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演讲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演讲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演讲材料

课堂演讲材料范文1

如何才能将时事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仅靠每星期的一节时政课(有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开这一节课),是远远跟不上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笔者以为,只有运用时政演讲等形式,加上教师及时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时事教育贯穿在教学环节中,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索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时政演讲,就是上课时由一名学生用演讲的形式,对全班同学进行一分钟左右的时事教育。开展时政演讲,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熟知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重大时事,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关心时事,积极搜集素材并认真整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进行时政演讲,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与时事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之一,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形式,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升华,是将时事教育分散化、教学理论实践化的重要方法。此举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写作水平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可信度”,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时政演讲活动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认为进行时政演讲活动,可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选择以下三种不同形式:

第一,学生自讲自评,然后教师简评。即学生自己搜集时事素材进行整理加工,然后撷取重要的内容进行演讲,同时还要运用已学知识对其进行简单的评论分析,最后教师进行简评总结。这样一方面对演讲者来说,为自己提供了一次主动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加深了对课本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次了解国际国内时事、洞察世界变化发展、巩固课本理论知识的良好契机。这些无疑能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生自讲自评后进行他评,最后教师简评。即在学生自讲自评的基础上,由全班同学对他的演讲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予以简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同一素材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其思考的全面性、缜密性。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第三,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时事素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材料进行分析评论。这要求教师能够将社会热点、时事重点问题作为载体和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围绕时事热点、重点问题,把分散的、零星的知识串联起来,联结成新的知识结构网络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条件。

学生搜集时事材料、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时政演讲的过程则是研究成果表达和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听取他人的演讲,学会分析思考社会问题,学会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及时指导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时政演讲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演讲内容不能是纯粹时事材料的堆砌。认为有了时事材料,就是时事教育,就能进行时政演讲,就能培养学生能力,这是对时事教育的不理解。这样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应当教育学生抓住时事材料中的一点或两点进行分析、说明,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2 在选取演讲内容时,要注意时事政治材料选择的时效性。如世界金融危机、节能减排、民生问题、甲型H1N1流感、北京奥运会、“神七飞天”、抵制网络低俗之风等,都是我们应关注的重大时事,都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都能成为时事评论的热点和焦点。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重大时事,选取其中的l一个方面、一个片断、一个画面进行评论分析,让最新的材料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和“可信度”。

课堂演讲材料范文2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言感知环境;课堂演讲;教学

作者简介:任惠平(1981-),女,山西和顺人,仰恩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福建 泉州 36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B11257S)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233-02

大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同于婴幼儿时期母语的学习,而是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针对这一情况,目前学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运用三种语言获得理论――强化理论、模仿理论和生成转换语法理论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前两种理论非常重视环境的影响,后一种理论也强调通过环境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语言材料,并根据这种语言材料去设定自己语言规则的值。本文围绕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环境问题,就如何充分利用演讲这一语言技巧,营造一种语言感知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卷入课堂环境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不仅仅是着眼于学生口语和听力水平的提高进行了研究。

一、课堂语言环境感知

我国学界以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堂教学与课程评估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五个组成过程,其中课堂教学过程尤其重要,是其他四个过程实现的必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前,课堂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上,较少对课堂环境在学生感知交流方面以及辅助学生获取语言能力方面开展研究。教室、讲台、黑板、桌椅、光线、声音等客观环境感知因素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空气”,往往被忽略。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课堂环境,是指师生双方活动所处的客观环境或氛围,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潜在因素。国外研究证实,当学生处于积极而舒适的课堂学习环境时,会极大地提高学习成绩。

近年来,国内学者就大学英语学习的课堂环境、教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孙云梅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感知值明显低于教师;二是男、女生对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感知差异不大;三是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对课堂环境的感知值高于水平低的学生;四是学生对英语课堂环境的感知与学业成绩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除了教学中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外,教师在教学中还缺少积极主动的语言感知环境营造能力,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力的可以提高语言感知敏感度的课堂环境。

大学生作为一个成熟的语言习得者,其母语无论是在感知还是运用上都形成了一种固有思维,因此仅靠强化、模仿很难在学习第二语言上有所突破。根据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的观察,经过中学阶段6年的英语学习后,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反而有所退步。在失去了外部考试、升学的压力后,只有少数的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还对英语学习抱有兴趣。特别是升入大学后,四六级过级压力、毕业压力会使大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一种反作用力――逆反心理,即能不学就不学,因此极大降低了课堂环境的卷入程度,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主动行为,营造一个有利于语言感知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消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逆反心理,激发大学生对英语语言感知的敏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课堂演讲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语言感知环境理论,在客观环境方面,营造语言感知环境可以通过教室的环境,包括教室的形状、空间的大小、光线的强弱、声音的散布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增强大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在主观环境方面,营造语言感知环境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暗示等手段,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经历,即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给予适当的口头表扬,这样会极大激发该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仅运用激励理论还不足以最大限度的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感知环境。

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从视觉、听觉方面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了强化。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动作用有逐步弱化的倾向。对于英语学习,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某个技术手段获得相应的语言能力,如语言训练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各种所谓的“秘籍宝典”参考书,短期的速成培训等。甚至有少数大学生认为,不通过正常的英语课堂教学,只需要个人自学就可以完成语言知识的获得,这是一种唯外部环境论的错误倾向。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多媒体教学在强调从声、光、视、电等方面加强语言感知环境的同时,也在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将语言的交互式学习变成了一种简单的人机学习过程。教学实践证明,仅仅通过多媒体手段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会逐渐丧失。这也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为什么经过数年的英语学习后,学生仍旧难以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必须加强教师对教学环境的掌控能力,营造一种有利于书本知识内化为语言能力的语言环境,相对应的也就是提高学生对非母语语言的敏感度。通过多年来教授英语演讲课程和辅导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的经验,笔者认为不仅要在课下鼓励学生练习演讲提高英语水平,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重视英语演讲技巧的运用,将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应该通过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感染力强的课堂英语演讲,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敏感度。

课堂英语演讲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将教学内容转换成预设的话题和语言模块,在演讲中有意识、有频率的重复,让学生对语言模块的感知产生强化和模仿效果;二是注意演讲技巧的使用,在词汇使用上、语气变化上以及嗓音的运用上,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意识的使用悬念、引导等技巧,调动学生在语言感知方面的注意力;三是通过回答问题或者争论,让大学生将语言知识不断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四是鼓励学生运用演讲技巧来强化自身的表达能力,减少课堂上“闷头听课”、“做哑巴学生”的现象。

作为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的一种方式,课堂教学中的英语演讲要求教师具有足够的个性魅力,以及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有准确把握,同时兼顾学生水平、性别及学习习惯等诸多语言感知环境因素。传统大学教学中的英语课堂演讲,大多数只是作为一种单方面的语言示范,着眼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注重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三者之间的综合考量,不注重作为一种交互式的合作过程。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英语演讲改善与利用语言感知环境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三、课堂演讲的语言感知环境效果测定与评价

为测试课堂演讲的语言感知环境效果,笔者将同一专业的2个水平相近的大学英语班(每班24人)作为实验对象,一个班仍按原有教学计划上课;另外一个班则在教学中主动加入预设话题和语言模块的简短演讲,并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对话题和预设语言模块进行讨论。经过一学期的实践,2个班在课堂气氛、学生学习成绩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差异。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上课情况做了调查,调查的统计结果见表1。

可以明显看到,加强课堂演讲教学后,大学生积极卷入课堂学习的程度提高了,同时还降低了其对课堂英语学习的抵触情绪,起到了增强大学生语言学习感知能力的效果。调查中还发现在加强演讲教学的班级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清晰的了解自己的课堂学习效果,如学会某个短语、某个句型;而在执行原教学计划的班级里,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学习效果缺乏清晰的认识,分不清楚是学会了还是没学会。这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以前往往是在一个班级中优等生与差等生的身上看到的。如在执行原教学计划的班级中,感觉上课较容易或较轻松的学生,基本都是CET四级成绩在450分以上的学生;而很多选择“一般”选项的学生则大部分在上一次CET四级考试中没有通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交流,主动强化语言感知环境。可以看出,通过加强课堂英语演讲,营造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感知环境,大学生对语言感知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语言代入感增强,从而带动了其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与转化。

另外,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往的课堂演讲教学之所以效果不大,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感知程度把握的不够清晰,没能做到降低词汇难度,循序渐进,使得学生很快就因为听不懂、跟不上节奏而放弃。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有5000以上的词汇量,但实际运用能力却远远低于这个水平。从这个情况来看,大学英语课程的演讲教学很大一部分是在弥补中学阶段英语学习中缺失的那部分语言训练,这是大学英语教师在制定演讲教学计划时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四、结论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主动的使用英语演讲可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更容易的卷入到课堂环境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英语课堂演讲不仅要求其具备有较高的技巧水平,而且要求教师在难易程度和针对性的控制上,也要有相当高的掌握能力。对于国内教师而言,首先要克服自身的语言障碍,针对不同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流利的进行语言“输出”,这对于大部分英语教师来说是个艰巨的挑战。特别是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对交互式的、主动引导式的教学环节应用较少,为此教师所受到的演讲专业训练十分有限。当然,近年来这一情况也正逐步改善,外研社在2012年的全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研修班培训中,也明确的将“有效课堂”列到了培训的首位,特别强调了“Effective presentations;Effective reading & writing activities;Desig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the EFL classroom”。这也是在强调课堂语言感知环境的重要性,说明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上,以演讲教学为代表的合作、互动、引导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石定栩.生成转换语法的理论基础[J].外国语,2007,(4):6-13.

课堂演讲材料范文3

关键词:创新活动设计;自主合作学习;presentation活动;班级语料库创建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84

一、引言

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笔者尝试以“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创新活动为载体,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教育理念,改变课堂“满堂讲、满堂灌”的教学现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创新的教学活动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二、课堂变革中的创新活动

1.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以目标设计为导向,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共同目标。以团体方式竞争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课堂活动方式。

为了使班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获得相应的发展,笔者尝试在英语阅读课上开展在不同学习目标下的分组、分层次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分组。在分组中,小组的建立必须考虑成员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合理搭配,力求平衡,争取做到“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分组时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由组合,然后笔者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程度的差异,以及互补学习的原则进行适度调配。使学习小组在整体能力上相当,小组内部成员存在一定的内部差异,从而实现学习上的互补互升,小组成员间能彼此协助合作,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

(2)设计导学案。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差异设计导学案。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应注意难度差别,分层次设计阅读目标。导学案中level 1是文章理解的基本问题;level 2 是文章深层的理解问题,同时level 2中还设计了语言知识学习;Level 3是合作挑战题,设计的是以语言输出为核心的学习任务。导学案任务设计的核心是设计出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的任务,分层设计的目的是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它是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的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首先,学生个体按照导学案、教材自主学习,独立解决导学案上level的基本问题,组内交流讨论后,全班交流答案。然后学习level 2,组员就提高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共同解决。在合作挑战题上,学生充分讨论后,由教师结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引导提问,师生交流,共同解决,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疑惑进行有效引导。预期上课流程如下:

自主合作学习活动中的核心要素是自学释疑、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和矫正迁移。其中,矫正迁移是检验学生是否学会的过程,也是巩固提高能力的过程。

(4)效果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分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既是平等的互助者、学习伙伴,同时教师又在某些环节中充当了引领者的角色,体现了教师在课堂变革中的多元化身份。

2. 课上presentation活动

Presentation教学活动并非笔者的原创,但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对presentation 活动的主题、开展方式,以及预期效果做了长期的规划。现以Yes you can名人演讲模仿秀英语活动为例,实施设计如下:

(1)学生自主选择演讲的文章,限时3分钟,需脱稿演讲。

(2)前期准备:演讲者将演讲内容制作成PPT,并在疑难单词上备注中文。同时准备好所演讲的整个文本的电子稿。

(3)上课伊始,演讲者走上讲台进行演讲,笔者为学生录制演讲视频。演讲结束后,由特约评论员(班级学生)点评,因时间关系,点评限定一句话,集中点评学生演讲的优点,批评与建议课后由学生私下交流。

(4)当天的演讲者在课后负责将PPT、整个文本稿,以及演讲原视频或音频传到班级语料库中。

(5)笔者将学生演讲视频上传到班级语料库中。

课上presentation活动的初衷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来表达自己。在活动的参与实施中,班级学生人人都成为了教育者。为了一次成功的presentation,学生在课下要进行大量阅读、模仿、筛选,最后呈现。教师要求演讲学生准备的PPT是整个演讲文本的注释,也是基础薄弱学生进行学习的载体。当然,演讲者本人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提升不用多述,演讲完成后,演讲者前期准备的成果供全班学生学习,这不正是人人皆是教育者,人人皆是学习者的最好体现吗?而特约评论员点评的环节更是促进了班级间的团结,当听到同学真诚的认可,演讲者和同学间的情谊也增进了。

3. 共建班级语料库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核心和标志的“互联网”使“世界是平的”、“教育是平的”的理想逐渐成为现实。笔者利用网络共建班级语料库,共享班级语料库活动也是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的尝试。具体操作如下:

(上接第84页)

(1)由班级课代表申请360云空间,作为班级语料库的存储点。云空间用户名和密码由笔者和学生们共享。

(2)班级语料库初步设计为电子文本资料、视频资料两大类,并在实践中逐步细化。

(3)语料库资源由笔者和学生以及志愿者家长共同创建。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实现了从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教育内容走向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创建者们积极上传在日常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好的语言材料,如英文专访、大学公共课、名人演讲等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或者学生们所写的优秀文章等。

(4)一周利用两次晚自习全班共享语料库中的视频,如一起学习米歇尔在北大的演讲视频,笔者还提供了九页的英文演讲稿、电子稿供学生学习。

共建、共享语料库,其实是通过网络扎扎实实地为教育发展服务,通过信息技术为教育创造更广阔的空间。笔者通过这个活动,为学生的语言成长服务,学生通过共建共学,增进了彼此的认识,增强了团队的意识。

三、反思

课堂创新活动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促进其语言学习,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学力、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课堂演讲材料范文4

关键词: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

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如“灌输式”“题海大战”等,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教学需求,向课堂要效率我们就要进行新的思考,打破以往的固有模式,寻求最佳的途径。

一、接受新观念,把握正确的方向

与时俱进,教育教学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动态发展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教育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我们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接受者,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这样的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很多痛苦:作业多,学习压力大,畏惧学习等。

最近几年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力度加大,出台了很多政策,实行了很多办法,涌现出很多方法。这对我们每一个教师,或者说教育教学来说,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既然教育教学与其他事物一样,开始涌现出了新的发展,那作为教师就不应该故步自封,我们应该勇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摒弃以前陈旧的观念,让我们的教学呈现出新的面貌。我在这一方面的尝试是成功的。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我总是按照事前准备好的教案,将教案内容讲给学生听。学生有时会走神,有时会打瞌睡,我都会及时提醒。在备课过程中,我的教案覆盖所有的知识点,每次课后都要布置相应的作业,并且要进行周练月考。在我三令五申的要求下,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过得去,但是,我也累得够呛。在学校实行减负增效的要求后,我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而且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如今的课堂是孩子们的天下,课本剧、竞赛、游戏……这些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课堂生动,学生自然学得快,而我只是在快乐中引导,教学也变得轻松起来了。

因此,我认为,更新教学观念很重要,可以看作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观念决定着教学方向。

二、采用新技术,让教学轻松起来

一根粉笔,一本教案,一本课本,如果条件好一点的学校还有几幅挂图,这就是我们对于学校教育的印象。但是随着教育技术的日益发展,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新技术的引入,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1.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以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无法理解的,比如说,受到居住环境的影响,北方的学生无法理解梅雨的状况。受经历阅历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无法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甚至有一些问题让教师无法用语言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些都为教学带来了麻烦。

新技术引出后,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学生没有感受过的环境可以展示出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将作者生活的背景显示给学生,学生的感受就会很深刻。一些表达不出来的知识细节,也可以展示出来,学生可以通过品读、观赏、领悟,从而很好地接受。

2.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学生还都处在贪玩的年龄,尤其是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对学习的兴趣不是很大。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新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我们平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在观看了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后会对历史内容津津乐道,同理,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或影像,或声音,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当然,对新技术的应用要适当,切不可喧宾夺主。有些教师在应用了多媒体之后,就不再写板书,彻底告别了粉笔,这样做也是不对的。

3.简单的知识深入化

教材提供的是教学的范例,我们在教学中切不可搬用教材,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以前,我们的扩展很简单,或许就是一句话,起不到关键作用,这也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得已的。新技术有承载量大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优点,对学生的学习范围进行拓展。让学生有开阔的眼界,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

三、引入新材料,让学习更具实践性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新材料,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很多老师一直以来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当然,我们所说的材料不仅仅是文字,我们可以将思维扩大,一切对课堂教学有用的东西都可以引进来,有时候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尤其是学生喜闻乐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材料,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对这些材料的再阅读中,由于当时的情境,会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比如在学习演讲有关知识的时候,我引用了一些演讲稿,这些演讲稿都是和他们同年龄的学生写的,让学生根据有关知识分析这些演讲稿的优点,并派代表表述。这节课以后很多学生在周记中写了演讲稿,其中也不乏精品。在小组的学习中,他们还自发举办了演讲比赛,这为他们参加社团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我们不能将学生看做是接受者,应是学习者与运用者。

课堂演讲材料范文5

语文教学历来倡导听说读写多元互动,四者并重。而实际上,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普遍存在,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读和听是一回事,写和说是一回事。不能丢开听和说不顾,光管读和写。认清了这一层,语文教学才能切合实际,对学生真有益处。”可见听说训练何等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它对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型的综合要求。试想,一个部门的领导伏案疾书时能“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当众发言时却“吞吞吐吐,不善辞令”,将是多么尴尬的场面呢?因此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逐步摸索出了一个花时少、收效大、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它就是课前演讲。当然,要做好此项工作,须有精心的准备、周密的安排。如演讲时间(课前三五分钟),演讲内容(课内、课外、成语故事、名言警句、时事新闻、热点话题等等),演讲名单(每节课一人,按学号顺序顺延),演讲评议(设计好演讲成绩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演讲者进行评价。)经过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显著提高,由先前的局促不安,到现在的镇定自若,由先前的无话可说,到现在的侃侃而谈,由先前的词不达意,到现在的声情并茂,前后简直是判若两人。的确课前演讲这一方法的运用,不仅摆正了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收到了多元互动的良好效果,它也可以收到以下几方面的效果。下面,我就农村初中学生“课前演讲”活动实践的意义和作用谈谈几点体会。

一扩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

演讲内容的宽泛性,使学生选材更加广泛宽松,它可以向自然、向社会、向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眼界,弥补了课本内容的欠缺。学生们为了避免出现在台上讲不出来或讲不好的尴尬局面,课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搜集资料,特别是学号在后面的学生,他们及早就准备好了,有时花了很多时间准备的材料,突然有一天被学号在前的哪一位学生讲了,他们又得重新准备。一个学期下来,几个循环,学生积累的材料很多,这样就极大的拓宽了知识面。假如每一个人一分钟能讲完二百字左右的内容,那么一学期下来,他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密度就达四万字左右,再如班级人数以四十五人为计,乘以这些密度,其阅读量是十分可观的,效益可想而知。

二增强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望,都不甘落后,课前演讲不仅能满足这种好奇心,而且能适应这种心理要求,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意识。每一个学期一个人的演讲机会只有三至四次,大家都非常珍惜。曾有一个学生这样说,第一次走上讲台,听到同学们的掌声,内心真是激动,决心一定演讲好,这次不行,下次一定要行。当第二次循环又轮到他时,他非常自信,成功地演讲了《天生我才必有用》,赢得了全班学生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回到座位,他激动的哭了,他说演讲让他找到了自己,竞争让他看清了自己,他要努力去做一个成功者。演讲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班级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个个身上好像都有使不完的劲。经过锻炼,学生在各种场合都能做到泰然自若,充分表现自我。今学期我班先后有两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团县委组织的“我为团旗增光彩”的演讲比赛,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另外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中,我班学生也总是技压群雄,独占鳌头。这些成绩的取得,更加坚定了我搞好课前演讲的决心。

三培养感情,陶冶情操

演讲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越来越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越来越愿意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经济并不发达。他们的父母含辛茹苦的供养他们,使他们内心受到很大触动,不少学生在演讲中讲述了他们对父母的尊敬、感激和崇拜。有个学生的演讲题目是《耕耘者》,说老师在黑色责任田里扶着银色犁杖耕耘,第一个用肩膀将太阳扛起,最后一个告别东方的星辰。耕耘者额头阡陌纵横,高大的身躯渐渐微倾,但他无抱无怨,无叹无息。岁月蹉跎留下两袖清风,香风浸骨一尘不染。耕耘者,苍松为你而长绿,大海为你而深沉。他用动听的语言深情地赞颂他的老师。试想,如果没有深沉的由衷的爱,怎能写出如此的美句呢?

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演讲是学生在课上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是一种表现个人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尝试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演讲者、演员,虽是短短的三五分钟,但他们要把一个故事、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言完整地准确的表达出来,需要课前充分的准备活动:查找资料、组织文字、熟记于心等。学生演讲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在短时间内,需要他人做出一定的评价,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的灵活性,锻炼了思维能力。而同学们在表明自己的见解时,又要通过一番语言思维的组织,强化了口语表达能力,在无形之中,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形成了双向互动。

五调节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

短短的三五分钟的课前小演讲,不但不会浪费上课时间,反而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变传统的授课式为课堂多元式,压缩教师在课堂讲授所占的比例,增加学生活动在课堂所占的比重。课前演讲,除演讲者外,教师和其他学生都是演讲者的忠实听众。课堂上多了掌声,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演讲后的上课时间,气氛活跃,同学们对老师的问题是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大大的加强,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六集中精力,培养合作精神

课堂演讲材料范文6

关键词:英语口语;口语教学;课堂教学;课堂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93-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扩大,国家对可以熟练运用英语在各领域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在这个课程标准当中明确规定了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达到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标准。这体现了国家对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视,也体现了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口语教学一直以来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口语的提高十分困难。本文试图结合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进行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任务的设计,以期更好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二、口语课堂任务的设计原则

英语口语课堂任务的设计既要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又要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口语教学:

1.课堂中要有足够的高质量的语言输入。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指出二语学习者必须处于适当的语言环境中,接收适当的语言输入,才能自然习得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接收“可理解的输入”,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把语言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定义为“i”,那么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输入材料,才能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产生有效地促进作用[1]。这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所获得的语言输入材料要稍微高于语言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教师要安排适当的口语学习语言材料,包括正确的发音规则、正确的语音语调、日常情景中的英语口语表达法、常用口语句型、英美名人的经典演说词、口语交际策略等等。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音频或视频材料。

2.口语课堂要以学生的英语口语产出为主,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二语习得研究者Swain提出的“语言输出假设”指出了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语言学习者在不断的语言产出过程中能经常激活学习者内在的与二语习得有关的认知过程,从而促进语言习得[2]。英语口语是一种输出性技能,口语活动是一种语言产出型活动。Thornbury提出的口语任务的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产出性,即“一个口语活动需要最大限度地产出语言,目的是要为自主性语言使用提供最充分的条件”[3]。教师在口语课堂中的作用,应该从主导地位转变为辅助地位,也就是说教师在口语课堂中要给学生在英语口头表达方面多提供机会,让学生从课堂中的被动听课者转变为积极的课堂活动参与者。教师要组织各种口语活动,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能够进行最大限度地口语产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还体现在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的人文关怀。针对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畏惧心理,教师要予以积极的引导,多鼓励学生开口说。另外,英语口语课堂是一门训练学生口语技能的交际型课堂,学生只有在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口语互动中,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口语训练。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要体现出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3.口语课堂活动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在课堂中,如果课堂活动的设计毫无趣味,教师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口语课堂多半成为英语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不愿意配合教学,也不参与任何课堂活动。因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尽量让每一个口语课堂活动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的内容可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大学生活,反映大学生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4.口语课堂要体现真实口语交际的情景语境。口语课堂可以尽量逼真的模拟各种交际场合的情景语境,例如:问路、购物、入住酒店、商务谈判、法庭辩论等等。教师需要从多方面搜集这些语境的各种材料,让学生从模拟开始学起。

三、口语课堂任务设计探讨

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任务的设计要考虑上文提到的四条原则,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设计。常用的口语课堂任务,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口语知识学习型任务,包括语音知识、口语表达法和口语交际策略的学习。由于我国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各地的英语教学水平差异也很大,很多学生的英语发音不标准,甚至带有汉语方言口音。大学生进校后口语课的部分任务就是纠正学生不标准的英语发音,这就涉及到英语语音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中国学生的很多口语表达是中式英语,而且语体不分。文秋芳教授的研究指出“中国学生的口、笔语语体特征不很清晰,笔语有点像口语,口语又有点像笔语”[4]。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口语课堂中进行一定的语言输入活动——学习正确的口语表达法。最后学生需要在口语课堂中学习的很重要的一方面知识就是口语交际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口语练习中贯穿交际策略的学习。

2.个人型口语任务,包括演讲、讲故事、讲笑话等等,这些都是由一个人单独完成的口语任务。其中英语演讲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语言技能。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术演讲、商务演讲、普通的演示讲解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演讲中抓住听众的兴趣与注意力、如何清楚明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如何控制演讲的时间、如何在演讲中展现自我的风采等等。而讲故事、讲笑话这样的口语任务,学生要清楚地知道如何始终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如何展现故事与笑话的情节,如何让自己的讲述有趣味性。

3.配对型口语任务,也就是说是由两个人配对共同完成的口语任务。这样的口语任务包括情景对话、聊天、角色扮演等。情景对话口语任务中,我们要模拟真实的情景语境,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口语在具体情况中的应用。例如,教师可以联系好一家超市,把口语课的地点改在超市中上,结合超市的语境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口语活动。口语课堂并不局限于在传统的教室里进行,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更换上课的地点。

4.群体型口语任务,这主要是由多个学生共同完成的口语任务,包括话剧表演、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辩论等等。群体型口语任务的长处就是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口语活动中来,因而群体型口语任务是课堂教学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话剧表演、角色扮演这样的表演型口语任务中,学生除了学会正确的语言表达之外,还要学会使用正确的语气、肢体语言表现任务角色的特征。在辩论活动中,话题的选择要尽量让大部分人能够有话说,学生还要学会如何阐述观点、如何反驳、如何立论这些技巧。

5.趣味型口语任务,包括游戏、调查、比赛等这样一些活动。趣味型口语活动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练口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游戏、讲故事接龙游戏、辩论赛等这样一些群体参与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语

英语口语是大学生必须掌握和急需提高的语言技能。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开展口语教学既要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也要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积极总结口语教学实践的经验,提高口语任务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有最大程度的口语产出,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本文对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任务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并期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投入到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Swain,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S. Gass & C.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 A:Newbury House,1985.

[3]Thornbury,Scott. How to Teach Speaking[M].Pearson Education,Inc.,200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