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实效性证明。西方文化的不断深入和网络媒体等对社会不良行为的报导,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只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达到教育目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短时间影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高校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要求,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比较,所达到的有效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以通过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面貌,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变化和道德品质提升等来检测。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时,必须从实际出发,真实、客观、公正的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能掺杂个人情感和个人主观臆断。对于掺杂个人主观因素的情况,应当参考真实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能盲目的只重视现阶段的状况,还要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检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时,既要衡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领悟能力和理解程度,又要衡量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后是否有实际行为体现[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很多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政治观念差。大多数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差,空有一腔参政热情,对我国政治了解不全面,一知半解。部分大学生缺乏怜悯心和同情心,缺乏社会正义感。(2)大学生思想信仰出现多元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大学生思想个性化、独立化和差异化越来越强。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利己主义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部分大学生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信仰各种宗教神学等。(3)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误区,在衡量个人价值时,将金钱和物质生活作为第一标准,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功利心严重。(4)尽管大学生接受较多的文化教育,文化水平高,但部分大学生文明素质较差,在大学生活中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不注重提高个人修养,整天比吃比穿。个别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好,产生优越心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5)学习和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或者由于经济因素和个人情感因素,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变差,引发各种心理问题。部分大学生整天将空虚、无奈、压抑、烦等词挂在嘴边。(6)部分高校虽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缺乏实际行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口头文件,说说而已。某些高校虽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悖现实,不注重将先进思想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结合,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高校都应当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体制应包括管理运行制度、信息反馈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管理,督促高校各个部门及院系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当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可以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缓解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情感等存在的压力。各班辅导员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关心,跟有思想压力的学生及时沟通。
2、增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高校应当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师要为大学生做榜样,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和思想行为。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旧知识,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水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2]。
3、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校园网的内容,可以创建心理咨询、思想交流和热点评论等特色板块,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形开展。高校领导和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校园网中,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高校还应当建立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发展。
结束语: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检验实效性的最终因素还是实践,高校应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高校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纠正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推动祖国繁荣昌盛,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3]。
参考文献:
[1]郑永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理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
精细化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他以自己的工作经历总结了一套适合工人的工作方法与原理,进而提出精细化概念。二战以后,这一管理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台湾学者最早将其引入教育学理论,提出了精细化教育的理念,将追求精细化的过程以及效果确定为当代教育管理的目标之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做精、做细、做实”的原则,真正瞄准大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以精心的态度、精确的把握、精致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细心的教育、细心的辅导、细心的服务,真正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具体、做扎实、做出成效。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包含以下几个内涵。
1.精细化是一种工作理念。精细化倡导“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关注人的思想、人的心灵,需要体现“人本”和“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因循守旧,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可以说结合了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优势,形成一种以文化为特征的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内在价值。
2.精细化是一种工作方法。精细化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观操作等具体的执行层面。它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坚持从细节入手,不仅强调育人的效果,也注重育人的过程,强调教育的针对性、艺术性和有效性,强调对育人过程的精雕细刻和周到细致。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注重各种教育资源的协同配合,注重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各种工作任务和过程的规范化和细化,通过有效的手段,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3.精细化是一种工作态度。精细化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工作境界和价值追求。它要求教育者坚持创新思维,不断完善工作过程和内容,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地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工作层次、工作方法和能力素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精细化就如同安装在身上的一台“发动机”,激励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4.精细化是一种工作评价。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制度来制约和考核。制度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精细化管理的结果,是实施精细化管理最核心,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它不同于通常的精细化管理。那种希望用不断细化的规章制度来控制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把学生当成流水线上的一个个零件和等待组装的产品,甚至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量化管理的做法显然是片面的。但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期望和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认真、细致程度进行评价的一种表现。
二、精细化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1.精细化是当代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面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激烈转型与大学生自身情况的显著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然要面对多种冲突与挑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等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确定的培养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才能达到。精细化所倡导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管理氛围,以及与此相关的管理绩效评价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转贴于
2.精细化是当前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粗放型、经验型为主,还缺乏让大学生愉快接受的管理方式;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简单的形式和理论的灌输,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务虚、整体的动员教育多,务实、“打动人心”的内容少,偏离了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展开精细化的工作。
三、精细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巨大力量,能以深刻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精神是引导、鼓舞、激励学生人生理想的一面旗帜,极大塑造着学生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气质,是影响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内在动力之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建设,做好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顶层设计,寓无形的大学精神于有形之中,渗透到每个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2.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利用专业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使专业教育中也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目前各高校实行的“两课”情况上看,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灌输,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要顺应信息化趋势,充分发挥QQ、微博、飞信、短信等新媒体和新手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高校要不断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短信平台系统、校园网络化办公系统,提高工作信息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水平,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校园稳定大局。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能力和业务有相当高的要求。当前,首要任务还是通过高质量的培训,提高各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现在各个相关部门和机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各类培训,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政策宣讲、理论解读和经验交流等形式,培训效果不够明显。从精细化的视角出发,培训一定要针对不同工作层次、不同工作职责、不同工作方向来开展分门别类的培训工作,重视和增加技能性的培训项目,从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要在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潜能和能力方面,应多安排些互动性、体验性强、技能性强的培训活动,多安排些操作性强的实践培训活动,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3
和内容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努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
法科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2-0017-01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在社会、家庭等多方面教育主体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既丰富和完善了一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根据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地开创了许多新方法,但从实践层面总结来看,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一、从教育者主观方面看
1. 重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理论宣教中的灌输作用不容置疑,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太注重灌输教育也存在许多不足,产生一些弊端。一是理论宣教的内容存在理论与社会现实、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使一些学生产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喊口号的感觉,对现有的政治理论不感兴趣,甚至存在厌恶情绪。二是理论宣教形式相对单调,忽视了其他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对象,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主体的一面。
2. 重言传、轻身教
“身教示范”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是既重言传又重身教的榜样示范。但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却只重“言传”,而忽视了“身教”,课上课下、工作里外出现言行不一者比比皆是。另外,随着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延伸到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或多或少地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以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从根本上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3. 重传统轻现代和重现代轻传统现象并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理应成为一股合力,各自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共同应对和解决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然而,事实上,在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却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惯用传统方法,对现代方法利用不充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单一化、空对空、说教式的模式,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二是,现代方法被过度应用,使传统方法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排挤。
二、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层面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发展是为其在实践中正确应用而服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落实到实施过程中,并发挥了较好的实际效果,能够做到拿之即用,用之有效。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客观实施效果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所在。但从各高校的实际层面来看,一些新方法、新举措、新主张在实施层面上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中缺乏可操作的规范和指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有着居于不同层次且差异显著的具体方法,能够透彻理解和把握这些方法体系,并熟练掌握每一种具体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是方法实施的基本前提。由于实施层面的这些限制,使得许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概念或假设,而不是现实可行的实施举措。
三、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身的结构和内容方面看
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已形成了自身完备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框架,但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方面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只从宏观上关注理论基础和方法的体系化、全面化建设,对具体方法研究不够,对各类各种方法在方法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缺乏必要的厘清,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地位及实施要求亟待确认;另一种是重视具体方法的研究,却缺乏理论概括和深入,而且很多研究或是经验的总结不具备普遍适用性,或是涉列面过窄不够全面等等。总之,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可以适用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思想教育方法存在的以上问题和不足,认真查找原因,逐步加以完善,并努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张福记.李纪岩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 艾红梅.《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看方法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4
一、能本管理的能力发现机制
(一)设定明确的组织发展目标
能本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发现人力资源能力,只有发现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组织,更好地让实践服务于组织的整体发展目标,逐渐适应环境和组织机构的变革。人力资源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要能够设定发展目标,不断界定能力的管理方向,这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要能够设定明确的组织发展目标,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让能力有显著的提升和改进。
(二)建立适合组织需要的人的能力素质模型
在大量的研究中,人们都想了解什么样的人才能取得成功,之后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商并不能决定人能否取得成功,聪明的人不一定都能够取得成功。要找到更加适合组织需要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够让能力全部发挥出来,促进组织机构的变革,并让变革的步伐逐渐加快。建立适合组织需要人才的能力素质模型,能够对事态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可能。
(三)用“赛马”机制发现人力资源能力
根据建立的能力素质模型,在企业内部或是班级内部寻找具有潜力的人员,在很多企业之中,存在人满为患的情况,并没有将人员的能力充分激发出来,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模式测评员工的能力,主要可以采用的方法就是传统方式“伯乐相马”。员工可以产生效益,那就在效益产生的过程中管理他们,让他们将能力全部激发出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样,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点或是闪光点,一步步地进行管理和改善,最终发现人才。
二、能本管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能本管理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的发展
在人的管理基础上能够以人为本的重点,并促进人不断进行实践和创新,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人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彰显人的基本能力,促进主观能动性,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革,这是巨大的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瓶颈,但是如果能够加入能本管理的思想,就可以为其创新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
(二)能本管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提供了基本思路
作为行动的先导者,思想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能本管理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理念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本的思路。能本管理认为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最为根本的体现,能够表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能本管理将管理所需要的组织放在首要地位上,并促进人的能力发展,认为其是第一资源。人的能力和组织的进步是统一协调的,要能够不断拓展人的本质,要从事实践活动,具体在实践中体现本质力量。以能为本是最为本质的体现,要从更高层次上进行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力,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将能力作为本质,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将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作为根本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发挥人的能力,促进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主体发挥功能的过程,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对象,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发展过程。
(三)能本管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提供了基本路径
能本管理强调的是一种概念,这种概念有技能和实践、创新所组成,所谓知识就是人的能力和表现的综合结果,能够将知识充分转化为智慧,并在实际的生活中展现出来。实践和创新能够可以改造世界,并在管理的过程中将能力作为本质,促进思想政治知识的教育,也逐步注重能力的教育,将智慧充分转化为实践力,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用于改造世界。能本管理的思想管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教育内容上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判断和选择能力将会对人的生活方式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也会有一定的转变。能本管理的理念就是在教育方法上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要能够进行引导,不断促进学生选择的正确性,注重生活实践,保证自我教育的进步和发展,用更加民主和自觉的方式提高管理方式的有效性。能本管理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获得发展,不断推进教育所应该具备的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进行分析,能本管理需要更加主动地认知这个过程,以及它所能够创造的价值,以此来组建大学生的学习团队建设,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能本管理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与其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不如说其是一项管理的行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无法离开管理的本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不断推进大学生能力的提升,要能够从管理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追求目标的实现,促进管理原则的创新。
(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能力的培养
为目标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能本管理视角下,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进一步深化能力培养,要能够教会大学生能力学习的技巧,而不是仅仅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也在改革之中,社会经济利益也呈现调整的事态,要能够促进大学生能力的提升。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导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人们在多样的价值取向背景下,要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可以在思想政治能力上有所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一定的时效性,可以让受教育者的能力有所提升和改善,只有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才能够促进思想观念的提升,保证能够正确实施实践行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教育,而是要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要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到正确的位置之上。要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可以正确认知实践能力,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政治敏锐度,可以在政治洞察力方面有所改善,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掌握和实践的履行能力,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和遵法。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高校的目标,并不能仅仅依靠技术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要能够有全新的思路,进一步履行德育的目标,实施完整性的变革。
(二)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载体激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能本管理的组织要建立学习和成长的背景下,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全新的组织形式,促进学生的能力学习和发挥。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能够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全新时代所必须发展的载体,要能够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促进组织模式的创新,要能够促进核心要素的发展,能够组织个体学习,形成完成的组织形式,推动系统的发展和进步。在学习型组织之中,不能仅仅通过简单个体的累加,而是要促进整体的学习过程,要能够进行行为和思维模式的培养,只有养成共同的思维模式,才能够让组织在变革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和进步。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要能够根据必要的组织建设,凝聚成团队,促进共同协作,不断发展成为团队精神,为之后的团队建设凝聚积极性,使得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三)将团队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能本管理视阈下,在思想政治的学习内容上,需要不断强调学生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要将学生的政治素养作为培养目标,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习领域的拓展,需要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能够进一步优化知识的结构,完善知识的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对于学习方式,要能够重视个体的学习,不断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作为一种责任,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学习能力的培养。团队学习主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断推进创新教育。能本管理就是要将团队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将实效性和针对性推展到最大化,优化组织模式,实现能本管理,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这是最为根本的途径。
(四)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信息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26-01
引言
高等院校是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前沿,随着信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必然会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在“信息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信息化入手,使信息化能更好的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当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完善信息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影响,继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一词遂应运而生。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内在关系、机理运用、制度规范等四个基本要素,具有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层次性、主观性、复杂性、弱结构性、适应性等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是对以往研究方式的一种综合,同时也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和思路,具有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念包含下述含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那些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起到协调和控制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配位关系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实现的。三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按一定的规律和方式来运作并发挥作用的动态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有着其自身的基本特征。
二、信息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握机遇,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感知、教育、激励和调控的目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因此,信息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有着积极影响:(1)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把思想政治教育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从而打破了时空上的界限。(3)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信息化的主要举措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观念、手段、方法和教育体制等多方面的变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注意在借鉴、吸收、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更好地解决新问题。
(一)紧扣实践,加强研究,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
理论创新的突破必将推进实践的大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信息化实现理论创新突破的时机日趋成熟。紧扣实践,加强研究,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建章立制,理顺关系,完善机制,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信息化内在约束机制建设和外部教育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争取建立起一套适合公益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特点的运行、保障、协调、创新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提升思政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以人为本,培育团队,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严重缺乏既熟悉信息化特点、掌握信息化技术,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巧的教育队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着力培养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团队,形成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者、信息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创作者的人才梯队。以人为本,培育团队,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结语
青年强,则民族强、国家强;青年兴,则民族兴、国家兴。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最富有生机、活力、创造性,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因此,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对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玉琴.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2]黎刚.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2001(2).
[3]王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4]薛琴.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3).
[5]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2002(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场”视角;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 文化场; 情感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83-04
“场”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任何运动着的物质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任何物质周围都充满着场。大学生周围也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非实物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受这个“场”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这个“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以大学组织为特定场域,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连续性所形成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是高校里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的特殊形态,会对大学生产生难以抗拒、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内涵,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部规律、内部规律和主体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规律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制约,又能对外部环境产生能动的辐射作用。作为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组织,大学需要通过努力竞争来获取稀缺的社会资源,并在学校内部进行资源合理配置才能生存和发展,大学不再单纯是只强调理性的知识组织,还应承认它是需要适应环境的社会组织。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Durkheim)曾经指出,在社会场中,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道德等都是构成社会场的场态物质,他们不仅在同一社会场中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且又各自以其特殊的运动方式形成更次一级场。[1]思想政治教育场是社会场的次级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次级场,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发生着和外界环境信息、能量、与物质的交换,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通过教育者和大学生的言行改造周围环境。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基本发展趋势由大学生群体内部因素与各种教育因素的矛盾运动所决定,当“场”所辐射的各种教育因子与大学生接受系统相契合时,思想政治教育场就达到一种相对的均衡状态,教育过程运行顺利,达到阶段教育目标;当不契合时,就会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需要对各种要素进行必要的调整,整个趋势为契合――不契合――调整――再契合的迂回曲折发展。
第三,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最根本、最活跃、最具能量的场态物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外界教育与自我教育总是同时并存、辩证统一的,个体思想品德要经历过反复多次的内化外化,才能达到社会要求。[2]个体间的思想品德、心理状况又由于交流互动、心理联动、合作调控的影响,共同对群体凝聚力和群体舆论的形成发生作用,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效果产生影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及特征
事物的外部功能特征取决于其内部的结构,要彻底了解事物外部功能特性的规律,必须先研究分析事物内部的构成。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应该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与特征,并不断地对其活性因素加以强化,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于“场”的各种教育元素的辐射影响,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冷、硬”的尴尬境地,弥合了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说教痕迹与“位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场是一个复合的系统,主要由“心理――情感场”、“文化――信息场”、“环境――制度场”等子场组成。“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核心场的辐射力、吸附力和征服力。
1.心理――情感场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经过内在的情感、信念和意志等心理要素辩证运动、螺旋发展而形成的。如果我们以大学生为原点,心理――情感场是距离最近的子场,是指以情感为导向的能够形成主体、客体相互感应从而激发大学生心理潜力的特定氛围或动态平衡状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内容或者说被关注的客体与大学生的主观精神世界有着某种契合点,客体或教育内容就会表现出一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并与主体的投射力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场”。在“心理场”的形成过程中,这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又会在大学生心中激感能量,造成情感触动或情感性心理张力,驱使着新产生的“心理场”不断地运动,而运动的方向是由主体情感的指向性所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中的“心理――情感场”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多层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表面层次的,也有内在层次的。二是主体性。大学是一个充分自由自主的机构,每个个体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大学生“心理――情感场”的主体性特性,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多地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意向相吻合。三是持续性。当形成“心理――情感场”的所有事物和对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消失的时候,“心理――情感场”本身并不会马上消失,仍然会对原本处于场中的事物产生一段时间的持续作用,类似于运动物体的惯性。四是联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情感状态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从而产生心理、情感的连锁反应。大学生群体容易产生心理波及,出现互相联动的心理状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合理地利用这种积极的心理波动,创造条件,合理引导,使大学生在互激状态下身心受到巨大的震动,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积极的个性动力,培养积极的情感,形成“表扬一小批,带动一大批”的联动效果。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抓两头带中间,抓中间促两头”的原因所在。
2.信息――文化场
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精神世界开展的实践性活动,天然与信息和文化紧密相连。高校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汇聚地,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晴雨表,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改变了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态,而在信息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中,信息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来说,信息就是一种文化,信息是人类认识和交往过程中符号或文化的传递。信息的占有、整理、交流与传授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形式和主要途径。文化和信息从静态来说,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显性“产品”,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产品”,但从动态来认识,则是一种“力”,即“文化力”和“信息流”。这两种“力”相互交织,综合形成一种既有纵向历史延续又有横向现实联系,既有整体性、综合性又有引导性、渗透性的“信息――文化场”,从而随时随地对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但使人们发生由精神到行为的整体演变,而且会使人与人的广泛互动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3]就大学生而言,“文化――信息”子场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传递性。传递性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文化场”的首要特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蝴蝶效应”。一个坏的微小的内控机制或矛盾,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个好的典型,如果加以及时的宣传,也会产生正向的轰动效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发展。二是叠加性。互联网已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平台。“虚拟世界”的介入,使“信息――文化场”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往往相互重叠,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信息――文化场”的叠加性特征要求我们既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合力”,又要尊重信息源和文化多元化的存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民主诱导、信息辐射、双向互动的吸引大学生的过程,反对把大学生当成被动的客体而单纯地“灌输”,要真正实现主导和主体的密切结合。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精心设定主导的信息源,建设好主流文化,坚守主阵地,打好主动战,又要注重艺术,尊重大学生关于信息和文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吸收的规律,创造一些有利的客观条件培养大学生接受动机,启发他们产生自觉的接受需要,并善于抓住接受动机转移的时机,采集、加工、传播有吸引力的信息,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3.环境――制度场
环境因素是促成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人必须接受为自己准备好的环境,并受它的影响和制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既包括为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创设的自觉环境,也包括无意识的自发环境。[4]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助于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以环境美为中介来提升其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是一种既具可行性又具可操作性的方法。
制度是一种规范,是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秩序框架。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某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反过来,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其客观存在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制度上。[5]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环境――制度场”,是指以制度为核心的,通过感染、暗示、模仿、舆论、从众心理等方式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外在动力系统。可以认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环境、制度环境中,受其影响、支配、制约的各种各样的存在要素之间的关联状态。就大学生而言,“环境――制度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弥漫性。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环境要素十分广泛,从横向看,它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既包括物质性环境因素,又包括精神性环境因素,既包括政治环境因素,又包括经济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从纵向看,它既包括历史的因素,也包括现实的因素,既包括社会的大环境,也包括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小环境;从环境作用的性质看,既包括积极环境因素,又包括消极环境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环境的影响是立体的、弥漫式的,其中既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正向影响因子,也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负向影响因子,这种“吸引力”或“拉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场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是某一个因素就能决定的,有赖于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二是暗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制度场”中,大学生首先受学习生活环境及未来发展预期的影响,其次受积淀在民众心理深处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新闻媒体的熏陶和影响,再次受制度和周围人们特别是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的影响。不仅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和规章制度会给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较强的暗示性,而且学校整体形象也会给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较强的暗示性。一般而言,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高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良好的、和谐的自然环境与外界交往环境,这样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就会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导致人心涣散,校园凝聚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三是可塑性。可塑性是思想政治场的共有特征,但在“环境――制度”子场中更为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的环境中进行的,生活在环境优雅、设备完善、人文底蕴深厚、校风学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有利于净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求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能动地利用环境、改造环境,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筛选和优化,切实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和约束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同时,从制度的规范性而言,“环境――制度”子场具有矢量性,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导向。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作用方式与功能效应
某种意义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整体动力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类吸引因子或活性因素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其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全方位和隐蔽渗透,其功能则主要包括凝聚作用和约束作用。
1.作用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场与物理场有所不同,物理场中相互作用的对象既没思想也没感情,无所谓主动与从动,但思想政治教育场的相互作用的对象带有复杂的感彩,存在主动和从动之分,并且较大程度上受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作用方式看,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空间上的多方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里,各子场的相互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原动力,各个核心子场都可能决定一个宏观的结构及相对应的微观状态,整体的场效应就来自各子场耦合后所体现的综合效应,各子场及其构成要素都是平等的参与和协作。由此而产生的组织形式不是集中控制的多层指令系统,而是分散控制的多层参与系统。[6]同时,各子场所产生的合力不是单个分力的线性相加,而是各个分力的矢量和。也就是说,这种力是通过立体的方式向包围着的对象发射能量,只有各种力作用方向相同,合力才大。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所产生的吸引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耦合”程度,可分为正向的、负向的和零向的,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则相应表现为积极顺从、消极反抗和无动于衷。二是时间上的全过程。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持续时间越长,他们所产生的与这个场一致的倾向性就越明显。这一点在社会生活中也得到证实。[7]其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场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无时不在、连绵不断的。由于可叠加的特性,各子场能同时起作用,形成一种特有的整体效应。三是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场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经常处于一种不断产生、不断解决、螺旋上升、动态平衡的状态,不可能在较短时间里使大学生思想发生质的飞跃,要想产生质的飞跃,只有通过长时间量的积累和巩固。三是途径上的广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作用原理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微波炉。微波烹调的原理是,微波作为一种频率极高的电磁波,照射在有机介质表面时除部分被反射外,大部分穿透到介质内部,并在内部逐渐被介质吸收而转变为热能,其穿透的深度取决于介质的电容率和电磁波的频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中,也会发出一种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可以感知的“信息波”或“暗能量”,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又携带着某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认知标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而大学生受到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的辐射后,尽管自己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也会自发地根据需要作出选择。可见,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来实现的,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渗透。
2.功能效应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受这种“场”的影响。这种“场”可以处于自发的状态,也可在人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下使本身的强度越来越大,从而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持久地对大学生发挥功能,主要包括约束、凝聚和激励功能。一是约束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中,高校内各种组织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以及传统文化、行为准则等因素会使大学生个体产生心理共鸣和强烈的心理暗示,[8]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使行为取向与大众趋于一致。如果大学生个体行为背离了公认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持有的共同价值观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就会产生一种纠偏和矫正功能,从而具有约束性的导向作用。二是凝聚功能。在有关凝聚力的研究上,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常常直接研究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感情,强调凝聚力的情感成分。[9]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本质是群体对其大学生吸引力的大小及大学生间相互吸引、相互依存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缩短心理距离是提高凝聚力的关键。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有很强的辐射功能,大学生积极合作、协调一致的行为状态将明显增强,消极反抗的行为状态将显著减少,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就会象磁铁一样紧紧地把大学生团结起来,使心理距离大为缩短,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三是激励功能。激励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某种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会引发和增强个体自身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始终维持一定的兴奋状态,使人的智力、体力和能力发挥出最大的活力。需要、动机和目标是激励过程的核心要素,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与源泉。高校一旦形成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就会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应地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和学风,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和谐和规范有序、公开公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和氛围可以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启发他们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帮助他们解决人生的困惑和矛盾,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参与公平竞争,满足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法]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7.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9-231.
[3]李焕明.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129.
[4]岳金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11.
[5]熊志翔.高等教育制度创新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8-59.
[6]邵宪文.场:组织行为理论的一个新视角[J].学术交流,2002(5):38.
[7]莫飞平.德育场力及其整合与优化机制探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