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去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专业去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范文1

1、适应国家和地方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大中型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涉外公司经营管理、金融、商贸企业等领域的工作。

2、该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3、工商管理涉猎知识面很广,囊括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证券投资学、财务管理、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等等。因此它的就业范围也是很广,可以从事会计、金融(银行和证券公司)、公司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按以往的毕业生去向,主要从事销售、会计、证券行业。

4、根据麦可思(MyCOS)研究院的2011年度最新权威数据显示,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有:薄记员、会计和审计员,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出纳员,人力资源助理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范文2

曲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类型

截止至2012年12月31日,曲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2届毕业班已经全部就业,学生的就业类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就业区域限制在学校所在省区曲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专业90%以上的毕业生主要是在云南省就业,部分外省生源的学生回生源地工作。根据相关的了解,大部分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限制在当地的省份,能够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学生很少。由于就业区域的狭窄,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正在逐渐失去对后续考生的吸引力,失去争夺优秀生源的能力,这也会导致工商管理专业进入由于没有优秀的生源又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恶性循环。2、就业水平较低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毕业生所在的公司少于100个员工,有的甚至只有十几个员工,就业公司的规模较小,基本没有毕业生进入有影响力的世界五百强公司。大部分毕业生从事的岗位是公司文员、内勤、推销员等。就业类型统计中在自家企业工作的四人当中,有一人是在自家的影楼工作,一人是在自家开的文具店工作。在自主创业的三个人当中,两人从事的是电脑零部件的销售,一人经营一家由父母出资开的小型奶茶门店。虽然村官看起来算是比较不错的工作,但是村官的工资是比较低的,一个在文山工作的村官的工资只有1500元,远远低于“全国201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的3051元”③,而且村官三年工作期满了以后的去向也是不明朗的。所以,不管是从毕业生进入公司的规模和工作的岗位来看,还是毕业生的薪水及职业发展前景来看,就业水平普遍较低。3、企业认可度不高根据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毕业生的主管领导进行了面对面访谈或者电话访谈,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程度进行了调研。虽然被调研对象的措辞非常的婉转,但是还是表达出了对该届毕业生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不满;当然被调研的用人单位对于来自云南省其他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也基本一样。总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是特别认可。4、毕业生在公司中缺乏竞争力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生源相对较差,所以在综合素质等方面基础薄弱,导致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乏力,在公司中缺乏竞争力。笔者曾在温州的一家民营企业做过营销管理工作,该公司驻外有140多名营销人员,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不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或者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其中的精英被提拔为主管,一共有21名主管,但是这些主管中没有一个是工商管理或者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

地方性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策略

为了提高地方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结合曲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提出以下策略。1、政府层面第一,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支持,不应该仅仅是发出几个文件,出台几项措施,在相关的文件中最好设置一定的考核标准,而且要加强对各级政府对于相关文件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要落到实处。第二,引导企业转变用人观念。受学历贬值的影响,现今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动不动就要求硕士博士,要求985、211的学校毕业,提出的就业条件非常高。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很多工作岗位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即使企业能够招聘到高学历的员工来承担比较低端岗位的工作,由于这些岗位不能给高学历的员工带来工作挑战,会导致员工流失或者员工怠工,而且对企业对社会来说这是一种浪费。政府部门要做好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引导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学历以够用为宜,不要盲目的追求高学历。2、学校层面第一,设置、调整符合社会用人需求的培养方案。社会在高速发展,时代在逐渐的变迁,人们的生存环境几年之内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完美的培养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的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学校要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实时的调整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不能做好一个方案后就用十几年。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创业对于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大学生创业鼓励和支持的力度,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给予大学生创业以“贷免扶补”的各项优惠政策,在融资、税收、创业指导培训、创业补贴方面给予支持,各级政府也设置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设施,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学生进行创业引导,针对有创业需求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当然这种教育要重视行动,创业是做出来的,不是理论出来的,所以要大力鼓励大学生大胆的尝试。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地方性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根据麦可思2012年6月出版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本科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第一位是实习和实践环节。”④所以学校要采取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投入资金建设各种模拟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3、学生层面第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用最通俗的语言就是:你打算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组织,想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如何通过你的学习与工作达到你的目标。”⑤大学生要一入学就要及早的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认识自我,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爱好等特点,明确自己将来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样在大学四年才会有意识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有意识的去锻炼需要的各种能力。第二,转变就业观念。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要摒弃那种一次择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根据麦可思2012年6月出版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内的平均雇主为2.1个,仅有38%的人为一个雇主工作过”⑥,也就是说72%的毕业生在三年内最少有一次跳槽的经历,所有人平均跳槽的次数是2.1次。这说明对于大部分毕业生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第一份工作很有可能只是个跳板,只是为了养活自己或者积累相关的经验而已。

作者:董志胜 柯昌平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范文3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突破传统课堂讲授法的模式,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基于教学对象研究基础上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竞争力,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收益。但是,当前很多高校仍然偏重于传统课堂讲授法。学生就业对口率不高毕业生就业面广,但专业对口率不高。通过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学生的就业面非常广发,涵盖了二级目录中的会计、营销、人力资源、贸易以及文秘等等岗位,真正在毕业后立即走上管理岗位的较少。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一)层次性

我国较少研究不同层次的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都笼统地提到管理类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国际上工商管理专业有本科、MBA、博士以及经理人员培训项目四个层次。[1]从这一点上,我们要积极向国外学习。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抛弃高大全的想法,准确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应用性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在企业从事管理类工作的专业人才。我们应该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深入用人单位,广泛了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了解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责所需的能力素质要求,并以此来确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培养规格。

(三)地方性

地方院校要密切联系地方,以地方经济需求来定位专业方向和确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积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2]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配套工作

(一)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开展课程建设

第一,我们要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起点,从现代管理者应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确定较为精炼的主干课程,不同的工商管理二级学科相互之间应该有所区别。第二,课程体系以必要、够用、实用为标准。传统的课程体系坚持“知识为中心”,注重理论的系统完整,贪大求全,忽视了工商管理专业自身强烈的实践面向性。第三,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要深入行业企业,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行业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标准,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和共同探讨,将岗位能力特征要求转换成课程体系和内容。第四,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第五,课程设置的个性化考虑。美国各大商学院为满足不同学生需要,课程设计的个性化特点突出。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选修课程门数增多,占总学分的比重增加;二是学生在选择课程时更加灵活;三是体现时代要求的管理类课程增多,如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变革管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等几乎在所有国外著名商学院中都有所增加。[3]我们也应该学习借鉴,让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培养。第六,根据行业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需求,积极开展教材建设。

(二)打造具有工商管理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没有教师,就没有大学;没有具有工商管理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第一,作为短期形式,我们可以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才到学校做讲座,为师生展现最新的行业动态;第二,聘请行业企业管理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第三,通过学校层面人事改革,引进行业企业管理人才到学校担任专职教师,这一点对于公办院校尤为困难;第四,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积累管理经验和案例,提高教师的工商管理实务水平。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工商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充满着变动性,这要求作为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第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密切结合企业经济形势和工商管理实际来讲解,并通过任务导向、案例谈论、情景模拟等创新型教学方法,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第二,只有改革考试制度,才能真正突破教学方法。工商管理专业考试制度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视考查学生知识转化和应用能力,通过过程考核、实训考核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四)丰富实践教学手段

第一,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和更好的实习条件打好基础。通过到校外实习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技能。第二,开展校内实训室建设,为学生提供符合企业实际操作的ERP管理系统、ERP沙盘模拟、管理情景模拟等平台,模拟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第三,充实实践教学学时,实践学时和理论学时的比重应科学合理,根据课程特点有所区别,但是总课时中实践教学学时应该力争达到50%以上。第四,改革课程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通过生产经营现场教学、案例模拟与分析等方式,构建开放型的教学过程。[4]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考核评价。

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多方合作培养探索

(一)校企双方合作基础

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来自于合作产生的收益,对于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有效推进专业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更直接吸纳优秀专业人才,并为企业发展带来智力支持。

(二)校地双方合作基础

高校有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而地方也需要高校提供人才服务。所以,学校专业设置和建设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或者说要建立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协同机制。这样可以促使知识要素集聚在产业技术创新上,又能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产业集群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更加丰富的智力资源,当然与产业集群的联动更能凸显出工商管理应用实践型的特点,给学科向纵深发展提供条件。[5]

(三)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合作载体

学校、地方、企业的合作基础不同,利益诉求也不同。如何有机地将各方利益衔接并融合在一起,是多方合作机制运行的关键。在合作中应该增进互信、共同投入、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同时,要推进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模式,不仅将企业迎进来,而且要留下来,探索建立股份制二级学院或者独立学院、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实现多方各要素的充分共享。

(四)多方合作培养对学校方面工作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范文4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日益严峻。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年均规模达到70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军超过1000万人。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不景气的国际经济大气候,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作为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大类之一的工商管理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除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专业竞争力不够碰壁不少。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涉及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领域。从理论上说,该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一般包括国家和省市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国有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外资或涉外经营的工商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类型的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等。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从应聘这个环节来看,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1 职业技能和素养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

现在的企业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很大,包括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在内,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很多毕业生居然只能“望洋兴叹”。究其原因,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比如,市场营销岗位需求很大,但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从基础的销售工作做起,觉得这是个中专生都能干的低技术含量的活儿。愿意从事基层销售工作的学生也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销售技巧实战训练(如销售语言、心理培训,销售人员外形设计包装等)而在实际的销售工作中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一段时间后遭到淘汰或自己放弃。很多应聘人力资源岗位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无法胜任人力资源岗位的工作。

1.2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来自受到非专业求职者的冲击,工商管理类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要面对本专业同学的竞争,还要接受其他专业同学的挑战。大部分学生虽然按照培养计划大纲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但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投资策划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胜任,但具体到一个岗位一个工作的时候却又手忙脚乱了。受到专业课程设置的限制,工商管理专业往往忽视专业分支的差异性,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工商管理类学生虽然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在专业纵深上知识技能的积累却不够。作为偏“文”专业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由于没有理工类学生那样拥有一门实用的专业技术,而且在求职过程中由于岗位设置的门槛比较低,常常受到其他跨专业求职者的冲击,甚至落败于理科背景的应聘者。

2 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是处于一种混沌转型期,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完全淘汰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完全形成。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哪个层次的管理人才上?是高层还是中层还是基层?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是通才型还是专才型?

2.2专业知识面宽但不够深入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从知识结构上看,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因此不少同学对今后的就业去向很迷惘,觉得自己什么都学却什么都学不精,甚至有人置疑,有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后,工商管理专业还有没有必要开设。没有针对性也就没有竞争力。

2.3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管理人才,其教育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比重依然恨大,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学生实践环节缺失。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环节中普遍缺少对实践环节的投入和重视,再加上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设备、人员以及经费等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急剧膨胀,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实践环节的矛盾曰益突出,导致每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实践环节时间比计划要求的大大缩短。

2.4教学内容及课程设计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人WTO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目前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教材都是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编写的,从理论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如出一辙。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3 以提高学生竞争力为核心,发展专业特色建设,走课程创新之路

3.1 人才培养目标有明显的地区性,为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管理人才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地处广西,面临新的经济合作形势,这是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兼顾本专业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此外,针对北部湾经济的技能与技术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北部湾区域经济、越南语、国际贸易、报关实务、物流等课程,以更好地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要求。

3.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方法根据应用型的办学方向,以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要求,我们将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与理论教学协同发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大致可分为: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四个大方向,在四个大方向中都设置了实操性的具体课程,如财务方向有会计基础、成本管理、统计原理;企业管理方向有物流管理、小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市场营销方向有推销理论与技巧,提供营销师的考证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提供了助理人力资源师的考证支持。

课程实践环节从明确要求、严密组织、成果考核三个方面确保其教学质量。环节当中强调实用性、综合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建立完整配套的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利用课堂教学的课程实践、独立开设的校内模拟实验、校外的见习和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一样,精心编制教学大纲。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习完毕后都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记录实习过程和实习成果。教研室保持与实习单位的定期联系,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开展,可考虑在系部设置专人统一负责实践教学的各项事务性工作。同时校方会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基地、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和专业阅览室的建设。

此外,还注意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应用和扩展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全面发展。通过寒暑假社会调査,参加校、全区、全国的竞赛,促进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拓展能力。

3.3实施素质教育’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本专业确立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位一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按照系统的思想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整体化设计。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先进经验,精选压缩必修课,突出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管理沟通、服务业管理理论等课程。增大选修课范围,通过采取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适度放开专业方向选择权等措施,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增强课程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同时积极为学生创造跨学科选修、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挖掘、拓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提供条件。

而且,如果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全面扎实的专业课程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基础。再次,我们在课程里开设了小企业管理、创业管理等课程,专门针对有创业志向的学生,为他们毕业后多一条可选择的道路。同时,校方也会努力帮助学生申请创业基金,对他们的发展给予尽可能的指导与帮助。

3.4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范文5

要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应准确把握国民经济社会和人才需求新形势,深刻理解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及其外部环境需要,实现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保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科学设计实施方案。要对接企业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对接产业需求,构建特色专业模块和集群;对接职业标准,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培养目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发展;认识与实践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强调,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后,教育部为此专门组织举办了地方高校校长培训班,印发了《关于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引导和推进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引导和推进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形成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作为地方高校市场需求最旺而办学资源相对较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如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已成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师生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近年,学术界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构、教学资源开发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受国家宏观教育结构布局、经济社会形态转变以及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等局限,系统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成果还不太多,特别是置于经济社会转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新商业模式背景下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切。

一、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理论认识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新战略和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商业新模式,按照教育和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要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求,总结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前提

党的十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教育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商业经营模式转变,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深化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专业转型发展已成为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响应国家政策要求的基本路径选择。加快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求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只有把握住国民经济社会和人才需求新形势,才能明晰专业转型发展方向和思路,才能明确专业转型发展目标和任务,才能把握专业转型发展重点和难点,才能增强专业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进而解决好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什么转”的问题。首先,经济社会新常态和教育发展新战略,提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目标。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完成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开始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由粗放式资源消耗型向集约式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发展动力由出口主导向内需拉动和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经济发展格局的培育和形成,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生根本性转变;相应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方式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化改革,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总量越大,质量要求越高。另外,为适应和促进国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自2014年开始,国家同步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新战略,“引导和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既成为国务院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的重要议题,也是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加快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已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要求。其次,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商业经营的新模式,指明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社会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特别是具备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高度网络化特征的工业4.0体系全面实施,将实现工业生产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横向集成,人类经济社会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智慧制造、智慧工厂、智慧社会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维、新策略和新常态[1]。生产经营组织新模式推进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发展。另外,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平台,以B2B、B2C、O2O、C2C等为基本形式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以突出车间纵向数字集成、产业链与供应链集成、多价值链横向集成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将越来越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新商业模式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育内容和技术,都要发生深刻变化。主张职业导向、突出适应能力、促进管理创新,越来越普遍地为业界所认同,进而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网络化、远程化、信息化将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案例型、体验型、行动型教学体系将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方式。再次,产业发展新方式和人才需求新变化,明确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任务。经济转型发展要求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人才转型提质,人才转型提质要求专业转型发展。专业转型发展要求以现代教育价值观念为指导,深化以提高学习需求、保障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将通过专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法、实践教学体系、质量评价标准的根本性变革予以体现和落实。事实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发展需要管理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需要管理人才为保障;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水平越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越大、质量要求越高。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并不让人乐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缺陷。近年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所改善,但无论是人才培养观念、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培养过程管理、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毕业生就业去向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从人才培养观念看,普遍重视学生知识的灌输和理论学习,同质化趋向严重,而忽视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更谈不上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训练和企业家精神培养;从培养定位看,主要参照名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定,目标定位普遍过高、过大,既没有考虑自身办学实力和水平,又忽视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课程设置看,存在重视统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教学,而轻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从培养过程管理看,存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管理,而忽视实践实训环节监管,“放羊式”毕业综合训练普遍存在;从质量评价体系看,评价主体单一、以校内教师为主、社会参与不高,评价内容强调校内课堂基础知识学习质量评价,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评价,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忽视过程监管和目标考核。人才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导致当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创业能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

(二)深刻理解新内涵,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2014年以来,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转型需要,强调要引导和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校满足行业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实力。作为紧密联系市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工商管理类专业按照需求导向和需求保障原则,加快转型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关键是要深刻理解转型的实质和内涵要求,只有把握专业转型的实质和内涵,才能更加明确专业转型的目标和任务、突出专业转型重点、破解专业转型难点,进而妥善解决好工商管理类专业“转什么”的问题。教育结构功能主义代表人物涂尔干认为:“在解释教育的功能时,不能片面地、孤立地进行,更不能人为地将教育系统从社会中割裂开来,而应该将教育置于社会整个大系统中进行分析,教育和社会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发展社会所需的能力而非发展个人的能力和潜能。”[2]显然,地方高等学校和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都应该遵循教育内外部结合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本质内涵。具体到地方本科高校当前面临的教育转型发展而言,就是要通过教育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转换优化,实现教育与外部市场有机结合,从而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和保障社会发展需求。而所谓“专业转型发展”就是指专业教育适应和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内部结构状态以及运行模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具体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及其外部环境需要,实现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保障方式等根本性转变,其本质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充分体现外部需求导向与内部需求保障原则和要求。据此推定,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从内部看,就是通过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培养定位的校正、培养质量的监控以及培养流程的再造,重构人才培养机制模式,完善人才培养需求保障,提高培养质量;从外部看,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经济新常态、教育新战略、技术新发展、商业模式新特点等要求,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程,共建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观念转型。只有在思想观念转型方面取得突破,才能获得更大动力,这既是历史经验,也是现实选择。同志在向十八届三中全会说明《决定》时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而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就是要倡导和践行以行业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才需求保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构社会理解支持、师生全面认同并自觉实践的新型人才培养观念体系,实现“四个观念转变”。一是教育价值观念转变,即加快由传统专业教育向全面性教育观念转变,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现学生身与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教育质量观念转变,即加快知识性教育向适应性教育观念转变,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职业适配、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实现业务学习与就业技能、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专业学习与管理创新的和谐统一;三是教育管理观念转变,即加快外部压力式管理向全面质量管理观念转变,突出学生需求保障,实现教学监督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教师外部引导服务与学生内部响应激励、扁平化系统管理与学习团队建设管理有机结合;四是教学观念转变,即加快知识型教学观念向人本型教学观念转变,加强学生学习成才需求保障,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知识运用与素质养成、知识增长与成才发展的完美统一。其次,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只有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才能明确人才培养职责任务,才能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才能构建优良培养机制,这既是教育规律的一般要求,也是新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事实上,现阶段经济新常态、教育新战略、科技新发展、商业新模式,已经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明确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目标、类型、层次、规格四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专业是高校办学核心载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服从和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同样应该是四个维度的结合。但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实力不强、规模扩张过快,人才培养定位要么模仿名牌高校发展模式,定位过高难以保障;要么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定位保障力不从心。因此,科学定位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再次,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还需要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只有建构与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和定位相匹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实现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最佳配置,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职业需求有效对接,才能找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路径,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重构,主要是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转变。就是要对接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实现由传统的、注重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向新常态背景下突出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转变,把现代职业标准、新技术背景下的新商业模式、行业企业需求等内容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产教融合,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以及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二是人才培养过程转变。就是要对接人才市场需求,实现由原来单向从校内到校外输出式的人才培养过程向校内外双向互动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转变,加大校政企合作,主动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管理和人才质量评价,使校政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诸环节、各层面,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人才、信息、资源的双向互动流动和共享。三是教学模式转变。就是要对接人才成长需求保障,实现由以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为主体的单一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向以校内外实训实习为主导、以校内外教学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以学生成长需求保障为目标的多元联动自主式教学模式转变,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授手段改革,突出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保障。四是质量评价标准转变。就是要对接新商业模式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实现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由单一校内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向行业企业多元多层次标准转变,引进市场化专业和人才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三)科学设计新方案,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基础

教育观念转变也好,培养定位校正也罢,其关键都在于全面推进落实。全面推进学科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有一个论证充分、设计合理、系统周密的实施方案。只有方案科学合理,才能保证转型工作本身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才会少走或不走弯路,实现事半功倍之成效;才能营造成本低、阵痛少、风险小的良好的转型发展环境,减小转型发展内外部阻力,实现最优投入产出效益。科学设计工作方案应该立足当前新形势要求和自身基础条件,以国家宏观政策和教育的一般规律为指导,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紧紧围绕“为什么转”和“转什么”的核心问题,着力解决“怎么转”的问题。制定工作方案,首先要解决转型发展目标问题。从高等教育本质和地方高校当前内部发展需要看,人才培养仍然是地方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从国家转型发展政策目标和地方高等学校所面临的形势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亟待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标特别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果不牢牢把握住人才培养和区域服务能力建设这一核心,而一味追求种种外在形式,就会本末倒置,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其次,制定工作方案,要解决转型发展基本思路的问题。既然转型目标指向已经明确,转型发展基本思路就比较清晰了,就是要对内加强建设、对外加强合作,在建设与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服务区域能力。从具体内容看,思路设计应体现五个方面的共建共管。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市场需求和企业思维深度反映和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各方面,指导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二是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把企业需求和行业职业要求对象化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之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三是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和队伍,按照人才需求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场地,共同组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四是共同管理教学质量,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之中,校企共同确定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共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五是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共同组建队伍,开展转型发展和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共同研究解决新技术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实施步骤看,转型思路设计还应体现酝酿准备、试点实施、总结提高等环节,在实施中改进、在改进后实施,尽可能降低转型成本。再次,制定工作方案,还要解决好转型重点和难点问题。保障和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前提是实现师生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核心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关键是要培育形成一支适应转型发展的师资队伍,重点是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础是教学资源和管理体制建设。此外,制定工作方案,还必须解决转型发展基本保障的问题。专业转型发展保障既源自专业内部教育思想观念、管理机制体制、教学设施条件和人员队伍等因素,也源自院(系部)和学校的配套支持的深度、广度,还源自校外合作行业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力度。这些要素都应在方案中予以充分体现并合理设计。

二、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学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通过充分酝酿、试点推广、总结提升等步骤,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对接企业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

1.明确校企合作导向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共同规划、管理、实施、评价的合作机制,使人才培养深度进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使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全面反映和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需求。

2.改进校企合作方式

聘请校外专家加入专业发展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指导发展规划设计,参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重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参与企业规划、诊断咨询和管理创新。

3.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校企产学研合作、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校企订单人才培养、毕业生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管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管理、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校企对口帮扶管理、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等系列制度,加快校企合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4.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探索建立专业进企业、企业进专业,集发展咨询、人才培养、合作攻关于一体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

(二)对接产业需求,构建特色专业模块和集群

1.调整专业建设思路和导向

按照学校所在城市娄底市产业发展“四转三化”的要求,围绕“一城两业”重点,对接相应服务产业链,调整改造5个学科专业模块,重点建设“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和“电子商务与物流类”三大专业群,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依存度、贡献度和满意度。

2.改进专业建设组织方式

按照“专业学的”要适应“企业要的”的思路,建立校企互动专业建设机制。通过校企共同制定实施“学科专业改造提升计划”,让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高度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3.改造专业模块和结构

依据行业、企业从业标准和职业流程,改造专业模块和结构。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与投资理财方向融合,突出职业要求和从业标准,试办职业资格专题学习班。市场营销专业按照现代技术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要求,结合不同行业产业要求完善专业模块,引进企业课程和人力资源,加大“互联网+营销”教学比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按照“规划设计、招聘配备、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六大模块,整合课程资源,加大职场模拟实训项目的开发,继续办好“职要有你”、“模拟招聘”等专业特色项目,扩大对外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按照旅游活动六要素整合课程资源,加大学科竞赛指导和导游职业资格证培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行社和酒店合作,筹备申报酒店管理专业,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群。电子商务专业按照“懂技术、会经营”的思路,对内整合电子商务技术平台开发和市场营销管理资源,对外引进课程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筹备申报物流管理专业,建立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专业群。

(三)对接职业标准,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着力构建“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深入开展人才培养理念研讨,提高师生思想认识,树立“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职业技能为核心、专业改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以实践环节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观念,引导和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对照行业职业标准要求,通过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同行专家座谈、教研室专题研讨等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明确5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3.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模块建设和职业从业资格标准要求,坚持“需求导向”、“以人为本”、“能岗匹配”、“持续发展”的原则,重构以就业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新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专业通识、专业主干、专业模块(企业引进课程)、专业拓展五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结合专业教育要求,突出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专业通识课程强化经济类和管理类的核心课程学习,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服务于终身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主干课程增加实践教学项目,加大实践实习比重,强化职业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模块课程按照对应专业方向和行业职业要求,开设以培养职业就业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包括校企合作课程和企业引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按照与职业岗位要求匹配的非专业素质培养需要,或者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横向拓展和纵向提升课程。

4.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按照“四年不断线,两个相结合”原则,建构四年全程贯穿,包括专业岗位认知、专项集中训练、专门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和内容,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三基地一平台”定位,建构融“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技术和管理创新平台”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

5.推进教学改革

通过课程内容整合、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互通、课程组设计、增加实训内容等方式改革教学内容;通过加强案例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引进微课、慕课等方式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实施分段式教学、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开展职场模拟大赛、假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系列活动改革教学组织方式;通过校企合作评价、引入计算机考试等方式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四)对接培养目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

按照“引培并举,以培为主;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思路,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外聘兼职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构建学科平台、合作攻关等方式,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二是通过行业顶岗实践、合作项目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深度推进“六个一”工程实施,切实提高在岗教学专业学识水平、团结协作精神、教学科研能力、服务区域发展实力,增强教师行业产业发展适应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四是通过开展教学竞赛、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方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五)对接地方发展,加强学科建设

对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集约资源,加强学科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建设。“十三五”时期,力争建成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培育2-3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方向,争创1-2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基地平台,申报2-3项高级别科研项目和奖励成果,建好10-1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10-15个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合作项目。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聘请校外专家组建新一届系学术委员会,指导制定“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重点建设学科建设。

2.凝练学科方向

根据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方向凝练;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征集研究选题,以企业研究选题支撑学科方向发展;突出服务区域能力建设重点,联合校企合作资源,加强特色学科方向建设。

3.凝聚学科队伍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教师研究方向,凝聚学科队伍,明确研究目标,分解研究任务;对接校企对口帮扶企业需求,以合作项目为基础组建学术创新团队,开展合作攻关,提高团队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协作精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和提升在职教师学历职称支持力度,改善学科队伍结构。

4.争创学科平台

依托现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围绕“一城两业”,确定研究选题,改善研究条件,加大专题研究支持力度,聚合研究成果,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5.培育学科成果

以现有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创新团队为基础,通过开展团队合作研究、加大成果奖励、加强对外合作和联系等措施办法,培育高水平成果,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

(六)对接终身教育,创新大学生管理机制

1.实行四年一贯导师制

全面实行学生学业导师制度,完善支持保障、分配激励等配套制度,改善导师制实施模式,提高实施成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导师或参与学生导师管理,增强学生职业规划、学业学习、职业精神培养等方面指导的针对性、科学性;制定校内学生学业导师评价细则,加强学生学业导师绩效考核,强化学生导师责任;制定鼓励政策、加大学生导师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强化制度激励。

2.完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

以学生特色成长室和创新实验室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指导服务中心;建设“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学生管理队伍,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监控”的学生管理格局;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学生管理专家信息库,多渠道开展学生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奖学、助学等激励杠杆的示范导向作用,传播正能量;通过开展“一专一品”职场模拟竞赛、学科专业竞赛、社会实践、专题学术报告会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大实验室开放,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和条件;通过《致家长公开信》、开通家校微信平台等方式,共建家校互动平台,完善家校督学机制。

3.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全面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开展SYB、SIYB等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依托湖南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加大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开设,定期开放实验实训室,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组建创业指导团队,聘请企业家,招聘校外创业指导专家,与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一对一”对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创业指导。

(七)对接开放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积极联合教育部认证的国外高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按照现代国际教育模式,支持并鼓励学生和老师出国留学深造。二是积极联系国外合作高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国外短期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国际合作能力。三是通过申报教育部各类公派海外学习项目,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和学历教育项目。四是通过争取和实施海外名师项目,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五是聘请海外名家名师参与人才培养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改革指导。

作者:朱强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专业去向范文6

困惑关键词:大学教育 自我

提问者:顾江帆

上海外国语大学

吴晓波先生您好!

我学习的专业是工商管理,可能我也是现在为数不算多的、对自己专业十分感兴趣的学生。但是总体来讲,我对于学习考试方式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反感,似乎这些教育没能启迪我们的心智,反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无法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

我们大学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高中时,我们很努力学习,对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即便如此,对于考试依旧心里没底;可是到了大学,即使整个学期没有好好学习,只要考前突击看书,依旧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这个现实让我们感到既幸运又无奈。毕竟,我们是来接受高等教育的,如果本该用一个学期消化吸收的知识在一周内自学就可以学会,那么,大学的教育似乎就失去其意义,或者说不配被称为高等教育。

面对这种尴尬,需要反思的不仅是我们,还应该包括老师,他们总是跟我们说,其实大学学习的很多内容到了社会上是没用的,甚至你以后一生可能都用不到,比如微积分、经济学等等。我们所要学习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思维,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才是让一个人受益终生的财富。

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觉得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如今我已经大二,可是对于当初所学的很多东西早已忘记,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仿佛也被限制,失去了很多创新能力,失去了敢于思考、无畏的精神。我该怎么办?

顾江帆你好!

你当然不是第一个对大学教育不满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问题是,身处其中的你能怎么办?

办法其实只有两个,一是逃离,坚决地逃离;二是抗争,妥协地抗争。在这封信中,只说第二种办法。

我读大学是24年前的事情了,学的是新闻学,进的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新闻系之一——复旦大学新闻系。可是当我上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面无表情地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新闻无学”,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大家的;第二,所有的大学新闻教材已经完全不适应正在巨变中的传媒市场了,也就是说,我教给大家的,只是一堆过时的“手艺”。

当时的我跟现在的你一样,逃无可逃。

关于第一点,老师还是给了一条出路。他说,新闻是一门实践的专业,你只要把三千篇优秀的新闻稿件“肢解”开来,从导语、段落、逻辑到评论,熟能生巧,自然就可以成为一位熟练的“新闻工匠”。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四年里我“肢解”了能够拿到手的数千篇新闻稿件,你一定听过“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的,道理同一,这毫无捷径可走。

最糟糕的是第二点,老师手一摊:办法自己找。我的办法是:把自己关进图书馆,然后一排一排地读书。我比你幸运,当时没有互联网,所以不必受“魔兽”的诱惑,我就一排一排地读书,从一楼读到二楼,再从二楼读到三楼,然后读到珍本库。当然我读的都是文史哲类图书,我根本没有想过“读这些书到底有什么用”这类问题,我只是觉得这是惟一比较可靠的办法。要读完那么多的书,同样也毫无捷径可走。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还自作主张,下了一个决定。我放弃了到报社实习的机会——那关系到毕业的去向,一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从实习生中招聘记者——而在长江以南的数个省份游走了半年。我在井冈山看到了留下来的标语,在贵州看到了三个女儿只有一条裤子的贫苦农家,在湘西看到了沈从文笔下的苗族风情,在广西老山前线看到了猫耳洞里的士兵生活,在刚刚开放的海南岛第一次看到了所谓的“”,她们把五元钱插在劣质的丝袜上四处拉客。那段经历让我目睹了真实的、书本上没有的中国,从此我不再是一个只会幻想的城市青年。

当我走上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记者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抱怨我所受的大学教育。到今天,我同样不抱怨我所在的喧嚣时代。我知道我逃无可逃,只能跟自己死磕。

你所学习的工商管理与我当年所学习的新闻学,有一点非常相似——都是实践性的学术。再好的大学教育能够给你的无非也只是“术”而已,如果老师不能给你,你大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问题仅仅是你是否舍得投入,不计成本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