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过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管理的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管理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过程范文1

机械制造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然而在实际工程制造领域中,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的机械制造过程中对于知识管理这一思想方式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比较少。在国内,南京理工大学的相关研究者首先提出了知识型制造企业的概念,知识型制造企业主要是通过在原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以知识资本为战略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直是以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知识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不断的发展,使得知识密集型企业越来越重视知识管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如何开展知识管理,在实际运行中缺少实践经验,对其中复杂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在解决问题方面也没有深入到整个机械制造和知识管理中,使得知识管理仍停留在支持知识共享和重要的技术方面,无法满足机械制造过程中的需求。

2知识管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使得应用

2.1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框架

机械制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复杂性、未知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共享,还需要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的创造出新的知识来满足实际需求。知识管理主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过程、技术、企业文化。其中如何通过企业文化的改进来促进知识管理的开展,是企业管理层需要解决的问题。机械制造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知识管理过程充分利用、综合各项新技术和设备,以便促进对知识的管理。根据欧美等国家的研究建立了综合知识管理在实际开展中的框架,主要内容包括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效果评估、知识管理策略、人与社会化的知识管理问题、知识管理过程、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管理案例分析和应用、知识共享等。

2.2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现有技术和知识管理的融合

其一,融合知识管理中的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在软件MRPI系统的基础上,以企业供需链管理为主,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辅,融合了SE、E-DI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企业每个环节的运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对企业的整体资源进行组织、规划、指导、协调、控制等,使得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构成标准的通畅的动态反馈系统,使得企业管理向一体化、区域同步化发展。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生产的灵活性和柔性,促进业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二,融合入知识管理中的SPC系统。统计过程控制(SPC)是一种借助数据统计方式进行过程控制的工具。在制造企业中,一般会采用SPC技术对产品的质量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区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并对异常进行预警处理,提醒技术人员采取异常消除处理,确保制造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SPC的操作过程需要确定被测量、描绘控制图、数据采集、过程分析等步骤进行,其中被测量的确定和过程分析需要建立在大量的知识基础上。

3结束语

知识管理的过程范文2

论文关键词:软件测试,知识管理模型,知识地图

论文摘要:在软件测试组织中,对测试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提升组织整体测试水平的关键。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是怎样将知识管理过程与软件测试过程有效集成,从而促进知识资产在软件测试组织中的传播与重用。给出了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子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功能以及使用流程,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知识地图模块的设计与实现,验证了本文所实现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一个管理问题,但是知识管理的各种功能及服务最终都还得依靠知识管理技术来实现。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知识管理技术支持,企业将很难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它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强大推动力。从广义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技术并不局限于IT技术,但现代信息技术才是知识管理得以有效实现的基本前提。十多年的知识管理研究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知识管理IT工具已经推向商业市场,但是这些已有的产品并不都是和企业的具体需求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这种脱节表现尤为突出。

软件测试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活动,测试人员都属于知识工作者,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依据测试计划对软件进行测试,与测试相关的知识、技巧、经验和灵感在测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测试人员如果没有开阔的思路,没有丰富的测试经验与测试技巧,测试的质量将无法保证。此外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的待测软件产品,常使软件测试人员感到压力重重,力不从心,他们有探寻新的测试知识和技术的紧迫需求。而知识管理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但是软件测试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现有的通用知识管理理论及技术已或多或少触及了某些问题,但我们更需要用一种与本领域结合更紧密的理论和技术,来重新思考和审视我们的问题,以便寻找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更有效的方法。

本系统是目前北航软件所的一个软件测试管理平台QESuite2.0项目中的一个子系统,该项目是北航软件所承担的某型号任务的一个子课题。目前,该系统已经完成了原型系统的构建,全部模块及功能已经实现,并在实际工作中试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软件测试领域的知识管理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在软件测试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很少,迄今为止并没有找到在软件测试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实例。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晚,同时专门从事软件测试的企业又很少,在测试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的需求刚刚出现。

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发现国外针对软件测试领域实施知识管理的研究和案例,但是从事各领域通用的知识管理的研究已有了很多年的历史,像IBM,Microsoft这样居于软件行业领先地位的公司,已经投入了相当规模的资金与人力来进行知识管理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的知识管理理论并开发出相应的软件产品。

此外,国外在与软件测试最相近的软件工程领域对知识管理也有比较深入的相关研究,已经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软件支持工具。目前,每年都举行专门的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年会(KBSE Knowledge-Based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探讨知识管理在软件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

进行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管理思想在软件测试领域的IT实现问题,也就是开发出一个软件平台来支持软件测试中的知识管理活动。根据Gallupe在2000年对现有知识管理系统平台、理论、案例等相关信息的较大范围的研究,现有知识管理系平台要真正实现有效的知识获取、编码、存储和搜索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作者在北航软件所参与的软件测试项目工作经验,同时结合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分析国际上主流软件测试过程,认为目前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存在五大问题:

1)软件测试知识重用率低。目前,软件测试过程中公共测试知识的积累未能有意识地大规模开展,虽然企业内部有一些用于测试知识和经验积累的数据库,但大多数员工忽视其存在,造成测试知识资源的闲置,导致测试知识和经验的重用率低。

2)软件测试知识传递不畅。现有测试知识的保管模式使得知识的传递不畅,测试知识被动地等人来阅读,而使用者则在知识海洋中苦苦寻觅他所需要的知识,员工无法快速掌握新的测试知识。

3)软件测试知识共享环境差。企业内部尚没有正式的、专用的、有组织的知识共享场所,员工之间缺乏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沟通与交流的体制也没有建立起来,软件测试过程中的知识共享氛围也有待于培养形成。

4)软件测试知识流失严重。许多专门经验和技能只是少数人所拥有,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的公共知识,这不仅使测试知识传递不畅,而且在人员变动时,这些测试知识会随之流失,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人员流动而发生波动,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

5)无法快速实现测试组织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知识管理是人、过程、技术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最主要的,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对组织中的人员技术特长、知识分布了如指掌,在遇到新的测试项目时,无法根据员工特长,快速搭建出最优的项目团队,从而无法实现组织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软件测试企业的生产效率不高,对市场的整体响应速度慢,应变能力不强。本人认为以上问题的出现是源于在当前的软件测试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的科学管理,因此在该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就显得很有必要。

2系统体系结构及工作流程

北航软件所(SEI/BUAA)在多年从事软件测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管理在测试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套针对软件测试领域实施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由于软件测试领域的知识管理目前的研究甚少,特别是现成的软件测试知识管理系统更是一片空白,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只能参照通用的或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观察国内外知识管理平台的研究,尽管提出的模式纷繁复杂,但基本上每个模式中都包含着诸如知识产生、分类、积累、共享、重用这样的基本流程。

2.1系统体系结构

QESuite2.0在结构上采用的c/s方式,可支持群组协同工作,其中数据收集和分发的部分使用EJB实现,容器使用JBoss。QESuite2.0的框架基于插件开发的思想创建,利用多态特性声明可扩展的接口。框架与插件的连接、子类别的实例化过程则利用解释引擎(也称作连接器)在运行时动态完成,框架即可根据模板进行统一调用,具有良好的封装性和可扩展性。基于测试管理平台的以上特点,软件测试过程知识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本系统基于J2EE开放式架构,是一个面向软件测试过程的架构弹性的知识管理平台。系统依循知识生命周期管理,利用软件测试组织中的知识文档,有效帮助企业存储、管理、搜寻、分享各种知识,并通过组织中的知识地图,有效地评估员工的知识程度,使知识地图成为知识型员工的地位象征,并通过统计工具对拥有知识的员工进行肯定,从而促进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2.2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

(1)首先对本子系统进行初始化,在本系统预定义的基础上,允许用户对软件测试知识分类、知识程度、组织职位定义、项目规模进行自定义。

(2)在交流库中添加文档,用户可以直接编写文档提交交流库,或者在交流库中提出问题,交流库是整个系统的知识文档来源。交流库中筛选出的技术含量较高文档,由知识分析员进行知识分类后,提交知识库。

(3)用户可以自行对知识库中的知识文档进行评估,同时根据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定,以及作者的知识程度、文档的链接程度等加权实现对文档的评定。

(4)知识分析员可以根据组织讨论的结果直接设定组织成员的知识等级,也可以通过编辑组织成员的项目经历,来自动设置成员的知识等级,或者通过成员在组织中发表的知识文档来自动设置成员的知识等级。

(5)知识检索,主要包括知识文档检索和专家检索,通过知识文档元数据可以任意检索知识文档,当用户无法找到需要的知识文档,可以通过专家检索来告诉用户组织中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3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1基于本体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表示方法

本体(ontology)起源于哲学,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在近一二十年,本体被计算机及建模领域所采用,用于知识表示、知识共享和重用。本体论是对概念化对象的明确表示和描述,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现实系统化的描述。从本质上讲,本体是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概念以及反映这些概念的关系的集合,关系反映了概念的约束和联系,而关系本身也是概念,关系之间也可能构成新的关系。

我们以本体来对软件测试领域知识进行表示,描述领域中相关的概念、属性,及其关系。这些本体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定义在文档、参考文献、项目、人员、知识程度共5类本体中。根据以上属性,软件测试领域知识本体如图3所示。

3.2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模型的提出

在针对软件测试过程的知识管理中,需要实现积极、主动的知识传递,建立起组织级的人员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根据软件测试活动中的知识需求,及时地实现相关知识的传递,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来改善和提高知识的重用效果。由于组织所需要的知识处于动态变化中,因而需要通过一个有效的基础设施,来满足以上功能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面向软件测试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本模型的要素是“测试组织人员”、“测试组织知识资产”、“测试组织交流场所”。基本思想是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建立一个交流场所,记录成员的提出的问题和问题解决过程,以及各种文档。

3.3软件测试领域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

知识地图,或称知识分布图(又称作知识黄页簿)是知识的库存目录。知识地图所显示的知识来源,可能是部门名称、小组名称、专家名字、相关人名字、文件名称、参考书目、事件代号、专利号码、或知识库索引等,但却不包含知识的内容本身,它是指南和向导,用以节省员工追踪知识来源的时间。

一个优秀的软件测试知识管理平台软件还应当能够提供强大的软件测试知识分类的能力。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及SWEBOK分类方法,我们对软件测试领域增加了5大知识域:开发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测试工具、测试项目相关知识。我们的知识地图中,每一种能力都有5级知识程度:了解、熟悉、熟练、精通、专家级。每一级的程度定义都有描述,务求清晰及易于评价,并避免主观的误差。每个员工的实际能力也依此标准衡量,评估过程应由员工、小组、经理及知识分析员互动完成。

3.4基于本体的知识文档智能检索和排序方法

本体在知识检索子系统中主要扮演知识库的角色,即首先对软件测试领域的概念分类、建立概念之间关系约束的描述,然后以此为基础构建详细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库,主要包括软件测试领域的具体概念、概念之间的属性、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实例等知识。在知识检索时,根据用户请求的关键词来查找相应的概念或属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检索某条本体信息是否与这些概念或属性相关,从而实现支持逻辑推理的智能检索。

在知识文档检索子系统检索出结果后,必须首先研究检索出来的文档应该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排列。影响排序的因素有很多,根据研究,我们认为有5类因素是影响排序结果的关键:用户对知识文档的评价、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价、作者的知识程度、文档的链接数,以及文档的打开次数。这五类因素的权值是按次序递减的,可利用递减加权公式来计算各因素的权值。下面是递减加权公式:

知识文档的重要性按下公式来进行计算:

知识文档的重要性=P1×用户对知识文档的评价+P2×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价+P3×作者的知识程度+P4×文档的链接数+P5×文档的打开次数。

通过计算出来的知识文档重要性结果,然后对所有文档按降序排列,就可以将最有价值的知识文档排在前列。

4系统实现

限于篇幅,整个系统各个模块的设计以及实现,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了。下面以简单图示的方式给出本系统的核心模块——知识地图模块的类设计和实现界面。知识地图模块分为两个部分:专家网络和搭建测试项目团队。普通用户在该模块可以编辑自己的项目经历,在编辑时可以选择项目导人数据,如果项目不存在,则可以自己编辑项目,然后导入项目数据,再编辑自己的项目经历,包括使用的技术、工作时间,项目职位、项目规模等等。知识分析员有权限选择其他用户编辑项目经历。在项目经历编辑完成之后,系统会根据用户对某些技术的使用时间来自行定义用户在这些知识点的知识程度,但是用户的知识程度最多达到熟练级别,要想达到精通和专家级,必须由知识分析员来编辑用户的知识程度。图5是系统中专家网络定义模块的编辑用户知识程度活动图。

知识地图模块的客户端的设计类图如图6所示。在知识地图模块的客户端中,负责界面消息事务处理的类有三个:EditTechDialog,WorkingExperienceDialog,FindPersonToStartProject。EditTechDialog这个类用来编辑用户的知识程度,只有知识分析员才有权限来调用这个类。WorkingExperi—enceDialog是普通用户可以使用的一个类,用来显示用户的工作经历。类FindPersonToStartProject是管理人员,通过输入一些数据来得到组织中比较适合新项目的人员,通过类FindResultDialog来显示查找结果。

结束语

知识管理的过程范文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5-0099-04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Competency,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Service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WANG Xiaojuan1a,2, WAN Yinghong1

(1a.School of Management; b.Experiment Center for Management Teaching &Learning (DemoCenter at State Level for Experiment Teaching),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

2.School of Economics,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 712082)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relationship hypothesis among the collaboration competency,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service products development, meanwhile, it verified the model and assumptions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n the basis of the empirical background of 211 service enterprises.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competency and service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Key words:collaboration competency;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service products development;empirical research

?S着知识经济以及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产品就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近年来,协同能力作为资源获取及促进实践创新的能力而引起学者的关注。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产品开发而言,协同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客户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等管理过程,从而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服务产品开发绩效[1]。

目前,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企业协同能力与客户知识管理过程以及服务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2,3]。然而,大多数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4],鲜有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对此,本文对研究中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的协同能力、客户知识管理过程及服务产品开发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及其概念模型;随后,通过对211家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和处理,验证了模型及假设的合理性。研究结论对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协同能力、提高其客户知识管理效率,促进企业服务产品开发绩效的管理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1 相关概念及研究假设

1.1 相关概念界定

(1)企业协同能力。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协同能力的研究较多,但对其界定并不统一。由于本文针对的是企业与客户协同创新情境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研究,因此认同Tsou等的研究,其认为企业协同能力是企业在协同各种资源要素从而促进创新实践的一种能力,由企业对于知识、技术等资源的吸收能力、协调能力和关系能力3个维度构成[3] ,这种能力也是企业获得关键资源的重要推力。

(2)客户知识管理过程。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5,6],本研究认为客户知识管理过程是企业为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需求、采用新技术、应用新知识等对客户知识的管理,主要包括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对于客户知识资源的获取,其对于客户知识的共享以及对客户知识的应用3个管理过程。

(3)服务产品开发绩效。服务产品开发属于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 [7]。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8],本文通过新服务产品的市场占有量、产品开发速度、产品开发的新颖性、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以及客户的满意度等表示企业的服务产品开发绩效。

1.2 研究假设

1.2.1 企业协同能力与服务产品开发绩效

(1)吸收能力与服务产品开发绩效

吸收能力指的是企业对新的外部信息价值的认识,并能透彻理解它,同时将其运用于商业用途的能力[9]。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客户作为服务的消费者和参与者在产品开发中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然而,在实践活动中,客户提供的是不完整数据和信息等,因此,需要企业通过吸收能力增强对外部信息的深入认识和理解,降低误差并减少服务开发时间,从而提高服务产品开发效率[10]。据此,提出:

H1a:吸收能力对服务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协调能力与服务产品开发绩效

企业对客户的协调能力是指企业在服务产品开发的具体环节中协调各方资源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11]。在协同进行服务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相互关联且复杂的具体任务,而企业与客户双方分担着特定领域的、相互关联的任务并承担相应责任,需要通过具体的分工协调,共同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可行方案的产生,有效提升组织创新效率[12]。据此,提出:

H1b:协调能力对服务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关系能力与服务产品开发绩效

关系能力指的是企业与客户为了完成相关开发任务利用各方资源进行沟通协作的能力,也是企业开拓、发展合作伙伴的能力[13]。企业的关系能力可以给企业带来战略性资源,这种资源是企业可获得的、利用的,而且是网络外部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在服务产品开发过程中,良好的关系能力可以促进企业与客户之间无障碍的沟通和合作,实现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共享与应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3]。据此,提出:

H1c:关系能力对服务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2.2 企业协同能力与客户知识管理过程

(1)吸收能力?c客户知识管理过程

吸收能力指的是企业从环境中获取、识别、整合和利用新信息或知识的能力[9]。实践中,企业具备较高水平的吸收能力就可以更好地获取外部知识以及发现更多的创新机会,扩展企业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同时,服务产品开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此过程涉及融资、营销、工程、制造等多个职能领域,而企业的吸收能力可以使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客户共享到各个领域的异质性知识,从而促进客户知识的有效应用[14]。据此,本文提出:

H2:企业的吸收能力对客户知识管理过程(客户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协调能力与客户知识管理过程

协调能力指的是企业或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同其他企业和组织建立知识密集型接口的能力[11]。在企业与客户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协调能力为有效获取客户知识提供了有效的知识密集型接口,为客户异质性资源的获取和共享提供了必要保证。另外,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作程度越高,越能意识到对项目所承担的责任,从而更能准确地理解任务,从而更有效地促使企业员工将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以此促进服务产品开发绩效。据此,本文提出:

H3:企业的协调能力对客户知识管理过程(客户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关系能力与客户知识管理过程

企业的关系能力主要指企业对合作伙伴的培养、发展和管理的能力[13]。在企业与客户协同创新过程中,双方会彼此真诚地交流与磋商,从彼此的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提供对方需要的知识、技术等信息,即这种互利合作的关系促进了知识的获取以及共享。而且具有良好关系能力的企业对于知识应用的过程、思路以及方法越宽广,越有利于推动新知识在企业中的应用[15]。据此,本文提出:

H4:企业的关系能力对客户知识管理过程(客户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2.3 企业对于客户知识管理过程与服务产品开发绩效

客户在企业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性,以及企业对客户知识的获取、共享及应用等活动对服务产品开发具有重要影响[16]。学者Jie B.W.和Bin G.在对客户知识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客户知识的获取、创造以及利用等对服务产品开发的正向影响[17];通过与客户的交流进行知识共享,可以使企业获知客户的兴趣和偏好等信息,这些信息增加了团队成员的知识积累及视野,从而形成新的设计理念,促进了新服务产品开发[5]。另外,企业通过与客户的协同创新过程,将获得及共享的客户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有效地把握市场机会,促进企业持续地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服务和产品[6]。据此,本文提出:

H5:企业对于客户知识的管理过程(客户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对服务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客户知识管理过程为中介的企业协同能力对服务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的协同能力、客户知识管理过程与服务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及量表设计

(1)自变量:企业协同能力的测量。其中,吸收能力参考Ettlie和Pavlou(2006)、Tsou(2012)等的研究设计了6个题项;协调能力的测量题项参考了Laursen(2011)、Tsou(2012)等的研究设计了5个题项;关系能力的测量题项参考了Dyer和Singh(1998)、张振刚(2012)等的研究设计了5个题项。

(2)中介变量:客户知识管理过程的测量。其中,客户知识获取参考了Ettlie和Pavlou(2006)、许冠南(2008)等的研究设计了4个题项;客户知识共享主要参考McEvily和Marcus(2005)、张红琪(2013)等的研究设计了4个题项;客户知识应用主要参考了王国顺(2012)、Bin G(2013)等的研究设计了4个题项。

(3)因变量:服务产品开发绩效的测量主要参考了Tsai(2001)、魏江等(2008)以及Tsou(2012)等的研究设计了6个题项。

2.2 问卷发放和数据收集

针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本研究共发放336份问卷,回收245份,剔除34份无效问卷,共计2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2.80%。从回收的211份有效问卷来看,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以科技服务业和信息与通讯服务业为主,分别为96份和60份;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样本量基本相同,分别为27份和28份。从企业服务产品所涉及的8种项目类型来看,技术型服务项目居多,定制化软件/系统集成、技术工程设计和产品研发这三项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19.43%,26.54%,24.64%。从样本项目开发周期看,不同周期的样本均有涵盖,但7~12个月样本占总量较大,占31.28%。

3 数据检验和结果分析

3.1 信度、效度检验

3.1.1 信度检验

在研究中,问卷题项的一致性程度主要采用Cronbachs α进行测量。研究中涉及3个方面共7个变量:吸收能力、协调能力、关系能力、客户知识获取、客户知识共享、客户知识应用、服务产品开发绩效,其信度系数Cronbachs α分别为0.877,0.723,0.729,0.791,0.826,0.847,0.864,从Cronbachs α的数值可知(均大于0.7的标准),说明了问卷的信度较好。

3.1.2 效度检验

(1)内容效度检验。本研究的问卷来自于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学者设计的成熟量表,并根据中国国情以及专家和被访者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因此,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建构效度检验。本文主要通过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来检验各变量的构建效度。

在研究中,各个观测变量在其潜变量上的标准化载荷系数均大于0.5的要求(p

3.2 结构方程分析

3.2.1 模型拟合度检验

通过拟合指数检验预设模型的合理性(拟合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模型M2比模型M1拟合效果更好。因此,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合理。

3.2.2 假设检验

本文通过路径分析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验证所提出的假设合理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可知:研究中所检验的15条假设中有13条通过检验,其中2条假设因结果不显著(P=0.95,p=0.37)而不能支持原假设。这两条假设路径分别为:H4b:客户知识共享关系能力, H5a:服?詹?品开发绩效客户知识获取,这两个研究假设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61(不显著)和0.128(不显著),因此,没有通过检验。

4 结论与启示

在企业与客户协同创新的情境下,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为调研对象,探讨了企业的协同能力、企业对客户的知识管理过程以及服务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论及管理启示如下:

首先,企业协同能力中的吸收、协调以及关系能力均对服务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实践中,企业可通过提高员工对新信息和知识整合、识别等,增强企业的吸收能力;通过引进高技术应用人才,促进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畅通的知识密集型接口,提升企业的协调能力;通过与客户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企业的协同能力,从而促进服务产品的开发绩效。

知识管理的过程范文4

【关键词】园林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 前言

园林工程建设是集建筑科学、生物科学、艺术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于一体的一项工程建设事业,园林工程建设学科已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园林工程包括水景、园路、假山、给排水、造地型、绿化栽植等多项内容,无论哪一项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要着眼于完工后的景观效果,营造良好的园林景观。然而,由于园林工程有多项内容,在施工过程中通常由多个施工单位配合施工,若在施工组织、施工配合、成本控制上出现问题则会影响施工进度,拖延工期,以至影响工程质量。因此,施工管理中应注意组织与施工的诸多方面细节问题,提高建设施工质量的水平。

2 园林施工中的技术管理现状概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园林工程建设已经进入到蓬勃发展的阶段。提高园林工程建设队伍的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全民族园林工程建设知识,已成为中华民族奔向小康社会的必然。而园林工程建设又是集建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这就对园林工程建设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然而我国现阶段园林工程建设施工队伍却很难与此相适应。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要么是土建专业人员,缺乏生物知识;要么是园林专业人员,缺乏建筑知识等。从而造成园林施工中许多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认识,比如缺乏全局意识,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管理漏洞,管理部门只有对人员、机械和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在工程建设中,有时由于受到人为或者天气的影响,会导致工期的延长,预算成本增加,这就需要施工方与建设方及时地商讨、解决。只有做到与其和谐的沟通与交往,才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有时建设工程规划设计也会出现许多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地方,于是在施工实际中给施工方留下了难度。同时还会在树种、数量、种植密度等诸多方面进行变更和调整。此外,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管理失误,在具体操作中不时地表现出这边没活干,那边干不完的尴尬局面,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浪费。同时,园林工程质量和园林效果又主要取决于苗木质量和栽植效果,它占工程总投资的70%以上,其中苗木部分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因此,苗木的成活率对于施工方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工程实践中,如果管理不到位经常会出现成片地苗木死亡,这不仅增加了工程成本,而且严重影响了景观效果。

3 园林施工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

3.1 人员配备问题

随着环境事业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很多原有的苗圃或相关行业人员逐渐转行,进军环境绿化事业形成了新兴的园林公司。然而,真正的园林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却远远跟不上园林公司的发展速度,这就使得园林公司的真正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园林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出现明显的断档,实践经验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程的品质。

对策:从培养园林工程的新生代人才人手,解决园林业人员不足,技术更新相对落的局面。着力培养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把他们学到的先进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由经验丰富的园林建筑师或技术骨干对他们进行实践性的培养,逐步形成一个年龄错层的技术梯队,解决人才缺乏断档的问题。园林工程是一个极富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行业,结合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对年轻人创造力的启发,使各方面的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园林行业的蓬勃发展。

3.2 不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

园林工程施工的前期,要对必要投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这就取决于施工组织设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不准确的前期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整个工程进度、质量的极大不负责任,也必将导致整个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衔接不当和工期延误。此要提高对施工组织计划的重视程度,它是整个工程项目的纲领。

3.3 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园林建设工程中的主要问题,任何精品工程没有质量的保证,就很难达到完工后预期的整体景观效果,或者说很难长期维持这一景观效果。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这就使许多园林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都存在随机、随意的现象,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没有给出一个衡量问题解决问题的标准。

对策: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使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管理有所保障。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制度的推行,既保护了业主的权益,又能够有效的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以科学的方法来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估,秉承诚信、公正的工作理念,实时的发现问题并督促及时整改。

4 施工阶段管理要点

施工阶段是一个工程质量好坏最关键的阶段。重点是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总进度计划,编制具体的月度和分项工程施工作业计划和相应的质量计划。同时对应用于工程的全部材料、各机具设备、施工工艺流程、操作人员、生产环境等影响质量的要素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以保持园林建设产品总体质量处于稳定状态。

4.1 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施工应编制“园林施工工艺技术标准”,规定各项作业活动和各道工序的操作规程、作业规范要点、工作顺序、质量要求。上述内容应预先向操作者进行交底,并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对关键的质量、工序、材料和环境应进行验证,使施工工艺的质量控符合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如绿化工程大树种植技术规范,树木迁移规范等。

4.2 施工工序记录

对施工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对其操作人员、机具设备、材料、施工工艺、测试手段、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与验证,并进行必要的控制。同时做好验证记录,以便证实工序处于受控状态,工序记录的主要内容为质量特性的实测记录和验证签证。

4.3 人员素质的控制

前期对参与工程建设从管理到施工的所有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包括进行规程、规范、工序工艺、标准、计量、检验等基础知识的培训和开展质量管理、质量意识教育。

5 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5.1 工序间的竣工验收工作的质量控制

施工中由于上道工序的施工成果被下道工序所覆盖,前分项或分部工程施工成果被后续的分项或分部工程所掩盖,如隐藏管线的铺设、树木种植挖树穴、绿地种植前的平整场地及回填花坭、园建分项的基础工程等工序。因此,要对施工全过程的分项与分部施工的各工序进行质量控制,要求班组实行保证本工序、监督前工序、服务后工序的自检、互检、交接检和专业性的“中间”质量检查,保证不合格工序不转人下道工序。出现不合格工序时做到“三不放过”(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未明确不放过、措施未落实不放过),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同类情况再发生。

6 结语

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管理是全行业面临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它的发展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并将随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日益完善。我们相信通过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和施工方四方的共同努力,未来的园林绿化事业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的过程范文5

【关键词】 建筑施工 质量管理 因素 措施

前言

建筑施工质量是建筑施工的核心所在,因为建筑工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辉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因建筑质量问题引发的事故频频发难,给社会带来极大反响。能否及时找出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因素以及控制施工质量的措施,成为了人民关注的重点。在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立足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建筑施工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

1. 建筑施工质量的现状[2]

以下是一些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质量管理现状:第一,环境污染问题,就建筑施工而言,环境污染问题对于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形成重大影响,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施工中的噪声污染、混凝土泥浆的污染,加之建筑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带来的灰尘污染以及建筑物基坑开挖过程中,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基坑开挖。第二, 施工安全质量问题,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年年发生,据悉,我国每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仅次于煤矿安全发生几率。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空作业使得施工安全隐患日益增多。第三, 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对于建筑施工本身而言,其质量问题通常有质量资料体系问题、砌体结构施工缺陷、基坑施工问题以及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等等。

2. 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因素[3]

2.1工程设计

设计是建筑施工的核心,只有用来施工的工程设计图符合实际情况,才能保证正常施工以及工程质量,这些都需要设计者对施工场地地质以及实际情况的深入勘探,确保从实际出发,杜绝因设计缺陷引发潜在的安全隐患。所以对设计理念的更新对建筑工程成品的质量具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在设计中对各个方面如安全、方便、合理成本的考虑也影响着建筑工程质量,对建筑成品是否能够收到欢迎具有重要作用。

2.2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的先进管理和一流的技术水平,对建筑施工的质量具有一锤定音的作用。在建筑施工中,对工程的设计图非常重要,但是一个好的施工单位具备的过硬的管理以及施工技术水平也能能够做到弥补设计的不足,而一个不好的施工单位即使在一份一流的工程设计图的指导下也不可能做出好的工程。在国内建筑工程企业内存在着转包工程的现象,即好的单位将工程承包下来再通过转包或收取管理赞等手段将工程转让给技术等各方面欠缺的单位。这就在很大程度为工程施工质量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2.3施工机械设备完善程度

机械设备对建筑施工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机械设备的完善,对建筑施工质量是一种有力的保障。由于建筑施工机械设备具有很强的行业专用性以及投资大的特点,所以在一个施工现场建筑施工设备不完善并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因为工期的原因,存在这种情况的施工现场大多以人力来补充这种缺陷,而人力具有的局限性对工程施工埋下了隐患,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施工质量,并且对其人身安全也可能造成很大威胁。

2.4施工人员素质

对施工设备的调配以及对施工劳动人员的指导,是依赖于施工人员的素质的。对施工劳动人员技术掌握的情况有详细的知晓,同时合理的将施工设备调配给施工劳动人员将对提高建筑施工效率以及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指导以及安全意识主导对工程的顺利开展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5建筑施工材料

建筑施工材料与建筑施工设备在建筑施工中的同等重要。它们都是保障建筑施工质量的最基本的条件,好的建筑施工材料能够使建筑的能够承受较多的受力,减少自然灾害和认为灾害给建筑造成的损失,给建筑中的人员人身安全一个很好的保障。某些施工单位从经济成本层面考虑采用一般甚至劣质的建筑材料.为工程施工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是对建筑成品使用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2.6工程验收方面

工程验收与审查时是对建筑施工质量把控的最后一道关卡。严格的工程验收和审查体系一般都能杜绝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建筑工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些工程队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自省自律,秉着为人民人身安全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的态度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进行验收和审查。

3. 加强建筑施工管理的措施[4]

3.1建立质量的保证体系,保证建筑质量

在施工管理的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工作人员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创立一种质量保证责任制,然后严格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一旦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必须找到相关的负责人,并追究其责任。各施工单位要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注意。要积极推广应用建设部的10项新技术,把新技术推广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行业素质、振兴建筑业的重要工作来抓,为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证。

3.2提高人员素质

对每一位参加施工管理的人员进行学习培训,通过考试后方可上岗,保证每一个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管理人员要勇于实践,开拓进取,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乐于接受新事物。工程的质量好坏,与施工队伍的施工水平和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联系。首先,必须要考虑施工单位的资质和信誉。那些资质等级高及信誉好的单位在工程质量上有保证。其次,要从优秀的施工单位中选择一个优秀的项目部来承建工程,这样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强施工过程及竣工的验收工作

要求施工企业在每项工程完工后,首先由内部实行自检、互检、交叉检合格后.再请监理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做到每道工序、每个分项工程施工都处在严格控制状态,坚决不能让不合格的工序流入下一道工序。质检人员在每道工序的施工过程中,随时跟踪检查,要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审核。其质检程序如下:各工序、分项工程完工后,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填写好自检资料和报验单,请监理人员组织相关工作人员组织验收。在单位工程竣工后,填写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单报监理公司。组织有关各方进行单位工程验收。凡未经监理人员签名认可,不得擅自使用和安装配件、建筑材料和设备,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不得拨付工程进度款,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工程,监理人员有责任责其返工,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对未能履行职责的监理部门和监理人员,有关部门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关系到施工安全以及公司的施工信誉问题。一般来讲,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成立自己的质量检测部门,来控制工程质量并指导工程施工,这对于实际建筑施工的质量,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建筑施工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建筑施工相关配置很不合理,管理形势变得严峻。做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就一定要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达到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俊平.探讨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J].中国房地产业.2011(08):312-314.

[2] 乔耀军.浅谈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4):125-127.

知识管理的过程范文6

【关键词】质量管理;现状;建议

1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作用与目的

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力的质量监控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

2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

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范围较广,从设计图纸、原材料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熟悉和掌握监控的范围及重点,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预控状态,在一般情况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为:

2.1 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是质量监控的首要环节

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认真阅读,了解设计意图,因为一个不符合设计的产品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然而,我们按图施工是建立在学习与会审的基础上,要把学习与会审结合起来。会审不是简单地审查图纸差错,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施工。在些场合下,虽然设计是符合规范的,但由于施工较困难,为保证施工质量,需对设计进行适当的优化,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

2.2 对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监控是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而要对它进行监控。不仅要检查进场实物,还要检查质保书,看它的型号、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还要根据规定做复试。对易碎、易潮、易变形、易污染的物品,在运输、堆放、安装过程等环节亦要进行监控。

2.3 抓分部、分项工程按规定规程施工是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

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因而质量监控工作应把它作为主要环节来抓。

在按图施工和使用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前提下,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抓规范、规程、规定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按工序进行控制,出现问题应立即纠正,把事故苗子消灭在施工过程中。监控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交工前的产品保护,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监控目标。

2.4 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是质量监控的重点

单位工程的关键部位与薄弱环节是根据工程对象和队伍素质决定的,如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是关键部位,混合结构中的砌体和预制楼板安装是个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有二种含义,一是新技术、新工艺,因是第一次施工,质量无把握,因此要重点控制;二是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如轴线位移、钢筋位移、混凝土施工缝位置不正且有灰碴等质量通病。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重点控制,只要方法对头、措施得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

质量监控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有事前监控、施工中监控和分项完成的监控。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制。

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离整体交工尚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产品若不注意保护,则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实行监控,直到交工为此,这些属于分项完成后的监控。

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走向系列化、科学化。然而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的和现有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达到监控目的。在实践中应抓好下列几项工作:

3.1 技术复核

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各层标高、成品、半成品的选用等方面。

3.2 隐蔽工程验收

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程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地下砖墙、防水层、保温层、暗埋、管线、电缆等。隐蔽工程验收应按有关规程进行。

3.3 材料试验

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砖可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其它一般材料检查出厂合格证。

3.4 抽检

随机检查,灵活,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早,整改方便,提检频率也不受限制,是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3.5 设置质量管理点

质量管理点可用于多种环节,如推广新技术、质量难点、薄弱环节,要求达到高质量的分项等等,在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看来是个薄弱环节,但由于事前采取了措施,设置了质量管理点,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设置质量管理点是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4 质量验评管理

4.1 检查要细、面要广是正确评定质量的基础

在质量评定中检查要细致,覆盖面要广,这是作出正确评定的基础。“细”就是要逐项对照检查,不能抓一头丢一头,或是走马观花,不求深入;“面要广”就是不能见一当十,检查覆盖面要大。在班组操作时必须全数检查,质量部门检查时抽查面要大,不应低于评定。

4.2 抓住分项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是分部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而分部工程质量评定又是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所以分项质量不能认为他是个局部,不碍大局,应该看到他能牵动全局,所以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