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经济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的经济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的经济含义

经济学的经济含义范文1

随着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们的经济学也面临着创新与发展,经济学的视野也将由经济领域扩展到人类社会大舞台,这个时代也可以说是需要真正的经济学的时代。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学,它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科学总结,并进一步指导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全过程,确切地说,它是关系人类生存的行为科学。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经济学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其内涵也得到深入地发展,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学并加以合理运用。当前,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我们的经济学面临着一个破旧立新的任务,首先表现为经济学理论的先导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

第一,我们的经济学理论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传统思维定式,在应该与不应该之间,我们更多地在忙于价值的判断,却往往忽略了价值的创造,而且也使我们的理论的每一大胆设想,都受到自我否定,无法找到最佳突破口,最终使我们的理论不仅无法自圆其说,而且也无法突破过去来指导现实,最后众家之言,往往成了一家之言。当前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章可谓铺天盖地,但哪一个给了我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启示呢!

第二,我们的经济学理论,还没有走出纯理论的范畴,理论的艺术性还仅仅停留在书本艺术上,严谨的演绎、归纳代替了事实的生动具体研究,从而把我们的视线引向欣赏一种理论的逻辑美而忽略了经济事实本身的趣味性,结果,我们只能满足于一种纯理论的“因为”和“所以”,而无法更好地透视经济生活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将经济学限定在一个“专业”的范围里,忽视了其任何事物都具有的艺术内涵,人为地阻碍了经济学的传播,以超然的态度拒绝了人民大众,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至多这不过是“昙花一现”,而被束之高阁。

第三,我们的经济学理论,还没有走出伦理中心主义,道德理想主义成为社会思考的起点和归宿,在经济过程中过多地注重道德良知,而忽视了经济理性。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建立,是以经济为先导的其他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等社会要素相辅互动的历史过程,市场经济要求高度秩序、法制化、制度化,要求以人为中心,由理性经济人向理性社会人的转变。而我们的经济学理论也要突破感性思维而上升到理性思维,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在“利”的面前并不是无往而不胜的,还需要制度与法律的严格规定,因而以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来阐述经济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当然,我们从来都不会抛弃伦理道德的社会辅作用,)当前,这种情况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大量社会现象与传统思想的冲突。事实表明,市场经济呼唤理论的先导作用,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有待于上升到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从生存的角度来正确认识并运用经济学的艺术承认伦理道德的制度规定和行为准则。

最后,由于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漫长的思维困顿,难免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改革以来,盲目的引进,大量的重复建设,短期化经济行为,经济效益的严重滑坡,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代价。而理论上的“拿来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经济行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是一个古老训诫,我们不得不拿来自醒。

综上所述,经济学理论发展的相对滞后,使我们缺乏对现代经济学的清醒认识,也很难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关键是我们忽略了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共融性,而将人类经济活动外在于人类其他活动而独立发展,从而忽视了现实社会的真实存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不能仅仅从追求财富增加这一狭义目标考虑,应该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社会中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学的“经济理性”向“社会理性”的升华,这意味着经济学不仅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历史学和社会学,并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其中容纳着更多的人性,也体现着经济学由社会伦理→经济理性→社会理性的发展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展开,经济观念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入地进入千家万户,人们也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关注国家的经济,因为经济的发展已经与人们的生活紧紧连在了一起,经济学不仅是一种社会科学,尤其是一种行为科学,而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准则,并进而体现一种人生哲学,影响人类的物质精神追求,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中,经济学体现为人类生存的艺术,亦即经济学的艺术内涵。

其一,经济学的艺术性,就在于从复杂的经济生活中,找到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利用这个客观规律,达到预期目的。这正如“疱丁解牛,避其筋骨,达到游刃有余”,从而取得预期效果。

其二,经济学的艺术性不能忽视其哲学前提,即体现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经济学。每个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都是以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它源于对生活的密切注视和人类的关怀,由于对人类生活认识的深度、广度以及认识角度不同,对经济学中的观点也是有分歧的,具体的经济行为也千差万别,只要这种行为合乎经济和社会理性,便体现了经济学的艺术性,从而体现经济学艺术的多样性。在现实生活中,就体现为繁荣的市场取代计划的单一形式,经济进入了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代,经济学不再是象有些人想的那样单纯,而是融汇着人类所有奇思妙想,聚集在人生的竞技场,谁又能说经济学不是一种生存的哲学?

其三,经济学的艺术性还在于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大胆借鉴,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所谓借鉴不是彻头彻尾的“拿来主义”,需要我们立足国情、区情,学习人家好的、有用的东西,这里不仅指西方的,还有我们祖先的,也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少些盲目,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创新就是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大国搞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突破,在市场经济中谋求大量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勇气和魄力,也需要方法的创新,这是一个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而经济学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这种借鉴和创新本身,而且在这个借鉴和创新的过程中还能使我们不断深化对经济学的认识。

经济学的经济含义范文2

1 经穴命名的涵义

经穴各有确定位和名称,而经穴的穴名则各有其内在的涵义,其中包括了经穴所在部位的局部解剖牲特征,穴位与脏腑经络的联系,穴位的功用及经报的流注等多层次的涵义,且取类比象于天文、地理、音律、八卦等,故对针灸经络的理论研究以及临床治疗疗等均有很大帮助。唐,孙思邈《千金方》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针对穴名中某些字的含义,清,程扶生《医经理解》则释之更详:“海,言其所归;渊、泉,言其深;狭者为沟,渎;浅者为池、渚;市、府,言其所聚;里、道,言其所由;室、舍,言其所居;门、户,言其所人;尊者为阙、堂5要会者为关、梁;丘、陵。言其骨肉之高起;,言其骨之空阔;俞,言其气之传输;天,以言乎其上;地,以言乎其下;迎香在鼻旁,言鼻由此迎香而人;承泣谓其穴卜临于目:四白在目下一寸,四面皆白肉;颊一如机轴,颊之肌肉转动处也;不容,言水谷至此已满而不下容;承满在不容下,其承者己满也;水道正当膀胱,为出入之道;水分正当小肠,言由此而分别清浊,水液人膀胱,渣滓人大肠也;食窦谓食气从此窦人;胸乡谓胸中乡也;中膂俞在二十椎下,膂,脊中肉也;院脘,胃腑也,上脘谓胃之上口。”表明古人对愉穴的命名是有其内在依据的。

从脏腑而论,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孙思邈《千金翼方》又论:“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门户者,神之所出入;穴名屋舍者,神之所安;穴名台者,神之所游观。”故有灵台、神门、神堂、魂门、意舍、魄户、志室。胃为水吞之海,故为胃仓。俞者。输也;言脏腑经气输注之处,故有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胆俞、胃俞、人肠俞、膀胧俞、二焦俞等。因经脉交会之处命名,则有百会、三阴交、三阳络等。若据穴位所在之形象特征而命名的,则如锁骨上缺凹处命名为缺盆,膝前如牛犊之鼻端则曰犊鼻,肌肉隆起如鱼腹则曰鱼际。更有孔穴如乐器的和、丝竹空;拇趾形似圆盖的敦器即名大敦;腿肚犹如贝壳,而穴居其前方沟缝之中则曰蠡沟。巨阙是宝剑之名,比喻胸骨。囟会乃囟门封合之处,其它如耳门、颧、臂脯、肩、乳中、乳根、髀关、腕骨、颊车、玉枕、会阴等皆言其穴之所居;以取穴姿势命名的有箕门、居、仆参等等。可以说这些穴名均表达了其穴所在之处的解剖特征及生动象,既给人以记忆之便,同时还兼具文文学价值之美感。

穴位命名的方式是多样化的。除上述而外。以经脉命名的,有带脉、太冲;用五音命名的有少商、商曲;用八卦命名的兑端。以天文方面假借星名的,有太乙、天枢、太白地机、天柱、天池、天泉、四渎、天井、中极、萦宫、华盖、璇玑;又有列缺是闪电,丰隆是雷声。以地名命名为穴的,有曲池、梁门、梁丘、金门、石门;有商丘是县名,昆仑是山名,廉泉是泉名,清冷渊是水名。也有以治疗作用命名的,如瘛脉治瘛口,神堂安神志,光明基眼不明,筋缩治筋挛缩;风府及风门,乃授风之要穴;归来如当归,皆妇科之良方。听宫谓耳之司听;睛明谓目视可明。人体中,气血津液渗流如水,《灵枢・经水》云:“夫经水者受人而行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因此古人用水来比喻经气的流注灌渗,故借用沟、渠、水道、池、泽、井、泉、渊、渚等的名词作为穴名。尤其生活在大自然中,离不了丘、陵、豁、谷,《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豁,肉分之间,豁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说文》载:“年土高曰丘,大阜曰陵”。故它们都象征着人体某些部位的形态,古人用作为穴名,确是惟妙惟肖,匠心独运。

2 临床价值

经济学的经济含义范文3

【关键词】劳资关系涵义 新古典经济学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 经济学

劳资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社会以后,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的劳动关系才历史地演变成劳资关系。关于劳资关系的经济学研究也历史地产生了,并且因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研究视角和不同的分析范式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其中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三种不同分析范式下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一、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中的劳资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建立在“一个有层次的假说体系”之上:天然而非历史地形成的私有产权、理性的经济人、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完全的契约(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等。一方面,厂商(Firm)被抽象为生产函数,“用来表示厂商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某一种组合同它可能产出的最大产量之间的纯技术关系。也就是说,厂商产出一定量的产品取决于不同生产要素在一定组合比例下的投入量。”其中,劳动和生产资料(资本)是两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所以生产函数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据1899年到1922年美国的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关系,而得出的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函数:

Q=ALaK1-a

其中,Q代表生产量,L代表劳动投入量,K代表资本投入量,A、a是常数,1>a>0。这一函数后来又扩大至整个生产领域,被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另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厂商模型所包含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的报酬”,由外在于企业的市场决定。这样,在新古典分析范式下企业被抽象成生产函数,“它们似乎是任何人都能操纵的机器:从一端放进猪肉,另一端就产出香肠。”在生产函数中,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也只是被抽象成生产要素间的技术经济关系;而劳资关系形成的由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组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被视作天然;企业内部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权利分配关系被放入“黑箱”,就连两生产要素所有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分工协作关系也被忽略不计。

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分析范式中的劳动关系

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分析范式中,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架构和分析方法,同时引入了制度因素。从而,企业(厂商)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生产函数,而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制度类型。在企业中“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它合作的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交易费用因交易量的减少而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率提高了,所以企业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对价格机制的替代”。詹森和麦克林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同时,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仍然坚持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的第二个假定,即契约内容基本由外部市场条件决定。因此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分析范式中,劳资关系就不再只是劳动和资本的技术经济关系,而是一种企业内部要素之间的契约关系和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委托-关系,而且这组契约是“一系列契约”中最为关键的一组契约。基于这组契约,资本所有者与雇员劳动者在市场上实现了平等的产权让渡;劳动者以一定形式取得报酬,资本所有者获得了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使用权、支配权;劳动者被“内化”于企业之中,企业的权威也因此能够取代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

总之,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分析范式中,劳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天然的私人产权”或“没有历史的产权一般”(张克难)的基础上由市场而形成的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委托-的契约关系。虽然他们也承认在企业内部两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等权力安排呈现为不对等,但只把它归结为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产生因防止偷懒行为的激励的需要等外在性因素(阿尔欣、德姆塞茨)。

三、经济学分析范式中的劳动关系

经济学在方法论上与新古典主义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有着根本的区别。经济学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社会历史环境中去把握经济现象的经济实质和发展规律。

在经济学分析范式中,企业既不是一个抽象的生产函数,也不仅仅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和“一系列契约的联结”,而是一个建立在历史地形成的特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由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契约形成,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控制劳动的权利结构,以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它既说明了企业作为生产组织的一般性质,也阐明了企业的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占有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

作为企业重要关系之一的劳资关系,同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构成的委托关系相比,是马克思分析和研究的重点。马克思始终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放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架下进行分析。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架下,劳资关系表现为资本的所有者同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雇佣关系。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为历史前提的,是“建立在先于社会产品的分配并作为其前提的生产要素的分配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建立在作为工人的商品的劳动力和作为非工人的财产的生产资料互相分离的基础上的。”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必须有一个足以同时雇佣相当数量工人的个人资本。只有在本人完全不必劳动时,这个雇佣劳动的人才成为真正的资本家。”在这个历史前提下,劳资关系虽然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为一种平等的产权让渡关系,但“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进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我们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其后――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所以,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劳资关系表现为一种因生产要素分配不对等而形成的权利不对等的经济关系,其实质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劳动力剩余价值(劳动)的雇佣关系。

四、结论

新古典经济学虽然看到了两大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可完全替代性,但并没有对二者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分工协作关系作具体探讨,只是把劳资关系抽象地看成一种经济技术关系。新制度主义虽然看到了基于生产过程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只是把它规定为建立在“没有历史的产权一般”基础上的平等的契约关系,其实质是从一种抽象(生产函数)走向另一种抽象(制度一般)。只有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将劳资关系纳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畴里,看到了劳动力市场上契约平等背后的控制与剥削关系,从而将劳资关系历史地归结为一种反映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生产关系。由此,劳资关系的涵义在具有劳动关系一般规定性的同时也具有了作为劳资关系特殊的社会规定性。

所以,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学三种不同的分析范式下劳资关系涵义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将劳资关系的涵义归纳为:劳资关系首先是在劳动过程中即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种生产要素的结合中所必然发生的分工协作关系,它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就其本质而言,劳资关系更是一种反映特定生产关系的社会经济关系,它体现并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尤其是所有制关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

[3] 范家骧、高天虹: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4] 林岗、张宇:与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经济学的经济含义范文4

一、外贸背景知识的基础性作用

经贸英语函电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范畴。它是英语写作与外贸实务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而它的作用是与外商进行外贸业务的洽谈和协商。毋庸置疑首先经贸英语函电的操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英语功底,而同时又必须要熟悉外贸实务的背景知识,二者缺一不可。缺少外贸知识背景的经贸英语函电的操作者就好像无米之炊。学生虽然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英语功底,但是不能将经贸领域的具体问题应用到实践领域,这样达不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可见,外贸业务知识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经贸英语函电写作的这个特性才体现出其与普通英语信函写作的区别。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它的内容上得到证实。基本上国内所有的经贸英语函电课程的目录都包含以下章节:①建立业务关系;②询盘;③报盘;④还盘;⑤订货;⑥接受;⑦签约;⑧包装;⑨装运;⑩保险;付款;索赔,等等。每一个章节都是在相应的外贸实务的背景下来学习如何撰写相关业务洽谈与协商的信函。同时也要了解国家的外贸政策及规定的变化,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学生才能在写作经贸英语函电的时候有的放矢,不会不知所云。同时对商务谈判也会有比较理性的判断。

二、外贸环节程序的基础性作用

外贸业务是一种类似于程式化的业务类型,对于其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程序的规定。如果不了解这些程序步骤也就不会清晰的了解经贸英语函电的写作目的。在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中所涉及到的主要的程序有班轮的运输,信用证的使用程序,保险的办理及索赔等。如果不知道对于每一个环节所涉及到的具体的操作程序,那么对于业务对象所诉内容就会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懂,那么也就谈不上拟写正确的信函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信用证付款的例子中得到充分的理解。由于信用证付款方式是属于银行信用的付款方式,这种付款方式要求买方首先申请开立信用证,然后卖方审证无误后发货发提单,之后由银行层层垫付货款。这样的付款程序相对于其它的方式要复杂很多,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具体做法就很难跟商业伙伴或者银行进行信函的沟通或者谈判。很多学生在学习外贸实务知识尤其是程序类内容的时候感觉很枯燥,难以理解,不愿意做深入的理解。这样在写信函的时候容易造成思维混乱,文字不清的现象。

三、专业术语的基础性作用

外贸函电既然是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体现着学生的交际能力,而这个交际的基础就是外贸领域中所涉及到的特殊的专业术语,所谓的行话。诚然,基础阶段的英语能力是外贸函电应用能力的基础,而外贸函电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则是基础英语能力的扩展和延续。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基础英语学习,基本都达到了一定的英语水平,所掌握的单词量、语法和句型,以及对于篇章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此外,学生通过相应的外贸专业课的学习,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等,对于整个国际商务业务的各个环节都已经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商务英语函电这门课程。“根据对外经贸商务活动的实际运作过程,函电内容会涉及到建立贸易关系、询盘、报盘、还盘、订单、支付、包装、运输、保险、索赔与理赔、等各个业务环节。”在教学过中,教师在学生掌握词汇基本意义和实用熟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商务专业术语的含义和用法,这些与之前所学习的基础英语词汇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例如:

1.offer在基础英语中作为名词使用是“提供”的意思,而在商务英语中表示“要约”或“发盘”(“一方当事人向特定的他人作出的以一定条件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并标明一经对方承诺受该意思表示的约束。”)

经济学的经济含义范文5

随着国内各行各业对法语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中院校开设了复合型法语相关专业,培养具备法语语言运用能力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能服务于各领域从事语言交流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许多岗位需要的并不是单一的语言翻译人才,而是具备专业领域知识,相关职业技能,运用法语作为工具从事跨文化交流的工作。为顺应这一需要,许多高校开设了复合型法语相关的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法语翻译课程为普通高校法语专业必修课程。而在复合型法语相关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法语翻译课程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无论涉及哪个专业领域,都需要掌握中法两国语言的转换技能。因此高年级的法语学习者在具备一定法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需要通过翻译课程来锻炼自身的语码转换能力。该课程结合法汉翻译理论,注重实践技巧培养,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法汉翻译能力,翻译技能的训练也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然而,繁重单一的技能训练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本课题尝试在复合型专业背景下将翻译课堂上的技能训练型教学模式向文化导向型的教学模式转变。

1 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语言翻译课

法语语言教学与英语等其他语言教学过程类似,听、说、读、写是语言运用的四大基本技能。而这些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训练,“译”也是如此。将翻译当成一种技能,将技能训练作为翻译课的重点,即通过反复练习、总结技巧、积累经验来锻炼巩固翻译能力,这是传统翻译课中的教学要点。熟能生巧,强调的是通过实践来训练翻译技能。

法语翻译课程为普通高校法语专业必修课程。因此大多数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往往注重翻译的技能训练,通过对大量文学语段翻译技巧的分类、归纳,总结出词汇、句子及语段的翻译方式,并将此运用于实际翻译过程中。

因此,传统的法汉翻译课的授课中大致有以下两个倾向:一是以语法为主线,侧重于词类、简单句、复杂句的分析、归类及翻译。二是以技巧归纳为纲,从具体的语句出发,分析归纳翻译方法及技巧。

但不可否认的是,翻译是一项综合性的语言转换行为,其中不只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许多信息跳出语法的条条框框,从字面意义中往往蕴含了深层次的文化信息。而且抽象归纳出来的技巧往往也不能适用于丰富的语言现象,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过多的技巧归纳,繁琐单一的句型训练往往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缺少了对语言内涵的关注,失去了翻译过程的逻辑思考与合理想象过程,导致翻译的语言失去了生气与活力。“外语学习的结果不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更可以是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担”。因此,单纯强调技能并不足以激发学生的主观思维探索,在字句语段意义上进行推敲,追求翻译的最高境界“信、雅、达”。

2 以文化教学为导向的法语课程改革尝试——以我校法汉双播专业背景下的法汉翻译课程为例

为改善这一状况,在法语翻译课程的教学中加大对文化的关注,培养学生从跨文化角度来理解翻译行为,是本课题的一大尝试。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需要依赖语言来进行传播。中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始终是法汉翻译过程中的一道鸿沟,但他们之间的共性又为翻译提供了无限贴切的可能。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码转换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沟通的过程。要做好翻译,离不开对来源语与译入语背后文化的理解。因此,在翻译课堂上,了解翻译语句背后的中法文化背景是极为重要的。

尤其在一些复合型法语类专业中,法语语言的学习结合了一定的专业方向,更要因材施教,避免重复机械的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以浙江传媒学院2008开始开设的播音主持艺术(法汉双语)专业为例,该专业是为顺应广电传媒、对外传播领域对法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旨在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又具备汉语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法汉双语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理解法语语句,并用恰当的中文表述是相当必要,该课程也是学生提高实际翻译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长期开设该课程,积极探究教学方法,旨在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法研究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基于该课程的重要性和本专业学生的特色性,笔者认为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应紧密结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扬长避短,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将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学生感兴趣的文化方面,灵活使用教材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方式帮助学生切实提高翻译水平是该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本教改课题拟探讨如何在双播专业学生的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完成技能型教学到文化型教学的转变。提出淡化常规技能型的教学模式,强化文化在翻译中的主导因素,引导学生重视法汉双语文化背景的培养,发挥译者主体意识,兼顾逻辑与审美,从文化角度理解翻译的技巧与方法,并使用他们感兴趣的题材,调动他们对于翻译实践活动的热情。

当然,从技能型教学到文化型教学的转化,笔者认为因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并不是抛弃技能完全转向文化,而是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文化上理解翻译行为,在翻译实践中提高翻译技巧,逐步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建立翻译学习与练习共融的模式。

(1)合理选择翻译题材。传统翻译课程选取的题材往往偏向文学题材的翻译,名家名著,原语及译入语经典且典型,更适合研讨翻译的理论及技巧。但这类题材例句也通常冗长晦涩,在法汉双播班上教学时,往往碰到学生因知识结构局限,而导致兴趣缺失,难以理解翻译精髓。对翻译技巧的零零总总也是一知半解,难以吸收。如翻译中词汇的词性转换,句子中长句的分割,句序的前缀后缀,令学生总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翻译的题材例句十分关键。政治、经济、新闻类各题材的翻译在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占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文学题材也十分重要,但完全可以选择都德等学生们熟悉喜欢的作家作品,而不是死啃普鲁斯特的长句。有了一定的熟知度,学生才会有兴趣去从事相关的题材翻译。

(2)在教学方法上引入文化的因素。传统翻译的教学往往关注词、句的本意、引申义,从小处细节处运用翻译技巧,处理每一个信息点。对于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的职业方向往往是新闻传播经贸类的法汉双语运用活动。他们并不从事严格的专业的笔头翻译工作。那么在日常翻译过程中,技巧的运用就会被相对弱化,更重要的是特定语境下,语句真正涵义的理解与解说。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了解文化背景,理解原句,并尊重译入语的文化特性表达原语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才是最重要的。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在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度上欣赏、从事翻译行为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3)在指导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实践翻译的基础上,引入翻译的理论,从大处着手,让学生从他们已进行的翻译活动中探讨翻译的本质与译者的主体性,学会从文化上尊重作者,尊重读者。理解逻辑与审美的关系,体会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可译与不可译。从文化教学的角度着手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让学生在翻译中掌握翻译技能。

综上所述,笔者主张在复合型专业背景下应从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和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将传统的技能型翻译教学转化为文化型教学,从文化角度教授翻译课程,而不拘泥于翻译本身的技巧法则,灵活发挥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地态度从事翻译实践过程,在实践中体会理论技巧,潜移默化提高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德明.法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冯百才.新编法译汉教程[M]. 外文出版社,2004.

经济学的经济含义范文6

关键词:框架和内容 证明和推理 图形和案例 理论和政策 宏观和微观

国际经济学是运用微观、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些工具和模型,研究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一门经济学课程。这门课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和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两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1;作为一门实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运用了大量的几何图形和数学公式来阐述各种理论;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各种理论本身以及理论之间的假设前提、模型结论、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关联度很高。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感到吃力,课堂教学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笔者在多年的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的课堂教学思路,具体来说,就是对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

一、简单框架和复杂内容的结合

国际经济学揭示了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和体系。根据田国强的分析,一个规范的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个部分组成:①界定经济环境;②设定行为假设;③给出制度安排;④选择均衡结果;⑤进行评估比较2。这一基本分析框架为几乎所有的国际经济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普遍、规范的分析方法。尽管国际经济学理论众多,模型不一,图形繁杂,但都可运用这种简单统一的分析思路。所不同的只是,需要根据具体理论不同的假设条件、推演过程、结论等,填充复杂不一的内容。比如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到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等,就是一个不断放宽假定前提条件的过程,相应的模型结论以及政策含义也就各不相同。将复杂不一的理论简单化,又在简单的分析框架中填充具体复杂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个“复杂——简单——复杂”的分析过程。这种讲解有助于学生的轻松学习和正确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理解经济现象、从事经济学的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数学证明与逻辑推理的结合

国际经济学在研究和探索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程度问题时,自然需要使用一定的数据、图表、数学(模型)等工具。数学是最严谨的一种形式逻辑,借助数学模型可以把逻辑关系一步步推演下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3。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国际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几何图形,不仅增加了他们理解的难度,而且往往会忽略国际经济学本身的含义。数学仅仅是国际经济学的一种分析工具,工具不能替代内容,工具的作用是让内容更清晰、更科学。教师应该把数学证明和国际经济学本身的逻辑关系结合起来,赋予数学模型以鲜活的经济含义。比如罗伯津斯基定理的讲解,不仅要把数学公式讲解清楚,还要将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衍生形态——“荷兰病”讲解出来,这样,学生既能体会到严密的科学分析方法,又能了解国际经济学本身丰富的内涵。

三、图形和案例的结合

图形分析是国际经济学的一大特色,《国际经济学》中几乎每页都有几何图形。几何图形十分直观,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国际经济反应机理;同时,几何图形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具体的国际经济生活有着相当的距离。在对书中图形准确讲解的基础上,还应辅以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几何图形是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的高度抽象,而典型案例则是对几何图形的一种实践证明。例如,巴西咖啡豆的比较优势和“悲惨增长”问题、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之谜、重叠需求理论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问题、我国近年来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际经贸政策在IS—LM—BP模型中的体现等,都可以在几何图形中来解析经济现实。将图形和案例结合起来讲解,不仅使图形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还能锻炼学生从复杂的经济环境、经济关系中,把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四、理论和政策的结合

国际经济学中的每一种理论都有它相应的政策含义,各国实行的国际贸易政策、国际金融政策都来自于相应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在国际经济中贯穿的自由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政策之争、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之争,都能在《国际经济学》中找到理论源头4。将国际经济理论和各国的经济政策结合起来:既是理论和政策本身内在联系的要求,也是学生学习国际经济学的目的所在。比如新自由主义、新重商主义等,它们产生的理论渊源以及现实政策中的某些混合做法等。通过讲解,应使学生了解、掌握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的国际经济政策演变中的理论背景,从而探索国际经济理论和国际经济政策二者交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发展趋势。

五、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国际经济学中的微观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各有一条能把各部分知识内容串连起来的主线:微观部分的主线是国际贸易的起因,宏观部分的主线是“内外平衡”。这两条主线不仅能把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基本内容串连起来,而且它们也相互交叉:国际贸易中不可能脱离货币因素,国际金融也和国际贸易收支状况紧密相连。比如在加入货币因素后,国际贸易中各国的比较优势可能要发生改变;国际金融理论中的休谟定律、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等都充满了国际贸易因素。在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各自内容讲解清楚的基础上,还应该适当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深入解析,以便全面、系统地反映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全貌,形成比较完整的国际经济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国强.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