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学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学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学重点

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学重点范文1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活力课堂小学语文活力课堂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目前许多一线教师的追求。现如今,课堂教学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平台,小学语文启蒙教学需要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激情与活力。笔者将结合实际,谈谈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游戏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他们不喜欢拘束的教学环境。实践证明,游戏课堂是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最恰当教学形式之一。如果教师能够主动将游戏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形成在玩中学的教学氛围。比如,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成语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在复习成语时,教师就可以将“成语接龙”与“击鼓传花”的游戏配合在一起,一名同学在讲台上“击鼓”,其他的同学就传道具,鼓声停止时,道具传到谁手上谁就要站起来接上一个成语,从“一心一意”“熠熠生辉”“灰头土脸”“脸黄肌瘦”……这样,学生在游戏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复习成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提问制造“答疑解惑”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特别是一些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堂上巧设问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达到课堂互动的目的。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课堂设计,把问题的铺垫、抛出以及公布的点都计划好。除此之外,还要预想学生的答案,做好应对学生“奇思妙想”的答案的准备。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蝌蚪和妈妈不一样?”,针对此问题,学生可能会不同的想法:“蝌蚪像爸爸”、“蝌蚪还没有长大”等等,教师可以沿着学生的思路展开话题,延伸课堂深度,让学生对蝌蚪与青蛙有更深层次的理论,使课堂充满“答疑解惑”的趣味。

三、多媒体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学重点范文2

据90年代末华中师大心理学教授左斌对小学语文课文的研究分析,发现小学语文分配给男女两性扮演主角的数量,男性是女性的4.3倍;而在男女能力方面,语文教材中描述女性的是无知低能的多,男性则是知识渊博、能力高强的多;在男女性格方面,描述女性更多的是不良性格特征(如小气、狠毒、不信任、迷信等),而男性则多是坚强、勇敢、正直、友爱等优良的性格品质。另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史静寰博士的课题组2000年初所作的调查表明,教材中依然普遍存在“男性强于女性”、“男性优于女性”的性别观念和印象。以上两项调查所依据的均系人民教育出版社90年代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那么最新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即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6)的情况究竟如何?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在我的印象中,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全社会对性别教育有所重视,各教育部门和各学校也采取了各种举措,削弱和消除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不仅性别差异正在缩小,男女的角色分配也在发生改变,而且还有意增加了反性别刻板印象的课文和绘图,这些都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社会惯例、生活习俗、文化资源、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促使我对新版小学语文教材提供的性别印象做一番调查。我的调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性别角色的数量分配情况;二是性别印象的分配情况,其中包括职业、性格、角色等的设定和分配情况。

一.关于性别角色数量分配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性别角色数量指的是男女两性角色在教材的性别角色总数中各自的数量分配情况及相关比例。本调查确定性别角色的方式主要凭三个方面的依据:一是人物本身具有的性别指示,如、鲁迅、王小二.司马光等;二是各种称谓和指示代词的指示,如鸡妈妈、熊伯伯,或者用“她”来指示小鸟,用“他”来指示狐狸等;三是参照课文的绘图或插图来判断所示人物的性别。其余一般群体指称,如“人们”、“同学们”、“敌人”、“大臣”等则不计入;不可判断性别的角色,如“乌鸦”、“小猴子”等也不计入;抒情性(如诗歌、抒情散文)、知识性(如说明文、科技小品)和报道性(如事件报道)课文,如果没有特定言行的角色,一般也不计入,归入“无涉性别角色”予以统计。

根据上述统计原则和方法,我在对1~6年级小学语文教材逐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性别角色的数量分配方面,男性角色所占性别角色总数的65.3%强,女性角色占性别角色总数的34.7%;第二.男女角色的绝对数量,男性是女性的1.9倍;男性主角的数量将近是女性主角数量的3倍。

这样两个指数,较之左斌教授和史静寰教授的统计,都有所降低,这表明小学语文教材在性别角色数量的分配上,确实有所改观,大致情况如下:左斌统计男女性别差为4.3倍,史静寰统计为3.9倍,本人统计为3.5倍。

但是,即便就我的统计来看,男女性别角色的数量分配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其中的差别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其中,我以为值得注意是男性和女性绝对数量的比值有所缩小,但男性和女性承担主角的数量和比值却未见明显降低,也就是说,在主角的数量分配上“男主女从”的基本印象还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

当然,在教材中,无论是性别的数量分配还是性别角色设定,出现“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强于女性”、“男性优于女性”的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于“重男轻女”的观念,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调查分析指出,在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方面,在教材的改进和教师对教材的使用等方面,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应当去做。当我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性别印象分配情况作了调查后,更加确信这一点。

二.关于性别印象分配的调查与分析

性别印象是由许多因素综合形成的,简单地说,它帮助人们形成“男人是怎么样的”、“女人是怎么样的”这些对两性性别的基本认知。小学生性别印象的形成除了来自于社会的习得和学习,教材阅读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而且由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小学生更容易受到它的影响。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性别印象往往先在于个人对性别的认知,又帮助个人形成和建构性别印象,所以,性别印象包含着各种预先的设定,并且固化在教材中,又传导给学生。这些设定包括形象化设定(如外貌外形、服饰装束等)、性格化设定(如男性坚毅、女性柔顺等)、职业化设定(如男性医生、大学教授,女性护士、小学教师等)、角色化设定(如男性为施教者、施助者,女性为受教者、受助者等)等等。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性别印象分配的调查与分析,我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择取案例分析的方式,主要以低年级组(一二年级)教材为对象;第二种是列表统计的方式,主要以高年级组(五六年级)教材为对象。

(1)低年级组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印象分配情况

①性别形象化设定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材中的性别形象化设定是他们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有关性别的初始印象。小学生的心灵尽管已经不是“白板”,但是在阅读的认知和建构活动中,教材具有强大的引导功能,除了新知识的引进,最直接的就是强化什么、抹淡什么,而性别的形象化设定,就是最直观、最容易影响小学生的性别印象。我选择父母和儿童作为考察对象。

首先是父母的外在形象和家庭分工,这在低年级教材中区分得颇为鲜明。

妈妈――呵护孩子生活。

在低年级语文教材的图绘形象中,围裙是妈妈的标准饰物,不论是人或动物拟人(如兔妈妈和鸡妈妈),“围裙”的反复出现和图文的搭配,已经使它成为标志“妈妈”的文化符号,同时赋予了“女主内”(如洗洗涮涮之类)的特别意义,妈妈的形象总是同家务劳动相联系的,形成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文字叙述中,有关妈妈的叙述总的说来是呵护和教育孩子获取基本生活能力。如:一上第14课《自己去吧》鸭妈妈、鹰妈妈教小鸭下水、小鹰飞翔;第15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燕子妈妈教小燕子观察;一下第27课《两只小狮子》狮子妈妈教育懒狮子要学本领;二上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各种植物妈妈告诉孩子出门旅行;二上第16课《风娃娃》中风妈妈教风娃娃帮人们做好事等。

爸爸――传授孩子知识。

如果说妈妈标准饰物是围裙,那么,爸爸的标准饰物则是包,是背包、皮包、书包,唯独不是装生活杂物的拎包。教材提供的诸多图例表明:爸爸的包里面也许是书籍、公文、工具,肯定不会像妈妈的包里只装食品或其他生活日用品;因此爸爸的形象是同在外奔波相联系的,这也符合“男主外”的性别刻板印象。

再看文字叙述,爸爸和妈妈向孩子讲述的内容也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他的基本活动是向孩子传授知识,这同妈妈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一下第33课《火车的故事》:小明的爸爸告诉有关火车和铁路建设的知识;二上第29课《父亲和鸟》:父亲不是猎人而懂鸟等。

将二者相比,可以明显见出男女性别形象化设定的差异,而且通过小学生阅读的认知和建构活动,还会从中引申出男女性格化设定的差异,比如女性勤劳、男性聪明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低年级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图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以我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孩子对图绘的敏感和直觉的理解、记忆甚至超出成年人,从这些看上去显得零散、不打眼的图绘中,孩子们会有意无意地将它们联系起来、组织起来建构起自己的性别印象,小学生性别印象的形成同他们对教材的阅读不无关系。

其次,是儿童的外在形象和活动差异。

总的说来,除了服饰和一般装束之外,现在的小学教材在形象外观方面没有刻意凸显男孩女孩的性别差异,甚至还有意弱化某些常见的性别刻板印象。但是在对儿童活动的描述方面仍然可以看到某些刻板化模式。如女孩的活动多与花鸟虫鱼等有关,属于自然的日常活动;男孩的活动多与科技工程有关,属于技术的知识活动。这种印象不免会对小学生的自我设计会造成某些限制。

以上择取的若干样例尽管有其“现实”依据,但正因为如此,也很容易被教材的编写、编辑者所忽略。生活现实一旦进入教材,成为文本“现实”,对于小学生的影响就可能大大强于生活现实本身。这也是教材可能具有的“强化”作用。

②性别职业化设定

相对来说,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性别的职业设定还不是很充分,这与重点讲述家庭生活和自然知识有关,也与许多课文采用童话式的讲述方式有关。同小学生密切接触的职业人群是老师,这是在小学教材中最先出现和最显著的性别职业设定,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所有有关小学教师的图绘均为女性;另外有些课文虽然没有插图,但在文字叙述中,老师均用“她”来指示。小学教师图绘和文字叙述完全设定为女性,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以本人所在的小学为例,男性教师所占比例达1/3,因此基本可以判定,教材在职业设定方面可能加强小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除了小学教师和家庭主妇,再具有明确职业身份的是售货员,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两张图绘,都是由女性承担。

总的说来,一二年级课文中女性的职业设定相对单纯,并且显得平凡而普通;相比之下,男性的职业身份不仅多样,而且占据较高的社会地位,如工程师、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政治家等。这种性别职业设定会给小学生留下很深刻的性别印象。

③性别性格化和角色化设定

结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设定主要着眼于基本品格;人物角色设定大多表现为较为简单、但又能表示人物相互关系的“施-受”双方。但是,就是从这些较为简单的设定中,也可以看到某些性别刻板印象。例如――

男:主要优点是勇敢和聪明,主要缺点是懒散和粗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勇敢的性格大多是由男孩来承担,而且表现方式是多样的。如一下第23课《王小二》写对敌斗争,不怕牺牲;二下第6课《我选我》写王宁很自信,选自己为大家做事;二下第21课《画家和牧童》写牧童不怕名人,指出大画家戴嵩的错误;二下第22课《我为你骄傲》写男孩打破玻璃勇于承认等。聪明智慧的性格也多与男性有关,尤其因为主角多系古今中外名人,经过老师的介绍和解说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如司马光砸缸救孩子,曹冲称象,韩愈买蜡烛让光明装满房子,爱迪生用镜子反射烛光等。相比之下,表现女性勇敢和智慧的课文则明显单薄得多。

男性的主要弱点是懒惰。如二上第7课《一分钟》元元因为贪睡1分钟而迟到,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他”懒得除虫而没有收获。

女:主要优点是善良和守纪律,主要缺点是小气和幼稚。

如二上第27课《清澈的湖水》小洁不随地扔纸屑,二下选读3《特别的作业》小丽爱护花木。又如二上第19课《蓝色的树叶》林园园不愿意借绿色铅笔给李丽,二上第15课《小柳树和小枣树》用“她”来指示的柳树幼稚无知。

一般说来教材中在性格设定方面:男生主动、倔强,而女生被动、柔顺,这就影响到性别的角色化设定,因此在低年级教材中――

男生经常承担保护者或施与者的角色。如一下第20课司马光砸缸救孩子、第23课《王小二》保护人民群众和八路军、二上第16课《风娃娃》帮助人们做好事、28课“他”救浅水里的小鱼等,还有一下选读2《好孩子》京京把伞借给同学自己却被淋湿了,二下第7课《我不是最弱小的》萨沙保护蔷薇花等。

女生经常承担被保护者或受施者的角色。如一下第28课《小伙伴》玛莎放食物的背包丢了等待别人的帮助,第30课《棉花姑娘》被虫咬求助,选读2《好孩子》小玲没带伞被别人送回家,二上第19课《蓝色的树叶》李丽向林园园绿色铅笔,二下第24课《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孩子的妈妈得到别人帮助,第25课《玲玲的画》因画被弄脏了而哭泣等。在教材中也有女性承担施与者角色的,但是,在数量上要大大少于被保护者或受施者角色,也要少于男性。

(2)高年级组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印象分配的统计与分析

在这项调查中,我主要着眼于人物的职业、性格、角色这三项构成性别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统计。为了统计的方便,也为了避免过于零散的罗列,我在下面的综合统计表中对分册逐篇的明细调查表作出了类型归并。在职业方面区分出:古今政治家、文学艺术家、专家学者、革命军人、一般职业、孩童学生、家庭主妇等主要类型,其余零星者归于其他。在性格方面区分出博学多才、严肃持重、坚毅顽强、大智大勇、自信自强等主要类型,其余零星者归于其他。在角色方面,我根据教材的角色分配和角色所具有的给予或接受的功能意义,主要区分为“施”和“受”这两大类型,前者包括施教、施与、施救等,后者包括受教、受与、受助等等。列入调查统计的人物均系有较明确的职业、性格、角色设定的主要人物。

附表一:五六年级语文教材性别印象分配调查表1:职业设定

这一项的调查表明:在职业设定方面,高年级组的语文教材同低年级组没有多少差别,女性同样以家庭主妇和一般职业为主要人群;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理解力的增强,男性的职业设定不仅多于女性,而且倾向于往“成名成家”方面发展,职业男性也因此而越是多地承担起“施者”的角色功能,这很容易促使小学生形成“男性的贡献大于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

附表二:五六年级语文教材性别印象分配调查表2:性格设定

本项调查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性格类型的描述和概括本身就具有模糊性,或者说是印象式的。不过,依照这样一个不很精确的方式,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里所列举的六种性格类型,虽然并不专属于男性性格,但是在课文中却难得找到典型的女性人物来承担。由此看来这是不是体现了性别设定上的某种偏差呢?

附表三:五六年级语文教材性别印象分配调查表3:角色功能设定

这一项的调查表明:在角色功能的设定方面,男女性别的差异是极大的。男性出演的施者是女性的4倍之多,而女性出演的受者是男性的1倍。因此本教材所提供的性别角色功能设定很容易给小学生形成“男强女弱”、“男施女受”的性别刻板印象。

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学重点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4

写作不仅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更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写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此外,写作能力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延伸,实现了对名人名篇的借鉴以及创新,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的基础素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的能力。

一、采取分段训练模式的根据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写作实质上是对内心情绪、情感的一种倾诉,将自身的真实情感与体验以文字的形式在文章中表达。学生倾向于描绘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及心路历程,而教师更愿意看到学生的真实内心世界以及声情并茂的文字。所以,小学生处于6至12岁之间,有着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显著的特点。首先,低段,小学生处于心理年龄比较稚嫩的阶段,心理的起伏比较大,并且情感体验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够准确地把握自身的情感,而且没有认清楚写作的目的,在写作中呈现出较大的被动性。

其次,中段(三、四年级),学生的体质在逐渐地成长,心理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情感体验比较的好,能够较好地控制自身的喜怒哀乐,比较理性地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感受。在文章中可以看到较为清晰、准确的内心世界。小学生通过积累了几年的写作知识以及能力,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写作的目的,提高了对语文写作的兴趣,在语文写作中呈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最后,高段(五六年级),随着小学生的体质日渐地增长,心理趋于稳定,有着较为理性的情感,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比较理性地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感受,并准确、清晰、丰富地表达自身的情感。所以,小学生在积累了多年的写作经验之后,提高了语文写作的主动性以及目的性,在语文写作中建立起较强的自信心,在语文写作中呈现出更强的主动性。

(二)语文写作的学习规律

小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便开始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阅读能力有待提高,且写作的基本知识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知识,从而逐渐地掌握了基本的文体写作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各种文体的写作之中。所以,小学生的写作知识是随着年龄以及年级不断地增长而提高的,循序渐进地在每一个小学阶段学习写作知识,并且在每一个阶段中都有著各自的特点,并且由浅入深,最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生活阅历积累的规律

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感受。所以,随着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不断地丰富,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体验以及感受,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不断地提升了人生的理解以及感悟,从而增加了写作时候的素材,提高了写作时的愉悦度。

二、分阶段训练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分阶段训练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首先,低段,这个阶段应当重视小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中词语的积累,学习好句式的转换,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合,奠定写作能力训练的基础。其中,在词语的积累中应当重视形近字组词,近义词与反义词的替换以及词语的搭配等问题,句型转换应重视缩句以及扩句,“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等,以及肯定句和双重否定句之间的转换,提高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并且积累名篇佳句。此外,在标点使用中,要理解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方式,并且区分标点符号。所以,通过学生长期地积累而拥有较为丰富的写作材料以及学会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合。

其次,中段,应当重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当中的划分段落大意,以及选择材料和正确地使用修辞的方式,成为了写作能力训练的核心环节。所以,在语文课文的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地划分段落大意,主要包括:划分段落层次,并且概括每一个层次的大意,对文段的中心句进行归纳,对句子以及段落进行正确地排序,分析重点的段落,并且写出阅读的提纲,此外选择材料主要包括:对全文写作内容,写作方式以及每个段落的写作内容进行归纳,并且在材料选择时候,应当考虑的问题,并且注意材料处理时应当详略得当。最后,在修辞的使用过程中,要分析各种修辞的手法,并且利用修辞手法进行造句,灵活地换用各种修辞使用,感受各种修辞手法使用效果的对比,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方式的使用,来分析比喻、拟人以及对比等修辞手法各自的使用特点,通过学生不断地积累修辞手法,提高学生鉴赏名篇的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高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谋篇布局以及主题归纳和特色提炼的能力,其中,谋篇布局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清楚地知道文章的特点以及写作的要求,对思路以及线索进行归纳,并且应当以中心的材料进行安排,对阅读提纲进行列写;其次,归纳的主要内容是:将小观点找出,并且对中心思想进行归纳,以及对中心思想的好坏进行评价,并且升华类似的主题;最后,提炼写作特色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使用方法,并且分析记人、叙事以及描境等特色,概括线索以及思路,评价独特的写作风格。学生通过不断地积累,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形成独具匠心的风格,并且提高整体把握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借鉴与模仿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突出自我的个性,提高作文写作的生动性及趣味性。

结语:

在小学语文的写作中,小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小学生较低的写作水平之下,应当结合新课程标准之下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规律,采取分段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先政.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

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学重点范文4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肖川博士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作业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钢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的理念,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文内涵和多元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目前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多元化的语文作业,利用作业来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却依然关注不够。目前,相对于农村小学作业设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农村家庭、农村社会教育资源匮乏,农村文化教育条件差,农村学生文化面相对狭窄,学习能力不强;同时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教育观念和意识淡薄;大量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出现了留守儿童现象;加之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师作业设计上,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掌握,忽视学生能力发展,过多考虑作业量的大小,忽视作业质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性作业内容,生硬操练,甚至重复作业。。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能力的发展,都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作业:是指学生的一种活动方式,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以某一主题或某一领域的问题为主线进行的一种探究工作或活动,是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材料的不断观察、筹划和思考,寻找合适的工具,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究达到认知的过程。

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就是立足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面对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和不同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现状,对作业多元化设计进行研究。

作业多元化设计:就是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层次的弹性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拓展学生思维训练的外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业多元化评价:即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内容的作业多角度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借鉴价值。多元智能理论对作业的启示:1、作业设计的尺度应该是多元的。2、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提供契机。3、作业设计要引导学生扩展学习的领域。4、通过作业发展他们的智力潜能。5、作业成为他们的人生履历。

(二)现代课程评价理论

突出对学生作业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不同类型的多元化作业的设计方式、方法,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及评价,感受自己的价值,乐于作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语文作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1)调查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的学习情况;调查教师对多元智能的理解;调查教师作业布置、评价情况。

(2)调查学生对作业的态度;调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查学生对作业的反馈情况。

2.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重点

(1)开放化原则。(2)兴趣化原则。(3)多样化原则。(4)层次化原则。(5)实践化原则。(6)综合化原则。

3.高效课堂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的研究

(1)根据学生的语言环境、思维能力、认知表现、实践能力等多元表现,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把作业设计为听、说、读、写、做、玩、观等多种类型。一二年级学生作业注重趣味性;三四年级学生作业注重综合性;五六年级学生作业注重创新性。

(2)根据学生智能的差异,把作业设计为趣味性作业、层次性作业、多样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综合性作业。

五、总结反思

1.课题研究接近尾声,回顾走过的历程,一定有遗憾和不足。繁重的事务,课务,使少数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

2.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

3.作业的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尤其是分层次作业的出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还需要在以后工作中解决。

总之,本课题虽然即将结题,但研究却不能停止。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有一个目标,全心全意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2]杨俊权.《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2008年第三期

[3]肖川主编.《名师作业设计经验》

[4]王群方.《改革课外作业 延伸任务型课堂教学》.《上海教科研》.2006年第6期

[5]余琼.《小学低段语文作业设计刍议》

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学重点范文5

一、字词句的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十分注重字词句的教学,把学习字词句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而把阅读教学摆放在较为次要的位置,有些时候进行阅读教学只是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这是十分错误并且有害的。

首先,我们从语文教学的目的来分析。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使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讲直白一点,就是要能够读懂别人的文章,能够写好自己的文章,能够传承文明。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目的,学习字词句是手段。

不可否认学习字词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实现所有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不识字,不理解掌握一些词语,不能读懂读顺句子,谈什么阅读、写作、传承文明?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入门,必须从识字开始,必须教给学生拼音识字的方法,教会学生写字,教会学生通过查字典来学习字词。所以,在最初的语文教学中,确实要把字词句的教学摆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以字词句的教学为主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始终要有清醒的认识,字词句是手段,阅读和写作才是目的。就是在以字词句作为语文教学重点的一二年级,也要有意识地加强阅读方面的训练。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就体现了这种意图。在小学语文一二年级的教材上,收录了许多通俗易懂的短文和浅显优美的诗歌,让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把字词放在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里来学习,将会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不爱学,学了也不容易巩固,学生常常表现出一种被动学习的无奈。而把字词句的学习放进一些优美的短文、诗歌里去学习,学生出于对文章的喜爱,急于要读懂理解文章的意思,就会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只要教给学生一些自学字词的方法,学生就会想办法去学习字词,也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比如人教版第一册语文教材收录的《鹅》,是唐朝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条件好的学校,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放出一群鹅在池塘戏水的画面,条件差的农村小学,学生本来就有这样的生活积累,所以,学生读到这样的古诗特别有兴趣。诗歌色彩鲜明: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学生学而有味。学生在已经学会拼音的基础上,可以读通诗歌,又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意。尤其是“拨”这个字,在字形上很容易与“拔”混淆,教师可以通过红掌怎样拨清波的动作画面与拔河、拔草等的动作一比较,就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了三四年级,识字的任务相对较轻,阅读的分量增加了。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充分利用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识字解词能力。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学习字词的任务基本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来完成了,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上了。

二、狭义的阅读教学与广义的阅读教学的关系

狭义的阅读教学指的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为使学生读懂文章而进行的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广义的阅读教学指的是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批评、创新。由于应试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师更注重狭义的阅读教学,对广义的阅读教学看得比较轻,甚至还有意地提出许多限制,生怕学生分散注意力,不利于考试。这实际上也是语文教师的无奈。如果从有利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广义的阅读教学比之狭义的阅读教学更显得重要。教给学生阅读、欣赏、批评、创新,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如何处理好广义的阅读教学与狭义的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考量着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搞好狭义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基础。让学生学会通过识字解词,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学会通过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些是阅读的基础,必须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但是如果阅读教学就停留在这里,满足于学生能够考一个较高的分数,那是十分不够的。在教会学生阅读的基本功后,应该放手让学生有更大的阅读空间,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阅读多种题材、体裁的文学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变得更有文化,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狭义的广义的阅读教学指导下进行阅读,将会相得益彰。

记得我们小时候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习《在仙台》,对鲁迅先生的认识还是比较片面。尤其是在全国人民都仇日的氛围中,对鲁迅先生赞扬藤野先生,还在其他资料中知道鲁迅先生在租界还有个日本朋友内山完造,曾经怀疑鲁迅先生是不是汉奸。后来通过多方面的阅读、查证,才明白,鲁迅先生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爱人民,同情劳动人民,关心文学青年,疾恶如仇,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鲁迅先生作为作品中的形象和作者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也就更全面、完整了。现在的教材编排注重课外延伸,结合重点课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文章、查阅相关的资料,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语文教材编排上的一大进步。

三、阅读教学与指导习作的关系

在学生习作入门的时候,给学生讲述作文的基本要领,结合课内范文分析,让学生模仿,先达到形似,通过点评、修改,逐渐达到神似。但是,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得依赖于广泛的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最好的诠释。要写好作文,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讲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是不够的,那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显得生搬硬套,缺乏灵气,缺乏文采,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要写好作文,离不开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词汇和更多生动有趣的句子,学习更多的表达技巧,展开想象的翅膀,挥洒自如,如有神助。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把广泛的阅读比作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钉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告诫文学青年,不能只读一个人的著作,也不能只读一方面的著作,还要努力学习社会知识和科学知识,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桂林山水》等文章描写的都是景物,但是表现形式却完全不同;《小英雄雨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都是写人,通过几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表现人物的几个不同侧面,表现形式大体相似。这就说明,相同的题材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采用相同的表现形式。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博采众长,吸收多方面的优点,为我所用。虽然小学语文教学不一定就是为了培养多少作家,但是,广泛的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学重点范文6

一、默读训练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课堂上,许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从文章中去发现和体悟,默读能够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定位信息、解答疑惑。除此之外,默读不会受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局限,每个学生都可以在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时,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或在读到喜爱处时能够反复回味,有效提高阅读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质量。

2011版《语文新课标准》明确要求:“一二年级开始学习默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五六年级时默读有一定的速度;七至九年级则针对默读进行评价,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要达到这样的默读标准,教师需对学生的默读能力进行专项训练。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更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而不是默读,使得许多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之后,在阅读时仍不自觉地发声、习惯性地指读。不仅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也使理解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不利于对文章结构脉络的把握。

二、默读训练的误区

1.忽视默读的重要性

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方式为主,注意力持久性不够,教师往往借助生动有趣的朗读活动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同时,课堂上的朗读可以量化和评比,学生读音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一读便知。朗读被认为声情并茂,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朗读的方式也更有利于展示教师的课堂才华。反之,默读时一切悄无声息,教师很难提供指导和反馈,因此有些教师担心默读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采取了慎用甚至不用默读的方式。如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默读被有意或无意地冷落了。事实上,朗读在多数情况下是读给别人听的,而默读是为了自己理解而读。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默读能更快地获取信息、拓宽视野。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中通过技巧传授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2.缺乏有效指导方法

许多教师以为培养默读能力,只要不出声、不指读地将朗读转变为默读即可,因此在培养默读时,没有在训练上下功夫,这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在默读速度、准确性上也大打折扣。其实默读文章的目的,一为掌握主要内容,二为把握结构脉络,三为理解重点词句,四为体悟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这些都需要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经过逐项细化、反复练习后才能熟练掌握。如果缺乏教师有效的指导,学生会很难自动习得较好的默读技能。

三、默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默读需要读者掌握熟练的浏览技巧,通过推理、判断、归纳、概括和总结,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阅读任务难度随着年段的提升而增加,不同阶段所要培养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默读能力可以从默读习惯、方法、速度、效果上进行专项训练。

1.明确要求,培养正确的默读习惯

以《雨后》的教学为例。第一步提出默读的要求――心到、眼到、手到。“心到”要求学生默读要做到平心静气、注意力集中;“眼到”就是眼睛紧盯书本,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快速获取信息;“手到”就是边读边动笔,标出重点词句,理清文章脉络,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第二步是由朗读转默读。此阶段是学生由朗读到默读的过渡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把声音逐渐放轻,最后尽量不发声。第三步是无声阶段。此时教师要让学生彻底放弃唇语,由教师朗读,学生跟着默读;教师逐步加快速度,带领学生匀加速默读,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默读方法应该是眼球随着文字转动,不能出现唇动、手指滑动等多余动作。第四步是检验阶段。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独立默读阶段,边读边思考。

2.以课文为载体训练,提高默读能力

学生的默读能力、速度和对所读文章的理解、记忆水平成正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所以在学生掌握基本默读技巧后,可以进行速读训练。如在快速浏览课文内容之后,要求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复述。以《动物的休眠》为例,教师依托文本,进行如下分层设计。

一读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理清文章脉络。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动物。教师要告诉学生,默读时不能马虎了事,应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搜索有效信息,鼓励学生拿起笔做好标记,默读后要能把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二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默读课文,思考蝙蝠和海参的休眠有什么不同。默读时,让学生把两种动物的休眠方式在书上划出来,比如通过“夏天”“风和日丽”“海底蠕动”等词语就能够知道海参的休眠方式。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默读时可以抓住关键词句,读后就能准确地回答与课文有关的问题。

三读重点理解关键词句。默读两组句子,边读边让学生想自己更喜欢哪一句,比如“生命活动停止”和“生命活动几乎停止”。默读后,教师问学生:“如果不用这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去掉这个词语再默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说出“几乎”的作用。教师要告诉学生,默读中要认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和理解,对不明白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也可以和老师同学讨论,把不懂的地方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