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养猪新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养猪新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养猪新技术

科学养猪新技术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48-02

一、引言

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是信息化,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水平高低的指标就有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新课标把中学生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概括为三项能力:获取加工信息整理,信息传递能力;评价信息活动过程方法及结果能力;通过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信息素养是当代中学生所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和一项基本能力。

二、中学生信息技术课注重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课,必须对初中学生注重有关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践表明,在初中信息技术课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效果。

1.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技能。在当今信息时代,通过教育培养可以把人的有关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以及开发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修养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把有关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有关计算机及网络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有关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操作方法外,还能让学生有关信息应用(应用所学信息技术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等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信息技能。

2.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信息技术课,并且有意识地对中学生进行相关信息素养方面的培养,不仅能够让学生具有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利用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利用信息和评价信息过程中,自觉遵循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不对他人不对社会构成危害、以最大负责任的态度来行使和利用信息,为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有关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能把学生对信息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对信息的快速筛选并获取、对信息真假的准确鉴别等科学分析思维能力大为提高,还能让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学会和养成利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以及真正把信息技术能力作为一项新的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更好地面对和迎接当今社会的挑战,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就必须具备包括信息素质在内的这项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学生在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能力培养起来,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要求在中学,特别是从初中阶段开始,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对中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广大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要做好的一项本职工作。以下就结合本人近几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就有关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方面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一下。

三、中学生信息技术课注重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极其重要。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各个疑问,并大胆地进行尝试解决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基本原理,还能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教材中的那些智力及非智力因素来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例如每当学完一个专题,我就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环境,进行相互交流和讨论;组织学生通过网上交流和讨论,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以这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来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

2.融课堂教学于课外活动之中。实践表明,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有机地把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此方式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当我在进行用“Word”来编辑文本文档这一专题时,我及时以此为活动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通过这个研究性主题的课外活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还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在课外的有效延伸,来促使学生有关信息素养方面能力的提升。

3.加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处理信息能力的形成和培养。这不仅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与传统课程相比较,对实践的重视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进行信息学习的一大特色。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对所学内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和实践,以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相应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训练和提高,以此来促使学生有关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例如我在进行“用E-mail收发电子邮件”这一内容教学时,我及时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通过建立Blog、Moodle等方式,来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不仅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过程中不断促使他们有关信息素养的培养。

4.加强学生文化基础素养方面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基础。实践表明,一个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建立在这位学生各科良好的学习基础之上的,学生各科基础知识扎实并且全面发展了,这对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具有极其积极的效应;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其他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

四、结语

总之,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在现在以及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学会和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良好观念,以能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

参考文献:

科学养猪新技术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主动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44-01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针对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的重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那么,在小学阶段,在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呢?下面结合习惯的形成规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

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以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教育教学,所以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经过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后,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二、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石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他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没有学习兴趣,根本就不想主动去学。针对小学生这种情况,我平时在上课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从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探究和创新。

(一)创设激情导入,带领学生进入精彩信息世界。对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对电脑,由于他们刚接触电脑不久,对电脑怀有一种神秘而好奇的感觉,学习积极性很高,所以我们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他们主动去学习的习惯。

(二)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主动学习。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奠定了基础。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喜欢玩游戏引起的。那我们上课时是不是就禁止学生玩游戏呢?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在上某些课程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把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在上键盘指法时,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警察抓小偷”游戏,同桌之间互相比一比,看谁打字速度快。由于大部分同学刚接触键盘不久,对字母排列和指法都不是很熟悉,所以打字速度非常慢,而且有些同学只会用一个手指按键盘,不一会就被打字速度快的同学抓到了。这时同学们就会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提出记住指法的重要性,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激发主动学习欲望,指导主动探究,培养学生

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科学养猪新技术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维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它来源于深刻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总结。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创设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主动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学论中的重要策略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承担的任务,所以,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性和创造能力的基础,问题能力在于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则在于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提出问题通常有三个主要阶段:

1.教师提出问题

从探究式学习的层面讲,“教师提出问题”不仅仅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第一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第二阶段。

3.学生提出问题

“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完成问题的筛选和确定”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第三阶段。

提出问题,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都应该注意:问题要明确、适度;问题宜小不宜大;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

三、互动研究,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在小组内部、小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参与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

四、全员参与,亲历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们要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方法、学会体验、学会学习。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都要亲历探究过程。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学生自行探究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提供必要的方法。

任何一项操作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让学生亲历过程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失败与成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由失败转入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学习中的酸、甜、苦、辣,体会操作的全经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注重人本位,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启发思维,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强调的是启发、指导。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的指导,绝不是各种形式的灌输,作为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定、参谋不代谋。

在指导学生得出结论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得出结论,不要把结论以任何方式硬塞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学生在经历了探究过程以后,即使没有得出结论,也是正常现象,不要以结论作为评价学生探究过程的唯一标准。

六、展示作品,体验成功

展示成果,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需要,还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可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评价,通过学习成果、探究结果的展示,进行多元评价、主体评价、描述评价和发展评价,评价既是一种评估,也应是一种激励。通过评价,应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把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受益

科学养猪新技术范文4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我把这段话给学生看,让他们讨论莱辛为什么这么说,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学习。他们大多数举例子说:“很多地方可以用鼠标右键”,“复制和剪切操作是类似的”,但能够联想到软件的应用还是不多,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我先用一节课的时间请同学们用word做电子贺卡,再用两节课的时间请同学们做幻灯片,等word与幻灯片的作品都上交后我再把莱辛的这段话给大家看,问学生“这会大家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很自然的与前面word与幻灯片的一些操作方法进行比较。(我们老师都知道这两个软件有很多菜单是类似的)趁热打铁,我用商量的口气对他们说“本学期我们要学的两个很重要的软件---excel和FrontPage,你们觉得还需要老师教吗?”学生几乎异口同声的说“不需要”。

学生齐刷刷的回答说明,叶圣陶先生讲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话,绝不仅是教师一相情愿的教学最佳境界,更重要的体现了学生们渴求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激发他们的自学兴趣。

二、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上述这一现象是由学生的差异性引起的,这种差异主要有三方面:①来自不同家庭的差异;②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③操作技能的差异。

来自家庭的差异我们无法改变,但后两者的差距我们是可以缩小的。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 (因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

1.缩短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

首先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发挥班干部特别是班长、副班长的作用。班长和副班长一般都是班里比较有威信也是具有管理能力的同学,我们不能低估他们的能力。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所以要提高学生自控能力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班里有威信的同学的协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

2.缩短学生操作技能的差异

要缩短学生操作技能的差异我觉得选出一个操作技能比较好的课代表是关键,物色几位电脑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也很重要。

吸引操作能手自愿充当老师的助手。但是现在的学生很精明,觉得帮助别人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对只想提高自己不愿帮助别人的同学我们要让他们明白:他们不是白干的,其实是在培养自己的纠错能力、指导能力和与同学的沟通能力,并且让他们懂得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他的成长。另外也要想办法让学生达到“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的境界。

一个好的课代表不仅是我们的好帮手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助教,甚至可以代替老师完成部分教学内容。当然,学生毕竟不是老师,课前我们要让他明确重点、难点和要求,并且要准备好练习,课内要进行宏观调控。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李大权同学他就别出心裁布置给同学们的一个任务:以寝室为单位分组做班级网站,然后请电脑老师和班主任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得一等奖的小组网站上交到学校参评(刚好学校要组织班级网页制作比赛)。

我想这是自主性学习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不仅自主学习,还自主管理、自主创新,教师只是协助学生学习。我个人的体会要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就要把握好这么一个原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老师就不要去替代”。否则就是剥夺学生的权力,压抑学生的才能,助长学生的依赖思想。

当然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我们不能丧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与“不教”之间选择的选择必须慎重。

三、教”与“不教”之间选择

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决定“教”的内容和方法,又能在课堂45分钟内做到“不教”,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尝试的空间和时间。我们信息技术课向来讲究的都是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如果我们能科学的选择“教”或“不教”的内容那启不是既可以保证学生操作的时间又可以让我们少费口舌?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触:每届学生学会腾讯QQ的速度是惊人的,刚刚学会鼠标使用,刚刚接触互联网不久的学生就学会了QQ。学生在强烈的个人兴趣的驱动下,与同学们一起协作、会话,从而学会QQ软件下载、安装及使用,使在网上获取、交流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这种“QQ现象”必须具备这样的前提条件: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有非常成熟的协作环境。如果教材的内容符合这两个条件,完全可以采用“不教”的方式或者是自主学习的方式。

科学养猪新技术范文5

一、设计操作目标,培养小学生围绕目标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任何学习活动都不能离开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课上也一样,教师在给小学生设计操作任务时,不能盲目,而应该紧扣目标需求点,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有效。现在,很多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引导小学生开展的操作活动之所以无效,究其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设计操作任务时缺少了目标性。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无目的性和无方向性。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给小学生设计操作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目标地开展学习的习惯。

“Word的功能和使用”这一板块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①掌握Word的基本概念,能够新建并编辑Word文档;②能够给一个Word按要求设置字体、字号,并能够进行简单段落的排版。根据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时给小学生设计了以下操作任务:①在桌面新建一个Word文档,并命名为“我的成长过程”;②给《小明的成长过程》这一文档的标题设为黑体小二号,正文设为宋体四号,段落格式设置为2倍行距,首行缩进两个字符。

这样,教师给学生设计的操作任务就是紧扣目标需求点的,在这两个操作任务中隐含了教学目标中的所有操作要点,因此,能够有效地引导小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有目标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习惯。

二、组织探究过程,培养小学生独立探究学习的习惯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小学生设计有效的操作过程,在操作过程中要紧扣小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独立探究的习惯。

在教学“文字编辑与排版”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先进行演示和讲解,使学生懂得了基本的文字编辑和排版的方法,然后让孩子们根据操作任务自行练习。在这时,对于学困生,我通过个别指导和同学间互帮的方法,使他们在文字编辑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于中等生,适当布置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培养自学的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而对于优生,在讲解了基本的操作后,布置给他们一些日常的文字处理工作让他们完成,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文字处理的能力,提高文字处理的熟练程度。也可以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一定的作品,提交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样,对于相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开展学习,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效避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小学生的独立探究习惯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创设应用环境,培养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要处理好理论讲解与学生实践操作的关系,过多过细的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课要以学生的上机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教师要给孩子们创设一种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打字的操作活动兴趣性就不是很强,如果长期让他们练习打字,很容易会使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枯燥感。我在教学中,将这样的基础训练放到如文档处理软件学习之中。我先以精美的文档作品如贺卡等,在课堂上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节课的学习,分步骤学习制作的方法,最后完成贺卡的制作,并将自己的作品在学生中展示,将优秀作品推荐到学校进行评比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指法训练、Word软件使用等,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同学们始终保持很高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养猪新技术范文6

一、注重学习方法传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初中教学中,初中生的学习毕竟需要教师的指导,如果脱离了教师的指导,那么对于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初中生来说,自主学习极易导致其放任自流。但是学习方法的传授也绝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把握细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才会变得会学习、爱学习,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应教会学生使用某种程序方法,并归纳出相关、相似程序的相同点、不同点等规律,指导学生举一反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同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应注重全班指导和个别指导,先进行全班自主学习指导,而后对自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比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下,进行Flas制作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移动的汽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汽车如何移动”“该Flash有几个图层”等问题,并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归纳出自己的制作思路,并进行自我监督。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今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所以信息技术教学不止是让学生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通过自主学习而自悟、自得。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督促者,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氛围。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动手,跟着教师讲解的步骤亲自动手操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和信心。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竞赛,展示学生自己的制作、设计的成果,比如,开展动画制作竞赛、网页制作竞赛。如,在对书本知识《飘落的秋叶》进行讲述的时候,让学生完成课程引导后,自主制作动画,可以在课堂上展开交流,教师对于学生的天马行空不加拘束,并指导学生制作,最终将学生制作的作品展示出来,组织学生评选“飘落最富意境的秋叶”,并让学生交流在制作过程中的体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意,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氛围,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实现各学科的结合,在其他学科中做到自主运用

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方法,信息技术也应当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辅助工具。在教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学科内容,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其他学科来丰富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使得学生对其不再感到枯燥无味。比如,结合语文知识《孙权劝学》或其他故事,让学生以“Flas”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必定会先去了解课文,然后发挥想象,再亲自动手制作出动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再如,教学地理课《地球的运动》时,让学生根据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制作地球运动过程的PPT。学生在熟知地球运动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制作PPT。教师应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完美结合,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激发学习热情,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效果颇丰。

四、提供自主探究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保证

信息技术课程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巨大的资源,这也是互联网技术出现、发展带来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计划,给予相应的学习资源的补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应帮助、引导学生检索、筛选相关学习资料,让学生掌握学习资源转化的能力,即学生通过收集到的知识,进行自我吸收、消化、创新,总结归纳得出自己的观点。在条件允许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资料的收集,为课堂交流做准备。但是互联网上也充斥着大量不健康的信息,容易误导学生。初中生的心智还处于发展阶段,不能完全分辨信息的真伪,完全依靠学生自己来检索、筛选信息,会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应当适当地帮助学生收集信息资源,正确指导学生收集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保证。

五、建立评价考核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