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经济学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本经济学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本经济学原理

基本经济学原理范文1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了基础性理论知识、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配套的模型建立,而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为了国家能制定出良好的经济政策做指导的,因此本文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将从三个方面展开。

1.宏观经济主要衡量指标分析

要想了解宏观经济,就需要知道哪些指标是可以衡量宏观经济的。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被全球很多国家所采用,主要是由于他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核算消费总数、个人投资额度、政府的支出额以及国家的净出口额四个方面,并将这四个方面相加,得出的结果,其结果如果为正数,表示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处于发展的,这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收入、消费能力都在增加,如果为负数,则表示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太理想,由此国家需要采用相关政策来加强重视。其次消费物价指数,通过这个指数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的价格情况,物价水平的高低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购买能力的大小又影响了商品的生产商、经销商以及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国家需要了解这一指标的数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是失业率,失业率与物价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较高,则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低,从而说明了物价水平低,反之,如果失业率高,则表示经济不景气。

2.宏观经济的主要分析方法

(1)通过数据收集并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一般而言是收集衡量指标的数据,在收集和统计完数据后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一是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前后数据结果的年度、季度和月度对比;二是通过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来进行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分析;三是各个因素的权重进行对比,看哪个因子能占据影响数据结果的重要比例,从而研究数据结果的结构变化。(2)通过经济预测的方式进行分析。经济预测一般是在理论基础上,依靠众多专家的讨论和调查进行预测;通过数据收集进行先后时间对比分析,并剔除其中的客观因素,从而能减少一定的误差;另外就是采取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预测,这种方式进行预测的结果较为客观和准确。

3.宏观经济的主要宏观政策分析

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主要衡量指标,收集相关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根据结果来制定改善经济现状的政策,其主要是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国家的需求和供给。国家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或是减少购买和支出能力,调整个人、企业或个体等方面的纳税比例来制定财政政策,调整政策状况。比如当经济不景气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支付,政府就要出面购买,反之,在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时候,政府就要减少购买力度。对于支付能力同样是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是退伍军人发放补助,或是对特定的农产品给予一定的补助,来增加政府的支出,反之则减少补助比例或是延长补助时间。货币政策是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的,通过调节利率、发行货币的总量等措施来进行控制和调节市场经济,比如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时,可以采用制定货币的发行量来调节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当需求不足时就可以增加货币的发行量来平衡经济。由于货币政策中含有更改利率的部分,因此也能通过利率来保证物价的稳定。此外还能吸引人们合理地将多余的资金用来投资或是储蓄,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结语

基本经济学原理范文2

【关键词】 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素质;提高

一、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素质的内涵

经济专业教师的素质,是指教师在既定经济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师资队伍水平决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课程改革与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提高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独立学院经济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以及科学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方法等基本品德;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日趋进步,现代经济教育本身也发展着深刻的变化。独立学院这一我国新兴高等教育模式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使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如何适应国内、国际经济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都是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经济专业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有一种不学则退危机感。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学习化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率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要想把握市场经济时代的脉搏,树立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方向,经济专业教师就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传授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

2.专业课程的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专业课程开发能力是经济专业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也是独立学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经济专业教师只有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课程开发创新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开发者的角色转变,才能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才能使自己不断获得专业和事业的成长。

3.适当的科研能力。国际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所必备的能力。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的工作内容虽然是以授课为主,也不能忽视科研能力,要成为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内容、教育对象与方法、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应用型人才。想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首先需要教师的研究创新和智慧。经济专业教师必须以研究创新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4.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21世纪里,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作为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自觉学习并掌握现代多媒体等教育技术手段,并积极运用到日常教学和科研中,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5.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经济类专业多为应用性学科,实践性、操作性、技巧性很强,独立学院更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为宗旨。一名专业教师,不但理论功底要好,还必须深入经济管理实践,带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掌握相关行业的最新实务操作技巧,否则,就会误人子弟,最终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科发展。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教育的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兴趣能力进行引导,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沟通,课后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学习。经济专业教育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专业教师还应具备有与同事、家长、社会有关行业和人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形成教育全面进行有效地工作。

三、提高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素质的建议

1.积极转变观念,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习惯。首先不能满足于自己最后学历取得时的知识水平,要经常学习钻研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其次不能让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要弄懂教纲教本,理清线索,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再次要经常关注经济动态、热点著作和报刊,要始终站到学科高度,把握专业发展前沿理论;最后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时刻把握本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实际化。学校也要重视并引导专业教师加强学习,并形成一种制度,比如学校可定期邀请一些经济教育专家和领导为教师们做专题讲座,向教师在专业领域开阔眼界,或者定期组织观看经济专业优秀录像课,举行专题沙龙,还可要求教师每学期列出自己的必读书目,写读书笔记,学校定期查阅。通过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增强专业教师参与课程和专业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

2.注意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培养

首先,经济专业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如果条件许可,可采取集体备课制度。每个教师按照自己的特点先备好课,然后大家通过网络进行共享,取长补短。还可适当组织同学科或跨学科的主题式教学研究活动,如观摩听课、课后集体评议、召开经验交流、进行案例学习研究等,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或者通过组织学院讲课竞赛,评选优秀教研室等激励手段,为教师创设展示集体智慧和个人教学风采的舞台。

其次,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科研能力的有效方法。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定期组织教研室或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注重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促使经济专业教师们变被动为主动,并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3.积极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经济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培训途径强化提高专业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硬件上,学校要完善校园网,添置或及时更新多媒体设施,有条件者可为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每学年应组织开展各种多媒体课件评比,并规定每个教师至少上缴1个优秀课件或网络课件。还应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交电子文本教案与各种考评资料等,及早做到无纸化教学与管理,不断提高教师本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和运用程度。

4.提高教师的实践与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从教师个人角度讲,要经常深入基层或专业实验室,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熟悉相关专业业务操作,踊跃参与行业组织的业务技能大赛等。学校则尽量在政策、经济方面予以支持鼓励,也要创造条件,不断健全完善专业实验室,与相关行业单位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小高地,或友好校企联谊会、校企研究会、战略协作单位等。并要求专业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这些组织或活动,督促他们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要有平等、博爱、宽容和奉献意识,主动参与各种教研、社交、社会实践和其他集体活动,提高自己的合作交流能力。如果院校能多创造一些合作交流的机会,支持、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种社交和集体活动等,则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合作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慧.独立学院教师素质建设初探[J].甘肃科技.2008(11)

[2]张珍荣,陈志诚.从生源特点浅析独立学院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9)

基本经济学原理范文3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人力资源;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人力资源注重的是人的使用价值,将人自身所包含的体力、智力等要素主要看作一个静态的存量,将人视作一种特殊的资源,更多地强调投入与产出。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使得经济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人力资本主要指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生产技能以及健康状况的流量与存量总和。人力资本将人看做一种特殊的资本,而资本的本性就是“滚雪球”效应,即不断地通过投资获取收益,人力资本从整个管理过程来看是一个动态的流量,在不同的时期存量各有变化。

二、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一般经济学解释

在经济学家们看来,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下,企业将人力资源更多地视作一种外部性的资源,它考虑到的只是在购买劳动力时付出的显性成本——工资,而不会太在意员工在企业中从事各项工作中同时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成本。因此,在基本工薪相对确定的情况下,只要员工的边际贡献大于零,即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这从理论上来说即使员工在企业利益目标最大化中出现“过劳死”的情况,也是符合经济学规则的。这样不仅是对人性的藐视,同时也会给社会资源造成两重性的浪费:首先,只考虑显性的工资成本,不计员工的隐形成本,即员工的额外消耗,不然会对“人力”造成巨大的浪费;其次,员工的额外付出主要转移到社会福利的账户中,必然会使得社会福利作为一种公共支出的效率低下。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下,企业更多地将员工看作“经济人”,不会去考虑员工的人性需求,员工只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道道工具或者机器,没有社会性的承载。

然而,由人力资源转到人力资本的层面,境况就大不一样了。将人力看作资本,就要关注投资与收益,要想不断地进行投资与收益循环,企业就不能紧紧计算员工的显性成本,还要更多地关注其他的隐性成本,同时不断地对员工进行教育投资,增加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获取更大的收益。这样在企业的员工管理计划中,就不能只关注员工的经济需求,还要把劳动者看做“社会人”以及“复杂人”,即在同时注重劳动者经济需求与社会交往需求的前提下,更要因地制宜的根据每个员工的特殊性和每一个个体不同时期的特殊性来培养员工,发展员工。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发展似乎向着人性的方向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体现了对人的权利和尊严的尊重。

在人力资本的理论中,不断地强调关于人的发展,尊重人的各种权利,使得人和劳动得以结合,而不是像大工业时期那样使得劳动者成为一种生物机器,被劳动所奴役。在一般经济学的解释中,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着这样一种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并不在一般经济学的范畴内,而在政治经济学之中: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指出人之所以成为劳动的奴隶是因为劳动和人相分离进而使人成为劳动的工具和奴隶,那么人力资本中对于人性的关注是否能从根本上转变“人服从于劳动”至“劳动服从于人”?从而实现人的“自由王国”?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剖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劳动异化的理论,以此来说明私有制基础下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关系。劳动本身是人的本质,但是在私有制经济下发生了异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第二,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不在是人的自觉活动,而是处于被迫与强制之下,“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生产劳动成为了动物性的维持基本生存的活动,失去了人类生活的特征,“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第四,人同人相异化。主要表现为普通劳动者同控制劳动产品与劳动活动的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关系。

从人力资本的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劳动者在相当程度上赢得了人性与权力的尊重,但是劳动产品依然不会被劳动者所占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依然是负相关的关系,其次,劳动的强制与被迫依然无法避免,所有劳动的发言权依然不被劳动者所掌握;再者,企业为劳动者发展所做的努力主要是针对企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等投资,与在“自由王国”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相径;最后,不言而喻,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是永远无法成为一家人,本质上依然是对抗关系。

基本经济学原理范文4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基本模型的构建,离不开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四要素:教师、教学知识、过程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持。其中,教师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学知识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客体;过程是教学知识交流创新的途径;信息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工具。在理清四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管理的重要关键环节(知识习得、分享、整合、存储、创新),建构出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的基本模型。该基本模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和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具体见图1:

一、五个基本环节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模型包含的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反思教学问题”“群体阅读”“课堂实践”“总结与提炼”“教学实践与反思”。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这五个环节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反思教学问题出发,分析并明确教师对教学知识的需求。然后通过群体阅读方式,获取教学知识。再通过课堂实践中应用及领悟教学知识的内涵与实质,并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总结其中的有利于解决教学问题的经验、诀窍等,提炼并生成新观点,进而产生新的教学知识;最后再迁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转变教学行为,内化教学知识,并成为教师知识系统的一部分。上一轮探求结束后,将促进下一轮的教学知识探求,不断螺旋上升,促使教学知识不断的共享与创新。

(一)反思教学问题

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并确定现阶段教师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师教学问题所在就是教师教学知识缺失的地方。找到阅读教学问题的根源后,便找到了研讨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寻求与分享老师所需的教学知识。

(二)群体阅读

当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阅读。我们通过教师群体阅读的方式来补充教师的教学知识的缺失。群体阅读指的是组织者从问题出发,根据教师的需求而开展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的互动阅读交流活动。教师把群体阅读与个人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分享与传递个人的理解与思考。这种“理解与思考”实现了教师价值观念、个人实践知识的转化与更新。

(三)课堂实践

群体阅读在于获取需要的教学知识。如何应用及发挥教学知识的价值,需要课堂实践,教师们通过群体阅读,获取了新的阅读教学知识后,便尝试应用在课堂上引导教师应用教学知识。通过课堂实践,老师们才会有如此多的体会与感受。这个过程就是理解和领悟教学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渐转化成个人的教学知识的过程。这是实现教师教学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

(四)总结与提炼

经过课堂实践后所产生出来的教学知识,是零碎的,杂乱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统整,才便于教师对这些教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精品教学资源管理不应只停留在获取和应用所获得的教学知识上,而应更深入去思考和总结,进而产生新的想法,或形成新的教学思路,或提炼出新的有效教学策略等课程建设成果,这是精品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其价值体现。

(五)教学实践与反思

通过老师应用和团队所产生的教学知识,进一步领悟和内化,进而转化为个人知识。同时,团队成员间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批判。因为只有进行深入的反思、批判与重构,教师才能创生出对教育问题深刻而富有个性的见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W问题,以及促进教学知识的持续创新。

二、四项促动因素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包括群体对话、信息技术、互动场和学习型组织。

要实现对精品教学资源的创新,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活动空间中,通过对话交流产生知识,然后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让教师与知识之间产生联结,再利用分享的组织文化加速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并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促进教师持续地学习,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价值增值,提升教师素质和组织的竞争力。

(一)群体对话

教师是教学知识的载体,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主体。教师优质的隐性知识能否有效提取,教学知识能否得到共享与创造,实现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均的转移,依赖于教师间的对话与互动。因此,教师进行高质量的群体对话,才能有效地推动知识共享到知识创新的迈进。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职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基本模型探析

(二)互动场

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场”的概念。“场”就是一个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场所。他强调任何组织都不能忽略“场”的建设。

互动场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场所”,是教师教学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空间。教学精品资源创新中,组织者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有利于教学知识传递的“知识场”,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组织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或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场”,才能为教师提供适宜的知识共享和创造的平台。可以说,没有“互动场”,教学精品资源创新无法进行。给教师创设了各种教研的“场”,如实地集体备课、网络集备、课堂教学观摩、网上论坛等,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智慧生成”的教研活动机制。由此可见,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对话互动的“场”,使教师知识流动起来,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

(三)信息技术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精品教学资源创新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教师个人层面,其二就是组织层面。我们从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平台架构与教师知识管理的工具两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1.精品教学资源知识创新的管理系统平台结构

我们以通信工程概预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例,建设该专业的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持续更新与共享、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教师对各个模块信息进行管理、更新操作,学生根据各个模块进行学习,能对相关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检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虚拟的研讨空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QQ等。具体如图2 所示。

基本经济学原理范文5

【关键词】独立学院 经济与管理 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21-03

【Abstract】The paper firstly reviewed the main problems with the cultivating of applicational undergraduate tal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or independent college, emphasized the role of gene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 aim and grade of talent-cultivating for independent college, and put forward the approaches of cultivating applicational undergraduate tal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or independent college from the viewpoint of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reform.

【Key words】Independent College Economics &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The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ng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四层涵义: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目标+过程与方式”,即“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一、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我国的独立学院几乎全都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甚至成为其主要的专业类别。因此,研究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全国80%以上的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15%以上。然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口径过窄,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相关课程设置不完全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部分课程过于理论化,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环节缺乏等。由于目前独立学院从多方面移植了母校长期积累的传统与经验,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基本上沿袭了举办高校的做法,其人才培养模式就必然要受到举办高校的制约,在短期内难以有明显的改善。

例如,目前许多独立学院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对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另外,需要共享举办高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在原本有限的资源约束下,独立学院的生均实践教学资源更加匮乏,从而使得实践教学难免受到一定影响和制约。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自身的特点也影响了目前的人才培养效果,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课程缺乏应有的兴趣,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二、通识教育在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针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而产生的高等教育理念与高等教育模式,其基本内容就是要让大学生在进入专业研究以前,应研读经典著作,使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批评能力、推理能力、评价能力,进而获得继续教育自己的习惯、观念及方法,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如何在实践中创新,如何把培养目标具体化,转化为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独立学院真正面对的课题。独立学院应该时刻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之才为己任,适时适当地给学生加入通识教育课程,以真正达到塑造社会栋梁之材的良好愿景。

2.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

要想实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之才,通识教育是独立学院不容忽视的重要理念。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总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独立学院的各种教学资源相对于母体高校还有一定差距,通识教育在资源较为完备的研究型大学中尚且发展艰难,独立学院更是缺乏促使通识教育茁壮成长的土壤。独立学院源于母体大学,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方面与母体大学有着高度的相似性。随着独立学院“独”的程度不断加强,从社会对独立学院的反馈信息来看,独立学院必须尽早创立与母体院校不同、又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系列办学环节,使受教育者这个教育的终端产物体现出独立学院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3.探索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方案

目前,独立学院十分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革新,应及时地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独立学院的教育改革中,全面、科学、发展地对待教学革新。通识教育理念必须内化为体系科学、便于实施的通识课程,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一个严密的、有组织的教学体系,这是达成通识教育的基本途径。各独立学院应组建专门的研究小组,探索适合各院校自身特点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明显缺乏本土特色,体系缺乏科学论证,内容局限于基本知识。所以,独立学院在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两者上达成平衡,培养出更适应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

三、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在我国高等教育层次中,普通本科院校、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分工,各自以不同类型的人才为培养目标,这是由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的。

1.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明确提出了“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既不同于科研型本科院校,也不同于高职院校。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介于学科型(或研究型)和职业技术型(或技能型)之间,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发展需要的。不管从设立初衷还是现实需要、从学生生源还是未来发展来看,现阶段的办学目标必须牢牢地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这样才能与作为研究型或高水平大学的母体在培养目标上合理分工,错位发展。这就要求独立学院不能克隆母体学校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质量衡量标准,而应当进行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加强实践和能力锻炼环节,体现出不同的质量观与教育观。同时,独立学院应当具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色。

基本经济学原理范文6

关键词: “基本原理概论” 模拟式实践教学 情境创设

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文件,课堂教学一直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主要平台,所以在教学课堂上既要形成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又要将实践教学环节明确提出。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实践教学逐渐显现出师资不足及经费不足等问题。所以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能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是每个学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基本原理概论”创建模拟实践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对于大学生来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及选择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基本原理概论”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认识理论的基础上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利用仿真教学及现场再现等方式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这样学生就有一个适当的平台培养自身人文素质及辩证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更能显现“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模式具有的人性化标准。

二、关于“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一)关于“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模式的原理引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实践情感,这样的目标体系不仅能够将新课程中的指导精神及专业特点同高校特点相结合,还能够保证模拟实践教学创设情境带来的有效性。所以,我们应该将合目的性原则、与专业结合原则、典型性原则及实践性原则坚持到底,使模拟式实践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的益处。

1.合目的性原则。

我们将中国化的研究出来的最新理论成果称之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其作为发展的核心,这样的核心思想更强调基本原理的合目的性原则。教育工作者不但要考虑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心理欲望,而且要以此为出发点,创设教学情境,展示基本原理的精神内涵,令基本理论成为发展中的客体,与学生紧密相连,为学生展现理论知识的魅力,创造让学生自由发展的条件。

2.实践性原则。

在“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强调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学以致用。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情况不但能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得越深,越能树立正确的观点。因此,对学生的教学一定要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在学生熟悉的生产环境及生活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及探究热情,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3.典型性原则。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学会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进行设置,这样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某一事物的真正情景,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共鸣,这样学生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才能提出相关问题,找出问题的形成原因,最终准确地得出问题的正确结论。

4.与专业相结合原则。

教材是整个教学课程中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创设情境时要紧扣教材内容,将教材的观点与原理及时体现出来,将每个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及教学风格体现出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是否具有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

(二)“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如何创设。

1.设计问题,教授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以口述的方式教授学生基本原理,改变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混乱认知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的基本原理,还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及专业性的问题,如对医学生提出如何处理医患纠纷的问题。在医疗工作中如何做出伦理选择的问题等,这些都能够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模拟情景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于问题,创设情境。

将提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及当地条件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情景教学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创造特定的模拟环境。这时虚实的结合就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利用虚拟的模拟现场还原真实的事例,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参与体验。创造模拟环境时要学会利用冲突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价值选择,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在“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目的性、典型性、实践性及与专业结合性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原则。经过设计问题及创建模拟情景等步骤完成模拟实践教学内容,力求探索出人性化实践教学的最有效模式,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组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牟德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设置的思考[J].思想研究,2006(3):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