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110-01

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关注历史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状态,是否主动学习,是否乐学;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中运用的方法,是否运用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是否就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此,做好历史教学在新课程下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需要我们仔细研究课标,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采用多种有效措施,做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1 教师要打破传统,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改变

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教师要转变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和自,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发展个性。

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要大胆提倡探究式学习,要把历史课堂准备成有活生生感知材料的专题课,注重学习自身收集材料,注重学生探讨而并非以前的“硬灌死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身实践和合作探究中体会出历史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着力注重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走向探究性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计和教学情境的创设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远至近,从学生关注的知识“热点”设计出一系列有趣的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索历史知识。

问题设计,要考虑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热情。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围绕老师问题进行积极思考,都有表现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问题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来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得出的结论水到渠成;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问题的设计还要具有开放性,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讨论、去交流,既活跃了课堂,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刺激初中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出有实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学生感受,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3 注重学生历史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学科不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不同,要学好历史,无疑学生要先做好“听”的工作,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读”、“听”、“思”三个方面。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有关教材内容,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线索。学生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重点要点。学生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的历史内容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教师还可对如何预习、如何记笔记、如何快速背诵历史知识、如何复习等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如在历史教学中常用到的顺口溜记忆法,关键字词记忆法等。如在记忆“在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渊的?”,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⑦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的影响:①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进一步加深一③及《》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④八国联军侵华及《》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还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生活热点,撰写小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还可布置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任务让学生去进行社会调查,古今对比,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

总之,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前提和基础,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引,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遵循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合理整合教材内容,选用适当教学方法,坚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调整自己的叫学,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及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2

【关键词】课程标准 初中英语 校本课程

一、背景与现状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中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但是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需求。校本课程是近几年伴随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是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改造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内容的重要举措。它的开展,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真正满足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我校研究并制定了符合本校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本课程是以英语知识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目的是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展将给英语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为学生创建一个五彩缤纷的英语学习平台。

二、目标与意义

本校开发的英语校本课程为选修类课程。它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是我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也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其特点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兴趣性的。它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强调课程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准绳,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我校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大多为外来务工子女,英语基础薄弱甚至零基础,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自,使学校校本课程更切合当地和学生的实情。这套教材的编写,使全体英语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提高了我校英语教师整体的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具体实施

1.课程内容。本课程共设置了20个课时,学习主体为本校七、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好动、爱表现,但英语知识积累较少,所以本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出发点,选择了一些英语游戏、歌曲及影视等材料。

2.教学方式。

(1)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根据课题对学生进行分组,3-4个学生为一组,负责一个课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或制作道具等,系统梳理知识。然后课堂上该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资料,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创新的过程是校本课程独特的教学模式。(2)组织英语角或文化沙龙。遇到诸如节日的话题时,可以将课堂改为英语角或文化沙龙,让学生在过节中学习、体验西方文化。(3)制作小报和墙报。学生可以定期在有关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前后,编出一期相关的内容来配合教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3.评价方式。校本课程不设终结性的考核制度,而以形成性评价(星级)为主。旨在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时星级:出勤情况,占综合评定的20%。未出勤1次扣一个星级。(2)课业星级:课堂参与情况。占综合评定的40%。过程性评价。(3)成绩星级:心得体会等材料,占综合评定的40%。

根据以上规则教师进行综合评定。

四、实施的效果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英语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本校的英语校本课程得到了顺利的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通过一个个英语文化场景的再现,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学习西方文化,有效地配合了英语课堂教学。(2)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本课程实施以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英语思维得到了锤炼,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潜力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掘。(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主动性的增强,省去了教师在学习态度方面的教育时间;学生能动性的提高,使得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节省出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以用于对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拓展,形成良性循环。

五、总结和反思

本校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得到了顺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些美中不足。首先,对课题的理论研究缺少专家引领,分析思考缺乏一定深度。其次,本课程属于选修课程,缺乏普及性。一周一个课时的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在课程性质和时间的设定方面还需进一步斟酌。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时期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随着这一课题的不断推进,我们会不断地积累经验体会,这些经验体会也会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方向,使得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趋于成熟,最终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3

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现就如何加大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力度,改进教师实验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技能,从而全面推动农村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1 切实加强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动手的机会,因此应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要上好演示实验课,首先不能打无准备之战。教师在自己的教案中要专门设计演示实验的时间,及学生有序观察时应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应对,及怎样引导学生由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而且教师要亲自预先做相关演示实验,以免在课堂上出差错,并要求学生观察时不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只有成功的演示实验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实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教师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还可适当改进,对实验室没有的尽量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替代品,并鼓励学生寻找、自制或购买可替代的实验器材来做课本上没有危险的演示实验,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切实做好

学生分组实验 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本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探究的7要素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探索活动。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

学生分组实验在规模较大的学校因班级较多,班级人数多,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学校教务处应将学生实验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对各班实验课要有具体时间安排,教师要将本班学生分为若干组,并设立小组长负责制,男女生要混合分组,强调人人动手,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并在历年教学中收到了较好效果。

另外有些学校因班级较多,实验室分配不过来,教师又要赶教学进度,可灵活机动地将某些分组实验在教室进行,例如八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将学生按要求分组,并要求各小组买来放大镜和蜡烛,借助课桌和手中刻度尺就在教室进行了分组实验,每组都测出了实验数据和写出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总结出了实验结论,并请部分小组进行实验展示和交流,出现问题的小组得到及时解决,这样大大节省了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验器材,课间还可进一步巩固和练习,效果确实不错,可供大家借鉴。

3 做好课外小实验 小制作 建立家

庭实验室 当前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后知识。这些小实验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因取材得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等特点,吸引着近年来中考命题者的眼球,而且它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八年级上的“自制潜望镜”、“利用水盆和平面镜探究光的色散”、“利用放大镜自制照机”、“纸盒烧开水”、八年级下的“利用漆包线和大铁钉自制电磁铁”、九年级利用“二力平衡巧找重心”、“自制重垂线”、“不倒翁”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展示,并对做得好的学生加以奖励。通过这些活动来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定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4 恰当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完善实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 生成与构建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187-01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浩浩荡荡的推进,不仅为各学科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一线教师教学方法优化提供了参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观指导下,以弘扬爱国主义与传承人类优秀文明为培养内容,让学生学会在历史中吸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与价值观。”从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上讲,人文社会科学浓厚的特点使得历史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及综合性那么,如何将课前设计、课堂生成、课后作业及教学评价巧妙结合就成为了构建初中历史有效课堂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1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理论及现阶段教学问题概述

新课程理念是当今初中历史的教学总指导,但大多数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内涵还不甚了解,因此就不免产生了教学实际与课程理念的相互脱节。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共包含四项理念:首先,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要以普及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为内容;再次,要将正确价值判断融入历史教学中;最后,鼓励自主、合作与探究式新型教学方式与评价创新。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掌握等现状明显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理念。下面笔者将以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生成与构建为核心讨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实效性。

2 生成与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之途径解析

2.1深入学习新教改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是前提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初中历史课堂出现的大多问题是由于任课教师并没有完全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因此,深入学习新课改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就成为构建有效历史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笔者认为历史课堂设计应遵循下列方法途径:第一,历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第二,历史教学过程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另外,课程设计要建立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课堂设计。可见,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是进行有效课程设计的基础。

2.2课前充分准备选择合理教学方式是重要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认知历史。因此,在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和运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法单一、学法缺失是目前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教案都没有针对授课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即使有也偏于应付检查,实际成效并不显著。“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始终贯穿着多年的一线教学,无改进无创新,因此对于教学环节的课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习古代史时,教学方案就应以讲授为主;在学习近代与现代史时课堂教学则可结合政治时事做成一个讨论性质的课堂。结合实际、设计合理、充满趣味的课前设计方案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2.3采用多样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

从兴趣入手构建一个活力的历史课堂是每个任课教师所积极追求的,新课程标准也在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除做出合理设计方案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就成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关键。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到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对于生涩难记的中国古代史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及观看记录片等形式;对于中国近代史这些需要结合实践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像有关的内容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搜集资料,各小组制作ppt来谈谈对的理解。扩宽教学方法令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灵活化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给初中历史带来的瓶颈与桎梏。

2.4优化历史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是推动

文章前部分分别谈到了如何完善教师的教案制作及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而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历史作业的布置。布置作业除了起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外还是对老师教学情况的有效反映。个人认为历史作业的布置应充分体现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布置作业既要巩固基础知识也要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运行。因此在题目布置上可增加开放性题目;在作业形式上也不拘泥于个人完成,增加团队合作形式的作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及创造力。

2.5完善评价体系满足学生需求是有力保障

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与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及全面发展。可见,教学评价环节并不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鉴定环节。新课程标准坚持不同的评价任务应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任务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根据目标任务的不同特点就可以选择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教师观察及纸笔测验等不同的评价方法。这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加强调评价信息来源的多样性,重视历史学习整个过程,更加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课堂发挥、课后反映进而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5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体现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师在迅速地转变角色,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本文将主要阐述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教学策略,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

0.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提升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重点工作。新课堂改革的进行对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国,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这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因此,对于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重要。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史实讲解

在历史课程中包含着大量的史实,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当学生在面对这么多史实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清楚地记录这些事件是历史课程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求改变历史教材难、繁以及旧等问题,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1]。史实是一段历史的根基,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物质,而是一种动态系统。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通过将讲述史实使得学生掌握历史基本发展的脉络,对历史的演变进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最终获得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到“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内容时,首先,教师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度地演绎,但是在讲述的过程中不能够主观性地篡改历史,应该根据基本的史料资料进行知识传授,同时深化内容,做到直观性与感性想结合。教师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理清楚史实之间的联系性,并从中挑选一些典型性的事件,例如,八国联军侵华时所作的恶劣事件。或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这一历史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那一段历史,同时提升历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在进行传授史实的过程中不是要求学生将其简单的记忆下来,而是在于其对学生带来的启发性,让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明白落后就要被挨打的状况。教师在讲述史实的过程中要不能随意地堆砌史实,也不能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

2.开展合作、自主合作教学的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的是所提倡新课程标准教学方式,其要求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导学生学会学习与生活。历史教育具有人文性,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时让学生更加客观地、全面的看待历史。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属于间接知识,教师在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是历史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首先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地讲述历史史实的方式,通过语言的表述方式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其次,教师在历史课堂可以展示直观性的图片或者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使得知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方式都得到提升。再次,为丰富学生学习历史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走访,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地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或者撰写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合作表现会被纳入到历史课程考核中。

例如:在讲解《》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的相关史实,通过深入地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历史。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以及实际调查的方式,了解先进五四青年节的开展状况。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一节日进行讨论,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理解。

3通过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课堂学习中来[2]。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其抽象能力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但是历史 大多数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相应的历史教学情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还原历史场景,对历史人物进行再现,将历史发展的进程充分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最终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创设历史情境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故事法、询问法以及情景再现等方式。能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从中归纳出一些经典性的问题。其次,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的情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创设的历史情景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这一段历史时,教师要要结合这一课程的内容,针对的必要性以及历史意义创设情境,并不是一上来就讲解很多的相应条例,这种方式只会打击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询问学生对的了解程度,他们分别有哪些情况,进行的原因又有哪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带着这些疑问去思考问题,在课本上或者资料上去了解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地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比教师过多地传授的效果更好。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还需要结合、新民主主义改革的史实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其差异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史实讲解,让学生详细了解史实。其次,开展合作、自主合作教学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的机会。最后,通过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提升历史教学效果,与新课程的理念相符合。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6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历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1.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内容的灌输,主要有组织教学、复习、教授新知、巩固所学、布置课后作业这些步骤,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很容易造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较低。

2. 教学目标不明确。新课标规定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涉及的三个方面,即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目前历史教学往往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脱离开来,长期的历史教学只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并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脱离了现实基础,历史教学逐渐发展为空洞的说教。学生感到学而无用,对历史教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忽视历史学科价值。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既体现了人文性特点,又体现了社会性特点。多数高校和教师认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实用性较差,其他学科教师以及部分校领导对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缺乏充分的认识,存在着诸多偏见,认为历史学科教学没有实际意义,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无关紧要。此外,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人的“社会性”,教师只是关注学生能够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因此,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采用统一的教学用书、目标、方法、过程与评价考核,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历史学科真正价值,违背了“关注生命发展”的教学理念。

4.教师整体水平较低。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师水平的高低有直接联系,多数教师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无法对学生进行拓展教学,只能采用照本宣科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

1.创新教学原则。历史教学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它不仅包括历史发展的横纵向联系,还包括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同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也是教学原则的重要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实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分析历史。比如,在教授成吉思汗统一统一蒙古的历史时,可以与俄罗斯的崛起、世界军事的发展以及阿拉伯文明等历史相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发展要求,历史教学必须要创新教学原则,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比较、综合、抽象及概括的能力。

2.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对历史教学起着指导作用,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素质教育没有被看作是教学重点。但是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历史素养的重要性,并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历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感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情感的人文气息。传统的重教轻学的理念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此,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历史学科的功能与价值。

3. 创新教学手段。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手段也做出了相应调整。作为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创新,以适应教材和内容的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自学过程并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新知的过程训练思维。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

4.创新师生关系。教师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教师的管理和安排。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历史学科的学习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为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要创新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朋友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和信任,教师既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困惑的良师,又是排除生活上困难的益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相互协作,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外,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兼顾与每一个学生的关系,教学活动和内容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有新意有见地的观念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符合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历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5.创新教师队伍。历史教学水平依赖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历史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1)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创新训练和考核评价,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创新素质,进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而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