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中职;教学模式;探讨
机电一体化是介于机械与电子自动化两个学科间的一门技术,它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理论技术、自动化电子、控制计算、接口技术等,在现代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领域多,应用广泛,与实际结合性强,给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在我国的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机电一体化课程中将整个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作为核心,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技术的内涵,更容易地掌握实际技术。然而,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导,学生不能在课堂掌握生产线所需的基本技能。因此,针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可以提出更多有利于学生技术成长的问题,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及特点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体系主要采用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并设定培养方针,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四个层次”,主题为通过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线为结合实际企业需求和工程实际经验,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教学,四个层次为专业认知、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是基于培养方针,采取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式。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如下:①机电一体化知识是一门较新的学科,教学所讲授内容新颖,学生有较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知识与自动化电子知识相融合,学生对于该类知识具有良好的兴趣。中职学生虽然初中知识基础掌握不牢,但这门学科可以取得积极的学习兴趣。②与实际工程结合比较近,课程必须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实际操作才能掌握,对于中职学生,培养动手能力也是主要的培养内容。③知识面广阔,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学生必须立足于各类知识的综合,不能只针对机电一体化进行专门学习。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他所缺的知识进行拓展,例如控制工程技术、机械原理基本知识、自动化知识等。
二、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针对我国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及传统教学模式特点,先立足于学生发展,从教学的根本模式出发探索新的改进措施,努力完善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主要的改进措施如下:①完善教学硬件设备,为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工具。同时,结合所具备的教学硬件设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保证设备能够充分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②对于教学课程内容形成体系,重新编排教学的内容和顺序。理论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制定相应的策略方法。理论课程的安排应遵守由易到难,循环渐进的原则,并在实际教学中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确保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对机电一体化课程产生兴趣。理论知识要涵括学生以后从事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即使不能深入讲解具体原理,也应多增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体系,以达到教学面较全的要求。③教学实践注重实用性和普遍性。中职机电一体化不能像其他基础课程采取单纯课堂教学,还要根据课程的要求增设实践和实习课程。由于中职学生最终要走向工厂一线操作,所进行的实践课程尤为重要。所开设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熟悉今后所从事的工作,能够符合当前工厂实际制造的基本要求。例如,实践课程中应增设让学生能够亲手操作的项目,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切实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并能利用机电一体化知识分析问题。此外,学校应积极与相关工厂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方便学生能够到生产一线锻炼。④努力提高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水平,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工厂老员工,并聘请大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中职学校应注重教师教学理念,保证每一位教师不仅教授课程基本知识,而且能多向学生提供社会生产中的实例,增加学生见闻,拓宽学生的眼界。⑤改革机电一体化知识考核方式。传统的中职机电一体化课程采取期末考试,由于试卷涵盖知识面相对较少,该方式不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所教授的知识进行随堂测试,并开设专门的实验考试课,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机电一体化知识。
总结: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不断深化,机电一体化人才将成为重点需求人才。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应作出逐步调整,与工厂发展相结合,保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梅梅.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
[2]兰日辉.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2010(9).
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2
【关键词】融合;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
一、机电一体化与智能控制技术相关理论概述
(1)智能控制技术含义。智能控制技术作为一种具备很强针对性的智能化控制技术理念,是把运筹学理论、自动控制技术、信息论以及人工智能等诸多学科相关的研究成果相结合而成。(2)机电一体化体系内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的范畴里面,智能控制技术的核心特点就是在符合识别与环境识别方面,就传统方面控制技术而言,其集中在函数和运动学方程相关的数学物理模型上,而传统的智能控制在这一方面就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智能化控制技术可以优化成为混合式的控制形式,那么其具备了传统的控制技术相关特点的同时,还可以完成定量控制和开闭环控制等相关操作,这就能够很大程度的加强系统的效率。
二、机电一体化和智能控制技术融合的必然趋势
首先,将高新的光学技术和通信技术充分运用于机电一体化体系之中,这就能大幅提高其加工技术水平,强化其精细化程度;其次,这也可以加深对于有关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研究;再次,现代机电一体化各方面的应用也会更具广泛性与适用性,尤其是在光纤技术、人工智能控制、神经网络技术等诸多创新科学领域均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广泛的运用。
三、智能控制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体系的影响
(1)对机电一体化程序有效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的体系中,其操作程序作为整个系统运行最主要的指令发出媒介,而再对相关产品的精度与尺寸进行全面加工以编制出更完善的操作程序,这样才能够使其产品在加工之后实现智能化的效果,因此,对机电一体化体系中程序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是其开展智能生产环节的关键及核心。(2)调整和完善生产方式。对于机电一体化里面生产实践而言,其智能控制技术得到最全面运用的即是优化相关操作流程、缩短实际加工期限等,这样才能够进行后期的复合型生产方式。(3)有效强化加工准确性。相比与传统的机电操作系统,全新的系统中融合了智能控制系统之后,加入了许多交流数字信息系统和全新高速芯片等,这样就能够让机电系统中机床的实践准确度最大程度的强化,而数控机床里面核心技术指标即为操作过程的加工精度,其中精度也是影响机床产品质量与合格性的直接因素。(4)使控制效能大幅优化。借助智能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十分全面与强大的功能,尤其是在剪裁相关应用与模块化的设计方面,那么机电一体化在融入了智能控制技术之后,就可以在机电一体化体系里面实现只有智能控制技术才能够完成的相关功能,所以就可以有效确保机电一体化体系顺利而高效的实现其设计目标。
四、机电一体化与智能控制技术融合的应用
(1)智能控制在工业生产过程的应用。在工业生产方面大力使用智能控制技术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各方面的生产效率,而在工业的生产工艺相关过程内,能够在诸如神经元方面网络控制器以及专家控制器有关设计上融入智能控制技术。(2)智能控制在机电机械制造方面应用。就目前的机电相关机械制造方面而言,人力操作是占主导作用的,不过在高新科技和信息时代的引领下,以人力操作为主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节奏,放眼于未来,机械制造是以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因此,有必要基于实际发展情况来将智能控制及其相关科学技术与传统的机械理论进行有效的融合,这不仅可以大幅节省人力操作,还可以让机械制造的准确性、高效性、耐久性均显著加强。(3)智能控制和数控相关领域逐渐融合。在机电一体化中的机械加工、模具制造等领域均离不开数控技术,由于这种新兴技术主要适用在模具制造和机械加工相关方面,因此其对于智能控制技术的标准和要求也十分高,一方面需要通过扩展知识有关处理功能来强化网络通信中的制造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运动决策与推理的模拟性及延伸性。正是由于智能控制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弥补与完善传统控制理论中信息模糊等方面的诸多不足性,所以智能控制技术才可以让数控技术实现既定目标并使最终效果不断优化。
机电一体和智能控制同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的相关发展与智能控制相关发展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内在的紧密联系,因此,不断强化机电一体化与智能控制融合水平也会变为未来发展主导性的方向。在信息技术与科学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运用合适的方式来让机电一体化与智能控制技术进行全面有效的融合。
参 考 文 献
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3
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开设的实验与实训课程,往往由于相关设备体积比较庞大,集成度高,价格昂贵,因此,许多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实训所配置的设备都相对比较陈旧、简陋。很多实验台或者实验设备都只能完成演示性实验,整个过程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极其有限,且缺乏创新性的实验台供学生动手实践,重复性的实验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策略分析
2.1调整理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在教学内容方面,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在课程设计方面,除了安排专业必修课外,还适当设置专业选修课,以便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学习计划。在教学方式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直观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将其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学习的动力。
2.2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以生产(加工、设计)过程为主线,分阶段制定实践教学内容,内容包括实训大纲、实训教材、实训教学规范、实训考核标准、题库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精工艺、善施工、懂数控、会操作为目标。制定各阶段实践性教学总体计划和要求。形成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式管理,产、学、研、培一体化的体系。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要明确各阶段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完成什么、达到什么标准等具体量化的内容。实践教学方式可采取实验室操作和工厂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安排传统实验的基础上,还可设置创新实验室,以便学生开展创新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3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定期输送学生进行专业实训
高职院校可与当地相关的事业、企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针对相关企业目前急需的人才方式设定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互动教学。定期向产学研单位输送学生进行实际工厂训练,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培养,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3结语
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 项目化 机电一体化 实训基地 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78-02
制造业影响着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总额中占据着重要的份额。随着经济的转型,我国的制造业基础虽然比较完善,但是制造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其发展严重滞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机电装备需要开发和应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建设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带动产业集群的崛起。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孵化器”,培养的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应当以区域或者行业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除培养学生掌握有关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开发与利用基于项目化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有利于培养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
一、开发与利用基于项目化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目前,许多高职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岗位之初不能迅速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专业技能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能力不突出,不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差,不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应用创新能力等。同时也缺乏职业素养,主要表现在:职业活动能力欠缺、责任心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沟通表达能力不强等。此外,许多在校生对专业目标认识不清、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差、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低,甚至有学生表现出对未来职业生涯迷茫,认为学无所用,这些现象值得高等职业教育者深思。
笔者经过走访和调研得知,大多数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扎实,会操作新设备,维修能力强,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强,具备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创新精神。有些企业还提出了具体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熟练的设备操作能力,熟悉设备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机电设备的机电联调,掌握设备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具有生产管理知识,有一定实际经验,知识面广,能独立完成设备元器件的选型、安装、调试和精度优化,具有设备的设计改造能力。同时,要求毕业生掌握设备工作原理和结构知识,掌握机电设备接口技术、PLC技术、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设备操作、机械和电气系统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
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传统的实训方式是教师示范一次、学生重做一次,简单、枯燥,学生往往学不到知识。不管是传统的理论教学还是传统的实训方式,其结果只是学生知道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教师照本宣科,不能发挥教学水平;整个学习过程单一,没有动力、没有目标,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劳动市场的需求,在竞争中没有优势。
以工学结合、行动导向、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素质渗透、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等为精髓的项目化教学法是当前职业教育提倡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也是国际国内备受推崇的效果突出的职业教育方法。项目化教学法将传统的以掌握知识为主线转变成以技术与技能培养为主线,解决高职学生存在的客观问题,要求学生去做而不是去抄;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整体教学方案,使学生掌握技术、提高技能。在采用项目化教学法的教学中,知识层面由浅入深、培养能力由单一到综合、技术技能水平由低级走向高级。在此方案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引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完成实训项目、做出作品的过程,达到掌握知识并且运用知识的目的。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当学生不懂,做不下去,便会自主去问、去听、去学,因为有了目标,才有动力。将传统的课程作为项目,项目中设置不同任务,任务难度由易至难,对每位学生因材施教,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自动适应工作,树立学习信心以及今后就业信心。在项目化教学中,做是学与教的基础,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教与学互相渗透,如图1所示。而要最大程度发挥项目化教学的效果,就需开发与利用基于项目化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
二、基于项目化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开发与利用策略
(一)建立真实性实训基地,创建互联式教学环境
为了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开展项目化教学,离不开教育装备,并且对教育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装备大多数是模型或者小型仿真设备,与真实的装备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不能处在一种真实的学习情景当中,这就限制了学生今后顶岗实习、参加工作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在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使用的教育装备应当具有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性就是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设备应当是当今制造行业里使用的主流设备。教学设备与企业使用的设备趋于一致,并且让学生自主操作使用,摆脱传统的仅仅是教师演示使用,学生观摩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也为今后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为了便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备真实性的教学装备应当是建立在一个可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开发的平台上,利用这个平台,既能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又能分析目前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以作出改进或者开发。
众所周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电工电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技能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着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经过项目化教学之后,可建立一个高性能的电工电子实训平台,在此平台上,搭配与这门课程有关的学习实践模块,如电压电流表模块、直流交流电源模块、接触器模块、电度表模块、熔断器模块等各种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需要使用的基础模块。师生在该实训平台上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时,设备的真实性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动手操作,找到不同模块甚至不同的元器件对电路的影响,这样学生既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又掌握了电工电子的有关知识,实现做中学、做中教。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开始学习数控机床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以“纸上谈兵”的形式分析判断电路图的正确与否,在经过项目化改造之后,可利用一种新的数控铣(车)床平台进行教学。平台上有目前制造行业使用较多的FANUCOiM、SINUMERIK802D、GSK980TD、FANUCOiT等型号的数控系统,还有机床的传动结构,整个实训平台结构直观易懂。当学生掌握判断各种机床故障的方法并进行维修后,还可以对机床进行开发等。真实的设备可以高效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多门课程综合应用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有关的教学装备数量不少,为了便于充分利用各种设备,优化共享资源,更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营造一种职业能力培养的环境,满足学生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确保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就形成一种互联式教学环境,如图2所示。
(二)利用实训基地平台,将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机电类技能竞赛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着重基础,注重前沿,是促进课程建设,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实训基地提供的平台,进行创新实践,制作出参赛作品,将机电设备接口技术、PLC技术、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将技能竞赛与高职课程教学进行合理结合,引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掌握扎实的岗位技能,培养优秀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合理规划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和社会服务效益,促进实训基地建设良性循环
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设备的利用率,努力做到既出人才又出效益,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不仅可为在校师生进行教学、科研服务,还可以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向社会开放,开展社会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发挥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的功能。此外,也可以与企业或其他高职院校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实训项目和科研项目,获得经济效益和改善实训条件,达到互助双赢的同时,丰富教学、科研内容,为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构建自我造血的功能,促进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毕业生就业时,学校与企业零过渡的重要保证,更是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着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开展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离不开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利用,以真实性的教学装备打造实训基地,创建互联式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真实的生产情境,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时空差距。借助技能大赛的契机,将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有效结合,使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规划好职业生涯。基于项目化的教学,需要提高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并且发挥其服务社会的作用,实现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最大化,完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传统的机电类专业,为做到学校与社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者相结合,努力使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良好的技能适应性,形成以技术应用与综合实践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院校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存在的现状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现状是:专业定位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
1.专业定位模糊
由教学计划可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
2.“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仍很低,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还较普遍,必须采取加强培训或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加以解决。
3.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
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4.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
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这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三足鼎立的实际格局很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
5.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
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二)高职院校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存在的深层次因素
高职院校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存在的深层次因素有下述几个方面:
1.高层管理者办学意识不到位或没有精力顾及。
2.盲目跟进、没有实质性的改革措施及评价体系。
3.缺乏教学改革的大气候。
(三)目前高职院校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的对策
首先要明确与之配套的鼓励教师个人或教学团队进行教改的细化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保护、推进、巩固改革的成果,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环境,并可执行到位。谓之大环境。
聘请省内外名望较高的师资、学者,筛选或整合适应于地方区域经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教材及与之配套的三纲(教学大纲、实验实训大纲、考试大纲)、实训指导书,营造教改的软实力。谓之借力发力。
着重培养一批忠诚于职教事业的一体化教学名师或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教师中,遴选一批德才兼备、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教师,分批次进入“国家骨干教师”“双师型”培训班培训或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列入培训计划实施前提:就是要担当在教改实践教学中的试点作用,而不是培训完毕束之高阁;每年必须规定在所进修的领域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或申报完成一定的科研成果,让教师的教学变被动为主动,推动整个职教改革的良性发展。谓之可持续发展。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按下述思路构建:
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法。
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坚决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主动型教学方法。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基于高职院校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存在的现状,应设立若干个专门化方向,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要把握“保量”与“适时”两个原则。
总结
高职教育机电专业教学中必须坚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专业人才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要做到:1.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学生能根据一般的设计要求和动作流程完成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实验和设计中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从一个目的、两个原则的教改思想出发,抓好课程理论、实践、考核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而且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教改的积极性,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教学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使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专业建设的片面改进,而是多元化、高层次的综合体制推进,各种因素要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教改的成果才能在各个专业课程改革中(下转第110页)
(上接第103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宽广,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很宽泛的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大的专业平台。随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的迅速增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性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量也一直呈上升趋势。从工科类高职院校近些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报考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本文作者在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拟定出“一条主线、二岗融通、三方融合、四阶段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体现了特色和创新。
一、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现“一条主线、二岗融通、三方融合、四阶段培养”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以有效职业学习为主线,学员、学徒两岗融通,政、校、企三方融合,基础学习、生产实习、专业提升和顶岗实习四阶段培养模式。
1.“二岗融通、四阶段培养”。我们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基础学习阶段、生产实习阶段、专业提升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进校后先进行1年半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在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生产实习;再回到“校中厂”或一体化教室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提升;最后在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半年。
学生在学校是学员,在企业是学徒,两岗融通、工学交替。
2.以有效职业学习为主线。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可持续发展潜能,实现有效职业学习。具体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力求达到以下要求,分别是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整体化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式的学习。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系统化地完成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专业课程的内容必须是来源于具体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在对企业实践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出一系列岗位工作任务,继而召开了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借鉴他们丰富的职业经历,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兼顾工作过程分析、职业资格分析和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教学设计,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我们将机电一体化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模式确定为项目课程或者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
(1)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行动导向教学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仅仅指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而是指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每一个完整行动过程的起点都是理智的常识性行动,终点都是行动目标与行动成果的比较。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课程大多采用项目课程或者学习领域课程作为课程模式。在专业学习初期,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自学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就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教学过渡,把“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此阶段课程教学的一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案例导向、项目训练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实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巡回辅导、校正答案、反馈交流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然后给出工程项目,引导学生进行项目训练。
在学习后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均有提高,此时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围绕已明确了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给予直接帮助,只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专业知识能力、工作过程能力以及学习方法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2)整体化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职业教育的整体化学习过程包括:专业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社会合作和交流式学习、情感伦理学习等。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各课程目标都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社会与交流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都是来自工控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且是以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着眼于职业能力和生涯发展进行提炼和转化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心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在岗迁移的潜在能力。
我们把“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式的学习”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最高目标。学生以现实生活和工作情境为基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和方法,确定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我们相信,只要学生具备了“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能力,就拿到了终身学习的金钥匙,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在专业提升阶段,我们采取以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训项目的方式,即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式的学习。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由组长负责安排和分配学习任务,合作完成项目实训,并进行工作成果总结。
3.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融合。两岗融通、工学交替,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立以及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的三方融合。
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安排在不同地方,即:基础学习校两室(教室、实验室)、生产实习厂中校、专业提升校中厂,毕业实习企业岗。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我们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宜昌森德科技有限公司将数控加工车间建在我们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我院的校中厂;国营红光港口机械厂的装配车间是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装配实习车间,是建设在企业里的厂中校。
学校和企业的利益点不同,要实现很好的校企合作,需要政策支持和扶持,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改革以及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也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更加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和企业生产的实践支持。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效果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从2006级学生开始实施运行,到现在已运行了四届,效果很好。从已毕业的情况来看,学生不但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而且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因为有过厂中校、校中厂的实习和提升经历,学生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具备工作过程知识,知道如何工作,因而跨出校门就能上岗,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生一次性上岗就业率达93%以上。早期的毕业生在企业里表现出很强的消化吸收新知识和接受新任务的能力,他们之中已有人开始向生产管理或者设备调试、维护维修岗位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