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范文1
关爱员工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而且能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当前企业员工普遍存在的思想变化及特点
油田企业员工构成复杂,用工形式不一,文化程度差异大。针对这一实际,如何正确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员工积极性,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员工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呈现出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开放性。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不断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影响着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使员工思想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
员工思想观念的现实化,呈现出现实选择取舍上的趋利性。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员工面临着一些影响自身和他人利益的现实问题,员工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关注自身利益使他们感到尤为迫切,趋利避害的人生态度表现明显。
员工思想观念的动态化,呈现出思维意识的不确定性。员工的流动呈现出不断加快的趋势,其流动的范围、方式不断扩大和变化,新的社会成员及其思想、思维方式相互影响,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发生了变化,其思想观念中认同的成分在不断减少,思想不确定的因素不断增加。
二、加强员工心理疏导,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做好心理疏导是促进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人们避免或消除不利于心身健康的心理因素,提高个体发展和潜能开发。做好心理疏导有利于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引入心理疏导,就是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一个新渠道。
企业和谐的基础是员工个体的和谐,每个员工自身和谐的关键又在于心理和谐。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和心理疏导的着力点放在干部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善于从苗头上发现潜在的思想问题,从渐变过程中预测到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切身帮助员工解除心灵深处的困惑和疑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健康的心理,自觉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各项工作中去。
三、加强企业员工思想教育引导的对策和成效
在员工思想教育引导的内容上,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反映思想。”从思想入手,深入细致的开展形势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针对生产任务的严峻形势,我们在全队范围进行了亮剑精神、先模事迹精神和责任感教育。围绕“比学赶帮超”活动,积极开展各项竞赛评比活动,大力营造活动氛围,将活动竞赛延伸到班组,激发班组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党员的奉献意识、大局意识,号召党员干部为职工做榜样,带好头,当好表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结合“岗位尽责我争先”主题教育活动,使干部职工明白,企业的发展与每一名员工有密切的关系,只有企业发展了,员工才有更好的发展。作为一名员工,面对生产的不利因素,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发扬亮剑精神,克服不利条件,迎难而上,才能扭转工作的被动局面。
在员工思想引导教育的视角上,要关注员工的感受,尽力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上实际困难。文化凝聚灵魂,关爱催生力量。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活动为契机,文化熏陶,温情关怀, 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氛围。
一个集体,团结务实才能腾飞,和谐互助才有活力。关心职工同呼吸是带好队伍的根本,心系群众共命运是快乐工作的基础。“一助一”、“送温暖”和“生日送祝福”等活动,体现了组织对职工的关爱。“四必谈,四必访”让职工情有所归,心有所寄。“亲如一家人、共办一家事”,不论用工身份,都一视同仁,注重的是态度、能力和业绩,而不是关系、门路和人情。只要工作表现好,思想素质高,全民工和劳务工都能得到认可、表扬和激励。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情绪渗透;心理品质
在实施义务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三年,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生理迅速发育,身体快速长高,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既要面对一系列人生的挑战,又要面对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农村固有的陈旧观念,与新形势下各种坏习惯的影响,给教育者带来了新的课程与挑战,强化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问卷调查 我校是一所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为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特地在本校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参照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身体健康,认知水平,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内容涉及习惯,人际,生活,未来,及对一些行为,事物的看法,等40个选择题,进行了一次700人的调查,20分钟完成,调查发现初一学生普遍认为学生任务繁重,不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教师讲课的形式,内容节奏与小学差异大,生活又不能自理,想家,落差大,精神不集中,初中二年学生叛逆性逐渐显现,与家长老师,同学的关系较紧张,出现了早恋现象,初三学生对考试有压力,生活单调交流少,学习出现两极分化,厌学,辍学现象增多。
共同点是师生交流少,不会安排生活,学校课外活动较少,本人兴趣不多,学习风气不浓,对自己认识不够,阅读心理方面的书籍较少,他们从小学步入初中后,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校生活习惯不适应。
2. 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校生活习惯不适应的具体表现
(1)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过去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遇到饭菜不合口味,家长变着法来改善,寄宿学校后,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发生的很大改变,遇到问题,无所适从。
(2)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紧张,而且学习方法和方式有所不同,大部分学生自学能力差,当学习成绩不佳时,易失去信心,虽经过自身努力,但收效甚微时,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于是自怨自艾,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释放。
(3)以自我为中心,做事非理性。由于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占到70%,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进入初中后受到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的制约。感到失去了自由,处处受到了管制,他们过去的一些性格特征:如,自私,任性,嫉妒,叛逆,浮躁等完全展现出来。经受不了挫折与批评,顶撞家长,教师,我行我素,不辩是非,不分好歹,学习不踏心,同学之间缺失沟通,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
(4)情感方面。学生进入初二,初三第二特征逐步发育,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一时段学生感情丰富,加之受网络中不健康的因素影响,错把友情当恋情,容易形成交往过密甚至出现了早恋现象。
(5)耐挫能力差。由于学校教育的缺失,受亲人过分宠爱,加上激烈地学业竞争,使农村初中生,常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缺乏信心,逃避困难,性格孤僻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 培养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品质的途径 (1)开设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艰巨性和必要性。由于目前从上到下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甚至存在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如: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及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氛围。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室,帮助学生调节心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各学科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的课堂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及时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主动地接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优化心理品质,健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锻炼坚强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耐挫能力。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范文3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下面我就从体育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情境的设立等方面来说明一下自己的一点认识。
1、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
1.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
1.3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
2、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2.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2.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
2.2.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极活跃的状态。
2.2.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识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2.2.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而反说胜的一方违反规则。如都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反而会产生逆反操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
3、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课堂上
3.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3.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3.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4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总之,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范文4
构建和谐社会要着眼于和谐家庭的构建。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基本单位,如果家庭不和谐,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要想建成和谐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换句话说,只有作为组成社会最为基本的单位——家庭,和谐了,幸福了,这个社会才会实现最为基本、最为稳定的和谐。因此,家庭教育问题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最为核心的问题。要使每个家庭的愿望和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实现,就必须建立起健康、积极、进取、和谐的新型家庭。
在当前形势下,家庭的观念已突破温饱型、生存型的要求,开始关注家庭生活的质量和家庭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成为绝大部分家庭的首要问题。但是由于理念上的陈旧与缺乏、方法上的错位与低效,使家庭教育存在不少误区,影响了家庭和谐,造成影响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关注家庭教育和谐、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千百万个家庭的稳定和谐,事关国家前途与民族的命运,这不仅是家庭的大事,也是学校的大事,更是全社会的大事。这是我们回顾和总结过去家庭教育方面丰硕成果基础上的一大超越和提升,更是在构建和谐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作出的新探索和新实践。
二、家庭教育是建设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核心
家庭教育不是封闭的,也不只是家庭自身的事情,而是需要多方参与、多方配合、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各种有利于家庭教育的要素协同作用,才能使家庭教育步入科学化、开放式、艺术性的轨道,从而构建起和谐家庭。
1. 良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代沟”下移是家庭教育中普遍面临的现象,与孩子一起成长,要求父母具有全新的成功观。发展、选择、和谐的新成功观,应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用成功引导成功。好的关系包括信任、理解、尊重,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朋友与伙伴。“家庭是孩子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教子成功是要从培养习惯开始,习惯不是号召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教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一个好习惯的培养时间在30~50天之间。孩子成长固然要表扬,但必要的批评不能缺少,缺少批评和挫折的教育是缺钙教育。
2. 家庭教育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两个阶段:一个生理上的断乳期,还有一个是心理上的断乳期。在孩子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和品格形成过程中,青春期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而时下的家庭教育普遍推崇智育、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对人格教育关注度明显不够。所有的教育归根到底是人的教育,如果没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缺乏同情责任感,孩子的成长是不健全的,也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要把做人的教育放在首位,父母要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多给孩子创造道德实践机会,不能忽视挫折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对那些犯有错误或品德有缺陷的孩子,不能歧视和放弃,要善于挖掘“闪光点”、找准“感化点”,利用亲情和社会的力量,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利害,持之以恒地进行帮扶。了解、尊重和信任是良好教育的基石,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不信任孩子的教育,是错误的教育。
3. 帮助孩子搭建通向成功的阶梯,要从保护心灵开始。孩子健康成长有三种力量,即体力、心力、脑力。体力与睡眠、食物、运动有关,心力是心里的力量与心态、情绪、安全感与障碍有关,脑力则包括语言、音乐、运动、逻辑、空间、交往、反省等多元智能。孩子的成功教育有三大法宝,即要有爱心、充满自信、拥有梦想。父母要充满信心地对待孩子,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和困境,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尊重、呵护和激励。
4. 养育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放手。培养孩子要不欺负弱者、能呵护弱者,能与人友好相处、分享与合作,与持强凌弱的“侵犯者”能正面交锋、不轻易示弱。在家庭教育中,要对孩子的未来进行引导和培育。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淘气和经常犯下的“错误”。父亲在帮助孩子控制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父亲的指导和带领,孩子遭受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行为。母亲的稳定从容、聪慧体贴、敏感温柔对孩子的成长同样不可缺少。对孩子的精心养育不能给孩子以成长过程中依赖和拐杖,而是要磨砺他们的意志、强硬他们的羽翼,让孩子带着幸福感在该飞翔的年龄勇敢地飞起来。
5. 家校合作要与时俱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孩子的成长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网络游戏、学生早恋、意志脆弱、轻视生命等消极现象呈上升趋势。家庭教育属于基础性体系,学校教育属于主体性体系,社会教育属于人文性体系,三着之间各有优势、各有特点。孩子的成长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学校和社会问题,必须对传统的家校联系与合作方式进行改革,家长要随时或定期与学校、班主任沟通,交流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况,达成共同培养孩子的目标、方法、策略。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范文5
一、通过体育教学的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1、通过学校开展的多项活动和体育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懂得个性心理方面的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对需要、兴趣、动机、理想、想念和世界观等问题进行思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兴趣。
2、通过体育实践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磨练,提高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体质,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个性。体育课程的学习和操练同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紧密相连。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齐头并进。教师应通过多种体育活动有意识的让学生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懂得如何控制和掌握自己的心理情绪。比如,经常参加体育竞赛,提高成功与失败的尝试,引导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在生活中也就形成了用平常心去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得和失,逐渐形成稳定成熟的个性。
二、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
当今,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心理上易出现个性弱点和偏差,常有懒散、傲慢、孤僻等不良状态,学生之间有时不能很好相处,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因为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和联系,能得到充分体现。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较好的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不断协调人际关系,扩充社会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经常开展集体项目,如球类运动,有利于同学之间协调关系。通过较多的集体活动达到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默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目的。
三、在体育活动中加强互相友爱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有些体育项目就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善于相处的好内容。如接力跑等,在班级中互相担当组长,负责本组的练习。通过这一角色,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组织、乐与表达、善解人意,以及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的技巧,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锻炼。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这一特点,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利用体育活动消除心理障碍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为本,选择娱乐性强的、轻松活泼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缓解不良情绪,恢复学生的自信,逐渐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调整到积极健康的心情状态中。教师多用语言鼓励他们,尽量让他们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我能行”,使其放下心理包袱,努力完成所要求的动作。老师多表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他们克服心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渐完善自我。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范文6
关键词:家校合作;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人们重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是不同等的,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零边缘。为了让农村小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只有开展了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与指引,进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此,家校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不可缺失的一节,家校在重视应试教育时,也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受重视
虽然国家在提倡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偏远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家庭和学校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其心理健康。在家长的心理里普遍认为孩子有问题、有“病”了才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从心理里是不接受的,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的都不重要,并且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和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面临着升学压力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导向,学校的课程以考试科目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形同虚设,再加上教育部门领导心理健康意识的淡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多数情况下都只是表面功夫。
2、缺乏专业人士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一门对各方面要求极高的课程,对专业素养要求极为严格,它要求从教者必须拥有完整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被外面认可的职业感。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要求恰恰是达不到的,农村学校几乎是没有心理教育师,通常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担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是很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被忽视掉的、不存在的学科。即使该校有一名专业的心理教育师,但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他也是缺乏相应专业的知识理论和工作经验,面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数众多,层次不等,他也束手无策,面临困境,并且个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更有待完善。
3、内容单一
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心理问题预防、环境教育、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心理疾病干预和支持、健全人格促进等,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交流、社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多种渠道进行交流。但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参与学校、社区协作意识的薄弱,使合作的内容受到了极大限制。学生所能学到心理健康知识更加有限,更不用说实际运用和去解决心理问题。
4、教育方式不正确
目前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普通科目是一样的,任课教师只是对本照宣,用填鸭式的方式把心理健康知识灌输给学生,走个过场,让学生知道一下就行了,完全违背了心理教学的理念和宗旨,没有把心理知识真正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彻底的了解心理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中去,对其促进学生的素质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况且在日常的教学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上,没有足够的耐心,再加上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基本上是草草了事,未能以正确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更可悲的是学生处于青春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受家庭、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学生的心理更加复杂,更加叛逆,而教师并不理解学生目前的状况,未能及时应对,从而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因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极为重要的。
5、没有统一领导机构,缺乏监督指导。
美国的中小学都建立了严密的家、校合作组织,如早期学习项目组织、家庭与学校同在项目组织等。我国虽然建立了家校合作组织,例如家长会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当活动结束后,家庭就与学校彻底的失去了联系,家长不能有效参与进来,更不要协助学校开展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了。社区也没有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只是形同摆设,没有与学校、家庭紧密合作,相互配合。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
1、家庭因素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家长的素质普遍偏低,对学校的工作基本上是不理解、不支持,他们只知道教育孩子是学校的本分,是学校的责任,他们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其他的一概不论,只要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他们不是打就是骂,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为了生活,在农村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学生普遍与爷爷奶奶居住,家长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教育辅导的责任,同时又因为其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些不争的事实使家长对孩子无心进行辅导,也无力进行辅导。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对抗中,导致出现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对孩子疼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孩子来转,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的观念,而家长对孩子的宠爱默许,使孩子更认为长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爱而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些家庭则认为“棍棒之下出人才,对孩子实施打骂教育,孩子一有错误,家长就对孩子动粗,给孩子在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两种不良现象对孩子的困扰,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农村地区依然是以考试教育为主,面临升学的压力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学校不得不把考试科目归为重点,只注重学生成绩,忽视其心理问题,只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这是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织机构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不合理等一系列因素加剧了学生心理健康疾病。再加上教育部门重视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轻视心理教师培训;重视教学技能的提高,轻视育人技巧的攀升;重视教师业绩的考核,轻视教师心理的健康,未能及时培养大量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以其专业的知识技能来给学生开导心理问题,从而造就学生心理问题加深。
3、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难以有效的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形成影响。同时,小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在家庭、社会有所不同,这也是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因素之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成绩尤为关注,教师之间的比较,家长之间的攀比,都以成绩为依据来判断学生的将来是否有前途,从而忽视掉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重要影响,学生的学业压力与日俱增,对其心理产生压力,一旦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学生的心理就会扭曲。再加上小学生正处于懵懂时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社会中的陈规陋俗,格调低下的影视镜头、街头书刊、成人用品、儿童不宜等社会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使心理防线脆弱的学生失去平衡,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三、改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合作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它对其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着至关的作用,学校和家庭应引起重视。学校、家庭和社区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家庭要改变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不以成绩论孩子。把孩子放在首位,以孩子为本,关注其发展。而不是以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这样的教育观念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不要再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要与学校共同努力,帮助其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与其他科目同等的地位中去。不在只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其心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日常教育学中,当做常规的教学手段去做,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心理历程的变化,对其对症下药,解决疑难杂症。
2、建立家校联合机制,多种合作形式
一是学校要健全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学生家长选出代表参加家长委员会,与学校领导面对面交流,商讨学生事宜,协作学校管理好学生,给学校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支持,与学校多方面进行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设立学校家长开放日、教师走访日。学校要确定学校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促进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家长切身体会学生的感受。学校还要邀请相关的心理教育专家给家长讲解心理教育理念,帮助家长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要确定教师走访日,定期开展教师走访活动,深入学生家长,与家长面对面交谈,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思想变化,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给家长。对于家长那些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教师要耐心地、悉心地的劝导。教师与家长多交流,促进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借助QQ、微信等软件,建立家校交流平台。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科技日益更新,学校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借助QQ、微信等热度高的交流软件,建立班级家长群,家校交流群等。在群里与家长畅所欲言,交流教育心得,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指导家长教育学生,并邀请家长为学校的教育献言献策,拉近学校与家长的距离。
3、加强学校和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目前而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课堂授识、讲座两种形式,学生接受的心理健康知识只是表面,无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学校、家庭、社区是三种不同的资源,三方资源要综合、相互合作。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协助,社区支持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专题的心理健康讲座、话剧表演、文艺演出等开导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设立心理图书室供学生借阅,学习初浅心理知识;设立心理咨询室,社区安排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进校园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交流。
4、建立组织机构,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