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文1
>> “三个倡导”视域下的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三个倡导”视域下上海市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三个倡导”视域下宁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三个倡导”视域下的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 “三个倡导”视域下的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 “三个倡导”视域下江苏部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三个倡导”视域下河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三个倡导”视域下的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现状与创新研究 “三个倡导”视域下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现状与创新 试论以“三个倡导”助推基层组织思想政治工作 重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工程三个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要做到“三个创新” 以“三个三”模式 再造思想政治工作流程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思想政治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思想政治工作 遵循“三个规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 企业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条件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抓好三个环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一)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状况
1. 辅导员队伍情况
高校辅导员与高校学生联系最紧密,扮演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组织和管理者角色,同时也承担着对高校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据统计,2010年湖北省共有高校学生约120万人,其中本、专科学生111.5万人,研究生8.5万人,经测算,可得:当年湖北省辅导员配备数量与学生数量比约为1:147,总体来看,湖北省辅导员与学生的配备比(1:147)已符合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比例,但是就湖北省内来看,高校辅导员在省内各个学校间的配备很不均衡:湖北省本科院校的配备比要低于教育部的规定,为1:220,反而是湖北省的专科高校要比本科好,配备比为1:172;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辅导员配备比更低,平均400多个人才有一个专职辅导员。在辅导员的政治面貌方面,党员约占80%,比重较高,团员比重为15%。关于辅导员的年龄结构,超六成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31-40岁的占两成。[1]这种年龄结构的辅导员队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过于年轻,缺乏经验,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情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如何,教师起决定性作用。截止到2010年底,湖北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约为2800人,其中包括1800名专职教师和1000名兼职教师,与以前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明显增多。总体来看,湖北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结构是合理的:就年龄结构来看,56%为20-40岁,26%为40-50岁,50岁以上为18%;就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及以下、硕士和博士比重分别为43%、44%和14%;就职称结构来看,讲师及以下占49%,副教授、教授分别占38%和13%。[3]2010年,湖北省高校学生数量已经有120万,但专职思想政治教师只有1800人,师生比例为1:667,这远远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教育部要求的比例为1:350-400)。在师资数量不够的情况下,只能采取“大班授课”的方法,一方面,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学生的听课质量也大打折扣。
(二)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开设情况
组织学生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方法,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对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我国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高,湖北省也不例外。当前,湖北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4本教材,如何将这四本教材的内容更好地教给学生是当前湖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授课中的难题。当前湖北高校普遍采用理论教学的方法,即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方法,这种纯理论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反而会使学生反感;另外,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只能将好几个班级聚到一起进行教学,每次授课都会有上百名学生,这种“大课”教学的方式,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此外,各高校还开设一门“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但是对这门课程的内容、授课方式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特定教材,对于结课要求,大多也是随便写点作业,草草了事,这种松散的管理方式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三、 “三个倡导”视域下的湖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
(一)“三个倡导”助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先进的工作理念的指引。“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的价值追求,是对我国价值观的精炼总结。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就是将“三个倡导”包涵的价值观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三个倡导”为价值准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湖北高校辅导员和理论课教师,要坚持以“三个倡导”的理念开展学生工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用。其次,当前国内外形势都在快速发生变化,西方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多样化、差别化,思想状况更加复杂;社会发展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而当前高校统一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法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纵观西方国家,很少直接向学生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价值观,而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行价值观教育,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三个倡导”为指引,以高校学生为中心,以“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为原则,选取高校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要利用当今便捷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做好对“三个倡导”的宣传工作,例如,制作一些相关海报,通过高校官方网站以及博客等手段、通过建立师生互动QQ群,向学生阐释“三个倡导”,深化学生对“三个倡导”的理解等。
(二)“三个倡导”助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该校并不局限于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读经典图书、看红色影片等手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讨论,畅谈感受,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中,以隐性的手段,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效果虽然不佳,但目前来看仍是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有必要在“三个倡导”的指引下,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有侧重的调整,将“三个倡导”带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有四本教材,要通过这四本教材有侧重地进行“三个倡导”教育(见图二)。
图二:“三个倡导”指引下的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调整图
(三)“三个倡导”助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队伍,他们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搞好队伍建设是前提。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团、政、工以及学生共同参与,多方配合,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改革。要以“三个倡导”为指引,建立多方参与、互有分工而又协调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方式。其次,以“三个倡导”为指引,强化思想政治队伍的理论素养。以“三个倡导”为指引,强化思想政治队伍的理论素养,发挥党委和团委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作用,搞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有效利用学生干部,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98-02
一、加强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高校党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枢纽和总开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纵观近年来高校发生的恶性事件,从上世纪90年代北京某高校学生无故伤熊,到高校学生残杀同学事件,如今的复旦大学某研究生被室友投毒身亡,都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转中存在问题,缺乏工作的针对性和对“重点问题”学生的关注。所以,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伴随着社会元素和意识形态不断向高校渗透的情况,建立一个由党委书记、校长负责,党委、行政、学工部门、教学部门、各院系等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党务人员、思想政治教学人员、辅导员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在这个工作体系里,各部门各司其责,齐抓共管,层层落实,人人有责,确保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运转。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展开,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建立起灵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调控机制。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运转,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学部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梳理工作中的常规和非常态问题,共同会商,制定方案,形成机制,将好的办法和做法长期坚持下去,避免工作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混乱性,有条不紊地扎实开展工作。细节上要重视人员的“传、帮、带”,杜绝工作断层,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连贯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管、教学、团建和党建等考评机制,形成管理上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确保思想政治队伍的执行力,减少学生“个体”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高校党委及时正确决策,避免“群体性”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围绕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俗话说:“泡菜的质量取决于泡菜的水”。如果没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空中楼阁”。为此,适应新形势,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高效率工作团队,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关键环节。主要是一靠选拔,二靠培养,三靠激励。
选拔是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前提,必须有严格的选人和用人标准,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教育家斯霞曾说:“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个根本要求。同时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水平高,能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如果从队伍的稳定性和长远发展来看,还要考虑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等,作为优化队伍来源,合理配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参考。“培养”是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如果不学习,不追求进步,忽视对个人世界观的改造,思想就会蜕化,做人会迷失方向,容易犯错误。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和再教育是必然要求。高校党委要重视对思想政治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强化教育、深化培训、注重岗位交流,提高思想政治队伍素质,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充实新鲜血液,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让这支队伍时刻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励”是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保障。当前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工作人手短缺、数量不足的问题,相对业务工作而言,思想政治工作生存相对困难,面临着工作难、培养难、选拔难的问题,以至一些同志不愿意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对此高校党委可考虑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改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经济待遇和生存待遇,予以重视,加强鼓励,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这一工作能不能做好,关键在党委。
高校党委的重视,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干事有条件、工作有地位、发展有空间,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让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能够有力运转。
三、以教学为主线,党、团、学、工为依托,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展开
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里,教学为纵向,党、团、学、工建设为横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做到横向与纵向结合,点与面的结合,全面展开思想政治工作。教学是一条主线,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和监督机制必不可少,其目的是保障教学程序的进行,但这些手段不能从根本上保障教学效果。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道德教育、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离开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和人文关怀,就是空谈。作为社会学科,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凸显重要,特别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精神与精神的沟通。在教学中应以爱国主义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做人精神。“百行德为首”,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是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基础,让学生守住道德的底线、做人的操守和对党、对国家的忠诚,做政治上靠得住的人。以党、团、学、工建设为依托,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党建和团建两者都是锻炼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党建和团建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精神风貌和协调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吸收优秀的学生入党,为党和国家提供生力军。学工相关部门是党建和团建工作的纽带,处于思想政治工作一线,涉及工作最为全面和具体,是最能敏锐发现和感受学生思想动态的部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引导,妥善处理,为学生在校期间塑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搭建一个温暖的学习生活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做到对学生负责和社会负责。工学建设是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桥梁,通过工学建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建立实践教育平台,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利用教学实训、实践,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缩短学生融入社会的时间和距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底蕴。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校园文化的建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学校发展要注重挖掘地形、地貌,建成具有文化格局和文化气息经典式建筑。校园环境的每一处要精雕细刻,让花草树木亦能怡人,打造园林式校园;每次活动都要留下文化痕迹,并具有长远的纪念意义和价值,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一体,积累出校园文化底蕴;工作中要宣传学校优势专业和优秀毕业生励志成才的事例,营造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形的诗”。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工作路线,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灵的教育这个根本,稳步采取措施,逐步推进。以传统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突出意识形态;传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深入学生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植学生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成为胸怀理想、脚踏实地的人。
参考文献: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趋势;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在加强和改革中不断落实和创新,主流、本质、基本面是好的,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进行前瞻性思考和探索性实践相结合,着力在创新机制、增强时代感和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又是它的出发点和基本任务。
首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倾向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大学生产生重要冲击和影响。因此,在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学术研究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和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学术无,讲台有纪律”,用科学的理论占领主阵地,从而发挥对青年大学生的正确理论导向作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如何坚守我们的阵地,如何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和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促进高校在推动中国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等等问题都是高校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
开拓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课题。要按照同志提出的“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要求,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要着力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善于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队伍。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坚持和巩固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其一,在网上开设宣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工作方针的网站,对师生进行正面的灌输和教育。主动的正面灌输和教育是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在新形势下,仍然要依靠它来占领互联网这个阵地。其二,创建一些贴近校园、贴近师生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充分发挥“渗透式”隐形教育的功能。其三,运用校园新闻资源,整合校报、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搭建校园网络新闻立体平台,作好典型宣传、热点透视和舆论引导工作。其四,通过电子邮件、BBS等方式,充分发挥其交互作用,做好校园舆情的了解、应对和监控。其五,挖掘网上信息,丰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要努力办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特色,吸取学生参与网站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扩大网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网站的点击率。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制度,加强对网站的监控、管理和引导,注意网上和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保证网站健康、规范地运行。
第三,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的措施和机制。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公寓将逐步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是时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要进一步探索党团组织、辅导员和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进公寓的有效途径和机制。拓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在公寓里的思想、学习和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应与负责学生公寓管理的企业共建育人机制,将严格的管理与优质服务结合起来,为学生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
以往,因为忽视了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通过公寓管理机制来对学生实施管理。因此,学生在公寓接触到的都是商品化的物业服务。而在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容易忽视社会效益与公寓育人的作用,对学生公寓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与自身服务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对搞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热情。在学生违反物业管理规定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去教育学生,所以往往采取以罚代教的措施。同时,学生对管理者的认同感不强,教导容易引发学生和管理者的冲突。
学生公寓学生工作办公室是为了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公寓开展的薄弱而特地设立的专门学生工作机构。负责学生住宿区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生住宿的整体规划和调配工作;督导和处理学生住宿行为;开展学生住宿区内校园文化建设;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在学生住宿区开展学生工作;督促各学院和物业管理部门在学生住宿区切实履行职责。办公室的工作者都是专职辅导员,研究生学历毕业,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公寓学生办公室的设立可以有力加强在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力度;可以有效推动各学院和后勤物业管理部门在公寓开展学生工作和履行自己的职责。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和教育育人相结合。
第四,全员育人,打造专业化思政工作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人,建设一支高素质、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坚持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和主要组织者、承担者。为了适应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涵不断深化和外延不断拓宽的挑战,同济大学确立了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的发展方向,通过完善辅导员选拔机制,实行岗位准入制,选拔了一批政治合格、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热爱学生工作的人才担任辅导员;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在不同领域内的专业技能,努力打造一批专业化、专家型的骨干队伍;规范管理,在学校人事改革过程中建立起一套与辅导员工作特点相适应的岗位设置、管理、考核、奖惩、流动等机制,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规范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思想又来源于环境的塑造。因此要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了第一位。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育目的就是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多的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使学生得到尊重和重视。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由规模扩张走向以质量提升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许多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仅靠传统的思维方法、传统的运作模式、传统的应对举措是难以奏效的,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实践上做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性思考、科学应对与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1]刘胜湘.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2]董九菊.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1989(01).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文4
【关键词】思想 道德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目标、途径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
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上流于形式,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重视,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因此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很少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少把教育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整体,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人格影响,都要经过大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本领与品德。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死板、僵硬和被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当前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
再次,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缺乏因材施教。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们注重的是步调一致性,用统一的标准开展工作,无视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解决人的各种思想问题。而人的思想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个人的思想品质、个性、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的不同,导致工作中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一刀切”的做法往往导致一些过高的目标,超出大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使他们陷入迷惘的地步,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存在问题
从管理队伍的数量来看,学生专职辅导员的人数还不足。按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每120~150名学生需要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而实际上,很多高校都达不到这一要求,甚至很多高校存在学生辅导员兼职的现象。
从学生辅导员的素质结构来看,目前从事学生专职辅导员工作的大多是新毕业的本科生,他们缺乏实际的思想工作经验,更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训练。从队伍稳定性来看,这是一支极不稳定的工作队伍,主观上的原因是社会和学校、领导和学生等各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够,客观上的原因是对广大专职辅导员缺乏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1、确立学生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面对上述问题,首先要确立学生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育观念重师道尊严,这种观念反映在大学生思想工作中,则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管教,弱化了对学生的引导和为学生服务。评价学生也往往强调单一标准和统一的模式,只重整齐划一,无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完全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使学生在自身成才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有效发挥。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和老师同是高校的主体,在双主体的相互关系中,学生应该居于中心地位,教师是服务者,教师的工作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学生是能动性的主体,所有的外部因素都要通过学生的选择和内化才会起作用,大学生根据自身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对学生思想工作的理念和模式进行选择和认可,因此“以人为本”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学生在思想工作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这两方面的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注重调研,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学生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应持有足够的宽容,承认真理面前师生平等,允许学生对任何具体的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提出质疑,允许进行争论或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正确对待来自学生中的不同的声音,不能简单地一概将之视为不和谐音而加以压制,而应寻根究底找出症结的所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许多有效的做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持续变革,许多传统做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而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到方法没有及时调整到位,集中表现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错位,过多地强调或突出了教育者的外在作用,忽视了教育对象内心自我教育意识的觉醒。
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深刻反思,在现实工作中平等对待大学生,彻底摒弃居高临下的指责和我讲你听,我打你逼等简单做法,以激发和调动其内在的精神力量为着力点,通过启发、引导、讨论、协商等方式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为他们的道德发展提供条件、搭建舞台,引导学生做自己思想的主人,使他们在思考与发现中体会成长的快乐。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建设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建设方面,应成立相应的组织,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各学院书记、院长亲自挂帅,加强高校党委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稳定的党团辅导员队伍。在教学方面,加强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革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和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经费投入方面,要加大对党团、辅导员队伍培养的力度,增加对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姜雅净:“大学生思想政治上作的特点、问题和对策研究” 教育探索[J]2008,3.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文5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生涯 原则 实施路径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承担着更加繁重的任务。如何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高校重要办学议题。其中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引起了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及相关研究者的重视。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
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的考察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高校对辅导员职业生涯匹配性政策体系的建设状况,二是高校辅导员自身对其职业发展的定位及思考。笔者以浙江省某高教园区12所院校(其中本科院校为7所,高职院校为5所)为考察样本,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基本做到“有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已经进入大部分高校的议事日程,高校普遍认识到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根据统计,83%的高校在学校政策文件或者领导讲话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建设。所有问卷调查者(覆盖高校领导、高校中层干部、普通教师等)都表示了解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并表示很有必要性。二是“有实”仍需努力。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具有明确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方案,并付诸实践,且效果明显,辅导员及教师认同程度较高的高校占调查总样本的16.6%,表示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方案,并付诸实践的占总数的33.3%,表示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方案或者类似提法,但尚未实施的占50.1%。从整体上说,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加大推进力度。三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方案“科学性”有待考验。调研结果显示,认为现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方案设计合理,贴近实际,具备良好的操作性的占样本总数的37%,认为方案设计较注重形式,实施起来相对困难,效果不明显的占42%,认为方案设计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对此持基本否定意见的占21%。四是辅导员群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工作的诉求迫切。所有受访辅导员均表示希望学校尽快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方案,并期待其能与职称晋升、职务提拔、辅导员再教育、专业拓展等紧密结合起来,为辅导员群体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89%的受访辅导员表示,即使学校对职业生涯设计工作推动滞后,但个人已经结合所在环境,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建立了自我发展规划并已开始着手实施。从整体上看,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有待进一步凸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整体工作中的话语权重,其配套政策措施需要有更好的现实附着力,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保障及政策考核机制,学校层面的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设计需要更好地兼顾辅导员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个性化诉求等。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
一是协调性原则。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不是一个单纯性命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及其素质的不断提升,不仅关系到新时期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同样也和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它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变革等密切相关,它是高校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的“题中之意”。尤其在当前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高校绩效工资逐步推进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一方面更加具有复杂性,同时也更加具有迫切性。同时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又与辅导员的职业诉求、生活理想、价值观念、起居保障等微观内容密切相关。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既要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发展议题紧密结合,又要注重与工作学习生活配套条件供给的有效衔接,确保在协调有序中稳步推进。
二是渗透性原则。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应该渗透到高校各相关工作中,实现从形式到内容、主旨到行动的内在契合。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要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建设中,根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新趋势,确定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走向,把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生涯设计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的建立紧密结合起来。要把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纳入新时期高校教师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打通不同类别教师之间的学科与身份界限,允许学有特长的辅导员通过学历提升转化为专业师资,要在访问交流学者名额分配、攻读学位、职后培训等活动中队辅导员予以适当考虑。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新时期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辅导员作为高校党政干部的重要涵养基地,既优化干部队伍的构成,又拓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路径。
三是特色性原则。不同高校在其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这种办学特色也深刻表现在其育人特色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中。比如有些行业特色院校,就非常注重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模式,注重将行业资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行业平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挥行业人才队伍的作用,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力资源队伍构成等。在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中,要充分尊重高校差异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与特色,在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设计中注重发挥特色性体制、特色性资源、特色性传统等的优势,拓展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内容与平台,比如探讨行业资源在辅导员职业成长、专业历练及发展转向中的作用等。
四是应用性原则。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不是概念性的解读或者理论性的阐释。它的指导思想、实施内容、运行手段、推进途径与方式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关注其应用性可能,这种应用性集中体现在它能够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辅导员的责任使命、工作特点相契合,与高校的办学规律及其未来改革方向相吻合,而不搞脱离实际的“预测式”、“构想式”规划,流于形式,必须能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完善。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的实施路径
一是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储备及组织领导。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专业化命题,且易受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多种因素影响,具备较强的不确定性。必须要改变当前一些高校以学生工作部门为主编制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方案的做法。立足校情,集合高校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人事处、社会科学部等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力量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的专项研究。在方案编制期间,高校可以整合上述职能部门的专业力量,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组建职业生涯设计领导小组和专家编制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方案框架设计、方案边界的设定及主要政策问题的相关原则的明确,以及最终方案的审定等。专家小组主要承担方案的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中要建立开放编制的理念,积极组织对外调研等,吸收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要建立数据说话的理念,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摸清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其诉求等。同时也可以积极尝试创新编制机制,比如通过设立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重大招标课题的方式,实施目标化管理,鼓励课题组自由组合,择优遴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团队等。
二是科学设计辅导员职业设计的内容体系。要重点解决当前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与高校人力资源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连动性等问题。在方案设计中,要厘清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如何与学校整体教师发展工程相衔接;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定位如何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创新相匹配;辅导员身份待遇的兑现如何与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及绩效工资兑现相挂钩;辅导员的培养机制如何与学校长期积累的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相结合;辅导员的多种职业走向如何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等理论问题,夯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储备。在内容设计中,要注重对主体与客体对象的内在特点做深入分析,既关注到辅导员群体自身所面临学习工作压力,比如物价快速上涨背景下辅导员群体成家立业的生活压力,忙于事务性工作对自身学历提升滞后的焦急情绪等。又要关注到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内在个性及审美演变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全新挑战,及其对辅导员工作内容、要求等带来的新的演变动能。要注重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体系进行全面的关照。要把握好政策大背景、学校大环境、辅导员个体发展诉求之间的内在契合点,进一步厘清职业生涯设计的逻辑主线,以共识夯实方案设计的基础,构建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实践推广的舆论氛围。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 高等学校 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35-03
一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由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提出,它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作为互联网的抽象表现形式,继承了互联网天然开放、创新、包容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逐渐以互联网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内涵,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赵大伟结合商业生态系统提出的互联网思维九大内容。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其他思维都是围绕用户思维在不同层面的展开。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创新、品牌的建设中。(2)迭代思维。迭代思维的核心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产品推出,它侧重于迭代的意识,及时并实时地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迭代思维要求打破原有故步自封的状态,要敢于追求创新,只有迭代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3)平台思维。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移动互联网为广大客户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与人之间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互动。互联网平台没有强制的灌输,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跟踪。(4)社会化思维。利用社会化媒体,通过顾客以一传十,让用户主动参与到品牌传播中来,从而实现口碑营销的目的。社会化思维强调互联网时代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人或事构成某种有形或无形的联系。它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以上四种思维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性、平台化、以用户为中心,而这些价值与思想政治工作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及要求不谋而合。
二 新形势下互联网思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1.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的特点
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对教育客体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90后”,是在新媒体背景下成长的一代,新媒体和信息技术对他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不拘泥于形式、敢于创新是他们身上最明显的特征,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善传统教学思维,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已经到来,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从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2.符合思想政治工作以生为本的理念
互联网思维具有高效、互动的特征,其所带来的参与热可使每位参与者对产品、运营、研发等各个环节提出意见和建议。互联网思维引导下的操作,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企业也能对客户的个性化选择进行收集和整合,为客户提供称心如意的产品,真正体现用户至上的理念。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符合顾客(学生)需求的思维,以生为本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体现,同时它也是思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与核心理念。
3.新形势下建设高水平思政队伍的必然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
――――――――――――――――――――――――
* 浙江省宁波大红鹰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互联网思维的培养”(编号:1320151054)
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德育教育。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十分关键。当前,互联网思维正从互联网行业向其他领域扩展,对于教育的影响已经悄然产生。互联网思维具有的特征,可以帮助教育者发现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从而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接受最新的社会思潮。互联网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将会推进教育领域发生真正的、划时代的变革。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有效途径
1.以生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互联网用户思维对高校思政工作要求最重要的体现。
首先,以生为本强调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培养人才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技能,同时要不断深化和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满足大学生自身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保持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活力。
另外,以生为本就是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每一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由于性别、年龄、家庭环境、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学生的层次性,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另一方面针对一些问题学生也要讲究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能不分具体情况搞“一刀切”。
2.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加快,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跟上社会发展的形势,转变工作方法,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模式,才能有效地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
所谓内容创新,是指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新颖、新鲜,要有创新精神,体现时代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材为载体,内容较枯燥、乏味。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当前,教师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解读和阐述相关理论问题,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入加工,不断完善、包装,并再次将知识“推销”给学生,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紧贴时代、常做常新。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就是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落后的思政教育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艺术性的教育方式,强调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因过于死板、过分注重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也不容易被学生接受。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忌一味地说教或空洞地摆大道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感受,以平等的姿态和身份与其交流,保持态度温和,保证每次说服教育体现水平和新意,真正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去。互联网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像春风细雨一样,润物无声,一点一滴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搭建平台,畅通思想政治工作渠道
互联网平台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既包括线上的网络平台,也包括线下平台,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线上平台,即运用微博、微信、QQ、论坛、慕课等新媒体,为广大学生搭建的一个师生互动交流及资源共享的平台。当代大学生与新媒体联系最为密切,他们每天的生活和学习都与新媒体相关。许多学生并不善于面对面交流,但在网络上相当活跃。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此外,新媒体平台在思政工作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引导功能。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网络论坛上一些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学习,或者辅导员可以开通微博、微信,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发言;另一方面利用校园网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积极打造红色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丰富网站内容,传播和谐的校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线下平台,即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平台。互联网思维强调主体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和高效畅通。线下平台的搭建就是通过采取扁平化管理的方式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多机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发挥班干部的间接管理作用,更要求每个思政工作者真正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互信互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多方联动,构建大思政格局
“大思政”教育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简单地讲,就是把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相融合,即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达到教学与实践互通、理论教学与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相长、传统教育与创新摸索相结合的大思政平台。与互联网思维相关的大思政观念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主体的开放性方面。
社会化思维告诉我们,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即使是陌生人也可能利用网络产生交集,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都与周围的人有所联系。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要想达到最佳的思政育人效果,单靠大学辅导员或思政任课老师是不够的。大思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倡将更多的群体纳入思政教育的范畴,如学工处、团委等部门,辅导员、家长、社会等群体,争取实现多方联动、共同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党团组织、人事部门的有机结合,既可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发展、成长动态考察相脱节的问题,又能够增强学工人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身份认同感和归宿感,故而构建开放性的大思政教育教学机制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春生.浅论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班级管理发展趋势[J].才智,2014(34)
[2]马勇、林长圣、陈建标等.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及其实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李春梅、张毅.互联网思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4(12)
[4]李亚平、郑易平.“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初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5]谢长仙.互联网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黄金时代,2014(7)
[6]李红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7]庄丽榕.论创新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