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范文1

2009年对于我个人来说是接受挑战的一年、充满希望和不断探索的一年,同时也是开拓创新、学习实践和收获经验的一年,感谢XX学院给予我这样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和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

一年来,在学院、各级领导、同事的关心指导下,展开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现将2009年个人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使我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将育人工作放在首位,严于律己,甘于奉献;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细致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能够努力拓展多种教育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 我认为自己首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目标和政治立场,不断增强政治把握力和政治鉴别能力。

2、 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3、 其次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二、努力工作,提高教学能力

工作中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工作目标,设计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担任旅酒系国酒XX班的班主任,我能认真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服务育人工作,用心管理好学生和学生班级建设工作,做好教学工作计划,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这个班级体中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学生和我都处在一个非常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国际酒店管理这个专业,更重要的是对酒店的热爱和学生个人未来的就业趋向。因此

也要要求规范自己的师德行为,时时处处身正为范,热爱学生。特别是关注和帮助那些在思想、行为或其它方面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时刻关心他们的成长需要,一个温馨的笑容、一声热情的问候、一句诚恳的提醒都表达了我时刻关心每一个正在成长道路上享受阳光的孩子的心愿。

在班级里,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需要,适时恰当灵活的教导学生使用相关文明用语,用表扬、鼓励的方式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还要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启发学生、爱护学生、导引学生使用文明用语。不得丢开思想鼓励而去批评、训诉学生,以免伤害学生自尊和损害教学。

三、下学期个人工作计划

1、自觉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做违规违纪的行为。努力践行“八荣八耻”。认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不迟到,不无故缺勤。督促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生个人自律系。

2、时刻以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热情化作勤奋工作的激情,并落实到学习教育精神的实践中来,立足教育本职,拓展教育思路,创新教育成果,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创设团结互助的师生关系,促进班级温馨、和谐的发展。

3、认真听讲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做好2010年个人工作计划。根据学校工作需要,积极组织、合理协调和整合各部门工作需要,服务和帮助各部门的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71-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到迈入科学化轨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得到空前丰富和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现代表征。特别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逐渐得到关注,就此进行回顾与省思,并对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与发展进行思考,对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现状概观

从中国期刊网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德育系统”为题名索引数据分析来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文献计量概观存在一个最直观的特征:关于系统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系统科学、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著作、论文等研究成果较多,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和借鉴作用,而相对于德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料则较少。总体看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

田曼琦、白凯(1989)主要围绕思想教育系统、思想教育主体系统、思想教育客体系统、思想教育环境系统、思想教育内容系统、思想教育原则系统、思想教育方法系统、思想教育信息系统、思想教育决策系统、思想教育评价系统展开论述。[1]鲁勇(1989)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进行论述。[2]潘树章(2001)从德育大系统的角度,提出高校德育系统分为主体、目标、理论、方法、激励、辅助、信息反馈、评价及惩戒等八个子系统。[3]陈中建(2008)以系统工程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对德育系统进行结构梳理和内容剖析,将目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内容系统、环境系统作为研究框架,对高校德育系统中的队伍建设、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德育环境和德育评价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4]上述研究运用系统方法从系统工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或德育系统进行研究,为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启示,特别是系统工程研究方法中对结构和运行的剖析值得借鉴,但仍然停留在系统工程学范式框架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吴倬(2001)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的思想,认为德育领导小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主渠道作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起重要补充,理工类课程教学是重要环节,以党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为主要承担者的课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课外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5]韩小香(2006)等认为,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确定一个指导思想、两条教育线路、三大教育理念,以“隐性教育”为辅,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全员育人格局;以自我教育为主体,构建立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6]陈坚良(2006)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科学控管系统、组织实施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激励系统、保障系统等构成。[7]孙其昂(2007)认为高校理论教育是系统存在,该系统大体包括理念、课程、制度、设施、环境、主体、活动等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高校理论教育的系统整体。[8]可以看出,上述观点主要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和工作实务层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探讨,已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实践层次进行的反思和探讨,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总体性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实证检验。

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

宣仕钱(2006)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依存于自身特有的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社会实践生态系统、社会发展的群体需求相协调,与营造自我发展的绿色空间相协调。[9]戴锐(2007)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可分为宏观圈层(社会大环境及区域性生态等)与微观圈层(组织内部生态)两方面,两个圈层均由意识圈层、制度圈层和物质圈层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意识圈层由心理、观念、意见和学术成果等构成,制度圈层由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等构成,物质圈层由设备设施、场地场所、经费支持等构成。[10]邱柏生(2008)认为,从微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主要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从中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教育制度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11]卢岚(2010)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结构、特征及结构创新三个方面,提出通过将以政府、学校、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社会、农村为主阵地的草根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达到结构创新,功能升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全面提升。[12]可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关注已开始由“环境”向“生态”范式跃迁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态展开研究,虽然并未直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但作为一种从事实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生态进行的基础性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启示意义。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陈秉公(2006)认为,在学科基本理论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学科理论研究规范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发生重要变化的情况下,学术研究主体对整个学科基本理论进行的系统整合,是学术研究主体自觉的学科理论整体建构行为。[1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张耀灿(2007)认为,学科理论体系包括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干学科和基本研究与应用的分支学科。[14]孙其昂(2010)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性社会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时又是社会学术共同体,也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特征,要正确处理要素把握与系统把握、自然阶段与自觉阶段、历史传统与现展的关系,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发展。[15]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系统存在的认识也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虽然尚未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二者作出区分,但已为二者的关系分析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5.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系统研究

孙其昂(2001)运用社会学原理从宏观视角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讨,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特别是运用系统性观点分析思想政治工作,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是与其他系统相联系的系统,并对社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等,从社会学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分析。[16]另外,孙其昂(2007,2009)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等主题做了持续的探讨,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17-18]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特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逐渐得到学界关注,已注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开始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和剖析,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在不断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成熟的结论,构建了一个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场域,呈现出鲜明特点:

1.系统性研究进入研究者视野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即一方面主要是在经验工作总结范式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论述,另一方面主要是从理论建构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建构与反思,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如生态系统论、学科系统论、社会系统论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多维度、点线面的立体结构来剖析,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

2.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显著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活动,如果仅凭运用单一的视角、片面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考察解释,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不能让人信服,也不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可喜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开始关注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多层次性和交叉性,并有不少成果出现,如从系统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初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初露端倪。

3.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特征

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来看,从经验总结范式中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而展开的研究较多,如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高校理论教育系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等;从理论建构范式角度来看,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研究的主题也呈多元化发展,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主题多样多元,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4.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并存发展

综观现在研究成果主要是在经典教育学范式语境中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存在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两个维度。从研究内容来看,由于历史原因和学科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经验总结性研究占了很大比重,但学术话语和学科意识虽有所增强,并逐步呈现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并存的态势,经验总结和学术话语同在,且逐渐从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建构层次,特别是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系统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如生态系统范式研究和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和启示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呈现出系统性、体系化关注,研究主题、内容和方法呈现多样多元特征,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一些新范式和新趋势。但从总体上关照,已然的研究虽然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多方面,但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思维还比较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把握和认知还处于经验、零散的把握阶段,没有真正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存在“致命内伤”和研究不足:一方面,不管是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研究中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什么”这个前提性追问尚未作出回答,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动力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系统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启示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涉及的广泛领域和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探索与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缺乏时代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割裂开来,因而存在理论研究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如何在一个社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时代与时俱进的发展?如何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变迁之间的交互关系?如何进一步全方位认识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如何构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机制及评价?如何进一步实现其科学化发展等等问题亟需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面临新的发展要求,除了上述亟需突破的问题,其未来发展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

运用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是探寻与揭示系统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历史发展演变与内在结构的应然逻辑,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放在历史发展和现实社会视野中,注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运用哲学思辨的眼光去审视与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历史和发展轨迹,又要注重逻辑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运行中的广泛运用并发挥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好地实现。

2.理论与实证研究并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分殊与研究角度相异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间的鸿沟凸显,经验总结范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而具有活力,针对性和应用性较强,但缺乏理论思辨性和长效性,而理论建构范式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和说服力,但由于概念化和抽象化,容易与现实脱离开来,缺乏应用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研究中不能在强调系统思维展开研究的同时,自身研究中却犯了如此错误。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中,既要具有自主意识和本土关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要具有问题意识和世界视野,处理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把经验总结与理论建构、学术研究与现实关照结合起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系统研究的时代性。

3.多学科与多范式研究共用

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重要资源,各学科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但要注意避免简单移植和经验总结,正如有学者敏锐且不乏远见地提出:“借鉴型成果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经验型成果已经走到了尽头,政策型成果显得理论‘底气’不足,比较型成果缺乏系统研究和应用,功能泛化型成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19],因此,要“通过现有范式融合、经由交叉学科的范式创新、经由研究方法变革的范式改良路径”[20],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多学科聚焦和多学科方法交融。一方面,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成果,“提倡批判性借鉴,明确研究目标,把握立足点,注重学科借鉴的自主创新,把借鉴与自创有机结合”[21];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更需要有自主的学科意识,应对“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吸纳与运用,应当走出简单的‘概念移植’、‘方法套用’、‘体系嫁接’等误区,进入新的层面和新的境界,不断地运用多学科思维方法和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展开”[22],并且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和拓展,利用多学科知识的关联性、相融性和互补性,借鉴系统论理论和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

4.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行动的系统思维方式同行

运用系统论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系统性思维方式的框架性转换”[23],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内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范式,促进和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等主题的探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重要任务和旨归。一方面要运用系统研究范式,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特征等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深化与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输入与输出、系统发展动力和系统优化等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在学术系统研究范式指导下,运用系统思维方式指导和外化为全面辩证的行为活动,“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4],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的系统思维结合起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总体性”认识和把握,摒弃和反省狭隘、短浅的观念偏差,运用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促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更全面深入、富有成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曼琦,白凯.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鲁勇.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潘树章.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简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2-96.

[4]陈中建.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5]吴悼.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3-128.

[6]韩小香等.我国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189-191.

[7]陈坚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60-63.

[8]孙其昂.高校理论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3):63-67.

[9]宣仕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耦和[J].求实,2006(5):81-82.

[1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2):150-153.

[11]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28-44.

[12]卢岚.断裂处的光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22.

[13]参见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8):43.

[1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4):11.

[15]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3):21-25.

[16]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6.

[17]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J].思想教育研究,2007(8):5-9.

[1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转型与历史精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47-49.

[19]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6.

[2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20.

[21]刘五景.学科借鉴之思与学科借鉴之路[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3.

[22]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46.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范文3

[论文摘要]部分职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严重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不利因素化解于无形之中。就业指导应与德育工作、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同时应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

部分职校毕业学生对就业缺乏正确的定位,存在“怕苦、怕累,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这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常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在短时间内尝试多个工作岗位,最终不是遭遇淘汰就是自行离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种种:一是就业观念陈旧,择业的主动性差,存在“等待”、“观望”、“回避”的心态,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二是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嫌工作环境差、工作累、待遇低,不能安心工作;三是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超出了正常的理性范围;四是个人性格孤僻自傲、情绪控制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职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了消极影响。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挫折、如何教导学生在就业中正确兼顾个人要求和社会需求,增加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等等问题,是就业指导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端正人生价值观、择业观,确立吃苦耐劳的精神,以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职场就业形势,在择业过程中准确定位,果断决策,顺利实现就业并在将来的职场打拼中能有所作为。

一、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在职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由于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以及职校的改革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严重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不利因素化解于无形之中,这对于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进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职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无可替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关乎合格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起职教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竞争能力

职业素质包含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多项要素,是衡量从业者工作能力的主要依据。勤学苦练只能提高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只能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获得提高。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升职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同时抓好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把学习和就业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择业意识。通过勤学苦练和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为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结合个人特点和能力,合理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目的性,避免盲目和短视。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指导,就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目标的确立,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把学习和职业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树立为实现职业理想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

3、促进形成新的就业意识,实现职校发展和学生顺利就业

加强就业思想指导符合学生需求,为学生“成才目标的确立”和“成才发展道路的选择”等提供了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在就业指导中重点抓好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准备教育,在传授给学生从事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为学生适应就业奠定思想基础。把职业技能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用人标准、择业原则和择业方法,充分认识自我,消除心理障碍,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就业观念,在毕业时能理性择业并顺利完成从职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还能延续到工作岗位,激励学生适应企业员工身份,在工作中磨砺成长。

毕业学生能顺利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能有所作为,对在校生的激励作用将是非常巨大的,对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比任何宣传都有效。因此,搞好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能将学校带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4、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为自主创业奠定思想基础

目前,职校学生的就业观念也还存在落后保守的一面,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浓,同时也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过硬的创业素质。职校毕业生,只要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创业的斗志,就可以在创业道路上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因此,通过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业意识。要充分利用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优势,加强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业。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实现人生价值,对改变职校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以及合理配置社会人力资源都能起到好的作用。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把就业指导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把就业指导与德育工作结合,就是以就业指导工作为基础,在德育工作中突出就业思想指导。注重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德育的角度加强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市场意识。二是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与日常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文明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组织纪律教育等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做人做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守纪袁职、服务意识以及协调管理能力等。三是把就业理念、就业技巧、政策教育、就业信息指导和日常德育工作、普法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加强学生就业的法制意识,接受新的就业理念。

把德育贯穿就业指导工作的始终,抓好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阶段:一是就业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通过不同形式的就业思想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走出择业误区,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义利观和“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二是求职应聘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加强应聘态度、从业态度的教育,教育他们正确地衡量得失,帮助他们准确定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衣着打扮、语言谈吐、礼仪礼节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三是就业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突出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教育。

2、把就业指导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德育课程教育为重点,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就业思想指导功能。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调查、讨论等形式,透彻讲解与就业相关的思想问题。以文化课程教育为基础,把握好提升人文素质、提高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文化课教育目的,促进和帮助专业技能的学习。

以专业课程教育为导向,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专业课看成是思想教育的延伸、是思想性的深化,引导学生热爱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

以劳动技能教育为平台,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实现就业的基础,要保障就业就必须根据就业单位或专业对应的岗位标准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技能教育。要及时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课教师等编写对口适用的教材、探索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时进行教学工作总结和评定,适时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好的教学效果。

3、把就业指导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家长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首位教师,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在工作过程中,要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和管理,使职校教育目标和家庭影响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校教育工作,实现职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要在职校、学生和家长三方面的紧密联系上下功夫,如:职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明确学生就业的一些问题;指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座谈、研讨,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发展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等。

4、把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健康是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的前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适应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多做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提高就业决策能力。教育学生注重个人职业计划,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作者简介]黄婵娟,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广东广州51066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4-0218-03

一、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理解

从职业社会学来看,20世纪职业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许多职业进入了专业的行列。各种职业的结构与性质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一个职业是否可以成为专业,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一个成熟的专业工作,应该具备以下要素: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有训练和教育的设施、需要不断学习进修、有对成员能力的测验、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简单地说,一种职业成为专业要有三个因素:一是职业伦理和操守;二是独有的服务领域:三是独有的专业技能。

所谓“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所说的专业化,不是单纯的狭义上的专业化,即不是辅导员要成为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也不是让辅导员专门从事行政工作。无谓的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学历门槛而放弃学术钻研;而是真正做到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充分实现专业化细分。辅导员工作面对的实际是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包括学习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婚恋生活、职业生活和虚拟生活等。高校辅导员作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就应该对大学生的各个生活领域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当然,不一定每个生活领域都能够专业化,而是在这些领域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业化。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1、队伍专业化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一项育人的工作,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和最直接承担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善于把握该项工作的规律性。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上的不同矛盾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高校中来,有的矛盾还可能在校园内激化,这就需要在高校中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能够掌握第一手信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情感,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校园和谐、安全与稳定。

2、队伍专业化是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必然选择。新时期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必须专业化。大学生大多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比较强,通常具有性格不稳定、较叛逆、易冲动的特点,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以春风化雨的思想教育,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服务,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来与他们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随着近年来在校学生规模的急剧增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度、难度明显增加,原有的辅导员队伍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建设与培养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职责不清。高校辅导员被誉为高校校园稳定的“定海神针”,是教学秩序的“监测仪器”。但在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被称为“边缘人”,既不是任课教师也不是一般的行政人员。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一天24小时全天服务于学生,使有些辅导员感觉扛着教师的“牌子”干着学生“保姆”的活。这使得他们感到精力分散,疲于奔命,难以继续学习、提升自己,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认真调研,系统分析。

2、辅导员专业性不突出。辅导员在人行时具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加之缺少科学系统的行业培训和课程学习体系,一些辅导员未经必要的学习和实践便匆忙上岗。教育培训体系的不健全不同程度地制约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导致辅导员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加上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偏轻,自身缺乏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导致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说服力不强、实效性差、教育效果不佳。

3、辅导员结构欠合理。从年龄结构上看,绝大多数辅导员都很年轻,基本上是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很少从其他渠道选拔,由于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有时工作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从学历结构上看,辅导员研究生较少,本科生是主体,有的甚至以专科学历为起点。从专业结构上看,思政、教育专业方面的不多,其他专业则成为辅导员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辅导员基本上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工作时主要靠过去当学生干部的工作经验。这就造成年龄结构偏轻,经验缺乏,学历整体不高,专业程度不深。

4、辅导员流动机制不健全,队伍不稳定。辅导员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专职辅导员一般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过渡性工作,最多作为一种职业对待,很少会作为事业来做,一旦有机会就“改行”。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与其发展方向不明确有关。一直以来,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忙、最累、最辛苦的,但工作的付出并未取得大多数人的肯定。一是现任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系列不明确;二是做了几年工作自己的水平达到什么级别、享受什么待遇不明确;三是对于改做教学工作的,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措施。因此,大多数的辅导员对自己今后发展不乐观,担心自己的出路,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5、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完善。辅导员长期处于多人用、少人管的状况,让人产生辅导员“用起来重要,用之后次要,总结起来可以不要”的感觉。再加上辅导员经常处在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做得多,思考得少,而学校又很少有机会组织辅导员到其他高校学习考察或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从而造成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在组织上无归属感,事业上无成就感。

6、辅导员队伍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高校辅导员面对的直接工作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因此需要占用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无暇去进行教学和科研。因此职称、待遇等相对比较低,“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缺乏全面、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

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出现“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

1、完善辅导员素质评价体系和准入制度。辅导员是一个特殊的岗位,这种特殊性来自于工作对象的与众不同。大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在日常交往中他们能够轻易地觉察教师的主观感受,理想化的价值观念又让他们对言行不一深恶痛绝。这就要求辅导员既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能够把重要的工作引入平凡,又要在关键时刻能够当机立断,准确对人、对事作出合理的判断。当前为大多数高校所接受的辅导员准入标准显得过于宽松,对于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并没有明确要求。如此的做法非常不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外在形象,辅导员之间不同专业背景的互补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生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其实在新时期,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辅导员的心理耐挫能力受到了考验。但是这方面的素质要求在以往的辅导员聘任过程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因此,除专业背景、心理耐挫能力以外,良好的信息预感能力、开放的人生态度等一些不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素质也应该成为建立辅导员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

2、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除了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想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积极为辅导员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通过优化人际关系、创设人文环境,使辅导员的精神负担得到必要的释放,使辅导员能够减负增效、保证和促进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开展。同时,应从物质上不断改进辅导员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解除辅导员对自身发展的后顾之忧。

3、建立“科学管理、以评促建”的辅导员队伍考评机制。辅导员的考核内容包括:思想理论水平、求实务实和开拓创新精神、工作量、履行工作职责、实际工作成效等。考核方法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系评、校评相结合,检查、抽查、评比、统计、问卷调查相结合,考核结果与津贴、奖惩、培训、竞聘挂钩。在努力做到考核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同时,还要按季度、学期年度做好工作总结,对在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在组织发展、干部任用、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方面向辅导员倾斜。

4、健全“创造条件、促进发展”的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问题,是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建立的关键问题,也是辅导员队伍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辅导员队伍具有鲜明的学生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应是一支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队伍。因此,对辅导员的生存和发展要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采用“重视使用、促进流动、相对稳定”的办法来实行。

5、成立专业化的组织和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化组织机构的作用,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其一,成立专业化的协会。我国的辅导员要走专业化的道路,必须有专业化的协会,定期对辅导员的专业标准、专业道德、专业职责等发表意见。成立有权威的、有影响力的辅导员专业协会势在必行。其二,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辅导员专业化需要辅导员教育培训的专门化,需要有专业的培训基地作为依托。目前,教育部正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范文5

一、自身思想道德和自律建设工作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做为年轻干部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抓紧学习。全勤出席学校和部门的各类学习和会议,并努力学习和贯彻上级的文件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时刻提醒自己严格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虚心向学院优秀同志和老同志学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生处思政科制订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安排,由学生处思政科牵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以“重树目标,迈好大学生活第一步”为主题,重点围绕学风建设和基础文明建设等开展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尽快适应生活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校意识和专业意识,明确大学学习目标,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合理规划人生,以积极向上的面貌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积极开展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贴近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熏陶、校规校纪教育、学习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团队训练、团队意识培养、党团知识学习及未来职涯规划等方面内容, 逐步形成了具有经外特色的入学教育模式。推动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发展。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为了能更好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提高辅导员的素质,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在张副书记和朱处长的指导下,学生处加强了对辅导员进行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一是严格选聘程序,合理配备队伍,尤其是今年优化了辅导员队伍的学历结构。二是加强专业培训,优化工作条件。建立了辅导员上岗培训、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我们的学工系统人员培训)。三是严格日常管理,完善考核体系。重新细化制定了《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大专辅导员工作(非毕业班)月度量化考核细则》等文件。四是推动职业化发展,拓宽工作平台。一方面鼓励有志于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动员学管和行管人员兼带教学,尤其是在万院长和王百木院长的鼓励和支持下,有兼课能力的辅导员均已申请代课,畅通了辅导员的发展出口。

    四、不足之处

    1.由于个人的经验不足和学习不够,造成工作中创新不够等情况。

    2. 偏重务实,多忙于大量的事务性,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范文6

[论文摘要] 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有效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手段。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扩招以来,高校学生数量每年大幅增加,大众化教育发展,高校更需要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学生工作队伍来支撑。目前高校辅导员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作,努力向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迈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1.选拔与培养上。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低,在职培训少

我国虽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但在选拔辅导员时更多的是注重考察思想政治素质、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而没有重视其学科专业背景,结果造成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不低,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普遍缺乏。

大多数高校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但是对任职后的培养却很缺乏。以具体实务工作指导、老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交流为主的专题化、系统化的培训普遍缺乏。培训也多以学校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而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没有形成,这不仅降低了培训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也影响了辅导员在学生中的职业形象。

2.工作学习上。日常事务重,学术水平低,业务发展少

在实际工作中,一线的辅导员不仅肩负着学生教育、日常管理、助学服务、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党员发展、班团建设、干部培养、课外活动指导等多项职责,而且还承担相关多个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这种全能性的职责分配,使其陷入大量事务性的工作中。多数辅导员对学生发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处在经验管理状态,而论文写作也多停留在工作总结上,缺乏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理论性不强,学术水平较低。有观念认为辅导员年轻有利于和学生沟通,年龄大了容易产生“代沟”,因而常常把辅导员作为“临时职业”。辅导员队伍流动快,人员年轻,缺乏稳定性,成为各个高校的共同特征。由于不少辅导员对工作的职业认同度低,缺乏职业理想,从自身的前途出发,仅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职务晋升和升学、转行的跳板,学习深造也多与原来所学专业相关,造成所学非所用的尴尬局面。

3.组织发展上。专业组织、团体、学术期刊等相当缺乏

专业组织在保护和造就专业人员、保障客户和公众利益,以及孕育和维持一个专业特定的知识和服务的意识形态等方面扮演关键的角色。近年来,虽然也成立了全国或区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生工作研究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会等专业团体,但是由于其成员多,是由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参加,对广大一线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以辅导员为主要参加和服务对象的全国或区域性的专业团体还没有出现,专业化的学术期刊也很缺乏。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实践

1.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和培养专业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服务者,更是学生做人处事的表率者。政治辅导员的主要作用是政治上的导向作用、学习上的督促作用、工作上的示范作用、生活上的帮助作用、交往中的协调作用等等。

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专业素质和履行职责所需的职业素质。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思想素质,具有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广博的知识架构,具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而且工作作风、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高,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朝着加强自身修养、锤炼品格性情、培育道德情操的方面努力。

2.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有利于专业化

目前,辅导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学校措施的保障。辅导员的在职培养应是专业化建设的重点,要依托有关机构加强学生工作有关专业学科知识的培训。《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同时,还要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创新辅导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形成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体系。高校辅导员由于职责的要求,需要解决学生思想成长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具备就业指导工作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就业指导技能,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般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

3.注重教学和科学研究有利于专业化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往往被大量而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所累,多数人不重视科学研究,认为科学研究是专职教师的事情,辅导员工作没有什么可研究的,缺乏科研意识,因此对很多问题缺乏深入研究。

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是促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措施。学校应采取措施鼓励辅导员开设与大学生发展辅导的相关课程,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强化辅导员科研意识,加强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也会应增设学生工作的科研课题,鼓励和支持一线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的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学术水平。

4.工作程序化有利于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一个“干什么、何时干、如何干”的问题,工作程序化成为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需要。辅导员作为战斗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工作首要的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组织学生上好政治理论课、支持学生建立理论学习小组、建立红色网站、适时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经常深入学生基层,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等;还有日常管理的任务包括:大学生的作息制度、请销假、教室寝室卫生、上课考勤、学生档案材料、学期学年小结、评优评先、奖贷勤补免、安全保卫、奖惩等。

辅导员工作具有周期性。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是一个大周期,每个学期是一个小周期,在这些周期中,有些工作是一次性,比如入学教育,有些是阶段性的,比如奖学金、贷款工作,有些是持续性的,比如学生公寓管理等;每项具体工作都有一个程序问题,比如贫困生工作,具体程序应包括:调查、摸清、分类,建档、选择方式救助以及适当的心理教育工作;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工作程序。

辅导员工作程序化,有利于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有利于辅导员对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推动辅导员专业化。

参考文献:

[1]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其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8,(1):44-45.