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改革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没有完全认清课程的重要性
虽然我校近几年专门开设了专业认识实践等课程,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深入,对专业使用场合、适用深度与广度不清楚,对本课程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
1.2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差
目前,课程教材大多侧重于理论知识介绍,且教学中的案例趋于陈旧,再加上课时有限,在案例教学时缺乏对案例背景、案例因果关系、发展过程、应用效果的深入剖析,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1.3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性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如何去学”这一问题,导致学生在被动学完课程后仍不能熟练地综合应用课程的内容、原理和方法。学生主动性不足,必然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2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建设理念
2.1从传授理论知识向培养实践能力转变
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学生指出在学习课程后,虽然掌握了方法研究、作业测定和现场管理的基本知识,但每个人在实践中应用相关知识的侧重点和深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在实践时,要不断更新自己所学的技术、原理和方法。
2.2从现场实际案例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据调查发现,学生已学会了各个知识点,但他们对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缺乏系统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企业现场收集的现实案例入手,要求学生以改善项目组的形式,选择一个现实问题,并综合运用基础工业工程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
2.3从教学大纲向教学专题的过渡
在教学中对基础工业工程的课程内容加以重组与凝练,提出了六大教学专题内容,从而形成基础工业工程的教学体系。第一,基本概念部分。介绍基础工业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及体系结构。第二,生产系统简介部分。介绍机械制造系统的组成和工艺过程等。第三,分析技术与方法部分。介绍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和动作分析的技术与方法。第四,作业测定技术与方法部分。介绍时间研究、工作抽样、预定时间标准法等作业测定技术以及工时定额的理论与方法。第五,现场管理技术与方法部分。介绍现场管理的基本概念、5S管理、目视管理、定置管理、异常管理与防错法等。第六,现代工业工程方法部分。介绍价值流图、精益生产方式、看板管理等。
3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探索
3.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在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时,要从培养现场工业工程师的角度出发,坚持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优化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理论、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和集中专业实习是所有学生的必修环节。
3.2强化应用能力,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3.2.1实验教学
主要教学内容:巩固理论知识,通过电气元件装配过程来完成方法研究及作业测定实验,初步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学地点:实验室;教学课时:6学时。
3.2.2课程设计
主要教学内容:针对某一具体装配对象进行系统研究,完成装配流程设计、视频采集、达宝易软件分析、标准作业指导书制订等,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学地点:实验室;教学课时:1周。
3.2.3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
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参加工业工程专业的相关竞赛或完成校级、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从而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地点:实验室和企业实习基地等;教学课时:3~12个月。
3.2.4专业实习
主要教学内容:在自主专业实习的过程中,运用课程知识来解决在各行业遇到的相关问题,初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集中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将课程知识点应用于制造业现场,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地点:自主寻找实习场所;教学课时:3周以上。
3.2.5毕业设计
主要教学内容:自主选择企业,运用课程知识,系统解决在现场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学地点:实习基地或就业单位。教学课时:14周。
4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4.1借助网络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们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并借助蓝墨云班课App构建了基础工业工程云课,实现了在移动环境下的教与学。在云课中设置一些问题以供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探索与实践“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先行预习,教师再通过提问来考察学生的预习效果,从而根据考察结果对重点、难点进行教授。借助蓝墨云班课App解决了学生的个性问题,创造了一个师生进行良好互动交流的平台,同时,可通过奖励经验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3开展启发式案例教学
在讲解每个知识模块前,应导入企业现场案例,结合案例来讲解知识点,并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
以学生参加工业工程竞赛、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提升自身能力时,还能获得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创新学分。
5教学条件建设和改革探索
5.1成立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
根据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需要,采用“软、硬结合”的方式建立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先后购买了视频采集系统、小型装配流水线和一些分析软件。装配流水线为课程提供了仿真的实验环境。以灯泡追逐器和继电器的装配为背景,开发了程序分析、动作分析、作业测定等实验。
5.2收集和制作视频库
将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网上收集以及到实习基地现场拍摄的大量视频制成视频库,用于实践教学。同时,建立视频库管理系统,方便查询和更新。
5.3建设案例库和习题库
为拓展学生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们收集了基础工业工程的案例库和习题库,并制作了管理系统,方便查询和更新,目前教学效果良好。
目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动态点检制;设备管理;应用与创新
0 引言
设备点检是机电设备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煤矿企业,不少人认为设备陈旧、落后、粗笨,设备管理无足轻重,更谈不上管理方法及管理体系。事实上,煤矿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更需要较先进、较科学、切合实际的管理体系及管理模式,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及矿井的生死存亡。煤矿设备,一方面具有机电设备的共性,另一方面还具有煤矿作业自身的特殊性。针对这两方面因素,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设备管理模式,设备动态点检其实质就是以预防为基础,以点检为核心,以定期检修为手段的设备管理方法。
1 动态点检制的分类及主要环节
按检查作业时间间隔和内容的不同,点检可分为日常点检、定期点检和专项点检3类。
1.1 日常点检
由设备操作人员根据规定标准,通过人的五感(问诊、目视、嗅诊、听声、手触)为主,每日对设备的关键部位进行技术状态检查,以了解设备运行中的声响、振动、油温和油压是否正常,并进行日常保养。日常点检的结果记入日常点检表中。
1.2 定期点检
由维修人员凭感官和专用检测工具,定期对设备的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测定,主要测定设备的劣化程度、精度和设备的性能,目的是查明设备的缺陷和隐患,以确定修理方案和修理时间。点检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全部写入定期点检表中。
1.3 专项点检
1.3.1 确定检查点
一般将设备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列为检查点。
1.3.2 确定各检查部位(点)的检查内容
确定时要考虑必要性,还要考虑点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检测仪器的配套情况。确定后,将点检项目规范登记在检查表中。
1.3.3 制定点检的判定标准
根据制造厂家提供的技术要求和企业实践经验,制定出各检查项目的判定标准。判定标准尽可能定量化,判定标准规范化地写入检查表中。
1.3.4 确定点检周期
根据检查点在维持生产或安全上的重要性、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并结合设备维修经验制定点检周期。但点检周期的最后确定,需要一个摸索、试行的过程。经过对运行期的维修记录、故障和生产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后,定出切合实际的点检周期。
1.3.5 确定点检的方法和条件
根据点检要求,规定各检查项目采用的方法和作业条件。
1.3.6 确定点检人员
确定各类点检(指日常点检、定期点检、专项点检)的负责人和各检查点的负责人。日常点检一般由操作工人完成。
1.3.7 编制点检表
点检表是点检人员进行点检作业的依据,也是维修技术状态分析、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文件。其内容有各检查点、检查项目、检查周期、检查方法、检查判定标准等。
1.3.8 做好点检记录
进行点检作业时应做好记录,以便研究分析和及时处理。
2 建立设备点检运行管理制度
2.1 实行岗前技术培训和持证上岗操作制度
点检制的正常开展必须依赖于富有经验的点检人员、合理科学的点检方式,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规定在操作工人使用设备前必须进行技术培训,学习设备的结构、操作、维护和安全等基本知识,了解设备的性能和特点,同时进行操作技术学习和训练。经理论学习和操作技术考核后,发给操作证,凭证操作。
2.2 建立健全点检网络和点检制度
在落实设备点检制的过程中,将责任层层分解,层层落实,细化到每个岗位、每个人身上,严格考核。将点检制、违规操作、遵章守纪、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定置化管理、联责联保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纳入精细化管理,实现对员工工作质量和工作数量的全面考核。
2.3 规范点检程序制度
制定并完善设备点检方法及标准包括设备点检部位、点检周期、点检方法、点检标准、点检人几大部分,使点检更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简单化,即使非专业人员也能一目了然。
2.4 制定管理人员走动式管理制度
形成干部和员工的相互制约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促进基层管理水平的提高,严格现场工作过程管理;另一方面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处理事故为主动预防,使现场管理朝着程序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5 建立设备运行动态分析制度
由调度室负责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机电设备事故进行记录并备案。对照该系统或设备点检周期责任表以及检修日历表,由专业部门负责对事故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促使设备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2.6 确定“三定”原则制度
2.6.1 确定设备点检的范围
包括通风、排水、提升、压风、供电、运输、采掘各机电系统和设备。
确定点检单元。
(1)按系统确定点检单元。
(2)形不成系统的按单台设备进行点检。
2.6.2 确定点检阶段
包括设备的全过程管理,重点是使用阶段的管理。
2.6.3 确定点检的单位和责任
包括岗位工、维修工、区队专职检查员、区队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专职检测机构。
2.7 建立点检定期检修制度
点检定修制的实质就是以预防为基础,以点检为核心,以定修为目的。从设备经济管理角度出发所追求的应是总体运行成本最低化,因此定修计划的制定不能机械化、教条化,应当统筹兼顾,不仅与系统主体设备的各个环节相结合,还要与生产、工艺、工序、维修技能相结合。点检定修制是一项重要的设备管理制度,推行以点检为核心的设备动态点检制是保持设备稳定运行的有力保障,从而延长设备的周期使用寿命。
3 健全设备点检资料管理体系
编制设备点检周期及责任表、设备检修日历表以及设备日检查表。
3.1 设备点检周期及责任表
根据各设备性能,制定检修周期及检修类别,如大修时间、大修内容;中修时间、中修内容;小修时间、小修内容。
3.2 设备检修日历表
根据设备系统(如提升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等系统)的多台性或设备运行状况及性能,确定每月检修时间及检修工作量,并在一定周期内将该系统所有设备或该设备所有部位全部点检或检修完毕。此表是设备点检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设备检修实施的依据。
3.3 设备日检查表
设备日检设备点检运行的必要环节,也是周期检修同日常点检的重要体现。该表主要由小班维修工或包机人员负责日常性检查、应急处理及对设备进行隐患排查。
4 完善设备点检隐患“闭环”程序
为了有效地收集、记录设备的日常点检、周检的结果,为每一台设备运行建立了隐患统计台账及档案,其主要的内容有维修情况及目前存在的设备隐患。对现场事故隐患及时落实整改,做到“五有”即:有排查、有落实、有整改、有反馈、有记录,形成闭环。具体操作程序为:岗位操作人员、维修工或机电管理人员持卡下井将发现的设备或其他现场隐患填入A卡交专业科室分类统计、记入台账下达设备隐患处理卡(黄卡)制定点检隐患处理任务书交相关隐患处理人员对问题进行处理返设备隐患处理卡(黄卡)由区队管理人员或专业科室进行复查后,填写红卡隐患台账签字并确认此隐患闭合。
5 创新设备的“零故障”管理
设备的故障管理是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实现设备的“零故障”始终是煤矿追求的管理目标之一,降低设备故障率对于保证生产均衡稳定,降低维修费用以及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推行管理现代化,就必须创新设备的“零故障”管理。积极开展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实现故障倾向管理,不断掌握和积累故障诊断技术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分析判断设备故障的准确率,使设备管理由静态管理发展到动态管理。
6 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