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1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主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利益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
3、管理是围绕着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目标不明确,管理便无从谈起,目标是否切合实际,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成败或成效的高低。
4、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2
自1958年北京电视台正式试播开始,我国的电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虽然,目前电视行业与广播、报纸、杂志等都属于传统媒体的范畴,受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而且面临着生存困境,但它在人们的娱乐生活和获取生活资讯的层面上仍然具有超强的影响力。这是不可否认的,也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随着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人人家里都有电视,有的甚至一家有几台电视,还有超薄、可视电视。电视,仿佛像一个家庭成员一样,有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就我国目前的电视市场来看,湖南卫视肯定是位居收视率第一位,它独创电视剧,自制亲人秀,知名节目有《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爸爸去哪儿》,还包括歌唱类选秀节目等,这些电视节目在刊播后反响颇大,受益甚好,这是值得其他电视媒体借鉴和学习的。但是在机制探索上,不管是哪个电视平台哪档电视节目,都要继续开拓创新才行,这样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才能在新媒体时期立于不败之地。电视播出技术质量管理的新机制的探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前期:完善技术设备与运营系统、重视人才管理
浙江卫视播得火热《奔跑吧兄弟》就是借鉴了韩国的《RUNNING MAN》,江苏卫视的《我们相爱吧》节目被称为《我们结婚吧》的盗版……这些说法,其实都是我们不太愿意听到的,但是却又是事实。还有之前《武媚娘传奇》在播出一段时间后,因为露点太多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限制,它在重新剪辑后才得以面世。这是节目设计思想受限,技术质量上把关不严导致的。电视业的发展需要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表现在不被模仿、独一无二,不会四不像,达到无可取代的地步。但是,就我国的电视业情形来看,虽然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出现了诸多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但是我们隐约还是看到了海外电视节目的影子。这是我们在前期编排和设计方面,就应该避免的。可以借鉴,但是不要模仿,千万不能复制。要在根本上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电视播出前期阶段,就应该综合考虑市场因素,明确竞争战略定位,形成独立的节目运营系统,并且注意维护。发展电视业,其很大一个目的也是为了盈利,那么既然有了收入来源,也一定要完善电视技术设备,这是对播出效果的视觉保障。我国一直都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因而作为电视媒体单位,要重视人才管理。一方面要积极纳入优秀先进的人才,一方面要将自己单位的特色通过优秀的人才推出去,扩大品牌影响力。
2 中期:电视节目审查、刊播时间设计
电视节目的审查是对节目本身的思想内容、艺术水平、技术质量进行检验的重要环节。在电视播出中期,这也是对节目技术质量的再把关。在这个阶段,不仅需要上层管理人管的审查、监制,还需要在党和国家的法律武器下进行监督。我国在电视节目审查方面,近年来也出台了一些审查标准和审查制度,在此环节,应该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标准来负责。这是对电视媒体自身负责,也是对观众负责。电视节目制作技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思想、艺术、技术等内涵上的要求。但是电视节目始终是要受到市场的检验的,因而在节目刊发时间上也需要精心设计。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之所以选择每天晚上的7点钟,那是因为七点是大家晚饭前后的时间,是休息放松的时间段,大家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打开电视机收看它,而不是选择其他的时间段播出。并且,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最后形成固定的时间安排表,这样有利于受众增强它的刊播时间概念。
3 后期:受众分析、搜集反馈信息
观众,是电视节目直接要面对的人群。如果说,电视节目是一种消费品,那么观众就应该是至高无上的顾客。所以,受众心理分析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节目的制作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目标受众人群是谁,他们的消费需求又是什么,他们期待看到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呈现在眼前等等。这些客观因素一般在节目播出后期会引来观众的评判。优秀的作品,他们会加以赞赏,但是一点儿也不考虑受众市场的节目,人们便会毫不留情地进行吐槽。毕竟,电视播出的技术质量除了在监察人员和监管部门的检验下之外,受众也是最关键最核心的检验者。传播学有一个核心理论提到了“反馈”。而电视节目管理也是重视受众反馈,搜集受众的反馈信息,是一个重要环节。搜集反馈的目的是为了知道电视播出后,在受众那里的反响如何,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便会清清楚楚,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也是为了电视节目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电视节目播出的监督、调节和指导,吸收了好的客观的受众反馈有利于提升电视播出技术的质量提升。
4 新机制:电视节目的研发创新、数字化技术营销
电视播出技术质量管理的新机制,其实指的是在新媒体的数字化时代下所适应生存的机制。新机制,可以将它理解为生存机制。新媒体时期,大的媒介环境都在强调媒介融合,因为来自互联网的第四媒介的冲击力实在太大太强了。倘若掉以轻心,就很可能被这股潮流吞并。因而,电视业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囧境。但是,与其说新媒体的冲击是以一种挑战,还不如说是电视节目发展的机遇。电视节目在开拓和研发方面要注意开拓创新,结合新媒体技术,整合电视媒介融合战略,开拓新机制,研发新节目[5]。新媒体的大规模覆盖为电视节目在引资、引进人才方面都提供了便利,使得沟通渠道更加通畅,还便于与海外优秀的电视栏目合作交流。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也发展迅速,特别是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受热捧。电视节目在宣传和营销方面应该看到这一点,注重与受众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大节目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与电视传媒相结合,可以大量使用数据化数据库技术,分析节目的技术质量指标,分析观众的态度与行为差异,并且可以计算出两者的一个相交点。这是在传统媒体时期所达不到的,因而电视媒体要看到这一点,更好地保障技术质量,更好地管理电视节目播出体系。
5 结论
电视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近年来,我国的电视业得到了空间发展,许多技术质量优良的节目也被传播到海外,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由于大数据时代下传统媒体形势发展严峻,在这一时期寻求生存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的电视播出监管机制出台了一些管理体系,但是还不够完善,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需要不断完善电视管理体系,保障节目质量,提升刊播水准。电视播出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视野;电视部门监管体系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保障电视节目的质量,能提升电视节目的价值水准。因而,在电视播出技术质量管理方面,我们还需要研究新机制,不断探索,寻找最适宜的生存之道。
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图书馆 知识管理
[分类号]G202
在对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研究和探讨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出新的方向,发现已有的不足。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MIS)作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产物,只关注信息资源本身的处理与管理,忽略了与信息资源收藏有关的空间地理信息、信息资源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他地理要素间的联系。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同时,其空间布局的数字化也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现实中图书馆的发展与日常活动也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空间管理方式。上世纪60年代起,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之中。
1 GIS及其在图书馆界的应用
1.1 GIS的概念
GIS自诞生以来就存在很多的定义。一般认为,GIS应用软件是允许用户创建人机会话,分析空间信息,编辑数据、地图并展示所有这些操作结果的工具。著名的GIS应用软件开发公司ESRI在其主页上这样描述GIS的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将硬件、软件及数据整合起来以获取、管理、分析及显示各种形式的地理相关信息。它可以让我们以地图、报告、图表等各种形式观察、理解、解释、形象化数据从而揭示其关系、模式和趋势。
1.2 GIS的功能
可以理解为,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整合空间相关信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采用模型分析方法,重组为特定的知识信息,为研究和决策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它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涉及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将地物的点线面位置、空间关系组织到数据库中,既便于计算机处理又方便用户查询。数据管理实际上是采用如关系模型、层次模型或网状模型等,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空间的查询与分析。空间查询包括位置、属性、拓扑等查询。空间分析包括地形,网络,叠加,缓冲区、决策数据等。
・图形的显示与交互。一方面将已获得的地理空间数据经过空间可视化模型的分析,转换成直观的二维或三维图形图像;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用户所需的相关属性数据借由空间数据的内部关系加以显示。
1.3 GIS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应用概况
GIS在图书馆的应用已有近20年的历史。得益于数字地球概念的优先提出和战略性重视以及GIS研发的领先性,西方国家对于数字化地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较为全面。因而,国外图书馆界应用GIS一直以来多着眼于图书馆建筑之外的一定范围,如街区、城市乃至国家。主要方式是图书馆向公众提供地理信息相关服务,或分析图=B馆及其用户在一定社会范围内的关系等。如用以评估和剖析图书馆辐射范围内社会经济特性,描绘公共图书馆用户空间分布,通过人口数据分析图书馆潜在用户以改进服务等,高飞等人在其文中介绍了美国部分图书馆在CIS资源建设及信息服务上的应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图书馆内,Xia在其文中提出了以GIS作为图书馆空间管理的解决方案,并尝试通过分析GIS馆藏空间数据与读者借阅记录,针对读者的借阅行为改善书架排布。
我国对GIS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关注较晚,目前主要关注点在图书馆空间管理与馆藏资源管理方面。如沈健针对GIS在图书馆空间管理及馆内阅览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高飞亦描述了GIS馆藏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
1.4 当前应用的不足
地理信息系统也许仅被当作地理信息储存、获取及显示的工具,高飞等人在总结检验图书馆GIS服务的效果时提到,对于很多图书馆来说“GIS服务”就是收集、维护、保存和构建空间信息。然而G]S真正的价值在于依据现有数据间关联完成一定模型分析,生成新信息并加以展示,这种功能往往能解答一些原本并未存在于数据中的问题,这就是GIS的分析与决策辅助功能。
2 利用GIS进行知识管理
GIS相对传统MIS具有显著优势已不容置疑,深入发掘GIS的功能潜力应当成为下一步发展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说传统信息管理系统对应的是信息管理,那么GIS将扮演知识管理承载者的角色。知识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出现的一种的新理念。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创新的SECI(Socialization,Extem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模型,即显性与隐性知识的产生、转换、表达及组合的过程。在可视化研究领域,Eppler和Burkard认为除了传播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更高目标在于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2.1 实现GIS的知识管理功能
知识管理的主要意图在于对既有主客观信息进行抽象、归纳与重组,将新的认知在个人或组织间进行传播与反馈,此过程不断重复产生了一种认知的繁衍与进化。将GIS作为知识管理的承载平台,需使其具有一定的抽象、归纳与重组能力,再通过可视化表达,完成读者与读者、读者与馆藏信息以及馆藏信息之间的交互。此处引入几个概念作为构建分析模型的重要依据:
2.1.1 单元网络和二元网络此两者的概念来自于复杂网络,是一种对包含大量属性个体及个体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系统的抽象。近年来涉及到了科研合作网络、信息检索、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等情报学领域。二元网络一般被认为包含有两类节点,并通过一定的关系相连接。图书借阅过程中,每本书和每个读者都被认为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如果某位读者借阅了某一本书,即在网络中相应节点间建立联系而形成一个二元网络。同时,不同读者间借阅同本书,不同书籍被同一读者借阅,均可形成关于读者或书籍的单元网。傅林华及洪少春对上述的图书借阅网络模型进行了研究。洪少春对单元读者网络的聚集系数进行了计算,认为大部分读者的借阅兴趣一般限于某一两类的书,读者可按照读书兴趣划分。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读者的借阅行为发现读者的群体性阅读趋向,通过推荐热门书籍达到分享阅读经验、促进关联性知识传播的目的。同时,读者借阅行为中还有更多的潜在关系值得探讨和研究。傅林华、洪少春均发现了图书借阅网络的单标度性质,其具体成因二位研究人员也并未得出结论。另外,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效应在借阅关系网络中的表现值得研究。所谓小世界性是指网络同时具有较高的聚簇系数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较高的聚簇程度促成了节点间相互的信任和
更紧密的合作,从而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和准确度。最短路径的存在使节点可以从较远的节点处获取与既有信息不同但具有一定相关度的信息。那么,借阅关系网络中最短路径是否可以帮助揭示和促进拓展性阅读,是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2.1.2 本体间映射及领域本体 上文我们认为,知识管理的主要意图在于对既有主观或客观信息进行抽象、归纳与重组,本体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要求。赵英、雷强在其文中研究了数字资源整合的贝叶斯本体映射方法,在不同的本体中计算其概念节点之间的相似度,使得同类本体可以互相对应及转化以完成知识共享的任务。同时,抽象与归纳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于既有信息的一种过滤。易明、王学东提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过滤模型。模型依据不同用户对资源库中相关资源的评价,分别将资源和用户进行转化、聚类形成用户组及概念集,同时考虑使用户兴趣的相似性在同用户组间最大化,在不同用户组间最小化,并利用聚类的质心点矢量来表征评价值。该模型通过转化、聚类形成不同的过滤函数,或直接利用针对某一读者形成的过滤函数来剔除没有价值的资源。
2.1.3 情景用户模型 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将新的认知在个人或组织间进行传播与反馈,这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个性化服务。袁静描述了基于本体的个性化检索及推荐服务,在构建个性化用户模型时考虑显示构建和隐式构建。前者是本体库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分析,返回并让用户自行选择符合需求的实体概念,从而构建用户模型。隐式构建则是通过挖掘用户浏览行为和所访问页面,进行需求分析并借助本体库中规范化的概念自动构建用户模型库。当用户发出检索请求时,其最近活动创建的用户情景模型与查询请求同时提交到服务器,检索结果依据与用户情景模型的相似度进行重排序后返回给用户。上述基于本体的情景用户检索及个性化推荐服务,既包含了资源的匹配,又使得相近兴趣的用户群体之间可进行相互推荐。
由上述几种模型概念可看出,当前对于读者借阅行为及信息检索的研究中,群体读者特性、信息资源的聚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注的重点。利用复杂网络研究借阅关系更为基本和直接,读者与书本间的联系可能直接依附于某一本书的图书分类法,而基于本体的研究方法则建立在将不同的信息资源抽象聚类的前提下。无论以哪种研究作为切入点,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揭示人与人、资源与资源、人与资源间的潜在联系,进而为将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传播速度创造条件。研究中所采用的理念、算法等,可以作为利用GIs进行可视化知识管理的一个先决条件。
3 馆藏GIs流程及知识管理功能实现
3.1 馆藏相关信息数据库的形成
从数据的获取、数据的编辑、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空间的查询与分析到图形的显示与交互,GIS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统一且相互关联的。首先,需要对大量文字、数据属性及各种图件进行处理,形成的属性数据编入属性数据库,而各种矢量化后的图件资料,进行点线编辑、建立拓扑关系并编人矢量数据库。可以数字化的图件资料,在扫描及栅格化后编入栅格化数据库。栅格数据库、矢量数据库以及属性数据库三者经过统一的数据转换处理及属性挂接后再经由格式转换,最后形成一个馆藏相关信息数据库,如图1所示:
该数据库中,空间数据在逻辑上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构建。建筑区域、功能区域、楼层、基础设施、书架、借阅室等依照空间坐标的相关性分别存储于不同的图层之上。各图层又根据不同内容或以楼层为基础划分成不同的图层集,从而明确各要素问的空间关系。属性数据根据是否与空间信息相关分为两种,其中空间相关属性信息一般是对空间实体描述,如名称、类型、位置、编号等;空间信息无关的属性数据则诸如读者信息、借阅记录、著录信息、本体信息、固定资产信息等。
3.2 馆藏信息的关联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关联将不同馆藏信息联系在一起并使其具有逻辑性,使得不同性质的数据库可以相互链接。将矢量、栅格、属性数据整合在不同的层面上,更是以后进行模型建立与计算、辅助决策的关键所在。下图总结了一些常见信息及部分信息间的关联(见图2)。
图2中,除各个数据库所包含的信息间存在联系外,读者与馆藏可以通过借阅记录关联;馆藏的领域本体可以和读者信息关联;文献资源通过分类号与书架关联;设施、楼层、区域、书架等可通过指定的标识号关联等,在此不再赘述。在GIS系统中,关系型数据库的作用就是使得空间信息和网性信息可以互相成为检索依据。
3.3 以知识管理为目的信息查询方式
在明确馆藏相关因子及其关联性后,依据前文所述的几种模型所采用的算法与函数构造约束条件,同时利用GIS组件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以实现知识管理为目的信息查询方式。基本框架示意如图3所示:
用户提出查询要求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对相关属性数据进行检索,如具体某一本书以及任意的空间设施,或同时采集用户的情景记录对比相关情景模型形成情景用户分析;另一方面,通过用户检索词的语义分析或者直接对应本体查询,在由属性数据中归纳的诸多本体及用户模型映射集合、聚类产生的领域本体中进行匹配。亦可以通过事先由借阅关系生成的单元及二元网络模型进行节点匹配以寻求其他相关节点信息。在此基础上,检索反馈给读者的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图书馆GIS所检索出的文献信息和空间位置,更为重要的是将知识间的关联性展示在读者面前。其他相近专业、学科的读者都在关注什么问题,哪些的文献可以对当前的学习提供额外帮助,哪些知识需要被进一步认识,研究可以向什么方向拓展,可能从何处发现研究交叉的灵感,这些都是读者更加渴望了解的内容和期望的知识获取渠道,也是符合野中郁次郎SECI知识创新模型的知识管理方式。从文献角度看,原本侧重点不同或专业性较强的文献资源,被相关专业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读者关注和借阅几率也将大大提高,从而了加速知识传播的速度。无论采取何种查询方式,单一或综合,相关空间属性信息都将与所检索的结果一一对应,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后高亮显示,从而实现反馈给用户文字信息的同时完成空间图形的展示与交互并初步实现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当然,也可以加入最佳路径的算法模块和对RFID的支持,直观的向用户提供精确导航,进一步提高读者利用馆藏文献的效率。
4 结 语
本文从GIS在图书馆界的应用现状着眼,通过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介绍复杂网络、本体、情景用户模型在个性化信息检索方面的作用等,试图寻找一种将GIS馆藏空间管理强化为GIS馆藏知识管理、扩展知识传播范围、加速知识传播速度、提高图书馆使用效率的途径,并对可能采取的应用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 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specifications mainly to inspection "a posteriori" type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mode,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moder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mplexity and dynamic. Fixed posi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a polyhedron line distribution of an artificial structures, and large, form is complicated, many of materials, and a huge number, overall difficult points and can't move. Which l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iquidity, monomer sex and has the very strong comprehensive, long production period and vulnerable to climate influence and outside interference etc. Characteristics. So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an general industrial product quality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basic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ite quality inspection of the specific method.
Keywords: construction site; Basic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1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概述
1.1 质量、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质量、安全与生产(施工)构成三位一体的关系。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构成了“工程产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管理体系,内容上三者有很多相互包容的成分,在管理方法上它们有很多共通性。例如,在ISO9000 规定的质量体系中,有不少包含或涉及安全的问题;ISO9004 要求,为了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减少质量责任,应识别和重视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力求使质量责任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减少质量责任事故。因此,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应同安全管理与施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1.2 施工质量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基础工程的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检验质量,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对工程质量发生影响和作用,但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前者是指由于随机性因素造成材料、材质、施工等微小差别而产生的质量波动,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波动影响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后者是指那些凭借一定手段或经验完全可以发现与消除的因素。如原材料材质不合格,尺寸超过允许偏差,施工工艺编制不合理,操作者不按技术规程或施工程序施工,作业环境不符合工艺要求,施工设备、检测器具不符合规范要求等,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异常性因素。异常性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稳定性有明显干扰。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分析它们,并制定措施实施人为控制,消除这些因素。异常性因素的构成很复杂,可概括为以下5 个方面:人的因素;材料、构件、配件的因素;施工机具的因素;施工工艺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因素。
2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质量控制即采取一系列检测、试验、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按照计划和质量改进的要求,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的实现。根据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
(2)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的原则;
(3)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
(5)坚持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4 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过程
建筑工程项目是由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所组成的。工程项目建设则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的。显而易见,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也是一个由对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4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4.1 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或报表
对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是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项目经理应负总责,各相关部门应恪守各自的职责做好本项工作,确保控制有效。其主要内容包括:
(1)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
(2)审核开工报告,并经现场核实;
(3)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4)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报告;
(5)审核有关施工机械设备、检测试验仪器的相关合格证件及使用说明;
(6)审核反映工序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和控制图表;
(7)审核设计变更、修改图纸和技术核定书;
(8)审核有关质量问题的修补、加固、改进的施工方案、方法与措施及其处理报告;
(9)审核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的技术鉴定书;
(10)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及相关证实资料;
(11)审核有关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4.2 现场质量检查控制
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5
1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知识论基础
1.1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经历了复杂的社会历史变迁,一方面霍桑试验以及人际关系学说的兴起,使得以对人的哲学关怀为主要特征的非理性哲学、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境遇进行反思的存在主义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价值、伦理道德等诸多因素又重新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另一方面,20世纪初以来,环境的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所引起的矛盾的凸显,让人们开始反思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越来越质疑打着科学主义旗帜的教育管理是否果真达到了它所宣称的那种客观的、“价值无涉”标准,抽离了价值来谈人和教育的发展,存在很明显的弊端。由此,一种新的教育管理观孕育而生。
1.2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
1.2.1 康德哲学
18世纪80年代初期,康德就在《纯粹理性批判》一文中表述了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和限度,认为事物既不是纯粹客观存在的,也不是纯粹观念的东西,而是被划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物”世界。格林菲尔德根据康德的“自在之物”感染人的感官从而形成认识这一表述,提出了“组织的人类发明论”,强调组织依赖于个体,因个体的存在而存在,强调人在组织和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1.2.2 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
列宁说过“革命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任务,必须善于毫无例外地掌握社会活动的一切形式或方面”,费耶阿本德采纳了这种思想,并继承性阐释出他自己对于方法论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阶段性的,而我们想要探索的世界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个未知的实体,因此要保留自己的选择权,不能刚开始就把自己装在一个理论的套子里。同时,他又认为任何的思想理论,都能够改善人类的知识维度,不管它是多么的荒谬和陈旧,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要去克服在此之前业已存在的“科学沙文主义”。
1.2.3 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马克思·韦伯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并着重解释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取决于社会成员各自不同的经验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主观理解和判断。格林菲尔德借用此观点,直接否定了科学主义教育管理在认识社会科学上的理论依据,即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尤其是研究学校管理上所采用的逻辑实证主义标准。主观主义的这种主张在强调注重研究作为个体的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取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它又忽视了教育管理领域存在的一些为人所共知的规律,显得失之偏颇。
2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指导意义
2.1 理论意义
(1)宣扬人的价值的回归——丰富了教育管理研究对象的内涵。教育管理不仅研究成为教育管理问题或对象的事实问题,也研究价值问题。在对于“价值”这一命题上,文德尔班认为:“每一种价值首先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者引起某种感情的东西,”其承载的主体是人。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有如中国女子缠小脚那样,通过压缩来残害人性的一切突出的成分,使一个人根本上迥异于理想中的教育理念。
格林菲尔德认为组织是人创造的,没有人就无所谓组织,那么可以明显的看出他把人即组织的成员放在了核心位置,克服了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长期以来只重(下转第43页)(上接第20页)视组织而漠视组织成员的严重弊端,重新肯定了需要通过组织成员解释各类事件来理解学校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学校里的校长、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以及对各种日常事务的认知和理解。这种人的价值的回归还体现在对人的非理性发展的重视,重新又把组织管理从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所简单机械化的现状拉回到了实际上十分复杂的本来面目。对人和组织、理性和非理性关系的重新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丰富了整个教育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 转贴于
(2)重视质的方法的应用——扩展了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视野。在高校管理方面,仅仅运用逻辑实证等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这种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表现在对教职员工各自特点的忽视或“同质化”,对高校管理的组织复杂性和历史性欠缺足够的考虑。而“质”的研究更加的符合高校管理的特殊性要求,与单纯数量化、客观化的调查研究相比,“情景化的”、“主体间的”意义解释在面对特定背景下的教育管理对象和问题显得更为有效,尤其是在面对如此庞大的组织系统面前,也更具有人性化。
这种研究方法使得教育研究者们必须深入到学校组织系统中去,通过亲身与研究对象的交流与接触,收集原始资料,分析并进行意义的解释。它要求研究要与一种政治主张相结合,必须建立在“实践中的有效改变”这一信念之上,所有参与者必须共同合作才有可能实现这一信念。这种研究方法改变了以往学校管理研究只重视“自上而下”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管理产生的问题和现象,为学校管理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操作方法。
2.2 实践意义
强调领导的艺术性——提出了学校教育管理新的要求。高校领导者在实现学校这一庞大和复杂的组织目标上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稍微学过管理学的人都知道,梅奥的霍桑试验表明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理论运动和人力资源理论的普及为领导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更为准确的说,是一种领导的艺术。它将学校管理的所有活动理解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它更像是麦柯希所表述的那样,“学校是一种从事于对话的文本,这将为转换型的教育对话和实践创造出有利条件,形成一种相互鼓励和提升的关系。”这也是主观主义教育管理价值在高校教育领导实践上的具体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关心教职员工,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培养学校组织成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但是这在客观上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也是更为苛刻的要求,即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全面的个人素质,更要懂得根据被管理者不同的需要来实施领导。
参考文献
[1]孙绵涛,罗建河.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美]保罗·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5]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三联书店,1999.
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6
1当前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城市房屋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着一些新形势和新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监督工作的任务重。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程建设规模和质量技术难度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工程建设每年都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速度,工程建设水平和要求创造了我国工程建设的记录。在这种形势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来说,即要求非常科学的、严谨的监督体系,也体现了监督工作者们的工作压力和任务繁重的现实问题。第二,监督工作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较多。尽管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程质量问题仍然存在,相对于当前的新形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监督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规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工作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二是监督机构性质需要进一步明确;三是监督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传统的工程质量监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既不能充分体现政府质量监督的行政执法特性,也无法有效提高监督的效率。第三,社会对工程质量监督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进步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全社会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上这些方面,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去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和新的形势。
2房屋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内容
明确的工程质量监督内容,有助于监督实践过程的操作。由于基础设施工程师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诸多方面,这就使得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和监督内容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此,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监督的主要内容体系。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监督工程各方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各方是否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第二,抽查工程主体结构安全,详细地检查和评价工程实体质量;第三,抽查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检测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坚决杜绝各种的行为和现象的发生;第四,抽查如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量,坚决禁止使用质量不过关的任何材料,以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第五,对工程竣工验收进行监督;第六,组织或者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第七,定期对本地区工程质量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和认真分析;第八,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这八个内容有机联系,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了解和完全把握每一个内容,才能有效地工程质量的实施监理管理。
3房屋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策略
3.1进一步加强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的颁布,为监督机构和工作者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性依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作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必须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文件内容和文件精神。首先,要重新认识监督机构的定位。其次,认真学习和掌握监督工作的具体内容。再次,熟练地掌握监督工作程序,明确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办法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为开展好这项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为了学习这些内容,这就要求各个地区要加强宣贯,组织多层次的学习和培训,使质量监督系统的每一位工作者都能充分学习领会规定的精神。同时,可以要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规定的关注和了解。
3.2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督队伍是做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保障。各级主管部门要把监督队伍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同时,对现有的监督队伍要进一步加强考核和管理,通过管理和外出学习等方式,以确保监督队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除此之外,增强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监督人员和整个监督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
3.3加强实体质量抽查抽测工作,规范工程资料管理。首先,在工程质量巡查过程中,加强对在建工程的施工实体质量进行抽段检测,通过实体质量的抽查抽测控制,能够有效地加强了工程质量的现场控制。其次,规范工程资料的管理。新规范的出台,对工程验收资料有了新的要求,对工程资料进行了统一规定。这给监督人员巡查带来了方便,也使工程质量的管理有了更加规范和夯实的基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