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活动;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在现今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社会的快速完善,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21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一个时代,但由于发展科学技术,难以避免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自然灾害的频发、环境的严重污染、水资源的不断减少等等,所以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应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减少环境损坏。在实现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环境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社会发展的正确之路。

二、科学技术造成的环境问题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兴起是为了使人类的活动更加便捷,加快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在逐渐体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于人类为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过多的使用了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一类杀虫剂,结果虽然暂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由于不断地滥用药物,十年之内对环境的影响非常之大,这些毒素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由各种方式进入了人体,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杀虫剂的持续使用后,还造成了一些害虫的抗药性,使得虫灾泛滥,杀虫剂的效果已经逐渐丧失。在可续技术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对资源进行开采。上世纪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地球上现存的资源含量越来越少,特别是矿物资源和水资源的问题极为突出,江河湖海在不断遭受着污染,水体的级别一降再降,现在有许多地方的水资源稀缺,或者是水质远远不能达到要求,这对于人体的损害也是极其严重的。经调查显示,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在逐年下降,不仅仅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这与其他方面的环境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没有森林和湿地的调节,自然的代谢能力会越来越差,带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生活中可体现为气温的不稳定、空气质量的持续下降等等。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方法

要解决现存的环境问题,就要从引起这些环境问题的源头入手,在源头上减少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才能使得环境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否则只是不断地治理和污染,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要实现环境的治理,首先需要严格贯彻执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因为加快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对环境的危害。在这一方面,应该对与自然环境污染相关的企业和工厂进行严格的审查,避免其由于赚取利润不符国家要求的进行环境污染,在审查时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将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控制。另一方面,在宣传上也应该加大力度,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问题还需要社会上的持续关注和教育,在教育上,可以通过网络和多媒体的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得环境问题深入人心,使得人人关注环境问题,人人保护环境发展。在企业的生产中,需要利用的设备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应该对如何减少生产设备造成的环境问题入手,研发出更加环保、减少环境污染的产品并大力推广使用,减少由于这一方面原因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学校的教育中,从儿童的启蒙教育开始,就应该灌输给儿童要保护环境,使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改变环境的重要责任,时刻关注环境问题,坚持做维护环境的优秀公民。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将环境保护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才能使未来的社会发展在更加环保的运行模式下进行。对环境伦理道德的宣传应该始终做到有良好的传播效果,这样才能使得环境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结束语:

科学技术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将环境保护治理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到一起的合理途径,是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必经之路。在环境问题上,我们要始终秉持着减少环境污染、有效治理的心态,不能由于环境情况的不乐观而放弃对环境的治理和优化,始终坚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只有不断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才能使环境问题得到持续关注,将环境伦理道德的宣传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将环境问题得到良好的控制,使环境得到较好的治理和维护,还地球一片绿色、还人类自己一个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陈士俊,柳洲,王梅.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环境问题的理论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01)

[2]车丽娜,刘庆华,王泉玉.浅析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影响[J].知识经济.2009(08)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时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86-01

信息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逐步趋向信息化。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环节,已经朝现代高新技术的方向发展。“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已有的教学成果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扎扎实实地抓好未来教育,振兴民族,继承和发扬民族的文化传统。

现代教育的任务是艰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就是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这里的“教学优化”就涉及到我们的教育事业中怎样才能实现“教学优化”这个问题。

振兴教育的关键还在于教师。那么,作为在现代教育技术中起关键作用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怎样才能实现“教学优化”呢?

1.教师要志存高远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实,与时俱进,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以德育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2.在平凡的岗位上明确自己职责的神圣性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提高,教师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努力使教育向现代技术教育过度。在这个重要阶段,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应更进一步。在现代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语文教师,更应做到这一点,从“师德”“师风”“师范”出发,认真、努力提高自己,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人的情趣往往会影响人的工作、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给学生一个潜移默化的良好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鼓励失败的学生,以赞许的目光指导优秀学生,调动学生热情,让他们感觉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与重要性,创设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这犹如农民种地,首先要培育一块肥沃的土壤,小麦才能茁壮成长。同样,创设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的氛围,才能达到教师默默耕耘的目的,才能使自己的职责敬到位,教学也会出成果。

3.语文教师应具有现念

具有现念的高素质语文教师,不会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空间中。他会以良好的人际品质,完美的人格魅力,科学地管理学生,积极创新,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一位有知识、有涵养、有现念和技术的教师。

4.专业知识和能力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还必备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准确地组织语文教学活动。陶行知先生说:“想要学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说明,学生的提高在于教师,这个提高就包括知识的提高和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提高就是语文本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的提高,就是教师一定要具备怎样将自己的知识通过教育方式的转变转化给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从自己身上有所收获,包括知识、学习方法、做人等方面。语文教师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的同时,他的能力也随之提高。所以,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说是很重要的。

5.应该强调的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柏拉图说:“教育者之人品,为教育成败之要素,教育良否之所由行也。”教育的成败在于教师,每位教育者应实事求是,各负其责,“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形象、职责、素质上都需要严于律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6.必须有信息化的头脑,努力走进信息教育中

通过校本教育,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自己,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技能。利用学校信息化系统,带动语文教育现代化。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 波斯曼 技术垄断 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The Cultural Reflection of Postman's Technopoly Concept

ZHANG Yi

(Public Management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Abstract Technopoly is the important point in Postman's book "Technopoly", he warned that we have now entered a era of technology monopoly the culture, culture succumb to the technology, reminding us to be alert to technopoly on the cultural hazards, he criticized this point very deeply. There is a reference value for us to re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ultural values.

Key words Postman; technopoly; cultural reflection

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世界著名的媒介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在其著作《技术垄断》中,系统提出了“技术垄断”(Technopoly)的思想,极其详尽的论述了技术垄断对人类文化的巨大影响,并对技术垄断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1 “技术垄断”观的提出

作为一个技术文化批判者,波斯曼对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有其独到的见解。在芒福德、埃吕尔、伊尼斯以及麦克卢汉等人的影响下,波斯曼以时代的技术特征为基础对人类的历史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统治文化阶段和技术垄断文化阶段。与此相应,人类文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类型、技术统治文化类型和技术垄断文化类型。

在波斯曼看来,从远古到17世纪,人类处于工具使用文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技术以工具的形式存在,它受到社会体制或宗教体制的约束,能够以一种友好的方式从属于社会和文化。从18世纪末开始,人类进入技术统治文化阶段,这一阶段工具逐渐成为了思想世界里的核心角色,其它一切都服从于工具发展的需要,都必须给工具的发展让路,但此时的技术仅仅是将文化置于从属地位。技术垄断文化阶段开始于20世纪末,在这一阶段技术清除了任何替代它的选择,“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应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任何技术都能够代替我们思考问题,这就是技术垄断论的基本原理之一。”①在这种情境下,技术已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信仰,左右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似乎“只剩下一个可以相信的东西――技术”。文化必须寻求技术的认可和支持,才能获得其存在的一席之地。

波斯曼详细论述了机器意识形态和“软技术”对传统文化的侵蚀。他认为在技术垄断的条件下,人类对机器的迷信程度不断加强,尤其在电脑和医疗领域里技术垄断文化的表现更加明显:计算机被认为是无与伦比的、近乎完美的机器,它把我们有关自然、情感或精神的主张置于从属的地位;病患病症的确定也不是由医生来诊断,而是要依靠医疗设备的检测。在这些技术面前,我们变得更加现实、更加物质化和更加浮躁,已经不能继续静下心来思考。在这种情境下,技术就成为了评判一切的主宰,而延续人类文明的传统文化则退居一隅,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颠覆人类传统的文化信仰,使文化屈从于技术至高无上的权威。

波斯曼这种看似危言耸听的观点给我们清晰描绘了技术垄断对文化的巨大影响,提醒我们要警惕技术垄断带来的危害,他本人对技术垄断这一状况也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2 波斯曼的批判

波斯曼对技术垄断是持强烈的批判态度的。作为一个印刷文化人,他时刻警惕着电子信息技术对文化的侵蚀,强烈批评电视文化等新媒介对现代社会的不良影响,提醒人们要警惕并抵抗技术垄断带来的危害。

波斯曼认为“技术垄断”是文化的“艾滋病”(AIDS),即“抗信息缺损综合征”,文化“艾滋病”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对信息缺损的恐惧。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拓展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在这种“信息过载”的情境下,对信息的筛选、加工和控制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庞大的信息面前我们变得手足无措,信息防御机制也因此失灵、崩溃。信息的不断增加不仅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还对人类的文化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这种情况下,文化的发展不可能出现超越,从而使得文化的有机整合变得更为困难。

波斯曼还揭示和批判了智力测验、民意测验以及各种统计手段等各种“软技术”的偏颇和欺骗性,提醒(下转第24页)(上接第4页)人们这些“隐形技术”只是技术垄断者转移公众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寻找一种权威的源头”,进而服务其社会政治需要。这种方式“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了普遍的伤害,对教育的伤害尤其严重”。波斯曼强烈地批判了作为技术垄断理论基石之一的唯科学主义,认为唯科学主义是一种对“技艺的滥用”,它们把人类经验的物质领域和社会领域混为一谈,这些在波斯曼看来都只是一些“虚幻的信仰”。正是由于各种“软技术”和“社会科学”对技术的谄媚,才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从而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流失。他在为传统文化流失痛惜的同时,也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人文教育来抵抗技术垄断对文化造成的冲击。

3 “技术垄断”观的文化反思

我们生活在一个已经彻底娱乐化的世界,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面前,我们虽然暂时获得了视觉和心理上的满足,但却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技术的限制和牵制,毫无防备地就成了技术的奴隶。处于这样一种单纯依靠技术的情形是危险的,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人类文化也是畸形的、病态的,整个社会缺乏一个平衡机制,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

技术和文化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相互博弈,随着人类发展,技术不断地进步,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让・拉特利尔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文化的内容,而且改变了文化的基础。”②在“技术高歌猛进,传统信念贬值”的社会情境下,我们迫切需要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认为,任何技术活动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它们的发生与发展都有一定的社会前提。因此,技术的发展是根植于当时社会环境的,文化的选择、不同群里的价值偏向及其利益需求都对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处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时也一定要以当下社会文化的特点为基础,引导技术的发展,进而使得技术和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事实上,技术本身就包含着文化因素,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技术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毕竟需要依靠人的智慧,绝对不可能凌驾于社会文化之上。因此,面对技术垄断,我们没有必要恐惧,而是需要以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它,不单从技术与文化的角度,也应该从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以及技术与社会等角度来宏观把握技术对文化造成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层面来分析技术垄断时代,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应对技术垄断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波斯曼的技术垄断观虽然是一种对技术的神化,带有技术悲观主义色彩,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地关注技术的发展,而应树立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使文化也相应地向前发展。只要我们能够保持思想的独立和文化的传承,技术就不可能垄断文化,文化也绝不会向技术投降!

注释

① 尼尔・波斯曼著.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0.

② 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M].吕乃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3.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4

1 创新文化理论渊源

1.1 创新系统理论

19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弗里曼对日本进行分析,把创新系统看做是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文化体系网络系统,该文化体系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绩效。在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位于该系统中心的是企业、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方式以及企业用以获得外部知识的渠道,这些知识源可能是其他企业、公共和私营研究所、大学或技术转移机构。

相对应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借鉴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国内特定区域的创新问题,指的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机构和组织、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其研究主要侧重对“系统”内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进行综合研究。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发展下,区域创新系统正在成为创新系统研究的热点,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在中观层面强调以形成优势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并且具有区内创新资源流动性好的优势,因此,区域创新文化体系成为决定特定区域经济发展效益的深层因素。

1.2 创新文化

建构创新文化体系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产业集聚、科技园或创业园等形成具有环境友好型技术且效益最优、环保节能型的循环经济体系。比如有关学者提出建立创意园、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以建设创意城市以至创新型国家。创新文化的中心价值和核心概念就是“创新”。有学者认为创新文化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或激发人们去创新的文化。它不仅涉及制度层面和物化形式层面,更重要的是涉及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包括观念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有的指出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这是一种外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二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因素,包括创新观念、价值取向、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对于创新文化来说,不仅要以科学的实证性和逻辑性为基础,而且以科学的思想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为主导,也就是要从内部和外部为科学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去进行科技创新。

2 海西建设需要创新文化

2.1 共同的难题

科技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本质上是科学理论走在技术和生产前面,为技术和生产提供各种可能的途径。同时科学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层互动所产生的新的启示和理念,已经辐射和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1.1风险负荷。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工具,成为学术界分析导致现代社会风险增长的原因时的重要风险源。风险社会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都可能在微小的不确定因素干扰下引发重大事件。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诸如水、能源、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既是重大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乃至社会问题。虽然全球经济危机进入缓和趋势,但是隐藏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人类进入了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后危机时代。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科技能力范围。它要求我们按照新的原则组织研究开发和生产过程,科技进步需要革命性的观念变革。

2.1.2科学技术对人的冲击。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人类的许多智慧和能力在丢失。正如马尔库塞等人说的那样,科学技术大发展,也意味着统治人的手段的发展。人们成为科学技术的支配物和监视对象,人越来越面具化、符号化,任何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间接和隔膜。科学技术对人性和价值的冲击还表现为它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的危机和极大隐患。其中最大的危机就是军事技术的发展。

2.2 科技创新

2.2.1科技创新的要素。科技创新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即风险资本、基础设施、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有利于活跃思想的文化氛围。基础科学的新突破、市场新需求的刺激都是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来源,市场新需求在科技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相互激荡中尤为明显。同时新工艺、新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实际应用和市场营销中的实际成功是创新技术完成的过程步骤,这些都需要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闽南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海洋文化,具有冒险、不断探索和破旧立新等特征,这是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创新文化体系的重要保证。

2.2.2科学精神。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认识活动,科学强调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和不断奋斗的精神,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科学精神,具体包括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大胆创新和严谨求实的精神等等。另外,科学家的科学行动中也应该渗透人文价值,培养一批在科学观上具有一定人文科学基础的科研人员,是海西经济区创新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创新文化体系的构建,需要福建各高校倡导创业创新教育、科研机构注重创新精神、以及对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3 文化“软实力”

2.3.1文化驱动力。创新文化在海西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活动之魂,是其理念先导与文化支撑,也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具体而言,创新文化是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贡献力的前提,是从制度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是从环境角度建构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

2.3.2直接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产业优化升级生产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的策动力,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途径之一。发展创意产业是化解资源、环境资本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有效措施。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知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以及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产业群的规模发展,能够给海西经济建设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3 发展海西创新文化的建议

3.1 需要新的世界观

构建创新文化体系,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将人本身看做是目的,让科研人员或创造者自觉地将科技创新同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价值联系在一起,使创新主体能够在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中合作与竞争。世界观的改变,即技术观的改变,在过去,人与自然相互对抗,人征服自然。现在是人与自然相互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是人与自然相互生成的统一体。这里的自然界,已经是人化的自然,它为人的生活、人的本质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为人的科学提供了基础。这个基础的本质是感性的。他认为,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这里的感性是指感性活动,即工业和生产实践,是自然与人的内在统一的基础。同时,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的统一才能现实地、历史地完成。

3.2 需要新的科学观

创新文化呼吁新的更加全面的科学观,克服实证主义科学观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片面性,这样才能真正地深化创新文化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活动。事实上,科学对于社会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是双重的:既有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又有文化和精神方面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反过来,社会给予科学的推动力也是双重的:既有来自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推动力也有来自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推动力。以科学的文化性和精神性为先导,有利于促进科学与社会之间在经济和技术层面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实现人文精神在科学观中的体现。传统科学观存在两种忽视人文价值倾向,包括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和功利主义科学观。功利主义科学观不仅抹杀科学的内在动力、目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对科学的外在的动力、目的、意义和价值也做了极为片面的理解。它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仅仅锁定在技术和经济层面,而看不到二者之间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深刻联系。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偏颇就在于,它只强调科学与社会之间在技术和经济层面的互动关系,而抹杀了科学与社会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互动关系,导致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过于功利化、肤浅化和平庸化,从而使科学与社会都缺失一种来自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巨大资源和推动力。

3.3 需要新的技术观

创新文化建设需要树立一种新的技术观,需要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强调“人文关怀”,即将人文关怀渗透入具体技术的开发过程和投入生产过程。这样的技术观,需要颠覆传统的科学技术的价值中立,需要科技人员做技术后果的预想,需要对正确的和错误的技术进行“扬弃”,在这种扬弃的基础上获得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新的技术观具有人文关怀的技术,在某种层面上来讲就是环境友好型技术或这种技术在生成过程中是通过人的智慧、才智特别是一种特定的思维习惯或更广义上的区域文化特质,理性层面的技术研发程序或实验而形成的创新技术。

4 结论

创新文化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所贯穿并渗透到所有领域和所有行业的全局性的文化,也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海西创新文化体系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包含了全新的世界观、科学观和具有人文关怀的技术观,其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必须从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充分构建。

参考文献:

[1] 费多益.科学价值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中国软科学,2001,(3):1-7.

[3] 邱成利,魏际刚.论构建区域创新文化环境与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3,(5):25-28.

[4] 孟建伟.创新文化与科学观的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17-23.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 锅炉 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TK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386-01

引言

随着当下我国能源问题的日益加剧,经济的持续发展了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了我们在能源不充足的条件下,大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锅炉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使用很广泛,也是我们主要研究的对象,研究在锅炉中进行的能量转换。由于某些企业贪图私利,对资源无节制的开发,政府管理不力等造成能源大量浪费。我们知道,煤炭完全或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的气体(二氧化碳无毒),对动植物和环境都有较坏的影响。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将煤炭资源较为高效的转化和利用的同时,尽量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一、热能与动力工程简介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多门科学技术的综合,其中包括现代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主要涉及热能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制冷空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工作。我们顾名思义,也能了解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研究热能和动力之间的相互转化,具体了包括热力发动机、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电动力工程和冷冻冷藏工程等九个方面。热能动力工程的研究层面横跨多种科学领域,并且,具有多方面的发展方向。热能与动力工程是现代动力工程的基础,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能源方面的,并且是可以用来解决热能源问题的有效工具,应该起到一定的缓解资源压力、保护环境的作用,我们应该给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高度的重视。

二、热能动力工程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动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设置的比较早,近些年来,在实践中又经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动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技术也渐趋成熟,主要发展趋势如下:

一方面,控制工程方面会有发展,并且前景较广,为了在该方面获取较大的发展,需要我国的相关人员了解并熟悉控制工程方面的各种知识等,并且对实际进行大胆的创新,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与控制工程领域更完全的融合。

另一方面,在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相关人员了解并掌握“内燃机”的原理、设计结构、并对内燃机进行一系列的数据测试,内燃机所用燃料以及燃烧产物,汽车工程概论、环境工程以及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排放与环境工程以及制冷低温工程和流体机械方向等各方面的知识概念。在丰富的知识积累中,工作人员会对目前汽车工程中存在的热力发电机问题做出改善,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锅炉的结构组成

热能与动力工程锅炉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一个金属壳和烧气锅炉电器的操纵部分。锅炉的外壳包括底壳和面壳。锅炉的底壳的作用是使锅炉固定,以免发生未知的意外。同时,在其底壳上还放置着通过底壳连接着的其他的一些零件,能够使功能发挥的更加完善。锅炉的外壳作用与底壳不同,它主要是在锅炉正常工作时,它能够起到防风防尘的作用。笔者认为锅炉最重要的还是燃气锅炉电器控制部分,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通过对燃料的充分燃烧使锅炉能正常工作。之后,随着计算机不断走进我们的生活,它的精确度和科学性也受到了许多企业的青睐,因此,许多企业都会采用计算机来控制燃料的燃烧。

四、热能动力工程中锅炉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锅炉在世界上出现的历史很悠久,锅炉的创造和使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锅炉是由锅和炉组成的,上面的盛水部件为锅,下面的加热部分为炉,锅和炉的一体化设计称为锅炉。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高温烟气的热能等形式,经过锅炉转换成蒸汽能。在一般工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是工业炉来进行燃料的燃烧和能量的转换。根据文献材料可知,最早的工业炉出现在我国的商代时期,它的主要作用是提炼熔铸青铜器,并且,我国在春秋时期就能够铸造铁器,这个进步说明了我国控制工业炉的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当代,工业炉更是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较大的发展。

工业炉在工业生产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包含四个,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面广。二是单体容量小,平均容量在8吨/小时左右,10吨/小时以下燃煤小锅炉的数量为42万台,占总数的2/3.三是排放贴近地面,对环境质量影响很大。四是锅炉技术、主辅机不匹配,运行状况差。此外,大多数小锅炉缺乏除尘、脱硫和脱硝装置,导致现在锅炉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普遍不达标。煤粉燃烧是先进的燃煤技术,具有燃烧速度快、燃尽率高、烟气热损失低等优点,实践证明,煤粉燃尽率达98%以上,锅炉运行热效率达88%以上,与传统燃煤锅炉相比,可节能35%。同时,我国还有几个比较综合型的大问题,工业锅炉技术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管理水平、工艺水平落后,制造厂家多且生产能力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等,所以,我国如果想解决工业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整治。

结束语

总而言之,热能动力工程一定要根据实际出发。在锅炉方面的掌握,我们一定要提高它的燃烧效率,降低它的能源损耗率。掌握了锅炉的基本组成,从而促进对能源损耗的掌握。要熟练掌握热能动力技术,才能使燃料在锅炉的使用上,提高燃料利用率。要深刻意识到能源损耗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面对锅炉的能源损耗问题上,我们要直面面对,努力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热能动力工程技术,成为这方面的人才,降低能源的损耗。

参考文献

[1] 林日亿,黄善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07:35-37.

[2] 崔海亭,王振辉,郭彦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98-100.

[3] 马士峰.浅谈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方向[J].科技与企业,2014,02:131.

[4] 吴江,郑莆燕,任建兴,何平.关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3-4.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6

摘要: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数学在学习和发展科学技术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课堂中,学生的兴趣就是学生的动力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唤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益。

关键词:四年级数学 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为学生打好初步的数学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光荣任务。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这是一对阻碍学生学好数学的矛盾。可喜的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探索出了“愉快教育”、“兴趣教学”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有效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许多数学知识点的初始建立过程,这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这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全面而合理的素养结构。比起我们儿时,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东西太多了,思维也活跃多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开发智力,更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在课堂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增加授课内容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算法的掌握上更胜一筹,从而帮助其计算的准确率有所提高。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准确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主动思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更应创设适合于教学内容,有益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巧妙设置疑难。以疑导学,既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维,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寻求答案,问难释疑,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自觉能力。练习课——以练习为主要内容来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课。在教学中,练习课起着熟练计算,形成技能的重要作用。也因为如此,我们的计算练习课容易陷入题海大战的误区,一节课往往是教师廖廖数语,学生埋头苦算,到最后可能是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速度与技能,但他们对这些计算题的厌恶也从此生根发芽,学习后进生更是畏之如虎。所以教师不能简单、粗糙地处理一堂计算练习题。能挖掘计算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计算的信心与兴趣的计算练习题,才是一堂好的计算练习课。做作业对于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课外布置一些有趣味性的作业能把教学很好地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计算作业的单调印象有所改变。

二、培养学生在课堂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开发智力,更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并把笑容带进教室,用微笑包容全体学生。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

少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压抑感,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高高兴兴地学习知识,而且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提供了场所。

实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创立一个畅所欲言、敢于发

问、敢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并与教师一起争论,不断提出新问题,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巧妙设置疑难。以疑导学,既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维,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寻求答案,问难释疑,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自觉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其他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核心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研究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在小学教育中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不仅是因为现在我国小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大统一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而实践能力在世界奥林匹克比赛中中国选手屡遭批评,考试分数虽高,可动手能力却一塌糊涂。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尤其重要。现在学校十分注意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信息的海洋中,现在必须信息海洋中选择信息,快速地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因此,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与培养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了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组合作交流时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