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政治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与政治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范文1

    近年来,与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相悖的“异构文化”逐渐在部分大学生中流行,尽管还不甚严重,但也比较常见。如任其发展下去,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发诸多校园及社会问题。

    一、“异构文化”现象的表现

    根据大学生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基本态度、价值取向和外在表现,可以将大学生中的“异构文化”分为四类,即激进型、玩乐型、冷漠型和敷衍型。

    (一)激进型

    激进型表现为思想激进,不信服学校和教师的权威,盲目排斥校园主流文化,易于结成反学校文化的朋辈群体等,属于典型的“混混主义”。这一类型的学生逃课、作弊、酗酒、穿着特立独行、破坏公物、打架斗殴,以及“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破坏式毕业留念”等也多出自这类群体。他们习惯于成群结队地行动,对其他同学表现出不屑。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他们更加看重所谓的“哥们义气”,冲动起来易走极端,易于酿成校园恶性事件,前两年发生在重庆某大学的因校园恋情引起纠纷、哥们义气引发学生间打群架等恶性事件,就是其典型表现。不过,这类文化在大学生中表现不是特别突出,影响范围也比较有限,这是因为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在逐步提高。

    (二)玩乐型

    玩乐型表现为贪图安逸、生活随性、不重视学业,忽视学校所强调的责任感。他们既不愿意遵守校规校纪,也无意追求个人理想,丧失了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颓废萎靡的同时,性心理早熟、性观念开放、对性的态度有偏差。不少人把“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作为处世哲学,追求享乐、满足贪欲。一部分大学生只顾眼前利益、缺乏远大理想,过多地考虑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一些大学生为了追逐名利,虚伪掩饰、溜须拍马、不择手段。正因为如此,这类大学生往往会发生各种“拜金主义”和“沉沦主义”的行为,譬如“月光族”、攀比、傍款、混迹娱乐场所、“急嫁族”等。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28.8%的学生追逐“毕业就嫁人,要嫁就嫁有钱人”、“找工作看‘钱途’”等。这类文化模糊了大学生文化的先锋性,使其不能充分发挥“过滤”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文化的生机活力和进取精神。

    (三)冷漠型

    冷漠型表现为对学校事务漠不关心,对能否拿到毕业文凭不甚关心,一般不太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同班同学接触较少,而且关系相对冷淡,常常逃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类学生反抗形式比较温和,一般不与教师、同学发生正面冲突。“冷漠型”与其他“异构文化”类型学生的主要差异在于,他们通常是单独行动,而不是成群结队。但是,这类学生也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做出诸如自杀、暴力犯罪等极端行为。天津某大学学生马晓明勒死奶奶、砍倒父亲血淋淋的事件,体现了“冷漠型异构文化”的极大危害。

    (四)敷衍型

    敷衍型表现为表面上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但对学校的价值、目标不以为然,习惯于在背后以讽刺教师、批评学校等小动作发泄心中不满,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拿文凭。这类学生往往也喜欢追逐名利,选择了一些与主流文化教育相悖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心态,偶尔会做出一些让人“心惊肉跳”的举动。恋爱方式露骨、校园寻亲、“新陋室铭”等都是这一文化现象的表征。“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扑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神,虽非跳舞场,堪比游戏厅,心里云:混张文凭”。这则大学校园的“陋室铭”,虽有些夸张或戏谑,却也活灵活现地刻画了追逐这类文化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与其他类型相比,敷衍型在大学生中表现稍多一些,因为这类学生在心理特点上更易有从众心理。

    二、“异构文化”现象的本质

    上述大学校园中的“异构文化”现象,孕育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体现出复杂的本质。

    (一)“异构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失态

    当今,我国社会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社会文化多样性日益突出,喧嚣浮躁、追名逐利在部分人群中表现明显。周围如此的存在投影到这类大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喧嚣和浮躁这种他们对整个世界的影像,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心理趋于浮躁和失态,对各种“沉沦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行为盲目认同,进而做出各种荒诞不稽、反叛主流的“异构文化”行为。这种行为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文化失态和失范行为,是受周围世界深度影响的大学生在学校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的一种与校园主流文化及其代表人物相对抗的态度和行为。

    (二)“异构文化”现象是一种媒介行为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那些延伸人类器官的所有工具、技术和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内容,而内容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按照这个理论,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的种种失范的、反主流的讯息以及行为都是一种媒介行为和媒介符号,本身就是含有诸多意义的内容展现。也就是说,“异构文化”行为本身是一种媒介,通过这些媒介可以透视当代大学生身心之中的某些讯息和意义,折射出他们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这些媒介行为有诸多的话语表现形式。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三)“异构文化”现象是一种盲目从众

    文化在有意识的文化之外,也存在无意识的文化。大学生中的那些过度攀比、自杀、破坏、犯罪等“反向”行为,既是那些“问题”大学生在某种意识支配下的结果,又在很多时候体现着文化无意识的支配。不少大学生喜欢跟着自己的直觉走,缺少理性思考和辨析,让自己的内心感觉决定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行为方式,却不考虑由此引发的后果。譬如,大学生谈恋爱讲直觉,跟着感觉追时尚,尤其在从众行为上更加明显,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追随别人,然后盲目模仿和复制别人的行为,而丧失主体理性。当然,从客观环境来看,宽松的、讲究个性释放的大学校园,也为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发生提供了环境支持。

    (四)“异构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重构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系统都是旧有的文化系统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变迁的结果。在当今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的文化系统不断受到冲击,局部甚至被消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激烈碰撞,社会文化这个自循环系统需要不断地更新血液以求自我发展。大学生中“异构文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缩影。部分大学生那些看似怪异叛逆的行为模式有时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竭力突围和重新建构的愿景,他们一边对传统文化规范进行大胆解构,一边又设想重新建构一种新的文化模式,但是还缺少建立新的擎天大厦的文化资本,于是其“人性”被慢慢修改,变得过于桀骜不驯和浮躁。

    三、“异构文化”现象的应对

    面对大学生中的“异构文化”现象,高校以及社会有关方面要充分重视,理性认知,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抵御、教育及引导。

    (一)要历史地审视大学生“异构文化”现象,承认其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存在的合理性

    “异构文化”现象的出现,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常态”,而非突然冒出的异类或怪物。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正处在风起云涌的社会经济文化变革时期,他们身上某些自主而为的行为观念正好说明他们属于“青春本身”,而不是老一辈或者社会主流为他们强加的约束规范。历史也已证明,任何一代人都是创造力、生命力和破坏力并存的集合体,无论少时几多轻狂,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还是由他们所构成,“异构文化”行为只是在特定时期少数人身上发生罢了。由于人在青年阶段多少会具有些激进反叛心理,由于我们正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先从端正自身思想认识方面着手,丢掉偏见,客观地看到大学生中“异构文化”现象存在的合理性,而不是以偏概全地用少数人的负面行为去否定一个群体的价值品质。

    (二)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哲学认为,主流和支流是相对的、运动的、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主流、支流之间会发生位置调换。文化建设同样如此。我们要抵制局部存在的、处于支流地位的“异构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加强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即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当前高校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契机中,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正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学生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大学校园形成统一的或者主流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要不断强化大学生对校园主流文化的依赖感和认同感,坚决抵制各种文化糟粕。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范文2

1.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包括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等多个方面。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建设人本身与探究人存在的意义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创造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人文关怀的表现。另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来说,无论是受教育还是教育者都是人,换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育德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并相互影响,因此,思想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2.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

2.1关心并满足人的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另外,马斯洛认为只有低级的需求被满足后才会想要满足高级的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需关心并满足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人文关怀关注更多的是精神需求方面。

2.2提升精神文明

社会的迅速发展让人的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地转变,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精神需求就会日益增加。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会存在多种多样的精神需求,同样是精神方面的需求,有些人会追求道德情操,有些则会追求低俗趣味。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单单只停留在物质需求方面,更多的是注重提升人的精神文明,帮助人们从物质利益方面上升到塑造理想人格等精神方面。

2.3创建精神家园

由于社会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部分人无法适应社会的转型,从而产生迷茫,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最终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创建精神家园。创造精神家园是人文关怀的最终关怀,最根本的是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达到精神自由与心灵自由的境界,同时也是是现代化教育的最终目标。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的策略

3.1加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与方法

思想政治课程无论在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当出现不同的论点时,学习的要点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与方法,形成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在讲解三个代表思想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针对核心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对三个代表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分析和讨论过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三个代表思想的看法,从而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的习惯,对我国的国情有进一步的了解。

3.2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早地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在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同时,让人文关怀内容渗透到活动中,积极开展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例如,开展下乡支教的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贫困山区的教学环境以及山区孩子对学习的渴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3教师加强人文关怀内容的引导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所具备的要求更加高,需要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学生的学习最需要兴趣,教师应当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人文关怀内容的引导。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发言或判断存在一定误差时,教师尽量避免正面的批评。高校学生最大的特征是自尊心较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会虚心接受教师所提出的建议与批评,并主动改正。另外,教师对于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所讲述地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创建轻松的学习环境。

3.4不断地完善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心灵世界变得越来越空虚,甚至有少数人的社会道德观念都令人堪忧,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并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提高道德水平。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在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坚持以作为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第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4.结束语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73-03

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承担对在校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与相对独立性

1.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性与连续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完成教育目标,共享教育资源,共用教育载体,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1)两者的教育主体具有交叉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好坏。在大多数高校,从事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也承担研究生公共政治课;在个别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由部分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组成教学小组共同完成,这既是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本科学生在课堂上近距离地感受名师风采,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本科生对理论的学习兴趣、了解前沿问题,增加本科生政治理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外,本科生是高校中思想最活跃的群体,研究生的思想问题在本科生身上也有反映,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与本科生接触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便于集中应对。教育主体的交叉性,有利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发挥作用,使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2)两者的教育内容具有衔接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既不是简单重复,更不能彼此孤立,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与提升。如果没有本科阶段对理论的“认知”与“识记”,不可能有研究生阶段的“运用”与“创新”。在具体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本科生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与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有重合,前者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预留充足的空间,重在讲清楚讲明白,后者要针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讲深、讲精,注重思考和提升。这样既能保证教育的连续、深入,避免出现炒冷饭或者把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搬硬套地复制到研究生教育中去,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也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两者的教育效果具有互补性。没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达到应有的水平和效果,高质量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大致相同,两者共同分享校内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载体。本科生群体的课余时间较多,组织和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以本科生为主体的校园广播、主题教育活动、校报等校园媒体营造的教育氛围则有利于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生群体普遍比较成熟、沉稳,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与本科生不同,他们通过定期举办学术论坛、读书报告会、参与网上时事论坛讨论等形式能够带动本科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引导本科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另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能够吸引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参与、加强互动,在教育效果上优势互补。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与独立性。

(1)两者的教育层次不同。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都从属于高等教育范围内,但是,两者所处的教育阶段不同,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不同,本科生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生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两者在教育体系布局、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体例以及各自的功能定位方面都有区别。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比较长,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渠道和教育载体更加多元化,而研究生教育更强调“管用”,侧重“少而精”,而且,两者在教育层次上的差异不是高和低的差别,而是高等教育目标指导下具体的教育阶段的差异,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能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去拔高本科生教育,也不能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去应付研究生教育,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并不妨碍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两者的教育对象不同。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起点,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自主意识较强,思想开放、个性鲜明,容易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以及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集群性较弱,群体内部异质性较强,比较分散,经常以个体为单位活动,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失衡现象,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另外,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对理论的需求程度和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意识到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教育群体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对策,体现教育的针对性。

(3)两者的具体教育目标各有侧重。从宏观上来说,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但是,由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教育阶段的不同,两者的具体教育目标也各有侧重。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规范言行、提升道德水平,在理论教育方面,强调学生要“知道”“懂得”,能够感受到的魅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提供科学的思维工具,缓解心理压力,塑造健康人格,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在理论教育方面,强调要“知其所以然”要“透彻”,能够用解释现实问题,验证的真理性。当然,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是各有侧重,有所区别。

二、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两者的相对独立性,以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司其职”,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两者的区别容易被忽视,出现以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一种表现是质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或者根本没有必要。长期以来,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思想较成熟,自主意识较强,社会化程度较高,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成熟,而且,一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大。这种观念导致对研究生疏于管理,认为学习和学术研究才是研究生教育的全部内容。另一种表现是把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直接复制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两者的教育背景、教育环境相同,本科生遇到的问题在研究生身上也有反映,忽视了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中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这两种表现的后果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严重向本科生倾斜,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人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导致研究生处于“散养”的状态,思想困惑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关注和解决。研究生党团组织的作用被弱化,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而且,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存在很多空白点,研究空间很大。

2.忽视两者的联系,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彼此孤立。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都从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极大的交流空间。然而,长期以来,受到本科生在校人数比例较大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彼此分离、各自为战的状态,出现了一强一弱、一重一轻的态势,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一种表现是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给研究生教育更多的预留空间,教育目标与本科生实际相脱节,超越教育阶段,出现大而全、假而空的倾向;由于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全局意识,在教育过程的设计中不是从本科生教育的薄弱环节出发,给予必要的补充和强化,而是重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部分地与本科生重复,博士研究生的教育部分地与硕士研究生重复,导致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降低,仅为了赚学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感受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性和实用性,收效甚微,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种表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对策的选择上缺乏必要的衔接,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做好“启下”的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有效地“呈上”,两者之间出现断层,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大打折扣。

3.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自存在的问题使相互支撑受到限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本科生阶段不可能完成全部的教育任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重复本科教育的工作,两者之间需要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但是,两者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局限性使得彼此之间的支撑作用受到制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以及西方社会思潮影响的背景下,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范式尚未完全建立,还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不够多样化,教育对策显得被动、滞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似有实无,适应超越规律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部分高等学校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专职工作队伍,条件保障还不完全到位。特别是面对研究生规模扩大、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的新情况新要求,还缺乏积极应对的有效办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仍然处在调整中,辅助教材建设还不完善,研究生导师的作用以及研究生的自我教育亟待加强,这些因素限制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对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和提升作用不明显。

三、理顺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对策

1.尊重相对独立性,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要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同等重要,并非可有可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要改善目前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失衡的现状,认真学习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适当增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持续的资金支持、具体的制度建设以及师资力量的保障。第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新一轮课程调整为契机,缓解原有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而言,与本科生课程要体现吸引力和丰富性不同,研究生课程要体现思想性、学术性、时代性和实效性,要重点解决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内容部分重复的问题,在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为博士课程预留空间,保持课程体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加强不同层次的课程之间的联系,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之间要体现出梯度。研究生课程要对专业课程具有渗透性,重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在辅助教材建设上要体现出时代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不回避理论难点以及时事热点问题,能够有助于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对课程选读篇目要做基本规范,避免盲目肤浅或者与时代脱节。第三,重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专职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的教育作用,鼓励和引导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尤其重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2.尊重关联性,加强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第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全局意识。对于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工作,专业课教师以及相关管理部门都承担育人责任。其中,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整体,两者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占有以及师资力量上都有交叉,只是具体分工各有侧重,不存在根本对立,不能人为地把两者分开。第二,为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以学科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为依托,通过学术会议、学科建设以及教师培训等契机有意识地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在高校内部,要通过文件学习、理论探讨等形式把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交流制度化、常态化。第三,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和渗透。通过建设互联网空间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营造开放、共享、畅通、便捷的交流空间,打破以往各自为战的教育格局,使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空间内实现体系融合、资源整合,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达到加强了解、消除隔阂、增进融合的目的。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灌输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246-01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只有把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灌输与渗透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它具有灌输性和渗透性。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灌输,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表面上的含义浇灌或者是将其等同于应试教育中的死记硬背。其实灌输不仅是一种方法,还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引导和启发为主,用科学的理论来教育人、武装人。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进一步论证并深化了马克思关于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从外部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的思想,列宁当时提出“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强调的是科学、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通过自发的方式产生,而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宣传等自觉的方式才能掌握。[1]

另一方面,渗透性则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平日的业务和管理工作一起来开展,用人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体现的是“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使有关的理论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所理解。即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程度,把思想教育深化在文化知识教学、审美欣赏及衣食住行等日常行动中去,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

二、灌输与渗透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指向是人,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必须了解灌输与渗透二者之间的关系,将灌输与渗透进行有效地结合,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是指社会的教育者将特定的思想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用一种能够让受教育者接受的方式、方法,把科学的理论内化在教育者思想中,成为受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教育过程。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坚持渗透原则,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将教育的内容、方法理论融合到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之中,做到贴近实际、融入生活、面向群众,把日常事务和管理工作有效结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只有将灌输与渗透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是灌输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二者有时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不坚持渗透性的灌输,就是脱离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自然熏陶下得到提高,是一种“空对空”,渗透是为了增强灌输的实效性,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成效,为了灌输而渗透,不坚持灌输性的渗透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2]

如在日本人的世界观里总是脱离不了等级的传统观念,对于日本人来说,承认等级制度就像呼吸一样极为自然。因为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等级制度的观念,当孩子还在襁褓的时候,母亲就会按住自己孩子的头部让他学会鞠躬,立足于辈分、性别和长子继承权的等级制度,构成日本的生活基础,同时也使得等级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在灌输的同时将其观念内化于生活中,从而渗透扎根于骨子里的一种东西。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的不是日本的等级制度,而是其将灌输与渗透运用得淋漓尽致的方法。

三、工作中要防止的两种错误倾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将灌输与渗透结合起来,要避免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强调灌输而忽略了渗透,这样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即一味灌输,急功近利,死记硬背马列主义词句,搞本本主义。这样只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总是在原有的起点上无所寸进,难以从更高、更深、更全面的角度来实施德育教育。而另一种是只重视渗透而否定灌输,一少部分教育者在所谓“改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借口下,片面否定灌输的重要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讲渗透就行了。长期如此,必将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出现滑坡,因为它主动放弃了思想政治工作这块主阵地,放弃了长久以来党在宣传工作方面的优良传统,消减弱化了人们在政治觉悟上的先进性,人们也将失去精神支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全方位的巨大工程,完成这项工程我们不能将灌输与渗透当做对立面,而是要在教育的形式上做灌输,在教育的方法和载体上融入渗透,做到将两者有机统一。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学校日常的行政管理、文化课教学、党团组织活动以及行为规范教育等相互配合、互相融入,才能使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达到效果。

【参考文献】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范文5

首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作为员工思想观念的体现方式,都是以提升员工思想道德水平为发展目标,以此来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提供相应的服务;其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开展过程都是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且运用思想教育方法来正确指导员工的工作行为规范,从而使得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在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再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在工作模式上存在相似之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通常是以身作则或者以模范带头来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企业文化则是采取领导带头或者模范带头等方式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因此两者在工作模式上是非常相似的;最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发展当中的作用是相似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将个体意识逐步同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在其工作开展过程中,将社会意识作用在个体意识培养中。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企业与员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思想与情感上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意识与员工意识的交融过程,从而使得企业文化体现出其民主与和谐,进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企业文化的发展能够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契机,并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在科学高效的企业文化当中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以此来促进企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水平的同步提升。

二、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条件

首先,企业文化的发展能够进一步拓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从而使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工作模式更加能够符合企业发展与市场发展的需求,以此来将企业发展的经济与文化元素进行充分融合,从而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生产中的效用水平,同时企业文化的发展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企业文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并且也丰富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从而使得其在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及员工集体团结意识的培养上提供了充分的文化环境保障,以此来使企业的向心力与市场竞争力以新的方式和内容体现出来。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在功能发挥互补协调

首先,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进行加强及其工作内容与模式的创新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文化稳定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对员工在市场的激烈竞争当中的生存意识及发展意识和危机意识等个人发展问题上进行指导和提供相应的帮助,而企业文化则是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及其创新创造出合理高效的环境条件;其次,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例如基础设施的改善、人员的配备和各项规章制度等,从而使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具体的形式得以体现,并且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融入到部门之间、领导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协调与处理等;最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以企业文化相关理论为指导思想,并且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拓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丰富自身的工作内容,从而使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充分满足企业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经济竞争力。除此之外,企业文化通过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宣传与拓展,能够使企业文化的发展以及作用的发挥更加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四、结语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要走上科学化,就必须不断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良好状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信息管理已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保证他们的思想安全,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在高校中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属于特殊的管理活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而在西蒙看来,“管理就是制定决策。”彼得・德鲁克则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是一种器官,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文化。”而我们公认的管理是法约尔在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定义的:“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有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在同一组织、面向同一对象开展的活动。两者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实现整体的培养人的目标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环境具有同一性,都是在一定高校中进行的,同处于校园的内外环境的影响之下;职能具有互补性,思想政治教育史管理的基础,是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的重要方式,管理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证,没有严格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流于形式;资源具有共享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都是通过综合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来实现育人目标的。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张耀灿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管理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创造性活动。”[1]在大学里,则是校园内部的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管理人员通过管理手段对校园内外环境及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 信息管理的内涵

信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内容,是任何管理的重要内容,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沟通的主要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在当前,携带各式各样信息并以迅捷著称的网络正在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延伸,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查阅相关信息,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给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加大,信息性质也就变得复杂了,如果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上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不主动选择积极有益的信息,必然会导致不良的影响。真实、及时、适量的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础,有利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当的信息量能促进个人的发展,科学管理必须有足够有用的信息量而不是一切信息,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 信息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等其他媒体中精选出有针对性的最新的事实材料、理论研究成果、典型事例来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境界,来实现全球信息共享,充分调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想象力和求知欲,自觉地努力学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知识的海洋去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为更好地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自发地做好准备。如果没有信息管理,就会因为网络信息的庞杂使网络上充斥的各种信息涌入学生的头脑,其中包括一些人故意传播的错误思想和主义的论调会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不能坚持社会的主流思想,不能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同时,网络宣传内容与教育者所宣传灌输的信息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会增加教育者了解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难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障碍。

其次,信息管理可以丰富信息资源、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崭新开放的环境和广阔的教育空间。现在许多教育者都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样化教学,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利用网络信息的方式引导加强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专业前沿研究的分析能力,及时获得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综合素质,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面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加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多元文化的冲击、信息垃圾的污染等负面影响,不少学生思想浮躁,急功近利,对理论的东西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对社会存在消极态度,这就需要信息管理制度来保证学生的政治观念、民族意识、道德意识不动摇、增强对信息的选择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信息管理可以对信息资源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广泛存在、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进行深入了解,为以后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创造条件。网络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五花八门的信息资源,包括各个国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大量知名研究学者的最新学科动态,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有利于教育主客体、内容、方式、评价等各要素的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因此,注意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是保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只有充分利用信息管理是学生真正把学到的东西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才能保证“文明型国家”的和平崛起。(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蔡丽华著:《网络德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