户通过网络将本地数据存放在存储服务提供商(SSP)提供的在线存储空间,只需向SSP申请存储服务即可,云存储将传统的本地数据存储迁移到互联网上,成为可无限扩展的、 高可靠性的在线存储方式。
2.2 云存储的技术优势
成本低。传统的购买存储设备或软件定制方式下,医院一次性投人大量资金购置硬件设备、搭建平台、开发软件,投资周期长、成本高。在云存储方式下,医院除了配置必要的终端设备接收存储服务外,不需要投入额外的资金来搭建平台,规避了投资风险,降低了使用成本。
易于管理。传统方式下医院需要配备专业的IT人员进行系统的维护,由此带来技术和资金成本,而且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增加,硬件和软件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维护成本高昂。云存储模式下,维护工作以及系统的更新升级都由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完成,节约了医院存储系统管理员上的成本压力;并且存储服务器硬件的更新、升级并不会影响存储服务的提供。
扩容方便。因为云存储采取的架构是并行扩容,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当用户先前的存储空间不足时,只要采购新的存储服务器,云存储服务则可以很方便的在原有基础上扩展服务空间,满足需求。
2.3 云存储系统的架构
云存储系统主要用来进行数据存储与管理的,系统的架构模型包括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和访问层四部分,存储层主要包括存储设备及存储设备管理系统,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存储设备,通过网络互联在一起,负责存储设备的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硬件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故障维护、设备升级等;基础管理层利用了集群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并负责对数据进行加密、备份、压缩等,保证数据的正确性与安全性,为“云”中的存储设备提供较强的数据访问性能;应用接口层根据用户订购的服务为用户分配权限,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API接口及应用软件,同时提供网络接入、用户认证等功能;访问层包括能够访问云存储系统的用户,用户可以通过标准的公共应用接口登录云存储系统,享受云存储服务。
2.4 云存储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云存储的不断发展,云存储在技术上已经趋于成熟并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从未来云存储的发展趋势来看,云存储系统还将从以下几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和发展:
数据访问:用户都有一个要求如果执行大规模数据请求或数据恢复操作,云存储是否可以提供足够的访问性和保证传输速度。要想做这两点,一是云存储服务商可以将大量数据传输到任何类型的媒介,通过媒介可将数据直接传送给用户,同时提供相关配套组件,在完全本地化的系统上模仿云地址,让本地NAS网关设备继续正常运行,就可以保证数据传输速度,即使是用户本地数据发生了灾难性的损失,云存储厂商也可以将数据重新快速传输给用户数据中心;二是所有的数据都需要在网络中传输,云存储服务器通过ADSL、DDN等宽带接入设备,保证带宽充足,提高传输速度,才能让用户更好的享受云存储的服务。
数据的安全性:云存储安全性是云存储的核心问题,由于数据存储在云中,各个用户都能访问,因此保证数据的安全是云存储技术的关键,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备份等技术的应用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使云存储具有更少的安全漏洞和更高的安全环节。
性能和可用性:云存储的托管存储和远程存储存在延迟时间过长的问题,加上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影响着服务的可用性,新一代云存储在客户端或本地设备高速缓存上,将经常使用的数据保持在本地,缓解互联网延迟问题,即使网络中断,也不受影响,使经常使用的数据像本地存储那样快速反应。
云存储技术在医院PACS系统建设中的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图像存储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数据的统一访问、共享和管理,避免了存储平台的重复建设,节约了昂贵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投资,降低医院数字化建设成本,保证了数据的高效、快速利用,充分把医院的存储资源利用起来,既解决了PACS图像的海量存储,也能保证长时间在线图像浏览。
参考文献:
[1]罗发展,医院数字化建设中的PACS系统的构建与实施,卫生信息论坛,2011.5.
[2]郑纬民,云计算的大幕已经拉开[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5.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3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4
【关键词】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头部血管性病变; 临床应用
CT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螺旋CT在检查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进行持续的解剖、病理及生理原理数据的采集,然后应用计算机做处理软件重建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特别是16层螺旋CT 具有扫描迅速快、扫描层薄、图象分辨率高,各向同性好等技术优势,加之强大的计算机图象处理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各部位血管成像[1-2],具有微创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特点,因而在头部血管评估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动脉瘤49例,动静脉畸形8例,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6例。
1.2 研究方法 设备使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cd 16排螺旋CT机 扫描参数 120Kv 300 mA 准直径1.25 mm,螺距0.938,重建间隔0.625 mm,扫描3~5 s,扫描时间0.5 s/360°。扫描层厚1.25 mm,扫描重建时间0.5 s,采集矩阵512×512,重建矩阵1024×1024,显示矩阵1024×1024,螺旋4-6,专用单筒高压注射器,对比剂100 ml,注射速率4.0 ml/s,延迟时间16~23 s,扫描完毕后即进行常规重建,根据 观察 部位选取部分或全部重建出图像资料,将其转成容积数据资料转入工作站中进行数据重建,可应用图像透明技术(即通过阈值、调节窗宽、窗位及各种组织的特异性调节图像的表现,根据医师对诊断的需要进行MPR多平面重建及MIP最大密度投影,对血管进行评价。
2 结果
经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后,检查部位的靶血管内造影剂充盈达高峰期时对其做连续高层扫描,将扫描数据做三维图像处理显示血管的三维图像[3]63例头部CTA造影检查、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3 讨论
头部血管重建技术常应用的方式有表面遮盖法(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MIP法是最常用的三维重建方法,SSD法通过设定阈值产生表面影像,是通过计算初表面所有相关像素数学模式的方法产生的,立体感强,操作简便, 但图像轮廓欠精细,有放大效应,不能区分管型钙化、金属支架等,但在显示复杂区域的解剖关系上有优势。每条射线上所通过的密度值近似管腔和充盈造影剂血管的影响不同,立体感强、容积显示法(VR)是最高的三维成像法,根据各种成分的比例进行像素分类并以不同的灰度显示的容积扫描范围内所有像素,得到利用VR图像较SSD图像精细,又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感,立体感优于MIP,可根据需要调节不同组织的透明度以最佳血管及病灶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尤其适合显示重叠的血管,血管与邻近结构的三维关系。
头部CTA是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经外周静脉高速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当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的高峰值时,快速采集容积数据,获得图像数据再经计算机处理技术合成二维(2 d)或三维(3 d)。血管成像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有如下优势:① 快速大容积扫描的特点,三维成像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很高、检查时间短。②无动脉损伤,并发症少。③不受术后银夹的限制,便于复查。④较高显示血管壁有无钙化。⑤三维成像能够从各个角度观察颅内血管,更加客观和细致的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形态。⑥可观察到瘤体内有无血栓。⑦可提供血管内外的影像信息,显示血管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上述检查时常规DSA与MRA所无法比拟的[4]。⑧急性、亚急性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有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时,CTA血管造影可及时进行检查,而DSA则受病情限制[5]。⑨颅内各种组织可同时显示解剖标志,易于临床定性。
头部CTA造影对于扫描技术要求很高[6]:第一是扫描速度至关重要,扫描速度越快越好,本院用的是扫描速度为0.5 s/转、螺距4~6,快速扫描的目的是在脑血管动脉期内完成扫描。第二是延迟时间准确无误,确保头部动脉中对比剂浓度在峰值期进行扫描,使头部动脉的CT值达到高峰可采用智能跟踪法。第三要合理应用扫描参数,如层厚、螺距、重建间距等,层厚是螺旋CT扫描中最重要的参数,采用尽可能薄的层厚,一般采用1~3 mm,螺距对单层螺旋CT来说,螺距越大,扫描获得的信息越少,反之,螺距越小,扫描时间越长。而对多层螺旋CT而言,增大螺距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小 重建间距,重建间距越小,三维图像显示血管越平滑,但横断面图像增加,计算机处理时间较长,一般采用0.5~1.0 mm间距。头CTA适用于头部肿瘤、动脉瘤、动脉的主干或分支栓塞等,可作为头部血管疾病的筛选方法,尤其适合不能做动脉造影的患者,但也有局限性,细小弯曲的血管成像不甚清晰。基本要求是“两快一准”,“两快”即扫描速度快、注药速率快,“一准”即扫描延迟时间准确,要获得清晰完美的CTA图像,除了选择正确的扫描参数外,准确的把握延迟时间至关重要,跟踪技术的应用为技术人员准确的把握延迟时间提供了有力帮助。此外,患者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去除金属异物,头固定不动最大限度的减少运动伪影,掌握正确的方法以获得清晰、真实的图像。
参 考 文 献
[1] 吴春根,周康荣.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5):397.
[2] 王锡明,武乐斌,邵广瑞,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4):333.
[3] 吴沛宏.螺旋CT诊断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26-29.98-106.
[4] 孙民光.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的临床应用.中外健康文摘,2009,3(7).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5
王平,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放射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院协会肿瘤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中华放射肿瘤学会委员、天津医学会肿瘤学会委员。
从事肿瘤放疗临床及研究工作23年。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课题“提高肿瘤放射治疗效果”的研究。引进新技术“后装组织间照射治疗口腔恶性肿瘤”等四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成果奖,且填补天津市医药卫生新技术空白。承担和参加天津市局级课题4项,分别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编者按]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相关技术的互相带动下,医学技术的发展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于许多疾病,从“不治”到“可治愈”成为现实;一些治疗方法,使繁杂的大手术变得简单,如内窥镜治疗等。这就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治疗费用,提高了治愈率。
为使读者了解这些新成果新技术,并从中得到帮助,本刊将邀请有关专家陆续为您讲述。本期将介绍肿瘤放疗新技术。
写在前面: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射治疗设备不断改进,CT模拟机及X刀立体定向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射波刀放射治疗等新技术先后问世和完善,放射治疗由常规治疗跨入了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的新时代,实现了增加肿瘤靶区放射剂量、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降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保存重要脏器正常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达到肿瘤治愈的目标。放疗与手术、化疗并列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重要手段之一,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45%的肿瘤病人可以治愈,其中18%的病人运用放疗即可治愈;单纯放疗或放疗与手术、化疗相结合可以使60%~70%的恶性肿瘤病人受益。
原发肿瘤的局部控制是肿瘤治愈的先决条件,放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一些肿瘤以放疗为主可达治愈,并保存器官和生理功能;对不宜手术、失去手术机会、手术后有肿瘤残留或可疑肿瘤残留者,接受放射治疗是肿瘤局部控制的重要选择。
本期由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的专家和医师们为大家介绍放射治疗的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三维适形放疗“有的放失”治肿瘤
朱 莉
放射治疗利用放射线使肿瘤细胞生长的关键部位DNA链断裂,致使肿瘤细胞减少或停止繁殖,以杀伤或杀死癌细胞。目前,有60%~70%的癌症病人在整个肿瘤治疗过程中需要接受放射治疗。
在肿瘤早期单独使用放射治疗就可成功消灭肿瘤细胞,使患者痊愈;在肿瘤中期放射治疗结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可使部分患者痊愈,而另一部分肿瘤患者即使不能痊愈,仍可减少肿瘤细胞的数量使肿瘤瘤体缩小,延缓肿瘤的生长,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期,并使病情长期稳定;在部分
晚期肿瘤患者中,肿瘤已长得很大,不仅损伤了其邻近组织和器官,还会发生远处转移,出现因肿瘤压迫造成的面部肿胀、进食及呼吸困难、出血及骨痛等不适症状。这时,放射治疗“上阵”实施姑息治疗,不但可使肿瘤瘤体缩小,解除压迫,缓解症状,还可起到止血及减轻疼痛的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放射治疗之所以能使肿瘤细胞减少或将其消灭,关键在于给予肿瘤放射剂量的大小,其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杀伤癌组织,并且最大可能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然而,肿瘤生长不是孤立的,它的周围必定包绕正常组织及器官,传统的放疗方法在治疗肿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损伤其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而正常组织及器官所能接受的放射剂量则远远低于杀灭肿瘤所需要的剂量。为了保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不受或少受损伤,就要降低放射剂量,但这样做又不能完全杀灭肿瘤细胞。这个难题是目前国内外放疗领域中研究的焦点。然而,“三维适形放疗”技术的出现使这个难题迎刃而解。
三维适形放疗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现代放射治疗新技术,根据肿瘤的不规则立体形状将放射线聚焦在肿瘤内,使放射剂量分布形状与肿瘤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一致,然后从三维方向设计出多个照射野进行照射,这样既可以给予肿瘤一个较高的剂量,也可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不必要的照射。该技术凸显“三精”特点,即精确定位、精确计划及精确治疗。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可大大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减少放射反应和后遗症的发生,具有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轻,适用于体积较大、累及范围较广肿瘤的常规治疗,并且放射性炎症反应出现晚、恢复快等优点。
适形调强放疗“逆向设计”治肿瘤
王佩国
调强放疗技术是放射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代表了本世纪放疗技术的主流。调强放疗通过逆向放疗计划设计,优选出最佳照射方案,将放射高剂量分布在三维立体方向上与肿瘤(靶区)的形状完全一致,同时调节剂量强度,使靶区内各点剂量均匀“布阵”,最大限度地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的照射剂量,保证身体正常组织不受太大的损伤,并可以在此前提下,给予肿瘤部位更有效的放疗剂量,给癌细胞以毁灭性的打击,完全彻底地消灭肿瘤。
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是确保调强放疗准确实施的前提。调强放疗的实施步骤:①精确定位,使用特殊的装置,确保病人在每次治疗时的精确重复,通过PET―CT或核磁共振检查,精确确定肿瘤的位置和范围;②精确计划,与传统适形放疗相比较,调强计划设计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是通过逆向预算程序进行计划设计,即医生首先把肿瘤组织需要达到的剂量和脑干、脊髓、腮腺、晶体、肺组织等所有需要保护的组织器官不能超过的剂量等限制条件输入计划系统,经过计算机精密复杂的逆运算,给出最满意的治疗计划;③精确治疗,正式治疗前,每一位患者的治疗计划都要在仿真体膜上模拟全部治疗条件进行实际照射和剂量测量,确保剂量分布与计划设计相吻合后再开始正式治疗,并由受过特殊培训的技师负责实施治疗,保证每次治疗的精确度。
国内外临床经验表明,调强放疗具有其它放疗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适用于肿瘤比较局限,周边有重要器官的部位,如前列腺癌调强放疗的疗效与手术相同;鼻咽癌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了腮腺、脑和脊髓的损伤,减轻了病人口干的痛苦;乳腺癌调强放疗能降低心脏的损伤;肺癌调强放疗能明显降低正常肺组织、心脏、食管等脏器的损伤;复发的肿瘤患者有可能获得第二次放疗机会而不增加放疗的并发症等。调强放疗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我院已将此项新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并成为常规治疗
手段。
机器人辅助的放射外科治疗系统――射波刀
袁智勇
近5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肿瘤的放射治疗技术得以飞速发展,而射波刀则是其中最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之一。
射波刀由机器人臂、紧凑型加速器、治疗床、定位系统、呼吸追踪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机器人臂有6个活动关节(和人的上肢一致),可迅速将150公斤重的小型直线加速器移动到空间指定位置进行照射。由于机器人臂的灵活运动,可使加速器产生1200多条射线方向供选择,使剂量分布能够更好地集中在肿瘤区域,这一机器人臂通常用在奔驰等高级轿车的自动装配线上,以保证位置的精确性。
射波刀可治疗直径1~8厘米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肿瘤。它有一张可承受160公斤重量而由电脑驱动的治疗床,治疗床可沿上下、左右、进退方式平移,还具有纵向旋转、水平旋转、头脚方向倾斜等功能,这是以往所没有的技术。治疗床顶上的天花板左右各有一对定位用的X光机,以45度和135度的方向对治疗床上的病人做头部或身体照射,影像则落在治疗床右、左两个数码照相机的液晶感光板上,并快速传输至主控制台的电脑,与原先CT定位的重组影像库对比,患者的位置误差很快计算出来,通过治疗床6种运动方式的自动调整,将肿瘤移至原先设计的照射目标区,按治疗计划进行放射外科照射。
射波刀治疗室的天花板上装有一套红外线讯号接受系统,可连续记录与监控病人胸前3个红外发生器的位置,建立患者的呼吸模型。另外,根据定位X光影像采集的患者体内肿瘤(如肺癌和肝癌)位置的运动模型,通过2种运动模型的拟和,射波刀则能建立肿瘤随呼吸运动的空间位置模型,主动追踪肿瘤,在运动中治疗,这一技术借鉴于对空巡航导弹的追踪技术,在运动中持续追踪靶点的动态位置。而以往的治疗技术如X-刀、体部伽玛刀不能主动跟踪肿瘤进行治疗,也无法准确计算肿瘤的运动位置,只能扩大照射区域,以牺牲更多的正常组织及器官为代价进行治疗。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射波刀在治疗颅脑和无自主运动位置的病灶时,准确性为1毫米左右,在治疗肺部肿瘤时,平均误差为1.5毫米,比以往的X-刀、体部伽玛刀的治疗准确度提高了5~10倍。
放疗医生用射波刀对肿瘤患者治疗时,能够不断地对肿瘤位置进行验证,如果病人在不自觉中出现非常细微的位移,定位系统能很快计算出来并通过治疗床的运动加以调整。以往X-刀和伽玛刀则只能依靠患者皮肤上参考标记代表肿瘤的位置,而皮肤标记和人体内部肿瘤位置很难保持完全一致,因为皮肤本身具有很大的弹性,这一摆位方式是将人当做刚体对待,依靠它去精确定位,如果在治疗中患者出现了位置变动,通常情况下X-刀和伽玛刀都是忽略不计的。在射波刀的定位技术中,由于它是通过颅骨、脊柱骨、金属标记等刚性结构作为参考坐标的,所以,定位和治疗的准确性大为提高。
射波刀的治疗计划系统通过逆向运算,由放疗医生给出理想的剂量分布要求,专职物理师将其输入电脑,计算机去寻找达到要求的方案,所以,能够通过非等中心照射使肿瘤受照射的剂量高度适形而均匀。通常肿瘤周边能达到80%的剂量分布,以往放射外科只能达到50%~60%剂量线,而肿瘤复发与否,取决于肿瘤所受的最低剂量是否足够。
因为具有以上技术优势,射波刀对全身各部位肿瘤均可进行有效治疗,它不但与伽马刀一样能治疗颅内的疾病,而且在放疗时还可以根据肿瘤体积大小,与正常组织结构关系进行1~5次的分次照射,对体积较大的肿瘤也可实现放射外科治疗。射波刀的技术优势不但在体部肿瘤治疗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在对肺癌、肝癌、胰腺癌、头颈部肿瘤、前列腺癌、腹膜后肿瘤、各种局限性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等治疗时都显示出非常高的有效率。它适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肿瘤,只需1~5天的照射,整个治疗过程大约需要30~90分钟即可杀死肿瘤组织,是唯一无伤口、无痛苦、无流血、无麻醉和无需恢复期的全身放射手术形式,患者术后即可回家。
射波刀作为当今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技术,使患者减轻了痛苦,并带来了治愈的希望。
PET-CT,肿瘤放疗医生的火眼金睛
庞青松
最近,很多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前,被医生告知需做PET-CT检查。患者询问:放疗前为什么要做PET-CT检查?有什么作用?与放疗有什么关系?哪些肿瘤患者放疗前一定要做PET-CT检查呢?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2/3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消灭局部肿瘤组织的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的范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疗靶区。它通常是通过查体和传统的影像学资料,如X线片、CT来确定的。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是解剖学的显像,同人体内的正常组织和器官一样,恶性肿瘤也处在不断新陈代谢当中,通过传统的影像学观察到的肿瘤的形状、大小和活动情况等之外,它还在微观环境下不断地进行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这是传统的影像学手段所观察不到的。通过PET-CT检查不但可以得到传统的影像学资料,还可以通过特定的功能显像剂,了解肿瘤的代谢情况。肿瘤恶性程度的高低与它的代谢情况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其代谢也就越活跃。因此,通过PET-CT检查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以及恶性程度就很有必要了。
此外,由于PET-CT检查是全身性的,我们可以了解到全身其他部位还有否肿瘤的存在,依此改变肿瘤的分期,进而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有报道认为,近1/4的肿瘤患者由于通过PET-CT检查,改变了肿瘤的分期,从而避免了接受不该进行的治疗。而对于准备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PET-CT检查不但能帮助医生确诊和了解恶性肿瘤转移情况,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放疗医生确定肿瘤治疗的靶区,即肿瘤放疗的生物靶区。它和肿瘤治疗的传统靶区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功能显像剂了解到肿瘤细胞的活性以及是否乏氧、对射线的敏感基因和抗拒基因的表达情况,针对放疗不敏感的肿瘤采取适当的增敏方法,如改善乏氧、促进射线敏感基因的表达、抑制射线抗拒基因的表达等,来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6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胃癌的诊断、术前分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45例患者均进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MPR、SSD Raysum、CTVG、MIP)进行图像重建,并进行诊断分析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结果:本组病例病灶检出率100%,TNM分期准确率为91%,术前评估准确性为95%,淋巴结检出率为96%,准确率为100%,与手术结果相同。结论:综合运用MSCT及其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在胃癌的诊断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最具潜力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胃癌;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Value Analysis of Multi-slice CT in the Diagnosis of Stomach Cancer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raise the practical value of multi-slice CT in the diagnosis, operation in advance by stages and evaluation of stomach cancer. Methods: To implement MSCT flat sweeping and strengthen scanning towards 45 patients in the group firstly; secondly, to rebuild image by using image processing after the picture such as MPR, SSD Raysum, CTVG, and MIP; thirdly, to carry on diagnosis analysis and the contrast of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Result: Appearing rate of case in the group is examined 100%; TNM phased rate of accuracy is 91%; it is 95% to assess accuracy before the operation; the examining out rate of lymph gland is 96%; the rate of accuracy is 100%, the same as operation result. Conclusion: Using MSCT and many kinds of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synthetically can give play to its unique advantage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stomach cancer, so it is a kind of most potential inspection method.
Key words:Stomach;Neoplas;Tomography;X-ray computed;Image processing;Computer-assisted
胃癌是消化道疾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往其诊断主要依赖于胃肠钡餐和胃镜检查,两者各有优缺点,可相互补充。传统的普通CT的应用虽然拓展了对胃癌的诊断领域,但其准确性仍不高[1],随着这几年多层螺旋CT机(MSCT) 的出现应用,由于其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高,并有先进的二维多平面重建(MPR),3D重建:表面遮盖重建(SSD)、表面透视法重建(Raysum)CT仿真胃镜(CTVG)等重建技术,大大提高了对胃癌的诊断术前分期和评估。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并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病人,男30例,女15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55.5岁。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活检或手术证实,40例患者手术治疗,另5例患者保守治疗。
1.2检查技术:检查机器为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QX/I型四层螺旋CT机,GE Advantage Windows 4.2工作站及其随机工作软件包。检查前患者空腹12h以上,扫描前10~15min肌注山莨菪碱20mg。饮温开水或1.5~2%,泛影葡胺500~1000ml,或口服发泡剂2包(山东长清制药厂)。扫描参数:120KV,240MA,层厚5mm,床速7.5mm/s,重建层厚2.5mm,重建间隔1.5mm,扫描范围以膈顶为基线,治Z轴方向包括胃的全长。常规行仰卧位扫描,依据病灶部位采用合适的,所有病例均作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用优维显,剂量为2.5mg/kg,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快速注射,注射速率3ml/s,动脉期注药后25~30s,静脉期注射药物后60~70S,平衡期3~4min,开始扫描。
1.3图像评价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利用工作站进行MPR、SSD、Raysum、CTVG重建,其中16例CT强化扫描的病人同时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显示肿瘤及病变周围的血管,结合轴位图像和重建图像进行CT诊断和术前评估,同时,对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的各种技术因素,包括胃的膨胀程度、、呼吸运动和重建率等进行分析评价。
2结果
2.145例患者对MSCT检查扫描均能很好的耐受。其中本组病例中,低分化腺癌21例,中分化腺癌7例,高分化腺癌12例,粘液细胞癌5例。45例患者中40例MSCT诊断与胃镜检查一致,另外5例CT诊断为胃癌,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病,经手术证实为胃外生肿瘤3例,皮革胃2例。依部:位分,胃窦部31例,胃体部6例,胃底贲门部8例。本组病例MSCT均发现病变,其诊断符合率为100%。所有45例患者均行MPR、SSD、Raysum、CTVG、MIP检查,其中40例获得良好的MPR.SSD、CTVG、图像;除2例滞留液多,病变外生外,其他病例CTVG均显示腔内肿块;除3例胃壁弥漫性增厚,胃腔较小,滞留液多外,其他病例Raysum显示粘膜皱襞受压、纠集、隆起等改变,可同时显示胃壁内在和外在的病灶状态。14例进行MIP重建的胃癌患者,可清晰显示胃周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有8例可同时显示肿瘤的动脉血管。
2.2本组胃癌患者MSCT按TNM进行分期,其中Ⅰ期2例,Ⅱ6例,Ⅲa期18例,Ⅲb12例, Ⅳ期8例,MSCT的TNM分期准确性为91%。在40例手术治疗者中,MSCT评估可切除即行手术者38例,手术让中实行根治术者36例行,姑息手术者2例,MSCT术前评估准确性为95%。
2.3各种影响图像因素的观察结果:①胃膨胀程度:本组病例中40例口服产气粉同时注射低胀药后胃腔膨胀满意,胃粘膜皱襞呈展平状态,胃正常解剖学形态及胃大小弯,贲门,胃角等重要解剖标志均显示良好,利于观察。5例胃潴留液较多,病变外生,胃壁弥漫性增厚,胃腔较小,显示欠清晰。②:仰卧位对于所有胃前壁,胃大弯及小弯粘膜皱襞的异常改变显示满意,胃底贲门及胃后壁病变变于仰卧位显示欠佳,改为俯卧位或左侧卧位时显示清晰,对于胃窦部的病变,右侧卧位时充分显示病变,③口服造影剂的选择:本组病例中CT平扫病人可选择口服产气数或1.5~2%泛影葡胺500~1000ml,或温开水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图像,但做CTVG Raysum时,必须选用口服产气粉的方法,CT增强时一般不宜选用口服泛影葡胺的方法。以利于病变显示。若同时配合山莨菪碱的应用,则病变显示更佳。④呼吸运动:本组37例病人呼吸控制良好,三维重建影像显示胃壁连续性完整性好,细节显示充分,3例呼吸控制不佳,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胃壁不同程度的变形,严重影响细节显示。经反复训练后,达到满意的图像。⑤重叠重建率:所有45例病人均分别以30%、50%、65%、75%的重叠重建率进行重建 ,发现随重叠重建率的增加,三维重建(SSD、Raysum、CTVG、MIP、MPR)显示重建图像病变表面平滑细节显示更为满意。
3讨论
3.1胃癌的传统诊断方法为胃肠钡餐及胃镜检查,但这两种方法只能显示胃粘膜表面病变,不能提供肿瘤向外侵犯及腹腔脏器转移的情况,而这些信息对指导治疗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估预后非常重要。以往,临床工作中缺乏一个可靠的检查评价方法。据文献[2]报道胃肿瘤的患者作CT检查者仅为15%,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推广胃癌治疗前的螺旋CT的常规检查大有益处。胃癌分期的准确性取决于胃壁多层结构的显示,正常胃壁组织学上分为4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在胃适度充盈的螺旋CT增强图像上,部分正常胃壁可呈现2~3层结构:内层明显强化,相当于粘膜层,中层呈相对低密度,相当于粘膜下层,外层轻度强化,呈中等密度相当于肌肉浆膜层。本组三期增强胃壁多层结构的显示率胃66.7%,远高于普通螺旋CT。胃壁的多层结构以动脉期及静脉期显示清晰,平衡期胃壁强化趋向均匀,多层结构消失。胃壁多层结构的显示利于准确判断胃癌的分期,本组病例研究提示多层结构显示良好的病例,分期判断准确性明显提高,文献报道进展期胃癌螺旋CT分期的准确性三期为82%[3]。同时决定胃癌分期准确性的还有能否正确判断邻近器官组织受侵,肿瘤侵犯周围脏器是不宜手术的标志之一。三期增强时,肿瘤在平衡期完全强化,若此时病灶外缘未出现强化,无论外周脂肪层是否消失都不能认为有壁外的侵犯[3]。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对于淋巴结阈值的选择过高或者过低,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对病灶的评估结果,阈值以下的淋巴结可能出现转移,而阈值以上的淋巴结也可能只是炎症反应增生而无转移。以淋巴结直径10mm以上作为诊断转移的标准,螺旋CT的敏感性为56%[4],有资料统计未转移的淋巴结80%小于5mm[5]。因此本组资料以淋巴结直径5mm作为阈值,发现扫描层厚越薄,重建图像间隔越小,淋巴结越大且位于血管时,转移淋巴结越容易检出。诊断时应综合应用2D、3D图像,结合淋巴结的形态、密度、大小、部位可以作出准确的评估。本组资料淋巴结显示检出率为96%准确率为100%,大大超出螺旋CT的检出率。在45例病人中,有2例肝脏出现转移灶,1例肺转移灶,1例肝脏肺内同时出现转移灶,另有2例CT未发现腹腔转移,手术时发现肠内膜,大网膜及盆腔脏器表面有粘连转移灶。
3.2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胃癌诊断的应用。文献报道中常将3DCT的3种技术分开来与UGI胃镜或胃肠钡餐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上述3种成像技术均出自螺旋CT同一次扫描,更宜作为一套完整的影像资料进行应用分析。本组病例分别采用SSD、Raysum、CTVG技术获得三维重建影像,采用MPR技术获得二维重建影像以显示胃肿瘤。胃表面遮盖显示(SSD)只选择空气的CT值为成像阈值,而大于或小于此阈值均去除,以此产生胃壁内表面影像[5],其图像与传统钡餐的单对比剂造影像类似,但该技术是在扩张的胃腔内形成气体与软组织对比,密度差优于单对比造影形成的钡剂与软组织的对比,故SSD影像可使正常或异常结构的边缘变得清晰,缺点是会造成某些细小结构的丢失。Raysum的本质属于体积再现技术,其图像上的每个像素代表相应投影线上所有体素之和,共显示的透明图像类似于气钡双对比剂造影的表现[5]。因此,Ruysum影像可克服SSD影像对病变的遮盖,可同时反映胃壁内在和外在的病理状态,可观察到胃粘膜皱襞纠集、受压、隆起等改变。CTVG则是采用透视法体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方式,并采用飞越(fiy-through)法显示技术展示肿瘤的胃内形态效果与胃镜图像类似。因此,可更直观地发现及从任意方向观察病变。CTVG克服了纤维胃镜受观察野限制的缺点,可更准确的测量胃肿瘤的大小和体积。同时也存在一定地局限性,CTVG不能直接观察粘膜的颜色和进行组织活检。MPR影像可以从多方位进行观察,可直观显示胃壁厚度,肿瘤的腔外部分以及腔内外部分的关系,对邻近结构的侵犯等三维重建不易显示的信息。通过本组14例进行的MIP血管重建,不但了解了病变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同时了解了肿瘤的供血动脉。由于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覆盖面大,图像质量高,能够真正的完成整个胃单纯动脉及静脉期、平衡期的扫描,充分综合利其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有利于肿瘤对胃壁侵润的深度及周围脏器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显示,并能够清晰的显示胃周血管及肿瘤血管。因此其对胃癌的术前分期和评估的准确性较常规CT及其他检查方法明显提高。本组病例中,MSCT的分期准确率为91%,术前评估准确性为95%,因此MSCT对胃癌的诊断和分期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同时,MSCT可以比较准确地对胃癌进行诊断,详细地了解病变与周围组织脏器之间的关系和有无转移等情况,可以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和患者的愈后判断提供重要的信息。
总之,MSCT作为CT技术的最新进展,为胃癌的检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检查方法。综合运用MSCT及其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胃癌地检出、定位、分期、评估预后等方面有其独特地优越性,是一种崭新的极具发展潜力的胃癌检查方法,它必将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常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Sussman SK,Halvorsen RA Jr,Iuescas FF,et al.Gastric adenocarcinoma:CTversus Surgicalstating[J]. Radiology,1988,167:335-340.
[2]王锡明.CT在胃癌诊断中地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10(1):48-49.
[3]TakaoM,Fukuda T,Iwanaga S,et al. Gastric Cancer:evaluation of triphasic spirai CT and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J]. computa Assist Tomogr,1998,22(2):28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