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翻译专业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范文1
【关 键 词】应用能力 自我发展力 实践教学模式
一、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实践教学开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涉外商务专业(如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涉外文秘专业、国际旅游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发挥巨大作用。因此,研究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阶段很多高校的经贸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及《国际结算》等专业必修课中,并不能体现出国经贸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刘丽、褚法政,2010)。总体上看,以经贸专业为代表的各涉外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践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不够科学,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不够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训练程序不当,实践教学设置应用性不强等。本文拟就涉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涉外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理念
1.培养应用能力是涉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除了一定的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外,涉外商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应该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解决工作实际问题能力的涉外商务专业人才。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却无应用能力,这不是应用型本科涉外商务专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立足点,因此,一定要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要以培育学生“自我发展力”为终极目标。我们认为,大学教育教学的目的是锻造学生的“自我发展力”,这种自我发展力由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要素组成。而自我发展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非适应能力。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此,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创造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林雪燕,2011)。实践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力”形成的平台,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的。
3.“校企交互”共同确立学生的能力目标并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要培养符合学生在涉外企业就业及在涉外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单靠学校力量可能不行,因此,迫切需要涉外企业的积极参与,由学校和涉外企业共同探讨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只有根据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的涉外商务专业学生所必需具备的能力目标,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等等,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实现涉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涉外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涉外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应用能力的目标要求,与企业共同设计与涉外商务专业(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涉外文秘、翻译等)办学定位相一致的实践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我校各涉外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由三部分构成,即“校内分段仿真,校外拓展递进”分专业实训、“跨专业交叉实训”和“决策性项目实训”。
(一)“校内分段仿真,校外拓展递进”主要包括:(1)单项课堂仿真实训。通过营造模拟情景、设置案例等形式,将实训引入课堂。在学校创设仿真商务环境,利用真实的材料、案例对学生进行实训,该阶段的实训主要是根据各应用型专业的课程如《商务翻译》、《跨文化商务沟通》、《外贸洽谈》、《国际贸易实务》、《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税收》、《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开设的随课分散实训。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货物出口报盘、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出口退税操作流程、外贸实务单证的制作等单项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中针对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总账子系统等进行的单项实训;《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中的跨国公司外派失败的文化因素分析、跨文化沟通非语言障碍剖析、跨文化团队管理等单项实训。这些实训都需要体现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注意前后的连贯性,边讲边练,讲练结合。(2)岗位能力实训。即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根据岗位技能和课程的特点,适时地将某一岗位的实践信息进行传授。这一阶段的实训主要通过对一些专业主干课程的整合而设置的针对某一基本岗位进行的实训,如商务助理岗位实训、出纳岗位实训、外贸单证员岗位实训、企业报关员岗位实训、涉外企业办公室秘书岗位实训、商务口译岗位实训、电子商务专员岗位实训、市场开拓业务员岗位实训等。(3)综合实训。综合实训包括分课综合实训与毕业前的专业综合实训两部分。分课综合实训是对某一专业主干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系统实训。如会计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单门课程的系统实训;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结束后对有助于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的各个环节包括进出口流程、出口退税、外贸函电、外贸单证、信用证、外贸保险、国际货运等进行的单门课程的系统实训。而专业综合实训是在某一专业学生全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次专业综合实训。如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训,其内容涵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的综合实训。当然,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还应该包括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业务实训、ERP沙盘对抗模拟实训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4)模拟实体公司进行综合实训。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实体公司及相关部门机构,使学生的各项技能都得到训练和提升。例如,学校建立了商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在实验中心可以模拟完成进出口业务公司的整套业务流程。(5)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将校内仿真实训拓展延伸至校外,主要设置了认知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校外实习的有效形式。这些校外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地说,认知实践树立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获得对自己专业的感性认识;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内容。为了保证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我们聘请了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实习导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
(二)跨专业交叉综合实训。根据我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开发出具有特色的跨专业交叉综合实训项目。即在同一情景下,利用“嵌入式”实践周,组织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开展不同角度的实践活动,促进专业实训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例如,“外贸谈判项目”,可以由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汉语言文学(涉外秘书)专业学生在同一实训背景下共同完成模拟商务谈判、模拟翻译、模拟涉外秘书为一体的跨专业交叉实训教学模式,即4人一组:分别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扮演中方业务经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扮演外商代表、翻译专业学生扮演翻译人员、涉外秘书专业学生扮演涉外谈判秘书。又如,“产品会”项目实训,产品会方案策划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担任,会主持由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或涉外文管专业学生)担任,礼仪人员由涉外礼仪专业学生负责完成,产品介绍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完成,现场签约仪式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完成,口译由翻译专业学生担任,宣传海报由涉外文管专业学生担任,展架布置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担任。上述例举的实训项目可以由多个专业的多名学生来共同完成。只要老师精心设计实训项目,通过这种多专业交叉实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商务项目设计实训。外经贸专业引入商务项目设计理念,实现文科教学工程化。商务项目设计是针对专业主干课程的深度开发与提高,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意识、知识转化意识的重要环节。在商务项目设计中,学生可以提高决策水平,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开设进出口业务项目设计、证券投资项目设计、银行信贷项目设计、理财规划项目设计等等。以进出口业务项目设计为例,通过让学生对某一产品的出口贸易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基本面的可行性综合分析,在进行一系列技术指标的观察研判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作出一份逻辑清晰、数据翔实、客观审慎的策划分析报告。项目设计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四、结语
近年来,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由“校内分段仿真,校外拓展递进的分专业实训”、“跨专业交叉实训”和“决策性项目实训”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本科涉外商务专业学生培养的实践教学,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落到了实处,从而解决了学生单一课程或单一途径实践的片面性。这一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由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要素组成“自我发展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 职业院校;旅游英语;英语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62―03
宏观上讲,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毕业去向的基层性”。旅游英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前提是就业,专业岗位(群)核心能力与技能的锁定源于旅游行业及市场的发展以及其对人才的需求,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包括英语类课程)、实训实践环节构建(包括英语类实训)以及实施过程都围绕着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来进行的。
一、旅游英语专业中英语实训环节构建的基本内涵与实践项目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高职英语课程应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结合北京地区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群)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英语能力的具体要求,我们设计和深化了旅游英语专业中的英语实训环节。
(一)基于旅游行业初级岗位技能的英语实训课程的构建
案例1,以英语听说为核心的系列技能实训课程(如图1)
――该项目成果系“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内容之一(2008年)
案例2, “旅游英语速记”技能的拆解与重构(如图2)
旅游英语速记技能拆解为,“听写(在英语听力环境中,记录旅游专业词语拼写的速度与准确度)听记(在英语听力环境中,记录旅游专业关键词或信号词的速度以及旅游相关信息的准确度)听释(在英语听力环境中,记录旅游相关信息的速度与正确性以及英文诠释的对应性)听译(在英语听力环境中,记录旅游相关信息的速度与准确性以及中文信息的对应性)听打(在英语听力环境中,计算机操作记录旅游相关信息的速度与准确性)听读(在英语听力环境中,模仿英语导游讲解跟读的速度、准确性及效度)。”
(二) 基于旅游文化和知识的英语实训项目的构建
案例3,以旅游英语速记技能为核心的实训项目(如图3)
――“英语速记”荣获北京市精品课程(2007年)
“英语速记”荣获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会(英语类)精品课程(2008年)
1.原始性实训项目――问卷访谈录音与英文文稿全文整理,内容与成品包括:(1)用英语访谈1名在京的外籍游客,并做实况录音(上交英语音频文件,包含访谈双方声音);(2)访谈视频或图片(上交双方合影);(3)问卷回复(上交英文访谈文稿);(4)奖励任务:项目主管(1名),完成成品收集和整理;撰写问卷调查报告(中文)。
2.诠释性实训项目――原创或原版旅游视频英文文稿全文整理与英文文稿笔记制作,内容与成品包括:(1)原创或原版旅游视频英语朗读(上交英语音视频文件);(2)笔记制作(上交英文笔记及作答思路陈述);(4)奖励任务:项目主管(1名),完成成品收集和整理;翻译成品(英译汉)。
3.综合性实训项目――专项资助,工学结合项目,主要内容与形式如:(1)学生科研专项(如,旅游英语软件音视频审读);(2)毕业设计专项(如,旅游原版英文影片字幕的编译与中英文解说制作);(3)毕业实习专项(如,旅游行业实习与就业岗位工作斑斓录:英文纪实录)。
此外,原创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英语实训模式,即学生在一些原创的旅游英语听力语料中(以往届学生英语视听类优秀毕业设计为主)完成“先做事,先有过程,后学习,后有结果”或“边做边体验,有感性,边学边分析,有理性”的实训项目,切实体验了n个第一次后的学习性反思,如第一次记录旅游英语音视频语料文稿,第一次整理自己与外籍游客的英语对话录音,第一次记录或翻译旅游专业知识讲解的音视频语料,第一次参与计时计算机旅游专业英语速记比赛、第一次编制旅游英语跟读试题、亲自做“主考”等等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
二、旅游英语专业中英语实训环节构建的相关思考
(一)强化旅游英语专业中英语实训教师团队的“双师”性
这里所提及的“双师”性具体指“双师素质”,即英语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较强的英语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还要拓展“职业化”能力,即将旅游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运用于英语教学过程的能力。英语教师在设计英语实训环节之时要能与旅游行业的岗位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相衔接。在英语实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应根据实训的具体形式与不同内容适当予以变换,即“课程老师(技能师傅) 旅游项目负责人 旅游机构或单位领导。”在英语实训课程设置、实训项目研发、实训技能的拆解与重构过程中,应树立职业工作态度、规范职业工作行为。目前,增强旅游英语专业中英语实训教师的“双师素质”是当务之急。计划系统、目标明确地开展院系“专职教师”和旅游行业“兼职教师”的互赢互利的交叉培训、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吸引该部分教师向“双师素质”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加强旅游英语专业“职业化”英语实训环节建设的系统性
与旅游机构或单位密切合作,系统编制立体化的旅游英语实训教材,包括纸质图书、应用软件、多媒体产品、网络平台等,教材编制要符合旅游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核心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搭建“工学结合”的实训平台。
此外,创新旅游英语专业“跨文化”知识与交流的体验式实训环节的设计,有效提升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国际化视野,进一步提高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总之,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点从字面上拆解,可落在“旅游”+“英语”。 实际上,我们审视专业的视角应如下图所示:
以英语为主线是旅游英语专业的属性定位,也是该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以旅游为背景是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定位,也是该专业教学环境的优化原则;以实践为核心是旅游英语专业的目标定位,也是该专业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因此,旅游英语专业中的英语实训环节的构建要以对旅游行业需求的市场调查与论证为依托,在充分了解旅游专业中的人才培养定位、岗位(群)及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的前提下,融英语语言学习与训练过程及其特点来完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予以深化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淑英,等.新建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个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8).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范文3
【关键词】需求分析;翻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1 我国翻译产业和翻译本科专业(BTI)发展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日俱增的语言服务需求促进了翻译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3-2017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的阐述,我国语言服务年产值在“十二五”期间保持年均15%的增速。2015年语言服务企业年产值超过2600亿元,专职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中国语言服务企业达到55975家。
中外交流的不断加深与拓展促生了翻译本科专业。自教育部2006年设立了翻译本科专业(BTI)以来,十年间,翻译本科专业发展迅速,截止2016年全国已有230所院校获批开设翻译本科专业,为市场输送了大批的翻译人才。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符合市场需求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2 需求分析理论
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ESP),文献中第一次出现需求分析术语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印度,由Michael West提出(转引自Howatt 1984:245)。之后五十年,需求分析理念几乎没有在相关文献中出现,直到七十年代才重新受到P注。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努力倡导将它应用到ESP领域(West 1994:2)。随着着眼点从关注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到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转变,需求分析开始被应用到通用英语教学领域,成为外语课程设计不可或缺的步骤。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们对于需求的分类提出了不同见解。Berwick(1989)把需求分为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Brindley(1989)认为需求包括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另外,他认为需求还可分目标情景和学习需求或产品导向需求和过程导向需求,目标情景或产品导向需求是学习者未来工作情景对学习者的要求,学习需求或过程导向需求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待这种情景的态度。Hutchinson& Water(1987:59)也认为需求可分为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如表1所示)。学习需求包括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者动机等。目标需求则指学习者为了应付未来工作环境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技能。Hutchinson& Water将目标需求进一步细化为必学知识、欠缺知识和想学知识。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一起成为考量和评价课程设置的两大重要指标。
3 翻译行业用人单位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通过问卷星平台调研了北京地区78家翻译机构,机构规模均在30人以上。共发放问卷78份,回收问卷78份,有效问卷78份,问卷有效率为100%。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为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
3.1 用人单位翻译业务以笔译为主
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单位中,笔译平均占公司业务的72%,口译的平均比例为28%。由此可见,目前翻译市场的业务以笔译为主。因此,在设置课程时,不但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同时也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3.2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应聘条件
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习经历,其次是是否有相关行业证书,再次是毕业院校,最后是学历和学习成绩。
在证书要求方面,63.6%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最应该考取人事部CATTI证书,27.3%认为学生最应该考取全国外语翻译证书,10.9%认为学生最应该考取上海外语口译证书。
因此,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考取翻译行业相关证书,并为其提供相关学业辅导,帮助学生考取证书。
3.3 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
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翻译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依次如下:中外文语言与互译能力(96.4%)、专业领域知识(92.7%)、翻译软件操作能力和网络资源检索能力(63.6%)、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47.3%)、中文写作能力(34.5%)、团队合作能力(27.3%)、工作压力承受能力(27.3%)、人际沟通协调能力(20%)、解决问题能力(20%)、组织管理能力(14.5%)。
4 构建“四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在中外语言能力、中外语言互译能力、专业领域知识、翻译软件操作能力和网络资源检索能力等知识与能力需求较高,其中后三种能力可归纳至中外语言互译能力中。可见,用人单位要求翻译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中外语言能力和中外语言互译能力。虽然用人单位并未对文化知识能力提出明确要求,但语言、文化不分家,学习语言必然要学习其所承载的文化。作为翻译行业的从业者,从事的不但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工作,更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一名合格的译员必需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而且,《国标》中也要求翻译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多元互补的百科知识结构,重点掌握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翻译知识三大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根据翻译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制定不同模块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即“四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种能力共对应四个课程模块: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翻译知识与能力模块、相关知识与能力模块与实训实践课程模块。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可设置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汉语阅读与写作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知识与能力,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翻译知识与能力模块可设置各类口笔译课程,并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此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口笔译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领域的基础笔译技能、及各种场合联络口译和一般难度的交替传译技能。相关知识与能力模块可设置中国文化概要、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选读、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旨在培养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知识,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训实践课程模块可包括翻译工作坊、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习实践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翻译实操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结语
课程设置的效果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验证,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教材选用等方面也会影响其效果。同时,也要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课程设置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仍有许多方面有待继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Berwick, R. 1989. 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A].In R. Johnson (ed.)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 CUP.48-62.
[2]Brindley,G. 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 Design[A].In JohnsonR. K(ed.)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Howatt, A. 1984.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OUP.
[4]Hutchinson,T. & A.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West, R. 1994. Needs analysis in language teaching [J]. Language Teaching 27:1-19.
[6]冰冰,王欢. 国内外外语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7):33-37.
[7]文军,李红霞.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界,2010(2):13-17.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 英汉翻译 课程融通 课程改革
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这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前者反映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后者证明他们的职业技能;“融通”即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与就业、教学与考证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这一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具体措施能够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素质通过证书得以清晰地体现,能增强毕业生的岗位竞争力。
一、对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的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方面,各类工作岗位对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应用性与实践性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色之一,高职商务英语的学生要想突出其职场竞争力,就必须具备优于其他教育层次学生的职场适应性和商务英语相关岗位的从业能力。然而,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考证并不多,大学英语四六级、PETS等非英语专业考试以及国际上通用的托福、雅思考试考查的是考生的英语通用能力,并不能作为国际商务领域的行业准入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BEC)考查商务环境的英语语言运用,认可度较高,但对于职业院校学生针对性不强,职场实际操作性有待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组织推出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并于2007年4月组织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的首次考试,填补了我国国际商务领域英语考试的空白,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英汉翻译课程为例,全面展现围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一级)该课程所做的改革、创新与探索。
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对英汉翻译能力的要求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着重考察被测试者在商务环境下各个业务环节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涵盖语言与商务两方面的要求,英汉翻译无论在“听、说、读、写、译”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中,还是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环节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国际商务从业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该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两大部分,其中笔试分为听力、阅读、翻译与写作四大模块。必须明确一点,在日常教学与考试中,各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不可分割。无论哪种题型其涵盖的商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商务办公,如公司介绍、电话接听、来访者接待、邮件收发等;二是商务礼仪,如电话礼仪、名片礼仪、信函礼仪、求职礼仪等;三是国际市场营销,如市场与需求、消费者购买行为、产品、定价等;四是国际贸易,如合同磋商、质量和数量的表示方法、包装与运输标志、主要贸易术语等;五是其他国际商务相关内容。
涉及到英汉翻译方面,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一级)中的商务短文翻译(英译汉)涉及题型为一段50~60词左右的英文段落,要求考生将其译成正确、通顺的汉语,段落翻译的内容是实用性的应用文,包括广告、告示、报告片段、说明书片段、合同片段、商务信函等。“正确”与“通顺”两个标准,听起来容易,实则做起来难。翻译(笔译)是考查学生的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转换的书面表达能力,需要译者同时对两种语言都有较高的把握能力。商务英语作为普通英语的功能分支,其用词、句型、语篇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在交际中还须把握专业术语、正确的格式、恰当的语气,以及须特别留意普通词汇在商务语境中的专业释义。达到“正确”与“通顺”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同时要有商务意识和文化意识。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考生平时大量的积累,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的诸如函电、公司简介、产品说明书、商务广告、单证等现实材料进行对比练习与实践。
三、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原则
围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试,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外贸函电、英汉翻译、英语听说等各门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教材的选用及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相应改革,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综合文化水平提升与职业技能的提高做到衔接与沟通。以英汉翻译课程为例,要以就业为导向,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之中,重构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有效对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掌握英汉翻译基本原则和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强化商务文本的翻译技能。
因此,进行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将英汉翻译日常教学内容与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要求相对照、相融合,以考促学,使学习有目标、效果有参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益。借考证推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思路,变枯燥的翻译课堂成为学生提高实际翻译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工作坊。
四、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具体思路
1、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证书考核要求融入英汉翻译课程标准的制订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英汉翻译课程的标准要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学科性和学术性,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深入分析商务岗位和外贸岗位的职业需求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安排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中融入证书考核内容,在翻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翻译实践的能力。传统的课程标准无法与全国国际商务考试同步,课程与考证相互割裂,学生必须单独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考前突击复习和参加考前培训,从而影响了学习和考证的效率。
2、改革课程内容,把考证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根据教材内容,英汉翻译的词法翻译方法(如词义的选择、增益翻译法、凝练翻译法、词类转换翻译法、词义引申翻译法)以及句法翻译方法(如主语的翻译、被动语态的翻译、英语从句的翻译、词语调整翻译法等)占据了大量篇幅和时间,不可否认,这一部分是整个英汉翻译入门的基础。但是,对于高职学生和职业岗位需求,翻译理论不可研究得过深,根据考证要求,必须以理论为基础,重点在商务语篇的实践,诸如商务信函语篇的翻译、商务广告语篇的翻译、商务说明书语篇的翻译、商务合同的翻译、单证的翻译、公司简介的翻译等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将课程选用教材与考证培训教材相结合,讲授翻译方法时,多选用现实商务材料作为实例,尤其是考证考纲中重点要求的商务语篇,将商务语篇的例子分解个个击破。在基本翻译方法入门之后,通过集中的商务语篇的翻译实践强化翻译技能。在整个课程安排上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比例要恰当,可适当扩大实践环节。
3、翻译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英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的融合
改革后的翻译课程,要以英语技能学习为先导,辅之以广泛的商务专业知识和翻译实践技能的强化。从语言角度看,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国际商务相关岗位上所需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尤其是中英文的相互转换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功底和专业技能。然而,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第二个层面,即学生要通过本课程涉猎各种商务、国际贸易、营销、管理、会计学原理等广义上的经济学知识,并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能够在商务环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语言处理各种可能面临的经贸实务。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充自身的知识广度,注意教学内容中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的融合。例如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中涉及许多专业词汇,如运输标识、贸易术语、保险等方面,教师不仅教授的是英汉两种译文的记忆,而是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在理解中从英语汉语两个层面获取知识。
4、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传统的翻译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获得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教师注重用例子讲授翻译的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参考译文,视参考译文为标答。改革后,课程中的某些章节尤其适合以特定的翻译项目和翻译的全过程为两条交叉的主线完成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传授。翻译的全过程分为译前的准备工作和任务分析,译中的语言转换和修改润色,以及译后的固定表达总结和翻译技巧点睛。任务教学法适用于部分句法翻译方法的传授和所有商务语篇的翻译实践,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构建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结合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证需要,项目设计重点放在60字左右的商务信函片段、国际销售合同片段、商务报告片段、说明书片段等实用性应用文的英译汉。
5、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立体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由于专业性质与工科专业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应当全方位拓展实践教学,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校内,扩大课内实践教学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翻译工作坊,借助现实材料强化翻译实践;聘请外贸公司或翻译公司的企业专家指导实践教学或举办讲座。校外,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地观摩工作过程,选派一定比例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实操能力,不仅须考取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官证及培训师证,还须到企业进行半年的顶岗锻炼,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围绕考证展开的任务型课程改革”(编号2014136)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王颖。)
【参考文献】
[1] 谢潇、罗集广:商务英语方向课程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选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 实践体系 岗位技能 会计电算化
近几十年职业教育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式,不断探索前行,已经逐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从规模的拓展转向注重内涵提升,在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院校特色的关键环节后,如何将理实融为一体,强化实践体系建设,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的重要前提。合理的实践课程设置结构和科学的内容体系是保障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形成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特色的根本条件。因此,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体系是职业教育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
1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1 全程性原则。实践课程是伴随着理论讲授开展的。五年高职的实践环节应从学生入学起就着手进行。专业介绍、专业见习及观摩历届学生实训报告材料展是实践课程开展的第一课。根据知行统一的原则,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实践环节不断跟进并以各种形式全面展开,教学做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在学完每门课程后都能加深专业基础知识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1.2 螺旋上升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实践体系构建应着眼于“厚基础,重实效,宽口径,旨提高”。实训内容设计应从浅入深,从简到难,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典型工作任务选取需考虑学生接受程度,设计出包括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协作完成等多种方式,利用课本、网络以及社会实践亲身体验,帮助学生逐步熟悉工作情境和应掌握的岗位技能。
1.3 开放性原则。目前网络技术已经深入社会每个角落,因此实践体系构建也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目前普遍采用的实训模式还停留在现场师教徒学,但随着微课、慕课形式的悄然兴起,传统的学习模式必将受到冲击。利用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学生一样可以如身临其境般地学习知识,并且不限时间、地点、反复多次地教与学的优势,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实践体系在构建过程不能忽略这种更先进的模式,应将此技术引入实践体系中。
1.4 主体性原则。五年高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内容与形式上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实践项目的选择与重组,应重视专业与职业的联系与拓展,实践内容的设计应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任务的选取应具有实战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一直保持自主式、体验式的学习情绪。
2 实践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和设计理念
实践体系的构建,应以岗位技能为本位,培养动手能力强,在实际工作情境下有较强处理各项经济事务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依托全过程、多项目的实训体系,切实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锻炼。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岗位的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以实际工作岗位的案例为基础,根据学生认知结构,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社会,融入岗位,再现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尽早接触岗位,培养职业观念,紧跟时代,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时代特色。
3 五年制高职实践体系构建的基本途径
实践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课程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开展广泛社会调研,进行职业分析,确定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并根据职业分析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实践课程结构的项目化,在岗位工作任务驱动下,分解专业技能,并设计相应实践环节。同时安排必要的校内、校外实训项目,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独立完成以及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完成实训任务。在实践环节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熟练程度,及时调整进程,并将实训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共性问题反馈给理论教师,调整以后教学重难点。以此通过不断实验,最终确定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及专业知识掌握相适宜的实训内容和实训方式。
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探讨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本位的五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3.1 突出“岗位技能本位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应从分析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由校方专业指导委员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组建专业委员会,确定会计电算化实践职业领域,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进行分解、分析、归纳、提炼成学生需要掌握的综合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然后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逐一安排实训课程,最终整理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并以此为标准指导实践教学。
3.2 以“岗位技能为本位”构建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内容和设计方法。经调研分析,社会对会计的需求主要包括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出纳、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岗位。在建设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结合会计工作任务的特点,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调研分析,目前会计岗位需要具有以下实践技能。①文字综述。②办公自动化处理。③外文资料翻译。④法规解读及执行。⑤珠算与点钞。⑥手工基本技能。⑦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⑧数据库维护。⑨经济形势分析。⑩项目评价与决策。■财务报表解读。■数据审计等。以上从岗位需要提炼的专业技能即可作为构建实践体系的参照标准。
3.3 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本位,“三层双轨七位一体”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3.1 “三层双轨六位一体”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三层”即是将以上会计岗位提炼的主要技能归纳为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三个层次。“双轨”是手工账和计算机账并行;“七位”是通用技能实训+单项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技能竞赛+考证强化+校外培训+校外顶岗实习七种实训项目。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演、练、做”的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做中学,学中教”,构建“技能助学、多岗培训、任务引导、学做一体、理实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3.3.2 递进式实践教学组织体系。五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体系构建主体包括通用技能实训(财经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处理、外文资料翻译、法规解读及执行等)――单项岗位实训(包括基础会计技能、出纳岗位技能、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与分析、财务报表数据分析、会计电算化等)――技能大赛(包括珠算点钞大赛、票据审核纠错、会计法规知识技能大赛、ERP技能大赛等)――考证强化(珠算等级证、会计从业资格、初级电算化证、助理会计师等)――综合实训(建账、预算、核算、审批、纳税、记账、报告、审计等一系列会计经济业务)――校外培训――校外顶岗实习。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知识+技能齐头并进,由专业见习岗位认知开始,设计经济业务分析――手工记账――会计电算化软件账务处理与分析――ERP全面预算与控制,提高财务效益,这七个实践环节的安排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真正做到理实一体,课证融合,保证学生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
为确保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的顺利推进,培养一流的高技能人才,我们还得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①改革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利用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校内手工、电算化模拟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以岗位技能为本位的实训教学。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通用标准与专项标准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实践考核突出实践应用性、全程性,与理论考试成绩并重,通过双重质量考核综合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对内要加强实训室建设,对外要切实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教产合作,实现产学资源的互补,达到校企双赢、校企互动的良性循环。④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职教师实践指导水平。高职院校应利用各种方式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实践指导水平。每年应轮流派遣优秀青年教师到软件公司参加培训,或者深入企业实习,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指导水平。⑤加强实训教材和实践案例库建设。实训教材要适合高职教学,适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组织教师开发、编写实训指导书时,在选择案例时要遵循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原则,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精心选择具有仿真性、连续性和代表性的模拟实践资料。
参考文献:
[1]杨学富.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翻译专业实训报告范文6
专业设置背景及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一)专业设置背景
职业教育直接依赖于经济发展,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应需要的人力资源。在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外贸自营权改革,以及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所实施的鼓励政策,极大地开发了外贸人才的行业市场。经济上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都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可见,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走出去、引进来的实际需要。
(二)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1.“高职”特色不突出,实训教学体系不成熟
由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 “高职”特色并不突出,出现沿袭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现象。在课程体系中大多数为强调学科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本科专业课程压缩或原来大专课程翻版,对于实践环节体系的整体构建还不成熟,教学针对性不强,整个教学实际效益不高。因此,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所具备的语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既不能与本科水平相比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特定的岗位需求。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组织过程不够细致
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的课程都只是语言课程和外贸课程的简单堆砌,多数课程缺乏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机会。有些实训为了加深学生的直观认识,需要带领学生外出参加一些商品交易会,但是目前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时间的安排都无法使之实现。另外,在实训之前,部分实训指导教师没有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实训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告知学生,对于学生的问题解答不够耐心,对于核心技能和实训难点的时间安排不适当,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复学习和操作,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较好地激励和约束学生,教学秩序涣散。
3.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实训教师是实训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搞好模块式技能实训教学的重要保证。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多数一线教师都是纯语言类教师,商务、计算机知识不过硬,知识储备难以满足高素质的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师资的严重不足使得实训课程往往必须采用两两合班甚至全年级合班的形式,实训指导教师无法对所有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4.没有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的实训教材
实训教材包括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教学文字教材、实训教学软件、实训教学音像教材和CAI课件等。但一直以来,多数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商务英语专业只有单一的专业理论教材,而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过于简单或过于形式,没有发挥指导的作用;实训教学软件少,目前只有一套TMT外贸教学系统,无法满足众多实训课程的需要;实训手册目前还是个空白等等。配套实训教材的不足致使模拟实验难,社会调查杂,毕业实习乱。
5.没有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场地的不足或实训设备的不稳定也会导致实训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由于校内实训场地不足,部分实训只能在普通教室进行,无法营造比较逼真的商务环境,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实训必须在机房进行,但计算机设备运行不够稳定,常常出现死机、突然关机等问题,影响课程进度和学生的情绪。另外,由于商务英语专业大多没有建立真正长期稳定合作的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一是多名学生在一个单位实训(很难实现一个学生去一个实训单位),给接收实训的单位增加了负担,接收单位难以或不会放心地让学生顶岗操作,从而使实训变成参观;二是实训时间按照教学顺序来安排,难以与校外实训的起始时间相一致,从而影响实训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三是校外实训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与规定的实训内容和要求不完全一致,难以保证实习实训计划的完成。
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优化
(一)加强实训教学的“软件”建设
1.加强实训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职业教育要求的状况,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方案,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持。教师除自主学习钻研、进修提高外,还应到企事业单位、外贸公司、海关等相关单位学习、见习、体验、实践,从而更好地胜任实践教学工作。
2.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建设
建立完备的实训教学文件,每门实训课程都应制定适宜的教学大纲,编制规范具体的实训指导书。实训指导书要明确规定实训的项目、目标、要求、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考核标准等各项内容,同时,要强调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建立技能测试题库,实施技能考核。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推行“5T”教学步骤,即“教学目标(target)、教学任务(task)、示范教学(teaching)、技能实操(training)、技能测试(testing)”。在进行每项实训时,教师必须明确规定实训目标和实训任务,演示实训内容和操作过程并指导学生实际操练,最后学生必须完成技能测试。这种做法已经在实施技能训练的过程管理和细节落实方面取得了成效。此外,实践教学还要解决好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在安排上、内容交替上、时间分布上存在的突出矛盾,以保证有序、有效地实施实践教学。
(二)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
专业课的理论知识教学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标准,做到“必知必会,应知应会”。理论教学和实际运用有机结合,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谈判与沟通技巧这类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手脑并用。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技能的训练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本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培养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强化课外活动,加强过程控制。课后要布置朗读、背诵、口头练习以及翻译等作业;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后自觉说英语、听英语的良好习惯,提倡学生课余说英语;倡导学生在课后阅读原版读物,养成用英语写读书报告和写感想文章的好习惯。认真组织好英语角、英语沙龙;每月开展一次诸如英语故事会、英语小品、即兴英语翻译、英语知识竞赛等各种竞赛;每月进行一次英语会话、英语演讲或英语戏剧表演甚至英语辩论比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会话表达能力。相关职业技能训练也应落实到课堂,腾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外贸单证的缮制和处理,符合商务精神的外贸信函写作、运用英语进行商务谈判等活动。
(三)提高实训课教学质量,突出专项性和操作性
实训课应由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和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组成。基本专业技能实训指语言技能和外贸实务相关专项技能的实训。本专业开设的language workshop实训课,真实再现日常商务英语,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通过让学生模拟解决在处理公司事务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学会用英语处理商务实际工作,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的同声打字实训课对学生进行国际通用指法训练、短语听打训练、短句听打训练、长句听打训练和段落听打训练;此外,还应结合商贸运作过程,就询价、报盘、订货、发货、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可能运用到的信函、谈判、合同等各类英文原稿进行听打训练。
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主要是结合专业教学进行综合模拟练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外贸综合实训是让学生掌握外贸流程各环节的操作,能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审核单证、缮制单证,并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商务谈判的能力;通过模拟积累在外贸业务中的实战经验,为后续的毕业综合实习打下基础。
(四)加强毕业设计和实习管理,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大“贸”教结合的力度是突出实践教学真实性的有效途径。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顶岗实践、工读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锻炼,努力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零距离过渡。
学生的毕业设计中间环节和毕业实习安排在企业进行,能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带队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交易过程,并在实习期间,结合地方经济,充实自己的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论文和设计作品的水平。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和遵循职业道德要求,基本掌握岗位技能要求,达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标。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丰富经验,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