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的核心范文1
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恢复建制以来,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也有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但是,如果我们理清时展的趋势和方向,我们也可以清晰地发现工商行政管理的变化和发展适合时展的趋势和方向是同步的,尽管有时在时间上有超前或滞后的现象。由此,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和把握时展的方向,就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有预见地实现我们的职能定位,发现我们的目标价值。在把握时展方向上,有两点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其一,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国务院提出,政府职能的主要工作,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其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不断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有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定位的研究,均应当在上述框架内进行。工商行政管理全部工作的内容,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必须与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相一致,工商行政管理全部工作所指向的对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准确地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部分体系。由此,本人认为,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价值在于:一是建立公开、高效的准入秩序;二是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三是营造和谐、安全的消费秩序。
二、确立公共服务的理念,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的理念创新
工商行政管理全部工作的内涵,属于政府工作公共服务的领域。其论据如下:第一,政府职能的市场监管系宏观范畴中的市场监管,是通过合理配置政府职能、设置政府机构,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来实现的,而传统工商行政管理所谓“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监管,是微观范畴中运用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实现“市场监管”的具体方式;第二,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部价值在于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工商行政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价值,在于社会公众的感受和评价,而不局限于特定人,所要维护之利益,属于社会公众,不属于特定对象;第三,工商行政管理之称谓带有历史局限性,其“行政管理”在现在背景下,并不指依据行政命令运用行政手段实现监管,而主要指依据法律的授权通过对特定对象采取行政措施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其本质是运用法律的手段实施监管;第四,总局“四个统一”的论述,本质上属于公共服务的具体体现,其中监管是手段,服务、发展、执法与维权均是目标价值的具体指向。
确立公共服务的理念,对工商行政管理转型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它对转变当前工商行政管理的一些模糊认识起到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内涵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全部,而是部分。我们纵有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雄心壮志,我们的具体工作依然受法律的授权而限制。
2.工商行政管理所要维护的利益,属于公共利益,不为特定对象所专有。我们任何“支持服务”、“特事特办”、“从严惩处”的对象,均应当基于公共利益而产生,而不是基于特定对象的利益。对特定对象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适用于满足条件的全部对象。
3.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评价,在于公众的评价和认同,不在于特定对象的评价和认同。前几年,我们提出,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政府、企业和群众”的三满意。在当前条件下,有其现实性。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必须认识到,工商行政管理关键在于群众满意。
4.工商行政管理的全部工作,必然与自身经济利益完全脱钩。无论从政府职能目标或者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来分析,必然导致政府与直接经济利益脱钩。政府工作的全部利益来自于全体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形象地说,就是“锅”与“碗”的关系。我们长期工作的目标,必然是着眼于“锅”,而不是局限于“碗”。
5.工商行政管理对外协调的重点,必然由协调政府与部门利益转向协调公共利益。这需要我们增强和提高与社会公众协调、交往的能力。
三、以依法行政为核心,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的方式创新
如上所述,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而该方式主要指依据法律的授权作出各类具体行政行为,其本质是法律的手段,因此,依法行政成为监管的必然选择。以依法行政为核心,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方式的创新,是指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突破“唯法论”和“法条机械主义”的限制,在具体工作中的创新。依本人之所见,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1.更多地、更加完善地引入“信用约束和惩戒机制”。“信用约束和惩戒机制”不仅对引导社会诚信和公众建立正当预期有现实意义,而且可以为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赢得道义上的优势。现在我们初步建立了这样的机制,有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对法定代表人黑名单的约束惩戒。但很多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如对未尽清算义务、虚假陈述、擅自变更一般登记事项等等情形的约束、惩戒。此外,信息的公开和披露方式也可以进一步研究完善,适当扩大对公众公开的领域和范围。
2.执法方式的创新。这里主要指主动执法或被动执法的问题。可以考虑在一定领域和范围实行“民不告、官不究”的措施。近年来,各级工商机关也出台了一些“无举报不查处”的措施。但在实践中,还不够制度化。确定一定领域的被动执法,一方面可以节约一定的行政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可以改变公众预期,建立社会责任感,增加公众对执法工作的认同度。此外,被动执法也不局限于“无举报不查处”,应当泛指主动执法检查以外的执法检查方式。
3.尝试建立“认罪和解制度”。目前,依据行政处罚法有关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规定,“认罪和解制度”是符合立法宗旨和目的的。这一方面是自由裁量权运用的规范问题,也是和谐执法的问题。
4.执法面和执罚量的把握和统一。客观地讲,由于罚没功利性的因素,目前我们对执罚量更加重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执法面。法律设定惩罚的目的,是为当时人因惩罚而产生畏惧,从而增加对法律的敬畏,提高守法意识。就此而言,与执法面有很大的关系。与交警的处罚作比较,可以形象地得出这一结论。因而,我们有必要重视执法面的问题,当然要注重方式、方法。理论上说,所有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惩处。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产生法不责众的现象,增加违法者的抵触情绪。在方式上,应当对简易程序多作研究。由于功利性因素,我们近年来可能较少运用简易程序执法。但简易程序运用得好,可以较好地解决执法面的问题。
工商管理的核心范文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度融合高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相辅相成,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施高校与社会各类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密切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而且实现了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目前屆内外众多高校都在逐步深度挖掘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弥补高校内部教育功能不足,有效地缓解了教学资源的紧缺。
二、校企合作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学校的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问题。因此加强校企合作让学校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成为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武器。为了更好地探析校企合作的创新思路首先应该明确在校企合作中,各方的利益需求。
(一)校企合作中企业的需求分析。作为校企合作中的关犍主体企业成为校外实习基地,为教学对象提供实习场所、设备、指导老师等条件。企业所提供的实习硬、软件条件如何直接关系到校外实践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我们要探究更佳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有什么需求需要得以满足。
1.经济利益。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是其本性的要求。而学校向企业支付的实践经费注往有限,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任何实践经费实践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但是,企业能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收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就获得了经济利益。
2.情感利益。企业管理者个人的价值取向、情感同样会影响校企合作。具体来说,或者由于学校(教师)与企业某关键人物之间良好的私人感情;或者由于企业管理者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愿意为工商管理教育发展作出贡献。这些都将促使企业愿意积极配合学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并通过为实践教学提供方便而使企业管理决策者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
3.安全利益。对于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而言,保护所在企业的财产安全同样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所关心的重要利益。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担心自身的商业秘密会泄露,从而严重影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分析。
1.提高专业技术技能。通过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但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机会。特别是一些地方普通高校,由于资金的不足,无法购买模拟软件进行经营管理模拟教学,从而也无法为学生提供虚拟经营管理环境,这也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2.增加就业机会。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淳生对于增加就业概率的机会都很珍惜。应通过校外实践教学,提升自身综合专业技能有助于提高自己在以后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不可否认,实习学生通过自身的辛勤工作为实践企业也创造了一定的商业价值。那么,获得一定的报酬也就成为一些实习学生的正常要求。
(三)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分析。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期望获得以下全部或者部分需求:
1.促进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课程的改革始终处于学科体系发展的核心地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整套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在基础理论上要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在专业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其课程体系主要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技术、技能培训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2.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声誉的获取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和成就,部分程度上也受学校与外界企业联系的影响。从来源影响看过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高水平专业技能洧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从短期来说,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加强了其与外部社会环境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也有助于扩大学校在用人单位中的知名度。
3.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和企业通过双向选择,加深了双方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实习学生毕业后与实习单位签订正式的工作合同,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
(一)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课程设置的“学科性”痕迹较重,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仅仅是为实践而实践,没有真正做到从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出发,也没有做到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术能力而设置实践环节。
(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缺乏较为完善的实践指导计划。目前,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时觖乏较为完善的实践指导计划,更没有相应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材。由于知识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理念与模式的不断更新,不少内容陈旧、教学思想和理念落伍的实践教学计划仍然在实践教学中使用,这些教学计划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课程知识体系上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实践指导环节,使工商管理及相关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淳生仅简单机械地学习了一些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新时期下专业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提局。
(三)校企合作教学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较为缓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知识也随之更新,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实践技能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现有专任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尽快转变角色,努力成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在专业实践教学时,也存在缺乏企业管理中的能工巧匠来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现象。
(四)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缺乏。目前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或者没有真正落实。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严格。学生在合作企业中实训成绩不及格,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四、校企合作中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以上分析液企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化,首先应该从各方的利益需求出发,促使企业、学校和学生利益共赢的同时逐步弥补工商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的不足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在校企合作中应尽量满足各方利益需求。利益是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各教学主体行动的基础。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较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和利益需求直接关系到各教学主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因此,应全方位考虑所有教学主体的利益诉求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1.企业利益的满足。经济利益是校外实习企业期望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获取的首要利益。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学校向企业支付一定费用换取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方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流程、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最终间接地给予企业经济利益。
2.学生利益的满足。一是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需要企业提供满足实践教学的硬软件条件;二是校外实习企业可以通过实习结束后聘用优秀实习学生或向其它企业推荐的方式满足学生增加就业机会的需求;三是企业可以支付学生适当的报酬以满足实习学生的经济报酬需求。
3.学校利益的满足。学校的利益可以通过学生高水平的专业操作技能加以满足,而高水平专业操作技能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校外实习企业所提供的实习硬软件条件。
(二)强化具有专业特色的整合性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院校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鉴于工商管理专业工作岗位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等特点,必须探索以培养学生高级管理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细化,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整合各类资源漣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不断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三)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培养计划。高校的实践培养计划应保持必要的弹性,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旨。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计划的制定,应根据校企间的沟通结果及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对教学过程中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课程进行大胆取舍,突出某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学习与训练,适当增加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长度。而且应选择具有先进管理水平的成熟型企业作为实习单位,严格按实习要求进行工作。
工商管理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上市公司;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行为在中外公司中普遍存在,是现代会计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西方会计学者的关注。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本市场的日渐发展,股份公司的大量涌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财务会计研究一直以来不断研究的重要的新课题之一。
虽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推出以后,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监管更加严格,但是也因此企业盈余管理的技术手段更加多样化,利益相关者有必要更细认清。
本文根据近三年上市公司披露定期报告的实际样本,总结当前上市公司在新的会计准则下,推陈出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新花样,并且为利益相关者提出相应的识别方法。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及体现
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存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laerine Schipper)在其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论》(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一文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加拿大会计学家司可脱(William R.Scott)教授在其著作《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经营者在一系列可选的会计政策(如公认会计原则)中选择那些使自身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根据上述两个权威性的定义,我们认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如下特征: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第二,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第三,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在公认会计原则及其他会计准则的约束之下的;第四,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使自身利益最大。
从具体的行为看,这些行为既包含合法的操控,如企业管理层在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会计方法、进行职业判断而导致的账面盈余的变动;企业依法重组其经营活动或交易以达到即期或持续影响企业账面盈余的行为等,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诈性的操纵行为,如有意识地“过度”或“不当”使用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来影响账面盈余;有意编造、虚构交易来调整账面盈余的行为等。
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1.利用资产减值
新会计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范围,除原先要求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以外,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金融资产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资产,均应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相应提取减值准备。
其中,除按新准则第8号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外,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均可以在减记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消失后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为管理当局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涉及到公允价值、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指标的确定,不管是对公允价值的估计,还是在计算现值过程中对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估计都需要会计的职业判断,方便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
2.利用研发支出的部分资本化规定
新准则把过去计入当期损益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允许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但对于开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公司是否具有完成该项目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公司是否能证明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存在市场等问题的确定都需要会计的职业判断。会计的职业判断主观性强,与盈余管理关系密切,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3.利用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公司合并的非共同控制类型中和债务重组等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然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进行了严格限制,但这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使公司管理当局可以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加大。
4.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
新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扩大了可资本化的资产范围,随之可资本化的借款范围,由专门借款扩大到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企业借入的资金大多是混合使用,确认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究竟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计算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时确认资本化期间等问题需要进行主观判断,公司外部各方很难了解清楚,审计监管难度较大,客观上为公司增加了盈余管理空间。
5.利用预计负债的计量
新准则规定,预计负债的初始计量按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按当前最佳估计数作相应调整。规定中需要确定的“最佳估计数”没有具体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因此,在计量过程中涉及到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折现率、风险的估计和判断,为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增加了相当大的空间。
三、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
1.关注审计报告和管理当局的说明
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后出具的是非标准的审计报告,甚至连续几个年度都是非标准的审计报告,就有理由怀疑公司可能有盈余管理的行为,必须予以充分关注。如果公司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特别是更换前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更换的注册会计师即使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也应予以关注。
2.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关注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否改变,对判断公司是否进行盈余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其关键是要看其变更的理由是否充分,有关这方面的情况都要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通过对这一部分的阅读、分析,可以判断相关变更是否合理,是否虚增了企业的利润。
3.关注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变动
由于合并范围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直接影响,公司可以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从而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分析公司的财务报告的合并范围变动,应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新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利润是否超过了原合并范围内子公司的平均水平;二是新剔除的子公司利润水平是否低于集团公司的平均水平。如果出现这种状况,那么该公司就很可能在进行盈余管理。
4.关注关联方交易
以上内容己提到,关联方会通过不公平的交易改变财务报告的结果,从而达到粉饰财务报表之目的。虽然国家对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一系列强制规定,大大遏制了该手段的应用,但我们仍应关注企业是否采用了更隐蔽的方式,如通过第三方进行关联方交易,从而实现其盈余管理的情况。
5.关注盈利与股利分配的对比
如果企业有足够的利润却一直不回报股东、不进行分配,很有可能企业的盈余就是“管理”出来的。当然,盈利企业不进行利润分配还有其它的原因,但“管理”出来的盈余是肯定无法分配的,所以丰厚的利润与微薄的股利对比为我们识别盈余管理又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工商管理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商管理;企业管理
在较多的竞争者,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企业中,工商管理是运转的核心,与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直接关系,所以应该将科技创新工商管理工作中,全面提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只有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1.管理模式较为滞后
几年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并在及时调整了工商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促进企业发展。但是,从企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管理模式较为陈旧,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并且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为将当前形势与工商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失去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2.管理观念较为落实
工商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源泉,一旦工商管理存在问题,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要想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就应该及时更新管理理念,进而提高自身的优势。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其观念较为落后,不能及时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影响企业发展前景。
二、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
1.提高管理效率
创新是促进的不竭动力,将科技创新融入企业的工商管理中,能够进一步优化管理的模式,弥补传统工作模式的不足,提高工商管理工作的质量。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为企业工商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借助信息技术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尤其在工商管理的流程中,依据可以创新从根本上加强了企业对日常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的力度,并且依据企业的发展现状、需求制定更加合理的管理标准,在企业内部形成系统的管理网络,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并且依据信息技术采集工作人员的信息、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然后系统自动统计、归类,将结果呈现给管理人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减少工商管理对人员的需求,同时保障数据信息精确性,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2.提高效益水平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竞争,而具备高效的工商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获取经济的效益的手段。以企业工商管理为基础,在工作中实现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能力,为提高效益水平提供保障。当前社会属于信息化阶段,企业需要,面临更多严峻的挑战,对此只有发展科技创新,才能够增强企业在经济市场、行业中的扩张能力、业务能力,增强企业工商管理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发方式,使企业能够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下,将更多的业务建设提上日程,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空间,拓宽业务经营的渠道,进而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提供技术保障。
3.增强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为企业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冲击效果。为了保障企业能够在当前的经济市场中稳定发展,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做好应对发展风险因素的防范工作,并将核心竞争力作为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议题。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必须重视科技的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长久发展。具体而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其应用在企业工商管理中,能够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例如:在管理工作中实行岗位绩效考核制度,通过信息的方式对企业工作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对于优秀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并且为员工提供稳定的晋升空间,从而提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内部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的应对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4.促进企业发展
一个企业能够长久、健康的发展,是管理人员的最终目标,但是传统的工商管理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科技创新融入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能够在工商管理以及其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积极、有效的应对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发展。通过企业工商管理中的科技创新,企业能够积累更多的发展经验,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发展,保障企业能够在竞争市场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增添全新的动力,拓展企业业务的范围,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性的局面,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实现企业管理者的目标。
三、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路径
1.加强重视程度
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应用于发展,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运营,所以企业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在企业中,不仅要领导重视科技创新,管理人员还应该将科技创新的理念传递给基层的员工,通过恰当的激励方式引发员工的重视程度,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就领导来说,应该从全局出发的,正确看待科技创新,并且通过宏观干预、统筹的方式保障科技创新的顺利性。
2.强化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只有员工的能力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时,企业才能够更上一层楼。对此,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应该强化人才培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首先,企业需要积极引进专业的管理人员,保障日常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其次,在工作之余加大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力度,如巩固工商管理常识、科技创新课程等,不仅能够激发员工学习的热情,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增强企业员工的综合能力,降低管理工作的难度,还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3.加大资金投入
实际上,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是一项既耗时又耗力的工作,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不仅需要足够的人才,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上部分说道企业要强化人才的培养,那么该部分则具体阐述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保障工商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其中,科技创新不仅仅涉及到创新项目,还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因此在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创新人员的劳动报酬水平,同时通过合理的激励方式来提供工作人员的创新效率,如发放奖金等,确保科技创新能在企业内部顺利进行。
4.重视科技检验
完成科技创新以后,企业需要成果进行检验,保障成果的有效性,进而为工商管理工作提供帮助。在社会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很多企业正在运用科技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样的现象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情况。因此,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通过检验的方式确定科研具有推广的价值,从而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避免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管理存在弊端,需要将科技创新应用在工商管理中。以此为基础,工商管理工作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加了企业的收入,增强了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能够促进企业长久发展。但要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与价值,还需要企业加强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资金投入,强化对科技的检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美静.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J].经贸实践,2016,(05):128.
工商管理的核心范文5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为适应经济政策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党的相关政策法规,采取了很多相关的措施。企业在不断地改制和转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新思想、新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断了解新概念,学习新知识。而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也是企业家必须掌握和学会运用的一门学科。基于此论文综合分析了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企业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
首先,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结合了管理学思想、工程技术及企业的综合性分析研究的管理学学科,是企业的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企业的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可以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学到一些企业管理相关的研究方法,同时可以较为全面地提高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工作技能,也有利于其开拓精神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其次,企业管理包含企业的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管理、品牌管理等。同时,也包含一些企业的软性资源建设,比如企业文化,企业的一些公益活动等。而企业工商管理正是通过对这些日常数据的分析,还调控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工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策略,从而最终促进企业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2 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工商管理概念随之引入,企业管理指导思想也不断地发生巨大的转变。综合来看,我国企业工商管理还是存在一些比较明显且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就本质而言,企业的市场竞争是企业间实力的较量,更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比拼。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出现战略目标不明确、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机制僵化、生产活动闭塞、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协调不及时、日常管理混乱、组织结构缺乏柔性、工作人员执行力不强等问题[1]。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运作,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难以满足经济规模化的发展要求。
2.2 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不强
目前很多企业盲目地采用“零库存”策略,忽略企业的经营模式中最为关键的是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生产模式的有机结合。如果生产部门只顾自己的生产工作,而市场部门也不能有效及时地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这样极容易导致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销售出去,因为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企业的原有产品无法满足这变化了的需求。最后,积压的产品不仅占用了企业的生产资料,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管理费用。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企业对于物流环节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意思到物流的重要性。
2.3 企业工商管理目标不明确
很多管理者以追求高额利润为企业的首要目的。财务报表中的数字的增长,已经不能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更多的企业越来越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注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2]。除此之外,企业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人生意义的实现更加关注。
2.4 企业工商管理国际化意识不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地域问题对企业管理者的约束力不断变弱。企业管理者对于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要求管理者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同时,也要适时地调整企业的经营模式、产品结构、管理方式等。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国际化意识严重欠缺。
2.5 企业类型的转变难度大
改革开发初期很多企业都是按照生产型的企业进行建设,企业依靠的是外来的订单。正因为这种类型的企业不断增多,而且没有及时转型,才使得我国很多企业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3]。现在企业管理者开始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逐渐转变企业的类型,向着学习型企业转变。但是很多企业仍然通过减少工资、不断裁员的方式实现企业升级,而忽略了提高企业自身实力的重要性。
3 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分析
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实践研究还是理论研究来看,企业工商管理都呈现出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势。论文结合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现状,从企业管理模式、企业价值、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对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做了详细的探讨。概括而言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工商管理的管理核心,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迅速地发展,企业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将更深更广,经营管理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学习型企业大量出现并发展等,具体内容如下。
3.1 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核心管理内容
最新工商管理的研究成果表明,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发达国家工商企业管理变革,这种变革使新的企业工商管理理念随之产生。最显着的就是知识资本代替金融资本等其他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企业的动态能力,知识管理也随之成为企业的工商管理的核心。这种管理理念的转变将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员参与、以及共享知识的机制。企业管理的核心不再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是构建一个能够学习知识、共享知识、运用知识的平台[4]。同时,企业的经营从控制经营发展为自由经营,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化与再生,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知识管理不仅加强知识资本管理、知识资本共享,同时也会加强企业间的协作,这样使企业间的交互变得更为广泛、频繁,为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会,企业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企业的竞争方式也将由市场竞争发展为竞争与合作方式。
3.2 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随着电脑技术应用于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中,开发商、制造商迅速进入终端市场,直接面对用户。这样使得商品的开发商、生产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之间界限变得模糊,模糊经营模式因此产生。模糊经营模式产生发展后,以物流为手段进行营销的物流管理商应运而生,工商企业也开始了“即时生产”,“零库存”的理念与实践模式。这种经营模式降低了企业成本,加速了资金周转速度。同时能有效的化解和消除结构性经济危机,避免社会劳动和社会财富的损失与浪费。使工商企业处于均衡发展、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因而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
3.3 企业价值多样化趋势出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商企业界逐渐认识到“利润最大化”仅仅是企业财务目标或近期目标,而不应该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或长远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才应该是企业追求的长远目标。企业开始主动积极地承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在政策、法规的范围内,利用资源创造企业利润的同时,还注重承担改造社会、优化社会环境、发展教育事业、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培训和吸收失业人员、积极参与和促进公共福利、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等社会责任和义务。可以预测,这种将企业利润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统一的理念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3.4 企业经营管理国际化趋势呈现
在现代社会工商企业管理理念已经呈现开放性的国际化趋势。现代交通技术手段、通信网络技术设备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和企业管理的国界变得模糊,这种管理的国际化意味着企业间的关系由竞争关系转变成一种“竞合”关系。这种“竞合”关系,加强了国家、区域、种族、民族之间经济组织的关系和经济资源共享。同时,企业工商管理国际化要求企业以更开放的理念,更深邃广阔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以及国际观来认识企业管理和实践。
3.5 学习型企业将大量出现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是企业未来发展动力源泉。学习型组织能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提升企业素质和员工价值条件,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知识资本的作用。同时,能够实现企业满意、客户满意、社会满意的经营理念。例如,美国通用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学习型组织企业。通用公司前总裁韦尔奇说过,企业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及其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工商管理的核心范文6
如今的市场经济链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各国与世界的联系越加紧密,国际间的市场联系也开始密切起来。在这样的情形下,国内的市场经济也会受到世界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的影响。工商管理研究的主要是盈利性组织的一般活动规律,其中还涵括不少理论,如企业管理理论、方式及技术管理等,工商管理的出现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转和和谐发展。不过,最近的几年,尽管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国际地位也开始攀升,但关于工商管理这项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更加明显,日渐发展的市场经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商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采取正确的策略来应对这类挑战,使工商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是摆在工商管理工作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
工商管理是一门与商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比较复杂,并且一直以来都还处于那种被人类猜疑的状态下,在很多人的眼里,所谓的工商管理是只关注投资者或股东而忽略整个企业整体利益的举措。如此认知水平,也是造成工商管理今天的发展还是如滞后的重要原因。最近的这几年,参与工商管理高层管理工作的人员其薪酬迅猛提高,专注于服务个人或私企,公司行为与整个社会的利益背离的局面不断出现。正是由于如此种种原因,使得工商管理工作在社会及公民的心中一直就扶不正地位,社会对于这项工作的猜疑和评论也越来越趋向于消极一面。在这样的形势下,工商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又如何谈及发展?
从总体来看,如今的工商管理所遇到的这些时代挑战,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以下几点:1. 社会对工商管理工作人员的认知及信赖程度不高2. 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逐步贯彻与落实3.社会契约。来自以上三方面的挑战,使得工商管理工作几乎没有办法正常运行,而整个工商管理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中。
工商管理应采取哪些对策来应对这类挑战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工商管理可以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管理整个社会行业中的经营管理活动及行为,促进其有序进行。正因为这样,工商管理工作才必须做出更好的调整,来应对这一时展局势,推荐整个管理工作良性运转。下面就主要针对工商管理工作中面临的这类挑战,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应采取的对策。
2.1 重新定位在社会中的角色,争取社会的再次信任
工商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角色定位错误及社会对其一贯的猜疑态度,对其管理工作的运行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这两点也让参与工商管理工作的人员在社会中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正是因为如此,工商管理才更应该把定位自身角色放在首要位置,采取合理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应对新时代下出现的社会信任危机这一挑战,重新帮助工商管理找回社会地位和信任,这是搞好工商管理自身形象建设,打造企业优越的外部竞争优势,并重新赢得员工信任,形成完美的凝聚力的重要举措。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努力:对于工商管理的从业人员,也要将其当作一种无形资产来对待,而不是用来谋取利益或者降低成本的对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将权力下放,给这些参与工商管理的员工应有的报酬,充分发挥其员工的才能与智慧,调动其积极性,从而赢得消费者和社会的再度信任。再者,从工作形式上来分析,各企业应该要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工作气氛和工作方式,率先引用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来发挥其员工的主动性,提高其工作效率,例如我们常见的团队工作细分,采用小组进行绩效评比等方式。而在技术方面,应该将之与企业员工有效结合起来,众所周知,技术人员是一家企业的核心力量,只有使员工与技术实现完美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同时,企业工商管理负责人也可以将企业进行定位,把自己视为组织者,将整个企业的利益与工商管理紧密联系起来。
2.2 规范产业链,促进其健康有序管理
应对新时代下的这些挑战,工商管理还必须建立一种健康有序的管理组织模式,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第一步,企业作为工商组织的重要参与者,必须与其他组织一起,以市场顾客需求为导向,创建一条高效和谐的供应链,来实现工商管理工作的逐步发展。此外,企业或者其管理组织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使之在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又能很好的满足顾客所提出的个性化需求,在这样的和谐模式下,有序的开展工商管理工作。再者就是,企业及其他组织要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时,切实保障组内成员的利益,充分汲取各方面对自身工作能力和绩效的监督,不断获得进步和提高。进行工商管理的组织还要在这种监督下,不断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服务态度及工作质量,完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使参与工商管理的组织健康良性发展开来。
2.3 促使新的社会契约创立,切实有效的开展工商管理工作
角色定位是工商管理工作应对时代挑战的重要举措,通过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工商管理才能从新获得社会的信赖,通过创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组织,也能够很好的应对这类社会困境,推动工商管理更快更和谐的向前发展。这两种方式都能较为有效的促进工商企业改变当前局势,但还有一个方面,工商管理也可以作为参考,它也能很好的帮助其走出当前的困境局面。那就是社会契约。社会契约主要表现为企业工商管理部门与政府以及企业组织或员工之间存在的联系。面对如今的全球化经济发展环境,创建一种和谐有效、全面社会契约可以很好的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难题和挑战,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不同员工之间的需求也能相应的得到保障,整个工商管理工作才算得上是有效的得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