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范文1
电子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电科”)专业是以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工程专业。作为电科专业教育中重要内容的光电子技术,不仅是当代信息技术两大支柱之一,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焕发着生命活力。而让光电子技术保持如此强劲发展势头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广泛应用,例如激光器与新型光电探测器的应用的人你还。另外,诸如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光子晶体及相关器件、超材料及相关器件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及器件等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国际上光学与光电子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热门方向。由此可见,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相关知识,不仅对电科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就业方向的确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为那些将来希望从事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科研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然而,根据笔者的调研,虽然国内许多重点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开设了光电子技术课程,但很少有大学专门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而由于光电子技术的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教学课时又往往有限(一般为32或48个学时),因此在光电子技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教师往往重视光电子技术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该文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内容、应用及发展等方面说明其在电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经验,研讨电科专业中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方法。
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简介
光电子材料是指能产生、转换、传输、处理、存储光电子信号的材料。光电子器件是指能实现光辐射能量与信号之间转换功能或光电信号传输、处理和存储等功能的器件。自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以来,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在短短的50多年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经历了从红宝石激光器的发明,到半导体激光器、CCD器件及低损耗光纤的相继问世;从各种光无源器件、光调制器件、探测与显示器件的小规模应用到系统级集成制造实用化阶段;从大功率量子阱阵列激光器的出现再到光纤激光器、光纤放大器和光纤传感器的诞生。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并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实际需求的引导下,各种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层出不穷,性能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微米及纳米级加工技术的成熟,新型的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异常活跃。纳米光电材料、光子晶体、超材料、表面等离子体器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未来光电子器件的微型化、集成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当代信息产业与科学技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不仅应当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独立教学,而且应该作为重视工程教育的电科专业的核心课程。
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研究
2.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不仅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例如光电子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等,而且与实际应用结合精密,因此,本课程宜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课时安排方面,作为电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总课时应不低于32学时(2学分),理论课学时不低于26学时,实验课不低于6学时。
另外,在教材选择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是光电子技术中的一部分内容,而目前国内关于光电子技术方向的参考书籍很多,其中亦不乏一些光电子技术课程的经典教材,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安毓英主编的《光电子技术》[1],西安交通大学朱京平主编的《光电子技术基础》[2]等。虽然这些光电子技术参考书中或多或少都会介绍与光电子技术相关的材料与器件,但是,目前专门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的教科书却是少之又少,市面上仅有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侯宏录主编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3]一书。加之,该书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深,基础浅薄的本科生很难驾驭。由此可见,对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新兴课程而言,设立统一的教材并不合适。因此,笔者建议该课程的讲授教师根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自行编写该课程的讲义与课件。
2.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
按照电科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也应该突出“工程”内容。传统的光电子技术教学中所重视的原理、定律与规律等内容,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要弱化;而传统光电子技术教学中往往被弱化乃至忽视的光电子材料与光电子器件的相关知识,要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如此才能保证在有限理论课时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主要应用于光电子技术之中,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者建议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理论教学的章节设置按照光电子技术的章节设置进行。以笔者讲授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理论课程(共26学时)为例,该理论课程共被分成了绪论(2学时)、激光原理与典型激光器(5学时)、太阳能电池(4学时)、光通信器件与材料(5学时)、光探测器件(5学时)、光电显示器件(3学时)与光存储器件(2学时)等七个章节,这七章内容基本囊括了光电子技术中光产生、光转化、光传输、光探测、光显示以及光存储等各个重要环节中最为典型的器件以及所用到的材料。另外,在每章内容的设置上,也尽可能突出“工程”内容,弱化“理论”知识。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各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以及光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简介。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中,向学生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与考试方式与参考资料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对本课程的意义、内容、侧重点有一定的认识。在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简介中,重点向学生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与光电子技术的关系,并通过对光电子技术的概念、特征、发展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对光电子技术以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激光原理与激光器重点介绍几种典型激光器的材料、结构与工作特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激光原理简述、典型激光器与激光器的应用。在激光原理简述部分,由于多数电科专业在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之前已经修过激光原理等类似课程,所以该部分内容为简略介绍的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激光的特征、历史与光辐射理论等知识点。而第二部分内容典型激光器是本章内容的重中之重,在该部分内容中,将依次向学生介绍固体、气体、液体与半导体这四大类激光器中的典型激光器的结构、特征与工作特性等知识。由于发光二极管与半导体激光器结构与工作原理上的相似,在介绍完半导体激光器后,可以顺理成章地介绍发光二极管的结构与特征。另外,本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激光器的几种常见应用。
太阳能电池虽然是光电探测器中光伏效应的一种特殊应用,但是由于它在现如今光电子技术产业以及光电子器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该部分内容被独立成一章。在第三章太阳能电池中,主要分两小节给学生介绍,第一小节介绍当今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了解当今能源资源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研究与应用的迫切需求,然后介绍太阳能利用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势;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特性等知识。
第四章光通信器件与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光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有源与无源光器件。本章内容共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介绍光纤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光纤通信的定义,光纤的结构、导光原理、发展历史,以及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与特点。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光纤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各类光电子器件以及构成这些器件的核心材料。在光纤通信中,最重要的器件当属光纤,所以,本节开始就着重介绍光纤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结构、原理、分类、特征参数与传输特性。然后,又将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其它光电子器件分为有源与无源器件两类,并分别介绍了这两类光器件中的代表器件:掺铒光纤放大器与波分复用与解复用器。最后,在本章结尾还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中其它几种常用光器件,例如光耦合器、光衰减器、光环行器等。
第五章光探测器首先介绍了光电探测器的物理效应、性能参数、噪声;其次,按照光电探测器物理效应的不同一一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外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与内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导、光电池与光电二极管)。教学的重心仍然放在对探测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特性等方面。
第六章光显示器件重点介绍四种光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与电致发光显示器。
第七章光存储器件主要介绍了现如今最常用的一种光存储系统―― 光盘系统以及其中最总要的器件光盘。
2.3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实验教学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并重点介绍理论课上讲解过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学时应不低于6学时,开设的时间最好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以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已对实验器件与实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验项目的设定方面,既要保证与理论课程内容的相辅相成,又要尽量避免与其它课程实验项目的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许多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已经将激光原理一课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并配备了相应的激光器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再次引入激光器的实验内容,不仅消耗了宝贵的实验时间,实验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下面跟大家简单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6学时)中的实验安排。
(1)实验内容:共包含六个实验项目,它们分别是:光控开关实验、光照度计实验、红外遥控实验、PSD位移测试实验、太阳能充电实验与光纤位移测量系统实验(每个实验1学时)。各实验中都应用到了一个或几个核心光电子器件,这些光电子器件基本涵盖了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所学到的最为重要的几类器件,例如光控开关实验应用到了光电探测器中的光敏电阻作为核心元器件;而红外遥控实验中用到了发光二极管光源与红外探测器等光电子器件。
(2)实验要求:以往的光电子技术实验往往重视现象的观察与定性分析,但经笔者调研,这种实验方法很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动手能力,因此,在对原有的实验指导书进行改良后,笔者自行编写了实验的指导书,并在每个实验项目中加入了一些测量与定量分析的实验内容。例如太阳能充电实验,原来的实验指导书只是观察太阳能充电的效果,但是,在新改良的实验指导书中,要求同学测量不同光源照射下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并要求学生分析比较其差别。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实验方式:分组实验,共同撰写实验报告。这样,不仅提高实验效率,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考核方式:根据每位学生实验完成的情况与实验报告撰写的情况综合评分。
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范文2
论文摘要:传统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分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四类,但它们偏重理论且与机械基础注重实践以及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不符。就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重要科目的机械基础,以往的课程是分为四门来学习的。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这四门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过强,且涉及面广,需要的学时多,其特点是偏重学术,却对实际应用方面指导不够,不能满足高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的区别
1 学习方式上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相比,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像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等。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标准所欠缺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
2 教学手段上的区别
传统课程标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老师往往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则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其规律。
3 主观能动性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要做到探究式学习,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而传统课程标准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接受的,因此就不可能记得牢,经常是到了下课,学的东西又还给了老师。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教学
1 传统课程标准的弊病催生新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教学
由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耗时多,且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过强,不适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机械基础成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的必修课,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比较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只针对有所关联的专业进行开设,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强调的是基础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并以操作性为重点。而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的受众不明确,老师也多照本宣科,学生也缺乏实践的机会,使得本来很实用的学科变成了纸上谈兵。
三、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的切入点
1 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以前,机械基础的课程设计之所以强调理论教学,是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学得好是一张卷子,学得不好也是一张卷子。学生学习机械基础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质量可想而知。新课程让机械基础这个实践性强且实用性佳的学科回归了本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继而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2 摆脱对书本的依赖,以实践教学为主
之前的机械基础内容难、繁、偏、1日,老师教起来费神,学生听起来头疼。这还不说,由于师生都以书本为唯一的获知来源,使得书上的一些理论缺乏现实参考,有的学生,老师已讲得声嘶力竭,他还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 注重扮演角色性质的变化
如果把机械基础比作是一部电影剧本,里面有很多台词,以往是老师作为演员,按剧本里的台词把要说的话给念白出来,学生只要当观众,进行附和就行了。但是新课程则要求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换过来,变为学生当演员,让老师来当观众,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演技进行评判。特别是在实验课或是校外实践时,更是要以学生为主角,以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为标准。
四、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学时设置及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妨将以往涉及面广的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分类,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三大模块。对于基础部分以理论讲述为主,课时不宜过多。而其他部分则分为两种情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则课时均分;以实践为主的,适当增加实验课。这样一来,主题就得到了突出,老师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达到了学习目的。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强调的是轻理论、重实践,轻说教、重自学。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要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务实且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引入课堂,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使得机械基础教学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职公共课;教学
【中国分类号】:G623.2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职公共课的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究了多媒体教学在高职公共课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旨在为创新高职公共课的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1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概念
1.1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中,黑板是传授知识的媒体,书本上的文字是知识的载体。尤其在高职学校的公共课教学中,无论大学语文、英语,还是高等数学等课程,基本都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读,学生说;老师写,学生读;老师问,学生写等形式为主,并配以大量的练习来增强学习效果。其教学模式以“黑板---本书---粉笔”为主,老师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黑板书写上。而高职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注意力的控制不够强,特别是座位离授课老师较远的学生很少能与老师互动,其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种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1.2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概念
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利用多媒体技术,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数字化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公共课数字化课堂教学方法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数字化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辅的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教学融入高职公共课课改教学之中,使用以下五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有益的整合,就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
2.1创设情景,引起兴趣
高职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正好可以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为高职公共课课堂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彩的信息集合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适时、适当地运用它,就能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2结合课文,加强体验
多媒体为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通过提供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构建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把需要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的知识,变为无意注意并轻松获得,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英语课中,这个教学步骤的实施,一般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结合在一起,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利用多媒体图片再现,动画渲染等手段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物理现象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2.3突出难点,加深理解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
比如,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公式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这一特有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平台,教师就由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自主活动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取代了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2.4培养兴趣,提升审美
语言的价值取向往于约定俗成,其学习和本质就是适应社会的公认。因而,不管教师如何去灌输或启发,只要学生在感性上述缺乏足够的认识,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学生自身的血肉。多媒体技术教学正好可以解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个问题。
比如:现在高职公共课大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2.5启发想象,培养探究
高职公共课的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最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数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对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起了极大促进作用。并且,它可以运用于完整思维过程中,在形象材料的积累、意象的形成、典型形象的再造几个阶段中,通过不同数字化媒体的选择、组合,比如:PPT、Flash、动画、“微课”、音频、视频等形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效率,修正思维误差,突破思维障碍,使学生的各种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3教学效果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高职公共课教学中的综合应用,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推动了高职公共课课程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促进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公共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元电.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和解决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6.
[2]朱华琴.论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
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新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是科技创新的时代。在初中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习到课本中无法获取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教学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操作能力,还为将来能够更好的学习做铺垫。
一、正确的使用信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教学是面向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向,信息技术对于初中生来说,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致都要大于其他学科,因为在信息技术的海洋里有丰富的内容,学生能够获取广泛的知识。在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虽然有些学生是表面上喜欢上计算机课,但是其实是借助信息技术来遨游网络之中,并不是真正的喜欢上这门课程。因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重点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们在讲解“键盘的使用”一课中,首先让学生明白键盘指法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如何使用正确的打字姿势和打字手法,区分和编辑键盘区域的指示灯等方面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光靠单纯的介绍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可以结合创新结合多媒体和PPT形式的教学方法,更加清楚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设计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初中是一个积累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探讨和摸索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有效的教学场景,有利于展开学生的想象力和丰富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将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计算机实践操作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对于学习计算机课程有更深的认识。比如在讲解文字排版的时候,可以选择几个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想问题,利用学生喜欢的漫画、喜欢的歌词、社会热点、或者其他学科比较擅长的内容进行自主排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老师可以选取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进行鼓励,并加以分析讲解,使学生能在选择自己爱好的情况下学好信息技术课。
教学的设计是多样化的,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需要老师和学生的配合,课前展开相关课程的视频或者精选的作品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进课堂学习中,充分的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环境下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技术。
三、开展自主创新学习,建立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创造有利的自主性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把时间运用到提供学生学习资料上,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一些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多的掌握学习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实践运用。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越多,在学习上就能更加的产生兴趣,从而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并加以分析,使学生更深的去了解知识。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力条件,学生之间互相展开讨论,发表互相的观点,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找出难点和重点,加强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沟通,使学生能够成为教学中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之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态度,合作学习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联想的思维环境下找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使课堂氛围更加的浓厚。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课堂自我评价,例如可以设计星级评价通过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自己喜欢的动画来评价自己,在进行Fla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浏览作品,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进行制作,充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取得成绩时,老师要加以鼓励,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面向现代化教学的课程,我们计算机教师要从不断的去创新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需要教师去学习更多领域的知识,为学生呈现一个多元化的自主探究式机会和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更好的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范文5
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成为初中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为此,在现阶段初中课程教学中都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注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技能,帮助中学生巩固信息技术素养,但是,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理解掌握基础信息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熟悉各种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学习技能的目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效。
1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相比其他学科教学,信息技术学科存在的时间较短,加之受技术条件、教学观念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教师理论水平较低,多为兼职教学。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增的教学科目,师资力量多从其他学科转岗或兼职,教师并没有进行系统的信息技术学习,甚至处于边学习边教学的阶段,他们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较为缺乏,只能从较浅的层次传授学生,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方面,也只是让学生自己摸索操作,学生在课堂中将“玩电脑”作为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很难取得效果。其次,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任务不明确,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不作考察,对学生也只是要求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并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去机房的上机操作中,更多的是玩一些小游戏、浏览网页或者登录聊天工具,没有发挥计算机应有的作用,更不可能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和拓展自己的学习渠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心态也较为放松,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普遍较低。最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枯燥。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将难懂的概念向学生灌输,而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课程则是让学生进行枯燥的打字练习或者进行建立、设置各种文档的操作,课程设计较为枯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将信息技术学习当作一门枯燥的课程。
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2.1 注重教学设计,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
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减少理论教学的课程,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可以通过小软件增加打字、设置各种文档操作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相关知识的拓展学习,通过增加网页设计、Flash制作等实用性强的操作技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教学方法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如示范教学法和帮扶结对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讲边示范,学生在听课的同时,按照教师的示范操作进行练习,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和操作方法。帮扶结对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进行分组,对于掌握较快的学生分配为组长,可以先对组长进行培训,让组长学会并掌握技能,然后由组长负责教会其他组员;这样教师可以抽出时间对各组进行点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2.2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还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兴趣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高,对知识的掌握也会精益求精,并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强化练习,通过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对知识的掌握也将更加牢固。
2.3 注重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为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不是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述,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讲授如何利用搜索引擎这一常用网络技术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自己搜索问题的答案,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逐渐了解到搜索引擎的具体使用方法。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使用能力,还需要进行操练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学习练习,掌握专项技能训练,使得学生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面对信息技术问题时可以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3 结语
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范文6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从性格以及生理特点来看,学生对每一种学科的学习都充满了好奇的心态,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好数学这一门学科,老师首先需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并在此背景下逐步培养和建立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奠定关键基础。
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特点已经有了一个基本了解,但是由于数学在学科中属于一个较难学习的课程,数学是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一个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持续性消极的学习心态,这时老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切实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的难点之处,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适当的引导学生,并积极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距离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习和教学的内容,采用丰富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视觉以及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带给学生参加一些欢乐的色彩,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顺利和愉悦的接受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老师在数学讲课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安排数学的计划以及课时,尽最大的可能挖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潜力以及积极性,对于一些不敢尝试的学生来说,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索并寻找数学答案。比如在书六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计算题占据了整个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技能以及理解题意的能力是学好计算题的关键之处,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时往往都只做题而少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个更好的成绩,所以老师应该针对这个问题,让他们在解题和日常训练中去寻找合适自己的理解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提高学生解题技能,进而帮助学生切实提高数学成绩以及构建学生数学知识的框架,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基础。
三、善于利用生活经验
人教版的小学数学课堂特点就是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内容为教学的基础,以他们的生活实践为教学的起点,善于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转化成生活中运用的简单问题,加深对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效率及授课效率,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回归于生活,让学生在处理数学的问题上获得成就感,培养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奠定基础。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回归于生活。比如在讲《圆的认识》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回想其在何时何地见过类似的图形?认为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才是圆?等问题,通过这样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认识到圆的特征,也激发了学生对之后图形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善于应用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经验。比如在学习乘法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去购买一些东西,通过计算价格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乘法,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四、善于鼓励学生
对于小学生来说,适当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恰当时间进行表扬,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而对于学表现欠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与引导,并安排一些合适的相关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去完善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会收获了学习数学的快乐。除此之外,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与书本上的数字与符号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更多的问题,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与改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课程,并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我相信在老师在共同探讨以及研究之后,将会得到更加完善的数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