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

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1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2

一、计划经济下的国有施工企业的管理

计划经济下的国有施工企业早期之前一直实行企业管理,自负盈亏,但施工任务基本由当地的政府安排,施工企业实行的是二级管理模式,接到任务就分配到各相关的专业分公司,分公司自己组织人力、材料、机械进行施工,分公司由于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按部就班的按老一套方式运作,没有资金找公司,没有材料找公司,没有设备找公司,分公司里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管理人员职责不清,利益不明,管理不到位,职工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多的事情不愿意自己干,从而增加了民工工资的开支,材料管理不严,财务采购及其入库制度不落实,从而造成材料的浪费,材料用量比预算超出许多,工程进度管理不到位,造成施工组织混乱,进而引起工期延长工程成本高,造成干一个项目亏一个项目的现象,从而导致公司陷入困境。

随着计划经济的结束市场经济的到来,施工企业在市政工程建设市场上也加入了竞争激励的阵地,从承接业务开始,要和许多的大型施工企业进行招投标的血拼,加上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原有的管理体系也不适应现在的施工市场的激烈竞争。很多已完工多年的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旧的管理模式不仅没有给公司创造效益,还给公司背上了很多的债务,严重的影响了公司的发展,为了施工企业的生存,必须把公司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市场竞争集合起来,把市场运行的规律真正的运用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否则施工公司没有出路。

大多的施工企业在痛定思痛的过程中,运用国内先进企业的方法,取消分公司,打破大锅饭,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先后都开始实行了项目负责制。

二、实施项目制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项目工程法在施工企业中的全面推行,使得施工企业的管理方式在以往的以行政部门职能划分的管理层次上有所突破,并形成了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从而使得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成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载体。相对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在内容、方式和要求上都有自己新的内涵。因此,如何有效的发挥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作用,已经成为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施工业取得巨大的发展,同时我国施工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立足,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去,其中包括财务管理,因此,施工企业加强项目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意义主要表现以下方面:1.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应适应施工市场环境的基本条件,施工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讲,具有生产周期长,生产流动性大、收款期长等行业特点,施工单位必须健全财务计划、完善财务制度等来规划实施,因此财务管理是其适应施工市场的基本条件。2.财务管理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必要手段,施工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贮存和流通,资金方面存在着“投标风险、筹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三大风险,只有不断的改进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办法,进行合理的预算,加强财务管理,才能提高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

施工企业施工行业成本费用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等工作,也愈来愈被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所重视。特别是在目前施工业经济效益并不怎么好的情况下,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强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对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认识不足。许多施工企业比较重视施工任务的承揽、重视施工进度的完成和工程质量的提高,认为抓好生产是关键,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财务部门是事后算账的“算盘先生”,经济效益是干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财务管理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各项管理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体现为不同的财务成果。2.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监督。良好的管理体制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维护和支撑,财务管理必须有章可循,有规可受,并要执行到位,缺乏系统的财务管理体系,导致企业资金降低使用效率,财务风险加大,财务经营管理停滞不前。3.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不能提供有效的财务管理建议,财会人员作为财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素质的优劣不仅影响到财务工作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和部门的经济控制水平和经济成效。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完美的推行项目管理。

三、推行项目负责制的具体实施

把原分公司的债权债务及机械设备、人员收回由总公司统一管理,实行对项目经理的直接领导、直线管理的模式,对于公司承接到的业务均设立项目经理部,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1.项目管理指标的确定:

建立项目管理管理目标责任制,对于新开工得项目,一律按中标价格制定成本效益目标、考核、奖惩办法,与项目负责人签订承包合同,明确责任和利益,并建立了绩效考核、分配制度,项目的人员的收入与项目的最终的效益挂钩。

2.项目经理部的权限:

项目经理部负责对项目的施工管理,向总公司负责,公司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按每个项目的质量、经济、工期、利润、安全五大指标项目对项目部进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项目要按公司的规定,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各种规章制度,形成比较系统、严密、可操作性强的管理体系。

3.项目经理部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项目部财务管理在项目部管理中具有同样的地位。项目部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正确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实质,有效发挥项目财务管理的职能和作用,营造良好的财务环境和严密的财务运营机制,采取有效控制手段,不断加强项目过程控制,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协调,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采取改进措施,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在实施项目财务管理时,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①对于新承接的项目部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作为向总公司的一种承诺。

②自行筹集的资金,必须要上交到总公司账上,方可按计划使用。

③总公司建立专户制度,保证每个项目的资金专款专用。

④所有的收付款全部通过总公司的账户,公司监控资金的流向,使下游的材料供应商、机械分包商、民工都能及时的拿到工程款。

⑤所有项目上的财务由总公司委派,各项工作归口到财务部统一管理。财务人员由总公司发放工资,项目部按月上报财务成本报表、资金流向等表格,及时反映项目的各种情况。

四、实行项目负责制给企业带来的可喜变化

纵观我国的施工企业,自从实行了项目管理制以来,健全了科学的管理机制,进行了科学的管理,很多企业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施工企业迅速发展,扭亏为盈,职工的收入也逐年增加,企业发展前景更为宽广。

1.企业的施工项目由公司转移到项目经理部后,领导班子不再被工程过程中发生的事务、债务等琐事纠缠,从而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拓展市场、承揽业务、做大做强、多元发展中去。

2.充分调动项目经理的主人翁精神,以前分公司制承接工程,从施工组织、资金的筹集、工程款的拨付、资料的完善、项目验收、工程结算等工作无一不推给总公司,实行项目制后,由于项目部有直接的经济利益,所有的项目经理一环扣一环的工作抓的很紧,表现在工程进度快、质量优、工程款拨付及时保证工程进度、工程验收、结算催的紧。

3.优化配置劳动资源,建立了内部的劳务、人才市场,由项目经理在由项目经理开始组建自己的项目队伍,包括要求的资料员、安全员、施工员、资料员。从而使职工队伍中优胜劣汰,由于项目经理分流了一部分职工,从而减少了公司的负担,增加了部分人员的收入。

4.由于推行了项目经理制,项目内部也实行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从而调动了广大职工学习的积极性,使公司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技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5.推行项目经理制有利于施工企业的廉政建设,一是表现在项目经理人选的选拔上,对于符合条件的有证人员通过人力资源部的把关,推荐,群众参与评分等办法产生项目经理,二是项目发包上公司内部公开招标,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避免了权钱交易,杜绝了腐败。

实行了项目经理制。施工企业均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职工队伍稳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市场信誉,随着企业改制和机制创新,在“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中很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取得不败之地,不断为市政建设事业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戴兆华,杨平,李洁.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机制系统演化规律研究[J].建筑经济,2007(09).

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2

    关键词:物流;现状;共同化; 配送

   

    “物流”( Logistics)早期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我国80年代才接触“物流”概念,此时的物流不单是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从生产者到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的提高经济效益与效率的问题。

    国外物流管理先于企业内部充分发展,而后随着物流共同化趋势的发展,物流子公司、专业物流公司等专门的物流企业相继涌现,是一个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过程。我国的物流企业出现于90年代初,与企业内部的物流发展几乎同步。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内部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制度尚未建立,这就注定我国物流企业的建立,不可能基于国内企业对物流的需求,而只能面向一个特定的顾客群——“三资”企业。可喜的是,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如科龙、青岛啤酒、长虹、春兰等著名厂商,或为了进军国际市场,或为了与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知名品牌竞争,纷纷将提升企业的物流能力看作加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亦准备将本企业自身的各种物流活动交由专业物流公司。可以说,经过近10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物流企业终于迎来大发展的春天。但也应看到,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望,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完善周到的服务,一方面将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理念导入国内,使社会物流企业服务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势必对国内物流企业造成冲击。因此,国内的物流企业有必要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与学习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1 我国企业物流

   

    1.1特征

    企业中,物流是指工厂从支持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进厂,直至成品出厂送达顾客全过程的物料流转、移动和储存(含停滞、等待)及与之有关的咨询管理活动,并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性 厂内物流是社会流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物资流通的现代化、合理化对生产企业的外委物流、销售物流起着制约的作用。而企业物流各个环节的合理化程度也直接影响社会物资流通的效率。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为前提。

    2)经济性 完整的物流成本应该包括从原材料开始直到商品送达消费者的全部费用。降低生产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所肩负的两大使命。

    3)配合性 企业物流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工艺流程的需要,并以之为核心交织在生产工艺流程之中,配合生产管理的统一运作。

    4)动态性 企业物流随着生产节拍而准时、均衡地从原材料提供者向产成品方向动态的流动,同时,这种均衡性又是随着生产环境、条件、市场、产品型号、加工工艺、分工方与客户的改变而改变。

    5)复杂性 产品逐渐向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方向发展,导致了生产的复杂和多变,要求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必须具有高效率和高柔性的功能。

    6)立体性 产品的工艺性能要求各类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分区域管理,同时在异地应解决流水线(总装线)上的零部件的准时化需要。

    7)系统性 物流活动一端连接着生产、一端连着消费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系列过程称为物流系统化。

    8)协调性 企业物流与工厂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以物流系统化为总目标进行物流革新,重新构造微观物流系统。

    9)持续性 按照生产原理,最佳的生产组合是保证所有资源正常有序的运转。

    1.2现状

    我国生产企业原有的物流管理形式,源于前苏联50年代的管理基础,采取自货自运与委托国营专业运输企业代运的模式,至今有很多大中型企业几乎沿用这种没有实质性变化的模式(如武汉钢铁公司等)。这与发达国家或跨国集团企业、外资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等)的先进生产物流管理模式相比,我国的生产管理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物流管理观念和运作手段较落后。加之我国工业基础(设备、资金、工艺、专业化生产、生产结构等)薄弱,导致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离现代化物流有较大差距。经过五十年的演变,企业物流从节约资源到提高生产率的两个利润源,已有了较为稳定的框架,使我国传统的生产企业物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传统的计划生产的物流模式,即计划性强、劳动密集程度大,反映大多数生产者的思想观念和操作素质、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手段与目前国内平均生产力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的日趋国际化,尤其是即将加入WTO,国际物流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必将促使我国生产企业物流同步发展。但尚未改变产业结构沿袭传统生产方式的企业必出现停滞、低效、高消耗的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方式与柔性大、成本低的现代化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或由于人们思想认识的滞后,会出现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形式对物流现代化改造的不理解与排斥,从而导致对传统生产企业物流改造的难度增大。建议:对企业物流的改造,必须顾及全局,力求物流合理化、有效化,推动全员参与,逐步统一认识,逐渐纳入到能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务必对自身企业物流现状反思,更新物流管理观念,切忌盲目照搬先进国家与企业的先进物流模式,逐步引进和借鉴现代物流模式(如生产物流模式中准时化配送—JIT)并结合我国实情,稳步向现代化物流方向推进,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在五年或稍长时间内缩短与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物流的实际差距。

   

    2 我国物流企业

   

    2.1物流企业的优势。

    相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物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进行物流合理化活动的领域极其广泛,可以与多个企业合作进行物流共同化,参加有关企业集团的全部物流活动,与营业仓库联合协作,开展搬迁物流业务,寻找新货主,合理组织运输及回程车辆的运输等。这些合理的物流活动,都是企业内部物流部门鞭长莫及的。

    2.2现状

    我国一些沿海大城市,专业物流公司已经出现,但由于这些物流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知名度尚需提高(他们的客户多为三资企业),再加上我国城市的物流设施“先天不全”,使他们在经营中困难重重。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使各部门普遍存在自给自足的现象,导致货运市场出现货源封闭,信息不畅状态,必然有物流专业化服务程度低下格局。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多主体,粗放型的单车或几部车经营模式,更不利于货运行业的规模发展与规范管理,对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的主体地位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其在运输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和被动地位。目前,社会专业运力提供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水平不高,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行业的多数企业尚处于传统的分散经营与运作管理,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物流服务状态,在一段时期内尚难以达到物流专业化程度。

    在公路货运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业内竞争日益激烈,在众多个体与私营业户的包围下,国营(或大集体)大中型运输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滑坡。由于转变旧观念所用时间过长,改革旧机制、旧经营模式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退休经费支出,设备更新,用人与管理机制转变难等),以及经营手段缺少灵活性,自然很难在竞争的市场中找到清晰的市场定位,必然导致竞争力薄弱,缺乏优势,经济效益难以好转,无力在技术装备的改造方面有所投入,不得不仍然使用已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车型车种。面对运价下降,运力大于需求的不利局面,难以调整运输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由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对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对优化运力结构和布局,对有形货运市场的动态管理和跟踪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加之在培养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上可供操作的有关法规和规定还不健全,使运输行业的法制化管理程度未能达到应有高度,造成运输市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市场秩序紊乱,运作效率不高,不利于货运市场的健全和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必然推动货运市场向高效率、高灵活、高服务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具有完备的信息系统,沟通各运输企业之间的信息,发挥互助补缺优势,避免各运输企业各自为阵,相互之间存有各种利益冲突,阻碍运输市场向综合物流运输系统方向拓展。由于整个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而货运市场的主体目前还停留在各自经营、激烈竞争阶段,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长此下去,必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大趋势下,原有的运输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摆脱目前的困境和不利局面,力争在二~三年内完成向专业物流公司的过渡(可合资、参股、兼并、转制等),积极参与为外资、中外合资企业进行物流服务,努力扩大市场的服务面,在动态运作中逐步完善和发展自身实力。

    物流公司如何开展适合国内企业的物流作业,可借助外资企业这块市场来提高物流的服务水平外,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肩负起在社会上推广、普及物流的重任,能否持久、有效的进行这项工作,扩大第三方物流服务范围是物流企业成败的关键。

    2.3 物流企业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

    在当前我国物流业尚处于启步阶段的状态下,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应立足于:灵活、高效、动态、优质服务与管理,并能与国际物流运作惯例接轨的运行机制。

    1) 以良好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货主及时提供货物分类、包装、批发、装卸、中转、加工、联运和保障运力服务,并提供物流设计、优化运力、选准路径、沟通信息、代办运输中各种手续(报关、报检、仓储理货等)。在全国相关货物集散中心设立若干受理网站,向货主提供信息源、网络联系、上门服务、实现直接的门对门服务,达到方便、省时、经济的物流全过程。

    2) 针对能长期服务于大型企业的稳定大宗货源,可与货主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并公证。为消除货主心理上的不放心,可主动预付适量资金作为风险抵押,以获取包贮、包运组织形式的联运业务。对于零担货与散装货,通过信息沟通与传递,积极组织仓储,及时组织运力,做到稳妥而安全的货运服务。

    3) 在动态运作与管理中,不断改善服务内容与质量,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资质标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与吸引力,向货主提供全方位的合理运输与仓储方案,提出尽力减少货损货差的措施,提示优惠运费结算方式(如每月结算一次或其它结算形式)等。

    4) 为三资企业提供符合国际物流运作惯例的优质服务,对于涉及到国际物流的企业则应制订物流服务全程的供应链计划和保障条件,以良好的信誉和灵活、高效、服务到位的手段展示实力和形象,为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并争取更多的客户打下雄厚的基础。

    5) 不断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既保证自身经济利益又考虑货主的切身利益,货运过程做到安全、可靠、到达及时(JIT),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提高竞争力,适度保持企业经济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物流企业。

    2.4物流企业服务于企业物流的模式

    针对上述所作的种种分析,建议物流企业应从培育物流市场做起,量力而行,通过采用灵活的物流策略来弥补现今存在的物流设施的不足。

    1)加大对国内企业的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扩大客户范围。针对国内企业对现代物流认识不多,企业内懂物流的人员少特点,物流公司应针对那些有能力开展物流活动但又不知从何处入手的企业,通过邀请对方来公司参观,为对方免费培训物流人才等方式来推广现代企业物流知识及提高物流公司的知名度,努力培育、挖掘潜在的顾客群。对流动资金不足的企业应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为更好服务于生产企业,应将以一个月为周期的结算方式转向与生产企业的生产周期相适应的结算方式,这对于争取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很重要的举措。

    2)努力参与到企业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中去,与之建立一种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针对国内企业“重生产、轻流通”的特点,物流企业从帮助对方改进供应与生产物流,提高生产效率入手与企业开展合作会更容易。因为供应、生产物流是销售物流的前提与基础,很难想象一家供应、生产存在巨大浪费的企业会有出色的销售物流服务。依据前章对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现状的论述,生产企业的物流现代化水平较低,物流公司可利用自身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物流公司可以凭借自身在流通领域的优势帮助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配件等,并以企业生产流水线为中心展开分供方到供方的配送。如此,企业减少了库存保管费用,提高了物流意识,物流公司也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介入到企业的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销售物流服务中去。

    3)以人为本,运用灵活的物流政策开展高水平物流服务。在中国开展物流活动,最忌讳不顾实际情况投入大笔资金购买昂贵的物流设备“赶时髦”。目前,我国的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沈阳等城市道路堵车现象较严重,成为发展城市物流业的瓶颈。如果发展货柜车配送,势必事倍功半。针对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沃氏公司采用装配冷藏柜的自行车为其生产的冰淇淋进行配送;可口可乐雇佣了成百上千的“街道委员会”成员用手推车和自行车代替机动车难以到达的地区进行配送。这些灵活的配送策略都取得了成功。

    4)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我国的物流企业中学物资管理出身的管理人员少,大多是半路出家,对物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缺乏应有的远见卓识。他们自身对物流理论与实践接触不久,甚至有一种将物流神秘化的趋向。其实,在国外,成功的物流专业公司早已将“神秘的物流”送(配送)入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十分大众化的事业。物流业的发展需由精通物流管理的人才采取适合我国的物流经营策略,最终将物流业大众化,一般化,转变为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可以与院校、研究所中的相关机构合作,通过参与对具体物流课题的研究或派遣人员进修等方式,既可提高自身的物流作业水平,又可以从中培养、造就物流人才。

   

    参 考 书 目

    [1]日通综合研究所.物流手册[M].北京:物资出版社.1986

    [2]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 戴维J克劳斯 .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3]宋 华,胡左诰.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3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48-03

一、浙江省奉化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库集中支付施行情况简介

奉化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成立于1994年,隶属于奉化市政府,是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现有员工189人,其中公务员8人、事业20人、工勤人员13人、临聘人员148人。同时分管奉化市政府下属部门21个单位的经费管理,并实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是市政府的后勤保障部门。该单位原实行的是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即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由单位按照预算级次层层上报用款计划,再由财政按下达的预算,将资金从国库拨付到一级单位,一级单位按照预算级次层层下拨到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再根据有关规定及业务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形成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

进入本世纪初,随着2001年国家《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逐步开始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改变了该局的财务管理理念,加强了资金管理的力度,提升了预算管理的权威性,规范了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这些规章制度的综合实施,对该局的全面发展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该局财务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是国库集中支付增强了该局资金使用的预见性和集中度。国库集中支付改变了以往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设立零预算账户,把过去的多部门拨付改变为集中统一拨付,把多户头存款改变为单一账户,把一级一级的层层拨款改变为直通车式的拨款,进一步规范了项目资金的额度控制和专项支出办法。这一切都增加了资金使用的预见性,有利于财会人员统筹安排,提高了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二是国库集中支付进一步提升了预算管理的地位和作用。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最主要的财务管理制度已施行多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进一步强化了预算管理的核心作用。单位资金的使用必须依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执行,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对财政资金采取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不能擅自变更资金用途,增强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限制了资金使用的随意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增强了该局财务管理的目的性、便捷性、时效性和透明度。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在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上都要求预算内容清晰,项目资金明确,每笔资金的使用都有时间约定和限制。财政支付资金直接到用户单位,减少了中间环节和在途资金量,降低了资金周转的时间和费用。事业单位的资金收入和支出在单一账户上都有记录,财政资金的使用、运转的透明度大大增加,避免了虚假信息的渗入,提高了各部门的监管力度。

三、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对该局财务管理产生的不利影响

1.预算编制时间短,准确度有待提高。该局财务管理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单位预算的编制、上报、审批和使用虽然在内容上、科目账务管理上有了许多新的规定,但其编制预算的主要程序与实施前没有太大的变化(年底编制上报,第二年度初审查、批准、实施)。预算编制时间短、预见性差、准确度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单位的财务管理已从过去的收支管理、资产管理为主逐步转变到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为主,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成为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对预算编制的要求更高了,也更加规范。在较短的时间内,编制出涵盖内容科学合理、项目计划充实可行、资金使用要求明晰、执行时间准确的预算,是一件难度较大的工作。

2.部分资金授权、到账、支付滞后,提前垫付资金增多。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要求每笔资金的使用都有严格的上报、审批手续。可在单位总预算的审批前仍然有许多资金需要支付,例如工资性支出、基建项目资金和专项资金等,都存在未批先用的问题。同时,年底的支出额度比较集中,由于单位预算涵盖的范围有限,项目预算很少细化到各具体项目;一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资金的使用审批手续繁琐,造成预算支出追加与调整较频繁,减弱了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影响了其他项目的开支,减少了单位的年终结余。

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4

[关键词] 财务能力;企业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研究财务能力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很必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逐渐步入了以财务能力为导向的阶段,企业应关注财务能力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准确识别显著影响企业价值的主要财务能力因素,努力通过改善这些财务能力因素来提升企业价值,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稳定增长。尽管目前有关企业价值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从财务能力角度分析其与企业价值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对财务能力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构建财务能力指标体系,以实现对企业财务能力进行更全面的评价;然后借助所构建的财务能力指标体系,以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从实证角度探讨企业财务能力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识别企业财务能力中影响企业价值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而为企业通过财务能力来提升企业价值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企业财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财务能力的评价是研究企业财务能力的一项关键问题,目前有关财务能力评价的研究很多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的,即使有部分学者构建了财务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但是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很多财务能力指标体系仅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来进行构建,这忽略了影响财务能力的其他重要因素,例如财务战略能力和财务活动能力等;二是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财务能力指标体系中的一些指标数据是无法获取,因而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的。

本文试图克服上述不足,将站在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运用可获得的公开信息来评价上市公司财务能力。由于企业的财务过程可以概括为在财务战略的引领下实施财务活动最终实现财务目标,因而本文将以财务战略―财务活动―财务表现这一逻辑线索来构建财务能力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这样构建出来的财务能力体系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财务能力。

其中,二级指标中的CFO影响力的取值方法为若CFO进入董事会,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控制能力的具体指标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和股权制衡,如果是无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设为1,其他设为0,股权制衡的测算方法为第2-5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战略支撑能力的具体指标为EVA回报率和财务杠杆;投资能力的具体指标为投资活动现金流入与流出比、投资收益率、投入资本回报率以及长期资本收益率;筹资能力的具体指标为利息占带息负债比、股权扩展能力、资产负债率以及筹资活动现金流入与流出比;经营能力的具体指标为利润成本率、总营业成本率和经营活动现金收入与流出比;分配能力的具体指标为每股税前现金股利、现金股利保障倍数和每股股利变动比率;盈利能力的具体指标为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毛利率;营运能力的具体指标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营运资本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偿债能力的具体指标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权益乘数和长期资本负债率;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为资本积累率、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现金流量能力的具体指标为营业收入现金含量、现金周转率和净利润现金净含量。

表1 财务能力指标体系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

为了对财务能力和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选择来自沪深300指数的300家公司的2013年数据为样本。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在剔除金融类企业及财务指标存在异常的企业后,样本数量为267个。

(二)相关性分析

为了识别财务能力中能够显著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本文选择托宾Q值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以各财务能力为独立单位,引入皮尔森相关系数,首先进行各财务能力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分析,所应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22。

表2 财务战略能力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审计意见、CFO进入董事会情况、财务杠杆与托宾Q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三者与托宾Q不具有相关性,而股权制衡、EVA回报率与托宾Q的相关系数分别0.153、0.275,而且相关系数均显著,说明股权制衡、EVA回报率与托宾Q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而企业应更多地关注财务战略能力中的这两项指标,进而提升企业价值。

表3 投资能力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在投资能力中,只有一个指标(投资活动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比)与托宾Q相关性没有通过检验,其他指标均与企业价值具有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判断,投资能力与企业价值具有正相关性,提升投资能力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创造。

表4 筹资能力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在筹资能力中,除了利息占带息债务比没有对托宾Q产生影响,筹资活动现金流入与流出比、股权增长率与托宾Q具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311和0.285,而代表筹资风险的资产负债率与托宾Q有负相关性,系数高达-0.602,说明筹资风险的提升会大大降低企业价值。由此可以判断,提升筹资能力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创造。

表5 经营能力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在经营能力中,除了利润成本率没有对托宾Q产生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与流出比与托宾Q具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57,而代表经营成本的总营业成本率与托宾Q有负相关性,系数为-0.140,说明经营成本的变大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由此可以判断,提升经营能力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创造。

表6 分配能力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分配能力指标与托宾Q不具有相关性,每股税前现金股利、每股股利变动比率、现金股利保障倍数与托宾Q的相关性系数均不显著,这也说明企业的分配能力一般不会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在接下来的回归分析中,分配能力指标也不会作为解释变量参与分析。

表7 盈利能力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表7可以看出,盈利能力整体指标与托宾Q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特别是营业毛利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与托宾Q值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474、0.444,而净资产收益率与托宾Q值相关系数为0.248。由此可以判断企业获利能力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很大,企业应该重视盈利能力培养,而投资者也应该重视投资对象的盈利能力。

表8 营运能力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表8可以看出,营运能力指标与托宾Q不具有相关性,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营运资本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与托宾Q的相关性系数均不显著,这说明企业的营运能力对企业价值不具有显著影响。在接下来的回归分析中,营运能力指标也不会作为解释变量参与分析。

四、结论

本文构建了财务能力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财务能力指标体系各部分与代表企业价值的托宾Q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通过分析可知企业的财务战略能力、投资能力、筹资能力、经营能力都会对企业价值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偿债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情况有所不同,其中短期偿债能力有利于企业价值提升,长期偿债能力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可能是由于筹资成本过高的原因造成的;而分配能力与营运能力不会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陈晶璞.论企业财务能力[J].技术经济,2005(7):60

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5

关键词:股份制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完善,对企业发展而言,创造了很多机遇,同时也对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压力。笔者所在的山西吕梁离石西山亚辰煤业有限公司为股份制企业,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财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特别是当下需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环境下,股份制企业的财务管理显示的越来越重要和关键。因此,作为财务工作者,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显然是当前环境下的首要课题。

一、股份制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运营管理

股份制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对外投资、产权变更等事宜上,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能够为企业的资本运营提供可靠的管理和决策依据。此外,还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使下属公司的财务状况朝总公司的财务总体目标发。因此,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资产管理

在股份制企业财务管理中,其资产管理能有效对各项资产的运营及消耗等情况进行控制,最终使企业资产发挥的最大能效。

(三)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股份制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的基础环节,这是对财务工作的事前预控。它主要以预测和决策为前提,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有效控制,通过科学的财务预算和计划,从而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二、股份制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财务观念阻碍了财务管理发展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一定数量的股份制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观念依然守旧,认为财务工作仅仅体现于记账和报账,应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来进行开展。这种传统的观念影响了财务工作者,甚至企业领导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难以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无法使财务管理为企业发展服务,难以体现其价值。

(二)企业资金管理不到位竭制企业发展

资金管理不到位普遍存在于股份制企业中,资金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收益不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遏制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筹资环节中,由于渠道单一,并且长期负债经营,使企业面临着高额的筹资成本和偿债压力,而在企业投资环节中,由于缺乏对投资方案的科学合理的论证,使投资行为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严重导致企业投资决策失误,加上在资金使用方面,缺乏有力监控,无法保证其资金的安全性。

(三)会计核算工作质量不高降低了财务管理质量

会计核算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而目前有一部分股份制企业以会计核算工作质量不高的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者为实现某目标,对会计工作过分干预,使会计从业人员在管理者受益下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第二,过分简化会计工作程序,滥用会计科目,造成会计账目混乱。第三,在正规的公开的财务会计账簿之外私设账簿,达到某种违法目的,这种“账外设账”的行为,使会计结算实行体外循环,大大的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

(四)有待加强财务监督力度

在一部分股份制企业中,普遍存在对财务工作缺乏有力的监管,致使财务工作比较随意,财务管理工作水平难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企业资金审批、报销等程序不严格,弱化了财务监督的作用。第二,在企业内部缺少独立的审计部门,弱化了监督工作,无法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相关的评价,不利于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

三、股份制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的相关解决措施

(一)树立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促进企业发展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股份制企业要立足于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首先树立起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速度。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给我们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指明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企业应结合本身特点、实际情况,不断改革和创新。其次,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挖掘、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通过企业相关激励措施,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资金管理,致力服务于企业

资金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源,股份制企业应加强资金管理,让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提高,加大资金风险预防力度,来确保企业稳定发展。例如,在筹资过程中,股份制企业应该制定科学的、可行性的相关措施,来保证筹资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资金用于投资过程中,应着重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益,并对资金的投放加强监督和控制。此外,也要关注资金调度的管理。应该设立独立的资金结算部门,从而达到对资金流量的控制力度,并采取非集中制,来减少资金周转环节。

(三)规范会计核算工作,保障财务管理质量

股份制企业必须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强化会计管理职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我们首先要规范会计工作程序,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保障对原始凭证的真实、合理、合法性,并且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其次,企业应该定期核算会计账簿,检查会计信息是否与企业资金、实物、往来账款等相符。

(四)加大财务监督力度,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股份制企业应该建立与自身特点、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的内部审计部门,保障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财务工作的作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重点对企业的计划决策进行科学审计,论证其是否存在合理、可行性,也要对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6

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复合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因此,在高校有条件地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实行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可以为人才市场培养理论水平较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能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研究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可以促进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也大大缩短了毕业生“进人角色”的时间。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有条件地参加职业资格认证,毕业时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时具有了较强竞争实力,占据了有利位置。本文就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及其与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相结合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目前高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据预测,到2012年我国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为3万~4万人,物流技术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近3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每年高校物流相关专业都培养出大量的毕业生,但一方面,这些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又急需大量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如此尴尬的局面出现的愿意主要是目前大部分高效物流专业的培养方案都采用“厚基础,宽口径”模式,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但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专业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核心课程设置特色不突出。目前,一些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毕业后能竞争哪些工作岗位,这些物流岗位群需要哪些专业知识、技能,以及通过怎样课程路线能够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课程体系设置不是建立在对大量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做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对本科相应专业的培训方案略加修改,导致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宽泛、偏理论化,核心专业课程核心地位不突出,分散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所以毕业生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

2、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内容偏理论化。由于教材大多是由在校教师编写的,而编者往往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教材内容陈旧,很少介绍物流新技术、新方法。学生等到毕业时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能记得的很少,面对企业招聘人员的提问时无法应对。虽然学生每学期都进行了专业课程实训,但实训题目往往很肤浅,学生没有机会通过实际项目、真实的企业环境来锻炼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技能差。

3、教学评价体系滞后。现行考试制度考核方式单一且侧重知识的考核,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对学生职业场景的工作过程及技能进行考查。另外,考核内容相对落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企业的发展速度。

二、职业资格认证对物流专业教学的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具有高技术高技能的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单一具有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都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现阶段如何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培养市场真正所需的物流人才,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将职业资格认证和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是满足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1、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物流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资格认证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在围绕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市场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2、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物流专业教学有助于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保证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围绕高效物流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将职业资格认证嵌入专业课程,有助于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中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达到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3、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有助于提高专业师资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高校教学,打破了以往高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对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培养出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劳动者,必须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介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推行的物流职业经理认证主要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面向职业高中、中专在校生及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者;中级面向大专以上学历,且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者;高级是面向本科以上学历,在企业中担任物流总监、企业副总以上职务者。该认证主要适合于各类物流和生产企业的各级物流管理人员及大、中专在校生。目前也只有该认证可以与高校的物流管理类课程相结合。

四、中物联物流师认证与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相结合的探索

1、探索思路。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把学生校内学习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内容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要求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未来物流岗位要求,实现学生毕业就能就业的教学改革目标。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以《物流师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依据,跟踪行业培训和考核标准,通过相关岗位的调查研究,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和制定基于职业资格认证融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在部分班级试点,一边试验一边研究,探索物流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以验证改革方案的正确性,再进一步扩大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