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业信息化建设

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范文1

建筑企业信息化,是指建筑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建设工程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建筑企业信息化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信息化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应用,我国建筑企业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和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管理部门已经建立了覆盖管理业务职能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较快的企业还在互联网上搭建了信息平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执行标准有待完善。

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对有关信息的分类进行统一,对信息的流程进行规范,产生控制报表应做到格式化和标准化。

“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建筑企业内部有众多的信息系统,造成了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业务合作等方面的困难。

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建筑企业中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建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

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建筑市场的放开与竞争的加剧,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这以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建筑企业信息化能降低工程项目实施的成本

成本的节约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建筑行业本身具有分散的性质,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交换,实现办公信息流的网络化,完成信息资源库数据的采集和利用,推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后提高了信息沟通的效率和有效性,提高了决策效率带来的间接成本降低。网络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对价格造成向下的压力。通过网络,承包商可方便地进行询价,及时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发现更多新的契机,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范围内选择供应商,据统计,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系统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大约可以占到项目总成本的5%-10%。

缩短了工程项目建设的时间。

信息化手段出现之前主要是靠手工的方式来获取这些信息,网络可以使整个建筑业进行高度快速的资讯交流,让从业人员能够更高效快捷地得到各网上企业的营运资料,大大缩短了工程周期。

降低了项目实施的风险。

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利用计算机能够准确、及时地完成工程项目管理所需要信息的处理,提高了决策人员对工程实施的预见性,可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干扰进行有效的控制。

提高业主的满意度

传统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业主很难顺利解决建设工程中的设计、招标、投标、控制工程质量、工期和造价等问题,导致业主满意度下降。可能造成业主利用自盲目的立项工程,扩大标准、不合理压价、拖欠工程款。应用互联网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项目中,业主可以及时地获得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并参与项目决策过程,提高了对项目目标的控制能力。

提高建筑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选择合适的模式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第一种模式是自己开发信息系统,第二种模式是与IT公司合作开发,但这两种模式不是费用太高、进度难以保证,就是要花费大量时间沟通,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较之这两种模式最好的是第三种:选择专业的建筑软件公司,其技术分析人员了解建筑企业的运作流程及信息系统要求,在辅以专业的IT人员,开发的系统一般适用于建筑企业,其业务分析人员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流程和管理方面的咨询意见,对于建筑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注意信息的标准化问题

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由建设方、勘察设计方、建设行政管理方、建设材料供应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各自的信息系统组成。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工作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多专业,因而建设工程信息的标准化问题也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同软件和系统间,可能需要横跨多个市场,在短时间内切换于不同的工程领域,这就要求建设工程项目各个参与方间的数据信息能够共享,设计、施工、监理生产的数据能够进行交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在项目管理中加强信息的标准化管理。

领导素质要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相适应

由于建设工程信息化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因而需要领导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还要十分熟悉所在建设工程项目的业务流程、施工模式和竣工目标,并且能够对工程的施工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系统有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注重信息化的整体性与持久性

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

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产业及其应用技术已经渗透到全球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现代化程度、竞争能力以及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企业信息化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提高该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面对信息产业化浪潮的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已经认识到沿袭传统的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竞争形势和自身的发展要求,相反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能够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1.建筑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建筑企业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其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以及大规模应用,最后对建筑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重建的过程。信息化技术对建筑企业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化,不仅包括文档传递、信息采集等办公自动化的基本工作流程,另外还包括经营、计划、预算、财务、市场材料采购信息、人力资源、项目信息、设备租赁信息等;二是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信息化,主要包括网络计划编制、进度计划、施工平面图、工料分析、项目成本控制、安全管理和合同管理等等。

2.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信息技术的全球化导致建筑市场的竞争加剧,一个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势在必行的,然而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降低生产成本。建筑材料的造价一般占整个工程项目成本的70%左右,信息化技术使得材料的价格透明化,让建筑企业能够及时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价位信息,增加了选择供应商的机会。

(2)决策更加科学化。过去建筑企业的综合性数据的统计往往在月底、季末、年底计算后才能获得。企业信息化后,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系统获得公司任何时间、任何阶段的经营信息,能够准确并及时地完成工程管理所需要信息处理,从而使决策者做出的决策更具科学性。

(3)提高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工作人员能够充分利用信资源,通过网络随时进行交易,实现市场资源共享,从而使得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企业受其生产经营特点的影响,例如工序多、资料档案繁多、动态性强以及人员的流动性大等,从而导致信息管理难度加大,另外其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力量不足,难以推广信息化建设

建筑企业普遍存在信息管理人才短缺,技术水平不高的现象,很多建筑企业在信息管理工作方面只配备少数的专职人员,如果要对企业的实际业务定制相应的信息系统,在技术和服务方面都很难得到可靠的保障,另外企业内部的职工对信息化的理解以及掌握的专业知识都有差异,导致信息化建设难以展开。

(2)资金不足,难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庞大资金作支撑,而且资金投入后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都不能有及时明显的提升,另外建筑企业的利润相对比较低,从而造成许多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投入方面慎之又慎。

(3)企业内部资源不足,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利用

建筑企业是传统企业,如果企业仅依靠其内部力量很难从企业的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利益来进行信息化的综合分析,另外受思维定势和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企业往往忽略了内部存在的问题,而不能对其进行清晰的定义和描述,加上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思路还不够清晰,从而使得信息化管理很难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4.加快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实现企业信息化是建筑企业增强竞争力,从而求得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建筑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企业信息化对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合适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根据企业发展前途和企业自身的内外部条件,制定企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和内容,正确确定企业实施信息化后要实现的目标。从企业整体出发,统一规划,统一思想,统一治理,避免造成各部门或各项目部成为“信息孤岛”,导致信息资源不能互通和共享,另外还要防止软件(或硬件)上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使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都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因此,需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在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案后,必须制定严格的实施计划。

(2)有效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建筑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建设,不仅能迅速抓住市场,根据需求提供差异性的产品和服务,且能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发挥其综合效应,另外还能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达到企业快速发展的目的,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以工程项目的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提升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捷径。建立项目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要遵守系统设计、总体规划、以及分步实施的原则。项目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可分为几个阶段和模块来实施,项目前期是企业业务流程的起步阶段,主要负责项目工程信息的搜集、筛选、整理,从而对项目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投标阶段是建筑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和争取市场份额的阶段,它能够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其每一步的运作需要企业各层面的配合和协调;施工阶段是建筑企业对产品进行加工的阶段,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采用电子商务技术,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后期的管理需要对项目工程进行清理结算同时还要负责保养期的维护,从而形成施工单位的效益和业绩。

(4)培养专业人士,增强技术力量,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没有雄厚的技术保障是无法实现的。对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分析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一个十分专业的环节,只有具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更新、运行和完善,因此需要建立企业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管理,从而防范信息化需求风险。

5.结束语

总之,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要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企业特别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管理的意义,从而通过信息化来提高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信息化并不是目的,而是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家静.略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J].安徽建筑,2003(5).

[2]武朝晖.建筑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J].建筑经济与管理,2007(6).

[3]李立新.建筑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工程建筑与设计,2004(1).

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数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oftware and all kinds of special data management software in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lar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ave applied more and more. But with mature of data analysis than the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there is also a huge gap. Here is the lar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me opinions of the published.

Keywords: building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ata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和通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走进了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社会。Internet技术的腾飞和广泛应用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已成为各行业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信息化程度成为了衡量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加入WTO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筑行业也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的建筑企业目前国际竞争能力尚不足以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抗衡,我国的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生存发展必须对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范围内的各项数据指标统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成果来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信息化系统,已成为我国各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各类组织机构竞争的实力体现。如何理解信息化管理,个人认为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将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进行数据化的收集并根据需要将这些数据汇总、分类、对比形成初始数据库,再通过整合初始数据库透析出二级数据仓库来提供给决策者辅助进行决策或提供给权利享有者以了解和监督机构运营状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机构运营、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MIS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中最具竞争力的部分应该是决策支持系统。DSS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决策支持系统)是基于初始数据库通过多维模型化透析数据得到可用于帮助的数据仓库为决策者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并且简化办公程序提高基层操作者的工作效能的数据分析系统。如果一套MIS系统仅仅是收集了原始数据,并且数据价值并不高,不能为高级访问者提供任何帮助,也就是说通过系统的数据,我们看不到我们自己企业机构的实际问题。那么,这套系统也就失去了它最终预想要达到的目的。

结合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和管理模式,现就MIS系统进行几点简要分析。系统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必须保证真实、完整、及时,各模块录入工作应完全映射对应部门,明确责任及义务,避免分工死角或交叉部位责任不明确,应设置完整详尽的组织机构,并且明确其分工内容和责任范围。通过组织机构分工,将原始数据录入的责任划分,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还需要软件自身能够加以改进,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软件必须带有简便的自动计算功能,只用输入施工现场的原始数据,软件就可以自动计算生成报表和相关工作表格。并在工作程序上简化,纸制审批手续改为网上审批,只打印最终审批完成文件盖章保存。经过这样的程序,确保了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如果原始数据不真实报表将不能闭合,工作表格将无法反映现场真实情况,项目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例如:原始的单位工程图纸理论量由技术部门在第一时间录入,施工过程中下发了设计变更通知单,技术部门在第一时间将设计变化量录入系统,系统将自动生成该单位工程的最终理论工程量,生产调度将施工完成时间录入系统,劳务部门将合同中的劳务分包单价录入系统,材料部门将材料领用情况按时间和部位录入系统,机械部门将机械的类别、台班情况、使用部位及台班费用等录入系统,系统将根据完成该单位工程完成的的时间确定是否可以给予计量,计量的实际工程量、应扣除款项及最终结算金额自动生成结算单据,结算单据经项目各部门网上汇签后自动发送至公司级管理部门,由公司级管理部门审批后再转回项目,项目此时可以打印此单据盖章保存,同时,财务帐目中该劳务队伍余额中,自动增加该单位工程的结算款,以此作为付款依据。如果原始数据不够真实、及时、准确,该单位工程的结算及付款工作将无法继续进行,同时因此而产生的后继各类报表,将出现问题。因此,有了如上所说的软件功能及工作流程,既保证了数据库的真实性,又可以为基层项目工作提供帮助,提高工作效率。不仅如此,所有项目数据都在第一时间反映到了公司数据库中,公司数据库根据编定好的自动计算功能和自动风险预警机制,将为领导提供决策和监控项目的数据依据。这也就是发挥了数据仓库和DSS功能。

在开发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后,如何能保障其推广应用的顺畅,必须要结合企业或者机构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方便并服务于基础工作,这样在基础工作中的数据就更容易录入系统。如果系统在推广应用中,遇到阻碍或者出现数据断链的情况,该如何处理。我想分为两种情况来讨论。一种为特例型阻碍造成数据断链,也就是由于个别部门或者个人,由于某种于公或于私的原因来抵制系统的推广应用,那么这样情况我们应该配套出台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及操作规范制度;另一种为普遍型阻碍,主要是指在推广和应用系统过程中反映出大范围的数据断链情况,如果在推广或应用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说明系统与基础工作有相矛盾或者存在增加基础工作量等情况,我们应该及时的调研基础工作的状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统计技术的普及,信息化统计系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了解决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问题,不但要有先进的设计、施工技术,还应该具备先进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信息化统计系统。只要具备以上条件才能够更大的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也为打入国际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志磊.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信息化的研究:[期刊论文]-建筑经济-造价管理 2009,8

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范文4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部,中国 北京 100037)

【摘 要】近年来,某建筑企业顺应职能转型升级,将信息技术与审计标准化业务流程、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通过探索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深化应用,不断提高审计业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提升了企业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并进一步展望了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展望

0 引言

近年来,某建筑企业变革创新审计手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将信息技术与审计标准化业务流程和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完成了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并在全集团范围内不断深化应用,逐渐实现审计工作由手工向信息化的转变,有力促进审计生产力的跨越式提升。

1 某建筑企业信息环境介绍

鉴于信息化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意义,某建筑企业将建立和完善审计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审计技术创新,作为实现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借鉴国内外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公司业务经营特点和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于2012年初启动了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审计信息系统日臻成熟和完善,逐渐成为支持审计工作的核心力量与精兵利器。

结合经营管理和内审工作实际,稳步有序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1)充分调研,明确总体思路。审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后,由企业审计局牵头,与信息化管理部门共同组成了审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组。项目组成立后,对国内外市场主流审计软件产品进行了周密考察,并学习借鉴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一是基于企业目前审计业务需求,兼顾未来发展,进行涵盖审计管理、审计作业及监控预警三大平台的整体规划;二是建立统一标准,系统建设之前体系先行;三是按照分步实施策略推进,考虑到管理渐进性及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管理和审计作业平台先行,后期应用监控预警子系统,确保系统建设每个阶段扎实实施;四是建立接口规范,逐步与财务、项目管理等各业务系统集成,完成信息集中和预警。

(2)认真研究,明确业务需求,扎实开展系统研发建设。首先,项目组在不断总结现有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审计管理手册》的全面修订,充分征求各级审计机构的意见,并邀请多家审计软件企业的专家研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范的涵盖审计管理流程、业务操作流程、技术规范、绩效评价标准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标准,制订了详细的《审计信息系统需求规格书》,以实现审计系统在审计业务实施和风险监测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运作。

确定系统需求后,充分考虑到系统灵活性、适应性、可扩展性、安全性、易用性、并发性及处理效率等相关要求,慎重选择了国内知名软件公司作为合作单位,定制开发审计信息系统。系统开发周期历时6个月,其后多次进行功能测试,并开展一系列培训工作,确保企业近500名审计人员全部接受培训,为审计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终于2012年底实现了全面上线试运行。

(3)积极推广应用,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和性能。系统进入试运行后,迅速组织各级审计机构积极运用系统进行试审。为保障审计人员尽快熟练应用,一方面组织专职人员、软件公司实施人员提供及时答疑服务,通过现场跟组服务、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服务热线、移动通讯等多种手段给予第一时间反馈,树立审计人员应用系统的信心;另一方面对试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审计人员提出的有益建议迅速进行调整、优化,使系统功能不断贴近实际需要。通过半年的试运行,企业各级审计机构已全面在系统内开展2013年审计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某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框架介绍

审计信息系统功能架构包含审计信息门户、系统管理平台、审计数据管理平台和四个核心业务模块,即审计管理模块、内控测试模块、在线审计模块、监控预警模块。

(1)审计信息门户是审计信息系统登录后的主界面,为用户提供三项基本功能,即功能入口、信息浏览和信息。设有审计新闻、部门公告、部门简介、学习园地等栏目,使审计人员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及时了解审计信息。审计信息系统信息门户与企业统一门户系统集成,实现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2)系统管理平台是进行系统初始化的应用平台,可以对审计信息系统各项系统参数进行设置。系统管理员或经其授权的人员在权限范围内,对组织机构、系统用户、权限体系、基础设置、审批流程等业务信息进行配置。

(3)审计数据管理平台是在线审计的关键,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管理两项功能,实现对企业财务系统、报表系统、各类业务系统数据的采集和对审计信息系统数据的管理。数据管理平台提供直连数据库、服务等多种数据采集机制,在全面确保数据安全和对业务系统最小负载影响的前提下,完成对各类数据的采集、清洗、转换、校验和使用,实现对审计对象的财务、业务数据全面集中管理,为审计作业和监控预警提供数据来源和基础。

(4)审计管理模块是管理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管理的平台,也是审计项目组实施人员进行信息沟通的平台。包含审计计划管理、审计项目过程管理、审计整改跟踪、档案管理等4个业务管理模块,以及办公管理、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绩效考核等4个支持服务功能模块。

其中,业务管理模块从审计日常工作出发,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对审计项目进行全过程规范管理,引导审计人员按要求实施审计,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支持服务模块中,办公管理提供与审计业务流程有关的事项处理功能;资源管理整合了审计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为审计工作提供完整、有效的信息资源支持;决策支持记录审计工作的全貌,通过对审计成果、审计资源的决策分析,按照管理要求快速生成各类统计报表,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绩效考核主要针对审计人员、审计部门、审计项目进行评价,以进一步提升整体审计工作水准。

(5)内控测试模块是审计人员开展内控测试工作的平台,具体按照《企业内控测试手册》的要求,嵌入了公司有关内控评价规范与标准,自动实现公司内控量化评价、展现公司的风险分布,促进全面风险导向审计定位的实现。

该模块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内控测试流程维护,由企业审计局内控岗位人员将各测试流程录入系统,并定期维护;二是内控测试执行,包括准备阶段以及测试实施阶段;三是内控结果统计分析,可针对测试情况自动进行不同纬度的分析;四是生成内控测试评价报告,内控测试实施阶段工作完成后,内控专岗人员可根据测试结果编制内控测试报告,为企业年度内控自评估报告提供依据,并对项目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

(6)在线作业模块是审计人员通过小组作业方式,实现远程网络审计的工作平台。审计人员在项目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根据工作分工,进入在线作业模块使用查询分析工具对审计对象的财务和业务数据进行查询、分析,以快速找到审计线索,并登记审计疑点,获取审计证据,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问题,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审计作业平台与管理平台无缝整合,满足了审计一体化方案的实现。

在线作业模块的主要分析工具包括数据检测、账簿查询、科目分析、报表分析、指标分析、固定资产审查、工程项目审查以及自定义查询分析。

(7)监控预警模块是从审计数据管理平台提取常用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实现即时监控预警功能。针对经营风险关键点,利用构建分析模型和关键指标等方法对财务、业务数据进行预警,风险预警结果能够以多种方式实时通知,便于及时发现重大风险,预警结果可为审计计划编制和审计项目实施提供支持。

除上述功能模块外,系统还提供离线工作支持。为每位审计人员配备了离线作业客户端工具,当审计人员预计作业现场不具备网络条件时,为保证此类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审计人员在进入现场工作前,可预先从系统中下载审计项目信息、审计方案和审计数据,进入现场后使用离线作业客户端工具进行离线审计作业,待连接网络后将审计成果上传到审计信息系统服务器,实现审计信息系统各项数据和成果文件的集中统一管理。

3 展望

未来企业将在应用审计信息系统的同时,结合审计发现和风险监控需要,持续完善审计信息系统,丰富监控预警和绩效评价体系,适时扩大系统覆盖的业务数据范围,积累审计方法和经验,并协调信息技术部门推进系统性能优化建设,全面提升内部审计科学化水平。

3.1 逐步扩展系统覆盖的业务数据范围

系统覆盖的数据范围是系统发挥提升审计效率效果作用的基础。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逐步实施和推进过程中,财务系统相对完善,但部分业务系统仍存在数据不全、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而审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依赖公司各类财务、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项目组将持续跟踪了解企业各类业务系统的建立及升级完善情况,在具备条件时及时建立系统接口,扩展审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范围。

3.2 丰富监控预警及绩效评价模型体系

预警、查证和各类分析方法是系统发挥风险管控功能的核心。项目组将结合内部审计工作情况和公司业务发展变化情况,对系统现有监控预警模型进行梳理完善,进行业务属性分类和风险分级管理,结合系统覆盖数据范围的扩展和功能的完善,加强分析研究,提炼建立新的监控模型,丰富现有的监控预警体系,并持续进行更新完善。

3.3 持续优化系统功能和性能

根据系统应用情况,项目组将紧密关注业务变化,进一步梳理审计关注的风险点,加强风险评估,优化审计工作流程,加强对系统功能需求的梳理和研究,为后续系统升级奠定基础,不断推动系统建设完善工作。

3.4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能力建设

审计信息系统提升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但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智慧积累是推进系统建设的动力之源。内审人员将进一步强化专业素质的提升,不断精进业务,并及时梳理研究典型案例和重要风险线索,不断积累经验,凝练为审计案例和监控方法,固化到审计信息系统中,实现审计工作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商银行.精确制导、有效审计,充分发挥现代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效能[Z].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交流材料,2012.

[2]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监察审计部.持续推进非现场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防范风险、强化管理、增值服务的作用[Z].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交流材料,2012.

[3]胡靖.集团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策略初探[J].信息技术,2012:108-110.

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 绩效管理 中小企业 信息化建设

如今,中小企业信息化关注的焦点逐步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IT深入应用与渗透阶段。相应地,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绩效管理重心也逐渐由以“投入为主”转变为“以绩效为主”。2002年10月9日,我国第一个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出台,标志着企业信息化理论的研究向实际应用迈出了关键性一步。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丰富和完善了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对中小企业而言,它有助于帮助中小企业明确信息化的战略和目的。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在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中,我们通常需要回答三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进行评价?需要评价哪些因素?怎样进行评价?” 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我们采用以下四个指导思想去评估企业信息化的绩效。

1.明确评价目的

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目的是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进行评价,使得企业决策人员能够根据评价报告提升信息化绩效;回答企业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使命,如何为客户提供价值;区分信息化建设对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影响;检查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功能及各项具体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2.定位信息化战略

由于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地赢得最大利润,因此企业信息化绩效主要应该反映信息化对企业战略目标的价值贡献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应从业务流程开始,结合财务和技术指标,以业务目标驱动进行评价。

3.分析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组织文化,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应用的范围,信息化活动的分散与集中性,对现有资源的支持程度,企业决策层对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评价。

4.监控评价过程

由于信息化建设的不确定性导致在信息化绩效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环境变更的动态性,将用户与操作管理员也包含在内,这使得评价更具有参与性。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框架

根据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从《中国企业信息化基础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中选取和整合出15个适合于描述企业信息化绩效控制的因素,并参照COBIT模型建立起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框架(见表)。

根据本框架,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于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实时的控制,信息化项目的战略规划必须与企业自身的战略相照应,企业决策层应该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起主导性的作用。

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分为内外两方面:对外,企业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创造附加价值;对内,信息化建设能够改进企业运营的效率,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同时,信息化绩效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企业创新能力等因素也有密切的联系。

在信息化建设的各阶段中,企业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按照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周期,企业在信息化战略规划阶段受到的最大的阻挠就是来自企业决策层对信息化的态度,只有那些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才会支持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在信息化建设阶段,企业必须要组建一支既了解企业自身需求,同时具备成熟技术管理能力的项目实施团队;在运行和应用阶段,企业应该努力将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识别出来,并尽量采取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企业在信息化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应对由于信息化导致企业变革产生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 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163-04

一、引言

物流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活动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存储、汇总、传送、反馈,不断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过程。从微观层次而言,物流管理信息化不仅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物流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促进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共享,实现同步协作,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从宏观角度而言,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有利于将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物流企业以及终端用户很好地联系起来,加速社会商品周转,降低社会商品总库存水平,提高地区经济运行的质量。

长株潭地区是指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地级市行政所辖的区域。总面积2.8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64万。三市彼此相连,呈“品”字形分布,城市中心区两两相距不到50公里。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发达,文化教育、科技创新实力最强的中心地区。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我国“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和“武汉城市圈”一起发挥着中部经济崛起的脊梁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课题选择了长株潭地区的A级物流企业作为调查对象,以此为样本来分析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二、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从下表可以看出,长株潭地区创造了全省42.31%的GDP和39.23%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省的43.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43.05%,长株潭地区的经济总量占据了湖南经济的将近半壁江山。但是,该地区的现代物流业却没有配套发展,货物周转量只占全省的13.87%,落后的物流业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另据湖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截至2011年底,湖南省从事物流的经济组织有5万多家,其中具有法人资格的物流企业有3100多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企业评估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7月,湖南省通过国家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共88家,其中长沙市46家,株洲市7家,湘潭市16家。长株潭地区合计69家,占全省A级物流企业总数的78.41%。6个5A级(最高级)物流企业全部在长沙,它们分别为湖南金霞粮食产业有限公司、湖南全洲医药食品物流配送有限公司、湖南湘通物流有限公司、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大汉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课题组对长株潭地区A级物流企业的调查结果分析,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企业信息化普及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调查,61%的A级物流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大部分企业的网站比较简单,网站推广和维护能力比较弱,信息更新比较慢,没有发挥网站宣传企业形象的作用。在接受调查的物流企业中,大约78.2%的企业设置有独立的IT部门,80%的企业设有专职的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大约70.5%建立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二)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

物流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信息化,即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最终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二是流程改造的信息化,即在基础信息化实现的基础之上,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企业业务操作流程与管理流程的优化;三是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即通过与供应链成员对接的信息系统来协调物流企业与上游、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目前还处于基础信息化层次的初级阶段。这主要和该地区中小物流企业所占比例较高的现状相关。只有少部分企业已经将信息化重点转移到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的优化上,进入供应链管理集成的企业少之又少,仅限于中远、中外运、德邦、苏宁电器等全国综合性物流企业在长株潭地区的分支机构。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基本上没有开始着手信息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开始实施或部分实施信息化的物流企业只占39%,全面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仅占10%。

从实现的功能来看,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局限于简单的查询功能、记录功能、通信功能,较高的经营管理决策支持功能还非常有限。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块主要有: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系统(POS)、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采购管理、货运、客户关系管理(CRM)、网上支付系统、物品跟踪与查询等。其中,WMS、TMS、CRM等模块应用率最高,比例高达70%。

(三)信息化整合效果不明显

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对物流相关信息的处理,物流企业内部设置的各种岗位都承担着信息的收集、挑选、重组和转发的“中转站”作用。但是岗位职责分工过细,容易导致信息共享比较困难,从而出现大量的“信息孤岛”。如果用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将这些彼此孤立的岗位工作很好地协调起来,就可以使信息更加透明,管理决策也更加科学。

调查中发现,有些物流企业不同的职能部门在使用着不同公司开发的业务处理系统。系统之间没有集成的企业占15.6%,系统之间部分集成的企业占62.5%,系统之间全部集成的企业只占21.9%。还有些企业虽然使用了集成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系统进行对接,甚至需要工作人员采用手工方式进行业务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三、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管理信息化是提高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物流企业信息化运用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战略。但是有很多物流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只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为了赶时髦而盲目地求新求全,没有搞清楚信息化的目的所在,最终达不到改善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果。

(二)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企业信息化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一整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要求物流企业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经营管理制度,将企业的市场开发、客户服务、服务质量、成本控制、6S管理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做真做实。

(三)企业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物流行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随着CPI的大幅上涨,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另外,燃油价格涨多跌少,再加上久治不愈的公路三乱现象,使得物流企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而物流企业相对弱势的议价能力和物流市场惨烈的低价竞争使得物流服务价格多年来持续低迷。“地板(成本)越来越高,天花板(服务价格)越来越低”,导致物流行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许多物流企业明知道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却苦于囊中羞涩,无力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平均投资额从2008年的3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70万元左右,但是对于信息依赖性比较强的物流行业而言,目前的信息化投资力度和投资增长速度还远不能满足物流行业快速增长的需要。据统计,2011年湖南省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8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2.2%。这导致湖南省的物流行业出现严重的“贫血”现象。

(四)相对落后的国产信息技术使得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接口技术。虽然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但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还比较落后,这些领域的核心技术基本上被国外企业所控制,导致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成本居高不下。如我国的车载GPS导航市场,2012年的规模将近2000亿元,每年还在以25%的速度快速增长。但是,美国的GPS占据了约95%的市场份额。国产的北斗二号导航系统在2012年完成区域组网后可以向国内开放使用,但由于民用导航服务才刚刚起步,使用成本短期内还降不下来。又如RFID技术,国外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是由于我国的国产技术还不成熟。落后的信息技术使得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居高不下,对于原本就是小本薄利经营的我国物流企业来说,压力自然不小。

(五)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

首先,国内物流管理软件开发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重计算机技术,轻生产管理知识,片面追求美观的人机界面,忽视内在业务管理流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效果不理想,效益不明显。调查发现,在国内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目前,我国市场上比较有名的物流软件开发企业有用友,金碟和SAP三家。大企业市场基本上被SAP垄断,用友和金碟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方面占有一定的份额。

其次,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愿意进行管理改革,在使用国内外成熟的管理软件时。喜欢以自身并不规范的管理业务和组织功能与之对比,不符之处便对软件大加修改,甚至在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时破坏了原软件的设计思想和体系结构,使得软件在运行过程中问题百出,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六)物流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不扎实

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较好的管理基础和技术应用基础。信息化实施之前,需要对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规范、整顿。只有基础管理工作做扎实了,企业才能通过系统培训快速适应新的信息化工作环境。基础管理工作包括仓位管理规范化、业务操作流程化、6S管理、全员供应链管理意识、成本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物流信息的标准化等方面。

四、加强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各级政府要制定积极的物流业促进政策

物流业是一种生产业,应该确定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基础性行业。物流信息化水平不仅影响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还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运行效率有很大影响。国家在2009年就出台了《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但是3年过去了,很多政策没有很好地落实,让物流行业空欢喜一场。要使物流行业真正发展起来,国家应当尽快制定推进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或纲要,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具体可从项目贷款、税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划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针对长株潭地区物流行业集中度不高,中小物流企业比例较大的现状,地方政府应着重解决现行对中小物流企业融资不利的体制和相关制度问题,并积极引进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问题。或者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服务。

(二)支持和鼓励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加快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解决物流落后的关键所在。各级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与物流相关的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的研发活动,一是在国家重点科研计划中加大对物流技术、特别是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二是鼓励和扶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进物流管理和运营手段,如利用国家技改资金鼓励流通企业和制造企业进行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引入各种先进的物流管理软件和系统等;三是扶持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创新。四是加强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示范和引导。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在重点联系企业中建立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示范工程或基地,探索建立上下游企业之间物流信息共享机制的途径和手段,以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和推广。

(三)扎实做好物流信息化基础工作

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仅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还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物流信息化建设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及产、供、销等环节在信息处理、工作方式、管理机制以及员工的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创新和变革。因此,物流企业在正式实施信息化建设之前,首先一定要将基础工作做到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物流企业应该树立供应链协作意识。物流企业应与供应链的上游或者下游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有效降低供应链物流的总成本,实质性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后要经历基础信息化、流程信息化、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三个不同的阶段。物流企业要做好长远规划,不能操之过急。

2 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确定好物流信息化的内容。物流企业应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建设信息系统,并结合企业特点,注重信息化的实效性,让软件开发商能够深入企业调研,结合企业实际开发实用的管理软件,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处理在信息化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避免企业在信息化改造过程中出现“休克现象”。

3 加大企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开发物流信息资源,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落实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就要保证物流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许多单位的物流信息化工作没有解决好运作层和管理层的信息采集问题,导致系统信息源缺乏,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建设、积累和更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渐进过程。只有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准确、合理和充足的数据。

4 努力实现物流信息的可视化。可视化的物流信息既可简化物流系统的设计、建立和维护工作,又方便使用者对物流信息的理解,因而可以加快信息在操作终端和决策者之间的传递速度。实现物流信息的可视化,全体工作人员就要尽量多用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等图表来描述业务过程和操作过程。

(四)与供应链方案集成商共同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既要能实现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又要能实现与业务合作伙伴或者客户的信息交换。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及数据仓库,可以改进企业数据分析的质量和灵活性,提高物流决策的效率,增强企业物流决策的科学性。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不能一味地追求时髦,而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寻找适合企业的发展路径和信息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