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激活 语文教学 尝试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每位语文教师都在尝试如何将自己的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自己的绚烂多姿的课堂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但总不能达到目的。我们承认,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确实是很难把握的一种活动。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而且教法单一,内容贫乏,使学生渐渐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思维的源泉。语文教师必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课堂,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真正乐在其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多努力。

一、精心设计导语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锤。好的导语如同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所以,导语的设计不可忽视。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先问:“同学们,请大家实话实说,你们中间是否有人谈过恋爱?”同学们都害羞地笑了笑。接着又问:“同学们,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有人说,爱情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闪闪发光的钻石……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二个问题,激起了学生对爱情认识的欲望,激活了他们的思想,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集声、文、色、形于一体,使知识信息容量增大,内容更充实,形象更丰富,它的应用是现代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中的重要一环。运用多媒体可以增进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可视、可听、可知、可感,充分发挥联想、想象,使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教者有情,学者有趣,教和学协调融合,相得益彰。因此,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为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是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如,学习《茶馆》一课时,可以采用电影《茶馆》片段让学生欣赏,充分把握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三、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优化教学过程,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说明“问”是何等重要。问什么,如何问,这就需要教师找准提问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完全明白又乐于去思考。教师在提问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时适度。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要求教师当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教师启示开导的时候,适时而教,便如“时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的难易要适中,速度要得宜,广度要恰当,量度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思维时,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学艺术辩证法,提问时要一步步引导。

2.因人循序。教师启发思维应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必须因人而异。教师启发思维的这种个别追求,正是使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紧密结合,增强其针对性的关键措施。另外,教师启发思维还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不过,有时故意打破顺序,使学生超越知识空白而跳跃前进,大胆设想猜疑,然后细心实验求证,也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必需。

3.反馈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各种途径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时,也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接受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控制调节。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所做出的反馈信息,教师还应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的错误。

四、组织有趣的课堂活动

新课程在“课程性质”部分说到,语文课程应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个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这种特征除了体现为一定的视觉表象外,更多是内化为个体的精神气质、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理想追求等,后者正是萌生创新意识的原生态土壤,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人文资源。一个人正是凭借个性才有别于他人,这正如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由于它有诸如民族文化、民族经济和民族习惯等自身许多特征组合成了一个牢固的整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学生发展、学习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他说:“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可以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解放了才可以创造,才能使个性得以发展。教师要多组织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不断增强语文教学的活力。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可排演课本剧,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

五、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教学仅立足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向课外延伸,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善于将语文运用于生活,重视学生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当前一些学生沉迷网络这一社会现象,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关于网络的调查,写成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对网络的利与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一些迷恋网络的学生渐渐从虚幻的世界中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张万兴.课堂教学艺术完全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阅读;阅读习惯

一、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1.培养语文阅读习惯利于学好语文

语文对学生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而阅读在语文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2.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利于学好其他学科

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更好地解答习题。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

1.在课堂上创造气氛,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

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挖掘学生的潜力,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利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积极学习的气氛,循序渐进,不断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语文阅读的见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阅读知识的积极性。

2.正确的教导是学生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知识,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借鉴好词好句,以及怎样正确理解语文阅读知识,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3.通过课堂交流,提高对阅读能力的培养

通过组织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语文阅读的独特见解,了解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教师再辅以正确的指导,提高学生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组织学生上台演讲,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和其他同学沟通,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标下,素质教育被放在了第一位,家长希望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尤其重要,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应通过改善课题教课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会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迭起,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是,我们在看到很多老师大胆创新、张扬教学个性、追求教学风格的同时,也发现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现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几点体会。

1重“文”轻“语”

新课标中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性化的统一,但在课改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一些教师往往在偏重人文内涵的发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其实,基础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发展中所必须具备的,是不能忽视的。应该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语言文字,离开了“工具性”来谈“人文性”,那就是有舟无水,将寸步难行。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忽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就会内容空洞,学生就会难以把握,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试想,如果学生生字不认识,词不懂意思,课文读不流畅,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岂不是成了空架子、花架子?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不能由以往的“头轻脚重”变成现在的“头重脚轻”,不然,那又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2无效的讨论

不可否认,新课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有的老师使用讨论法,仅仅是为了以此换得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标签,是把讨论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讨论:老师提出问题,一声令下后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老师则这里站站,那里看看,像一个旁观者,任凭学生七嘴八舌,泛泛而谈,几分钟后,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停止,接下来就是几个优等生展示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听客”,而老师不管讨论出来的结果有没有价值,总是左一个“讲得好”,右一个“掌声鼓励”……可想而知,这样的讨论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所以真正的讨论,就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对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要有实质性的评价,能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不能什么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然,学生会认为谁说的都有道理,怎么理解都可以,这样就使语文课堂变成了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了。

3花样繁多的“创新”

当今教育界时髦的一个词语恐怕就是“创新”。有的老师不是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把功夫花在钻研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格上,而是盲目“跟风”,追求“时髦”,做创新的表面文章,花样一个接着一个。于是乎,语文课堂就出现了一些五花八门的怪现象。如有的老师把语文课上成港台明星绯闻课的……。难怪一些老师戏言:“一年一个新花样,学来学去学不像。刚刚觉得有点像,又来一个新花样。”

4多媒体的使用不当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在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的同时,也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以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和音响效果等直观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文本资料等优势,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过当使用或使用不当,有时会成为干扰教学的因素,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会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有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对课文的解读或构思动笔时间。特别是在许多观摩课、公开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昕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优秀课”。如松中一位教师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入时即播放《好汉歌》和林冲枪挑陆虞候的电视剧片段,讲解时又反复插入电视剧片段,课堂总结又是在《好汉歌》和林冲夜走梁山的电视剧片段中结束。课虽很热闹,但这课堂与其说是语文课,到不如说是影视欣赏课。因为在整堂课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读一句原文,看一遍课文,只是联系歌曲和电视剧镜头来分析人物形象。要知道,电视剧中的林冲是导演心目中的林冲,而不是作者心目中原有的林冲,更不是学生读原文所感受到的林冲。可见,借助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范文4

1 提高教师本身的素养

课改专家认为,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1.1 新课程在教师的知识面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博览群书,先要有“面上”的积累,再是“点上”的深钻。语文教师除在本学科的知识上努力拓展外,其它各学科联系上也要相应拓展,我们应成为“杂家”,正如新课程中提到的教师应具有“大语文”“大课堂”观念。

1.2 深入地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3 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最忌讳的是自己得不到尊重。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上课形式、课下的辅导、写作的指导等方面,都得遵循这个原则。

1.4 备课时,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观念,深钻教材,选择教法,适应学生学法。并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领悟课文,把握“亮点”,讲出兴趣,讲出感情。

1.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良好榜样。学生以教师作为榜样,便是良好的开头。听其言莫如服其人,爱其言莫如效其行。这样,学生便会由此而幻化出无穷无尽的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动力。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是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更要带来语文课堂教与学的行为的转化。不可否认,语文教学有着悠久而丰厚的传统资源,但即使是优秀的传统,也并不能在这场改革中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它只有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绽放出应有的活力。

2.1 在新课程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不能是授“鱼”,而应是授“渔”,教师应是点拨、启发、激趣,而不是包办强制。有人打比方说,我们的教师把牛拉到一个地方去,告诉它,这里的水最好、草最好,然后就不由分说地把牛的头摁下——吃;而西方的教师把牛带到同样的地方,只告诉它,你自己去吃吧,同样的好水、好草,中国的牛吃得很难过,而西方的牛却吃得很舒服。这个比方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历练中才能感到收获,教学才会有实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才会从学生的成功中感到真正的快乐。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2.2 教师应主张分层次的教学,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生哪怕有一点进步,都要予以鼓励,而不是“拔高”。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制定适当的、适合学生的目标,计划。即使学生偶尔达不到预先的目标,也不可揠苗助长,应耐心地引导,甚至采用“迂回战术”,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写作技巧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2.3 重视学生“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自觉地打开自己的心胸,在身心愉悦的阅读中去自我发现、自我吸收、自我创造。“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的教学方式,学生不烦语文才怪呢?这就要求教师融入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和自由思考的时间,提供相应的资料,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去提炼文章的要点、难点和疑点,把课本真正当作一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去解剖、推断、体会,或在学习中摸索不同文体的写作规律,或在学后总结学习的方法。教师应该从旁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感悟。这样才能使学生尝到乐趣,进而提高水平。

2.4 由于活动课形式新鲜,并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相连,而且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又强,所以课堂上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例如: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进行“错别字普查 ”;研究广告的创意,仿写广告;编写颁奖辞;老师还可以走到台下,让学生们自己主持,组织起辩论会和讨论会;甚至可以打破学科界限,与思想品德、科学、艺术相结合;还可以通过实验、游戏、画画、唱歌、表演,甚至上网查资料等以前根本不敢想像的手段来达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全面的,准确的,也是扎实有效的。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 创新与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从教学策略、教育理念、教学计划等方面尝试创新和改革。以下是笔者针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浅谈的几点实践经验与体会,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理解团队精神并提高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不断创新精神而采取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此教学模式,可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语文知识,为此,他们需要经过合作谈论、阅读、实验、等实践过程,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具有这种自觉的、主动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更好的响应了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正因如此,教师在实践中应当多多运用“合作探究”这种创新式教学模式,以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理解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实现教学上的创新。具体来讲,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结合为3-4人的学习小组,并让其讨论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风景这一问题,在其理解的前提下合作完成一副“西林壁意境图”,完成之后要求每个小组轮流结合诗句讲述本组的画作。通过开展这种在“合作探究”的模式中穿插绘画以理解语文诗意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二、改变传统学习思想,科学质疑教材

质疑,这一学习思想在实践中很重要,因为不论是语文教材还是其他书籍都是人根据生活经验和理论实践创作出来的,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所以,教师要培养小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对书籍上的知识和观点采取科学性、批判性的接受,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学习观点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提出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质疑的重要性。但是,质疑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或实践依据作为基础,不能乱质疑,否则就让大家见笑了。这质疑的基础还需要教师教导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积累,另外,语文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素材,以启发、鼓励和诱导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以便日后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节课时,有一段作者是这样写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思考,小孩子被埋在地底下38个小时存活的几率有多大?并且凭借父亲一人之力实现这一营救目标是否符合现实?从而使学生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并能从思考中逐渐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养成善思、多思,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素养。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吸取语文教材中的精髓部分,摒弃文章中的不合理成分,实现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以上是质疑中的“揭示矛盾法”,此法在质疑时使用较为广泛,除此之外还有“查找原因法”、“比较优劣法”和“区分差异法”等,教师要教导学生在质疑时灵活运用。

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自学意识

自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区别的学习模式,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习成果上也能取得较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点也正好契合了新课改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要求。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多为“一言堂”,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让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式教学,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若想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是很好的实践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合理、科学的安排预习任务,明确学生的预习目标,让小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温故知新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有效实现自学的关键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小学生也要以预习要求或者自学问题作为基础,带着问题运用学生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策略感知教材、精读教材。在预习的时间上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准备,“慢工出细活”这一道理众所周知。如此,方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可以布置如下教学任务:1.搜集相关圆明园被毁的图片和视频以便在课堂展示。2.结合其他历史资料了解圆明园被毁的背景、经过以及重大意义。3.标出本课文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让学生开展如此自习任务,让小学生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又能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对小学生的家国思想起到了积极的启发意义,换句话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德育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通过让学生自习,自己也能空余出一些时间来进行下一段语文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从而丰富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模式,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广大的语文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开展“合作、质疑、自学”的小学语文创新式教学模式,如此,方能丰富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焕.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时代教育,2013,(12).

[2]夏霰芳.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范文6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全人教育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思维方式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着一个从经验型思维到科学型思维转变的重大任务,要构建开放型、多维型和创造型思维,要把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要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认识,真正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全人教育,教师就要使自己努力成为知识的活水源头,只有教师思维活跃了,学生的想象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学生才能做到长足、实效地发展。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形成扎实的知识功底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全人教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形成扎实的知识功底。一位先哲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们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甚至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可见,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课堂教学才能丰富多彩,才能做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全人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师要有掌控权,促成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合作交流、互相沟通、共同探索、共同实践思考的课堂,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放手学生,做到师生平等,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创设一种互相尊重、和谐平等的新课堂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如我在教学散文《散步》时,通过对话讨论:《散步》通过选取了生活中最富有诗意的一些片段来描绘子孙三代幸福和谐、令人愉悦的场景,这些场景的描绘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学生相互讨论,课堂氛围浓浓。接着,我又留有课堂空间,让学生向老师提问。有同学提出:老师,您是老师,同时,您也是儿(妻)子,若有类似书中的事情发生,您是怎么处理的?举例说说。我倾吐真实的感悟,这样,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师生的互动进入了深层次、高效率。

四、教师要具应变能力,以应对教育突发事件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拓展性与可塑性。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教学环节的不断深入,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拓展,进行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求知的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与合作,交流与互动,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大有效。《范进中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后,我站在学生中间进行巡回与指导,突然,一个平时不太学习的同学站起来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范进的悲剧在我们这代读书人身上,会不会重演啊?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尖锐,确实令我很紧张因为我毫无防备,我静下心,经过冷静思考,对学生进行了合理解释。通过这个案例,我深感我们语文教师走进课堂时,与学生一样,共同经历着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或许会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精彩还是平淡,我们教师都要认真面对,给予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具有整合教材的能力和一定的应变能力,更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面对一切突发的教育事件。

五、教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的内容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活动形式很多,诸如板报、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都是使语文教学走进生活的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